中秋詩句及賞析

來源:瑞文範文網 5.38K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大家還知道哪些是描寫我們中秋節的詩詞嗎?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中秋詩句及賞析,歡迎閱讀。

中秋詩句及賞析

1、描寫中秋節的詩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八月十五日》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陽關曲》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霜月》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秋宵月下有懷》

何人爲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中秋待月》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倪莊中秋》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八月十五夜》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中秋月》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天竺寺八月》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中秋見月》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中秋登樓》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月夜》

2、有關中秋節的詩詞

《滿江紅.中秋寄遠》

南宋.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賞析:詞的上片就中秋月這一面來寫,主要展現詞人的飛揚意興。起韻即激情噴涌,以一“快”字爲催促,表達要上西樓賞月的酣暢興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詞人擔心中秋月不夠明朗的心思。在情感節奏上,此韻一揚一抑,起伏有致。接韻借用前人故事,寫詞人由西樓待月而請美人吹笛喚月,這就爲中秋月的出場蓄足了勢。三韻正面賦寫中秋月的無垠光華,寫得氣勢酣暢。在這裏,詞人採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籠罩下的世界比喻爲冰壺中的世界,則月色的皎潔無垠、透明清涼之狀可感。又採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神話,把月亮的圓美無瑕之狀也形容了出來。

詞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興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牽情的遠人,於是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深沉的嘆息。詞人嘆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總是圓時少、缺時多一樣。這一嘆息,是承接着蘇軾《水調派頭·明月幾時有》而來,其中不能不含有蘇拭詞中對於“月圓人不圓”的恨意,但詞人此句意思顯然又有所變化,詞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長圓,嘆息人事不得圓滿特別是情人之間不得遂願長聚的遺憾。

如果月亮總是圓,人間也便沒有離別的痛苦,那麼所有過往經歷的離恨便都成了歡樂,詩人是如此深刻地體味着別離之情,那過往的離恨深入骨髓,讓他的情思激越,如果蘇東坡是明自然之理,而試圖以此來勸慰自己化解離恨,那麼辛棄疾則滿滿地都是對自然之理的控訴,爲什麼月要有陰晴圓缺,爲什麼人要有悲歡離合。

辛詞之中,不乏要眇宜修之意象,但卻在柔媚之中帶着英雄的卓犖情懷,這種明顯帶着英雄矢志之悲的寄遠之作,又怎麼可能是思念一個邂逅的舞女的作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水調歌頭》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爲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中秋懷人本是透露着落寞情思,更何況一生波折的蘇軾,獨自品味着中秋月夜,但是,參悟自然之理的他,卻出語峭拔,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一樣,人也有悲歡離合,唯希望能夠千里共對一輪明月,來傳遞這悠悠思念,經歷了官場起伏的蘇軾,以出世之思入世,他對人生的態度,也格外顯出一種釋然的理性。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闢,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峯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爲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從佈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爲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歷代評價:

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

清程洪、先著《詞潔》: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

劉熙載《藝概》卷四:詞以不犯本位爲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鄭文焯評《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湘綺王闓運誦此詞,以爲此“全”字韻,可當“三語掾”,自來未經人道。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爲內容的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爲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是唐代寫中秋的名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裏,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範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悽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一個“落”字裹挾着月光一起灑落人間。

名家點評

顧起綸《花菴詞選跋·王仲初古〈調笑〉》:融情會景,猶不失題旨。

《玄煙過眼續錄》:楊元誠家所藏王建親書官詞一百二十首,極其婉轉夭麗,令人罕能及。

黃花庵《花菴詞選》:仲初以宮詞百首著名,三臺令、轉應曲,其餘技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