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風雲觀後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3.52K

應着實踐教學的要求,我最近有幸能觀看到《甲午風雲》這部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拍攝爲原型的鉅作,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那個年代,因爲清政府的懦弱和腐敗,簽下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使得有着越來越多的帝國主義國家開始爭相瓜分中國的領土,在這種民族危機的壓迫下,出現了許多能人志士,優秀愛國將領,他們的功績驚爲天人,甚至到了付出自己生命也毫不猶豫,比如該電影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在其旗艦的所有火藥炮彈全部耗盡的時候,他毅然決然決定帶着全艦撞向吉野號,想與日本軍艦同歸於盡,但是因爲敵軍的火力太猛,無奈終被撞沉。

甲午風雲觀後感

帝國主義的國家見到中國的領土很大,並且覬覦中國的大量的金銀珠寶,想要佔領中國以奪取資本發展自己國家。一副虛僞嘴臉說是要和中國一起抗爭,實際上是想趁這個時候佔領中國。鄧世昌卻不管這一套,他的主要責任是海上戰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能,一心只爲圖強救國,而不是發國難財和殘害忠良,在一次戰爭中,一個軍艦上的主管方大人貪生怕死,想投靠日本人,一直沒有下達開炮命令,在火炮轟擊艦船的時候,竟然跑去舉白旗。被一個叫王伯承的水手一槍把白旗打了下來,還扔到水裏,意思是誓死不罷休,一定要打敗日本人。這個方大人看到白旗沒了,就躲在船艙的一角,等着別人把他打死。這個王伯承水手不管殺頭,開炮把“吉野”號打跑了。

論功請賞的時候,這個方大人一定是跑到最前面邀功。得到賞賜後,就叫來王伯承,賞賜的事閉口不提,恬不知恥的說自己向來愛兵如子,用擅自開炮的人會殺頭等話語逼迫王伯承離開艦隊去當一位普通的漁民,以此來掩蓋這次立功的真正真相,藉此獨吞掉大筆賞銀,可見清政府的統治腐敗,北洋艦隊等艦隊是在洋務運動時興起的,合理應該選派得力將領進行率領,可是該方大人的行爲舉止真的讓人咋舌,真的難以相信他當時是如何當上這個主管的,也不禁讓我不得不懷疑清政府的人才選取制度,最後無奈的王伯承只好離開,但在其岳父的點撥下,他決定去投靠鄧世昌,成功後並將整件事的來龍去脈都說給了鄧世昌,在慶功宴上,鄧世昌當場質問那位方大人,鄧世昌問他爲什麼躲到船艙,他說:“胡說,你有什麼證明我是躲在船艙裏呢?”鄧世昌說:“因爲你的水手王伯承說的。”方大人就說:“他胡說!”那樣子就像想一下殺死王伯承。那時候的嘴臉就像別人搶佔他的功勞一般,卑劣行徑可見一斑,爲了中飽私囊而變得自私自利,只爲邀功請賞,獲得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功名,將國家的社稷和人民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帝國列強面前低頭屈服,懦弱的樣子讓人無奈,甚至在他們的炮火下下跪屈服,而在對自己的這些行爲一旦被人揭穿便怒髮衝冠,這個時候纔有了他們所認知的所謂“骨氣”,真的是可笑之極。

電影《1894甲午海戰》重現了當時的歷史概況,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自認爲天朝上國,不思進取繼續過着奢侈的生活,並不關心國家今後的發展,而相比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艱苦條件下,受到全名的支持買下了軍艦,而清政府卻以經費不足推諉買軍艦,但是事實卻是爲了慈禧太后籌辦個龐大的慶生宴會,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雖然說清政府在甲午海戰中遭到了重大的失敗,但是縱觀甲午大海戰以及其間圍繞的各種事情,我還是發現了我們的改進之處。“每一場大海戰,都決定着兩個國家的命運。”這句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充滿智慧的話透露了歷史上那場世界上第一次以蒸汽機爲戰船動力改變了兩個國家命運的甲午海戰。此戰之後,日本順勢而起成爲東亞強國,而中國卻在此戰中將幾十年辛辛苦苦運營起來的洋務運動毀於一旦,再也難以崛起,但卻爲之後的運動打下了一定基礎。

看完電影,百感交集。該片第一敘述了國家的落後就會招致他國的侵略和壓迫,要國家屹立於世界之上就得強大。從北洋艦隊買了重甲艦後去日本訪問那段就看得出來,強大的軍事力量確實可以威懾敵人。第二,國家即使再強大但是腐敗會摧毀一切。從慈禧爲了壽宴取用艦隊軍費,到兩艘重甲艦丟硬幣分第三枚高爆彈,就說明了這點!即便你軍事能威懾敵人,但是體制的腐敗,官員的腐敗一樣會使強國變弱國!第三點,居安不思危,溫水煮青蛙必將招致滅亡,7年都沒允許購入新的戰艦,就因爲慈禧認爲沒有戰事何必再花費金錢去強化軍事力量,導致了後來北洋艦隊吃了大虧。一直以來都對慈禧太后的統治存疑,一直以來我都很懷疑那麼多的男人在那個大男子主義的時代怎麼會甘心被一個女人支配,也許中國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已經將人的理智和認知吸盡,只剩下奴性,個個大臣只會對統治者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一步,連李鴻章也只能在用軍艦專門爲慈禧送來嶺南的荔枝後纔敢上奏爲籌措海軍軍費的事,家天下的弊端暴露無遺。整日居在深宮驕奢淫逸,皇帝也受到慈溪控制,要打仗,也得認識到要去軍艦上檢閱一次吧。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要居安思危呀!

我爲李鴻章感慨,電影將李鴻章塑造爲一個徹徹底底的好人。雖不盡然,不過我對其中一些很贊同。縱觀李鴻章的一生,李鴻章在朝廷中的確舉步維艱,想籌措軍費建立一個足夠強大的海軍,卻又不能觸及慈禧那批國家元老的利益,何其困難。電影中有這樣的描述“大清每年的銀兩有十分之一花到正道上就不錯了。”想想清政府可以簽下那麼多的欠款條約,相必經費應該都花到不知名的用處去了,側面說明了清朝的腐敗奢靡。李鴻章雖出發點是好的,可是不知他有沒有想過即使他付出這麼多僅僅爲了這些愚昧無知的紈絝子弟以後能繼續錦衣玉食,值得嗎?不知當李鴻章在望春樓和那些毀掉了自己半生心血的劊子手們委屈求和談判時心裏是什麼滋味,也許這位晚清第一重臣就是近代版的岳飛吧,爲國家嘔心瀝血到頭來卻落得一身罵名,我覺得歷史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越是那些一心爲國的人如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袁崇煥,到頭來收到的傷害越深。我爲那些愛國官兵們自豪,電影中那些北洋水師的官兵們奮不顧身去殺敵報國,怎麼有能想到自己的拼搏可能貢獻給一羣井底之蛙,只能說他們只是一場悲劇。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鬥精神和不屈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們的偉大奉獻將被銘記在歷史的石碑上,同時也揭露了清廷的昏庸腐敗,暴露了帝國主義的虛僞醜惡嘴臉和頑固派的懦弱心理。

關於中國的慘敗,我認爲有以下幾個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差異。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不但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爲世界強國,而中國正處在晚清統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爲列強瓜分的目標。第二點就是因爲清朝統治的腐敗。慈禧、李鴻章等人寄希望於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發展自身力量上來。據說日本爲了備戰,天皇帶頭捐了4萬元,日本各界更是競相傾囊,而僅僅爲了給慈禧太后舉辦萬壽慶典,挪用了1500萬兩海軍軍費,以致於北洋水師缺銀少餉。直接原因是指揮不當,貽誤戰機。李鴻章避敵保船,不準海軍出戰,最終喪失了制海權。本來中國國力和軍事實力其實並不比日本差,並且中國經過洋務運動,重工業和軍事方面都獲得得強化,日本由於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重工業比較薄弱,其實力於中國不相上下,本來可以一戰,但由於指揮者缺乏預見,盲目躲避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爲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爲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有骨氣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征程上不斷前行。

以史爲鑑,希望當權者發奮圖強,帶領中國人民永遠告別屈辱,告別落後。我們要國富民強,要不受外國的欺凌,就必須從現在做起:積極努力的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最終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報效祖國,讓中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