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爲家 觀後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7W

孩子還是孩子嗎?

何以爲家 觀後感

我們都有過與父母對抗的年紀,心理學上稱爲青春期,可十二歲贊恩的叛逆卻讓人心疼。他沒有從幼稚到成熟的發展週期,說話老氣、四處工作、照顧小孩、處理家事,甚至幫助妹妹面對突如其來的生理期,承受者小孩不應該承受的苦,卻沒有享受過一個小孩應有的寵愛,就連聽到的最親暱的話都是“滾吧,你這個混蛋孩子”!看着他拉着煤氣罐望着遠去校車的眼神,是羨慕、是無奈、是接受現實,他沒有止步。他想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讓自己的妹妹被賣,可是他揮動的小拳頭也無以與父母反抗。

一部“邊緣底層人視角”題材的電影不得不讓處在絕望期的我審視自己其生活的是多麼幸福,時不時地將“不努力不奮鬥”用“及時行樂”的觀念左右着自己的人生觀,其實只是給自己的退縮找一個藉口罷了。

經歷後的感同身受?

當贊恩因爲妹妹被賣而逃離原生家庭後,我被他頑強倔強的生活態度觸動。當贊恩帶着尤納斯開始了流浪、爲每一口飯苦苦掙扎、因爲住所被收無處可去的時候,他從“孩子”變成了“父母”,迫於生存壓力,他發現只能將尤納斯賣掉,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或許也是因爲自己有這樣“父母”的體會,所以他所能控訴的只能追根溯源到“爲什麼要生我”。

如果是我,我該怎麼做?

我現在也沒有心情去點評這個電影反映了多少社會現狀問題,在這樣的問題下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沉思。“如果你是我,你已經自殺過一百次了。”這是贊恩母親在法庭上對女律師喊的。我在想,如果我是他母親我會怎麼做,如果我是贊恩,我又會如何選擇。

贊恩母親,自己是一個沒有身份的人,也知道養不起這麼多孩子,卻只能靠着再多生一個男孩工作賺錢、多生一個女孩賣掉賺錢。很多人說既然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就不要生了,可是“好”對於他們來說太奢侈,他們面臨的是“活”,馬斯洛需求理論最底層的生存需求才是血淋淋的需求,而生孩子只是他們選擇生存下去的一種方式,失敗的父母指望着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他們眼中,男孩是工具,可以分擔生活負擔,女孩是商品,可以賣了換錢。最終,他們親手毀滅了那麼多孩子的一生。

贊恩,在沒有選擇權的時候被動反抗也救不了自己的妹妹,在有了選擇權的時候依然靠自己也救不了尤納斯。有的時候人與生活貼的過於緊密,其實並沒有完美的普遍適用的方法論。你必須瞭解“改變命運”是一個可能事件,但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達到的,而關鍵在於在付出努力的同時,你要明白究竟想要什麼,究竟什麼東西能讓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正在活着。他活的多麼明白、多麼清醒、多麼善良,也多麼痛苦。面對命運,他努力了,嘗試了,於是他通過自己的方式爲所有可能會有同樣遭遇的孩子發聲。也是他的努力,在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裏,他露出了發自內心的孩童的笑容,現實中的他也已經走進校園接受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