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商業筆記

來源:瑞文範文網 8.04K

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中國古代商業筆記

1.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

(1)先秦:商民善於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爲“商人”;商朝以貝作爲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爲繁華的商業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稱。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城市成爲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後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戰國後期的呂不韋。

(2)南北朝:南北朝時,不少城市遭到戰爭破壞,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後,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與之相比,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北魏時,洛陽城內市場很多且有周長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或遠走異域。建康(南京)城內建有四市,市內唐鋪林立;秦淮河兩岸商旅雲集,交易興盛。草市(農村集市)開始出現,含義有二:一是販飼馬料之市;二是草草構成之市。

(3)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隋唐商業的四個特點如下:一是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爲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的對外交通也很發達);二是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三是市場發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邸店櫃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面積;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裏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四是商人衆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時期的商業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其表現在:①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③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④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閒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國內商業繁榮(市場大--國內市場擴大、品種多--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品種達到兩百餘種、販運快--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城市、向農村--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對外貿易艱難(實行閉關政策,限制對外交往)。

2.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1)先秦:商朝人善於經商,以貝爲幣;戰國時期,各國出現了鐵錢,秦國使用圓形方孔錢,稱半兩錢(齊國使用刀形幣,趙國使用鏟形幣,楚國使用蟻鼻形幣)。

(2)秦漢:規定圓形方孔錢作爲通行全國的貨幣。漢代以黃金和銅錢爲主幣。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變化,至武帝鑄五銖錢才穩定下來。

(3)三國:那時貨幣減少,布帛、穀物成爲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廢止銅錢,使用實物交易,以後行廢不定。

(4)隋唐:仍鑄五銖錢,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舊幣,有利於貿易的發展。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爲唐朝通用的貨幣,後來發行量很大。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爲範式。設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時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由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紙幣的推廣,減輕了商人攜帶金屬貨幣的負擔,有利於商品交換,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

(6)明清: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後期,白銀成爲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

第一,商業起源很早,並且在不斷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隨着剩餘產品的出現、社會分工的發展,在氏族部落之間和氏族內部偶爾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行爲,產生了原始的商業。商朝的商業活動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產生了專門通過物品交換牟取暴利的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春秋戰國時期,隨着“工商食官”制度的逐步瓦解,各地涌現出許多商品市場,私營商業應運而生,各國紛紛鑄造貨幣,黃金、白銀也開始用爲貨幣,形成了許多著名的都會。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西漢“開關樑,馳山澤之禁”,使富商大賈周流天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北方商業發展時起時伏,波動較大,南方商業小幅發展。隋唐時期,政治上的統一和大運河的開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經濟往來,商業貿易蓬勃發展起來,長安、洛陽、揚州等成爲聞名中外的大都會,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古代商業發展進入了新的高峯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現,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明清時期,社會上經商風氣濃厚,農產品大量涌入市場,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成爲商品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性的商人羣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等大商幫。

第二,對外貿易由盛轉衰。對外貿易起自漢朝,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開闢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唐朝陸路邊境貿易和海外貿易都得到發展,與亞洲各國都有直接的貿易聯繫。宋元時期邊境貿易、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明朝前期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貿易,最遠到達東非海岸和紅海海岸地區。從明朝中後期起,由於倭寇入侵,我國政府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多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與外國通商,嚴重阻礙了對外貿易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

第三,古代中國的市場交換比中世紀的西歐發達。因爲中世紀的西歐實行莊園制,其經濟單位遠遠大於中國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大部分生產和生活用品可以在莊園內解決,無須通過市場交換獲得,有限的交換僅是用於彌補莊園自給自足經濟中的不足。而中國農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產的部分產品去換那些自己不能生產的東西,尤其是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所以古代中國的市場交換比中世紀的西歐發達。

第四,古代中國的商業沒有爲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條件。一般說,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換的發達,是資本主義的前提。然而,在古代中國,不管其市場交換怎樣發達,卻不能動搖封建經濟制度,爲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這是由古代中國傳統的市場模式造成的。古代中國的商品市場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城市市場;另一類是鄉村墟集市場。城市市場上主要進行的不是生產者之間的交換,其主要功能是滿足皇室、貴族、官僚、紳士的享受消費,城市手工業品與鄉村農產品交換很少。只有城市手工業品與鄉村農產品的交換,才能爲近代機器工業的發展創造條件。鄉村墟集市狹小、分散、處於相當封閉的狀態,它只是作爲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

第五,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受封建政權的壓制。自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始,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古代中國商業發展便處於封建政府的壓抑之下。政府長期實行官營和專賣,商人社會政治地位低下,迫使大商人只有同封建勢力相結合才能立住腳,大商人、大官僚、大地主三位一體,自由、獨立的大商人很少的。

第六,官營商業和私營商業並存。西周有“工商食官”,漢武帝元狩三年實行鹽鐵官營,這些官營商業長期存在,利潤歸國家政府所有。此外,政府對多數商品並未實行禁榷,由私商經營,商業利潤一般爲私商所有。

第七,從空間佈局看,商業呈現從大小城市向廣大鄉村擴展之勢。商業發展和城市緊密相連,城市一直是古代商業繁榮發展的主要載體。從周秦至唐代,縣以上纔可設市,商業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業最繁榮。宋以後,縣以下的城郭和鄉村允許設市,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迅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