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改革解讀:法治中國是中國夢的題中之義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2W

黨的十八大以來,xx提出了“中國夢”的奮鬥目標。他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提出了“法治中國”的時代命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用專章闡述法治中國建設,表明黨中央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三中全會改革解讀:法治中國是中國夢的題中之義

法治中國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英國著名經濟史專家安格斯·麥迪森計算過:歷史上的中國“鶴立雞羣”於世界長達15xx年之久。未來中國要輝煌,不會是歷史的簡單重複,它必須要有法治的積極跟進。當今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發達靠的是市場經濟和法治這兩個法寶。市場經濟允許和鼓勵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當個人利益得以實現,國家利益也會實現,社會也會繁榮。但是,如果沒有法治來規範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邊界和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演變成爲狼與狼之間的關係。所以,法治中國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

法治中國是歷史給我們的啓示。一是文藝復興後的啓示。歐洲文藝復興後,把人從神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財富急驟增加。但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又面臨許多矛盾問題。原始資本主義爲了積聚財富,搞殖民統治,屠殺土著居民,販運非洲黑奴,引發世界大戰。文藝復興後的歐洲讓西方人陷入了反思:人需要有信仰,市場經濟離不開法治。於是,他們重新拾起了被他們批判過的托馬斯主義。與此同時,他們開啓了近代法治的征程;二是古代羅馬帝國的啓示。古代羅馬帝國輝煌好幾個世紀,原因是簡單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加上法律取得了輝煌成就;三是日本向近代轉型的啓示。明治維新讓日本迅速強大起來,日本開啓了憲政和法治之路。對於日本的崛起,日本學者認爲:“日本之所以能夠成功,法治的成熟和媒體的發達發揮了積極作用”。“經濟的成功對民主的作用有時受到誇大,而穩定的政治民主和法律對經濟社會繁榮的貢獻卻經常受到低估”。

法治中國是對現實的積極迴應。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法治。我們今天講的小康不只是經濟上的小康,還包括法治在內。緣於此,黨的十八大要求,不僅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以法治爲核心的制度保障;二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法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是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創新。這就要求我們要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制度滯後問題,真正把科學發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礎上,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內;三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法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執政黨的重要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問題,突出表現在近年來發生了很多起羣體性事件。羣體性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於社會缺失公平公正,不少參與羣體事件的羣衆,本身並沒有直接利益訴求,而是對一些社會現象存在不滿情緒,藉機宣泄。解決社會的公平公正,最根本的要靠法治。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係的基本方式,是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四是提升綜合國力需要法治。提升綜合國力是中國夢的首要內涵。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只是硬實力,還包括軟實力。軟實力就包括法治狀況在內。

綜上所述,法治中國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是歷史給我們的啓示,也是我們對現實的積極迴應。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省委黨校教育長 吳傳毅)

更多三中全會改革解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