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19K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篇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的xx屆全會提出的重大決策,是今後一段時期我們的中心工作。爲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利用寒假的時間去我鎮實地調研了一番。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通用5篇)

我鎮是全國重點發展的鄉鎮,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區對三農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特別是xx屆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而且由於合銅,合安,合銅黃高速公路都橫穿我鎮,已基本形成四縱四橫的公路網絡,因此我鎮有着很好的發展機遇,而我鎮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機遇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在實行了新農村建設以來,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別是組織實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環境整治措施以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變,青山綠水,沿河路綠樹成萌,環境優美,公路暢通,是個人見人讚的好地方。目前爲止,我鎮已成爲我縣最重要的鄉鎮了。

早在兩年前,我鎮就科學設計了新農村建設規劃藍圖,新農村建設起點在規劃,怎樣才能確保規劃科學,便於實施操作,結合實際呢?對此,我鎮有着一系列切合實際的規劃:

精心組織,統一部署,高標準制定發展規劃。我們按照新農村建設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導思想,採取外地學、當地看、比着乾的辦法,組織全鎮村幹部分別到竹山羅家坡村、平利縣龍頭村等地,學習、借鑑外地經驗,通過實地看、問、學,提高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感性認識。同時,組織全鎮幹部系統地學習xx屆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增強鎮村幹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分類制定各村新農村建設規劃。對市、縣確定的重點、試點村,採取試點先行的辦法,對照新農村建設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分層制定建設規劃,力求全面推進。對鎮定試點,則依據優勢,側重於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對一般村則廣泛暢導創造條件、抓住機遇、分類突破、營造優勢、逐層推進。全鎮所有村已根據自身實際,全部制定出未來五年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咬定目標,精心組織實施。從外地發展的經驗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通過長期抓、長期積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點是咬定目標不放鬆,我鎮無疑也必須走這條路。我們立足從努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入手,解放生產力,促進生產發展,農村農民生活富裕,立足通過用先進文化、致富技術、《鄉規民約》打造文明鄉風,立足通過集鎮建設、自來水工程建設、公路建設、能源沼氣建設、生態家園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羣衆生活環境,實現村容整潔,立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現管理民主,建設新農村不僅要有好的規劃,更要有一個好的推進機制,我鎮已經建立了一套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聯村考覈機制,即:每個副科級幹部聯包1-2個示範村,每個行政幹部聯包一個村,每個村幹部負責一個灣院,每一個黨員聯繫一個貧困戶的聯包機制,對照規劃,逐項、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幹,逐項、逐年實行量化考覈。

先易後難,分步實施,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辦法是辦點示範,先易後難,最後攻堅,有的村已具新農村雛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強,就可具規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範性,對條件基礎稍差的村則注重從解決基礎設施入手,儘快改善條件,分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相反的村則注重從改善羣衆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創造條件,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力爭通過五年的建設、發展,形成各具優勢,各具規模的新農村格局。

充分體現民意,讓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新農村是人民羣衆的新農村,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們自己最清楚,建什麼樣的新農村,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我鎮在領導、主導新農村建設時,最重要的是充分聽取、採納他們的建議、意見,體現民意,讓羣衆的主人翁精神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迸發出來。只有這樣纔不會出現急在上頭,冷在下頭的尷尬局面,才能調動全體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進取心,才能全鎮上下擰成一股繩,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當然,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我鎮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農村生產力低下我鎮的農業總體是還是粗放生產,產業化基本未形成,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都處於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戶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出外打工,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農民大都是老、弱、婦、幼。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田只能粗放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工,嚴重製約了農民增收。

人居環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強

我鎮在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由於各種因素,老百姓響應不積極,六改四普及難度大,農民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還不夠,有些農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觀念,認爲新農村建設是上級黨和政府的大事,個人存在不願讓利、不願籌資的思想。雖成立了村民理事會,但理事會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改水、改廁、改欄工作進展緩慢。

農村基礎設施落後

由於財力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農田水利設施薄弱,鎮、村投入資金有限。

社會各項事業有待進一步加強

我鄉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擾,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沒有得到改善。農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動,*等賭博活動有擡頭的趨勢。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我堅信,在我鎮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鎮一定會擁有一個燦爛的明天!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篇2

一、調查原因

黨的__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首次寫入黨的政治報告,這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發展。

儘管《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明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但當前,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離生態文明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羣衆對環境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轉,這些問題危害羣衆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嚴峻的農村環境形勢,已經成爲了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因此,針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特此進行調查研究。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問卷調查,通過互聯網廣泛調查各界人士,不再侷限於學生範圍,結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廣大人民羣衆的真實想法。

二、概念介紹

在廣義的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爲自然協調發展作爲行爲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從狹義的角度來說,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併列的現實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爲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爲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爲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爲着眼點。1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遵循人類、自然、社會相互和諧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也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而由於生態文明理論還處於不斷成熟、完善的階段,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關於生態文明的實踐還處於探索階段,因此,本文中的“生態文明”是指生態文明中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在工業文明已經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努力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真保護和積極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研究意義

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現代文明體系。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與之相比,生態文明更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人類就不可能有好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環境安全,人類就會陷入生存危機。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大多數居民都生活在農村,大多數的自然資源開發也在農村,因此,農村和農業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主要紐帶,農村地區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農村的環境質量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農村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去污染都有可能通過食物鏈等渠道影響城市居民。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主要有一下3點:

(1)、搞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需要。物質文明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體現的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的能力。物質文明的基礎首先是解決溫飽問題,因此,農村作爲全國人民的糧食來源地,對國家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有這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重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2)、搞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如果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要對廣大農民進行宣傳,提高其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意識與理念,自覺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即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3)、搞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需要。政治文明的功能實質就是通過制度的安排和國家公共權力的運用來維繫社會秩序,通過公平分配社會資源來保障個人的權益。2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必然會對我國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民主和人權等政治文明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要想建設農村生態文明,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就需要切實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而建設生態文明即分析生態文明建設對於促進新農村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通過建設生態文明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可以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社會,有利於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爲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與發展。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篇3

調查目的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生態危機。工業文明的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爲,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等。要解決這些危機,人類就必須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實現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因此,理解生態文明的概念與內容,對於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調查方法、概況

爲深入瞭解xx市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現狀,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與舉措,在20xx年1月至20xx年3月,我們先後深入xx市國土資源管理、林業、環衛等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調研,召開了座談會,實地察看了部分企業,聽取有關情況彙報,向主體班學員和部分幹部羣衆發放了問卷調查,來進行實踐調查。

調查內容

一、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

黨的__大作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xx市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採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生態文明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明顯進展。

1、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近年來,全市上下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環境建設的思想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通過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建設新型生態文化,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全市各級領導幹部教育培訓和公衆宣傳教育中,滲透於經濟社會生活和管理的各領域、全過程,廣大幹部羣衆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綠水青山比金山銀山更重要,生態優良比生產增長更可貴,低碳綠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紅葉綠比燈紅酒綠更科學”的觀點開始爲多數人所接受。

2、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近年來,xx市緊緊抓住國家、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

設的機遇,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統籌佈局,推出了包括規劃優化工程、綠洲建設工程、環境淨化工程、污染減排工程、水資源保護工程、生態環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設工程等在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這些工程明確規定了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節能減排、森林覆蓋率、水質、噪音等生態指標,標誌着生態文明建設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規模全面展開。

3、生態文明基礎工作不斷加強。相關工作機構、人員配備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在xx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知名旅遊目的地城市、法治先進城市,以及生態文明示範村鎮、生態文明社區等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清潔工程、河洛風光帶工程等綜合治理活動不斷推進,全民植樹全面啓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生態文明實踐紮實推進。

4、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逐步顯現。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生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資源合理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xx市以山區生態林、農田防護林、廊道綠化、城郊森林、村鎮綠化等爲主要載體,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工程,20xx年至今已累計完成造林280萬畝,完成森林撫育和改造10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42%提高到46%以上,9個縣(市)成功創建省級林業生態縣,10個縣(區)被授予“河南省綠化模範縣”稱號,初步形成了重點生態工程爲骨架,綠色廊道和農田防護林帶爲網絡,城鄉綠化一體化爲依託的林業生態新格局。如今的河洛大地,碧水藍天,環境優美,生態宜人,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爲發展的重要核心競爭力。

二、生態文明建設尚存諸多問題

在肯定xx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調查中我們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也不可忽視,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反差”。

1、可持續的發展要求與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存在反差。調查結果顯示,“重發展、輕保護,重眼前、輕長遠”的觀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許多礦山是先開發後規劃設計,開發程序倒置,加之企業普遍存在着只開發、不恢復,重開發、輕維護現象,給環境帶來極大的污染。同時,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溼地資源利用過度,水資源的不合理調配與利用等現象也屢禁不止。

2、集約化的發展方向與粗放經營模式存在反差。通過實地考察得知,xx市礦山的開採仍處於“初級採掘、變賣原礦”階段,缺乏精深加工的企業和產品;在旅遊開發中,大家各搭各的臺,各唱各的戲,旅遊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且產業鏈條不完整,長期

停留在過路式觀光旅遊階段,難以凝聚人氣、財氣,不能最大限度地產生效益

3、生態環境優化的發展方向與保護管理體制滯後存在反差。由於對資源保護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行業,存在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現象,直接影響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和成效。同時,林業生產上“重造輕管”的問題仍突出。一些問題,像那種“春天栽樹轟,秋後管理鬆”、“年年栽樹,年年在同一個地方栽樹”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三、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應採取的對策與措施

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xx市實際情況,我們認爲,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採取如下對策與措施。

(一)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工業

1、規範礦業秩序。嚴禁非法開採,取締在風景旅遊規劃區內的採礦點,嚴禁在鐵路、重要公路、堤壩兩側近距離開採,對採富棄貧、亂挖濫採、無證開採的'要予以打擊。堅持可持續發展,嚴格遵守“開採法制化,污水要淨化,廢渣無害化,生態要綠化”的要求。加快科技進步。全力推進企業技改,提升產業層次,重點發展礦產品深、精、細加工,實現從原料輸出型的淺層次開發向綜合利用的深層次開發轉變。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管理、技術人才,提高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2、發展新型工業。在承接對接產業過程中,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大力發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態型工業和無污染的特色工業。在技術改造上,要鼓勵企業研究、開發新工藝、新產品,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工業源頭和生產全過程控制工業污染。要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實現廢物資源化。

3、加強土地管理。嚴格耕地保護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嚴禁隨意調整和佔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建設。強化對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進一步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和交易制度。通過依法收回和收取閒置費等辦法,制止土地閒置和粗放浪費,挖掘現有土地潛力。加大土地開發復墾工作力度,對限制性項目堅決不供地,對不合理的用地規模堅決壓縮,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二)圍繞農民增收,發展生態農業

1、優化農業結構。結合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依託現有農業龍頭企業或無公害蔬菜基地等載體,本着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提高品質的原則,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促進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和轉化,形成“閉合”式生態

產業鏈。積極推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特色”,不斷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

2、狠抓質量安全。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推行安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加強質量監管,建立質量安全依法監管的長效機制。繼續加強安全農產品申報認證工作,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名牌農產品的創評活動,多創名牌產品,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3、堅持科技興農。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種子、植保以及科技入戶工程,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的資金投入和財政資金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制訂相關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補償政策。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化肥農藥使用、廢棄地膜處理、秸杆焚燒等問題,積極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實行秸杆還田,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三)加強生態管理,促進生態文明

1、加大宣教力度。要強化生態教育,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大衆傳媒工具,廣泛宣傳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觀。要大力倡導節能環保、愛護生態、崇尚自然,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形成節約環保光榮、浪費污染可恥的社會風尚,營造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氛圍。要教育廣大幹部牢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政績觀,強化資源憂患意識,增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2、強化政府調控。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規劃等手段和產業政策,對全市生態資源的總量、配置及開發方式、規模、強度進行控制。根據國家和省裏主體功能區規劃,進一步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類別和範圍,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從根本上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間的矛盾,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3、健全相關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資源進行統一管理、調度、調劑。將以往資源使用權的分配改作資源收益權的分配,使生態資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業和個人優先獲得使用權,確保生態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場化。要抓緊建立完善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相關制度,促進xx市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快速發展。

調查結論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更離不開文化意識的支撐和公衆的參與。不斷強化全民生態文明觀念,推動公衆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深入落徹科學發展觀,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去,爲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篇4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x月x日,運用問卷的形式對陽光大學生網,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不記名問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

二、 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7份,其中有效問卷117份,回收率97.5%,問卷容量爲117。

2、調查問題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學人爲生態環境資源狀況十分擔憂,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學經常關注生態環境。

2、偶爾關注的佔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認爲環保與大學生有關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對身邊的人進行環保宣傳,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環保意識但很少能夠去考慮去付出行動,幾乎所有人對生態環境和人文環覺得一般或不滿意但只有極少數人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認爲地球一小時有意義,認爲環境保護作用很大,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但行動性差。

3、 80%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掉,說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把垃圾丟掉,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

4、81%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掉,說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把垃圾丟掉,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60%同學對當今世界生態資源環境狀況十分擔憂,可見他們對環境十分關心。

三、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對策

1)學校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1、學校切實加強宣傳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獎勵制度和懲罰措施。

4、學校以身作則,決策要符合生態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礎設施的數目。

2)如何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踐行能力

1、積極參加生態環保活動。

2、養成關注環保知識並向身邊人傳播綠色生活意識的習慣。

3、提高自身環保意識,從小事做起。

4、積極響應有關生態文明宣傳的活動。

5、從自身出發少用一次性餐具。

四、結語

本調查通過對抽樣調查資料的統計分析,以陽光大學爲例從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意識、學校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學的生態文明觀方面的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在建設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但是爲了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不應該害怕,我們不應該畏懼,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共建綠色家園!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篇5

近年來,我旗着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大力開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工作,通過合理利用草牧場,加強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力度。經過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

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

XX年以來,我旗累計投入資金34961.7萬元,治理面積1112.39萬畝,其中飛播造林61萬畝,封山育林70.56萬畝,農田防護林0.5萬畝,林木種苗1.01萬畝,人工種草0.4萬畝,人工造林31.03萬畝,圍欄封育656.53萬畝,劃區輪牧271.68萬畝,基本草牧場1.31萬畝,飛播牧草12.5萬畝,暖棚16.67萬平方米,飼料機械1700臺,水源工程758處,節水灌溉489處,小流域治理5.87萬畝,生態移民864戶4130人;XX年開始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在10個嘎查實施禁牧416萬畝,在61個嘎查實施草畜平衡3709萬畝,政策涉及全旗7個蘇木鎮、71個嘎查、5300個牧戶1.8萬餘人;通過圍欄封育、“三區四帶五個基點”建設,全旗打草場面積達到732萬畝,佔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18%,正常年景打貯草總量超過2億公斤;加強草牧場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圍欄化草場面積達到3848萬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5%,其中實施劃區輪牧面積達到2802萬畝,佔全旗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1%,劃區輪牧和季節性輪牧工作已成爲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護成效的亮點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着力改變傳統草牧場利用方式,不斷降低利用強度,有效推動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旗放養牲畜總數由XX年的168萬頭只壓減到146.6萬頭只,牛和馬分別增加58%和52%,山羊和綿羊分別減少54%和15%;通過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蓋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蓋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場植被平均高度、蓋度、產草量由XX年的23.2釐米、41.7%、81.2公斤/畝提高到XX年的35.1釐米、54.7%、88.8公斤/畝,分別提高了11.9釐米、13%、7.6公斤/畝。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

自XX年啓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我旗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始終將該項工作放在全旗各項工作的首位,全面實施“圍封轉移”和“兩轉雙贏”戰略,落實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有效地推進。

——堅持科學的指導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堅持建設與保護並舉;堅持“三生結合”(生態、生產、生活),“三效”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堅持以工程建設爲支撐,以科技爲動力;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項目佈局;轉變畜牧生業產經營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牧業增產,牧民增收。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羣衆的認識水平。開展廣泛宣傳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羣衆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調動羣衆積極性,鼓勵羣衆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項目建設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認真落實各項政策,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堅持“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態項目建設發揮具大的現實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種草質量。積極推廣科研成果,把生產適用技術落實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鼓勵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攻關和有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區域特點的優良品種。

——加大工程管護的執法力度。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建設週期長的綜合性工程,它是造福於後人的工程,因此我旗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進行更好的管護,同時各項目實施部門及時督促有項目區的各蘇木鎮、嘎查建立管護組織,制定管護制度,廣泛宣傳,責任到戶、到人,依法管護,提高廣大羣衆的生態環境意識,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作爲人人有責的自覺行動。

——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草原管護水平。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實施後,我旗結合實際,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了《關於招錄全旗草原管護員的實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級草原管護員選聘錄用辦法》、《全旗草原管護員考試考覈方案》等考錄方案,並在全旗範圍內進行公示,在全旗7個蘇木鎮共聘用嘎查級草原管護員188名、旗級草原管護員40名,充實草原管護隊伍,加大了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力度。XX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對全旗188名嘎查級草原管護員以蘇木鎮爲單位進行了專門培訓,頒發了“聘書”,簽訂了“合同”,並給每個草原管護員製作了“草原管護員工作實用手冊”和“草原管護員巡查日誌”。同時對考試招錄的旗級40名草原管護員,重點培訓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執法、行政執法、勞動合同法等,並簽訂了“草原管護員勞務合同”,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護員已全部上崗到位,開展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管護工作。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後,我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嚴格的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限量養殖標準,壓減了牲畜頭數,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個體產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個體產值除了提高種畜質量外,保護基礎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還沒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議出臺給予基礎母畜相應的補助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如每頭合格基礎母牛每年補助800元,每隻合格基礎母羊每年補助500元等。

(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項目區的管護問題越顯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級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擔任了嘎查級管護員,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嘎查級管護員工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沒有執法權等原因,未能發揮足夠的管護作用。建議在聘用草原管護員的工作中,由執法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身份招錄一批文化素質高、辦事能力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員,予以充實草原管護員隊伍,從而加強項目區管護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較落後,從而影響載畜量的測算。爲使產草量測算更加準確,望上級支持配備更加先進的草地生產力監測設備。

(四)近年來,牧民保護草場的意識不斷提高,通過牛羊育肥等現代化養殖來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增加收入的認識度也逐漸提高。但是,引領牧民走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道路上需要標準化育肥棚圈、儲草棚、水源井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希望上級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出臺新項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後我旗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啓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納入烏珠穆沁沙地治理區域的有利機遇,立足於長遠發展,認真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營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態移民等各類生態項目,以沙化、退化嚴重地區爲重點,加強生態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針對我旗不同地區草原生態及土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建設方式,北部地區以圍欄封育爲主,南部地區以封山造林、飛播造林及人工造林爲主,同時在全旗範圍內加強棚圈、水源井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草地、林地和溼地的保護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草資源和生態環境行爲,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積極穩妥推進牧區人口轉移,不斷完善牧區人口轉移的政策措施,重點抓好牧區青年和學生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在城鎮創業就業本領,加強對轉移進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務,解決進城牧民的後顧之憂。穩步控制牲畜數量,放養牲畜數量控制在140萬頭只以內。爭取五年內全旗植被蓋度穩定在6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林草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畜牧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