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縣城郊村城市化發展的調查報告範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W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郊村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必然會被城市所逐漸包圍直至全部融爲一體,村落最終將轉軌爲社區,村民最終將嬗變爲市民。那麼,作爲城市化過程中的被動適應者——城郊村及其村民,在這個轉軌與嬗變的進程中,將主要受到哪些影響?存在着哪些困惑?如何消除這些影響和困惑?本文以××縣城郊的××村爲例,作一些初淺探析。

關於縣城郊村城市化發展的調查報告範例

一、基本村情

××縣××村隸屬於縣城所在地××街道,地處縣城東南郊,是正在建設中的新城區的核心區域。該村共有14個村民小組,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3215人,耕地面積700多畝,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水稻、蔬菜種植、在縣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隨着縣城新城區××大道商住樓、汽運城和鳳凰山公園等項目的陸續開工,該村大量土地被徵用,耕地由最多時期的xx多畝,縮減至現在的700多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3畝,其中有6個村民小組的耕地全部被徵用,1300多人成爲無地農民。

二、存在的困惑與影響

在郊區城市化的進程中,××村大多已被不斷擴大的城市包圍,部分自然村文祕雜燴網實際上已經由郊區變成了市區,有的甚至已處在城市中心區域。失去了土地的××村,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道路上正發生悄然變化——村落社區化、村民市民化。但就目前而言,××村及其村民僅僅是實現了居住地域的變遷和身份的變化,而思想觀念、生產方式、行爲方式和社會組織形態的轉變仍沒有及時跟上,政府的相關保障、服務工作也相對滯後。這種矛盾的現實,給××村及其村民帶來了一系列後遺症。

症狀一:保障缺失,被徵地村民抗風險能力差

目前,農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農民的養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養老、家庭養老、村集體福利養老,土地是農民最重要的養老保障手段。××村村民土地當初被徵時,均是採取貨幣安置、自主就業的辦法,沒有辦理相應的養老保險,只是爲少數完全無地的村民辦理了農村低保。加上村民對土地徵用補償費缺少合理規劃,沒有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再生產,而是用在消費上(如大多數人把徵地後的補償費用於建房、供子女讀書等),這些有限的徵地補償費一旦用完,他們今後的生活將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頭上還有部分補償款,但由於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時間一長也將會面臨困難,其中的一部分人將成爲無土地、無資金、無生活保障的“三無農民”。

症狀二:再就業難,被徵地村民無地即失業

被徵地村民在向非農就業轉移過程中,除少數人文祕雜燴網能利用發展機遇自謀職業外,大多數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觀念障礙,加上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較低,在就業崗位競爭中處於劣勢,難以實現新的就業。特別是40歲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業難上加難。目前,××村的被徵地村民大多數在城區從事建築工地小工、搬運、蹬三輪車等重體力勞動。這部分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設中不斷升值,而自己又沒有充分享受到土地升值所帶來的好處,往往容易心理失衡。再加上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較爲密切,很容易組織起來進行羣體性上訪和集體鬧事。

症狀三:管理難到位,違規亂建屢禁不止

城郊村一般都處於縣城規劃範圍內,按有關規定是不允許村民私自建房的。特別是××村地處縣城新城區開發建設的核心範圍內,對村民建房更是嚴格控制,所在街道辦事處對符合建房條件、提出建房申請的村民,也只能採取壓的辦法,如××村最多的時候壓了68戶符合建本文來源:文祕範文 房條件的建房申請。由於缺乏有效的疏導辦法,村民違規突擊建房、造成既成事實的現象屢禁不止,而且都不拆除老宅基地,而是採取異地新建,導致該村一方面建房雜亂無序,另一方面大量老宅閒置、荒廢。例如該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組內大量老祠堂、老房屋因無人居住成了危房,總面積達40畝。

症狀四:文化差異,被徵地村民難與城市文化相融

由於文化水平偏低、勞動技能較差、行爲方式與城市環境格格不入等,城郊村農民雖然長期生活在城區邊緣,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難以融入城市生活,缺乏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一點在××村村民身上表現尤其突出,不少村民對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規、市民準則等視而不見,自行其是;在社會交往上,仍奉行以血緣、地緣關係爲紐帶的交往方式;在生活習慣上,仍固守一些不文明、不衛生、不科學的陳規陋習。

症狀五:地域限制,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

××村由於地處城郊,不適宜興辦花炮等高危行業企業,加上沒有固定資產用於發展第三產業,僅靠出租原有的一些廠房,村集體一年的收入不到3萬元。土地被徵用後,廠房被拆除,出租收入也沒有了,當

前主要靠上級的轉移支付和徵地的工作經費來維持村級組織的運轉。

三、思考與對策

城市化和工業化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必由之路,村落社區化、村民市民化也是城郊村發展的一種現實決擇。××的城市發展給××村及其村民帶來的種種影響與困惑,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其典型性。如何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使城郊村儘快擺脫當前困境,走上又好

又快的發展道路,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

對策一:完善機制與加大宣傳相結合,實現基本生存社保化

當前各地在徵地補償上,基本上都是採取貨幣安置文祕雜燴網的方式,一次性發放給被徵地村民。對縣裏制定的徵地補償標準,××村大部分村民都能夠接受。但很多村民擔心失去土地後找不到工作,今後生活沒有着落,對徵地工作存在着牴觸情緒。對此,××縣政府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土地開發增值收益、村民三方各出一部分的社保體系,逐步實現城郊村村民基本生活的社保化。在此政策出臺之前,該縣把城郊村完全無地的農民統一納入農村低保,如××村1539名完全無地的村民已納入了農村低保,每月可享受30元的低保金;今年新農合在全縣全面啓動,××村90%以上的村民參加了新農合。同時,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大力宣傳推進城市化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使城郊村村民自覺服從全縣發展大局。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如今××村沒有出現因徵地而發生集體越級上訪的事件。

對策二:擴大就業與鼓勵創業相結合,實現收入來源穩定化

靠提高徵地補償標準和納入社保體系,還不能完全解除被徵地村民的後顧之憂,只有讓他們像城裏人一樣,擁有一份工作,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徹底解決其後顧之憂。對此,××縣對××村被徵地村民進行了分類管理、區別幫助。一是對有就業願望和就業能力的青壯年,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對他們進行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並積極向工業園區企業、縣城賓招場館推介。據統計,通過技能培訓,××村有300多名村民在工業園企業中實現了就業,縣城所有餐飲賓館的工作人員中幾乎都有××村的村民。二是對有經營頭腦和自主創業願望的,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提供創業培訓,在稅收、辦證費用等方面按照下崗職工創業的標準予以減免,並向他們提供一定的小額貸款。在這一政策的激勵下,××村有近百人辦起了小餐飲店、小型機械加工廠等實體。三是對於一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由政府出資購買一批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如縣國稅局、地稅局辦公樓都建在××村轄區內,建設時徵用了該村土地,其招聘保潔、保安崗位都優先安排給××村的村民。

對策三:有效疏導與嚴格堵治相結合,實現個人建房合法化

城郊村村民強烈要求私自建房,但規劃審批相對滯後,加上監督管理不夠到位,違規違章建房特別是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突擊加層的現象比較普遍,已成爲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處理起來比較棘手的一件事情。對此,××縣採取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的辦法,一方面,按照城市規劃設計方案,由縣政府在新城區中心地帶統一徵地50畝,用於××村拆遷戶安置,採取拆一補一的原則,凡是××村拆遷戶和符合建房條件又自願拆除舊宅基地的都可以到那裏建房,由政府統一房屋外觀設計,統一樓層高度,完善基礎設施,農民出資自建。另一方面,對於今後出現違規建房的,一律按違章建築予以堅決拆除。通過疏堵結合的辦法,既保證了城郊村村民居者有其屋,同時又符合城市規劃要求,實現村民與政府的雙贏。

對策四:提升素質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實現農民觀念現代化

城郊村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後,雖然在身份上實現了村民向市民的轉變,但多數村民的交際範圍仍然侷限於地緣關係、血緣關係,休閒娛樂也仍然以玩麻將、打撲克爲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爲了儘快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幫助他們儘快()融入城市生活,××縣主要採取了兩種辦法:一是加快撤村併入社區的步伐,對緊鄰城市又完全無地的村民小組,就近併入已有的社區居委會,實現了村民社區化管理;二是通過以社區爲平臺,經常組織一些村民喜聞樂見、健康有益、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對剛進入社區的村民開展城市文明規則意識、交通意識、環境衛生意識、人際關係意識等培訓,寓教於樂,潛移默化地改變村民不合時宜的傳統意識,促進村民與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更新。

對策五:政策扶持與發展三產相結合,實現村集體資產股份化

要使部分城郊村村集體經濟從薄弱到壯大,政府可在徵用土地時,考慮給他們預留一定的土地,拓寬村集體和被徵地村民生存發展空間。具體文祕雜燴網操作上,爲了使被徵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有長遠穩定的保障,在徵地規劃過程中,可在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範圍內,安排一定面積的經濟建設用地,支持被徵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從事生產經營,鼓勵村集體建造寫字樓、商住樓、市場等,被徵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補償款入股。這樣一來,既可增加集體經濟的收入,又可提供一定的崗位安置被徵地村民,實現村民增收和集體經濟良性互動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