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工業經濟調查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4W

一、我縣工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全縣工業經濟調查報告

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一是結構單一。以礦業、電力、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爲主工業產業,屬於典型的資源型結構,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高,且利用率較低,企業加工與生產呈“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直線模式。二是鏈條不完善。產品開發層次低,大多數企業處於資源“出口”或初級產品加工階段,企業相互之間缺乏必然的產業聯繫,各自爲戰,孤立發展。三是缺乏龍頭企業。起點高、上規模、效益好、拉動大的企業屈指可數,與湖口、共青、瑞昌等地相比,存在着“量”和“質”的雙重差距。

制約要素尚未破解。一是用地難。據瞭解,全縣有14個新簽約的項目因用地指標受到限制,遲遲不能開工建設。二是物流難。縣外和縣鄉物流配套跟不上,導致許多項目的引進和生產受到制約,即使已落戶的項目,也因物流成本高、不方便、不安全,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三是融資難。金融部門的放貸機制不暢,企業融資困難,部分企業因資金週轉困難而不能正常生產與經營。四是招工難。我縣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企業招工難,特別是技術工緊缺,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管理體制方面,多頭管理,權責不明。目前,工業企業管理部門有縣工信委、中小企業服務局、工業園管委會、商業管理辦公室,看起來分工明確,但權責不明,部門職能弱化。推進機制方面,激勵政策不凸現,發展環境不優。我縣的優惠政策不具吸引力,與發達地區相比,項目投資成本高、風險大、回報率低。同時,少數部門小團體利益至上,經常設置一些梗阻環節,轉嫁或增加企業負擔。

二、對我縣工業經濟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明晰主攻方向。一是主攻礦業經濟,推進產業集羣。以國家產業政策爲指導,結合我縣實際,完善礦業產業發展規劃,使鎢、鉬、釩、石英、石灰石等產業發展與省市“xx”規劃相適應。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使各種礦產資源向大企業集中,着重培育鎢、石英、陶瓷、石材等龍頭加工企業。鼓勵和支持現有礦業企業加大投入,推進技改,開發下游產品,爲企業的長足發展積蓄後勁。建立礦產業專業市場和區域性物流園區或配送中心,相關管理部門建立資產評估、信息諮詢、物業管理、倉儲物流、涉外聯絡等機構,推進礦產業集羣信息化建設。二是實施迴歸工程,推進返鄉創業。縣、鄉兩級成立返鄉創業指導中心,鄉鎮作爲返鄉創業工作的主體,全力開展項目開發、項目推介、創業培訓、小額貸款等“一條龍”服務。拓展返鄉創業領域,在發展服裝鞋帽、工藝飾品、電子電器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鼓勵和支持參與企業改制改組和公用設施、基礎設施、社會公益性項目開發,創辦現有規模企業下游的配套配件項目。大力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整合資源推進鄉鎮創業小區建設,讓一批個體經濟孵化爲民營企業,弱勢企業孵化爲優勢企業。三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在鞏固綠冬絲科、萬順特藝、裕發河粉、一家絲被等國優、省優知名品牌的同時,加快對技術含量高、有市場潛力的農產品品牌的申報和創建,提高產業的知名度和含金量。以農業龍頭企業爲載體,以農業標準化建設爲基礎,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連片開發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打造一批專業鄉鎮和專業村,形成規模經濟。

狠抓關鍵環節。一是抓好招商引資。按礦業、高新技術()產業園項目、農業產業、文化旅遊業分類,組建專業招商小分隊,實行脫產招商。成立高規格的大型企業招商分隊,主要針對中央和省屬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和國家500強企業招商。二是創新扶持舉措。利用山口、茶子崗、車聯堰、湘竹四個國有電站組建縣域供電網,專供企業生產用電,降低生產成本。做大做強擔保公司,借鑑河北省廣宗縣財政扶貧資金抵押融資的做法,切實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對民間融資持相對寬容的態度,引導其合法經營。引導金融部門開發動產抵押、訂單抵押、農房抵押等貸款項目。對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省內外知名企業開展聯產、聯學、聯研,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爭創名牌產品,或者運用國內外領先技術的,給予適當獎勵。引導行政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到企業幫扶,離職期間計算工齡,發放財政工資,對錶現突出者提拔使用;引導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到企業就業,連續工作三年以上,報考縣內企事業工作崗位的,可給予適當加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錄用者在企業上班時間計算工齡。縣職業高中和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要爲企業員工開展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經營管理、職業技能、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培訓。三是着力優化發展環境。縣稅務、工商、國土、環保、公安、安監等職能部門要建立班子成員聯繫企業制度,及時提供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服務。落實聯合審批、限時辦結、超時默認、首違不罰等制度。推行“一卡”繳費制,不登記上卡的稅費,企業有權拒繳,從而杜絕執法部門擅自提高收費標準、擴大收費範圍和搭車收費的現象。禁止部門向企業推銷產品、強行徵訂報刊、拉贊助和吃拿卡要,不得授意企業參加各種評比、競賽、聯誼及協會活動,切實減少企業生產以外的應酬與負擔。

健全體制機制。一是完善管理體制。將工業經濟主要分成四大塊,即礦業、返鄉創業、農業產業化、異地建園,由縣四家班子各主抓一塊,形成合力,高位推進。整合縣工信委、中小企業服務局、商業管理辦公室和工業園管委會,成立縣工業管委會,強化服務與管理職能。工業園設置“準政府”機構,縣國土、工商、環保、安監、供電、公安等職能部門在工業園區內設立分局。二是優化考覈機制。對鄉鎮和部門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財政收入等方面的考覈,要權衡各方面的因素綜合確定指標,鄉鎮與鄉鎮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不能在同一起跑線上,要突出所長,體現科學性和差異性。考覈要重平時,實行開工備案、階段督查、竣工驗收三步考覈,以完成任務情況和項目質量進行量化評分,不能走過場,不能“賣面子”,更不能“做人情”。三是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可採取四種方式操作:股份經營方式,即農戶以土地出租、勞力入股,企業以資金、技術、物資等入股,收益按比例分成;租賃經營方式,即農戶按流轉土地的份額分享租金收益;轉包或反租倒包方式,即由村集體或農戶將土地集中後倒包給企業;使用權轉讓方式,即農民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企業,再讓企業與集體重新簽訂承包合同,並按合同享有相應的權利和履行相應的義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