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4W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

寒假期間,我在網上調看了大量關於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資料。瞭解到我國近幾年來關於農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決定利用寒假對我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進行簡單調查。我簡單做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羣衆調查問卷,查閱了關於新農合的知識,分析了農民對醫療保障的主要看法。總體瞭解如下: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精選21篇)

一,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採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我國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爲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範本,不僅在國內受到農民羣衆的歡迎,而且在國際上得到好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XX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預計到20xx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省政府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意見有關精神,農民大病統籌工作改稱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籌資標準不能低於30元/人,其中縣財政補助10元,鄉鎮財政補助5元,農民籌資15元。歸納起來是籌資提高,政府補助多,農民受益面大,爲患大病的農民建立了保障,給付額達到元。

二,建設新農合的意義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並沒有給農民在看病問題上帶來太多的實惠。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佔世界的2%。就這僅有的2%的醫療資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從1998年到XX年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48%,但醫療衛生支出年均增長11。48%,後者的增長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據有關媒體報道,至今中國農村有一半的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在廣東那樣的經濟發達地區,也有40。08%的羣衆有病未就診,23。35%的羣衆應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基本上處於“空白地帶”。

疾病,像一把利劍掛在農民兄弟的頭上,“看病難、看病貴”是目前中國農村比較普遍的現象。時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將進一步加劇,要使這一轉型能夠平穩推進,整個社會需要構建嚴密而可靠的安。因此,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問題本身,解決農民的看病難,不僅僅是尊重農民起碼的生存權的問題,更是建設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如何解決農民的看病難?回顧歷史,我們曾經解決過這一問題,而且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1993年世界銀行年度發展報告《投資與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國)一直是低收入國家的一個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醫療保險幾乎覆蓋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農村人口,這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人口還佔全國人口80%,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6歲提高到了68歲。專家們承認,這種健康業績的基礎,是在“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資源配置大格局中,輔之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網絡、遍佈每個農村社區的土生土長的“赤腳醫生”隊伍和合作醫療制度的“三*寶”。因此,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是新時期建設新農村題中應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歷史弊端

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在農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醫院擡”的情況司空見慣,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貧現象嚴重,農村需住院而未住者達到41%;西部因病致貧者達300—500萬。農村的貧困戶中70%是因病導致的。自1985年以來,雖然農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斷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小於城鎮居民。剔除物價因素,1985—1993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3。1%,而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4。5%,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爲9%。1988年以後,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增長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88—1993年農村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僅爲1。4%。

但與此同時,農民醫療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爲例,XX年前三季,農村人均醫療支出42。82元,與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醫療衛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壓療支出14。41元,1998年曆史爲52。11元,1999年爲51。65元,10年間增長了2。52倍,而10年間農民純收入增長也僅是2。52倍。而且在全國的保障制度中,農民被排擠在保障體系之外。農村社會保障始終處於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邊緣,有相當部分社會保障的內容將整個農村人口排擠在保障體系以外。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數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對於城鎮社會保險改革進度而言,農村社會保險僅侷限於部分富裕地區試點階段,家庭保障仍是農村社會保障的主體。以醫療保險爲例,我國當前進行的醫療保險改革不同於發達國家,的原因就在於它不是全民醫保,而只是城鎮職工的醫療保險改革,目前是解決公費醫療負擔過重問題,保障基本醫療服務。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雖然曾在農村被廣泛實踐過,但幾經周折,最終由於各種原因而解體。

四,實施中的一些問題:

1、社會滿意度低

社會保險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強調的不是個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險金的社會滿意度[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爲一種社會保險,受益的農民和政府補助資金來源的納稅人的滿意度對其成功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民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是基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低,農民瞭解不深,怕政策有變,認爲是把自己的保險金拿去補償別人了等的考慮。而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不滿主要是因爲保障水平低,參加和理賠程序繁瑣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導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社會滿意度低。

2、保障水平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兼顧小病理賠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這個定義顯示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救助農民的疾病醫療費用的而門診、跌打損傷等不在該保險範圍內,這項規定使得農民實際受益沒有預想的那麼大。

3、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宣傳不到位

現有的宣傳多集中在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給農民帶來的表面好處上,沒有樹立起農民的風險意識,也沒有體現出重點,沒有對那些不參加的農民進行調查,使得宣傳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許多農民並不真正瞭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義,他們僅從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慮,由於自己身體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沒有必要花那個冤枉錢。還有一些農民認爲它跟以前的義務教育保證金一樣,最後被政府騙走了,認爲是把自己的保險金拿去補償別人了。宣傳也沒有把具體的理賠標準發給農民,使得他們在理賠時,看到那麼多藥費不能理賠一些農民有被欺騙上當的感覺。

4、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登記、理賠程序過於繁瑣

首先,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登記程序繁瑣。其次農村合作醫療的理賠程序也很繁瑣。城鎮居民的醫保都是可以拿來抵押一部分醫藥費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醫療費的,事後再來結算。國外的醫療保險更是讓醫院、醫生與保險公司而不是患者發生直接的利益關係。而有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要農民先墊付,這樣如果一些農民借不到錢還是看不起病,然後持着有關手續到合作醫療報帳中心申報,最後又要去信用社領錢。有的村莊離報帳中心和信用社很遠,來回的車費都比較貴。繁瑣的登記、理賠程序增加了農民許多不畢業的麻煩,降低了農民的滿意度。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2

在學校的統一安排和佈置下,我利用暑假時間在xx省x縣進行了一次以陝西貧困農村致貧原因爲主題的社會實踐。這次活動從7月15日至8月15日,歷時1個月。在這次爲期1個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調查走訪的形式,對自己所居住的農村基本情況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增強了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鍛鍊了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將此次社會實踐與調查活動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查背景

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發展和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我們同樣不能忽視貧富差距擴大,農村發展相對緩慢的現狀。我國城鄉差距拉大,二元經濟特徵明顯,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現在農村發展地區之間存在差異,至今仍存在貧困縣及貧困家庭。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處理好農村的發展問題,促進農村發展,提高農民年生活水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調查目的

通過開展這次對關於貧困農村致貧原因調查的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發展現狀和農民生活現狀,增強對社會現狀的認識,增強自身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鍛鍊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在調查中總結農村致貧原因,探求農村脫貧致富的方法與對策。

三、調查時間與方式

此次關於貧困農村致貧原因的社會實踐從7月15日至8月15日,歷時一個月。採取入戶調查的形式,向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並以座談的形式向調查對象詢問家庭基本情況及對農村脫貧致富的看法和建議。

四、農村致貧原因調查結果

(一)文化素質偏低

由於種種原因,在農村,很多農民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較低,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爲新一代貧困人口。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貧困農戶的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較差,觀念保守,由於勞動力文化素質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接受先進知識的能力和水平較差,不能及時有效的接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知識,缺乏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二)疾病

對貧困農戶來說,生病以後,常常是小病扛,大病託,對不能在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療費用就成了這些農戶的沉重負擔。首先是這個家庭的負擔加重,生活質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其次是家庭成員的心理受到嚴重衝擊,要抽出人手專門伺候。這類貧困戶因爲長期積累的醫療費用和長期生病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自身無精力和信心擺脫貧困。

(三)缺乏勞動力

現在農村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外打工,很少在家,家庭中壯年勞動力缺乏,加之老人年老體弱,無法從事生產勞動,沒有經濟收入,造成老人生活來源無保障,生活非常困難。對農戶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殘疾人,體弱或年老喪失勞動力的人,不僅對家庭收入沒有貢獻,反而還會增大家庭支出,帶來更大的負擔,導致家庭長期陷入貧困之中,難以脫貧。

(四)供養子女讀書

在農村,許多家庭認爲只有讀書纔是出路,供養子女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供養子女讀書而致貧的,家中往往收入結構單一,以種植業爲主爲主。子女上學時的各項高額費用增加了家庭支出,給這類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生活負擔。這類貧困戶隨着子女的成長,讀書畢業和就業後,一般都能擺脫貧困。

(五)缺少資金和項目

農村經濟結構單一,以種植和養殖爲主。有些貧困家庭有開展養殖或其他脫貧致富的想法與計劃,但由於家庭貧困,缺乏資金支持,想法或計劃難以實施。另外信息不暢導致農民缺乏科技信息和致富信息,缺乏脫貧致富的項目。缺少脫貧的項目和資金,導致農戶生產生活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難以提高。

(六)缺乏科學技術

當前,部分農村地區網絡等先進,快捷,信息量大的傳媒方式幾乎沒有,報刊等平面媒體也不普及和發達,僅有電視等相對傳統的傳播媒體,這就造成了媒體傳播的方式和手段先天不足的問題。信息不暢,農民嚴重缺乏科技信息,加上政府對農民生產技術指導不到位,農民種植,養殖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導致難以增產增收。信息的不暢使農民難以把握市場的發展動態和需要,在選擇農作物品種,種植方法以及調整產品結構等環節出現盲目性,出現扎堆現象,導致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出現豐年不豐收的現象。

(七)自然災害

藍田縣屬於季風性大陸氣候,季風氣候顯著,時常會發生旱災和洪澇災害。藍田縣部分地區農田水利建設不配套,排澇和灌溉功能不全,部分地區農業生產處在一種“靠天養”“聽天命”的狀態。旱災及洪澇災害給農作物帶來了巨大損失。有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農戶,若遇天災,如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遇動物疾病等,就可能造成導致收入減少,造成生活困難。

(八)扶貧資金不足

現在,多數縣鄉把經濟發展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專注於那些經濟效益好,見效快,能夠給財政帶來收入的項目上。扶貧項目見效較慢,所以投入到扶貧上的資金很少,所佔比重不大。有些縣鄉兩級財政比較困難,由於財力不足,扶貧資金投入甚微,甚至根本沒有投入,使脫貧工作進展緩慢,使貧困人口脫貧難度進一步加大。

(九)物價上漲

隨着經濟的發展,商品生產和銷售的成本上升,加上一些企業的不法行爲,導致物價不斷上漲。不斷上漲的物價增加了家庭生活支出,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增加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成本,帶來了生活的負擔和壓力。

(十)貧困戶主觀脫貧意識差

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部分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思想消極保守,沒有發展動力,安於現狀。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幫扶,黨員幹部捐物捐資的情況下,認爲政府的幫扶是應該的,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嚴重的懶惰依賴的思想,有困難找政府變成了他們的理所當然,因此,缺乏自力更生的動力和決心。

五、意見及建議

(一)通過發展產業項目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爲主要途徑,發展以市場爲導向,以科技爲支撐,以農產品爲原料,以加工或銷售企業爲爲龍頭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通過拳頭產品帶動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建設聯繫千家萬戶。根據地方特色和優勢發展以種養林果爲主的特色農業。依靠科技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鄉鎮應根據本地實際需要,通過招商引資,不斷引進新項目,推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爲貧困戶脫貧致富搭建平臺。

(二)提高貧困人口素質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教育從小孩子抓起,減少新一代文盲。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培訓的投入,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大多數貧困人口掌握一至兩項實用技術及操作技能。農村的信息來源簡單缺乏,在這個方面各個對口部門應主動進入農村農戶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理論指導,傳授技巧方法。建立扶貧培訓基地,狠抓勞務輸出培訓,爲貧困農民外出務工和尋求就業門路創造條件,通過培訓基地源源不斷的將他們推薦到省內外企業務工,增加貧困農民的收入。同時加快農業實用科技推廣應用步伐,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努力提高糧食產量,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防範洪澇及乾旱災害的能力。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應加強道路水利等涉及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便利與外界的交流和發展,加強與外界的經濟交流,使農產品產的出,同時能運的出,也能夠將本地區缺少的資源運進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爲農民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四)建立長效的社會農村保障體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面向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提高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保障範圍,增加農村公共衛生支出,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三是建立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輟學救助機制,切實解決貧困適齡兒童的輟學問題。如:認真落實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政策;免收在城鎮務工的貧困農民工子女的借讀費;在籌集的扶貧發展基金中拿出部分資金資助輟學的貧困生復學,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四是要儘快建立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使外出務工的農民能在爲家庭和當地創造財富的同時,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

(五)建立扶貧信貸制度

當前農村貧困農戶的資金短缺現象十分嚴重,農戶貸款難和信用社放貸難同時存在。對於有勞動力有項目但缺資金的貧困農戶來說,如果能得到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然後用在養殖或其他項目上,就有可能通過這些經營儘快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所以政府及信貸部門應該制定相關優惠便利的政策對部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小額信貸,幫助貧困戶解決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無資金的問題,爲其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六)增加扶貧專用資金一是建議縣委,人大,政府在審定財政分配方案時,從財政中劃出適當份額作爲全縣扶貧基金使用,建立扶貧發展基金專戶幫助重點貧困人口脫貧。二是每年從預算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存入扶貧發展基金專戶,作爲扶貧資金使用。三是實行非農經濟反哺農業經濟的辦法,可按非農企業營業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爲扶貧專項資金使用。

(七)加強衛生防預宣傳及建設工作加強鄉鎮衛生院,衛生所的設立和管理。充分發揮鄉鎮農村診所作用,向農民加強宣傳,使農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就醫習慣,宣傳農村合作醫療的方針和政策,讓積極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國家相關部門應擴大病種救助範圍,提高救助標準,也可根據醫療費用的多少進行救助,減少農民看病的費用,減輕負擔。

(八)控制物價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政府應採取有效地宏觀調控政策,穩定市場,依法打擊查處哄擡物價,私自漲價等違法行爲,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及不合理上漲,維護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合法權利。使農民不因物價的過快上漲而增加家庭負擔,影響生活水平的提高。

六、感悟與收穫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收穫很多,一方面通過這次實踐,我走入了社會,走進了農村,瞭解了社會現實和農村現在的發展以及農村家庭的生活狀況。貼近了生活,開拓了視野,將在學校所學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鍛鍊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學習,充實了自我。培養鍛鍊了自己的才幹,同時提高並樹立了服務社會的思想。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有些東西以前沒有嘗試過,有些知識還很匱乏,生活經驗不足,這些都是我以後需要加強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雖然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時間很短,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實踐能力。使自己接觸瞭解社會,增強了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讓我明白了學會適應社會的重要性。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對於現在的我們,越早接觸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歷在社會上生存的困難,就越能增強自身的危機意識,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促使自己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生存能力,有利於自身今後的發展。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3

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新形勢下、國務院爲切實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主要政策,對統籌城鄉、協調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爲了解我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情況,我對荊門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基本情況

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xx1月1日起正式啓動,基本模式是 “區辦、區鄉(鎮、街道)共管”體制,以區爲單位管理住院醫療基金和健康體檢基金,以鄉鎮(街道)爲單位管理門診醫療基金。基金來源:中央財政補助(人平20元)+省級財政補助(人平15元)+區財政補助(人平5元)+農民個人繳費部分(人平15元),合計55元。基金用途分配:門診基金(8元)+住院基金(41.5元)+大病補助(1元)+體檢基金(2.5元)+風險基金(2元)。

二、實施合作醫療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

黨委政府重視,宣傳發動深入,農民參合積極。一是領導重視。爲切實解決我區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曾多次向中央、省、市爭取相關政策,組織有關部門研究我區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方案,終於使這項惠農工程在我區得以實施。二是宣傳發動深入。各地成立了由黨政一把手牽頭的合作醫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合作醫療啓動的各項工作。各地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會議集中宣講、廣播和有線電視滾動播出、短信羣發、印發宣傳資料、製作專欄等廣泛進行宣傳活動。這些措施調動了農民參加的積極性。

三、在合作醫療帶來的經濟效益分配中呈明顯弱勢,其原因表現如下:

1、是基礎設施差,條件簡陋,設備落後。

2、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現象依然存在。

3、合作醫療工作機構力量薄弱,影響工作效率和監管力度。

四、完善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合作醫療政策的知曉程度。一是利用村衛生室這塊陣地,由村幹部和鄉村醫生經常向羣衆宣傳,儘快讓農民瞭解政策。

(二)加強鄉鎮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方便羣衆就醫。一是要加大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有計劃地改變鄉鎮衛生院的基礎條件和外部形象。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4

摘要:對某省30個樣本社區的調查發現,由於脫離了地區實際,一些地方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導致農民不滿情緒,甚至助推“三無”農民的產生,影響了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對此,應從土地利益源頭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確立農民自願、資金充裕、產業支撐等基本建設前提;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並促進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

從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農民集中居住確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設資金不足、試點政策不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補償與社會保障機制等尚未建立的情況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並不具備全面展開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於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名義,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以地生財”,盲目推動拆村造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顯示,全國平均每六個村就有一個村在經歷“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其中72.3%始於XX年及以後。從全國範圍看,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已經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階段,建設熱點已經從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轉向河南、安徽、陝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設重點已經從城郊結合部、非農產業發達的農村,轉向城市規劃區以外的不發達農村區域;已經有相當部分的縣市基本實現了農村全域社區化。但一些地方拆並村莊後,農民擴大就業問題沒解決,生產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莊拆並不符合農民意願。有的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需要高度重視。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並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

事實上,具備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條件的一般是城市規劃區、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已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發達地區,且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因此,在實踐中,地理上遠離城市規劃區、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傳統農業爲主的經濟欠發達農村大規模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問題尤爲突出,應成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調查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我們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某省進行實地調研。某省的代表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某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糧食主產區。

第二,某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力度較大,尤其是欠發達農村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數量較多,其所表現出的問題更全面和具體。具體到某省,我們將其劃分爲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每個區域按以下標準選取6個樣本社區:

一是社區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

二是社區地理位置上不在縣城規劃區內,無明確規劃區的需遠離當前縣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

三是社區所在鄉鎮經濟以傳統農業爲主。

四是社區規劃搬遷範圍內的農民收入以農業爲主。按以上標準選取的30個樣本的概況見表1所示。

二、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資金已成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關鍵制約因素。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資金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公共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投資,簡稱公共投資,政府是其主要投資主體。二是社區住宅投資。由於社區住宅屬於私人物品,因此,從法理上說,社區住宅投資主要應由農民負擔。理論上看,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只需考慮公共投資的承受能力。但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包括社區住宅在內的一切社區設施,事實上大多都由基層政府委託企業“統規統建”,且普遍採取bt模式進行建設。企業擔當的是墊資者兼建設者的角色,在債務關係中,企業面向基層政府追索建設成本和合理利潤,結果導致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的債務風險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

1.基層政府直接面臨公共投資債務風險。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公共投資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據某省省級部門測算,一個5000人規模的農村社區,其公共投資規模在2500萬元左右。30個樣本社區中,有10%的社區的公共投資規模在1800萬元到XX萬元之間,有80%的社區在XX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有10%的社區在2600萬元到3300萬元之間。30個社區的實際投資狀況與某省省級部門測算的數字基本吻合,反映了某省的普遍狀況。二是公益性強。如某省的“五通六有兩集中”建設標準中,只有幼兒園、連鎖超市能夠通過投資形成直接利潤回報,所以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有社會資本參與,一般也以企業或個人捐贈、贊助的方式出現。30個社區中,非政府資金在公共投資中所佔比例最高僅爲27%,很多社區根本沒有社會資本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公共投資的兩大特點決定了各級政府必然是投資的主體。但由於某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化建設規模較大,導致各級政府層層下沉投資壓力,普遍形成“鄉鎮自建,省市縣財政獎補,各級支農資金整合支持”的投資格局。在30個社區裏,公共投資中鄉鎮投資超過50%的達到25個,說明鄉鎮政府是主要投資主體,但與主要投資主體地位不對應的是鄉鎮微薄的財政收入。30個社區所在的30個鄉鎮,XX年財政收入最低的僅爲350萬元,最高的僅爲1800萬元,有87%的鄉鎮XX年財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30個鄉鎮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方面的投資與財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達到4:1,其餘28個社區兩者比率均超過了0.3:1。公共投資數額巨大而自身財政收入微薄是某省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突出問題,但30個鄉鎮的社區化建設不僅沒有停滯,反而在持續進行。其原因在於公共投資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視潛在的債務風險。這種“借來的發展”只是帶來了表面的繁榮,但埋下了巨大的債務風險,導致並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不斷借債,來掩蓋債務責任和風險,並通過利息計入本金而不斷放大負債規模。 2.社區住宅墊資風險日益凸顯。基層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住宅投資方面的墊資風險,在對30個樣本社區的實際調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截至XX年底,只有2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達到100%,5個社區的住宅售出率超過30%,其餘23個社區均在30%以下。也就是說,樣本社區住宅普遍處於零星購買狀態,而因此形成的沉澱投資規模和債務隱患,較公共投資數額更爲巨大。調研表明,截至XX年底,30個社區在住宅建設方面的投資最高達1.3億元,最低爲0.8億元,平均爲1.05億元。使基層政府難以回收社區住宅投資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給與農民住房需求相差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30個社區主導的住房形式是多層樓房,但大多數農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單門獨院樓房。農民喜好單門獨院樓房的原因在於,與農戶舊宅相比並無本質區別,只是居住地點發生轉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並沒有改變農民的住房觀念和習慣,且便於農業機械存放和家畜養殖。事實上,基層政府並非不瞭解農民的住宅偏好,但某省在XX年出臺的相關政策影響了基層政府的住宅供給決策。XX年,某省出臺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多層和高層住宅佔總住宅的比例宜結合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給予適當考慮。”這雖然是爲了實現節約用地的目標,但在實際執行中推動了“原則上不建三層以下低層住宅”局面的形成,結果嚴重影響了農民購房和入住社區的積極性,給基層政府帶來的投資浪費和債務隱患問題日益凸顯。

第二,相對於農民購買力水平來說社區住宅價格偏高。30個鄉鎮全部宣稱,以“成本價”面向農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實是,多數鄉鎮出於緩和自身財政壓力的需要,將公共投資成本和開發商的合理利潤都攤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實質上成爲商品房開發,導致住宅價格相對於農民購買力偏高的局面。在30個社區中,住宅均價最低的社區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價最高的`社區是1700元/平方米,30個社區的住宅整體均價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購買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價1250元/平方米測算,毛坯房的總價基本在15萬元左右。而某省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爲7524,94元,農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區房價是農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說明的是,30個樣本社區均屬欠發達農村,其農民人均純收入在某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區房價與農戶的購買力差距更大。同時,30個社區中能夠貸款的社區僅爲6個,且這6個社區的貸款額度每戶均未超過3萬元;其餘24個社區都規定在特定時問內分次繳清,時限一般爲1年。這導致不僅大多數農民無力購買社區住宅,而且也無法藉助金融槓桿來提高購買力。在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均不足的狀況下,社區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結果,而這將給基層政府帶來巨大的債務風險。

(二)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最大也是最終受益者應是農民,但不少地方卻呈現“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媒體報道,個別地方甚至通過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手段,強制進行“株連式拆遷”和“突擊式拆遷”。這種不徵求農民意見、不尊重農民意願的強制行爲,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XX年國土資源部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專項檢查工作,重點查處借增減掛鉤試點強迫農民“上樓”等行爲。XX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中央和相關部門的政策與行動一方面說明國家對於“農民被上樓”問題非常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該問題已較爲嚴重。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缺乏農民的有效參與問題,結合對30個樣本社區的調研,可從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舊宅補償偏低引發農民不滿。在30個樣本社區中,僅有1個社區允許農民購買社區住房不需上繳舊有宅基地,該政策具體規定是“政府免費拆遷復墾舊宅;舊宅復耕後歸原有農戶永久使用”;其餘29個社區均要求“買新繳舊”,即購買社區住房“需無條件上繳舊有宅基地並自行拆除舊房”,其中24個社區要求上繳給原有村集體,5個社區要求上繳給鄉鎮政府。在要求無償上繳舊宅基地的29個社區中,有23個社區規定可以在購買社區新房時享受補貼,補貼額度在1萬元到2.5萬元之間,這實質是對農民退出舊宅基地與拆除舊房的有條件補償,但其對農民舊宅補償明顯偏低且附加強制性條件,而另外6個社區甚至不予補償。這實質上造成了對農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導致農民對於人住社區普遍持消極甚至抵制態度。

第二,不徵求農民意見,進行強制性“整村推進”。調查涉及的30個鄉鎮中,有29個鄉鎮要求“整村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這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性推進。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條件、收入、住房狀況、思想觀念、家庭發展規劃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特徵,對於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認知、接受程度及相應的經濟負擔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不以徵求全體農民意見爲前提的整體推進顯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數地方政府不僅不正視農戶的意見和個體差異,反而通過行政手段強制設置整村搬遷時間表,這自然會引發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對30個樣本社區的300戶農戶進行的隨機問卷表明,100%的農戶確認鄉村幹部在搬遷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農戶坦誠自已是“被動搬遷”,只有28%的農戶是“自願搬遷”。

(三)農民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一般都伴隨着農地的規模化流轉。在30個樣本社區中,有28個社區實現了農地的規模化流轉。當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之後,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等民生問題便更加凸顯。調查表明,土地流轉未能有效促進農民就業和收入增加,農民的生存與發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沒有增加農民收入。實施土地規模化流轉的28個社區,其土地流轉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轉的時間最低爲XX年,最高爲20年,一般爲XX年;農民獲取一般狀況下農作物(某省普遍以小麥作爲參照物)種植的固定收益,即約定的畝產小麥斤數乘以當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標準最低的社區按每年每畝600斤計算,標準最高的社區按每年每畝1000斤計算。以XX年國家小麥保護性收購價格1.12元/斤計算,這28個社區的農民每畝土地年流轉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間。但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是涉及國計民生的戰略性商品,糧食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再刨除物價上漲因素,這意味着以此計算的土地流轉收益並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對固定的土地流轉收益與不斷攀升的物價水平相比,農民的實際淨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說明多數土地集中流轉未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多數土地集中流轉並未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大多宣稱通過農地規模化流轉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使農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資”。但這其實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農業產業化與農地流轉的區別。農地規模化流轉只是作爲催化劑,爲農業產業化提供一個契機和可能,但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發展。事實上,這28個社區中有27個社區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給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而這些大戶進行的農業生產雖可算作家庭農場,但並沒有大量吸收農民就業,因爲當前農業“從種到收”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勞動,依靠承包戶家庭成員或短期臨時僱工也可完成。種糧大戶或者蔬菜、果樹種植大戶的經營行爲,只是生產規模的適當擴大,並不能稱之爲嚴格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所以並不能帶來穩定的就業崗位。調研中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並吸收大量人員就業的只有1個社區,該社區將土地規模化流轉給大型麪粉加工企業,依靠該企業形成了小麥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從而帶動了大量社區居民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即生存和發展問題。雖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形成產業支撐,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並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區將帶動就業的主要着力點都放在吸引二、三產業投資方面。由於縣城普遍設立了經濟開發區、產業集聚區,依靠優越的區位和優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業投資,所以新型農村社區依靠第二產業形成產業支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產業帶動就業方面,由於人口規模小、消費能力弱,新型農村社區也並沒有足夠的優勢。但30個樣本社區幾乎全部宣稱“形成了產業支撐”。對此,我們把這些所謂的“產業支撐”歸爲二類:

一是緊鄰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商貿物流業”爲支撐,理由是鄉鎮街區商業相對發達。

二是完全不靠鄉鎮街區的社區宣稱以“現代農業”或“農業產業化”爲支撐,理由是農地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流轉。但深入調研發現,這兩個理由都不成立。農民搬入鎮區附近的社區居住,並不代表已在鎮區“商貿物流業”就業;農地規模化流轉也不代表農業產業化已經實現,更何談農民因此獲得了就業崗位。30個樣本社區中只有1個社區依靠現代麪粉加工企業形成了農業產業化支撐,其他29個社區本質上都是基礎設施發生變化的農村居住區,農民並沒有實現市民化,就業機會並沒有增加,甚至很多農民喪失了從事傳統農業的生存手段,導致一個既有別於農民又不同於市民的邊緣羣體的出現。如果政府不能及時解決穩定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這些農民甚至將遭遇生存危機。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欠發達農村強制推進新農村社區化建設,是超越其經濟承受能力和生產力發展階段,以犧牲農民利益降低建設成本,以高息借債或透支未來財政等方式來換得當前發展。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不僅加劇了基層政府的債務風險,而且導致“三無”農民的產生,增加了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冒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尚處於個別地區的試點階段,尚未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當對這些已出現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散和激化。

由於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脫離實際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所以糾正的關鍵在於約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爲,並通過政策法規未解決。具體包括:

第一,優化和嚴格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避免使之成爲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中謀求土地利益的工具,從利益源頭上斬斷地方政府強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的不當激勵。

第二,嚴格落實XX年中央1號文件“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的規定。各地應及時調整不切實際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規劃,嚴格限制乃至暫時停止欠發達農村的新型社區化建設。

第三,以農民自願、資金充裕和產業支撐作爲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啓動的前提。

第四,鼓勵但不強制農地規模化流轉。

第五,應加強欠發達農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化試點與小城鎮建設的有效銜接,新型農村社區選址最好緊鄰鎮區,使之與小城鎮形成一種相生相長的關係。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5

20xx年暑假期間,我在浙江省金華市的廣大農村地區,就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做了調查。以下是我以金華市金東區的農村垃圾處理實際情況爲調查對象,結合所能查詢的各種資料。

(1)農村垃圾問題的分類

首先,隨着現代化農村經濟產業的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日常垃圾的種類和數量都呈現一種不斷增長的態勢。對於種類繁多的農村垃圾,我們可以把它分爲兩類:生活垃圾和產業垃圾。

其中生活垃圾是指農村生活中直接產生的廢棄物,包括液體廢棄物和固體廢棄物。據調查得知,其中比如生活污水在內的液體廢棄物,在污水處理系統相當不受重視的現當代農村中,仍以直接排放入河或露天處理爲主。而固體廢棄物,則包括了廚房廢棄物、日用品廢棄物、家電廢棄物、燃料廢棄物在內,是這次社會調查的重點。

工業垃圾,主要是指紮根於廣大農村地區的工業產業在其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由於發展農村工業產業具有地租便宜、勞動力廉價、監督力度低等特點,導致了中小型企業向農村靠攏。而中小型企業着力於企業快速發展,往往容易忽視工業廢棄物等的處理,加之監管不到位,是農村垃圾處理的重難點。

(2)農村垃圾問題的現狀

本次社會調查主要集中在金華市金東區的多個行政自然村,以圍繞典型對象的實際情況爲依託,以網絡、期刊、學術報告等資料爲基礎,所作調查分析。

1)大部分農村的都建有了集中的垃圾處理處,調查的二十一個行政自然村,有十九個都建有多個露天的垃圾傾倒處,其中多爲人數過六百的大型自然村。未有集中垃圾處理設施的兩個自然村,人數都在二百人一下,其中的翁村更是實際人口八十五人,常住人口不足三十。即便如此,據調查可知,這十九個建有垃圾傾倒處的自然村裏,以人口過一千五的午塘頭村和小黃村的垃圾處理頻率最大,每天都有專人處理傾倒處的垃圾。隨着自然村的規模的越來越小,垃圾處理頻率也越來越小。因此在幾個規模相對較小的自然村的垃圾處理處,垃圾處理狀況極不樂觀。

2)在液體廢棄物調查方面,二十一個受調查的自然村中,只有五個自然村全部或部分建立的地下排污系統。除已經全部完成新農村改造工作的午塘頭村和小黃村,其餘三個自然村只在舊村改造過程中建設了部分污水處理系統。而二十一個受調查自然村中,有十六個自然村直接與寬六米以上河流相接,包括小黃村在內的十六個自然村全部將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之中。其中有五個自然村村周圍有直徑過十米的露天水塘,有三個自然村有多個大小不等的露天水塘,其中只有極少部分保持良好水質。大部分的農村液體廢棄物直接排入水塘中。

3)在農村工業垃圾處理的調查上,二十一個受調查自然村中,工業八個自然村周圍建有工業廠,其中尤以小黃村爲典型,村周圍大大小小建有十多個工業廠,有水泥生產,工藝品加工,成品生產等幾個類別。而其村周圍的工業廠的共同點是勞動力缺口較大,留守村中的三分之一村民都有就職於周圍廠的經歷。而村周圍廠的建廠土地,是從20xx年以來,村民農業用地規劃所得。在工業垃圾處理方面,廠周圍固體垃圾廢棄物隨處可見,其中有生產廢料、建築垃圾等。其中大多是直接傾倒於廠房周圍,由於廠房周圍沒有大面積農業用地,因此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當事人,因此農村工業垃圾問題並未引起大家所重視。

(3)農村垃圾處理中所存在的問題

1)農村缺少系統便利的規範垃圾處理廠。因此,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一般以直接填埋爲主。而規範的垃圾處理廠,往往相隔很遠,造成了垃圾規範處理成本過大。

2)大部分農村缺少完整的地下污水排放系統,也沒有配套污水處理設施。隨着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地下污水排放系統正在逐步完善,但現有的老舊部分的污水排放問題得不到解決,往往直接露天排放。而配套污水處理設施的短缺,直接後果就是由原來的分散排放轉變爲集中排放,污水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3)村民的環保意識還不夠,其中尤以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上最爲明顯。調查中除少部分規模較大、資金雄厚的自然村,在村中各處配備了大量垃圾桶等用於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外,更多的受調查自然村的垃圾處理點遠離村民集中居住區或處理點較少導致一部分村民的處理距離很遠,這就造成了相當一部分村民的不自覺處理垃圾問題。這也反映處理村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的問題。

4)工業垃圾老大難問題。由於現在農村經濟生活與周圍工業發展息息相關,農民直接利益往往和村周圍的工業廠密不可分,在拉動經濟,改善村民物質生活方面,村周圍工業廠的作用不可忽視,這也就導致了在工業垃圾處理的問題上,很多村民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反而會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來爲止掩蓋錯誤甚至是犯罪事實。因此在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上,工業垃圾問題往往牽涉多個利益集團,最後導致無人管、無法管的局面存在。

(4)關於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的思考

隨着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向前,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安康。但在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農民的生活質量往往不能和收入呈相同步伐發展。其中尤以居住環境問題特別突出,在很多農村地區往往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卻不注重內在發展動力挖掘,會以犧牲環境資源爲代價,以粗獷的發展爲主。加之很多農民由於自身水平有限,沒有長遠陽光,忽視了很多問題。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如廣大農村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追求農村經濟發展又好又快佈局所不容忽視的。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農村——中國的主體,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爲此,今年暑假我進行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的發展情況。我做了以下社會實踐調查:

地點:南陽鎮

時間:20xx-7-01到20xx-7-24

調查程序:總體觀察——實地考察——調查問卷——整理總結

主要內容:關於環境、人文、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實地考察,我得知:早在改革開放前,南陽地處山溝,沒有絕對的地理優勢,人們的生活十分貧窮,基本只能滿足三餐而沒有剩餘的費用。人們的衣着也十分單調,並且款式單一,基本談不上好看。

由於生活貧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水平較低,當時只求飽,根本顧不上營養。有時甚至要吃樹根。

居住條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戶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對較緊張。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係數低,不美觀。

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縣城看病,極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基本過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文化也不斷上攀。

現今人們告別了單調時代,穿上了豐富多彩的衣服,趕上了時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們注重的是營養,各餐均衡搭配,基本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更有雙湖二級公路的建設,打通了與外界交流的動脈,迅速帶動南陽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都選擇在南陽投資建設,工廠多了,人們不再失業,做到有勞有得。

如今,在南陽的建築面積不斷擴大,一片新氣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觀又安全。

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年春節都會舉行一系列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還開了書店,在業餘時間人們都會去看看書。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獲得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時也滿足了精神需求,無論是在學習、娛樂、做生意都改不少,過上了快節奏的生活。當地人基本都裝上了電腦,跨上了信息時代。

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環境質量下降。產生的垃圾處理不當、污水未經處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爲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帶頭先行,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繼而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7

調查背景:

據xx市夏季社會農村調查瞭解,雖然國家已經免除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學費,但是仍然有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爲負擔不起食宿而輟學在家工作,每個月只有40元錢可以幫助一個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

今年夏天,我有幸參加了這個團隊14年來的教學和幫助學生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我瞭解了我孩子的學習和家庭情況。

實際用途:

熟悉農村,體驗生活,通過教學和幫助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家庭情況,在大學裏實踐所學,豐富暑假生活。

練習內容:

暑假在x縣xx鄉xx國小教書,在周邊貧困村開展助學活動。我在那裏度過了一個忙碌、充實、辛苦、快樂的暑假。我之所以努力,是因爲我在工作中不斷從內心學習、理解、提高新的東西;幸福是因爲克服困難是我不變的目標,成功的喜悅是我永恆的追求。

教學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的心是純潔的像一片碧玉,像一池清泉,像一片綠蔭。

考慮到他們的心智發展,我選擇了遊戲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正確的。我將教學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利用多種遊戲讓孩子瞭解心理。畢竟,心理存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

第二課時:講故事讓孩子總結道理,講自己的故事。

第三、四小時:教歌曲《感恩的心》,引導孩子感恩社會,感恩集體,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兄弟姐妹。

第五和第六個小時:教授歌曲《年輕的'強者》,激勵孩子們尋找夢想,玩一個關於理想美麗的島嶼幫助孩子確定夢想並給予鼓勵。

第七和第八小時:談論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如何高效地學習。

由於孩子們的合作,教學進行得很順利。孩子渴望學習,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聰明活潑可愛是形容他們的絕佳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鞏固了所學知識,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所以返校後要加強學習。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8

技術服務合力難成。一項技術可以致富一方百姓,農業科技應該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發生器”。接受農業技術,農民喜歡現場指導和發放技術資料的方式。在技術推廣上,不是農民不願接受,而是工作合力存在問題。農業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鄉鎮一級的農技、農機、畜牧水產等工作服務部門經費堪虞,在工資無法保障的情況下(20xx年,鄉鎮農技站人平經費只有3700多元,“既無錢養兵,又無錢打仗”,基層推廣機構基本上處於“線斷、網破、人散”的一種狀態),技術服務日顯窘境,服務方式創新舉步維艱,社會化普及性服務無法開展,服務缺位與農民羣衆的要求形成強烈反差,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客觀需要。科技含量低的農業生產必然導致農民從事種養業收入水平在一定時期內處在一個低水平狀態。人均年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的農戶,逼近溫飽線,都很渴望有優良種子、種苗和技術指導,幫助其儘快致富。

信息服務張力有限。農民對農業信息主要反映有不知道向誰打聽、信息不及時、信息不準確、信息量太少等問題,客觀地反映了農村社會信息的不通暢。農業信息應該是覆蓋在農村社會之中的一張大網,有自上而下的傳遞,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饋,良性互動才能形成社會層面的張力,爲農業生產準確定位。泉湖鎮農民胡有樂認爲,農業信息對農民來講,要靠農民主動去找,沒有專業的服務機構,有時打聽到的信息難以判斷,對自己的農業生產安排無法進行信息對接,農業生產品類與市場需求難以融合。

農資服務動力不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需要種子、種苗、農藥、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由於市場放開,經營自由度擴大,購買自主權分散,形成了多元化經營和不同層面需求的農資服務格局。在農資服務中,農民特別看重的是種子、種苗。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經營新的種子、種苗時,農民很希望看到示範樣板纔有信心進行變換品種。在選購農資時,農民只能靠經驗辦事,不敢冒然一試,因爲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總是存在於農村社會的某個角落。經銷商由於利益驅動、同行業帶動、競爭性互動,經營農資只求賣出去,售後服務無從談起,沒有服務動力和積極性。特別是個體戶,一旦農資出現小問題,迴避矛盾,轉嫁責任。例如泉湖鎮農民胡龍,20xx年養雞近3000只,在購買小雞飼料時,由於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只有13%(正常標準18―21%),200多隻小雞引發球蟲病而死。農民對農資的價格偏高和質量信用度有爭議,糧價漲,農資也漲,農民種養的純收益被農資流通環節剝離一部分。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9

一、監督工作基本情況

(一)項目概況

年監督農村公路改擴建道路工程項,里程公里,投資萬元;改造橋樑座,長度延米,投資萬元。目前,已完工道路工程項,里程公里,已完工橋樑座,長度延米。各項目情況見附件1。

(二)監督申請受理及備案

年共收到個項目的質量監督申請,共下發質量監督通知書份(包含個項目),個項目已在市政公路質監站備案,尚未備案的項目將在年月日完成備案工作,等具體情況。

(三)質量監督檢查

年質量監督工作共對個項目進行次檢查,其中有正式記錄檢查次(每記錄爲一次),具體情況報如下。

(四)質量鑑定及驗收

年共對個項目進行了質量鑑定,個項目合格,其中,個項目質量鑑定爲優良,優良品率爲%。有項目的質量等級證書已在市政公路質監站備案等具體情況。

(五)其他質量監督情況。

二、質量年活動開展情況

按照我市質量年活動的實施方案要求及實際開展情況闡述。

三、質量狀況分析

(一)原材料及各質量指標的抽檢數據。

年監督組織對農村公路工程共檢測點,合格點,合格率%。其中,抽查了(鋼筋、水泥、石灰、瀝青、石料、支座)等主要原材料組,合格組,合格率爲%;檢測工程實體質量點,合格點,合格率爲%。詳細數據見附件2。

(二)質量狀況分析。

從農村公路抽檢指標合格率看,總體質量怎樣?路基、基層、路面、橋樑分別敘述哪些方面控制較好?各檢測指標質量狀況怎樣?從檢查資料情況看,前期文件、原材料控制資料、各工序的質量控制資料是否滿足施工質量標準規範要求的情況?整理歸檔情況如何?

三、工程質量及監督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目前農村公路工程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

1、2、3、4、……

(二)存在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

1、2、3、4、……

四、監督工作的體會及監督工作思路。

(一)質量監督工作體會(或認識)。

(二)加強質量監督、提高工程質量的思路和措施。

(三)關於質量監督工作的建議。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0

一直以來,我國政府把擴大內需作爲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而促進消費,特別是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在擴大內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於消費直接受力於購買力的影響,因此農村居民購買力能否提升,購買力實現程度能否提高,不僅是農村居民自身的消費問題,也是關係到農村經濟乃至整個縣域經濟又好又快持續穩定發展的問題。

近年來,隨着XX縣農村居民收入地不斷增加,農村居民購買力與過去比有了較快的提高。通過調查,我們感覺到增加農民收入,節制一些盲目的不合理不科學的開支,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念,拋棄陳規陋習,正確引導農民進行科學合理的消費,是有效提高農村居民購買力和購買力實現程度的重要途徑。

一、XX縣農村居民購買力基本狀況

農村居民購買力是一項反映農村居民實際擁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標。其大小決定着農村消費品市場的發育程度和市場容量。狹義上講,農村居民購買力是指在一定時期,農村居民爲滿足生活需要,在市場上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支付能力,這種能力,必然與農民的收入有着緊密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農民收入的高低、增長的快慢,直接影響着農村居民購買力的強弱。

1、農村居民購買力的重要來源。農村居民(平均每戶)收入一般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部分構成,據XX縣農調隊的資料反映,農村居民總收入的重要部分來源於家庭經營收入,換言之,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村居民購買力的主要來源。資料顯示,20xx年XX縣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爲5545 元,佔總收入的73.8%,其中:來自第一產業5322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96%;第二產業137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2.5%;第三產業86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1.5%。另外,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也佔很大比例,這部分包括在本地企業、在非企業組織中及外出務工所得到的收入。20xx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爲1641元,佔總收入的21.8%,僅次於家庭經營收入。在總收入中,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較輕,資料表明兩項合計在總收入中佔4.4%,從收入來源的總體上來看,單純的農、林、牧、漁收入相對穩定,而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有待提高。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1

近年來,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後被評爲省市農業產業化先進單位、省市勞務經濟開發先進縣、全市農辦系統先進單位、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縣。

一、統籌城鄉發展,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高標準高起點完成了規劃編制。二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三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村各項公益事業蓬勃發展。四是村莊改造穩步推進,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五是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民主管理成爲主流。

二、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產業基地規模。穩步發展了優質稻板塊基地45萬畝、優質雙低油板塊基地40萬畝、優質棉板塊基地16萬畝、蔬菜板塊基地20萬畝。全縣已建成萬頭豬場11個,萬隻以上的蛋雞養殖場478個,千頭奶牛場2個,規模肉牛場9個,規模養羊場18個,畜禽養殖大戶達到4000戶以上。建成水產板塊基地18萬畝,小龍蝦養殖基地7.6萬畝。

二是壯大龍頭企業,強化帶動效益。近年來,全縣已建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7家,國家級1家,省級8家,市級17家,縣級11家,形成了糧食、油料、棉花、水產四大加工體系和畜禽養殖體系。

三是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實行產業集羣發展。着力推進了食品工業園和散花水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先後組建了中禾糧油集團和水產集團。

四是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全縣有286個農產品獲得國家“三品”認證,其中綠色食品28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58個。牌水產品已打入等國際市場。牌水產品商標成爲全市知名商標;7家企業生產的產品進入家樂福、中百倉儲、黃商集團等大中型超市。

五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全縣已登記註冊合作社2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會社員達到3.8萬人,帶動農戶11.8萬戶,涵蓋了種、養、加、產、供、銷等多個行業。

六是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中禾糧油公司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雙明糧棉油公司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農戶發展。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2

地點:南陽鎮

時間:-7-01到-7-24

調查程序:總體觀察——實地考察——調查問卷——整理總結

主要內容:關於環境、人文、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實地考察,我得知:早在改革開放前,南陽地處山溝,沒有絕對的地理優勢,人們的生活十分貧窮,基本只能滿足三餐而沒有剩餘的費用。人們的衣着也十分單調,並且款式單一,基本談不上好看。

由於生活貧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水平較低,當時只求飽,根本顧不上營養。有時甚至要吃樹根。

居住條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戶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對較緊張。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係數低,不美觀。

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縣城看病,極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基本過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文化也不斷上攀。

現今人們告別了單調時代,穿上了豐富多彩的衣服,趕上了時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們注重的是營養,各餐均衡搭配,基本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更有雙湖二級公路的建設,打通了與外界交流的動脈,迅速帶動南陽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都選擇在南陽投資建設,工廠多了,人們不再失業,做到有勞有得。

如今,在南陽的建築面積不斷擴大,一片新氣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觀又安全。

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年春節都會舉行一系列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還開了書店,在業餘時間人們都會去看看書。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獲得信息的速度加快,同時也滿足了精神需求,無論是在學習、娛樂、做生意都改不少,過上了快節奏的生活。當地人基本都裝上了電腦,跨上了信息時代。

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環境質量下降。產生的垃圾處理不當、污水未經處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爲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帶頭先行,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繼而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3

20xx年,我鎮衛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衛生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以鎮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社區衛生服務、衛生所改貌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愛國衛生工作爲重點,進一步深化改革、搶抓機遇、健全機制、強化措施,全面完成了各項農村衛生工作任務,促進了農村衛生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現將全年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彙報如下:

一、突出重點,促進全鎮農村衛生工作健康發展

1、加大投入,及時足額撥付衛生事業經費。我鎮高度重視農村衛生工作,始終把這項工作列爲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截止11月底,鎮財政已累計撥付衛生事業經費x萬元,有力的保障了農村衛生工作的全面落實。

2、嚴格標準,加快衛生所改貌步伐。根據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結合全鎮農村衛生工作實際,我鎮制定了《xx鎮20xx—20xx年農村衛生機構設備升級及改貌建設規劃》,成立了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參加的村級衛生所改貌領導小組,負責全鎮衛生所改貌工作開展。今年以來,累計投資40餘萬元,高標準完成了北套、西皋、太平三處衛生所新建和杜洪李、茂李、北關三處衛生所整修任務。爲提高衛生所人員對改貌工作的認識程度,我鎮集中時間組織全體衛生所負責人到三處新建衛生所進行了參觀,

2召開了專題動員會議,激發了其他衛生所的要求改貌的積極性。在搞好衛生室建設的同時,我鎮重點加強了社區服務站的美化、綠化工作,康陳、崖北、北套、閆家、茂李、大夫等村社區服務站綠化面積均達到或超過500平方米,截止目前,我鎮37處衛生所中已有26處達到了濟南市甲級衛生所"五室分開、四化標準"的標準,佔衛生所總數的70%。

3、強化管理,農村醫療服務水平逐年提高。一是加強制度建設,規範衛生所管理。,根據年度崗位目標管理要求,鎮衛生院制定了《衛生所、中心衛生所管理辦法》,分別與衛生所和鄉醫簽定工作目標責任書,落實崗位責任,實行月檢查、季度考覈績效工資制,認真執行"三制六統一"管理制度,健全二十項日常規章,採取走訪、下發問卷等形式調查鄉醫用藥、行醫情況,加大監督力度,組織人員至少一季度對衛生所進行一次考覈,有效的提高了衛生所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二是加大鄉醫培訓力度,強化鄉醫隊伍建設。堅持每月6日鄉醫例會制度,學習各項法律法規,進行業務知識培訓,鼓勵鄉醫通過自學、函授等形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並按時參加市統一舉辦的繼續醫學教育,達到或超過每年規定的20學分,全年培訓時間不少於15天,每季度初組織對鄉醫進行一次業務知識考試,引導全體鄉醫牢固樹立嚴謹、科學的工作態度,練就過硬的技術功底,以適應農村衛生工作的需要。三是普及健康教育。以衛生所爲陣地,積極組織社區醫生開展入戶查體、服務、宣傳工作,搞好羣衆身體狀況調查登記,完善社區檔案,認真記錄、填寫,把檔案用好,用活。以高血壓、糖尿病爲重點,加強對九類疾病的分類管理,社區醫生每月將收集的數據據實上報。今年共完成健康查體144332人次,建立健康檔案17071份,其中高血壓6274人,糖尿病237人,冠心病250人,腦血管病159人,慢性支氣管炎265人,殘疾人438人,眼病135人,牙病436人,惡性腫瘤63人,其他慢性疾病1789人,60歲以上健康老人4385人,其他健康檔案2640人。衛生所人員本着屬地化服務的`原則,嚴格對居民進行健康查體,重點作好了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孕產婦等特殊人羣的服務,將"五位一體"的服務功能落到實處,使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深入到千家萬戶,羣衆對社區衛生服務滿意率達97%,社區衛生服務知識知曉率達95%以上。四是以開展優質服務活動爲重點,加強醫務人員隊伍建設,改善服務態度,提高醫療水平。先後開展了"學雷鋒、多奉獻、強素質"活動,護士節輸液技術練兵,

3組織青年團員到敬老院、五保戶家中義務爲老人查體、打掃衛生,宣傳防病治病知識,深受羣衆好評。積極參加衛生系統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嚴把藥品"准入"關,從根本上解決羣衆用藥不放心的問題。在完善服務措施、優化服務環境方面,門診全部實行開放式服務,對病房進行了重新裝修,爲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醫環境。針對今年省道244線改造,造成羣衆就醫不便的實際,衛生院投資20餘萬元,新修了衛生院至244線路面2500平方米,安裝了高標準路燈、景觀燈,進一步方便了羣衆就醫。

4、鞏固農村中醫工作成果。健全完善了鎮、村中醫藥管理網絡,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專科專病,推動和促進了全鎮中醫工作的開展。

二、全面宣傳發動,紮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完善農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一項長期政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內容,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爲紮實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我鎮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鎮政府出臺了《繡惠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建立健全了各項工作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和調度新型合作醫療工作。爲全面做好羣衆籌資工作,充分利用宣傳車、宣傳欄、廣播喇叭、標語、發放名報紙等形式,向羣衆深入細緻的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做到家喻戶曉,極大地調動了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鎮今年共有48405人蔘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村覆蓋率達到100%,人口覆蓋率達到93%。截止目前,今年共有10081人次享受報銷,報銷金額1131106元。其中享受鄉鎮福利型報銷8636人,共報銷金額467178元;1284人享受到鄉鎮級大病補償,補償金額337306元;159人享受到市級大病補償,補償金額326622元,其中有6人報銷金額在10000元以上,有效的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產生。爲簡化報銷程序,衛生院在門診大廳內開設了報銷窗口,配備2名專職人員,實行一站式服務,爲羣衆提供了方便。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4

一、當前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土地問題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問題作爲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這就是徵地補償。隨着道路建設的發展和工業開發、小城鎮建設的推進,建設性項目徵地範圍逐漸擴大,但由於不同期項目的補償政策不統一,就容易引起農民的不滿情緒。徵地補償問題牽扯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在這個問題上是空前團結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現爲集體上訪或越級上訪,如果處理不妥,將可能會激化爲。從我鎮信訪形勢來看,反映土地方面問題的佔相當一部分。村幹部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沒有發言權,因爲羣衆認爲他們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講話,因此對他們不信任,有發言權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們在處理涉及徵地事件時,一定要千萬謹慎。

2、農村村務公開問題

農村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是農民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一項重要舉措,大多數農民對於這項關係自身利益的事情相當關心。但是,在有些村組,村幹部卻對這項工作並不熱心,所以造成村務尤其是財務的公開不規範、不徹底,甚至是流於形式,引發羣衆上訪造成農村社會不穩定。

3、農民法制意識問題

雖然法制建設在農村逐步加強,但受觀念影響,部分農民還不習慣用法來解決爭端,而依靠單純的私力解決,明明違了法,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4、農村幹部的工作問題

一方面有些鎮村幹部工作作風飄浮,羣衆觀念淡薄,工作方法簡單,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幹羣關係緊張;另一方面由於某些考覈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麼弄虛作假,要麼侵犯農民的利益,把幹部直接推向農民的對立面。

5、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

隨着經濟的發展,加上農村文化的相對缺乏,賭博迷信、賣淫等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農村地區發展蔓延,已成爲誘發多種犯罪的社會毒瘤。

6、勞資矛盾問題

我鎮屬於工業經濟發展鎮,基本上每家農戶都有人在企業工作,農民與企業主之間因工作、報酬引發的矛盾逐年增多。同時由於目前辦企業的門檻較底,開關廠比較多,勞動法律制度執行不徹底,企業職工(農民)的權益不能有效保障,導致了羣衆性事件的加劇。

7、外來人員管理問題

近幾年,我鎮的外來人口逐漸增多,由於制度和力量的缺乏,我們明顯感覺到社會穩定工作的壓力,主要包括流氓惡勢力、衛生防疫和計劃生育等。

二、引發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1、經濟上的因素

經濟的發展,拉大了貧富差距,加上外來人員大多從經濟欠發達地區而來,巨大的差異特別是暴富的榜樣激發了人們對財富的慾望,與此同時,人們的致富能力卻顯得不足。這種慾望與能力的不相稱,促使一些人鋌而走險,通過種種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這就導致不講信用、坑蒙拐騙和偷盜搶劫醜惡現象的增加,引民不穩定因素。

2、政治上的因素

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如果沒有小民主,那就一定要來大民主。羣衆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要使羣衆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總之,要讓羣衆能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使他們有意見就能提,有氣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會來大民主。羣衆把氣出了,問題儘可能解決了,怎麼還會有在民主呢?而從目前來看,鎮村幹部下組入戶少了,針對農民的會議也開得少了,與農民面對面的溝通少了,羣衆直接向幹部和組織反映情況的機會也少了,農民參與政治的渠道相對變窄了。這就使得農民對政府的瞭解下降、信任下降,不尋求正規渠道、手段解決問題,造成羣訪、圍堵公路等增長。

3、文化上的因素

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對農民的思想也產生了深刻的衝擊和影響。農村社會分化帶來多元化的社會形態,農民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亦面臨分解與重建的過程。但是由於規範的制定遠遠落後於變革的速度,舊的價值觀念喪失對大衆的內在約束力,而隨着外來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傳播,廣大農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結構將會不斷趨於豐富和多元化,一些與主流意識形態不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觀念也會大量涌現,致使各種觀念相互碰撞與衝突頻發。社會所倡導的價值標準與實際生活中人們所奉行的行爲準則在許多方面相背離,使得人們在處理集體與個人、公與私、義與利等重大問題上愈來愈向後者偏移,農村各類關係的調節由道德槓桿爲主逐步演變爲利益槓桿爲主,利己主義思想逐漸擡頭。於是在圍繞宅基地、承包田、農民負擔、計劃生育、投工投勞等利益,產生了幹部與羣衆、羣衆與羣衆等諸多矛盾體。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和化解,就可能激化,導致經濟、民事糾紛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

4、組織上的因素

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的改革極大地震撼和衝擊了我國的農村社會結構,各結構要素之間恆定的關係不復存在,分化與整合之間

難免會出現失衡與失調現象,從而導致農村社會穩定難以持續維持,大量非穩定因素產生。進入社會轉型期之後,組織結構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並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經濟組織和民間組織,其結構模式多樣化及異質性特點十分明顯。實際情形是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仍處於滯後狀態,作爲國家基層政權的鄉(鎮)政府組織,及農村自治組織的村,在農村政治結構中仍未健全和完善,特別農村自治還在試驗階段,不能有效地整合農村新興的各種社會力量,就無法相應提供足夠的參與管道,致使衝突和摩擦不可避免,極易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影響農村的穩定。

5、制度上的因素

村級組織對社會穩定工作重要性缺乏認識,治保會、調解會力量不足、戰鬥力不強,護村隊、護廠隊作用沒有發揮,各項工作措施沒有落到實處,導致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基層安全措施不能落到實處,重宣傳輕管理。許多措施和制度在制定或者評比、掛牌後,就不注意加強經常性工作,出現號召多,過硬措施少,指導、推動、督促、檢查的力度更加不夠,造成責任不落實、工作沒人抓,引發安全責任事件。

三、發揮基層黨委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措施

1、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實踐證明,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對農村社會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繼續發揚黨內民主,擴大羣衆參與,深入實踐和推進村黨組織班子的直選 工作,夯實黨組織的羣衆基礎,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要建立健全村治保會、村調委會等基層綜治機構建設,選好配強治保會主任、調委會主任,充實人員力量,加強業務培訓,提高綜治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他們的地緣、人緣優勢,發揮他們在維護基層農村穩定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要組建治安義務巡邏隊,充分挖掘民力資源,利用廣大羣衆參與治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組織志願者隊伍,結合各地實際,開展重點部位、重點地段、重點時段的治安巡邏。要發揮派出所、社區保安隊,作爲治安巡防的主力軍作用,做好本轄區範圍內的治安防範工作。同時完善健全農村羣防羣治網絡。

2、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通過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會創建活動不斷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深入開展文明示範戶、衛生示範戶評選廣泛開展農村羣衆性文化活動,推進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用先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佔領農村,推動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加強學校教育,注意對青少年的教育保護,預防違法犯罪。

切實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在民主和法治的社會裏,權利的行使與義務的履行一樣,都有利於社會發展和穩定。人民羣衆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穩定也就有了保障。而恰恰是當人民的民主權利沒有保障時,社會會陷入混亂。我們一定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切實保障人民羣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完善村級組織內部的監督制約機制,提高決策水平,深入實施村務公開工作,提高村務的透明度,保障村民的自治權利和民主權利。

3、加強農村法制宣傳

要以開展民主法制村建設爲契機,針對農村和農民的特點,以普法爲先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在普法的'內容、形式、組織領導等方面都要有所創新。首先在普法的內容上,應着眼於提高廣大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圍繞農業、農村中心工作,開展有針對性的普法教育活動。着重抓好五大類法律知識的普及教育:一是民主政治類的法律知識,二是維護穩定類的法律知識,三是民事經濟類的法律知識,四是基本國策類的法律知識,五是農業生產類的法律知識。通過這些與農村工作、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大大提高農村羣衆的法律知識水平,增強農村羣衆的法制意識和觀念。其次,在普法的形式上,對村幹部和普通村民應分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對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可以採取組織集中學習培訓的方法進行,對普通村民則可由村幹部帶動學法,向村民宣講法律知識,並利用有線電視、廣播、宣傳欄、圖片展覽、印發法制宣傳資料,舉行文藝演出等多種方式,開展經常性、形象化的法制宣傳教育,寓教於樂,使普法教育滲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後,在農村普法的組織領導方面,農村基層組織應落實相關的普法教育保障措施,如建立村幹部定期學法制度、普法考試製度,落實一個固定的普法教育場所,建立一個固定的法制宣傳欄,每年要有一定的普法經費等,從而推動普法教育活動正常有序開展。加強村規民約的建立完善,從源頭上加強對不穩定因素的控制。

4、加大對農村弱勢羣體的救助力度

全面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深入實施城鄉居民合作醫療,緩解和減輕羣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解決羣衆後顧之憂。推進鎮慈善分會和愛心助學基金建設,擴大受益面。

5、深化平安創建工作

推進平安村(居)創建工作,鞏固創建成效,在創造特色、探索經驗上下功夫,努力使每一個地方和單位、每項活動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經驗,營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治安環境。創建過程中要切實加強以村黨組織爲核心的基層組織配套建設,充分發揮村(居)委會、調委會、治保會等組織的作用,加強對黨員羣衆的教育管理,真正做到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辦好自己的事。

加強司法所建設,強化爲農服務的法律援助職能,做好重點人羣管理,主要包括做好歸正人員、涉毒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落實防範控制措施,防止、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加強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中心建設,做到底子清、臺帳齊、責任明。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農村惡勢力,堅持從重從快的的嚴打方針,對農村各種黑惡勢力團伙及其成員,進行全面及時的打擊,徹底摧毀農村黑惡勢力犯罪分子及其殘餘分子。提高防範水平,特別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廣技防促防範,通過安裝電子監控裝置等高科技手段,對要害部位和要害部門實行全天候監控,提高專業防範水平。

6、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

要完善預警機制,建立健全公共性、突發性、處置預案,建立健全不穩定因素排摸機制,並使之規範化、制度化,同時堅持集中排查和經常性排查相結合,及時掌握新問題、新矛盾。加強司法信訪聯動中心建設,完善調處網絡,發揮綜合優勢,儘可能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探索建立農村社會穩定評估預警體系。

創新解決矛盾的體制改革技術手段,探索建立糾紛雙方自主談判協商制度,由鄉鎮或村爲糾紛雙方提供一個平臺,鼓勵農民通過平等協商的辦法解決問題,並使之形成制度(章程)。探索從法律服務市場尋求解決辦法,即政府面向社會將糾紛作爲標的進行招標,由中標的社會法律中介機構負責解決糾紛。

總之,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既是保一方平安、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更是對我們基層黨委執政和工作能力的的檢驗,我們一定要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切實做好維護農村穩定各項工作,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5

一.本次調查活動的基本情況。

調查的目的:

1.瞭解各農村國小開展口語交際訓練課程的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瞭解農村國小語文教師上口語交際課的態度以及他們的常用方法.措施。

3.瞭解農村國小生對口語交際課的興趣和他們對教師授課方法的建議。

4.通過以上幾點的綜合,爲自己的研究活動提供豐富翔實的資料,找準研究的方向和重點。

調查的時間:20xx年6月至8月。

調查的地點:XX縣龍坪鄉。

調查的範圍:龍坪鄉龍坪民族國小及周邊幾所國小。

調查的對象:部分國小語文教師及一至六年級部分學生。

調查的方式:觀摩.採訪。

二.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通過近兩個月的調查摸底,我發現農村國小的口語交際訓練課程存在着很大的問題,現狀令人擔憂,其主要問題重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時間和條件地限制。有很多教師表示:自己不是不想上好口語交際課,只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教學輔助用具。的確,要上好一次口語交際課,必須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用較多的時間來收集資料和進行練習。而農村國小普遍課程較緊,條件落後,讓教師們有心卻無力。

2.部分教師對口語交際課重視程度不夠。有一些教師甚至認爲:反正考試的時候只進行筆試,又沒有哪位監考教師會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地進行口頭測試。口語交際課費時費力,何必討那個苦吃。所以,他們上課時,只把口語交際的題目和要求簡單提一提就完了,有的乾脆置之不理。

3.學生對口語交際課興趣淡薄,課堂氣氛冷清。由於部分教師的口語交際課上得過於簡單,導致學生對此課程逐漸失去興趣,覺得這門課是可有可無的,上課時不願主動積極參加,同時也不作任何準備,整堂課乾巴巴的,沒有一點激情。

4.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低下。有很多學生上課時都不願意說話或者表達時東拉西扯,不能很好地表述出自己的意思。

三.綜述。

口語和書面語一樣,都是人們交際中不可缺少的語言形式。都應當加以嚴格訓練,但是,長期以來,由於歷史的和認識上的原因,也由於擔負口語訓練任務的語文教學受到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影響,人們普遍重視書面語的研究和訓練,而忽視口語的研究和訓練,這是極不正常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口語訓練的意義,從而加強口語交際的研究和訓練。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6

按照縣政協關於“三農”問題調研課題的分工,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了部分政協委員和供銷社、農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共14人組成調研組,在3月中下旬深入到三合鎮、青槓街道辦事處、福祿鎮實地調查,走訪了6個種養殖大戶或龍頭企業,聽取了縣農業局、供銷社等相關部門情況介紹,並組織部分委員到銅梁縣學習,調查中召開了各種座談會5次。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

(一)社會化服務機構健全。目前,農技、畜牧、農機、水產等機構,承擔着對全縣的農村種養殖業的技術推廣、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服務和管理工作。

農技包括縣農技中心和13個街道(鎮鄉)農技中心。鄉鎮機構改革後,農經、農技、林業、水土保持併入農技中心。全縣有農技人員390人,其中街道(鎮鄉)在編人員364人,在崗人員259人。在崗人員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26,36歲至49歲的佔67,50歲以上的佔7,結構年輕化;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84,中專以下的佔16;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僅佔17。

畜牧設有縣畜牧中心和1個畜牧獸醫聯站,鄉鎮建制調整前的`26個鄉鎮畜牧獸醫站。有職工312人,其中在職251人,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31,35歲至45歲的佔34,45歲以上的佔35,結構趨於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66,中專以下的佔34;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達83。

農機體系,截止XX年6月底,鎮鄉農機站尚有在崗招聘幹部24人,錄用幹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目前70的農機站成了“牌子站”、“空殼站”,餘下的也主要經營油料和承攬零星金加工業務,承擔新機具推廣、提蓄水灌溉和農業機械維護工作的很少。

水產只有縣水產站,在崗人員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8人,有職稱的8人,但鎮鄉無1名專職水產員。

(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較快。初步建立了縣、街道(鎮鄉)、村、社四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成立了農村專業技術協會36個,其中縣級8個,鎮鄉級19個,村級9個。組織和引導農民發展了以健龍藕協、獅子泰山果協等爲代表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延長和加粗了產業化鏈條,促進了農業板塊經濟帶的建設。建立了城北蔬菜示範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範基地等13個科普示範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帶頭人和示範戶,帶動了農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服務,建立農資超市10個。積極參與“兩社兩化”建設,發展綜合服務社33個,興辦正興薯業、大路蜜柚和璧城養殖等專業合作社5個,創辦鄉鎮聯佳超市16個,滿足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資料的需要。

(三)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由產中服務向產前和產後服務兩頭不斷延伸。建立了璧山農業信息網,並與相關農業網站實現了鏈接,全縣各鎮鄉和龍頭企業也設有信息網點;成立了中國農函大璧山分校,舉辦了蔬菜、果樹、畜禽、種植等14個專業,各鎮鄉也相應建立了輔導站,對農村黨員、幹部、專業戶、示範戶進行了培訓,爲農業提供了產前服務。在產後服務上,支持和鼓勵農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發展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者按照“公司+農戶或生產基地+農戶”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產銷合作社、新堰蔬菜營銷合作社、三業茶葉有限公司、溫氏集團等實體。全縣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個,會員1818人,帶動了5176農戶,經營總收入達2639萬元,農戶增加純收入達314萬元。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縣級社會化服務機構人員經費仍按工改時人員編制覈算,以後按照增人不增資進行預算,經費嚴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經費來支付人員工資現象。調查中瞭解到,畜牧在從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豬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時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鎮鄉(街道)社會化服務機構經費預算標準不統一,有全額、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經費緊張,工作正常運轉困難,只有安排部分人員進行經營創收,三合、福祿農技中心有近40的人員從事經營創收,削弱了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和服務。經費的不足,職工待遇低,致使個別中心負責人頻繁更換,調查中瞭解,在這次鄉鎮建制調整中,二級機構負責人竟爭上崗,有鎮鄉竟無一人蔘與農技中心主任報名。

(二)服務隊伍龐大,人才斷層與知識老化嚴重。在鎮鄉農技中心反映尤爲突出。一是人員臃腫、混崗現象突出。調查中統計,全縣鎮鄉農技中心有在編人員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門的有105人,佔總數的29。二是非專業技術人員過多。非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高達47%,學農業技術專業的僅佔14,其餘39學農經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黨校經濟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識斷層。在職函授進修的119人中,進修農業專業的僅1人,進修非農專業的達99.16,導致了農技推廣隊伍知識斷層及知識老化現象。據統計,全縣有3個鎮鄉農技中心找不出1名專業農技人員,他們根本無法有效向農民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和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

(三)服務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一是服務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沿襲下來的體制,帶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方式進行。服務的層面只停留在鎮鄉級上,服務指導的形式絕大多數是以會代訓的方式進行。在調查中發現,鎮鄉農技人員因經費緊張未駐村下社,真正到田間地頭與農民接觸的很少,農民得不到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二是管理體制不規範。如鎮鄉農技中心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關係不明確,農業局、林業局、水利農機局都是主管部門,都可管,但都不便管。加之,服務體系(除畜牧外)“三權”下放到鎮鄉,鎮鄉管理模式不統一,縣、鄉兩級業務出現斷鏈,如鎮鄉水產、農機業務無法開展。

(四)服務市場不規範。隨着市場經濟發展,從事肥料、農藥、種子、獸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戶增加,無照個體經營比較嚴重。經營戶進貨渠道混亂,有假貨充斥市場,加上監管市場力度不夠,造成體系技物結合收入低,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如畜牧遊醫現象突出,三合鎮就有遊醫30餘人,遊醫因缺乏專業培訓,濫用藥物,使畜牧診治得不到保障,肉品質量下降。

(五)社會化服務質量不高。政府行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公益性與經營性職能不分,公益性服務較少,有償經營成爲主業,服務功能弱化,服務機構有名無實。加之農民主動接受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大多依賴傳統經驗和習慣,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效果不明顯。民辦的各類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太少,XX年底全縣434個村民委員會中僅有12個,約佔3,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專業合作組織在發展中普遍存在會員綜合素質不高,週轉資金困難,信息來源和傳遞渠道單一,主要依賴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提供,組織化程度較低,帶動力也不強等問題。

三、加強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議意見

(一)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強化服務功能。各級農業部門是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必須有正確的定位,要理順行政、事業和社會服務組織職能,對服務體系實行“一穩一放兩分離”,穩定公益性、放開經營性,實現公益性機構與經營性組織徹底分離。根據我縣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實際,合理設置公益性機構,所需經費(包括工資、工作、項目等)由財政全額撥付,服務人員不再從事任何經營創收活動,只對農技推廣、指導等進行無償服務。經營性服務組織實行企業化管理,通過創辦科技示範場、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實行多形式的技術承包等方式,全面推向市場。現有鎮鄉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門市、物資等資產,可以通過變賣、配送分流人員等方式改制成私人經營,保留其爲農技推廣服務的性質。農業主管部門對公益性和經營性組織進行業務指導,重點對公益性機構實施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准入制度,對經營性組織實行行業管理,確保經營市場有序竟爭。

(二)強化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能力。社會化服務組織轉變觀念,找準位置,積極主動加強自身機構和隊伍建設。公益性服務人員實行竟爭上崗,雙向選擇,實行職業資格准入制度,新進人員實行考試聘用制度,保證從業人員持證上崗,推行全員聘用合同制度,變身份管理爲崗位管理,公益性機構專業技術人員與職員可按85和15比例配置,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建立服務人員績效掛鉤的考覈制度,使收入與實際工作成績掛鉤,做到責、權、利相結合,並適時對從業人員施行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實行辭聘、解聘制度,形成以崗定酬、獎優罰劣的分配激勵機制,切實爲農業服務。

(三)更新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一是樹立以人爲本的農技推廣理念,將服務重點由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指導逐步轉移到提高農民素質上,運用教育、交流、諮詢、提供信息等形式,幫助農民做出農業生產、經營等方面的科學決策;加強與農業科研、教育的協作,引導農民經濟組織健康發展。二是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技推廣方式,整合現有的信息網絡資源,開通農技110工程,利用廣播電視等通訊系統,向廣大農村傳遞生產、技術、管理及市場等信息。三是服務中注重點面結合,突出面上諮詢培訓,點上示範指導,建立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範點,推行“一人一村”農技推廣制度。

(四)發展各類經濟組織,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

一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擔負管理集體經濟資產的同時,應努力開展村級公共服務工作,如組織農民統一購買良種、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統一組織澆水、滅蟲和戶間互助,統一銷售農副產品等等,充分發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中的統一經營職能。另外,還可通過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設立營銷協會、農副品代辦及深加工、貨物中轉等形式,興辦社會化服務產業,以突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功能,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

二是大力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資源優勢,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多樣化發展,合作類型上可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可以是農業產業協會,可提供技術、農資、信息、產品收購等一項或多項服務,也可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可分村、鄉鎮、縣三級興辦,可圍繞一、二、三產業辦,同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還可組建聯合組織等,擴大合作領域。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爲新生事物,要堅持邊發展、邊規範的原則,重點對組織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規範,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製度、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的議事規則。

三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服務領域。採取“公司+農戶”、“生產基地+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解決農民生產經營中的“一進一出”問題。龍頭企業通過產業化經營帶給農民技術信息,這是“一進”。“一出”就是農產品通過龍頭企業進入了市場,勞動力走出了傳統的農業生產領域。同時引導和壯大龍頭企業,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儲存、保鮮等產業,引導龍頭企業主要抓產前和產後服務,把一般的種養環節讓給農民,使農民在產業化進程中得到實惠。

(五)加大對體系的投資力度,爲社會化服務提供保障。政府應繼續加大投入,但必須調整投資方向,轉變對農業的投入機制。投資主要用於農業的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實行普惠制,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工程、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引進和推廣、成人教育與培訓、環保工程和自然資源保護等公共服務事業,建立起以職業培訓、農函大爲主體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提供先進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暢通縣、鄉鎮、村、社四級信息網絡支持體系,建立起財政支持信貸體系、農產品品牌扶持體系、農資供銷加工出口體系。

(六)營造服務外部環境,提高服務效能。要配套理順財政、計劃、稅務、金融等部門對農業的服務機制,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合力。財政部門要保證農業技術研究、技術和品種推廣項目的資金投入。計劃部門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項目優先立項,指導和制定服務發展規劃。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和農行要面向農業農村,貸款上給予優先照顧,爲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信貸服務。稅務部門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按農業企業和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規定給予扶持。工商、土地和規劃等部門也要提供相應的優質服務,如登記上給予便利,興辦服務設施、對外開展服務等審批環節簡化手續,爲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供銷合作社也應按有關規定,深入挖掘潛力,發揮應有的合作服務作用。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7

1 引言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20xx年1月29日,國務院頒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着力支持農村商品流通市場的規範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農村商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商品流通渠道單一的狀態發生了轉變,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類型的流通組織成爲市場主體,農村商品經營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形成了由各種經濟組織構成的多種類型、多級層次、互相促進、互相依存的商品流通網絡。而農村小型便利點在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組成農村商品流通的細胞,小型農村小型便利店的健康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推行。但農村小型便利店卻依然存在着商品不規範、從業者素質普遍不高、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由此可見處理好農村小型便利店存在的問題顯得尤爲重要又極其緊迫。

爲了瞭解農村便利店究竟是如何影響農民們的生活,目前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着的問題,本次調查將以北碚區水土鎮的農民爲對象,對其進行問卷式訪問。我們將從農村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究農村便利店在農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農村便利店發展的因素,並總結出本次調查的結論,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拙見。

2 文獻綜述

農村零售業方面的研究,閆娜(20xx)通過對河南省周口市農村零售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用口市農村零售業存在着規模小、分佈不均、管理落後的態勢,以及農村基礎設施較薄弱、農村居民的市場需求較爲分散、農村地區的零售業人才缺乏等問題,需要從加強當地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市場監管制度,逐步實現連鎖經營,通過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進程,幫助企業根據本地基本情況準確定位等幾個方面加快農村零售業的發展[1]。殷宏鵬(20xx)通過分析農村消費市場的現狀,得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建議,如嚴把商品質量關、採取多種價格策略、鼓勵大型超市開拓農村市場、突出特色化經營[2]。張典(20xx)通過對20xx--20xx農村零售消費總額的比較分析以及政府對農村的政策支持,提出農村零售市場可開拓性以及對農村零售市場的建議: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完善農村流通渠道、優化農村消費環境,提高從業者的素質水平等[3]。李亞春(20xx)通過對農村零售業的限制因素的論證分析,得出我國現行農村零售業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對策: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現代農村主體、完善物流系統[4]。

農村連鎖便利店方面的研究,葉偉媛(20xx)通過去商務部“千村萬鄉”工程成果的調查研究,提出了現行農村連鎖便利店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如選擇合適的形勢、建立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創新經營觀念、注重人員素質培養等[5]。扈劍暉(20xx)通過對國外經驗成功案例的分析,提出了適合我國現行發展情況的農村便利連鎖店的經營模式,包括售貨品種構成、管理模式、採購模式、物流模式、經營結算模式進行初步探討,構建適合於農村市場條件下的現代商品流通網絡[6]。吳俊(20xx)通過對浙江農村100個村94家連鎖網點經營管理調查,概括總結總結了當前農村連鎖經營的八個特點:連鎖店開店速度過快,發展空間大、異村連鎖競爭將持續,同村競爭正興起、營業面積呈錐形,由大到小向腹地分佈等[7]。楊雪晶(20xx)在對網絡界定的基礎上,分析浙江農村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網絡發展現狀和有利因素,並提出加強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建設,加速連鎖經營模式與農村消費品消費相結合的建議:如金融網絡的介入、加強信息網絡的建設、構建消費品連鎖經營網絡的基礎及物質實體[8]。

農村超市方面的研究,宋健(20xx),通過對農村傳統市場、農村消費者對農家超市的態度的調查,指出農村超市存在的問題:如由於傳統民間組織的缺失,導致經營習慣被左右、超市產業競爭無秩序、內部治理不夠完善,管理理念不科學等[9]。戴旻(20xx)通過對農村超市及農貿市場的對比研究,指出農村超市取代農貿市場勢在必行,但農村超市存在着物流網絡不健全、市場競爭無序、零售業客體化零散化、經營能力弱小、信息不健全等。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培育零售品牌、營造良好購物氛圍、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村超市發展模式[10]。

農村便利店方面的研究,李蕙君(20xx),通過對農村便民店的走訪調查,總結出提高農村便利店經營效益的方法:如增加有效出樣、保持商品整潔有序、增加農村便民店的知名度、賒賬法、代理商品尋求差價[11]。

目前對於農村零售行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盲點和問題:

(1)政策建議對象過大

現行對於農村零售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行業發展和完善整體方面的研究,很少注重其中的構成要素上的研究,而且所提意見主要針對於政府方面,而對於其中的主體經營者缺建議很少。

(2)研究切入點過於單一

現行的研究切入點一般是經營者和政府,針對經營者和政府提出存在問題以及改進方向,對於同樣是市場主體的消費者角度的思考較少。

3 調查設計

3.1調查安排

本次調查以五人小組爲單位,進行實地調查。

(1)調查準備

在調查方式上,本次調查採取隨即抽樣的方式,即在調查範圍內隨機詢問符合要求的調查對象。在調查方法上,本次調查採取問卷式訪問。爲了提高調查效率,將由調查人員訪問後代填問卷。在調查對象上,本次調查的要求是18-70週歲具有完全獨立民事行爲能力並在本地居住滿一年的被調查者。這樣的要求既滿足了實地調查隊數據的真實性,也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在樣本容量上,考慮到時間和經費的限制,本次調查僅選擇了30個樣本。在調查地點上,經過小組討論和對多個調查地點的比較,本次調查最終選擇了北碚區水土鎮的農村。

(2)調查過程

以小組爲整體,兩個至三個調查人員爲一隊,分爲記錄者和訪問者對調查對象開展調查。

(3)調查整理

本次調查藉助excel數據統計軟件,將調查數據錄入計算機,採用傳統統計方法,針對選定的變量進行重點分析,進而揭示其中的聯繫。

3.2變量測量

本研究中將以下幾個要素作爲農村便利店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的變量:

到便利店的購物頻率、到便利店的距離遠近、商品的價格、商品的種類及更新速度、商品質量以及商店服務態度及衛生環境

4 調查分析

4.1 基本情況

在調查數據的整理中,筆者發現在基本情況方面,男性與女性的比例是17:13,大體上男女比例平衡;被調查者的年齡23%在16-50歲,74%在50歲以上, 大多以中老年爲主;文化程度上,57%的人受過國小教育或者沒有受過教育,40%的人受過國中教育,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月消費上,83%家庭的月消費在3000元及其以下,在這其中53%的家庭的最高月消費只有1500元。綜合以上數據,筆者認爲農村消費者大多是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消費水平較低的中老年人。

4.2 具體分析

在此基本情況下,調查人員對其進行相關問題的訪問,經過數據統計,現將變量做以下分析:

4.2.1便利店的作用更多是應急之用

雖然便利店具有經濟方便的特點,但是它仍然不能與超市,規模更大的商店相比。根據調查得知,被調查者們購買生活所需的主要渠道還是集鎮中的超市商店,他們去便利店購物的頻率不高。因爲在他們看來,超市的商品種類更多,質量更有保障,並且去集鎮購物並不費時費力。相比之下,農村便利店僅是以家庭爲單位的經營,不能滿足被調查者們所有的生活所需。而且,在數據統計中,筆者發現被調查者在便利店購物的平均消費支出僅佔總消費支出的15%。由此可見,對被調查者來說農村便利店不是他們主要購物場所。只是在急需時,它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要求。

4.2.2距離的遠近是影響便利店經營的重要因素

由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被調查者們選擇農村便利店大多是應急之用。那麼,在多個便利店中,被調查者們是怎樣選擇的呢?根據調查問卷b8問題答案的`統計發現,在衆多影響因素中,“距離”這一因素所佔的比例最大。而根據b2問題的答案可知,87%的被調查者的家距離便利店都不遠。所以,便利店顧客的來源應該是其自身周邊的被調查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爲距離近,才發揮便利店方便的作用,滿足被調查者們的要求。根據這一結論,筆者認爲具有較好的地理位置,特別是處於村落中央或者村公路邊的便利店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便利店商品的價格並不比集鎮超市裏商品的價格低,甚至某些商品價格還略高於超市的商品。而這樣的價格對被調查者來說2/3的人認爲是合理的,1/3的認爲是不合理。

一般而言,便利店商品的價格較低會更有利於競爭。那麼,爲什麼實地調查的結果卻並非如此,並且大多數人認爲它是合理的呢?仔細分析之後,筆者認爲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在一個村中農村便利店有多個,也就意味着它們之間存在相互競爭的關係。但對被調查者來說便利店也不是他們主要的購物途徑。因此,某個便利店若貿然提高價格勢必會造成客源流失。根據b12問題的答案統計,近一半的人在提高經營環境的前期下不能夠接受提高商品價格,即使43%的人能夠接受提價,其前提的提價的幅度也很小。第二,從整體上來看,便利店商品的價格與集鎮商品的價格相差不大。所以,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接受便利店商品的價格。而其中30%的人認爲它的價格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因爲其中存在運費的因素而導致它的價格略高於超市的價格。

由於便利店的經營規模較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再加上運輸因素使得它不能夠用降低價格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自然不是有效的競爭手段。

4.2.4商品種類不齊全、更新速度慢制約便利店的發展

大多數情況下,商店的商品種類越多就越能吸引消費者,但是根據本次調查的統計結果看,2/3的人認爲便利店商品的種類不齊全(在實地觀察過程中,筆者發現絕大部分的便利店商品主要包括煙、酒、零食和鹽等部分日常用品,其他種類的商品則很少甚至完全沒有。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便利店產品種類的更新依然不樂觀,大多數人認爲它們的更新速度比較慢。

筆者認爲有以下三個原因導致了這樣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狀況。首先,信息不完全。既然農村便利店集中在農村內部,由於自然地理條件,信息傳播途徑不暢。 缺乏媒介傳播和信息收集渠道,經營者就不能及時得到相關的市場信息。其次,消費需求不足。由之前的分析知道便利店的作用大多是應急之用,其他需求很少。在b5問題“能否順利購買到您所需商品”的答案中64%的人選擇“能夠購買到”,剩下36%的人選擇“不能買到”。粗略得看這樣的結論與之前的分析有矛盾,但是再深層次地剖析就可以發現它們是一致的。選擇“不能買到”的原因是因爲商品種類不齊全,不能滿足這類消費者要求;而選擇“能夠買到”的原因是這些消費者本來的需求就很少,他們對便利店商品的預期很低,因此在便利店有限的供給下能夠滿足這類消費的需求。最後,經營者經營積極性不高。農村便利店經營者大多是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或者沒有工作的婦女。在這樣的家庭中,他們主要的收入不是來自便利店的經營所得,而是家庭其他成員的收入。因此,便利店的盈利狀況得不到重視。基於這三個原因,便利店商品供給不能有效滿足農村消費者的要求,限制其發展。

4.2.5提高商品質量是改善便利店經營狀況的有效途徑

在訪問過程中,筆者得知這些便利店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來自集鎮的批發。也就是說他們的貨源相同,不存在商品差異的問題。再加上多家便利店相互之間的競爭,七成的被調查者認爲這些便利店商品的質量“比較好”,三成的人認爲是“不好”的。

正是因爲大多便利店經營者沒有較強的經營能力,商品的質量問題也就沒有得到他們的重視,而導致了三成顧客的潛在流失。相反地,如果便利店經營者能夠提高商品的質量,那麼這部分流失的顧客可以變成潛在的顧客,對便利店來說就可以擴大客源,經營狀況也可以得到改善。

4.2.6 服務態度好,但衛生環境有待改進

農村便利店是服務業在農村的縮影。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經營者是怎樣的目的,但其最終目標都是將商品銷售出去,因此服務態度的好壞對便利店的經營也是非常重要的。從本次的調查的結果看,87%的被調查者認爲便利店的服務態度是“比較好的”,只有13%的人不滿意他們的服務態度。

除了銷售這一目的外,更多的是還有熟人的關係。因爲便利店的銷售對象是整個村子裏的村民,限制了它們的銷售範圍。同一個村裏的人,相互之間的關係比較熟悉,所以除個別情況外,經營者的服務態度一般都比較好。

“服務態度好”到達了軟環境的要求,但是從調查數據看,衛生條件這一硬環境沒有達到服務業的標準。雖然57%的被調查者能夠接受這樣的衛生環境,但仍有43%的人對目前的衛生環境不滿意。

便利店的經營不僅要求保障商品的質量,也需要符合衛生標準的環境。或許是本身在農村的關係,有些便利店店主並不注意店裏的衛生狀況。這樣的結果只能是失去那些對環境有要求的消費者,這很不利於便利店的發展。

5 調查結論

通過以上基本情況和具體分析,本次調查結論如下

(1)農村便利店並非村民主要購物渠道,其主要購物場所仍是在更大的場鎮或市區裏面,居民在便利店的消費佔總消費比重較小,在15%左右。

(2)農村便利店的地理條件總體上比較合理,萬壽橋村共有4個商店,有兩個相對分散,另外兩個集中在一個地方;三元村有3個商店,都是分佈都比較分散,但是以上兩個村的商店都鄰近村民住宅,都是沿公路分佈,對居民購買物品來說較爲方便;離便利店距離的遠近是村民購買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價格因素。

(3)經過上訪被調查地點的農村便利店發現其商品種類較少;村民對便利店的預期較低,大多數認爲因爲是在農村所以便利店基本只能滿足村民的一些急需之用的物品比如鹽、煙、酒等。因此對便利店能夠提供更多的商品沒有期望,進而導致便利店因村民的這種心態對購入其他商品沒有積極性。

(4)農村便利店的服務態度方面,經過走訪和對村民的調查發現大多都認爲其較爲熱情、對顧客態度較好。

(5)被調查地區的大多農村便利店的主要經營方向不是零售商品等,而主要爲農村娛樂提供的服務場所,如麻將館的開設往往會有便利店的產生,主要是爲打牌的人提供酒水、泡麪等。

(6)便利店不能夠提供糧油供應,當地的農用地大多用於苗木的種植,重量耕地面積所佔比重較低,村民的糧油主要靠去集市購買獲得。

(7)店主對於世面上產品的更新並無太大關注,瞭解信息不及時,經營積極性不高。

6 小結和建議

總體來說,農村便利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了部分便利,它是農村消費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對農村經濟、生活生產都有一定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須待完善。

6.1農村便利店存在的缺陷

6.1.1農村消費市場的不規範

目前,許多地方的農村便利店的貨源、運輸、銷售、售後服務都處於各自爲站的狀態,缺乏統一的規劃,農村消費市場運行極爲不規範。加之各地區、各部門對農村消費市場建設和規範的學習和間就不夠,缺乏專門的組織機構規範其運行操作,對農村消費市場的開發利用程度低,農村消費市場發育不健全。

6.1.2經營者缺乏市場經營理念

農村便利店經營者受過教育的程度低,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人只佔調查者中的3%。文化水平低導致經營者缺乏必要的市場經營理念,不懂得如何刺激消費者的需求去帶動自己提供商品的供給,進而使自己的便利店取得更好的收益。大多數農村便利店經營者對商品信息掌握得不多,缺乏信息敏感度,在商品的提供上不注重時效性,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近65%的調查者認爲便利店的產品更新不太快或者是慢。所以農村便利店未能滿足村民的需求,未能在農村消費市場上發揮應有的作用,未能使自己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6.13農村便利店商品供需不平衡

第一,農民對農村便利店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消費者對農村便利店的期望比較低,在便利店購買的商品大多隻是應急之用的鹽、醋、醬油之類的,對便利店沒有跟多的需求。而只是便利店有什麼商品就購買什麼商品,所需商品在便利店購買難就去集市或者是大型超市購買,所以未能形成需求對供給的拉動作用。第二,便利店商品供應不足。由於農村消費者購買需求少和經營者在經營上缺乏市場經營理念,便利店的商品種類少、更新慢、整體供應不足。形成消費者購買什麼就提供什麼,而未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用供給去刺激消費者的購買,進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並使自己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農村消費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給不足這對矛盾的存在形成供需未能相互拉動共同促進的趨勢,而是陷入相互阻礙惡性循環之中。

6.2改善農村便利店現狀的措施

6.2.1規範農村消費市場,加強相關部門的市場監管

農村消費市場的運行操作不規範主要的原因有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和參與者積極性的缺乏等使得本能夠爲村民提供更好服務的農村便利店發展緩慢,未能發揮應有的市場作用。

未解決農村便利店目前發展緩慢和不規範的問題:工商行政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便利店的監管,從其經營環境、經營商品類別、質量安全等上加予審覈,如有問題應該及時處理。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便利店的扶持,諸如對種植耕地面積少的、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予以增加糧油供應店等類似的便利店,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村民應該改變傳統對農村便利店的觀點,應主動向經營者提出自己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持無所謂態度,畢竟便利店各方面的改善從根本上說是有利於村民自身的生活生產的。

6.2.2加強對經營者的培訓,提升經營者素質

村委會或合作社應該給與便利店經營者進行與經營相關的培訓,政府等相關機構應加強宣傳讓經營者明白要經營便利店就得經營得好,使其所利用的資源達到合理的配置。提高經營者素質和能力,彌補其市場經營理念,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爲農民服務,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要求。

6.2.3增加商品供給,推動有效需求,促進供需平衡

在農村便利店增加商品的供給,改善便利店經營環境,以拉動村民的有效需求;進而又以需求推動供給,使供需擺脫相互阻礙的惡性循環,使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循環局面。就如水土鎮主要發展苗木業,農民幾乎都不種植糧食、油料等生活所需品,而農村便利店又不提供糧棉油等產品,使得村民購買極其不便。因此便利店以村民這種對糧棉油的需求來供給商品滿足消費者需要,並且經營者還有提供農村所缺少或者幾乎沒有少見的商品以此來推動或刺激消費者需求,促進供需平衡更好的爲農民服務,推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8

基本概貌。定黎村位於南寧市武鳴縣甘圩鎮西部,距甘圩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與南寧市西鄉塘區雙定鎮接壤,本村爲岩石山村,石材豐富。自XX年貫穿村子而過的017號縣道修繕後,到鎮及縣城的道路已擴建爲5米寬的水泥路。本村XX年被自治區列爲扶貧村。

人口民俗情況。全村包括兩個自然屯,即定黎屯和板蒙屯,分13個村民小組,共782戶,總人口2797人(截止XX年3月)。本村無住茅草房、樹皮房農戶,90/%以上的農戶均住上磚混結構的樓房或平房。全村有困難黨員戶4戶、困難家庭學生15戶、困難羣衆10人、五保戶口10人。村民的居住較爲集中,全村共有三姓:即姓陸、姓何、姓林,三姓村民均爲壯族民族,共具壯族的風俗習慣,鄉風民俗較好,村民熱情好客,幾年來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活動,使村民道德水平,精神文明上了一個新臺階。全村村民和睦共處、團結共進。

農業生產情況。本村耕地面積4780畝,其中水田面積1600畝,旱地面積318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木薯、甘蔗、密本南瓜、指天椒、花生、香蕉等經濟農作物,基本上達到多元化農業。其中密本南瓜是本村農產品特色產業,全村年種植面積達1800畝,年產量2160000公斤。

畜牧生產情況。本村畜牧生產方面以養雞業較具規模,全村有15戶以公司+農戶爲模式的.養雞基地,每戶養雞數量在5000~8000只不等。養豬主要以家庭散養爲主,不具發展壯大規模。

水產養殖情況。全村有3個魚塘,水產養殖90畝,品種主要以羅非魚、草魚等爲主。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本村環村道路的硬化率達90%,屯道、巷道尚有3.5公里還未能硬化,爭取以後逐年完善;全村水利渠道9.6公里,XX年以前均未進行硬化處理,年久失修,XX年在政府落實新農村建設政策後,通過全村兩個自然屯的羣衆自籌部分和政府補貼部分的方式已對2.2公里的水利渠道進行硬化維修,目前尚有7.4公里還沒有得到維修解決;人飲工程方面,XX年,隨着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村委在相關部門的關照下,通過專項資金(材料)下撥和村民自籌資金進行投入實施,已經解決了本村定黎屯的自來水環屯入戶工程,但板蒙屯的人飲改造還未能得到解決。板蒙屯人飲工程始建於1994年,由於當時規劃設計落後,水管管道多處經過牛欄、豬圈地面下,衛生得不到保證。加上經過近16年的運行,目前管道已多處老化鏽蝕,到處爆裂滲漏,在管道經過牛欄、豬圈的地方,水管爆裂後易回吸髒水,從而導致用水不衛生、不安全;通訊方面,全村移動電話和有線電話的總擁有率已達80%,每家每戶都安裝有衛星電視接收機,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號清晰的電視節目,電腦網絡的運用正在申請安裝。

公共設施建設情況。定黎村村委辦公樓1棟二層樓,建築面積180平方米,該辦公樓於XX年建成使用,建樓資金由村民自籌,政府補貼的方式募集。樓房建成至今,牆體無大裂縫,房頂無漏水,安裝了鋁合金窗。上下共有8室,包括會議室、計生服務室、用水者協會、調解委員會、文化活動室等辦公場所。村中心國小1所,教學樓1棟二層樓,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全校教職工14名(含3名幼兒園教師),11個班;學生306名,教室和教師辦公場所嚴重不足。我村文體活動場所較少,部分教師、羣衆建議修建一個戲臺供學校、羣衆逢年過節開展文體活動所用。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19

(一)認識不到位。部分領導幹部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未能把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資金投入不足,推動力度不大。部分基層幹部缺乏積極性,有畏難情緒,有的認爲要辦的大事急事很多,沒有時間、精力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有的認爲社會保障工作投入太大,等有了經濟實力再去解決;還有一種是將適當的收費和減輕農民負擔簡單地對立起來,認爲去向農民收取費用不合時宜。從保障對象農民來看,也存在種種模糊的認識。有的擔心政策多變,對參保後是否能拿到養老金心存疑慮;有的甚至認爲繳納保費是政府的亂收費行爲,存在牴觸情緒。反映在農村合作醫療上,農民對合作醫療制度信心不足,認爲合作醫療統籌力度太小,解決不了看病的'大問題,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只注重溫飽,健康投入意識差;還有相當比例的農民存在投機心理,認爲自己身體好,參加合作醫療的錢互助給他人,自己吃虧了,不願參加等,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了合作醫療的參加率。

(二)進展不平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一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困難較大。按照現行參保辦法,農民20歲開始參保,若60歲時要領取養老金,必須每年繳納1800元左右,連續繳納40年。雖然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363元,具備了建立農村養老保險的條件,但很多農民收入在平均數以下,如果扣除生活消費支出後,其可支配收入有限。尤其40歲以上的羣體參保困難更大,他們的子女教育開支較大,而他們參保繳費時間短,繳費標準高,成爲參保的弱勢羣體。市、鄉兩級財政每年給每個參保農民的補貼較少,大部分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較弱,補助能力有限。調查發現,許多農民認爲,由於政府補貼和集體補助較少,目前的繳費機制基本等同於“自己吃自己”,還不如自己存銀行,參保積極性不高。此外,農村養老保險沒有社會統籌基金,缺乏社會保險資金的共濟。二是鄉鎮企業養老保險擴面難度大。鄉鎮企業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副產品加工型企業多,中小型企業多,原始積累少,經濟實力差。目前企業普遍不景氣,職工收入比較低,要普遍建立鄉鎮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困難較大。鄉鎮企業有着靈活機制,企業職工有活就上班,沒活就回家種地。哪家企業效益好,工資高,職工就往哪流動,增加了保險的管理成本,也給鄉鎮企業職工參保帶來了較大困難。

農村合作醫療方面:由於籌資額度仍較低,加之我市經濟增幅不快,農民收入增幅趨緩,而藥品價格及醫療費用不斷增高,農民抵禦大病風險的能力相對較低。由於大病醫療救助制度還沒很好地建立起來,救助基金沒有穩定的來源渠道,基金數量少,弱勢羣體的醫療保障問題未能徹底得到解決。調查中一些羣衆深有感觸地說:“不怕貧窮,只怕生病,窮可以致富,病特別是大病,足以傾家蕩產。”鄉鎮合作醫療機構管理體制不理順,工作人員從衛生院臨時抽調,無編制和預算經費,難以保證長期運轉。

農村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工作方面:一是低保戶“進來容易出去難”問題。一些有勞動能力的低保戶產生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進來了就不想出去,容易產生“養懶漢”現象。加上審批過程中對低保戶家庭經常性收入覈准難,隱性收入、金融性收入覈查難,導致部分低保戶家庭實際收入雖然高於低保標準,但仍然被列入低保對象。二是低保工作機構不健全。鄉鎮無低保工作機構,由民政辦兼職,村(居)委會則由村(居)會計兼職,農村低保面廣、量大、要求高,又無專職人員,造成了低保工作被動,規範化程度不高。三是醫療救助費用報銷機制不合理。不管是合作醫療還是醫療救助費用報銷,目前實行的都是先墊再報的制度,即先由個人把醫療費用支付給醫療機構,再由個人向有關部門和組織進行申報,覈實後補給個人。但部分困難家庭對墊資部分顯得力不從心,影響醫治效果,迫切要求個人在支付醫療費用時把報銷部分直接扣除。農村社會福利工作有待加強。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的福利目前僅僅停留在對“五保”老人的生活保障上,需進一步探索建立普惠式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制。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20

我簡單做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羣衆調查問卷,查閱了關於新農合的知識,分析了農民對醫療保障的主要看法。總體瞭解如下:

一,關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採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我國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爲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範本,不僅在國內受到農民羣衆的歡迎,而且在國際上得到好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XX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預計到20xx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省政府關於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意見有關精神,農民大病統籌工作改稱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籌資標準不能低於30元/人,其中縣財政補助10元,鄉鎮財政補助5元,農民籌資15元。歸納起來是籌資提高,政府補助多,農民受益面大,爲患大病的農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給付額達到XX元。

二,建設新農合的意義

因此,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問題本身,解決農民的看病難,不僅僅是尊重農民起碼的生存權的問題,更是建設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如何解決農民的看病難?回顧歷史,我們曾經解決過這一問題,而且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1993年世界銀行年度發展報告《投資與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國)一直是低收入國家的一個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醫療保險幾乎覆蓋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農村人口,這是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舉世無雙的成就。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人口還佔全國人口80%,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6歲提高到了68歲。專家們承認,這種健康業績的基礎,是在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資源配置大格局中,輔之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網絡、遍佈每個農村社區的土生土長的赤腳醫生隊伍和合作醫療制度的三大法寶。因此,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是新時期建設新農村題中應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實施中的一些問題:

1、社會滿意度低

社會保險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它強調的不是個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險金的社會滿意度[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作爲一種社會保險,受益的農民和政府補助資金來源的納稅人的滿意度對其成功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調查中發現一些農民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是基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低,農民瞭解不深,怕政策有變,認爲是把自己的保險金拿去補償別人了等的考慮。而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不滿主要是因爲保障水平低,參加和理賠程序繁瑣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導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社會滿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兼顧小病理賠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這個定義顯示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救助農民的疾病醫療費用的而門診、跌打損傷等不在該保險範圍內,這項規定使得農民實際受益沒有預想的那麼大。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彙編 篇21

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xx學校共30位同學,對我省綏化市北林分局的東富鄉東富村進行了爲期4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已“科學發展,共建和諧”宣講,科技興農,支教扶貧,醫療衛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爲目標,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中,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更好的瞭解國情,瞭解農村,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真正瞭解“三農”的實際情況,傾聽農民的願望和呼聲。深刻認識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不但光榮而且艱鉅,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認識。增長才幹,不斷提高建設國家的本領,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而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偉大創造着,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虛心向人民羣衆學習,在實踐中汲取營養,爲將來更好地服務祖國和人民打下堅實的基礎。發揮我們的特長,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才智,做到真正的熱愛農村,尊重農民,同農民羣衆建立深厚的感情,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爲農村、農民做實事,認真宣傳黨的農村政策,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一、東富鄉、東富村簡介:

東富鄉毗鄰綏化市區,南鄰南泥河,北靠呼蘭河,哈伊公路、哈黑公路、綏巴公路,以及哈佳鐵路、綏北鐵路貫穿全鄉,交通便利。東富鄉以馬鈴薯產業爲主,現有綏新薯業集團,北方馬鈴薯經銷公司,佟氏薯業經銷公司三大經銷企業,並且東富鄉的馬鈴薯在20xx年已獲得國家的綠色認證,據東富鄉的領導介紹東富鄉的馬鈴薯產業正在逐步走上集科研、繁育、倉儲、加工於一體的產業化的道路。與此同時東富鄉積極發展養殖業和旅遊業。奶牛養殖業現與完達山乳業集團合作,旅遊業則主要是發展民俗旅遊,現在建成黑魚泡山莊等旅遊度假村。

東富村是東富鄉中經濟條件最好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共有7150村民,共有1620戶,該村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爲主,同時還發展畜牧業和漁業,全村年產值2600萬元。全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

東富村的房屋磚瓦化佔9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電話覆蓋率則爲95%,全村所有的住戶都吃上了自來水,並且全村的主要道路都修上了水泥路面,共有公里。

東富村招商引資,已建成“果仁加工廠”、“綜合加工廠”、豬料槽廠和農機具加工廠、奶站,都已初具規模,並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相當的額外收入。

在此基礎上,東富村積極開展文化事業,建成了文化娛樂中,建築面積120平方米,活動場地3000平方米,其中有1500平方米打上水泥面,設有籃球場。室內分三大塊,有會議室用於村裏進行大型會議;活動室有乒乓球檯等活動設施;圖書室有大量與農民相關的書籍,這些都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二、存在的問題:

1、經濟問題:

東富鄉已建成多個旅遊度假山莊,積極發展民俗旅遊,我們就參觀遊覽了東富鄉的黑魚泡山莊,那裏景色優美,設施較爲齊全,是城鎮居民休閒度假的一個好地方。但是整個山莊觀光的遊客並不多。我認爲其主要原因在於宣傳力度不夠。山莊景色優美,消費不高,完全可以吸納周邊城鎮居民,東富鄉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打出廣告。從哈爾濱市到黑魚泡車程僅一個小時,哈爾濱市的居民就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大城市的'生活節奏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大,越來越多的哈爾濱市民嚮往一種安逸的田園生活,黑魚泡山莊完全可以根據人們的消費心理在哈爾濱打開市場。

東富村進行招商引資,以建成了多個民營小企業,但是我們知道企業的規模越小受制約的程度越大,例如東富村的果仁加工廠就完全受到季節的限制,只有冬季才能投入生產,東富村完全可以利用果仁加工廠的現有設施進行相關產品的加工,充分利用資源,爲企業創造更大利潤,增加就業崗位,讓當地村民在不離開鄉土的前提下獲得更多的額外收入。

而東富村的劉文付、景國民、劉風義各自有一個豬料槽廠,不但規模小,而且對外銷售把握的主動權也小。我認爲可以協商三人,集中資金、設備組成規模更大的加工廠,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有效利用資源,擴大生產規模,而且大規模的加工廠可以改變銷售時單打獨鬥的局面,拓寬銷售渠道,把握銷售的主動權。

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對中國現在的農村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是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我認爲東富鄉、東富村的領導幹部可以根據市場運行規律,加之合理、適當的行政手段幫助當地的民營企業走上加工、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道路。推動當地的民營企業更好的發展。

2、教育問題:

教育問題是一個關係到中國發展命運和前途的問題,所涉及的方面也是十分廣泛的。作爲一名師範大學的學生,我更爲關注東富村的教育問題。由於近些年國家給予了農村許多優惠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減免了貧困農民子女上學的學雜費和書本費,同時黑給予一定的補助,這些政策措施大大的提高了農村適齡人口的入學率。

自古人們對於女童的教育認識就十分的缺乏,尤其是在我國的農村,而根據我們的調查瞭解到東富村的女孩子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能達到95%以上。並且現在的農村學生家長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孩子上學。

東富村毗鄰綏化市,一些富裕的農民選擇讓孩子到綏化市上學,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近些年東富村已經出了許多優秀的大學生。

在東富村共有兩所國小,我們去參觀了其中的東富村國小,雖然時值暑假,孩子們都放假在家,但我們的到來使許多的孩子去學校同我們見面。東富村國小的教學設施相對於農村的國小條件不錯,但與城鎮的國小設施相比則差距很大。因爲是暑假期間我們並沒有見到這

個學校的老師,向他們瞭解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也沒能瞭解這個國小的師資力量到底如何,這讓我覺得有些遺憾。

在於這些孩子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值得我們關注。我認識的一個五年級的小男孩,名字叫。我們的到來讓他哭了,在於他的進一步接觸交談之後我瞭解到,他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跟父親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家庭的缺陷讓他少言寡語,性格內向。看到我們只好,讓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父親外出打工,他長期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因此很少有人與他交流溝通,從而導致了張垚的內向性格。據我瞭解值得,在張垚所在的班級中有不少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裏,還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這些孩子基本上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家庭的缺陷,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老年人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問題,心理問題極少關注,都會導致這羣孩子性格的缺陷和一些心理問題的形成,而且這些問題極有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在我國的一些大中城市,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學校、老師、家長都越來越關注少年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解決辦法,但是在農村這一問題並沒有得到重視,農村的學校和老師疏於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導、幫助、教育,家長忽視對孩子心理成長上的關心,都形成了農村孩子的成長問題。我們應該呼籲社會及其有關部門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3、科技、知識、文化、醫療衛生保險問題:

鄧小平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對於農村的發展也是至關在重要的,我們不光應該向農民朋友們宣傳國家的富農政策,更應該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農村,與農村的實際相結合,爲農民朋友們創造更大的收入。在這一方面東富村作的相對很好,在東富村的圖書室我們看到一些關於科學致富,科學養殖,科學種植等一系列書籍。

在知識與文化方面,我想我們不光知識用簡單的理論知識向農民朋友們宣傳法律知識和

積極文化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我們更應該把這些理論用文藝演出等內容豐富的形式展現給農民朋友們易於他們接受,在我們“三下鄉”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爲東富村的父老鄉親們獻上了一場文藝演出,我們並非專業演員、歌手,節目中也許會有許多不足之處,但依然受到了廣大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由於時間緊迫,我們並沒有走訪太多的老鄉,但就從我接觸的一些老鄉那裏瞭解到東富村的大多村民都有了醫療保險,而且村民們如有重大疾病,看病也很方便。我國現在的農村醫療衛生保險措施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相信在不斷的實施完善過程中,能給農民們帶來更大的實惠和好處。

4、老年人問題:

尊老、敬老、愛老師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也是我國社會道德文明不可取代的內容。進入21世紀,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強,加之我們實施計劃生育,現代的年輕人贍養老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引起了許多的贍養問題。

孔子有云:“父母在,不遠遊。”而在當今社會這句話已經嚴重的不符合時代的要求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中年人走出家門,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開創自己的事業,以及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年輕人和中年人往往忽視了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這就形成了現在所謂的空窗老人的問題。

贍養問題、空窗老人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城鎮,也廣泛的存在與當代的中國農村,我們不能忽視。

東富村有自己的養老院,專門照顧那些孤寡和無人贍養的老人。我認爲我們不應只解決這些老人的衣食住行的問題,更應給予這些老人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我想我們完全可以定期到我們學校附近的農村爲這些老人們服務,真正的讓這些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以上就是我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根據自己所看到的,所經歷的事情所做的一個調查報告,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三、總結:

這次下鄉,讓我們走出了校門,走進了農村,與當地的農民羣衆同吃、同住,進一步瞭解了農村、農民,懂得了社會,認清了自己對於國家和人民的責任,堅定了福祖國的理想和信念。

通過社會實踐,我們瞭解國情,瞭解基層,瞭解羣衆,把我們個人的抱負與國家民族的前途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向羣衆學習,增強本領,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鍊意志,磨礪品格,爲將來更好的服務做工和人民打下堅實的基礎,統人民羣衆建立深厚的感情,進一步瞭解羣衆所想,基層所需,自覺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成長成才。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加強和改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