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調查報告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6.49K
本文目錄農村社會調查報告我的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查報告

大衆體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複雜的,漸進的過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人口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利用隨機調查提問的方法,整理數據並由此可得知城市人口進行體育鍛煉健身的趨勢。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4篇大綱

對於我們自身來說,參與體育活動的動機,首先是增強體力、增進健康;其次是爲了消遣娛樂和精神情緒的修養、改善;再次就是爲了增加社交機會,與朋友同伴交流。也有部分人是爲了提高運動能力和延續學生時代形成的體育習慣。

在遇到健康問題的時候,體育人口首先想到參與體育活動,而非體育人口首先想到的事補充營養保健品、改善生活規律、加強營養等非體育手段。

帶着看看農村社會體育人口狀況,問問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內容及效果。我們對廣場進行體育鍛煉的羣衆進行了調查。據調查,體育人口的活動項目主要有長走與跑步、羽毛球、體操、舞蹈、跳繩,體育人口在身心方面的鍛鍊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其身體和心理的基本狀況明顯優於非體育人口。如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低於非體育人口7.1個百分點。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只有非體育人口的12%肥胖的發生率低於非體育人口1.5個百分點。而有身體疲勞、體力衰退感覺的人,體育人口比非體育人口要少一半。體育人口飲酒、吸菸的比例比非體育人口要低得多。

在參加羣衆體育活動點的人羣中,以年長的人員爲主體,女性所佔比重較大,男性較小,分析其主要原因,應該是男性普遍工作比較繁重,身心比較疲勞,閒暇時間都是抓緊時間休息,很少有人出來鍛鍊。活動點的活動時間晨晚練爲主,其中晨練佔80.7%,晚練佔47.7%,其中有一部分活動點是晨練與晚練都開展活動的。活動點穩定性較強,常年堅持的佔93.4%。64.0%的體育鍛煉者活動點的活動時間不隨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活動時間最長的季節是5—10月份。每天活動時間在2小時以內的佔總數的57.8%,在2小時以上的佔總數的42.2%。

據調查,影響居民參加活動的主觀原因,其中缺乏興趣的佔45.2%,認爲“沒有必要”的佔18.2%認爲自己“身體較弱,不宜參加體育活動”的佔11.4%,學生時代就不喜歡體育活動的佔11.0%,認爲“體育活動不適合自己的舉止行爲”佔6.9%,擔心他人譏笑的佔7.3%。對於影響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客觀原因,缺少時間的佔35.8%,缺少場地設施的佔25.5%,精力不足的佔20.8%,不懂鍛鍊方法和場地遠、不方便的佔8.9%,其他佔11.0%。據此可見,時間與場地設施的問題依然是影響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體育消費額等有所改善,政府爲改善羣衆健身活動的條件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場地設施及資金短缺問題依然是困擾羣衆體育發展的關鍵問題。

調查表明,人們的體育意識在不斷加強,參加體育活動的場所也大體不一,有20%的人在馬路上鍛鍊,5%在家裏,20%在學校,45%在廣場,10%則以其他的方式進行鍛鍊。由此可見,在廣場參加活動的人較多,這是由於廣場的設施比較齊全而且鍛鍊的氛圍也好,而還有大部分人在學校,馬路上進行身體活動,這也是現在人們進行體育活動的新趨勢。

對於人們參加活動的方式,以社區活動爲主的佔10%,與家人一起鍛鍊的佔10%,個人鍛鍊的佔20%,與朋友一起鍛鍊的則佔50%,而10%的人則以其他方式進行鍛鍊。由此看出,人們鍛鍊時大多願意與朋友在一起,這也更能促進人們的鍛鍊樂趣,同時又增加了友誼,另有多數人喜歡個人鍛鍊,只與人的興趣愛好有關,還有的是社區舉行的,這也應該大力提倡,爲我們熱愛健身的人提供更好更多的機會。

經過這次實際性的調查可知,社會體育在農村居民中已經廣泛的展開,人們對身體鍛鍊的興趣也越來越高,而社會體育的方式多樣,種類繁多,人們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身體鍛鍊,這爲農村的體育人口提高,提供了有利得條件,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空餘時間也越來越多,而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信將來會有更多的人投身社會體育,農村的體育人口會日益壯大。

我的農村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農村社會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說到鄉村建設,像是每次重大的會議都會提到。但卻總是不能很好的落實。我想中國的農村始終是落後和愚昧的代表。現在是,在將來的幾年到幾十年中都會是農村和城市的差距。並不是表面中呈現的這麼遙遠。它們潛在的差距根本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從經濟上,政治上,尤其是城村人羣的心理差距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XX年1月20日,我坐上到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盧子溝村的汽車。那天正下着濛濛小雪。天氣陰冷潮溼,縣城的空氣污染嚴重,一路上充斥着難聞的味道。當車子行駛在城村過渡路段時,透過車窗沿路是兩排光禿禿的白楊樹幹,往遠處是一片荒蕪的土地,上面還留有玉米收割後剩下的玉米秸稈,滿地狼藉的玉米葉隨風漂盪,地頭擺滿了玉米根,沾滿了泥土儼然一顆顆手雷。再遠處又是光禿禿的樹林,襯着遠方高聳的羣山勾勒出天的輪廓,北方的農村一年只能收穫一次(除非用大棚,但那樣成本較高),每年秋天收割之後。地裏便是一片狼藉。當地的居民使用玉米秸稈當燃料,用玉米秸稈生沼氣(當然,沼氣只限於富有的人家)。有的農家就很有效的利用了玉米秸稈,收割過後,其用旋耕機將玉米秸稈切斷或切成碎塊,然後用機械犁將其埋入地下。即起到了翻土的作用,同時玉米稈在地下,經過一個冬天的時間,腐爛變成了肥料。讓土地變得更加肥沃,但是這種做法爲什麼得不到普及呢?究其原因有二:①進行此項活動。需要租用旋耕機,一畝地是20元(一般的價格),再加入犁地費用一畝地也是20元即一畝地共用40元,而只犁地一畝地僅用20元,這樣算來,這樣做需花費兩倍的價格。②這樣做費時費力,更多的農人都希望在經過秋季忙收後,都希望能有一些閒暇,(當然以上僅以玉米爲例,也都是車上問一位農民而得)……

冬季的村子裏非常荒涼,也只能偶見幾個行人匆匆走過。卻到處能看到村民家門前堆着的糞堆,堆放着的玉米棒。村民們將自家的生活用廢水毫無顧及直接倒在街道,小巷上,生活垃圾也堆放的到處都是。使得村子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充斥着難以名狀的味道。

這就是我眼中的鄉村建設,儘管國家號召了好多年,但中國的農村,或者中國北方的農村。抑或是我眼中的中國北方的農村依舊是這樣——髒、陋、差。

新農村社會調查報告農村社會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根據XX年常委會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農經委、農經工作室會同研究室和政府有關部門圍繞全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期間,調研組召集市發改委、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利局、交通局、勞動局、畜牧辦、統計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先後到長清、平陰、商河等5個縣區聽取政府部門工作彙報,並通過實地察看、調查問卷、走訪交談等形式,深入6個鄉鎮、14個村、30餘戶農戶開展調查,廣泛瞭解情況,認真聽取意見;部分縣(市)區人大根據市的統一安排,實行上下聯動,在本區域內開展了調研活動,並提出調查報告。4月中旬,常委會領導和部分駐會委員也專門到章丘市和濟陽縣進行了調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現綜合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報告:

一、工作基本情況

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年以來,在市委的領導下,我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爲破解“三農”問題的總抓手,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強化“三農”工作,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1、領導高度重視,各方面齊抓共管,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各級都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爲工作的重中之重,擺在突出位置,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營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環境氛圍。市和縣(市)區相繼召開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研究制定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逐級明確任務目標、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會議精神,從各自職能出發,深入農村開展調研,針對羣衆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責任制,狠抓措施落實,積極支持和保障新農村建設。章丘市把推進工作作爲“一號工程”,書記、市長親自抓,黨委、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發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階段性目標,實施“五大建設”,建立完善領導、指導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體系,並確定投資2億元,選擇10個示範村和100個建設村開展樣板試點,通過典型引路,實現整體推進。目前看,各縣(市)區都在集中力量進行摸底調查、制定政策、研究規劃、開展試點,各項建設正在有序展開,推進工作開局良好。

2、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得到加強。今年,我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高效種養業,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導產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資等工作力度,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龍頭企業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繼續實施“6521”工程,採取多措並舉,促進了農民增收。歷城區依託科技進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優勢產業”,濟陽縣堅持以工促農,實施骨幹企業帶動,加快食品、紡織、機械、電子、化工產業聚集,商河縣立足實際,號召農民突出發展集約規模養殖業,今年一季度,這三個縣區農民現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31.5億元,增長17.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49億元,增長25.6%,其中縣區財政收入完成16.76億元,增長34.35%;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615元,增長14.1%。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明顯改善。近年來,爲了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我市各級政府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對“三農”方面的財政投入,先後圍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特別是對“路水電醫學”和社會保障等項目,實施傾斜政策,盡力保障資金支持,積極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XX年市財政支農投入總額達到6.1億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車、廣播電視”率分別達到95.8%、62.6%、99.3%、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提高,農民參合率達到86%,鄉鎮敬老院完成階段建設任務,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取得顯著進展。今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方面的投入5.6億元,比上年預算數增長15.11%,其中稅費改革轉移支付1.29億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資金3.56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資金0.75億元,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強**法制建設,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農村建設的治理機制日趨完善。近年來,各級政府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農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作爲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廣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積極組織“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戶”等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激發農民羣衆勤勞致富的積極性。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建設“平安鄉村”,不斷提高農村幹部羣衆的法律觀念,努力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堅持**議事,認真落實“四**、兩公開”制度,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調查認爲,我市新農村建設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但由於多種原因,目前推進工作還面臨一些實際困難、矛盾和問題。一是有些地方動員教育還不夠廣泛深入,部分幹部羣衆對新農村建設重大意義認識上存有偏差,一些條件落後的鄉鎮、村莊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難發愁情緒,致使推進工作起步慢、發展不夠平衡;二是建設資金不足,缺乏長效投入機制,是基層幹部普遍反映的主要問題。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上的項目較多,但縣鄉政府財力有限,多數村級組織集體經濟薄弱、運轉困難,因此辦事缺錢的難題亟待破解;三是傳統農業仍是多數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生產成本持續攀高,市場風險逐步加大,農民依靠種養業實現增收面臨着途徑少、空間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機制等困難;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是羣衆關注的熱點。調查問卷中,農民認爲當前“上學貴、看病難、社會保障差”是最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五是多數村鎮發展缺乏規劃,農民住宅佈局散亂、建設無序,村容村貌和羣衆居住環境髒亂差的現象十分突出等。對這些問題應當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解決步伐。

二、主要建議

1、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期性、艱鉅性,增強責任意識,提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自覺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關農業和農村的長遠發展,事關建設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的大局,是一項艱鉅的歷史任務。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樹立長期奮鬥的思想,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完善推進保障體系,建立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考覈,逐級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把推進和保障新農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作爲首要任務來抓,按照職能分工,選準切入點,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要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研究,及時瞭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辦法。當前要處理好試點示範與整體推進的關係,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經驗,樹立樣板,同時也要重視面上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對貧困村鎮要加大幫扶力度,實現抓點帶面,整體推進,平衡發展。新農村建設是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紮紮實實地搞好宣傳教育,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統一思想認識,引導各行各業積極支持三農,動員全社會踊躍參與建設,大力營造齊抓共管的環境氛圍,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健康發展。

2、全面發展農村生產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增強經濟實力,提升發展水平。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保護耕地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把結構調整的着力點放在壯大主導產業,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進一步做大做強高效種養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加快開發與旅遊、觀光、休閒相結合的都市農業,強化產業支撐,增強農業的整體競爭力。要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農業,積極探索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爲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採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加強農村中介組織建設,鼓勵企業與農民採取多種形式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要廣闢渠道,多措並舉,努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這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發揮好引導和保障作用。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特別是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更多地吸納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健全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網絡,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規定,爲農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環境。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收入創造方便條件。

3、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強化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增強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動力。對待“三農”要始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落實傾斜政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支農投入。要按照公共財政的原則,建立支農投入的長效機制,着力提高對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公益性事業的保障能力,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範圍。各級政府安排支農預算要切實做到“三個高於”,已確定的各項投入措施要紮紮實實地抓落實,確保財政支農支出逐年穩定增長。當前對新農村試點資金,各級財政應當重點保證,及時足額撥付。要進一步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支出,盡力支持農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繼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加大對薄弱縣鄉的轉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發展步伐。對各項支農資金的使用,有關部門要跟蹤問效,加強審計監督,保證專款專用,提高投資績效。從長遠看,要積極整合各項支農資金,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切實解決多頭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農民的關係,合理劃分投入責任,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財政資金示範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調動農民投資建設的積極性,不斷拓寬農村投融資渠道,逐步形成以財政資金爲引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爲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4、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爲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要從解決好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選準突破口,紮實穩步推進,讓羣衆得到真正的實惠。根據基層的反映,建議政府部門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快農田水利、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鞏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質量標準和管理水平,爭取儘快解決羣衆在“路水電醫學”等方面存在的困難,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社會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引導公共服務向農村發展,着力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近期應下氣力解決羣衆“看病難、就學難、養老難”等社會熱點問題。三是遵循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因地制宜、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原則,抓緊制定村鎮建設規劃,使之成爲行動的準則、發展的規範,保障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四是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環境“髒亂差”工程。在這方面,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爲、不圖虛名、不增加羣衆負擔,防止一刀切、強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傾向,促進新農村建設健康發展。

5、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健全**監督制度,大力營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環境氛圍。進一步加強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切實搞好黨員幹部隊伍的教育培訓,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模範帶頭作用。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政治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一事一議”、村務公開等**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的**權利。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和綜合治理力度,提高農村基層幹部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層事務、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增強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要深入廣泛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農村風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查報告農村社會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按照縣政協關於“三農”問題調研課題的分工,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了部分政協委員和供銷社、農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共14人組成調研組,在3月中下旬深入到三合鎮、青槓街道辦事處、福祿鎮實地調查,走訪了6個種養殖大戶或龍頭企業,聽取了縣農業局、供銷社等相關部門情況介紹,並組織部分委員到銅梁縣學習,調查中召開了各種座談會5次。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

(一)社會化服務機構健全。目前,農技、畜牧、農機、水產等機構,承擔着對全縣的農村種養殖業的技術推廣、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服務和管理工作。

農技包括縣農技中心和13個街道(鎮鄉)農技中心。鄉鎮機構改革後,農經、農技、林業、水土保持併入農技中心。全縣有農技人員390人,其中街道(鎮鄉)在編人員364人,在崗人員259人。在崗人員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26,36歲至49歲的佔67,50歲以上的佔7,結構年輕化;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84,中專以下的佔16;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僅佔17。

畜牧設有縣畜牧中心和1個畜牧獸醫聯站,鄉鎮建制調整前的26個鄉鎮畜牧獸醫站。有職工312人,其中在職251人,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31,35歲至45歲的佔34,45歲以上的佔35,結構趨於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66,中專以下的佔34;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達83。

農機體系,截止XX年6月底,鎮鄉農機站尚有在崗招聘幹部24人,錄用幹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目前70的農機站成了“牌子站”、“空殼站”,餘下的也主要經營油料和承攬零星金加工業務,承擔新機具推廣、提蓄水灌溉和農業機械維護工作的很少。

水產只有縣水產站,在崗人員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8人,有職稱的8人,但鎮鄉無1名專職水產員。

(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較快。初步建立了縣、街道(鎮鄉)、村、社四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成立了農村專業技術協會36個,其中縣級8個,鎮鄉級19個,村級9個。組織和引導農民發展了以健龍藕協、獅子泰山果協等爲代表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延長和加粗了產業化鏈條,促進了農業板塊經濟帶的建設。建立了城北蔬菜示範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範基地等13個科普示範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帶頭人和示範戶,帶動了農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服務,建立農資超市10個。積極參與“兩社兩化”建設,發展綜合服務社33個,興辦正興薯業、大路蜜柚和璧城養殖等專業合作社5個,創辦鄉鎮聯佳超市16個,滿足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資料的需要。

(三)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由產中服務向產前和產後服務兩頭不斷延伸。建立了璧山農業信息網,並與相關農業網站實現了鏈接,全縣各鎮鄉和龍頭企業也設有信息網點;成立了中國農函大璧山分校,舉辦了蔬菜、果樹、畜禽、種植等14個專業,各鎮鄉也相應建立了輔導站,對農村黨員、幹部、專業戶、示範戶進行了培訓,爲農業提供了產前服務。在產後服務上,支持和鼓勵農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發展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者按照“公司+農戶或生產基地+農戶”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產銷合作社、新堰蔬菜營銷合作社、三業茶葉有限公司、溫氏集團等實體。全縣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個,會員1818人,帶動了5176農戶,經營總收入達2639萬元,農戶增加純收入達314萬元。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縣級社會化服務機構人員經費仍按工改時人員編制覈算,以後按照增人不增資進行預算,經費嚴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經費來支付人員工資現象。調查中瞭解到,畜牧在從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豬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時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鎮鄉(街道)社會化服務機構經費預算標準不統一,有全額、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經費緊張,工作正常運轉困難,只有安排部分人員進行經營創收,三合、福祿農技中心有近40的人員從事經營創收,削弱了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和服務。經費的不足,職工待遇低,致使個別中心負責人頻繁更換,調查中瞭解,在這次鄉鎮建制調整中,二級機構負責人竟爭上崗,有鎮鄉竟無一人蔘與農技中心主任報名。

(二)服務隊伍龐大,人才斷層與知識老化嚴重。在鎮鄉農技中心反映尤爲突出。一是人員臃腫、混崗現象突出。調查中統計,全縣鎮鄉農技中心有在編人員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門的有105人,佔總數的29。二是非專業技術人員過多。非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高達47%,學農業技術專業的僅佔14,其餘39學農經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黨校經濟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識斷層。在職函授進修的119人中,進修農業專業的僅1人,進修非農專業的達99.16,導致了農技推廣隊伍知識斷層及知識老化現象。據統計,全縣有3個鎮鄉農技中心找不出1名專業農技人員,他們根本無法有效向農民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和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

(三)服務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一是服務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沿襲下來的體制,帶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方式進行。服務的層面只停留在鎮鄉級上,服務指導的形式絕大多數是以會代訓的方式進行。在調查中發現,鎮鄉農技人員因經費緊張未駐村下社,真正到田間地頭與農民接觸的很少,農民得不到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二是管理體制不規範。如鎮鄉農技中心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關係不明確,農業局、林業局、水利農機局都是主管部門,都可管,但都不便管。加之,服務體系(除畜牧外)“三權”下放到鎮鄉,鎮鄉管理模式不統一,縣、鄉兩級業務出現斷鏈,如鎮鄉水產、農機業務無法開展。

(四)服務市場不規範。隨着市場經濟發展,從事肥料、農藥、種子、獸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戶增加,無照個體經營比較嚴重。經營戶進貨渠道混亂,有假貨充斥市場,加上監管市場力度不夠,造成體系技物結合收入低,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如畜牧遊醫現象突出,三合鎮就有遊醫30餘人,遊醫因缺乏專業培訓,濫用藥物,使畜牧診治得不到保障,肉品質量下降。

(五)社會化服務質量不高。政府行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公益性與經營性職能不分,公益性服務較少,有償經營成爲主業,服務功能弱化,服務機構有名無實。加之農民主動接受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大多依賴傳統經驗和習慣,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效果不明顯。民辦的各類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太少,XX年底全縣434個村民委員會中僅有12個,約佔3,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專業合作組織在發展中普遍存在會員綜合素質不高,週轉資金困難,信息來源和傳遞渠道單一,主要依賴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提供,組織化程度較低,帶動力也不強等問題。

三、加強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議意見

(一)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強化服務功能。各級農業部門是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必須有正確的定位,要理順行政、事業和社會服務組織職能,對服務體系實行“一穩一放兩分離”,穩定公益性、放開經營性,實現公益性機構與經營性組織徹底分離。根據我縣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實際,合理設置公益性機構,所需經費(包括工資、工作、項目等)由財政全額撥付,服務人員不再從事任何經營創收活動,只對農技推廣、指導等進行無償服務。經營性服務組織實行企業化管理,通過創辦科技示範場、開展農資連鎖經營、實行多形式的技術承包等方式,全面推向市場。現有鎮鄉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門市、物資等資產,可以通過變賣、配送分流人員等方式改制成私人經營,保留其爲農技推廣服務的性質。農業主管部門對公益性和經營性組織進行業務指導,重點對公益性機構實施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准入制度,對經營性組織實行行業管理,確保經營市場有序竟爭。

(二)強化服務隊伍建設,提高服務能力。社會化服務組織轉變觀念,找準位置,積極主動加強自身機構和隊伍建設。公益性服務人員實行竟爭上崗,雙向選擇,實行職業資格准入制度,新進人員實行考試聘用制度,保證從業人員持證上崗,推行全員聘用合同制度,變身份管理爲崗位管理,公益性機構專業技術人員與職員可按85和15比例配置,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建立服務人員績效掛鉤的考覈制度,使收入與實際工作成績掛鉤,做到責、權、利相結合,並適時對從業人員施行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實行辭聘、解聘制度,形成以崗定酬、獎優罰劣的分配激勵機制,切實爲農業服務。

(三)更新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一是樹立以人爲本的農技推廣理念,將服務重點由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指導逐步轉移到提高農民素質上,運用教育、交流、諮詢、提供信息等形式,幫助農民做出農業生產、經營等方面的科學決策;加強與農業科研、教育的協作,引導農民經濟組織健康發展。二是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技推廣方式,整合現有的信息網絡資源,開通農技110工程,利用廣播電視等通訊系統,向廣大農村傳遞生產、技術、管理及市場等信息。三是服務中注重點面結合,突出面上諮詢培訓,點上示範指導,建立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範點,推行“一人一村”農技推廣制度。

(四)發展各類經濟組織,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

一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擔負管理集體經濟資產的同時,應努力開展村級公共服務工作,如組織農民統一購買良種、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統一組織澆水、滅蟲和戶間互助,統一銷售農副產品等等,充分發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中的統一經營職能。另外,還可通過信息服務、科技服務、設立營銷協會、農副品代辦及深加工、貨物中轉等形式,興辦社會化服務產業,以突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功能,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

二是大力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資源優勢,圍繞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多樣化發展,合作類型上可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可以是農業產業協會,可提供技術、農資、信息、產品收購等一項或多項服務,也可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可分村、鄉鎮、縣三級興辦,可圍繞一、二、三產業辦,同類型的專業合作組織還可組建聯合組織等,擴大合作領域。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爲新生事物,要堅持邊發展、邊規範的原則,重點對組織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規範,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製度、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的議事規則。

三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服務領域。採取“公司+農戶”、“生產基地+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解決農民生產經營中的“一進一出”問題。龍頭企業通過產業化經營帶給農民技術信息,這是“一進”。“一出”就是農產品通過龍頭企業進入了市場,勞動力走出了傳統的農業生產領域。同時引導和壯大龍頭企業,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儲存、保鮮等產業,引導龍頭企業主要抓產前和產後服務,把一般的種養環節讓給農民,使農民在產業化進程中得到實惠。

(五)加大對體系的投資力度,爲社會化服務提供保障。政府應繼續加大投入,但必須調整投資方向,轉變對農業的投入機制。投資主要用於農業的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實行普惠制,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信息工程、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引進和推廣、成人教育與培訓、環保工程和自然資源保護等公共服務事業,建立起以職業培訓、農函大爲主體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提供先進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暢通縣、鄉鎮、村、社四級信息網絡支持體系,建立起財政支持信貸體系、農產品品牌扶持體系、農資供銷加工出口體系。

(六)營造服務外部環境,提高服務效能。要配套理順財政、計劃、稅務、金融等部門對農業的服務機制,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合力。財政部門要保證農業技術研究、技術和品種推廣項目的資金投入。計劃部門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項目優先立項,指導和制定服務發展規劃。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和農行要面向農業農村,貸款上給予優先照顧,爲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信貸服務。稅務部門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按農業企業和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規定給予扶持。工商、土地和規劃等部門也要提供相應的優質服務,如登記上給予便利,興辦服務設施、對外開展服務等審批環節簡化手續,爲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供銷合作社也應按有關規定,深入挖掘潛力,發揮應有的合作服務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