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調查報告(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2W

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調查報告 篇1

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真正實力的不是所謂的GDP,而應該是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我們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是最具有發言權的。另一方面黨和國家對農村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頒佈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來農業稅的免除到按畝的補貼,都讓我們廣大農民的家庭負擔大大減輕,當然這只是國家對刺激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還有許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免除、農村醫療保險等等,這些都爲農民是實現增收解決了許多的問題。利用暑假時間,我對家鄉望城縣楊家山村農民進行了部分的調查,瞭解農戶收入、支出的實況,希望可以讓社會這個大的生活羣體受到更多的關注,對於農民的收入、支出情況的調查,能夠真實的反應農民的生活狀況,更能反應農民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比例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調查報告(精選4篇)

一、收入的基本預計無論怎麼說,能夠真正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的是家庭的收入,按照每人八分到一畝,每戶三到四人計算,每戶的土地擁有量是2.5畝左右,按照畝產900斤的產量,早晚兩季總產量是5000斤,除去1000斤的正常食用量,剩下的4000斤左右是按照90塊每一百斤的價格,收入是3600左右。顯而易見務農並不是農民最主要的收入,所以還要計算農民外出打工的收入,每一戶都有理想的的認爲只有一名外出打工的人,一月是20xx左右的收入一年能夠做十個月的時間,所以收入是20000左右,總計是23600左右,這些數字不是空穴來風,都有調查報告作證的。只是實際的情況並不是理想的狀況,務農和打工很多時候是不可兼得的。許多的家庭都是全部成員外出,或是隻在家務農或是其他營生手段。這樣的年收入具有太多的理想因素。只是片面的反映了農民能夠支出的所有資金,並不能夠反映農民的生活水平。

二、支出的基本預計。一個家庭的總收入和支出構成家庭的財政狀況,支出作爲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來與收入作比較,衡量一個家庭是收入大於支出還是入不敷出!爲此我們做了一個調查:一個農民家庭的支出主要包括下面個方面:

1、購買家庭基礎物質支出,家庭基礎物資包括常用柴米油鹽等生活常用的物質,還有購買衣服等

2、人情方面的支出,包括黑白喜事、生日等,現在人情的支出已經越來越大,漸漸的成爲了農民家庭的沉重負擔。

3、在校學生的學費支出,儘管九年義務階段的學雜費已經全免,但在二十一世紀高中和大學已經相當的普遍,伴隨着的還有高昂的學費學雜費。

4、其他方面的支出,許多家庭不可避免的會生病,或是其他災禍,農機購置,休閒娛樂消費等。下面通過以我家爲例也做一個簡單的計算來得出一年農民家庭的支出,一個月的基礎物質支出是600左右,一年下來是7200左右,普通的農村家庭一年的人情支出是5000左右,在校學生學費支出是8000,所以除去意外生病和其他災難一年下來就有20800的支出,和上面的收入相比少了2800,所以一個農民家庭在不計算其他支出的情況喜愛下,一年的收入有3000左右的剩餘,當然這樣的計算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有許多的家庭並不需要學費的支出,但事事難料,每年也有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意外支出,但也姑且只能這樣粗略地計算一下,所以可以看出,在農村裏,大部分家庭收入比較微薄,甚至在某一年出現負收入的現象也是不足爲奇的。

三、總結及建議

(一)總結通過以上的敘述不難看出,隨着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的進步和新一代領導人對農村經濟的愈加重視,農民的生產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甚至有所盈餘,農民的生活狀況總體上是較好的,現在在家務農的人員越來越少,家裏的地都被承包區種了一些水果和蔬菜,既有利於解放農村的勞動力,也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這對於我們農村的發展,實現農民的增收將有重要意義!二)實現農民增收的建議

1、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爲增收創造條件

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自覺地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在農民羣衆中,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喪事簡辦,反對鋪張揮霍;提倡學科學、信科學、用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娛樂,反對聚衆賭博;提倡晚婚晚育,實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反對超生、搶生。二是運用各種形式和渠道,大力宣傳科教興農,宣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引導農民樹立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三是廣泛持久地開展“科普”活動和“科技下鄉”活動,幫助羣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科技難題。四是要大力抓好勤勞致富、科技致富先進經驗的推廣,增強農民的發展意識,引導農民爭當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衛生的生活方式。

2、利用好農村存在的各方面的優勢,實現農民增收利用農村的優勢資源,如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發展優勢產業,延長產品的加工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入。

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爲農村的產業化經營創造條件 ,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發揮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經營的小規模經營,也能適應相對集中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3、政府充分發揮職能,幫助農民增收

一、政府幹預,加大對霸權壟斷的制裁,還應以身作則。加大對三農的支持,提高農產品價格。

二、當地政府,要努力搞好基礎建設,把農村的優勢發揮出來,把優質的產品推廣出去。

三、加大對農村的教育事業的投入,增強農民自身技能,多掌握點實用的知識,使農民不盲目跟風,而造成相反的效果。

4、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__屆五中全會作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充分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一、圍繞“生產發展”要求,構建發揮農村黨員改革創新先行者作用的長效機制“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要建立健全機制,引導農村黨員找準在振興農村經濟中的位置,聚精會神搞生產,全心全意謀發展。

二、圍繞“生活寬裕”要求,構建發揮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作用的長效機制

要實現“生活寬裕”,首先黨員必須能帶頭致富,同時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作用,帶領羣衆致富,這是農村黨員先進性的實質體現。

三、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要求,構建發揮農村黨員文明新風倡導者作用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健全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機制。構建適應新形勢、符合農村和農民特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機制,使農村黨員的管理落到實處,收到實效,使黨員真正成爲遵章、守紀、守法的新型黨員。二)是在農村黨員中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建立相應制度,對正常的紅白喜事在規模上予以限定。三)是建立黨員爭當矛盾調解員制度。要求農村黨員對於身邊羣衆中出現的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要及時把握、準確判斷,做好應對準備。四)是建立黨員帶頭整治環境制度。以環境整治工作爲載體,讓農村黨員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推廣清潔燃料和能源等實現“村容整潔”建設中,充分發揮先進性作用。

四、圍繞“管理民主”要求,構建發揮農村黨員村務管理參與者作用的機制一)是創新村務領導人的民主選拔機制。二)是建立農村黨員權利保障機制。 三)是進一步健全農村黨員民主參與機制。 四)是完善黨務村務公開機制。五)是建立農村黨員聯繫羣衆機制。結束語這樣調查不夠全面,也不具有太強的說服信,沒有佐證和足夠的資料,但是這是農村真正的實際情況,沒有誇大也沒有虛假的成分。實現農民收支的平衡,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夠使農民更快地邁上幸福、富裕的康莊大道。

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調查報告 篇2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真正實力的不是所謂的gdp,而應該是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是最具有發言權的。另一方面黨和國家對農村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頒佈的大量政策都本着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來農業稅的免除到按畝的補貼,都讓我們廣大農民的家庭負擔大大減輕,當然這只是國家對刺激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還有許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免除、農村醫療保險等等,這些都爲農民是實現增收解決了許多的問題。

利用暑假時間,我和同學對家鄉大連市金州區登沙河鎮高家村和海頭村的農民進行了部分的調查,瞭解農戶收入、支出的實況,希望可以讓社會這個大的生活羣體受到更多的關注,對於農民的收入、支出情況的調查,能夠真實的反應農民的生活狀況,更能反應農民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比例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一、農民收入篇

在調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僅佔調查家庭總數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這個範圍內,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這個範圍內,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佔到了31%。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農民的收入就前幾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對農民而言賴以生存的農業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農業方面的淨收入在XX元以下的家庭佔33%,52%家庭的農業方面的淨收入在—3000這個範圍內。對那些人口多的家庭這點錢如果人均下來就真的沒多少了。調查發現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來源加在一起才佔總家庭的10%。

近些年隨着外出打工的熱潮高漲,我們農民們也意識到了守着那“一畝三分的”是多麼的沒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農民掙錢的最佳途徑,也成了大多數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也是當前農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隨着物價的上漲,種子、農藥、化肥等的價格也提高了很多,這就使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又加上農民現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們對農作物沒有很好的養護導致了農業產量下降,這樣農業方面的收入就沒剩下多少了。其實無論怎樣,單純的種植這種經濟作物是無法獲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以前這個村子是有種果樹的,但最後因爲技術、管理、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果樹沒有到老齡就全被砍伐下來,很是可惜。現在這片土地上只剩下那些常規的經濟作物了,甚至有些人竟然把土地荒廢下來,用來長草,有的把土地以土的形式給賣掉或者乾脆在上面種上樹木,這樣就不用那麼辛苦的種地了,也真的沒什麼收益可言了。

二、農民的生活消費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這主要是些年輕的家庭。對於那些年齡稍微大點的人他們主要用來維持生活,這部分的家庭佔到了15%,因爲他們子女的事差不多都辦完了,他們也就沒有太多的牽掛了,現在只要慢慢地賺着錢花着撐到自己麼有能力時候有子女贍養了。他們都沒有想到爲自己以後養老,在這裏人有能力的時候都全都是爲了孩子到老的時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選擇了“其他方面”,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辦喜事方面的,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剛成年的孩子。現在無論在什麼地方結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國的房價是那麼的高,即使在農村可能沒有那麼的貴,但對於僅有定點收入的農民來說這也算是一筆超大的開銷了。

雖然現在我們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還是有66%的家庭感覺經濟有點緊張,這些多爲子女比較多的家庭,還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畢竟醫保在我們那裏還沒有實行起來。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滿足,僅有2%的家庭認爲生活富足了,畢竟離小康水平還有一段距離的。

對於比較擔心的問題93%的家庭都選擇了收入沒有保障,在農村幾乎所有的人都處在失業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沒保障有時候不要把身體搭進去就好了,在家裏的人就只能盼望着能風調雨順有個好的收成,而近年來的氣候異常的很難有風調雨順了。其他選的較多的是“家裏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順”,“治安狀況不好”,關於農業方面的幾乎沒有人選擇,或許他們真的感覺種地沒什麼前途了吧!

三、農民對財政政策和政府的態度篇

在對我們黨中央提出有力改善我們農民生活狀況的政策的瞭解程度中僅有2%得人瞭解並用其維護自己的權利,9%的人只是瞭解,61%的人部分了解,而竟有33%的人一點都不瞭解。當問到他們需要什麼是83%的人說要農業補助,而僅有8%的想要解決技術問題,9%的人想要基礎設施建設。這難道就是所謂沒有文化的表現嗎?大多數人都在外面打工又不想種地,所以他們會認爲那些農業政策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的。他們需要補助,因爲錢是最現實的,也是眼前最需要的,所以他們不去想那些技術,那些基礎設施會帶來的收益。

對於政府人員的工作態度73%的人感到不滿意,4%的人感到非常不滿意。這樣那些所謂“當官”農民的心中地位實在是差勁了。

對於感覺近年來自己生活生產中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的問題,他們一般回答都是農業機械化了不用那麼的累了,打工的多了收入多了,住房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到了。當問到是不是財政政策給自己生活帶來變化時候,他們說不懂什麼是財政政策,只是知道沒國家的幫助不會過上子安在的日子的。

以上是對此次調查的分析,總體而言,農民生活仍處於溫飽狀態,過着艱苦的日子。那麼怎樣才能改變現在的狀況讓農民過上跟好的日子呢?這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同時還要有國家的支持。

首先從農民自身方面來說,農民觀念落後纔是農民生活狀況不佳的根源。農民對改善自身狀況缺乏主動性,而是被動的寄希望於政策的優惠,市場的興旺。國外有句俗語:“老天助自助之人”。解決農民問題,農民是內因,其它均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是馬克思哲學予盾論的基本觀點,同樣也適用於農民問題。假若農民這個內因不主動起來尋求解決方法,那麼即使外因怎麼好,農民問題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1、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教育不論在什麼時候都是一個民族強盛的必要武器。而今看看我們村的教育情況:老一輩的都國小文化或者沒有上過學,年輕一輩大多都國中畢業或國中沒畢業。好多孩子都是在讀書的好時機被拉過去打工幫助家庭減輕負擔。現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到沒有文化的你們在外面受到的是怎樣的待遇,你們還沒有覺醒嗎?爲了孩子,也爲了自己,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對那些輟學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些技術,這樣總比什麼都沒有隻是在外面徒徒的打工好得多了。

2、嘗試着種植高利潤的植物以及發展養殖業。僅靠種植常規的經濟作物是沒有太大的收益的,像桔梗這類藥性植物應該蠻有市場的因爲太和就是一個醫藥市場呀,大片的種植一些果樹,種植大棚蔬菜·····農村會有很多植物的秸稈,也有動物的糞便,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發展一條鏈的養殖業。

3、把別人的土地承包過來種。現在因爲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土地已經沒有太多閒暇的時間來照料,產量一般都很低的,如果把它們都承包過來統一播種統一管理,承包資金不會很多也這樣獲得更大的收益的。

4、嘗試着使用沼氣資源。在農村發展戶用沼氣,可以節約農村生產生活能源,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夠帶動生態養殖業和高效種植業快速發展,項目雖小,效益巨大,是新時期實現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實現農業資源的多層次開發和利用,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後勁。現在我們那裏沒有一家使用沼氣的,反而每年有大量的秸稈被用來燃燒或丟掉,造成了資源很大的浪費。

其次,從政府方面來說應該增強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和農村設施的投資不足,欠帳較多。應結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對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些設施的投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制約着農村市場的開拓。一些娛樂設施,健身場所的建設可以增加農民的戶外活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2、增加農村信貸資金,使農民能夠真正得到金融服務。在現有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格局下,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能不能解決、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農村信用社改革與發展狀況。要積極促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創新。這樣可以給我們農民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3、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打破農產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發展不同類型的專業化生產、區域性產業帶,提高農業商品化、專業化、集約化水。

要改變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相脫節的狀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採取"公司帶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結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這是解決千家萬戶農民進入市場,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這樣可也有效解決勞動力外出的現象。

4,、全面實施農村醫療改革。現在醫保對於農民來說有着無與倫比的重要性,一個家庭如果健健康康的生活下來可能還好,但一旦有家庭成員生了個有點嚴重的病,那將是對這個家庭的致命的打擊,可能會因此花掉全部的積蓄。

5、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和監督。地方官員是我們政府最接近農民們的代表,他們可以真實的感受到農民的苦與樂,上可以傳達農民的心聲,下可以幫農民解決問題。然而我們他們當官只是爲了斂財,那這對我們農民的傷害真是太大了,也太有損我們政府的形象了。當我們那善良的農民見到官員就害怕的時候,我們政府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有時我們真的可以下來問一下我們的惠農政策是否每個農民都清楚?我們的財政補助是否真的到達到每個農民的手中?

這次調查不夠全面,也不具有太強的說服信,沒有佐證和足夠的資料,但是這是農村真正的實際情況,沒有誇大也沒有虛假的成分。實現農民收支的平衡,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夠使農民更快地邁上幸福、富裕的康莊大道。

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調查報告 篇3

段村是距離安國縣城二十多裏的一個小村莊,村裏的人們都是以種地爲生的樸實的農民,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而這正是新農村建設使該農村有了第二次飛躍式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小康。農業的弱質性,人口的衆多性,農村地域的廣闊性是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特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新農村建設關鍵在農村和諧,難點在農民增收。近年來在市委、政府及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農村經濟在瓜菜支柱的推動下,基本實現了長足、快速、穩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經調查表明,制約全鎮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以及影響農村穩定和持續繁榮的因素依然很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許多新的問題和情況亟待解決,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農民羣衆對新農村建設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更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段村作爲經濟作物專業村莊,目前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靠瓜菜,但調查表明,不少瓜農從成本、風險等來考慮,其實不太情願大量種植瓜菜,因爲不少農民表示除了瓜菜外,又一時無法找到更好的產業來發展。爲此,不少農民都懷着一種“不得已而爲之”想法來抓這一產業,其實都迫切希望各級政府能夠多發展一些適合農村發展的新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通過更多新產業的發展,以此來促進新經濟組織組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

2、希望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級在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動農村結構調整既要有量的擴張,更要抓質的提高。

(2)希望加快對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希望各級部門能夠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財力,對有一定規模且科技含量高、牽動力大的龍頭企業進行扶強扶壯,儘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導產業和骨幹農產品爲基礎原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儘快改變目前這種“種瓜象賭博,全憑靠天氣”的局面。

(3)希望着力推進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業抗禦市場

(4)希望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促進農產品

3、希望以農民增收爲目標,以主導產業促經濟發展。只有發展富民產業,使農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據調查發現,很多的農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應做好引導,在產業建設中積極發揮以點帶面和典型輻射的帶動作用,促進二、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4、希望進一步加強村屯道路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縱觀段村的村路,道路硬化率不是很高,農民羣衆希望村民自治以後,村級組織應從關心熱點問題入手,發動農民,出資出力,解決村、社道路"雨天泥濘、秋季塵飛"的局面。

5、希望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構築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公共財政職能,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力度,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級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兩手抓。在落實財力投入的同時,希望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層黨的建設,培養農民創造新精神,通過創業改善自己生活,幫助困難羣衆致富,共同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7、希望以實施提高農民素質爲依託,培育新農民。"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應依託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爲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80%以上的適齡農民成爲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

8、希望以創建文明村社爲先導,塑造新風貌。應着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淨化村容鎮貌,儘快改變農村的髒亂差現象。同時,紮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羣衆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9、希望以抓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爲重點。抓農村社會治安要以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爲突破口,俗話說:"遊手好閒",人們都有事幹了,小偷小摸和聚衆賭博現象自然會銷聲匿跡;另外要對外來走村串巷的流動人口加以監管,避免不法行爲發生;對村民要適時進行法制教育,嚴禁邪教等違法亂紀行爲在農村中蔓延。

10、希望注重農村教育。孩子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從長遠考慮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壯大師資力度,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推進農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規模和現代化水平。

11、希望整頓農村藥品市場,進一步加大新型合作醫療的減免力度,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務工作人員的醫療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大對藥品的監督管理,嚴禁假冒僞劣和過期藥品在農村市場橫行。控制藥品價格,讓農民能夠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當前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

突出問題:文化生活單調,基層文化建設滯後。農村文化事業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適合農村的各類科普資料缺乏;農村文化生活匱乏;導致賭博等不良現象突出。廣大農村羣衆舊習俗、舊觀念束縛嚴重,思想不解放,幹部羣衆創新意識不強,不思進取,小農經濟意識色彩濃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農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難以接受新文化、新技術和新觀念,阻礙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應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引導農民樹立科學觀念,消除愚昧、落後的舊思想、舊觀念。鎮、村兩級應通過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根本上剷除愚昧、迷信賴以存在和蔓延的社會土壤。各部門應努力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以寓教於樂、健康向上的羣衆性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佔領農村陣地,抵禦和消除不良文化對農村的侵襲。要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教育,採取教育與懲戒並重的方法,加大打擊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銳注意各類宗教活動在農村中的新動向,對於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動,堅決取締和制止。徹底淨化農村社會風氣;並通過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和宣傳教育,使賭博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所改變。應着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淨化村容鎮貌,儘快改變農村的髒亂差現象。同時,紮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羣衆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防止“形式多於內容”。即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作出詳細的規劃和年度計劃,並嚴格圍繞所作的規劃、計劃內容來實施,在防止只搞宣傳發動不注重實施行動的傾向。

2、要防止“不聯繫實際,想當然”的現象。由於受農業基礎、農業推廣水平等因素影響,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在制定具體方案過程,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經濟總量、農民收入水平、增長速度等因素,儘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縮短村與村、地區與地區之間差距,以防止新農村建設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是新農村建設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內容,在工作中,應做到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硬,以促進新農村和諧發展。

4、要防止只注重農村建設,不關心小城鎮建設,導致整體發展緩慢,城鎮化水平低,輻射帶動力弱,城鎮二、三產業發展緩慢,推動力不強,不能有效吸納剩餘勞動力的現象。

四、農民羣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願望和要求

1、由於農業基礎薄弱,希望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基礎設施。

2、隨着人口增長,飲水問題不斷突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現有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合理調配使用,以減少用水糾紛。

3、在村組道路建設中,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夠適當補助。

4、希望繼續加大“整村推進”和“小康村建設”扶貧項目的實施力度,分步分批實施,最終在所有村、組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

總之,通過各級部門與廣大農民羣衆的不懈努力,最終實現“環境優美、村舍整潔、經濟繁榮、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調查報告 篇4

前 言

XX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是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原經濟區升爲國家戰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華誕。爲響應向青年學生髮出的"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衆學習"的號召,全面領悟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發揮我們的開拓創新精神,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歷練自己的青春歷程。根據校團委的要求我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的大一學生組建了一支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訪調查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以期爲鄭州的和諧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爲以後打基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社會,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我們希望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經過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今天將我們的社會調查報告公佈於衆,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被採納,衷心的祝願失地農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祝願鄭州的明天更加和諧美好。

華北水院法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小組

XX年7月13日

目 錄

前 言

一、調查背景

二、調查目的

三、調查內容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時間、地點與進度安排

(三)調查範圍、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四)抽樣方案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

(六)問卷分析

四、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五、附 錄

一、 調查背景

近年來隨着大學的不斷擴招,很多大學都建了新校區,各地區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大學城,其中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園區就是其中一個。爲建設此高校園區,河南省曾徵收龍子湖地區農民1。4萬餘畝土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被徵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始終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民生問題擺在首要地位。爲深入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我們特此展開本次走訪調查。

二、 調查目的

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用地而失地的農民。

伴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徵地的趨勢成爲必然,而世代以土地爲生存依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對於目前農村存在的情況,一次性給付,不能解決問題。當徵地補償金花銷完後,失地農民中相當多處在失業狀態下的人,由於制度性障礙和農民經濟承擔能力,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率低,又不能享受失業、退休、醫療保障,造成大批"種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三無農民。如果處理不好,那麼他們就將成爲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本次調查將調查某一地區,切實的瞭解在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就業情況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深入民情,瞭解民情。爲完善失地政策提供實證資料和意見。

三、 調查內容

(一) 調查對象

爲配合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拉大城市框架,把鄭州建設成爲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努力實現市委、市政府"十年建新區"的跨越式發展目標,確保龍湖地區開發建設順利進行,本地區的農民土地被依法徵收,他們加入了失地農民的行列。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龍湖地區被徵地農民200戶,分三個安置地點,七個小區進行調查。

(a) 調查範圍: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b) 調查對象:各個小區安置的失地農民

(c) 調查內容: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失地前後的生活變化

(d) 調查單位:戶

(二) 調查時間、地點和進度安排

時間:七月三號——七月十三號

地點: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進度安排:

a)前期準備階段

7月3號

在學校湖邊組織召開第一次小組會議,確定小組成員的分工,規劃整個調查工作進程和安排後續任務。

7月4號

蒐集資料,設計問卷。

b)調查實施階段

7月5號至10號

進行200份問卷試調查,並總結調查注意事項。

c) 資料分析與整理階段

7月11號

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總結。

d) 調查報告撰寫階段

7月12號至13號

在宿舍樓下召開小組會議,共同商定問卷初稿的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最後總結以及最後階段的調查報告修改完善

(三) 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200份,其中在正式問卷調查開始之前派發了20份問卷進行了試調查,然後就調查過程和結果來分析具體的有效快速正確的調查具體決策。最後正式發送了180份調查問卷,收回180份問卷,回收率達到100%。

a) 資料收集方法:

? 自填式問卷:由調查員直接將調查問卷發放到失地農民手裏

? 訪談法: 調查員直接訪問並收集信息。

b)資料分析方法:

? 單變量描述統計和單因素分析

(四) 抽樣方案

本次採用的抽樣方法:簡單隨機抽樣

第一階段:選擇調查小區

第二階段:選擇小區中的單元

第三階段:從每個單元中隨機抽取居民戶

(五) 小組成員及分工

組長:鄭雪豔 負責主持小組討論、任務安排以及問卷設計和最後定稿。

信息採寫員:趙廣開 負責每日簡報的撰寫以及向各大網站和媒體投稿

照片採集員:張彬 負責每日照片的採集和篩選工作

走訪調查員:張益 陳一鑫 趙青彥 何向前 負責每日的走訪調查工作

(六) 問卷分析(我們將多選題的調查結果換算成了百分比)

1、您家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戶 d 其他

2、您家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戶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1 :a。63。48% b。29。02% c。5。28% d。2。62%

2 :a。36。96% b。3。66% c。18。53% d。40。75%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失地以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大部分以種地爲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小部分以養殖(漁業)爲主要收入來源,更少的人從事個體經營。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後,不得不想方設法來維持生活,因此打工以及個體經營的比例就相對增加。通過調查可知,外出打工更受年輕人的青睞,而本地打工以中老年人居多,職業多以園林工人、清潔工等低收入工作爲主,且工作不穩定。同時我們看到失地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選其他的佔40。75%,這主要是因爲我們調查的對象很多是中老年人,他們主要靠政府的養老金維持生活。

3、您家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家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3: a。30% b。9。07% c。30% d。9。82% e。15。32%

4: a。37。64% b。35% c。6% d。11。36% e。10%

統觀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失地前後,農民的消費支出的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失地以前,大部分農民的主要花銷集中在生活用品方面和建築房屋方面,其他的方面相對較少。在大部分農民的觀念中,他們努力一生就是爲了自己的生活條件能有所提高,並且爲他們的下一代安置好房子,因此花銷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失地以後有較大變動。民以食爲天,土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因而土地被徵收後,他們在食物上的消費支出明顯增加。另外據我們的瞭解他們的教育與醫療投入相對也有所增加。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5: a。20。06% b。14。08% c。24。09% d。42。12%

6: a。23。02% b。14。39% c。45。95% d。17。24%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失地前後農民擔心問題格局分佈有所不同。失地以前,農民依賴土地,所以他們就更擔心糧食收成問題,而其他的方面都是生活的基本因子,比較平均。失地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發生變化,所以家庭成員的就業問題就成了他們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也反映了就業問題是社會各階層普遍關心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六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目前越來越關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放映了他們逐漸融入了現代社會。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30% b。50% c。20%

失地農民對失地前後的兩種生活模式都有自己的看法,覺得各有各的好處。數據顯示:50%的人認爲現在的生活幸福,30%的人認爲以前的生活幸福,20%的人認爲無所謂,都一樣。我們可以看到隨着社會的進步,失地農民的幸福感有所增強。他們體會到了現代社區生活帶來的方便快捷,乾淨整潔,休閒娛樂設施也比較健全,國家的相關政策與舉措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實惠。而感覺以前生活幸福的人主要是因爲失地以前擁有土地,生活安穩,雖然很累可心裏踏實有安全感,而且鄰里之間關係親密。另外在我們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待提高,他們普遍反映在社區生活無所事事,另外與其他老年人的接觸交流也少了,因此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非常必要。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43% b。24% c。16% d。17%

上述數據顯示,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醫療設施方面,羣衆普遍認爲在小區的醫務室看病貴,報銷比例小,生活基礎設施也有許多繼續改善的地方,在小區內平時家裏的勞動力都在外打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而老人在空餘時間都是坐在小區裏閒逛來打發時間,小區缺少必要的老人活動中心來滿足小區里老人的平時閒餘時間,建立一個功能完善,有利於老年人豐富空閒時間的活動中心是很必要的。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小區裏的學校基本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優秀的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從而形成了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不協調的局面,所以補充個小區學校的師資力量是非常迫切的。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a 貨幣補償 b。購房補償 c其他 d沒有補償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9。84% b 64。94% c、2。68% d 2。64%

徵地補償,一直是大多數人關注的問題,它對於農民失去土地以後的生計也是一個關鍵。以上數據反映出政府在對農民土地徵收過程中主要實行的是購房補償,也就是以低價或者以原來的住房面積一對一進行補償。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瞭解到,鄭東新區各小區大部分是以低價購買政府補償的70平方每人次的住房面積,而且基本都分到了房子,滿足了失地農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由於住房建設沒有跟上徵地拆遷進度,很多的住戶都沒分到足額面積的住房,而隨着我國房價的不斷上漲,部分失地農民也擔憂低價購房價位也會不斷上漲。

10、政府承諾的兌現情況?

a 完全兌現 b 部分兌現 c基本沒有兌現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13。3% b 53。3% c 33。4%

如以上所示,認爲政府的承諾部分兌現的佔53。3%,而完全兌現與基本沒有兌現的分別佔13。3%與33。4%。也就是說86。7%的失地農民家庭對徵地補償費用是有不滿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基層政策落實不到位;2。基層幹部對法令解釋不完善,以至失地農民可能對自己的徵地補償費用產生疑問;3。基層管理不善,以至徵地補償發放不到位。對於這個問題,政府忽略了一點,大部分農民都是低學歷或者是無學歷的,有的甚至連字都不識,更何況對法令的研討呢。基層幹部辦事作風不嚴謹,大部分農民反應他們村的大小幹部或多或少的都富裕了,甚至與領導有關的人也從中獲得了收益,而大部分平民都沒有得到實惠。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3。85% b 40。8% c 23。85% d 11。8%

政府在徵地拆遷過程中的舉措是好的,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主要體現在補助問題上。同時我們也看到拆遷問題與社會保障問題也是失地農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出了失地農民對自己合法權益的維護,對自己未來生活狀況的關注與擔憂。

從九到十一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對徵地補償未到位的反映較大,對徵地補償款的利用情況不是很明晰,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存在些許擔憂。因此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徵地十年後政府將各種補償費用一次性(目前這是不可能的)發給失地農民,失地農民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嗎?他們的後續社會保障問題(如養老、子女的住房問題)怎麼解決?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50。32% b 20。94% c 28。74%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失地農民對政府的要求主要是將各項補償款補償到位,這反映了失地農民看重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發現失地農民沒有認識到安排好後續社會保障這一長遠利益的重要性,或許他們是對現實的顧慮吧,畢竟徵地補償款快十年了也沒有完全補償到位。

四、 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們走訪調查的問卷分析得出,鄭東新區土地徵收後失地農民主要出現的問題如下:

問題表現之一:農民失地導致的無業或待工人員較多,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和前景。失地農民就業大多是一些沒有勞動技能、勞動報酬低的行業,以綠化、環境衛生、治安等行業爲多。有些村民是由開發單位安排就業,一般從事保安、環衛等簡單勞動,這些失地又失業的農民一般文化素質較低,就業能力和社會生存競爭能力較差。另外,他們雖然在戶口簿上已經成爲居民,卻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種社會保障,而失地補償又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失業後的養老、醫療保障等等現實問題,這些情況都影響了他們對失地後生活前景的期望並形成對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排斥。

問題表現之二:失地農民因爲生活困難,大多靠出租房屋維持生計。由於很多失地農民沒有工作,加上國家的生活補助等各項補助資金相對較低,且沒有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對困難。他們只有靠出租房屋來維持生計,但由於很多社區的房屋面積沒有補償到位和社區相對偏僻致使他們的收入相對減少。

問題表現之三:失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中老年人反映他們住進社區以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單調,他們經常閒着無聊,加上外來租房人員的衝擊與鄰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問題表現之四: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不統一,有待完善。視每個區、鄉鎮和村子的經濟情況及地理位置而定,養老、醫療保險無論從個人繳納的情況,還是從實際領取的情況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當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在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發展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體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環境差、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失地農民變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種保障權利難。尷尬的角色源於徵地制度的缺陷。所有權的本意就是佔有、使用和轉讓等處置權。農民和村集體作爲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卻沒有完全享有買賣土地的所有權人權利,這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爲國有和集體所有,前者指城市,後者指農村。但事實上,唯有國家是土地買賣的合法主體。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但農民和農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體卻無權享有所有者對土地的買賣處置權,農民無權作爲賣者與購買土地的買者處在平等的談判和簽訂契約的市場主體地位上,無論是爲了公用事業的用地,還是商業用地,都必須先經過國家徵地變爲國有土地之後,由國家作爲市場主體與開發商談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經過國家徵用土地,作爲農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員會私自與開發商達成的任何土地買賣協議都是無效的,這樣開發建設的房屋是無法取得作爲政府部門的"國土局"所頒發的合法的房屋產權證明的,這樣的房屋也就無法取得在房屋市場合法買賣的資格。於是,就出現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前提性地先經過國家徵用變爲國有土地後才能開發建設的情況,也就出現了國家把土地徵用後再作爲生地或熟地賣給開發商出現的巨大"剪刀差"的問題,而作爲市場主體的國家賺取的這部分超額利潤實際上並沒有用來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即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個人儲蓄保障等一套完整的結構體系。總結髮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建設的經驗,發現有以下幾點:

(1)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是趨勢。社會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向全民化、全面化的方向發展,是福利國家的政策目標。全民保障原則,推崇國家公民的平等的社會權利,主張由國家爲每個公民、不分高低貴賤、提供起碼的生活保障。如英國1946年的英國國民保險法,區別於以往社會立法的特點,就在於根據這一法案,幾乎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社會保障。以日本爲例。日本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經歷了從萌芽起步到不斷髮展完善的半個多世紀曆程,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革相關規定,使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和完善。

(2)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基本生活保障被社會保障代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說明:首先,社會保障是緩解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矛盾的一種重要手段。社會保障作爲國家介入、干預社會生活的途徑,作爲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起源於近代歐洲工業化初期。

(3)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籌資來源多元化。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強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財政的社會保障壓力越來越大,爲解決這個頭號問題,各國都在將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其中個人繳費和社會保障稅被高度重視。在歐盟,各國農民養老金計劃籌資來源多樣化,包括繳費、政府補貼和稅收等。個人繳費份額在提高、政府補貼比例在下降,以避免原福利國家高福利的通病。在美國,社會保障稅包括三個稅目:社會保險(老年人、殘疾人、遺屬保障)、醫療保障以及失業救濟。首先,農場主需要爲僱員繳納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障。其次農場主還要繳納聯邦失業稅。再次,農場主還要繳納自營職業稅。

(4)對失地農民以高補償的辦法實施社會保障。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土地徵用方都給土地所有者以較爲滿意的補償,徵用補償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土地徵用費和土地賠償額。其中土地徵用費相當於土地價值,一般按照徵用時的市場價格給足補償;土地賠償額是對土地權利人因徵用而造成的經濟及其他損失補償。設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是各國對失地農民的通行做法,這有助於降低他們的風險,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內容應包括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失地農民醫療保障、爲失地農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爲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

(5)農民在社會以保險稅等的支付上享受着優惠。德國的社會保險稅是分職業徵收的。工人的社會保險稅課稅對象是工人的工資收入,稅款由僱主和僱員共同繳納,稅率總計爲35%。應稅工資源共享收入的上限爲工人平均工資的兩倍左右。法國社會保障制度共包括四大類:普遍類(涵蓋一般領薪者、學生和個人投保者)、農業類(面向從事農業的領薪者和非白領薪者)、非領薪(實業家、企業家、商人、手工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和特殊類(公務員和國有企業的僱員)。全國有99%的人口被納入社會保障體制。韓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四個項目,即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就業保險、產業災害。社會保險金大部分由被保險者自己繳納,但醫療保險和農村地區醫療保險國家負擔的費用相對較多。

(6)土地權益轉讓補償金可作爲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日本實現工業化的進程情況和中國情況比較相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年間,日本成功地從一個農業人口占將近四成的國家完成城市化,並將農村人口降低至4%。日本實行"國民皆保險"的社會保障體制,農民作爲公民同城市居民享有同樣的國民年金。

根據以上經驗,在鄭東新區推行社會保障制度應考慮以下幾點:首先,完善社會保障條例,消滅社會保障中的真空地帶;其次,對社會保障程度進行實地考察,一刀切和平均化是不可取的,對殘疾人等特殊對待;第三,建立社會保障評分機制;第四,切實落實社會保障,建立社會保障反饋;第五,建立社會保障監管機制。

2、健全法制

對不合法的徵地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不法的行爲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採取不合法手段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一系列完善可行的`土地徵用法律法規作爲保障是國外及我們中國臺灣、香港地區的土地徵用之所以得到很好執行的主要原因。"現在我國土地徵用法律法規僅以《土地管理法》內所規定的爲主,其他散見於各部門法或各行政法規之中,針對徵地目的、程序、補償以及徵地糾紛的解決等問題缺乏具體的規範,導致徵地的隨意性很大,補償安置存在極大的後遺症,徵地中引發的責任無人承擔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沒有得到法律的保護,他們的損失沒有得到完全的補償"。XX年11月2日公佈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工作的決定》第十二條指出:完善徵地補償辦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採取切實措施,使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徵地而降低。

3、徵地補償實施到位

根據土地管理法,我國土地徵用補償項目設置主要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補助費、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是對土地所有人的投資及土地所有權轉移的一種補償和購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是對土地投資的一種補償;勞動力安置補助費是對農民由於徵地失去土地保障後的社會安置問題進行的補償,其實是變相的農民社會保障基金。

4、徵地相關程序透明通暢

借鑑國外的經驗,都有一套關於徵地問題合理的程序規定。實際調查中,鄭東新區並非是沒有這樣一套相關規定,只是規定的實施過程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徵地手續變得隱晦,徵地過程變得不透明。加上官員間的私自勾結,嚴重扭曲徵地程序,加上上訪路徑不暢通。基層工作在實際意義上,就是部分基層官員的漁利行爲。這樣嚴重損害了政府在失地農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嚴重的造成了對共產黨的信仰危機。可以說,徵地程序的不通暢不透明,也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一個直接原因。

其次針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一、儘快將徵地補償款補償到位,兌現政府給予被徵地農民的承諾,讓老百姓體會到國家對他們的關注。

二、完善失地農民後續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適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補助標準,使他們體會到老有所養,另外要加強養老保險的普及,推進住房建設,儘快使所有失地農民都住進安置社區。

三、完善社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包括醫療、休閒、教育、治安)建設,經過實地走訪調查我們發現各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別是社區的治安狀況直接影響了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四、加強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引導、鼓勵失地農民創業,爲失地農民創業提供便利。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廣泛徵求意見(可到高校大學生及教師尋求發展策略),爭取創建適合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可結合本地特色及大學生這一廣泛的消費羣體和高校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

五、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增強居民的歸屬感。社區發展的前提是居民認可喜歡這個新家,因而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至關重要。

六、加強對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建設能力的培養,爲社區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加強監督力度,做到各項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保障言論自由、爲羣衆反應問題提供便利)。可以組建社區建設黨員領導監督小組,時刻監督社區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

八、加強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可以利用大學生),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居民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都不太瞭解,致使很多居民把國家給予養老保險當做徵地補償款,另外對國家給予的各項福利居民的說法差別很大,這充分說明居民的瞭解不夠,國家的宣傳沒有到位。

九、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這一廣大的優秀的羣體承載着祖國農村建設的重任,讓他們走進社區也許更能發揮他們的創新力。

十、建議國家號召廣大有志青年走進基層、服務基層,爲基層的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青年的一代是社會前進的主力軍,他們敢於創新,富有激情,把他們置身於基層能夠改變我國基層領導缺乏創新性的局面。

最後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經常深入社區展開調研,積極的向人民羣衆討教建設社區的良方,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錄

華北水院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親愛的居民朋友:

您好!我們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的成員,首先十分感謝您能在百忙之中,參與我們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

爲了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分析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特編此卷。本問卷將採取不記名的方式,您提供的信息僅作研究使用,併爲您保密。請您按照真實的個人情況和想法認真作答。

十分感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華北水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日

填寫說明

1、請您把認爲合適的答案號碼填入括號內或者在__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2、每個問題可選擇一個或多個答案。

1、您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戶 d 其他

2、您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戶 d 其他

3、您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商場/休閒)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

a 貨幣補償 b以地換地 c購房補償 d 其他 e沒有補償

10政府的承諾的兌現情況?( )

a 完全兌現 b 部分兌現 c基本沒有兌現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我們的調查結束了,再次感謝您的支持!祝您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慧芳:《土地徵用問題研究――基於效率與公平框架下的解釋與制度設計》,經濟科學出版社XX年5月第一版

2、錢忠好:《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和創新研究(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XX年9月

3、張洪武:《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研究》(網絡資料)

4、許寶健:《城市化進程中的農地轉用問題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5、陳傳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心理與市民化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6、孫曉明、劉曉昀、劉秀梅:《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中國農業出版社 XX年7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