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黨員隊伍狀況調查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2W

惠州農民黨員隊伍的現狀

農民黨員隊伍狀況調查

最近,惠州市委組織部組成調查組,對本市農民黨員隊伍結構進行了一次專題調查分析,總的看來,農民黨員隊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

一是結構不甚合理,“三偏”現象突出。現有農民黨員中嚴重存在着年齡偏老、文化偏低、數量偏少的“三偏”現象。據1999年底統計,全市共有農民黨員39657人,其中56歲以上的佔49.5%,在他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屬老弱病殘者,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35歲以下僅佔11.9%;平均年齡爲54歲,個別鄉鎮的農民黨員平均年齡高達58歲,有的村黨支部被羣衆稱之爲老齡委,支委班子被形容爲“五個支委八顆牙”。從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佔84.74%。從數量上看,農民黨員僅佔全市黨員總數的32%,而佔全市農業總人口的比例就顯得更低了,僅爲2.2%,遠遠低於全省3.95%的比例。“三偏”問題的存在,使農民黨員隊伍缺乏應有的生氣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質不高,黨性觀念淡保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動遙一些農民黨員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動搖了,不管“主義”,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義,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參與“#”等xx組織,政治信仰蕩然無存。(2)思想道德滑坡。個別農民黨員在腦子裏完全淡忘了黨員意識,觀看淫穢錄像,參與賭博、嫖娼,小偷小摸,損人利己,虐老欺小,鄰里不和,甚至聚衆~,糾紛械鬥等,基本上成了“黨員不像黨員”,喪失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品質。(3)責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忘記了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喪失了以強村富民爲己任的責任感,只要組織照顧,不願履行黨員義務,行動上的先進性日益減退,甚至在繳交公購糧、統籌款、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壞的影響。(4)組織紀律觀念淡保個別農民黨員,不願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甚至參加組織活動講價錢,不交納黨費,不做黨組織所分配的工作,對國家、集體和社會公益事業漠不關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領,“雙帶”作用乏力。不少農民黨員與農村市場經濟很不適應,想問題、做事情習慣於計劃經濟的老一套,滿足於“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貧守窮;有的雖有致富的願望,但缺乏新知識、新技術,苦於無門路,顯得無能爲力;有的面對農業結構調整、激烈的市場競爭,束手無策,無所適從;搞種養沒技術,做生意怕蝕本,入股辦企業怕砸鍋,從事販運怕上當,承包經營怕吃虧,真是市場廣闊,茫然無措。從調查的情況看,在農民黨員中,家庭較爲富裕、有一定幫帶能力的黨員約佔農民黨員總數的20%左右,相當一部分黨員仍處於不前不後狀態,甚至有的還屬“扶貧”對象。如某縣有一個山區小村,有587人,黨員18名,平均年齡63歲,文化程度均是國小以下,這些黨員因受年齡、文化、自然條件等的制約,經濟生活普遍不如當地非黨羣衆,根本談不上“帶”的問題,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裏的羣衆說:“黨員沒本事,別想他幫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闖新路。”黨員在致富中的“帶頭”和“帶領”作用成了空談,嚴重影響了黨的先進性。

四是要求入黨者少,後備來源短缺。從調查的情況看,不少農民要求入黨的政治熱情不高,青年農民要求入黨的熱情更爲銳減,一些邊遠山區、經濟落後的情況更差。據一個欠發達的山區鎮調查,全鎮有17個村黨支部,1980年至1999年20年,全鎮共發展農民黨員110名,平均每村每年發展黨員0.3名;有2個村黨支部連續3年沒有發展1名黨員,佔村黨支部12%;6個支部連續2年沒有1人寫入黨申請書,佔35%;其中有2個支部,從1980年至今,尚未有人遞交過入黨申請書,黨員的發展幾乎成了無源之水。就全市的情況看,農民要求入黨的形勢也不容樂觀,有下滑的趨勢。全市1999年申請入黨的農民比1998年下降6.8%。這種要求入黨人數減少的狀況,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黨員隊伍的質量和活力。

另外發展不太平衡,分佈尤顯不均。黨員發展普遍存在城郊農村好於邊遠山區,強村好於弱村,在一些“老、少、邊、山、窮”的地區,幾乎成了黨員發展的“沼澤地”。

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客觀環境的因素

一是歷史原因所致。據統計,全市農民黨員中,“~”前入黨的有13879名,佔35%,而現在這批黨員正趨於高齡化。解放後至“~”前這一時期,發展黨員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期間入黨,則過分強調思想掛帥,政治領先,“知識越多越反動”,“越窮越革命”,致使這一時期入黨的農民黨員年齡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顯“先天不足”的歷史痕跡。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許多農村青年都不願留家守業務農,不少農村基層領導反映,現在農村好“苗子”難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輕人通過“三個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讀書升學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親靠友掛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膽小質弱和老幼婦女,客觀上造成了農村發展黨員後繼乏人的狀況,直接影響了農民黨員隊伍結構的改善。三是集體經濟薄弱。這些地方的黨組織由於缺乏經濟實力,既不能有效地帶領羣衆發展經濟,又不能爲羣衆辦實實在在的好事,相反,還動不動向農民亂攤派,致使不少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嚮往黨組織的熱情大爲減退。四是不良風氣的影響。個別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扭曲,講實惠,不講政治,想賺錢,不想入黨,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極心態,認爲“入黨吃虧”,“入黨無用”,“入黨不自由”等。

(二)組織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想認識偏差。特別是一些基層黨組織對加強農民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認爲農村以農爲主,只要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其他一切問題均迎刃而解,從而重農輕黨,對農民黨員的工作很少過問,無暇顧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滯後。從調查的情況看,一些地方無論是對農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還是對

普通羣衆的教育引導,普遍存在層次不分、方式方法單調、內容缺乏針對性的狀況。在教育對象的層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農亦商“一鍋煮”。在方式方法上,習慣於“集中上大課,開大會聽報告”,讀讀報紙,念念文件,或者套用聽課——討論——總結“老三步曲”。在內容上,大都是“統一食譜”,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時、因需施教,出現供求不對路,學用脫節。管理上對如何根據變化了的新情況,及時研究制訂新的、分層分類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對流動農民黨員、老黨員、中青年黨員、貧困黨員、無職黨員、從事鄉村企業、個體工商戶等不同類型的黨員管理缺乏具體的規章制度,使管理流於形式。三是個別人爲設阻。一些村黨組織負責人私心雜念重,嫉賢妒能,故意壓制人才,害怕“培養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願發展年輕有爲的農民入黨,有意設置重重障礙,採勸拖、卡、壓”等手段,將優秀青年農民拒之門外。這種人爲設“卡”,堵塞了農民黨員隊伍的源頭,制約了整個隊伍的優化。

(三)黨員自身的因素

一些農民黨員放鬆或忽視理論知識和文化科技知識的學習。有的認爲,農民天生就是種田打工,學習既學不來糧食,又學不來經濟,更學不飽肚子,視學習無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認爲年齡大,“修成廟來和尚老了”。有的對學農科知識還有點興趣,而對政治理論根本打不起精神,長期“失學”。據調查,相當部分農民黨員不知道《鄧小平文遜有多少卷,xx同志提出的“四自”、“xxxx”是什麼,分不清楚黨員權利與義務的區別。由於不重視學習,致使農民黨員隊伍“低、老、少、缺”的狀況普遍存在,即“覺悟低、觀念老、知識少、技術缺”,面對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步履維艱,甚至行爲失範。

針對農民黨員隊伍存在的諸多問題,切實改進隊伍狀況已刻不容緩。從當前的情況看,應着重抓好幾個方面:第一,改善結構,建立健全嚴格的吐故納新機制。嚴格黨員進口關,拓寬視野和渠道,把素質較高的青年農民吸收到黨內來,同時,對不合格的黨員,及時作出嚴肅的處置,疏通出口將其淘汰出黨,使農民黨員隊伍始終保持肌體健康。第二,提高素質,加強農民黨員的學習教育。教育要突出重點,講求方法,注重實效。教育內容上,着力解決好部分農民黨員理想信念動堯黨性觀念淡雹愚味落後、信奉封建迷信等問題;着力解決好一些農民黨員政策法律水平低、應對市場經濟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領問題。第三,激勵與約束手段並舉,塑造農民黨員的新形象。在激勵方面,努力提高農民黨員的政治地位,積極幫助他們尋找致富門路,給予老黨員和貧困黨員更多的幫助和關懷。約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約束爲基儲管理約束爲重點、監督約束爲保障的約束機制。第四,構築黨支部堅強的堡壘,增強優化農民黨員隊伍的原動力。一要建設一個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發揮農民黨員的模範作用,三要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