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5W

一、調查背景:

關於春節的調研報告

本次調查時通過問卷方式進行調查的,通過對我的朋友、同學、家人,以及住在同一小區的居民的問卷填寫或者口頭述說而進行綜合進行的。

對於現代百姓對於春節的感受和思考,通過親到身感受而得的結果。從金錢、交通、飲食等方面來對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調查,還從學生、非學生這兩個方面的着手,得出人們是否感受到春節在人們心中的認識,包括傳承弘揚中華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等方面,其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和良好的教育意義。

二、調查方法及調查問卷說明:

1.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一部分運用網絡將問卷傳給其他人來完成,一部分是通過打印出來,現場答題,剩下的是口頭問答來完成的。

2. 調查問卷情況說明:問卷中包含單選題和多選題兩種方式,一共10道題目。內容包括:生活各個方面。

3. 調查報告樣板:見最後一頁。

4. 調查時間:2019年1月10日-2019年2月12日

5. 調查對象:城市普通大衆(不分男女)

6. 調查數量:40人左右

三、問卷的單題統計及分析

1. 過春節回家與父母團聚的情況

對於學生幾乎每年都在家和父母一起過春節,因爲還沒有自己成家立業等方面原因。但是成家了的人們少部分是每年回家陪父母一起過年,佔40%;隔一、二年回一次的佔55%;隔幾年或者更多年的佔5%。

2. 不太願意回老家過春節的原因

春節時中華名族最大的一個全民節日,春運每年都很緊張,今年更是,很多人因爲買不到票,或者覺得太疲勞,放棄回家過年,這部分的人佔10%;認爲過年開支過多,經濟上比較困難,就沒有回家過年,這部分佔40%;因爲工作不能脫身的其他方面不能回家的佔50%,這是大概情況。

3. 回老家過春節金錢開支情況

在過春節期間,對於學生沒有太大的開支,佔30%;對於已成家的人開支很大,在生活各方面都花費很多,飲食佔很大部分。開支在幾千元佔40%,上萬元的開支佔30%。春節確實是消費的黃金時段。

4. 過春節是否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的情況

很多人在最近幾年都在抱怨春晚太枯燥、乏味,與此同時,其他電視臺很多咋春節期間有很多聯歡晚會或者其他吸引人的節目,,喜歡看春晚的人數驟減。其中,每年都會全程觀看的佔30%;會看,但不一定看完整佔45%;一般不看佔25%。

5. 關於過春節貼春聯習俗的情況

作爲古代傳承下來的春節習俗之一,貼春聯很凸顯年味,很多人過春節都要買精美的對聯貼在自己門旁。每年都貼佔60%;會貼,但不是每年都貼佔30%;一般不貼佔10%。

6. 關於過春節放鞭炮、禮花的情況

鞭炮和禮花在過春節作爲渲染氣氛和表達喜悅之情,都是很好的方式,由於在城市限定鞭炮燃放地點等方面,並不是每家都要放。每年都放佔50%;偶爾放佔40%;一般都沒放佔10%。

7. 關於通過哪種方式過春節的情況

春節,是個吉祥和美好的象徵,在過春節期間,人們在匆忙的一年中暫時停下腳步,對前一年的總結和感悟,以及對新一年的希望和祝願。人們很多願意去寺廟燒香拜佛,佔70%;進行打牌等各種娛樂活動佔60%;遊覽名勝風景佔30%;其他活動的佔10%。

8. 對於對春節的文化氣息感覺情況

現代因爲經濟發展很快,人們不得不把時間用在工作上爲在社會中立足,對於一些文化方面的習俗某種程度淡忘,感覺氣息漸濃佔10%;氣息漸淡佔85%;沒什麼感覺佔5%。

9. 對於傳統節日傳承的情況

對於傳承傳統節日的情況,不太樂觀。覺得傳承地很好的佔5%;不是很好,還過得去佔20%:很不好佔75%。

10. 對於傳承傳統節日的必要性的情況

對於傳承傳統節日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能體會到,覺得很重要的佔90%;一般重要佔10%;不太重要的幾乎沒有。

四、調查問題的綜合分析

以上均爲對於調查的數據統計、整理及分析,對調查問卷行詳細論述。

1. 春節期間交通問題

春節是我國人民生活中的一個大節日。人們的習慣,總想在假期回家或出門探親。因此,春節期間的旅行問題就成爲大家都關心的問題了。

根據近幾年的資料統計,春節前後的一個月,全國鐵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30%,長江航線和寧波以北海上航線的旅客比平常增加20%至35%,全國公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40%至50%。特別是去年春節過後,旅客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持續上升,出現了旅客運輸的擁擠狀況。去年11月份鐵路的旅客數量,就比去年春節前後的一個月增加了四百多萬人。春節前十天鐵路平均每天運送一百三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大城市、新工業區旅客數量更多。最近北京市調查了二百一十六個高等學校、中等技術學校和普通中學,六十五個機關,四十二個建築工地,六十二個大商店,在今年春節前十天需要搭火車回家的,平均每天將達四萬八千人,比平常的旅客數量增加四倍。

要把這麼多的旅客,在這麼短的時間裏,運送到他們的家裏去過春節,節後再把他們運回工作崗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春運期間車票供不應求造成車票價格上漲,符合市場

價值規律,是無可厚非的,但有些人卻藉此大發其財,所謂的黃牛黨,他們通過其特殊的社會關係,或者通過僱傭大量人員打電話,排隊等方式一次性取得大量車票,囤積居奇,高價出售,從而加劇了春運矛盾。在春運期間,車站的附近總有這些人神神祕祕的拉住過往的行人,問其要不要票,他們利用乘客急於回家的心理高價兜售,而乘客卻也不得已接受。在筆者與周圍要回家的民工聊天時,筆者瞭解到,他們爲了能早日回家過年,許多人是轉了幾天沒買到票的兒從黃牛那裏高價買到票的,雖然貴了很多,但他們說,買到票就不錯了,貴點總比沒有的好,回家,再苦再累,心也是甜的……看到他們疲憊的面龐,真希望他們一下子就可以飛到家裏和親人團聚。

春運是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它不僅事關公共利益,更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因此筆者想說的就是有關部門應該多一些公平理念,多一些民生關懷,讓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們,儘快告別有家難回的痛苦與不安。

2. 春節消費問題

春節還沒開始,家裏就忙着買年貨,一回家就看見一大堆各種各樣的食品。其中,食品消費佔的比重最大,基本上佔了45%。由此可見,對於春節人們還是比較傳統的。勞動了一年,人們都希望在年尾時好好享受一下犒勞犒勞自己,大部分認爲,在年尾時就應該吃好。從食品消費中看,零食方面的東西少了,水果類的東西多了,最多的就是吃的肉和蔬菜,這部分支出又佔了食品消費支出的30%。

在我們家裏,春節走訪親戚,給小孩壓歲錢,佔了春節費用支出的第二位。佔消費總額的30%。今天這家,明天那家,不知不覺,錢就出去了。而且春節走親戚,也得送禮,也得花錢。別人家裏有小孩的,壓歲錢也時免不了的。

從某些方面看,春節走親戚,送禮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親戚之間的聯繫,同時也加深了感情.這樣的消費也時值得的.但是,另一方面看,春節走親戚,有時只成了一種純粹的社交,時一種生存的手段。這大家認爲“送禮”往往會讓人在人情往來上有點累,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幣的“支持”。 這是一個弊端。

現在的人越來越懂的玩,過年更是該放鬆的時候,於是娛樂消費的比列便直線上升,大人們就愛打打麻將什麼的,青年們也喜歡三五成羣到處去玩例如KTV,逛街等,小孩們則喜歡買些零食吃和小東西玩。我們家的娛樂消費佔了總消費的15%,也算合理。

3. 春節習俗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閒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着"辭舊歲,迎新春".對於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麼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三十到七年級期間不睡覺.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着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4. 傳統節日的傳承問題

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湮沒了平常日子與節假日的區別,我們已經不必等到過年添新衣、過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過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兒底下,“年味兒”反而淡了。

“年味兒”、“節味兒”越來越淡,不但過節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甚至人們內心曾經擁有過的那種憧憬與期盼也無從撿拾了。情人節、感恩節、愚人節和聖誕節等洋節日漸盛行,而且大有將我們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取而代之之勢。許多青年對過聖誕節、情人節樂此不疲,而對中國節日,除了熟悉的“春節”、“元宵”、“中秋”等節日外,對“端午”、“七夕”、“重陽”等傳統節日知之甚少,能記得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對其中的節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傳統節日的舞臺上最活躍的、最能充分發揮節日文化功能的當屬商家了,但大多是隻求熱鬧,只問經濟,只看效益。商場“血拼”,飯店折扣,來就有獎,買就贈送,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卻少有人問津。很少有人在節日氣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傳承和發展、發揚和豐富上下功夫。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經蛻變爲“吃喝玩樂”的假日,那份美好的節慶記憶在逐漸消失。

傳統節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因此傳承與建設同樣重要。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樣化的精神愉悅方式的今天,傳統節日也應隨時代不斷髮展,吐故納新,賦予傳統節日更多的現代意義和時代氣息,讓我們的節日也時尚起來,年輕起來,豐富和創新慶祝活動的形式,真正成爲中國人越過越新的節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自然銜接。

一個國家的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對一個民族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區別,就在於她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獨有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正是她幾千年歲月的沉積而形成的中國固有的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不但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重視傳統節日應從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