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昌縣茶產業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3.76K

2019年,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人員深入鄉鎮、村和茶葉、茶機生產企業開展調查研究,並在形成調研報告初稿後進行專題研討,最後形成調研報告《興一方茶業 富一方百姓》送縣領導參閱。新昌縣委書記樓建明、縣長馬永良(現任平陽縣委書記)、副縣長柴理明作了批示,對調研報告給予充分肯定。

2021新昌縣茶產業調研報告

2019年3月,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組織會員以“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爲主題,對回山、雙彩茶葉產業的發展情況開展了先期調研,然後完善了調研方案,4—5月,7個組分別到其餘的13個鄉鎮(街道)(新林鄉沒作實地調研)和中國茶市開展調研,召開了23個有鄉鎮(街道)領導,相關村主職幹部,茶葉、茶苗生產大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商、茶葉企業代表,茶葉專家等共158人次參加的座談會,走訪了部分茶場、茶葉及茶機生產企業。各鄉鎮(街道)提供了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材料。調研結束後,各組分別寫出了調研報告。形成總的調研報告初稿後,新昌縣人大工作研究會召開理事會進行專題討論研究,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如下:

一、新昌縣茶葉產業發展歷史

茶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樹葉,人們將其視爲溝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東漢時已開始種茶製茶,六朝時高僧名人紛紛入剡,飲茶已成風尚,唐朝時越茶、剡茶等名茶聲譽雀起……從古至今,新昌人的命運已經與茶葉連接在一起,融會在一起。新昌的農民,因茶葉而殷實;新昌的文化,因茶葉而豐富;新昌的形象,因茶葉而增色。

在茶葉培育上。建國初期,全縣共有茶地1.23萬畝,多爲叢植,零星分散,糧茶間作。1953年,原遁山鄉大楓樹村首建20畝條播密植專用茶園,推廣後,茶葉培育由叢植變成了條植,間作茶地變成了專業茶園。1958年,毛主席號召“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新昌縣新茶園連年新增,1974年達到4.4萬畝,並逐步推廣新品種,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種,到80年代末,引進“烏牛早”、“龍井43”等無性系茶樹良種,良種茶園覆蓋率明顯提高。1999年開始實施首輪茶業扶持政策,縣政府每年撥出100萬元以上的專項基金,大力支持推廣無性系良種茶。鏡嶺鎮1999年建立的浙東良種茶樹繁育基地,引進培育、自繁自育優良品種,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全縣無性系良種率達66.4%。茶葉品種的不斷更新換代,爲確保茶葉品質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茶類變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爲主,道光後,盛行外銷,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縣珠茶質量達到了頂級水平,被譽爲“綠色珍珠”,生產的“天壇牌”3505特級珠茶榮獲第23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金獎,成爲全國三大珠茶出口基地縣之一。隨着茶葉市場的放開,出口競爭加劇,傳統珠茶生產跌入低谷,茶農們紛紛嘗試尋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縣第一隻捲曲型名茶“望海雲霧”誕生;1986年,中國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長根師傅到紅旗茶場、雪溪村傳授龍井茶炒制技術,同年夏,杭州西湖區人事局幹部丁明鬆邀請西湖區農業局領導和兩名茶葉科技人員,來到自己的家鄉安山村指導龍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買了茶鍋,將炒製成功的茶葉帶至省農業廳評鑑,得到肯定。至此,茶葉成品完成了從圓到扁質的飛躍。當時,新昌炒制的龍井茶在杭州可賣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價格翻了幾十倍。炒扁形龍井能賣高價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縣,茶農紛紛效仿。縣政府順應形勢,果斷決策,提出了“圓改扁”的戰略舉措。從1991年起,全縣大力推廣龍井茶炒制技術,多次有組織、有計劃安排炒制龍井茶的技術培訓和“茶王賽”,爲“大佛龍井”的發展打下了技術基礎。針對消費羣體的多層次需求,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綠加紅”的發展戰略。2019年縣農業局組織雪溪茶場、紅旗茶業等企業赴江蘇宜興、福建武夷山學習工夫紅茶製作技術,並根據當地實際,制定研發方案,試製成功了名優紅茶——天姥紅。2019年7家紅茶廠投入批量生產。

在茶葉銷售上。1992年,回山鎮雅裏村建立了茶葉交易市場,隨後,回山、鏡嶺安山等5個茶葉交易市場相繼建立,方便了茶農就近投售,暢通了茶葉銷售渠道。然由於受地域、交通、設施等條件制約,輻射功能較小,無法適應茶葉產業的迅猛發展。1995年,浙東名茶市場應運而生,市場設有200多間營業房、200餘個交易攤位。市場一開張,客商紛至沓來。2019年,浙東名茶市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爲全國最大的龍井茶交易市場。2019年,交易量達6500多噸,交易額7億多元,成爲全國著名的龍井茶集散地。隨着交易量的不斷攀升,原有市場已難以容納,縣委、縣政府決策新建茶葉市場。2019年3 月,浙東名茶市場搬遷到中國茶市,第二期也在2019年10月開業,一、二期有營業面積10萬平方米,商鋪800間,交易攤位500個,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管理服務等設施比較完備,功能較爲齊全。2019年交易額達到35.3億元。2019年9月中國茶市電子商務平臺開通,網上交易額達到8000萬元。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實現了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同步推進。隨着生產形勢的變化,青葉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嶴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鄉鎮的一些地方青葉交易點已自發形成。

在茶葉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長、成熟,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出350多個直銷網點,有的已走出了國門。

在品牌創建上。珠茶時期,品牌單一。圓改扁後,鏡嶺、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繼創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峯芽”、“西山碧芽”、“十九峯”等名茶品牌。因區域侷限性較大,難以形成強大的影響力。隨着龍井茶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沒有統一的、響亮的品牌,弊端開始顯現,市場競爭顯得勢單力薄。縣委、縣政府決心通過運營區域品牌對全縣的茶葉產業進行管理經營。鑑於新昌境內有歷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與佛因緣深長,1995年,新昌名茶協會註冊了“大佛玉龍”商標,推出了具有文化內涵的“大佛龍井”作爲全縣扁型綠茶的公用品牌,2019年,“大佛”證明商標成功註冊,進入原產地域保護時代,2019年開始入圍全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十強之列,2019年,品牌價值達到27.9億元。2019年,紅茶打出了“天姥紅”品牌。

在茶機開發上。茶葉製作歷來靠手工,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70年代中後期,全縣珠茶炒制基本實現機械化,並逐步改用電能製茶。圓改扁後,珠茶機械束之高閣。手工炒制一斤龍井榦茶要4 個多小時。隨着龍井茶的迅速發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採摘季節,茶農們採茶、炒茶、賣茶,幾乎24小時連軸轉。1996年,回山鎮柘前村木匠師傅丁水芳,動起了製造龍井炒茶機的腦筋,經過3年時間艱苦研發,1999年第一臺龍井炒茶機成功問世。2019年,“天峯茶機”在此基礎上略有改進後正式投產,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因受產品需求的刺激,全縣茶機企業迅速發展到200多家,質量魚龍混雜,經過三年整治和規範,目前有農機推廣鑑定證書企業14家。一些茶機企業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在提高,產能在擴大,市場在拓展。如澄潭鎮的恆峯茶機廠研發智能流水線茶機,可年產8000臺炒幹機;南明街道的德力凱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遠東牌”自動茶機,除國內市場外,還銷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國家。茶機的發明與發展,在解放勞動力,提高茶葉生產標準化水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宣傳推介上。“大佛龍井”是新昌區域內的共享品牌,僅靠茶商單槍匹馬宣傳推介,很難形成氣候。爲此,縣委、縣政府策劃了一系列重大公關宣傳推介活動。1995年9月,回山鎮在北京海淀區開設“綠茶世界”窗口,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等領導赴京參加開業儀式,多家媒體對“縣長帶領茶農進京城”作了宣傳報道,影響力很大。隨後,相繼組織了連戰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館”的“品大佛龍井”、禮贈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十多個國家元首、“大佛龍井”慰問北京鳥巢建設者、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濟南、蘭州、香港組織舉辦或參與了上百次的“大佛龍井”展示展銷或“萬人品茶”等活動。凡是在外舉辦的重大活動,縣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親臨現場,鼓勁造勢。1996年,舉辦了新昌首屆國際茶文化節,並先後舉辦了8屆茶文化節或茶葉大會,廣邀各地茶商考察瞭解新昌,品嚐認知大佛龍井,並邀請茶葉專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請新聞媒體採訪、採風,製作專題片,宣傳推介新昌的茶葉產業與茶文化。與世界茶王“天福集團”、北京“老舍茶館”、吳裕泰公司、霍氏茶業建立合作關係,提高知名度。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大佛龍井”品牌的影響力在傳播,在擴散,在滲透。

新昌茶葉產業的發展歷史,是奮鬥的歷史,它融進了茶人的辛勞,流進了茶人的汗水,凝結了茶人的心血;是創新的歷史,它摒棄了落後,刷新了傳統,挑戰了權威,挖掘了文化,注入了科技,順應了潮流;是富民的歷史,它激活了農民致富的傳統思維,搭建了農民致富的綠色通道,踐行了黨和政府富民的根本宗旨。

歷史積澱經驗,經驗啓迪未來。

二、新昌縣茶葉產業的優勢與問題

全縣現有茶園面積12萬畝,2019年茶葉總產量4490噸,總產值6.78億元,其中名茶產量4055噸,產值6.73億元,珠茶產量435噸,產值500萬元。從調研情況來看,新昌縣茶葉產業優勢明顯,問題凸現。

優勢明顯:

獨特的地理環境。新昌地處天台、四明、會稽山脈的環抱之中,這些連綿在新昌縣境內的山峯,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其他也以200—400米的丘陵臺地爲主,形成了特有的地質條件。新昌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溼潤。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壤成分好,山區雲霧多。好山好水長好茶。天姥山、安頂山、羅坑山、大湖山、望海崗、撥雲尖、山雪崗、鰲峯等及周圍裙地都是茶葉的好產地。

自然饋贈的是其它地方無法複製的,謂之得天獨厚

強勁的服務扶持。縣委、縣政府適時地確定發展戰略,作出重大決策,加強硬件投入,創造發展環境。尤其是充分發揮政策的槓桿與導向作用,從2019年出臺《關於加快茶園良種化建設的通知》開始,先後出臺了六輪茶葉產業政策,產業扶持資金從最初的每年100萬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600萬元,扶持的項目從最初的茶園良種化改造、茶葉面積擴展到品牌建設、市場建設與開拓、質量管理、規模經營、標準化建設、新茶類開發等茶葉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鄉鎮街道各盡其責,在創新經營模式,增進組織化程度,推進統防統治,設立茶園農藥專櫃,規範茶園用藥,降低茶農的農藥、化肥支出,在提高茶葉質量和安全等方面加強指導,重視服務,創造條件,提供方便。這些措施和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茶農、茶商的積極性,有力地推進了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

屆屆有好政策,年年有新舉措,這是茶人們的一致反映

敬業的茶人隊伍。新昌縣有一大批茶人在爲茶葉產業的發展出智出力,辛勤耕耘。程兆敏、凌光漢、孫利育等一批茶葉專家,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茶業的發展上;石夢千集茶農、茶商、茶葉專家於一身,終身結緣茶園,研究茶葉,奉獻茶業,功不可沒。林金仁帶領村民,咬住以茶富農目標不放鬆,使外婆坑村成爲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村。丁新桂在廣州,趙中槐在北京各成爲銷售“大佛龍井”的大戶,以“南丁北趙”爲代表的一大批茶商走南闖北,把“大佛龍井”專賣店開到了全國各地。回山鎮西嶺村趙品球爲了安頂山這個茶場,鏡嶺鎮安山村周財源爲了山雪崗這片茶園,將肥料挑上山,把茶葉挑下山,不怕孤獨,與茶爲伴,執着地堅守大山幾十年,這就是茶農辛勤勞作的縮影;俞曉剛長期堅持生產磚茶,供應新疆、西藏、內蒙等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效應在放大;歷屆茶王賽奪魁者,標杆作用明顯;還有第一個炒制龍井茶,第一家開辦茶葉市場……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意味着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跨越。

敬業的茶人隊伍支撐着茶業的興旺。

成熟的產業體系。全縣形成了綠茶以“大佛龍井”、紅茶以“天姥紅”爲主打品牌,其它品牌衆星捧月的母子品牌體系;以中國茶市爲龍頭,其它茶葉市場優勢互補,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融爲一體,全國各地銷售網點爲窗口的市場體系;以成品茶爲主業,茶苗、茶花、茶籽、茶末加工,茶機、保鮮,包裝、運輸等爲副的產業鏈體系;以農業、工商、質監等主管部門檢測、監督爲主體,鄉鎮、街道等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質量監督體系;以“大佛龍井”爲引領的龍井茶,“望海雲霧”爲特色的勾青,“天姥紅”爲代表的紅茶及傳統珠茶並存的多茶類體系;以炒茶機爲主,中耕機爲輔,其它茶葉機械相互配套的茶葉機械體系;以每年的茶葉大會爲宣傳推介的主要平臺,其它各種宣傳推介手段各顯神通的宣傳營銷體系;以茶佛結緣的文化爲主流,茶詩文化爲亮色,民間茶文化爲根基,賞茶、品茶,茶道、茶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休閒旅遊文化爲特色的茶文化體系。

成熟的茶葉產業體系是實踐磨礪,智慧凝聚而形成的,它蘊藏着發展的潛能和後勁。

深厚的文化底蘊。茶佛結緣。高僧支遁,晚年在石城山建立了棲光寺。松林月夜,他常邀友煎茶品茗,暢談佛理,成爲“佛茶”史上佳話;大佛寺開山祖師曇光,坐禪苦修,以茶證菩提,終成正果;智者大師,“嘗以茶供佛,參透茶禪一味”,譽稱茶爲“佛天雨露,帝苑仙漿”。詩茶爲伴。茶與詩同土而栽,同根而生。新昌是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溫庭筠等著名詩人多數到過新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茶詩。李白在《淮海對雪贈孟浩然》詩中,對剡茶有“瑤草生階墀,玉塵散庭闕”的描寫;杜甫《重過何氏》中“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表達了得意時喝茶的心態。白居易的“盡日一餐茶兩碗”,“不可一日無此君”,足見愛茶似命。元稹《一至七言詩》:“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金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誇”爲茶詩典範;溫庭筠《宿一精舍》詩中“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更是將茶葉與僧佛融爲一體……茶與文人爲友。“茶聖”陸羽多次入剡,採茶覓泉,評茶品水,以茶爲友,品茶吟詩;朱熹也是一位茶人,曾四次來新昌,他認爲“……苦者,吃過卻甘”。苦盡甘來,即是對茶的詮釋。當代“茶聖”吳覺農,1936年、1961年兩次到新昌考察指導茶葉。《採茶舞曲》作家周大風,早年任新昌中學音樂老師,經常深入農村,體驗茶農生活,爲此曲創作奠定了基礎。茶文化節還在民間持續地傳承,廣泛地擴散,不斷地豐富。

有產業的文化,雅俗共賞;有文化的產業,內慧外秀。

問題凸現:

產業分散,運作傳統。新昌縣茶葉產業的體系比較成熟,可是茶葉產業現代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尚不完善,低、小、散的生產、經營模式尚未突破,生產、經營體制的基本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家一戶種茶、製茶、賣茶仍是主流,有業內人士稱之爲“砂粒化狀態”。因分散生產、經營,對茶葉產量的增長、品質的提升、安全的保障、品牌的創建、市場的拓展、品種的優化,效益的增加等,都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新政發〔2019〕28號、〔2019〕19號文件分別提出:在期間建成10個核心基地面積500畝以上、輻射帶動3000畝以上的現代茶葉園區。從進展情況看,存在差距。雖然也有一批茶業企業、合作社、茶場,但多數規模不大,帶動力欠強,龍頭作用發揮欠明顯。對具有示範價值的先進典型總結、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與現代化生產、經營體系已不相適應,嚴重製約了茶葉產業的可持續、跨越式發展。

產量下降,效益不高。2019年,全縣茶葉面積11.65萬畝,產量5700噸,之後,面積在上升,產量卻下降。2019年,面積達12萬畝,產量4490噸。2019年春茶減產7.6%。中國茶市2019年2月份至5月22日,交易額與交易量分別下降17.31%與15.44%。除了遇到倒春寒、夏季高溫乾旱等災害性天氣影響造成減產外,主要原因是:分散經營,管理粗放,多數茶園不中耕,土地結成板塊,而技術輔導跟不上。全縣僅儒嶴、城南、雙彩、羽林少數鄉鎮、街道還有茶科員,且這些茶科員也是以兼職爲主。茶園道路、水渠、噴滴灌等基礎設施配套難,茶葉基本處於“靠天收”狀態。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力價格每年輪番上漲,今年春茶採摘期間,僱傭一個婦女勞動力,一般是包吃包住120元一天,還很難僱到。如果幹茶低於150元一斤,僱人採摘茶農無利可圖,寧願讓茶葉瘋長。一臺全自動茶機扣除政府補貼,茶農自己掏錢5000元左右,使用三年後多數需要更換,對於茶葉總量不多的家庭而言,其支出佔比不低,加之肥料農藥投入,炒制電費等,茶葉獲利的空間在縮小。茶農感嘆:養豬的不如賣肉的。爲此,茶葉荒蕪面積增加,砍茶、毀茶改種花木、水果、蔬菜的現象已經出現。由於勞動力等諸多原因,一些地方採摘了春茶就讓其搖風。夏秋茶產值是春茶的40%左右,產量高於春茶,其資源浪費既影響產量,也影響效益。從效益看,2019年,全縣按10.5萬畝生產茶園計算,畝產值6400多元。除大市聚、鏡嶺、城南畝產值8000元以上,其中大市聚超萬元外,多數鄉鎮、街道在5000元—6000元左右徘徊,最低的鄉只有2900元。

產量下降與效益不高,釋放的是茶農積極性消減的信號。

提質護牌,步履艱難。品牌是信譽的凝結。目前影響新昌縣茶葉質量的因素不可低估。外地茶源源不斷進入,一些茶農收購青葉炒制,一些茶商收購幹茶,這些茶葉與“大佛龍井”產地不一,質量差異較大,應加大原產地保護。由於分散生產、經營爲主,茶葉品種多種多樣,加工標準不統一,炒制風格五花八門,品質良莠不齊,加之少數茶農在炒制時偷減工序,幹度不足,存放不久,就會黴變,存在隱患。值得關注的還有夏秋茶的質量安全問題,應加大質量安全檢測和監管。如果在銷售環節中,有一件茶葉被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被媒體曝光,“大佛龍井”就會砸牌,砸牌子就是砸飯碗。保護品牌很重要,創建品牌更重要。回山鎮安頂山茶場至今已2019年沒有使用過農藥,成品茶不使用化肥,其自然品質上乘,因爲沒有品牌,春茶均價每斤130元—150元。而建在官塘村的東辰藥用植物有限公司,2019年建立了嶺頭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當年春茶,註冊的“天盞金露”每斤3000元,“嶺頭綠霧”每斤2019元,“念塘清雨”每斤1000元。相比之下,價格天壤之別。“西山碧芽”、“般若谷”、“望海雲霧”、“撥雲尖”等爲何能持續高價,2019年外婆坑茶葉每斤均價爲何會達到280元,靠的就是品牌。至今,儒嶴、城南、東茗等一些產茶的大鄉鎮,除享用“大佛龍井”的公共品牌外,自己無區域品牌,明顯影響經濟效益。而創建品牌不容易,制約因素較多。

沒好品質,辛辛苦苦賺不了多少錢;沒好品牌,好茶葉賣不了好價錢。

三、對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茶葉是新昌縣農業的主導產業,90%行政村產茶,18萬人從業,產業的興衰,涉及千家萬戶,與農民的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關,需要縣委、縣政府一如既往地重視和支持。

動態研判形勢。茶葉很平常,凡人能享用,茶葉很珍貴,高人更喜愛。中國人喝茶成爲習慣,亞洲人喝茶成爲常態,歐美人喝茶羣體也在增加。世界很大,茶葉市場很大,儘管政府採購縮水,高端消費減少,只要有品質,不愁沒市場。茶葉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省內松陽、武義、磐安等縣市及雲南、四川、貴州等省茶葉產業迅速擴張,2019年,全國新增了一個浙江省的茶葉面積。然而有專家分析,2019—2036年這30年,是茶葉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新昌只要借勢提振,必能抓住機遇,再創輝煌。如等閒視之,則潛伏着出局危機。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茶葉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食品安全更爲重視,茶葉產品安全責重如山,一刻也不能放鬆。出去的不願回鄉,留守的逐漸老去,誰來種茶、採茶、製茶的問題已經出現,並將日益突出,農業後繼乏人問題嚴重,必須認真應對。經濟建設是中心,發展是硬道理。要防止因具體任務艱鉅,社會工作繁重而出現小中心擠壓大中心傾向,強化中心意識再教育,使基層幹部聚精會神抓經濟。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新昌縣不僅要毫不動搖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也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茶葉富民”戰略,才能實現“美麗新昌,美好生活”的目標。針對新昌縣茶葉產業現狀,穩定茶葉面積,加快轉型升級,確保質量安全,推進提質增效,達到畝產萬元,實現“二次飛躍”,是亟待研究突破的重大問題。形勢在瞬息萬變,決策能與時俱進。

強化發展措施。根據新情況,推出新舉措。

完善扶持政策。對已出臺的扶持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作一次疏理總結,分析政策效應,揚長避短,興利除弊。對力求突破的,加大扶持分量。以突破“低小散”問題爲着力點,扶持茶葉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與經營,對輻射範圍廣,帶動作用強的現代茶葉園區和龍頭企業重點傾斜;合理規劃、支持、指導建設青葉市場;鼓勵炒茶能手收購青葉,規模化炒制;鼓勵紅茶企業擴張升級,充分利用夏秋茶資源;對有一定規模的連片茶園,除縣政府的專項資金外,協調交通、水利、林業等部門,支持其加強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茶產品深加工,擴大茶品系列;加大對品牌創建的鼓勵力度,提高茶葉的附加值等。同時,加強政策宣傳,使之公開透明;加強指導服務,使之落地生根;加強執行監督,使之合理使用。

推廣先進典型。省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基地繁育推廣新品種,實施覆蓋周邊5個村1000多戶茶農的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採摘、標準化炒制,其示範、帶動、輻射作用顯而易見。雙彩鄉大安村丁國統,1991年揹着茶鍋走出大山到臨安等地闖蕩,經多年打拼,現在寧波開設了茶葉銷售部和茶樓,建立了批發市場。2019年,在鄉黨委、政府重視下回老家創辦國昊茶廠,註冊了“國昊”、“煙山紅”商標。當年投產,春季以生產綠茶爲主,產量達1.2萬斤,夏秋季以生產紅茶爲主,產量爲3000多斤。茶商迴歸,興辦茶業,一舉多得,須予倡導。2019年,東茗鄉東巖頭、下巖貝村率先成立無公害管理銷售協會,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噴藥、統一採摘”,引起了茶葉界的關注。各地還有不少好的做法。對好的經驗和典型,能實事求是認真總結,因地制宜大力推廣。

關切茶葉質量。抓好茶葉品質提升工作。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指導茶葉品種的更新換代,提高名優良種茶的比重,擴展有機茶基地;加強對茶葉產品包裝業的管理,抑制“大佛龍井”品牌的濫用,堅決打擊侵權行爲;做深做透茶文化與茶產業融合的文章,增添新昌茶葉的神韻;加強市場監管,防止以次充好,以劣充優,損害聲譽。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蹟。鼓勵茶機企業創造發明採茶機,注重創新,改進工藝,升級茶葉加工設備,提高茶葉加工的科技含量。抓好茶葉質量安全工作。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大力推廣誘蟲燈、色板、植(礦)物源農藥等新型茶園安全生產技術;嚴格茶葉質量標準認證制度,推行QS標準認證;加強農藥使用的宣傳、教育和管理,提倡統防統治,嚴格質量檢測體系,配套檢測檢驗設備,擴大農藥殘留檢測範圍等。多管齊下,使安全網疏而不漏。

推進規劃實施。抓緊實施《新昌縣茶葉產業發展規劃(2019—2019)》,抓緊調研,爲制定新一輪發展規劃打好基礎。要加強領導,重視協調,整合力量,集聚要素,明確具體任務,細化操作規程,以現代茶葉園區建設爲重點,一項一項抓落實。如通過努力,達到重點鄉鎮至少有一個現代茶葉園區,有一家龍頭企業,新昌縣的茶葉產業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解決具體問題。在調研中,茶農、茶商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意見建議:如茶機補貼,現實情況是茶機企業、稅收及費用、茶農各得三分之一,認爲改作家電下鄉補貼方式,茶農才真正得實惠;茶農認爲在本縣銷售茶葉,無論數量多少,質量好差,全部打九折的潛規則不合理,希望政府幹預引導,促進公平交易;每年劃出一定的用地指標,支持茶業重點企業和現代茶葉園區生產用房建設;電力部門服務茶農認可度高,然對茶農剛性實行“一戶一表”制,認爲需要改進,因爲民用電與製茶用電價格有區別,茶農有需求的,一戶能安裝兩表,對茶葉炒制大戶,更能提供方便;中國茶市停車難矛盾突出,雖然規劃有1000只停車位,但大部分在三期,離一期較遠,一、二期的停車位有的功能已作變更,茶葉交易高峯期間,外地茶商只能把車停在茶市周邊的道路上,因違章停車又要處罰,長此以往,對茶市交易將帶來較大沖擊,希望完善功能配套,促進持續繁榮;鄉鎮的茶葉市場多數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設施設備差,交易攤位少,停車場地小,安全隱患多,對升級改造的,能予補助;鏡嶺鎮安山片是茶葉的重要產區,現肥料、農藥要到澄潭鎮棠村購買,非常不方便,能增設肥料、農藥銷售網點;在茶葉產業的重點鄉鎮配備專業茶科員、建立茶葉行業協會;在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茶技專業班,爲新昌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培養新一代茶人等。對上述意見建議,能加強協調,及時解決或創造條件逐步解決。

“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興一方茶業,富一方百姓,夢在前方,路在腳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