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5W

大學生在畢業後,就業情況就成爲了一個所關注的話題,接下來是小編爲大家蒐集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xx在xx大記者見面會上指出:“人民期盼有更穩定的工作”。黨的xx大報告,用相當篇幅部署了高質量就業工作。爲落實xx大精神,瞭解羣衆對“如何提高高質量的就業”的想法和意見,給縣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根據縣委的安排,XX縣人社局近日開展了爲期10天的就業工作情況調查。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勞動力基本數據

XX縣勞動力總量(男16-60歲,女16-55歲)877514人,其中男488356人,女389158人。16-30歲301207人,31-45歲293817人,45歲以上282490人。富餘勞動力數量64302人,佔勞動力資源總數的7.3%.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總數達38.3406萬人,其中,省外務工24.4867萬人,市外務工36.1721萬人。

二、XX縣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近年來,XX縣把擴大就業,作爲農民增收、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堅持內轉、外輸、創業並重,服務、培訓、維權並舉,初步形成了“轉移一人、富裕一家;轉移幾人、改變一個村莊;轉移一批、帶活一方經濟”的就業新氣象,全縣勞動力就業已達65萬人,遍佈全國60餘個大中城市,年創勞務收入40億元,占人均純收入的48%。20xx年以來,XX縣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萬人,城鎮新增就業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000人,《》、《中國勞動保障報》、《中國就業》、《經濟日報》、《山東就業》多次推廣XX縣的經驗。XX縣先後被山東省的人民的政府命名爲“山東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示XX縣”。

1.建立勞動力信息“新聞發佈會”制度。XX縣積極探索拓寬勞動力轉移培訓、用工等信息收集的途徑和形式,建立勞動力轉移“信息發佈會”制度,並充分調動28個鄉鎮、辦事處人力資源保障機構工作人員和1174個村、社區勞務信息員的工作積極性,利用電視、短信、電話、宣傳冊,保質保量把用工信息傳送到羣衆手裏,提高信息發佈的實用性和可靠性,探索適應城鄉的勞動力轉移信息發佈新機制。過去,羣衆外出務工,由於缺乏準確高效的用工信息,人往哪裏去、哪裏能掙錢,都是跟着感覺走。信息不暢已成爲制約就業的一個瓶頸,XX縣就業服務部門加大了用工信息發佈力度,通過市場服務大廳、城市電子屏、互聯網、大衆媒體、電視臺、手機短信、宣傳服務卡、網站等多種措施和先進科技手段,發佈真實準確快捷的用工信息。基層協理員深入村鎮、農民聚居地,開展一對一的宣傳服務,在政府、企業和外出勞動力之間,搭建一個完善的農村勞務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減少勞動力轉移無序流動,提升勞動力轉移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爲克服勞動力轉移盲目無序輸出,XX縣每年春節前,還要開展一次勞動力轉移資源和企業用工情況調查,根據調查中瞭解到的情況,建立縣級勞動用工數據庫,進行網上發佈,使勞動力轉移求職與企業招工信息對接,開展針對性的勞動用工服務。

2、幫扶傾真情。XX縣積極落實國家扶持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將招收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納入招工獎勵體系,獎勵招收一定數量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的企業,根據用人單位招用下崗失業、進城農民的人數給予融資擔保、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XX縣加大招用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獎勵力度,XX縣建立公平、公正的就業援助制度,將招用下崗失業、進城農民納入現行再就業政策扶持範圍、職工社補範圍、殘疾就業援助範圍、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範圍,依照相關規定享受相應的再就業政策,免費提供就業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他們還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自謀職業,對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從事個體經營的,給予免繳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有的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在外打工多年,有一定積蓄,創業有技術,從而使自主創業成爲可能,但創業初期,創業缺乏資金的是必然的,針對這些特點,XX縣制定了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創業貸款指導意見,建立了小額擔保中心,爲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創業提供資金擔保。20xx年,XX縣已成功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600萬元。

3、陽光培訓送溫暖。XX縣實施培訓、生產“兩不誤、兩促進”培訓模式,靈活安排培訓場地,以實驗室、車間、田間爲培訓課堂。莊寨鎮農民工趙小紅高興地說:“培訓送到車間、田間,學技術不耽誤打工掙錢,人社局想得真周到”。XX縣針對下崗失業、農民工缺少勞動技能、就業能力弱的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使下崗失業人員、務工農民實現了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通過整合縣內教育資源,以縣就業培訓中心和技校爲重點,社會力量辦學爲補充,設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開展崗前崗中實用技術培訓和“儲備式”技術人才培訓,先後對兩萬多名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進行了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爲他們建立起門類相對齊全的技能人才庫。同時,XX縣還配合用工單位需求,對下崗失業人員、務工人員進行政治理論、安全生產、文明禮節等方面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和崗位競爭力,使他們幹得好、留得住,力爭讓每個農民都吃上“技能”飯,懷惴技術闖四方。XX縣圍繞市場需求優化培訓結構,開展定向、訂單和儲備式培訓,培訓出一批專業對口、質量優良的下崗失業、農民工隊伍,提高了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的擇業競爭能力。XX縣根據用工企業向就業部門提供所需工種、技術、人數、薪金信息,組織培訓。這種“用人單位下訂單、培訓機構列‘菜單’、政府補貼來買單”的“三單”培訓模式,提高了勞動者素質,解決了企業招工難題,增強了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求職培訓的針對性,讓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更快上崗、人盡其才。XX縣實施技能培訓國家認證制度,對培訓合格農民工進行“包裝”,爲他們頒發國家承認的技術等級證書,貼上“專業技能”的商標,力促下崗失業人員、農民站得住、能發展。仵樓鄉農民工王洪娥參加了消防、保衛培訓,在北京城建集團打工期間成績突出,被授予“北京傑出外來務工青年”稱號,被轉爲北京戶口。據統計,目前XX縣參加“技能”培訓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中,有6000多人擔任單位技術骨幹,4000多人在城市落了戶、買了房。技能培訓使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成爲勞動力市場上的"香餑餑"。

4、留守兒童留守不流淚。XX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最讓外出務工農民放心不下的是家裏的“留守兒童”。爲此,XX縣人社局、計生局、縣婦聯牽頭成立關愛留守人員領導小組,組織各鄉鎮、街道、村爲單位成立幫扶小組和服務中心,向農民工“留守兒童”送溫暖、送關愛、送真情,確保留守兒童擁有一個輕鬆、健康、愉快和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XX縣以教師爲主體,推行“代理家長”,讓農民工留守兒童有一個氣氛融洽的家。XX縣各中國小積極在留守學生中開展主題班會,任課教師爲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利用業餘時間,通過“留守兒童”信箱,與學生通過通信交流,讓留守學生在融洽的氣氛中傾訴自己的酸甜苦辣,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留守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以就近的原則,對農民工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包保。學校和結對教師簽訂“結對包保職責”,對留守兒童從學習上指導,心理上疏導,習慣上引導,着力提高學習成績,着力保障健康,着力培養良好習慣。XX縣以村級基層組織爲主體,督促村幹部和現有監護人履行撫養監護義務;以計劃生育幹部、人社所工作人員爲主體,配對“愛心家長”,建立長期深入聯繫,給他們以溫暖與呵護;婦聯開展“婦委會聯繫留守兒童”活動,組織婦女爲“留守兒童之家”捐贈玩具、體育用品,讓留守孩子在“留守兒童之家”尋找快樂;XX縣統戰部、工商聯、教育局、企業家協會共同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同心工程”,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盒,收集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以及“留守兒童”的家長聯繫方式,監護人的姓名、地址、聯繫方式等詳細記錄,認真記載“留守兒童”成長的過程和特點,認真打造出符合XX縣實際的系列“同心”品牌。XX縣供電公司青年志願者開展以"關愛留守兒童"爲主題的系列青春光明行活動,幫助他們對因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兒童進行了調查摸底,對特別貧困的15名失學兒童進行救助,每人發放助學金300元,各供電所青年志願者還同4名以上的留守兒童建立了結對聯繫,重點解決生活、學習、用電等方面的困難,督促其按時完成學業,避免父母不在身邊出現學習下滑、不務正業現象發生。XX縣建立“愛心熱線”,每月免費爲留守兒童提供至少一次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情感、生活、學習情況的交流。XX縣還認真落實留守兒童“兩免一補”政策,建立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制度和助學金制度。

5、“勞務經紀人”助農民就業。XX縣將培養壯大農村勞務經紀人,作爲推進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強農村勞務經紀人隊伍建設,發揮經紀人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效促進了農村轉移就業。目前全縣從事勞務輸出的經紀人達到1000多人,輸出種類涉及20多個行業,勞務經紀人已成爲推動農民工就業的重要力量。XX縣摸清底數,廣泛建立組織,凝聚農村勞務經紀人;抓培養,讓勞務經紀人成爲“領頭雁”;強化培訓,提高勞務經紀人自身素質;規範管理,打造了一批能征慣戰的勞務經紀人隊伍。XX縣以鄉鎮、街道辦事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所爲依託,加強對勞務經紀人的培養和管理,引導培養有頭腦、有路子的青年參與勞務經濟工作,發展壯大勞務經紀人隊伍。對優秀的勞務經紀人,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給予扶持,使他們成爲規範的勞務中介機構。XX縣爲勞務經紀人建立個人檔案,爲他們提供政策諮詢等服務,定期免費發佈勞務信息,幫助有實力、有條件的勞務經紀人在用工密集的大中城市設立聯絡處。XX縣人社局以維權促輸出,幫助經紀人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在拖扣工資、勞動仲裁、生產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解除勞務經紀人維權不力的被動局面。XX縣充分利用現有職業教育政策和轉移培訓政策,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合作,探索“教育合作帶動轉移輸出模式”,實現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與優質的教育資源、豐富的用工資源的有效對接,促進農村新生勞動力的穩定就業與戶籍轉移。XX縣積極探索勞務輸出新模式,通過“勞務公司與經紀人、勞務能人鏈接模式”,將經紀人、勞務能人隊伍組織起來,成爲一個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的團隊,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農民工就業空間和服務網絡,努力打造特色勞務“XX縣品牌”。XX縣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的聯絡對接,在青島、濟南、廣州、深圳、蕭山、蘇州、常熟、義烏、東莞、、北京等地建立溝通合作機制,以勞動力輸出、就業服務、維權爲合作基礎,逐步拓展到技能培訓、組織輸送、跟蹤服務、勞務代理、信息服務的全方位合作。同時,積極拓展境外勞務輸出領域,在境外勞務輸出方面作出亮點。XX縣積極組織“十佳勞務中介公司、十佳勞務經紀人、十佳勞務品牌”的評選活動,爲勞務市場主體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促進了XX縣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勞聯集團原來XX縣一家叫“匯思勞務”的小公司,幾年來,在XX縣人社局支持下,得到迅速膨脹。目前,公司擁有員工近萬名,旗下擁有200多家連鎖店和直營店,遍佈濟南、北京、上海等國內100多個城市以及英國、德國、芬蘭赫爾、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部分城市,年營業額50億,主營業務有勞務外包派遣、民工酒店、學校、老年公寓,辦有《勞悟》雜誌、大型就業網站,目前已經形成從招工到用工服務、教育完整的產業鏈,公司是國內人力資源行業首家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認證的企業。

三、存在問題

1.勞動力文化程度低,職業技能差。近幾年,新一輪“讀書無用論”在蔓延,使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調查顯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是勞動力的(實踐調研報告2019)主體,共558593人,佔67.4%;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109966人,佔32.6%。勞動力中,參加勞動力技能培訓人數101766人,佔26.4%,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佔2.2%,獲各種技術等級證書的佔18.2%。薄弱的文化基礎限制了他們的就業能力,大部分勞動力從事勞動密集型、低報酬、沒有技術含量的苦力工種,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建築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等六大行業,從事職業危險性較大的工作,有35%勞動力從事建築勞務。

2、部分員工待遇低,權益難保護,就業單位不穩定。勞動力中,58%在個體私營企業打工;19%從事修理、裝修、搬運、拾荒、攤販等流動性工作;在外資或港澳臺資企業打工的佔11%;在國有或集體企業打工佔7%。61%以上的個體私營企業不與打工者簽訂勞動合同,42%的勞動力經歷過解僱的遭遇。員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社會保障水平低、工資水平總體偏低;工傷及職業病多、加班多、勞動爭議多。平均每天加班時間2.36小時,同工不同酬,缺乏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30%的農民工月工資在1500元以下。工作時間長,沒有加班工資,拖欠工資的情況時有發生,29%沒有基本勞動安全保障,58%的農民工同工不同酬。權益得不到保護,現在,工傷認定把用人單位提出申請作爲傷殘者提出申請的前提,有6%的員工認爲這樣會造成工傷無法認定;有11%的農民工反應工資拖欠方面存在行政程序時間過長的弊端;有9%的員工反應仲裁與訴訟制度存在環節多、時效短、費用高等問題;有2%的員工反應法律援助無力,員工權益缺乏有力保護,受欺侮,有17%的農民工遭受過休息權、獲得報酬權、傷殘醫治權、人身自由權受侵害的遭遇。11%的農民工有過工資被剋扣或拖欠的經歷。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1年以上的只佔15%。

3、農民工戶籍受限制。戶籍壁壘是農民工身上的最大枷鎖,是“農民工”概念產生的根源,也是農民工無法與城鎮居民處於同等地位、享受同等權利的最終根源。現行戶籍制度人爲地附加在戶籍制度以外的一些社會功能,導致了當地居民和農民工在就業、培訓教育、勞動用工、醫療、稅賦等方面的待遇不同,使農民工只能作爲城鎮的暫住人口,不能享受與城鎮居民平等的權利,人爲地製造了等級和利益差別,加深了城鄉分割的裂痕,造成了對農民工的歧視,無法使農民工在城鎮安居樂業。農民工在城鎮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被封閉的城鎮體制拋向城鎮公共政策和城鎮管理的社會邊緣,被限制享有當地城鎮居民的公共資源。調查顯示,希望解決戶籍限制的農民工佔87%。

4、大學生存在就業難。由於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大學生存在結構性供需失衡。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個人綜合素質欠佳,動手能力差。學校講授的知識沉舊,轉化率低,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就業期望值過高,希望能夠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高不成,低不就”,嚴重影響擇業與就業。地域偏好嚴重,就業天平失衡,大學生就業意向多集中在大城市和發達的沿海地區,希望留在城裏,不願意去農村、去基層。目前勞動力市場管理粗放,人才市場配置、服務手段、服務方式落後,學生就業渠道不暢,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千百年來,土地始終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被剝離出來,一個新的社會羣體,失地農民隨之迅速擴大。在失地農民羣體中,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佔大多數,做好就業安置工作是解決他們生產、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證,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失地農民就業是當前就業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大量因失地而失業的農民的生存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儘快高質量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6、“結構性失業”問題。目前XX縣勞動力40歲以上的佔78.69%,而用人單位通招工,82.6%以上要求年齡段是35歲以下。大齡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程度低、沒有技術特長,遇到了就業上的“坎”,受到用工單位的冷落,處於“年齡供求結構性失業”狀態。目前一方面企業招工困難,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及大量40歲以上的農村富餘留守勞動力找不到工作,處於結構性失業狀態。

四、建議和對策

通過此次調查,對XX縣“如何提高高質量的就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XX縣人社局張本朝分析說,新生代勞動力職業技能晉升的意願比較強烈,而現實中其職業升遷存在種種障礙;渴望融入城市,但嚴格的戶籍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阻礙着他們的城市夢想。老一代屬於生存型員工,爲養家餬口到企業上班,但新生代員工進入城市是爲了尋求更好的發展,他們不滿足於重複的工作,不希望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維權意識強,經常會對加班費很低的血汗工廠說不。他們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不想吃苦,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員工的文化水平和聰明才智普遍高於老一輩,這是優勢;但有一部分人,沒有老一輩踏實肯幹、吃苦耐勞,他們個性張揚、卻相對浮躁。新生代農民工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豐富多元,而現實工餘生活顯得單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新生代勞動力要想真正融入城市,還得學學老一輩,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才行。要解決上述問題,不能指望人社局單方面解決,建議政府積極介入,政府、企業、員工三方面共同完成。根據我們調研情況,現建議如下:

1、建立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按照縣委規劃,2019年,縣城人口要達到50萬。要完成這個目標,每年進城的這4萬人,要有穩定的崗位、穩定的收入,否則一切都可能落空。要落實縣委總體規劃,建議建立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以原12平方公里的大城東物資文化交流會商貿物流區爲核心,涵蓋衣、食、住、行、購、娛等功能區,設農林牧漁特色產業和產品經貿區、工業產業和產品經貿區等8大功能經貿區。凡進入就業援助基地的“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縣政府免費給予安排攤位,縣人社局給予3至5萬元的無息擔保貸款,作爲攤位運轉費用,人社局並按政策規定給予就業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職業中介服務補貼。爲進一步拓展就業幫扶人員就業途徑,讓就業幫扶人員學習創業的方法,增強創業的本領,引導他們轉變觀念,還建議以幫扶創業爲突破口,在“就業基地”設立幫扶人員創業孵化區,在場地、資金等方面給自主創業以大力支持。設立“創業基金”,完善資金支持、稅費減免、工商註冊、納稅手續辦理、戶籍遷移等優惠政策,努力營造能創新、敢創業的良好外部環境。引領政策不僅會讓進城創業羣體獲得了“血液”補充更加健康,還會激勵小老闆不斷誕生,使XX縣進城創業羣體數量大幅度增長。這個羣體的不斷壯大,拉動進城創業就業的倍增效應將會更加凸顯,實現了“扶持一個人,帶動一批人”。

2、政府創設公益崗位,安置一批“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爲了做好對進城創業人員的就業援助工作,除建議建立直接吸納的就業基地,集中安置一批人員外,還建議健全購買服務的社會基地,通過保潔、環衛、保安、治安、執勤過渡安置一批。我們還建議推進公益性崗位市場化運作,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斷擴大就業渠道,安置吸納一批進城購房創業人員,建議制定政府公益性崗位管理使用辦法,考慮設立農村管理公益性崗位、農村技術服務公益性崗位、衛生服務公益性崗位、社區體育公益性崗位、社區老年人殘疾人幫扶公益性崗位、大學畢業生企業見習公益性崗位。即改變了公益事業沒有專人抓的局面,又把社會管理的觸角真正延伸到基層,體現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關心民生的具體行動;即解決了“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又維護了社會穩定,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建議制定公益性崗位的招聘辦法,規定招聘對象,明確由用人部門協同人社部門負責招錄。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被聘用後,用人單位與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簽訂一年以上期限的公益崗位協議。用人單位要按月支付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工資,並繳納社會保險費包括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費,人社部門給予崗位補貼。這種政策的扶持,保證了公益人員的穩定性。人社局成立公益性崗位管理辦公室,採取實名制管理,公益崗位人員的日常管理放在街道、社區、用人單位,根據工作需要隨時集中使用。建立由羣衆當評委、社會當考官的考覈獎懲機制,對工作積極、羣衆比較認可的公益崗位人員,通過多種形式予以宣傳和表彰。人社局公益性崗位管理辦公室,完善明查暗訪的督導抽查機制,使每個公益性崗位管理員有壓力,有動力,有活力。公益性就業崗位的推出,對於弱勢羣體在滿足自我尊嚴,鼓勵農民進城,實現自我價值等多方面有着與其他政策無法比擬的功能。提供的是一個崗位,獎勵幫扶的則是一個家庭。

3、建立標準化的職業指導室。今年,XX縣人社局兩名同志考取了“國家一級職業指導師資格”,建議XX縣參考青島、煙臺先進縣市的經驗,設立高標準的職業指導室,針對求職者缺乏對職業和對自我的瞭解、職業定位模糊、無法順利就業的特點,對其進行鍼對性職業指導,更好地引導求職人員轉變就業觀念,提高求職能力。通過職業測試、性格測試,確定就業方向,順利實現人職匹配。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較低,這就要求職業指導人員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他們並非無路可走,關鍵在於轉變就業觀念,固守傳統的就業觀念無疑關上了再就業的大門,轉變就業觀念就會拓寬就業渠道,壓力會變成動力,挑戰會變成機遇。個別人員不願幹髒、苦、累的工作,對工作單位和職業挑三揀,有的對職業的要求是既要高工資,又要輕鬆體面,不願意放下架子,這山盼着那山高,這樣往往失去了很多機會。相反,那些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人員就業時就容易多了。新一代打工族更加挑剔,他們起點較高,但“眼高手低”,雖然跑遍各大招聘會,依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職業指導師首先要改變他們的觀念,在挑剔企業之前先給他們定好位,繼承上一代打工族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基層做起,積累實踐經驗,提升職業素質,掌握實際可用的技能,把自己從普通工人提高到企業必需之才。職業指導關係到社會發展穩定大局,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XX縣要通過“精細化”職業指導,努力促進就業服務從宏觀式服務向標準化服務、被動式服務向主動服務、粗放式服務向精細化服務轉變,積極爲服務對象提供精細、規範、人性化的就業指導。

4、鼓勵用人單位安排吸納進城創業人員。本縣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等用人單位吸納經認定的“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並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人社局按政策給予下列補貼(一)一次性補貼。本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勞務派遣類公司除外),用人單位吸納經認定的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並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一次性補貼。其中,屬於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的,補貼標準爲每人每年10000元;屬於進城農民以及一次性繳納社會保險費已滿2019年的失地農民的,補貼標準爲每人每年5000元。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所需費用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二)社會保險費補貼。對註冊經營、稅基在本區的企業(勞務派遣類公司除外)、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和個體工商戶,吸納安置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的,給予企業、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全額補貼。(三)崗位補貼。註冊經營、稅基在本區的企業(勞務派遣類公司除外)和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吸納安置本區戶籍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持續穩定提供10個以上困難人員就業崗位的,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覈准後,可按本縣最低工資標準的50%給予崗位補貼。崗位補貼與一次性補貼不得重複享受。

5、強化技能培訓。政府制定政策,開展技能扶持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活動。縣技校設立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本人及子女專訓班,專訓班全部免除學員學雜費,每年補助1500元的助學金。並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充分考慮農民工的實際需要,因需施教,長短中培訓相結合,開展定單培訓、招標培訓,校企結合,利用空閒季節,集中開展建築、縫紉、烹飪、駕駛、修理、餐飲服務、營銷、機械製造、機械化耕作、病蟲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種內容的培訓。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訓計劃的時,培訓內容緊扣市場需求,緊扣農民工的打工需要,讓農民工普遍感覺“用得上”,“學了不白學”,發揮培訓的應有效果。創新培訓方法,以車間、田間爲課堂,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集中培訓、技術示範、技術人員包人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讓農民工聽得懂、看得清、學得會,掌握1-2門實用技術。嘗試採取向農民工發放“技能培訓券”制度,讓農民工自主選擇培訓專業和培訓時間,自己選擇培訓學校,農民工缺什麼知識,自己自主選擇學什麼,加快培訓學校優勝劣汰。加大農民工培訓宣傳工作,讓農民真正瞭解國家“免費培訓”及培訓補貼政策,增加參訓積極性。

6、建立準確高效的用工信息發佈制度。信息交流不暢已成爲制約高質量就業的一個瓶頸,要加大勞動力信息發佈力度,通過市場服務大廳、城市電子屏、互聯網、大衆媒體、電視臺、手機短信、宣傳服務卡、網站等多種措施和先進科技手段,發佈真實準確快捷的用工信息。基層協理員深入村鎮、農民聚居地,對農民工開展一對一的宣傳服務,在政府、企業和農民工之間,搭建一個完善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減少農民工無序流動,提升農民工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

7、規範勞動用工,用法律保障農民工權益。各執法部門要依法規範勞動合同的簽訂、續簽、變更、解除和終止等環節,防止用工違法擴大化。明確規定所有用人單位必須依照法定程序直接與員工本人訂立勞動合同,不得以勞務派遣合同、集體合同或包工頭代簽農民工個人勞動合同。努力清理農民工工資拖欠,建立企業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的規定的同時,明確用工單位必須及時發放農民工工資,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用人單位責令支付工資及賠償金,並對拖欠工資的用工單位給以重罰,不讓農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淚。建立符合縣情的農民工社會保險機制,不斷提高農民工待遇,逐漸縮小城鄉差別,讓農民工兄弟過上體面生活。他們建立農民工維權組織,切實做好農民工維權工作,保護農民工利益,增強農民外出務工的信心,用國家的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不受侵犯。

8、制度層面的建議。讓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安居樂業,必須消除所有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制度性障礙;讓他們享受與城鎮勞動者同樣的培訓補貼和創業扶持政策;還給他們所有合法國民待遇,確保他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平等參與權和分享權;實施“迎接新市民工程”,將已經進城穩定就業的“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轉爲城鎮居民,讓他們真正融入城鎮社會,並享受與城鎮原居民同樣的市民待遇。抓緊研究幫助“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城落戶的問題,更好地爲他們進城落戶做好服務;研究農村宅基地和資產權益保障以及促進其貨幣化、資本化的問題,增強他們在城鎮落戶、發展的能力;要研究“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到城市發展後原享有政策和集體經濟權益方面的問題;要研究適應他們進城發展的計劃生育政策問題;要研究爲“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城提供住房保障的問題,最大限度保障他們在城鎮的住房需求;要研究完善“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問題;要研究提高農民工醫療保障水平的問題;要研究確保他們的子女接受均等教育的問題,逐步解決他們的子女就學難的問題;要研究爲他們提供和市民均等的服務。“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對城市的認同,要遠遠大於對農村的認同;他們不願退回農村;他們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難逾越橫亙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牆。他們懷揣着青春與夢想,“漂”在城鄉邊緣。這一現實要求我們的農民工政策儘快做出調整,爲“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條件。建議打破二元體制下的戶籍制度障礙,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制度,除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居住證外,取消其他一些不必要的證件,切斷戶口與利益之間的關聯,從根本上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把就業、居住、交稅、繳納社保、技術等級作爲轉爲市民條件,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工城鎮落戶。加快商圈建設,優化服務配套能力,努力在“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集聚地引進一批超市、餐飲、文化娛樂配套設施。加快工業園區中國小校、幼兒園等升級建設,解決入園企業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水葫蘆”一樣到處流動、漂泊,大部分不能在一個企業或地方長久住下去,建議建立社會保險“因人設險、險隨人走”的靈活制度,繳費超過2019年的納入納入統一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部門統籌發展教育資源,把他們子女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經費預算,免除學雜費,享受相關補助,賦予他們子女在父母就業地享有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的權利。

9、企業優化用工模式。用工荒,最慌的是企業。作爲企業,要解決招工難,從長遠看,產業轉型升級纔是最終出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企業要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新或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設備,同時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和優化組合,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減少對低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依賴。提高職工工資水平,並建立長效工資增長機制;構建以人爲本的企業文化,增加農民工的向心力。採取多種形式,強化企業員工權益保障,健全工資增長機制,給予員工合理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讓員工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增強企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提高農民工在企業中的地位,管理者更加關心農民工疾苦,把員工當成企業不可或缺的成員,做到“招得進、留得住”,爲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抓好員工技能培訓,開展校企聯合,實施工學交替,推薦有經驗的員工到職校學習專業技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