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來源:瑞文範文網 5.9K

對我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文化的最大目的在於以文“化”人,社會主義文化的最大目的在於以先進文化“化”人。如何發揮先進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讓文化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就我縣而言,文化工作能否擔此重任?最近,我們對此進行了較爲深入的專題調研。 一、現狀:憂大於喜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遠矚,站在文化強縣的戰略高度,於1997年提出了創建“文化先進縣”的目標,出臺了《關於開展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的意見》(桃發〔1997〕4號);XX年,縣委、縣政府提高創建標準,出臺了《關於開展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的補充意見》(桃發〔XX〕10號),明確提出了縣城“六有”、鄉鎮“五有”、村“三有”等具體目標,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切實做好文化“五納入”工作,並將創建工作作爲考覈內容納入單位目標管理責任制。XX年,縣委又提出了“一園一節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藝園、桃花江美人窩風情文化節、竹文化基地、舉重培訓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進縣”及“一三一”工程爲全縣文化工作規劃了發展藍圖,指明瞭前進方向。通過不斷努力,目前,全縣文化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一是規劃藍圖部分實現。縣城“六有”已具備“四有”,即文化館、圖書館、劇院、電影院(尚無博物館與民間職業劇團),鄉鎮“五有”在灰山港鎮、松木塘鎮基本實現。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爲基礎,已基本建成;舉重培訓基地於去年通過驗收合格(但該項驗收是一年一次);文化節定於今年9月舉行,目前正在開展各項準備工作,可望能順利舉辦;文藝園建設處於前期準備階段。二是文化活動開展較爲頻繁。XX年,文化部門圍繞“縣慶”等中心工作共開展廣場文化活動、文藝招待演出、文化下鄉等大中型文化活動8次,各鄉鎮組織開展活動100多次;XX年文化部門組織開展元旦廣場文藝演出、九運會文藝招待會等大中型文化活動32次,各鄉鎮組織活動108次;XX年儘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響,文化部門仍然組織了元宵文藝晚會、“紅藝之光”金秋音樂晚會等文化活動13次,各鄉鎮組織開展活動91次。尤其是XX年10月初組織的“心連心”杯精英歌手挑戰賽有120名歌手參加,參賽及觀看人數之多爲歷史上罕見。這些活動的開展,大大地豐富了城鄉羣衆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藝事業走向繁榮。《桃花江報》(現更名爲《桃花江通訊》)自開辦以來廣受各界好評,至今已出版69期;全縣廣大文藝愛好者從XX年至XX年在市級以上刊物發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藝術團等5個較大的民辦劇團及一些小型民間劇團,長期活躍在廣大農村,每年演出在1000場以上,每年創收60萬元,XX年文化局曾給予獎勵4萬多元;XX年,由文化館組織參加湖南省第二屆“三湘蒲公英獎”大獎賽,獲金獎1個、銅獎 4個,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場整治初見成效。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與縣域經濟的發展,全縣文化市場近年快速發展,形成了網絡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娛樂、文物等10大市場, 但經營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從XX年開始, 文化部門加大了“掃黃打非”力度, 對十大市場的500多家文化經營單位(戶)進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爲120多次,有效地淨化和規範了文化市場。五是文化系統內部的產業化初露曙光。XX年下半年,投入近200萬元的電影院服裝超市開業,除安排10個職工就業外,電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場租17萬多元;投入上百萬元的灰山港電影院改造工程正在進行,其建成不僅能提高灰山港鎮的文化品位,還將成爲全縣文化產業的一大亮點;影劇院“南大門”以200萬元整體出讓,門面樓綜合開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縣電影公司與影劇院聯姻,開展電影放映合作,可實現資源共享與捆綁發展,將對解決兩家內部困難、維護內部穩定發揮出積極作用。對上述成績,上級有關部門給予了充分肯定,從XX年開始,我縣連續3年被評爲全市文化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從XX年開始連續2年被評爲全省文化市場專項治理和“掃黃打非”先進集體,XX年列爲全省縣域文化建設基地縣、“湖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網點。 從總體上看,全縣文化工作在近幾年之內已取得長足進步,但要把縣委、縣政府規劃的美好藍圖全部變成現實,要把桃江建成一個事業繁榮、產業發展的文化強縣尚任重而道遠。那麼,到底是一些什麼問題在阻礙着文化工作目標的實現呢? (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缺少必需的工作場地。我縣文化基礎設施大多建於上世紀70至80年代,現在不是整體喪失就是破舊不堪,文化事業缺少必需的工作平臺。從縣城“四有”來看,爲了生存,電影院被改建成服裝超市,圖書館也偏居一隅,目前能開展室內文化活動的只剩影劇院一家。對場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館和文管所。文化館館舍建於1972年,爲五層磚混結構,共計1250平方米,30多年來未進行過大的維修,近年來因桃花路改造後增高,館舍第一樓360平方米場地低於臨街路面1.5米,成了陰暗潮溼的地下室,失去實用價值;1995年開始,縣城幾次被淹,館舍基礎出現不均勻沉降,部分承重樑柱出現裂縫,1997年被鑑定爲危房;XX年,爲了通過國家二級館驗收,文化館只得謊稱正在更換房產證,館舍面積不達標亦由房產局開個假證明矇混過關;現在第六層圈樑及天花板出現裂縫,一到下雨,五樓排練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車水馬龍,噪聲太大,文化館內已找不出一個適宜的培訓輔導場所。全縣有館藏文物3000餘件,其中93件是國家級珍貴文物(國家一、二、三級),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居益陽市之首,從全省來看也是文物大縣,卻沒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場所。沅江、南縣有博物館,資陽、赫山有博物館,安化正在建,桃江沒有,反映我縣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深厚底蘊的文物只能躺在櫃子裏睡大覺,不能發揮任何作用。從鄉鎮來看,目前,全縣有10個鄉鎮無文化工作辦公地點,23個鄉鎮無文化活動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個鄉鎮影劇院(場)只剩2個,6個萬冊圖書館及幾個千冊圖書館只剩7個,共計圖書18400冊,且全部塵封。全縣770多個村只有59個村級文化室,鄉鎮文化工作的檔案、資料早已蕩然無存。可以說,鄉鎮文化工作陣地幾乎整體丟失。 (二)專業人才青黃不接。文化工作對專業人才的要求特別高,文學、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等各方面來不得半點虛假。在其他部

對我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門無一技之長者可以幹工作,在文化部門則萬萬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級機構共有207人在職,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僅38人。如文化館23人中,有一技之長者約9人,9人中能獨當一面完成上級任務的只有4人,這4人中有3個接近內退年齡,另1個今年將辦退休手續。文化館作爲全縣羣文工作的組織者,即將出現無懂行者的局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深的憂慮。在59名鄉鎮文化專幹中,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只有31人,餘下者對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現了文化專幹無文化專長的不正常現象。59人中,有中專以上學歷的32人;目前在文化崗位的僅15人,其餘44人有9人抽調擔任鄉鎮臨時工作,35人下海或幹其他事去了,致使9個鄉鎮文化專幹出現空缺,文化工作職能已不復存在。 (三)經費投入相對不足。資金投入是開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近年來,隨着縣財政收入的增長,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對文化工作的投入(見下表),對照國辦發〔XX〕7號文件規定的“文化事業經費的增長不低於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的要求,我縣還是做得很不錯的。XX年、XX年、XX年全縣財政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7%、9.9%、10.5%,但對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長分別達到了15.7%、18.8%、14.6%。可見,文化投入不僅呈兩位數增長,而且增速遠遠超過了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但文化事業對資金的剛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藝園、博物館或其他任何一項稍大一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就可用完文化系統幾年的財政撥款,不斷增長的財政投入無法滿足這種客觀需求,因而出現了資金投入的相對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級機構要靠爭取資金或“乞討”才能開展工作。XX年文管所從文化館遷入原民政局三樓,因改造維修場地、添置報警防盜等配套設施,左借右賒,負債10萬元,XX年該所在省財政爭取到3萬元維修資金,XX年又爭得部分資金,加上縣財政的增撥款,才勉強還清欠賬,但要開展其他工作就困難重重了。近年來,全縣開展的文化活動較多,而每次活動的必需經費都要上萬或數萬元,事實上文化館對開展羣文活動力不從心,經常要去有關單位拉贊助,拉不到贊助就只能自己先揹着,致使XX年負債11萬元,XX年情況稍好仍負債8萬多元,XX年是否能還清債務尚不得而知。鄉鎮文化站情況比局直二級機構更糟。XX年縣委、縣政府作出決定,鄉鎮文化站與廣播站合併,並實行整體分流,1995年以前參加工作的文化專幹定爲全額撥款編制,1995年以後參加工作的定爲差額撥款編制。在現有的59名文化專幹中,有28人爲差額撥款,財政每年只發給3780元基本工資,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專幹的第一要務。某鄉文化輔導員1999年拿了7個月工資,XX年拿了9個月工資,XX年拿了基本工資的80%,XX年、XX年只拿了“裸體工資”。生存都沒有保障,誰還有精力去幹事業?現在鄉級財政十分困難,XX年僅有灰山港、牛潭河、馬跡塘、修山等小部分鄉鎮投入了合計不超過10萬元的文化事業資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動的開展,大部分鄉鎮年初未將文化事業納入整體規劃,更無經費預算,因而大部分鄉鎮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癱瘓就勢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護工作亟待加強。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由於山水阻隔及民族習俗、語言、審美等各方面的差異,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區域文化。這些文化資源是縣域文化中的寶貴資產,一旦遭破壞或滅絕,其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資源就我縣而言,主要是兩大類。第一類是民間文化。縣境的民間藝術形式,分屬文學、美術、戲曲、音樂、舞蹈等不同範疇,最保守的估計不下30種,極其重要的有故事、諺語、歌謠、功德畫、竹雕、剪紙、地花鼓、三棒鼓、獅舞、道舞、貓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燈舞、彈詞、高腔山歌等,其中馬跡塘故事與大慄港山歌(胡吶喊)是我縣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故事還是全省唯一的高臺藝術形式。但令人焦慮不安的是,這些民間藝術瀕臨失傳,究其原因,一是民間技藝的傳承屬父子相傳,師徒相授,藝人們沒有普及技藝的願望,許多技藝是代代單傳,口傳身授,無文字記錄,很不可靠;二是由於商業文化的衝擊,年輕人認爲民間技藝不賺錢,不願學習,加上許多民間藝人不是已經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間藝人隊伍嚴重萎縮,民間技藝傳承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間文藝資料已毀於一旦,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部門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較爲完整的民間文藝檔案資料,卻不幸於1995年徹底毀於洪災,因此拯救和保護民間藝術已刻不容緩。第二類是文物及文物保護單位。縣境歷史非常悠久,從新石器時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實地再現了桃江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縣珍貴文物中,東漢的漆木器及古籍、絲織品等一部分珍貴文物對保管條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會遭氧化或變質損毀,但因保管條件太差,連最基本的恆溫乾溼設備都沒有,無法達到行業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擔心着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縣有浮邱寺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熊亨瀚墓),這些場所的維修保護每年需要資金約8萬元,XX年縣財政下撥的文物保護費是0.55萬元,XX年是1.5萬元,XX年是2.5萬元,與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護單位的維持工作形勢嚴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頸 馬克思主義認爲,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所以從某種角度看,解放生產力就是解決“人”的問題。從實踐層面來看,推動縣域文化發展,重點在於突破觀念、人才、投入、產業化及管理五大瓶頸。 (一)觀念瓶頸。文化是什麼?它是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藝術、行爲方式、道德規範等方面的總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爲統治階級服務,因而我們的文化必須是先進文化,必然是爲人民羣衆服務的。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文化逐步滲入經濟領域,形成了今天我們津津樂道的文化產業。因而文化既有事業屬性,又有產業屬性;縣域文化既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又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催化劑。文化可以改變社會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質,同時先進文化還可激發人民羣衆的首創精神和創新能力。許多同志考察過沿海發達地區,總認爲他們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經濟基礎好、財力雄厚使然,但他們爲什麼要把錢投在文化工

作上呢?投在其他地方不行嗎?這是因爲他們看到了文化工作的極其重要性,投入資金是非常值得的。而我們許多同志卻認爲文化工作是可有可無的。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一件事幹好乾歹,首先是觀念上的差異。有的同志認爲文化是宣傳理論部門的事,只看到事業屬性,看不到其產業屬性;有的認爲文化工作投入多、產出少,太不值;有的存在就經濟抓經濟、就文化抓文化或先經濟後文化的兩張“皮”現象;有人仍在用一種計劃經濟或行政管理思維來看待文化工作,政事不分,企事不辨。凡此種種,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設擺不上應有位置,文化資源得不到合理保護與開發,甚至文化工作真空化。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看法,但這些思想看法則是後天形成的,正確觀念不佔據其頭腦,錯誤觀念必然佔據其頭腦。因此文化工作真空化的不良後果是先進文化不佔領,落後文化必然乘虛而入,一些地方黃賭毒等醜惡現象沉渣泛起,犯罪行爲日益增多,社會不穩定因素屢屢出現,給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人才瓶頸。誰來辦文化?他爲什麼要辦?事業要繁榮,產業要發展,關鍵在人才。長期的計劃經濟形成的僵化體制既不利於人才的培養髮展成長又不利於人才的自由流動,現在的狀況依然是作“繭”自縛。其表現:一是外面的人才進不來。隨着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入與規範,編制政策一直執行得較好,但編制政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確能控制機構臃腫,另一方面因編制所限許多應當進來的人進不來,所以一些單位出現了借用、借調人員現象;二是進來的不一定是人才。編制政策雖然能控制人員數量的無節制增長,卻無法保障進來的一定是必需的人才,在59名鄉鎮文化專幹中,大多屬非文化專業人才,其中有5名是學農技的、6名是學機械製造的、有8個鄉鎮的專幹是城鎮退伍兵,文化局二級機構的狀況也大體如此。原因是什麼?核心是文化部門對所進人員的業務素質無把關權。1995年撤區並鄉後,文化站人、財、物、事四權下放到鄉鎮,文化站成爲鄉鎮政府興辦的公益事業單位(湘辦發〔XX〕29號),與文化主管部門只存在業務上的指導關係,對專幹能否勝任文化工作主管部門無權把關;三是進來了共吃大鍋飯。做多做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我爲什麼要盡心盡力去幹?所以大鍋飯體制極大地挫傷了專業人才的積極性,而現在許多企業或民辦社團對專業人才十分青睞,不僅尊重人才,而且聘以高薪,許多有一技之長者辭職下海就理所當然了。面對這種令人痛心的狀況,我們如何辦?其一,加大培訓力度。對已經進入文化部門者,不能把人家一腳踹開,一腳踏死,而應在提高其業務素質上狠下功夫。在文化工作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很年輕,處在可塑期。鄉鎮59人中,50歲以上者只有5人,40歲以上者14人,其餘40人都在40歲以下,完全可以通過系統的多批次的培訓,使盡可能多的人擁有一技之長。從長遠來看,我們應從基礎抓起,可在縣職業中專增開適當數量的文藝班,確保文藝工作能新人輩出。其二,明確文化部門進人的業務素質把關權。對此,文化部門應分門別類根據不同的業務要求制定出相應細則,對外公佈,一視同仁。招考人員的業務素質面試以文化部門爲主進行。其三,建立人才流動機制。可由“兩辦”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完善文化人才流動與引進政策,開闢人才進出“綠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四,深化事業單位分配改革。這主要指文化局二級機構,改革的核心是“三定三不定”:1、定基本撥款,不定專項經費。這主要是針對縣財政而言,可將某年度某單位的財政撥款額定爲該單位基本撥款,如遇縣委、縣政府要求舉辦活動再行追加。2、定崗不定編,競聘上崗。單位取消編制,只定崗位,除負責人崗位由主管部門主持競聘外,其他崗位定人由單位自行確定。實行全員優化組合,競聘上崗,競聘上崗每三年進行一次。3、定基本工資,不定福利津貼。所有人員均按國家人事部門規定確定基本工資;對福利津貼,上崗者有(以完成崗位目標考覈任務爲前提),待崗者無;福利津貼按崗位性質劃分不同等次,崗位內部亦適當拉開分配距離。如此改革的實質在於不增加財政額外負擔的情況下,打破大鍋飯體制,激化單位內部潛力與活力,達到真正搞好文化工作的目的。但改革須注意:一是要對特殊人員(如年齡較大)的利益予以適當考慮;二是要基本穩定。可選擇條件適宜的單位先行試點,待取得成功經驗後再鋪開,不能冒進。 (三)投入瓶頸。資金是文化工作的血液。應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各種社會資金投入,從單純的政府投入向企業、政府、社會力量共同投入轉變,形成多元投資格局。從實踐來看,大體有如下幾種融資方式:一是開徵文化事業建設費。1996年9月xx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干規定》(國發〔1996〕37號),要求對文化營業單位徵收營業額3%的文化事業建設費,省政府湘政發〔1997〕13號文件、市政府的益辦發〔XX〕12號文件對此予以明確。XX年12月xx再次下發《關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國發〔XX〕41號),省政府相應出臺了湘政發〔XX〕12號文件,規定各地上繳的文化事業建設費由省財政“留三返七”。現在全省大部分地方已開徵,我縣尚未開始,建議開徵此費,返還部分由縣財政設專戶,由宣傳文化部門掌握,由縣委、縣政府批准使用,主要用於全縣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目前除文藝園外,文化館提出了新建文化館(羣文中心)的項目建議書,縣計物局已批准立項;圖書館提出了建少兒分館的項目建議書,縣計物局已批准立項;馬跡塘鎮提出了將“故事”申報列入省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建議書。這些項目只要運作得當,爭取一定資金是很有希望的。三是鼓勵捐贈,落實各項免減稅政策。建立優秀文藝作品獎勵機制,凡獲國家、省、市表彰或獎勵的文藝作品,按就高不就低原則給予相應獎勵。獎勵資金全部來源於社會捐贈。根據國發〔XX〕41號、湘政發〔XX〕12號文件,對社會力量捐贈,覈減相應的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社會力量要求進行的專項捐贈亦享受此政策優惠。四是積極進行市場運作。文化事業中可以產業化運作的部分,完全應該以股份合作、拍賣、租賃、冠名、廣告位出讓等多種形式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影劇院的“南大門”出讓就是一個較爲成功的例子。 (

四)產業化瓶頸。文化產業主要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包括文藝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藝術培訓業和藝術品業等。因其具備風險小、見效快、無污染、可重複利用和不斷轉移等優點,被經濟學家們喻爲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從我縣實際情況來看,文藝演出業人才奇缺,電影服務業嚴重萎縮,電視服務業近年有所發展,文化娛樂業比較原始與粗放,真正的文化旅遊業尚未興起,藝術培訓業還只是零敲碎打,藝術品業(如書、畫、刻等)還處於初級階段。綜合起來看,我縣的文化產業還很落後,事實上還不能以“產業”二字來表述。文化產業是一種面對市場的生產、經營、服務行爲,它必須按市場規律運作:一是須按需求規律運作。隨着人民羣衆富裕程度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亦會逐步增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對象有不同需求。就農民而言,你請他觀賞芭蕾舞他可能沒興趣,但來一段地花鼓可能會使他兩眼放光,情緒熱烈。我縣電影放映收入嚴重滑坡,電影公司難以爲繼,真的是羣衆不樂意看電影,對電影沒一點需求嗎?望城縣19個鄉鎮72萬人口有64個農村放映隊,從XX年開始每年放映電影7000場,創收70萬元;內蒙古自治區90年代初有電影隊800多支,由於受市場利潤的吸引現在發展到1600支,每年放映電影在16萬場以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雙豐收。望城與內蒙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針對羣衆需求,大力開展電影服務,而我縣恰恰在圍繞羣衆需求進行服務上做得非常欠缺,要想有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可能嗎?二是按競爭規律運作。“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是該規律的通俗說法。在我省,張家界、壺瓶山、岳陽樓等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聞名,風凰的苗疆長城、望城銅窯、江永女書、岳陽張谷英古建築羣等以文化遺產取勝,湘西土家族文化、江華瑤族文化等則以民俗風情見長。桃江文化產業要發展,憑什麼與人家競爭?只能憑特色與人家競爭。我縣最有特色的應是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歌舞、戲曲、書畫、雕刻等,是人民羣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澱來下的,是特色鮮明且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這幾年我縣提得較多的是竹文化、美女文化、桃花文化等,民俗文化目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並不影響它有朝一日成爲桃江文化產業的“拳頭產品”。根據上述兩條規律,桃江文化產業至少有多條路同時可走。第一條路文化旅遊之路。目前全縣初具規模的是桃花江竹海,但竹海的文化含量還亟待提高;浮邱山作爲佛道勝地,浮邱寺作爲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含量較高,但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寺廟破損有待修復。第二條路是民俗文化之路。在“一三一”工程中提出了建民俗文化基地的設想,但不整理開發出民俗文化何來民俗文化基地?對民俗文化的開發應循序漸進,不必遍地開花,有重點地選擇最具特色者先行開發,其他應先作好保護工作。現在馬跡塘鎮準備成立一個故事開發公司,設想非常好。故事開發必將對民俗文化 保護與發展帶來希望與啓示。第三條路是文藝演出之路。待人才問題解決後,可由影劇院或文化館牽頭吸納社會力量成立“桃花江演藝股份公司”,其主要服務是演出與培訓。第四條路是電影放映之路。鼓勵社會力量放電影。現在全縣除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由教育部門直接放映外,共餘70多萬人口的電影需求無人理會,這塊電影市場基本上是空白,XX年電影公司的電影放映收入僅1.28萬元(其中灰山港電影院400元),按70萬人口計,平均每人的電影消費不足兩分錢,可見電影市場還有待大力開發。縣電影公司目前經濟困難較大,負債近200萬元,要添置設備、改進設施難度較大,所以社會力量合資或獨資經營電影業是一條可行之路,但文化部門要制訂相關政策與措施,確保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切實保護業主的合法權益,維護電影放映市場的健康發展。第五是其他途徑。如音像圖書批發、高雅怡情的文化娛樂、網絡文化、廣告中介業等發展也不能忽視。 (五)管理瓶頸。繁榮事業、發展產業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必須實施規範管理,確保文化事業與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從全縣實際情況來看,存在着政府(文化局)、事業單位(圖書館、文管所、文化館爲全額撥款性質、影劇院爲差額撥款性質)、企業(電影公司及其他文化經營者)等不同主體,這些主體間到底應如何明確關係與運作模式?其一,明晰職能。實行政事公開,政企分開,政府由過去的“辦文化”轉變爲“管文化”,事業單位組織實施,各企業單位進行經營,政府是文化事業與產業的管理者,而非經營者。政府主要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從導向、總量、佈局、結構等方面進行宏觀管理,爲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其二,劃清職責,理順關係。現在文化市場的多頭管理與無序管理現象較明顯,突出表現在對網吧的管理上。1、誰爲前置管理者?對網吧,管理部門至少有公安、消防、文化、工商、電信甚至教育部門,但要開辦一個網吧,經營許可程序上必須先辦哪個部門的手續沒有明確規定,存在經營戶辦了工商執照可能未辦文化許可、辦了電信許可又未辦消防許可的問題,導致大量手續不健全網吧甚至黑網吧出現,管理上漏洞較多較大,一旦發生問題(如消防安全)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對前置管理程序,縣委、縣政府應予以明確。2、部門之間如何協調?xx頒佈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規定零點以後網吧不能再營業,但電信企業以“24小時全方位服務”爲承諾以贏利爲宗旨,與文化部門追求社會效益以教化爲宗旨相去甚遠,因而屢屢拒絕文化部門截斷電信號的要求。對這些矛盾或問題,可由縣委、縣政府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協商解決。其三,制定規劃。規範管理,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規劃是藍圖,是目標,是動力,是政府實施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地有規劃,城鎮建設有規劃,旅遊開發有規劃,文化工作沒規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先天性的管理盲區。文化要發展,規劃必先行,制訂規劃成了文化工作的當務之急。在規劃原則上,一要切實可行,二要突出特色,體現“有所爲,有所不爲”,切忌照搬照抄。比如,桃江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是什麼?資源是什麼?手段是什麼?前些年,我縣提出了創建“文化先進縣”的目標,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先發展什麼,後發展什麼,如何解決實踐中可能遇到的難題

這都必須在規劃中有所體現,以免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 綜上所述,爲推動縣域文化快速健康發展,調研組特提出五點對策建議: 第一,堅決推進文藝園建設。無論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標誌性建築可以說是“城市名片”之一。與文化工作搞得較好的兄弟縣市比較,我縣的欠缺之一是文化設施尤其是“精品亮點”設施是空白,而標誌性建築恰恰是“文化先進縣”與“江南名鎮”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在對文藝園建設的態度問題上,是文化部門較熱、其他部門較冷。整個文化系統經過多次發動,積極尋找招商引資線索,開始爲入園作準備。影劇院南大門的200萬元出讓資金,除去歷年拖欠的職工工資、社保等外,還剩下約50萬元,非常想投入文藝園,在其中擁有一席之地;文化館很想在園中建一個四層共5000平方米的新文化館,初估造價400萬元,設想從國家有關項目資金中爭取200萬元,自籌100萬元,縣財政撥款100萬元,最近開始跑上跑下爭取資金。規劃中的文藝園功能齊備,不僅有羣衆文化活動中心,還有博物館、青少年宮、電影院、圖書音像超市等場所,不僅能滿足文化工作對基礎設施的強烈需求,而且可凝聚全縣文化工作許多的期待,一旦取消文藝園建設,文化工作的希望之火會變得十分微弱。在文藝園的前期準備工作中,用地是個敏感問題,但文化工程用地與工業園區用地有一定差異。從國土部門瞭解到的情況來看,文藝園建設完全可以搞,只是今年的用地指標已用完,今年5月至10月省市已停止用地報批。但其他工作不能停頓,建設規劃與設計及招商引資等工作應積極進行。 第二,制訂十年規劃。由文化、計物等部門用一定的時間制訂出初稿,送各級各部門討論完善後,報縣委、縣政府審定。 第三,儘快制訂“兩大方案”。一是文化搶救與保護方案。現在許多民間藝人年事已高,某種技藝一 旦失傳,將給文化事業與產業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縣委、縣政府應明確文化部門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制訂出搶救與保護方案,報縣委、縣政府審定後迅速實施。二是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試點方案,應由文化部門在3個月內製訂好,報縣委、縣政府審定後實施。 第四,原則同意縣電影公司恢復爲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但應制訂履行事業職能的相應方案。電影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工具之一,產品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電影放映本屬事業性質。改革開放後,電視等傳媒興起,電影受衝擊,它的作用降低了,但性質未改變。縣電影公司的前身爲電影事業管理站(成立於1963年),1980年更名爲“桃江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仍爲獨立覈算、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1989年,縣政府下文將自來水、廣播電視、電影公司等單位改爲企業性質,但最後改了的只有電影公司。從全市來看,安化、赫山、南縣、沅江一直沒有改變事業性質,XX年1月市電影公司恢復爲事業性質。從全省來看,14個地州市有11個爲事業性質,省電影公司XX年8月明確爲事業性質。電影公司屬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