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信息化工作調研報告(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09K

關於農村信息化工作調研報告 篇1

三農問題”一直備受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因此,如何以信息化帶動農村實現跨越式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於農村信息化工作調研報告(通用3篇)

一、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指出,信息化是覆蓋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xx大進一步指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信息化是既包括城市信息化也包括農村信息化的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農村信息化建設既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新的機遇。我國現代化建設離不開信息化。在信息時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統是管理企業必備的手段一樣,農村信息化已經成爲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別是在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的城鄉之間“數字鴻溝”仍在擴大的情況下,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發揮信息化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和迫切。

第一,這是信息化工作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以人爲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信息化工作的根本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就必須加強薄弱環節,重視推進農村信息化發展,統籌城鄉信息化發展,努力實現城鄉信息化建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第二,推進農村信息化是抓住機遇、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措施。農村城市化要以信息化爲前提,首先必須建立暢通發達的信息渠道,以信息流激活物流、資金流、人才流,用信息化促進農業的現代化,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帶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是抓住一次重要戰略機遇,把信息化和工業化、城鎮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城市化建設,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農村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

第三,這是加快農村小康建設的必然要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加快農村信息化不僅有利於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繁榮農村經濟,而且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第四,農村信息化是農村改革的需要。信息化的發展已經受到世界各國政治家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爲政府是全社會中最大的信息擁有者、最大的信息技術的用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建立一個更加勤政、廉政、精簡和有競爭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爲信息技術能夠使人民更好地參與各項決策活動,從而促進全社會的進步。信息化使許多政府原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幫助政府實現對國家的有效管理。現今,無論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或者國家安全的保障,都不能沒有信息化的支持。

二、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由於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基礎差,整體水平落後,所以今後在信息化建設中還存在着諸多的困難和問題。

第一、農村信息化建設投資大、風險高。受農村經濟相對落後、農民綜合素質偏低、農村人口分佈稀疏、地域廣闊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在農村地區加大信息化建設,始終面臨高成本、高風險的投資瓶頸。同時,農村通信的技術接入手段遭遇政策限制,實現普遍接入沒有好的解決辦法。由於農村幅員遼闊,部分區域後期維護、服務等工作也存在困難,農村光纜被盜現象嚴重。部分偏遠區域通信基礎設施鋪設到位後,電話、寬帶入戶率難於保證,而農村電話由於農民收入的原因使用率非常低,熱裝冷用現象嚴重,基本上是接電話的多,打電話的少,這就導致通信投資大而收益小,投入產出倒掛相當嚴重。

第二、農民對信息化需求有限。目前農村寬帶市場增長較爲困難:一是由於農民經濟水平不高,難以承受電腦終端價格、寬帶月使用費等成本支出;二是通信網絡科技含量高,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尤其是普遍缺少電腦知識,難以熟練掌握和使用通信網絡,尚未形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第三、農業信息資源缺乏,使用不便。農業生產週期長、農產品市場瞬息萬變。農民生產生活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農產品買賣信息、價格信息和農業科技知識等。而實際生活中,適合農村的信息資源嚴重匱乏,信息不靈和不對稱導致了農產品生產和銷售難的問題時有發生。我們的信息採集、分析、處理、發佈能力較低,信息資源開發缺乏總體規劃,尚未建成採集、加工、發佈、反饋等一條龍式的服務體系。推進農村信息化的運行機制還不活,一些涉農網站對農民的真正需求瞭解不夠全面,缺乏從上到下了解農村的信息人員,尤其是最基層負責信息採集、整理加工和推廣應用的人員,從而導致信息不實用,更新也不夠及時。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農村改革以來,城鄉差距有所縮小,但在信息化的挑戰面前,如果農村不能與時共進,城鄉差距將再次被拉大,如果占人口70%以上的農村仍被排除在信息化進程之外並因此拖住中國現代化的腳步,中國同樣將面臨被世界拋棄的危險!因此農村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且任重道遠。

第一、加快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在信息時代,

建設通信網絡是發展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市場化的必經之路。沒有通信接入能力,農村信息化、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市場化就無從談起。

一要加強有線電視的網絡建設,爲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服務;二要擴大電話的服務功能,爲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水平服務;三要加快農村的互聯網建設步伐,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第二、加強農村信息化宣傳培訓。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不強,農村懂信息化技術的人才更是缺乏。一些鄉村對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不足,認爲農村信息化建設可有可無。據瞭解,農民對電腦的用途知之甚少,能獨立上網的農民更少。農村信息服務站上網歷史記錄中顯示,經常訪問信息網站,查看農業信息,進行農產品交易的並不多。掌握信息化應用技術是信息化建設的一項前提條件。否則,網絡對農民來說就如同聾子的耳朵,成爲擺設,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此,政府要加強農村信息化的宣傳和引導,利用各種公開場合進行信息化功能和成果演示,廣泛宣傳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激發起農民強烈的興趣。同時,認真總結農村信息化成功經驗,推廣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引導作用。

第三、切實加強對農民信息化培訓工作的領導,全面普及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應用基本知識,義務幫助解決農民信息技術薄弱的問題。在培訓中要統一培訓規劃、培訓教材、培訓經費,避免分散培訓、重複培訓、低效培訓等弊病。根據實際需要,區分主次,重點抓好專業信息員和普通農民的培訓。同時根據不同人羣的需求特點,確定不同的信息化教育課程,讓農民自願報名,自主選擇參訓課程,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使農民羣衆儘快掌握信息化操作技術,真正實現信息化下鄉、進村、入戶。

第四、降低農村通信服務成本。根據農村通信投入大、產出低的現實情況,各級政府要積極鼓勵通信運營企業發展農村通信和農民使用通信,向通信運營企業適當返還農村通信營業稅,並在機房用地、青苗賠償、施工賠補等方面減免費用。通信運營企業要逐步降低農村區間電話、移動電話和寬帶等通信費,讓利農民,刺激農民的通信消費慾望,提升用戶量和消費量,實現規模效應。同時設計簡易好用的電腦或手機終端產品,方便農民使用,使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通信服務。在寬帶網絡建設上要因地制宜,選擇重點人羣和地區,不能搞不切實際的遍地開花,強求每個農戶都上寬帶,應初步考慮每個行政村設立一個信息服務站,擔當“二傳手”角色,爲農民提供寬帶服務。待條件成熟後,再擴大網絡覆蓋面,以避免資源浪費。

第五、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防止重複建設。這是深化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施政效率的重要保障。爲此,農村信息化既要總體考慮,又要利於解決當前階級社會發展當中的突出問題,爲民、利民、便民,才能夠收到比較好的效益。對信息化的各個方面,要統籌安排,分類指導,分層推進,分步實施,協調發展。對“硬件”建設和“軟件”開發,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開發,以及各個業務系統建設都要有總體規劃,堅決防止由於軟預算約束條件的存在造成的重複建設,要做到全國一盤棋,力求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使公用網絡平臺實現互聯互通,使信息化建設健康有序地發展。

總之,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任務艱鉅,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正常運轉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企業的積極參與、農民的觀念轉變。只要我們充分發揮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拉動作用,就一定能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

關於農村信息化工作調研報告 篇2

一、把農村網絡建設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

龍鳳鄉紅旗村位於區境北部,南嶽衡山麓下,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上。該村離南嶽區境30餘公里,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惡劣,發展基礎薄弱,居民富裕指數偏低,一方山水難以增加一方人的經濟收入,提高一方人的生活質量,豐富一方人的業餘生活水平。目前該村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覆蓋率不到70%,寬帶互聯網業務僅不到5%,光纖到村、寬帶到戶幾乎爲零,遠低於農村的平均水平。爲此,政府應從推動科學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把加快農村網絡建設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進一步明確網絡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豐富工作內涵,強化組織領導,找準限制農村網絡信息化發展的突破口,多策並舉,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新局面。

統籌區域發展,把建成小康社會作爲信息化使用和建設的首要任務。

從區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建立在美麗鄉村信息化的建設基礎上的小康社會。衡陽是一個多山的地區,特別是地貌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佔全市總面積的比例大,具統計,全市共有近10萬農民聚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高寒山區已成全市相對集中的連片山區,紅旗村的調查表明,該村村民20xx年人均純收入爲 5160元,僅相當於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爲7440元的69%;鄉村無集體經濟收入,且負債。因此,就我市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高寒山區美麗鄉村信息化建設問題,不能簡單地看作山區單個鄉村發展問題,而是要統籌規劃,制定長期的發展工作方案,科學管理,步步實施,攻堅克難,把信息化建設和長遠發展以及高效使用信息化提到事關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來認識。

吸引青壯年紮根農村,推動三農發展,促進農村網絡建設和使用信息化建設的完善。

青年人是推動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國家富強的生力軍,也是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骨幹力量。美麗鄉村信息化使用的建設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兩者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當前,我市高寒山區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分散居住形勢嚴重。紅旗村總人口1053人,外出人口460餘人,其中留守兒童93人,在家留守的老人佔67%,在家青壯年比重小。青年勞動力、科學技術、科學規劃管理是推動三農發展的主要因素,而科學技術的信息傳遞最直接的是青年人,所以就當前紅旗村現狀來看,我們首先應該在吸引青壯年到村從事農業生產,加強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依靠農業現代化管理,促進三農發展,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來解決農村信息化建設和使用發展的絆腳石。

規劃好當前及未來信息化建設的總導向,完善信息化便民利民的總舉措。

從此次我們調研的紅旗村以及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民對農村建設的要求由過去寬敞的家庭住房,輕便的自行車,電燈電話向現在的家用電腦,私家汽車以及優質的公共服務,良好的居住環境轉變。這一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我們在開展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上確立新的理念和政策,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打造新產業,在突破瓶頸上探索發展新方法,在提升品質上設計新載體。目前,浙江等城市美麗鄉村網絡信息建設使用的成功事例表明,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人人幸福”的目標,加快城鄉信息化建設和使用,統籌兼顧產業協調和發展、縮小城鄉經濟發展的整體差距是當前發揮好信息化成果便民利民的本質要求。因此,美麗鄉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爲我市高寒山區下一步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調整產業結構,依山脫貧提供正確導向,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在新階段,新政策,新形勢下的地域化和形象化的重要體現,符合通過信息化建設推動新農村發展的轉型需要。

二、加快高寒山區信息化使用和建設需要破解的難題

從紅旗村來看,高寒山區農村信息化建設具有光纖進村和傳統相比的巨大的成本優勢以及設備安全性更高、建網速度更快、綜合建網成本更低等優勢。但也面臨着自然氣候條件惡劣,基層設施落後,交通不便,經濟整體落後等因素的制約,具體而言,主要體現爲以下六大難題:

1、村民居住分散。人口集中對信息傳播、使用、發展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高寒山區村面積大,人口少,居住分散。紅旗村總面積4750於畝,人口1053人,其中常駐人口僅590餘人,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

2、老年化比重大。老齡化加劇,老齡化比重加大是當前高寒山村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形勢。據我們問卷調查統計,紅旗村,在常駐人口的590人中,青年人不到1/5,青壯年農民的大量外出,高寒山區勞動力短缺,類似這樣山區發展經濟和信息化建設困難重重。

3、信息意識薄弱。長期以來,由於經濟發展落後,農業生產信息化投入較少,信息閉塞,在加上有關部門幹部以及村民本身對農村信息化意識不夠強,對農村信息的實質,意義重要性以及建設認識不深,沒有把農村信息化建設作爲一項系統性工程來完成,造成農業信息化滯後和信息化建設服務意識不高。

4、基礎設施落後。作爲農村信息化建設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互聯網絡,在我國農村經濟應用範圍的比例仍然很小。在紅旗村,據調查,村民獲得信息來源依舊是過去的電視,廣播,報子和相關部門發放的宣傳資料爲主,這些傳統的傳媒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農民提供相關信息,但是無法向農民提供互動式的諮詢平臺。全村僅有3臺電腦,山區電力供應不足,每天分時段供應且供應量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同時也制約了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全村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

5、信息人才缺乏。信息化使用的建設和信息化人才是對立統一關係。但目前農村信息化人才參差不齊,大多沒有通過專業培訓,對信息服務業務不熟,在加上農村本身青年人非常少,信息接受羣體基礎素質差,影響信息服務質量。信息人員的質量和素質不能滿足基層科技信息服務的需要。就紅旗村而言,目前該村的信息資源開發管理還停留在低級階段,信息的採集、加工、存儲、傳播還是最傳統的方式,電子化程度以及信息化服務效益差和利用率非常低。

6、資金投入匱乏。高寒山區條件十分落後,要幫助當地的村民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瞭解,紅旗村開發融資渠道單一,除政府補貼,其餘均靠村民集資搞建設。而該村目前主要經濟來源是650多畝水稻生產和2760多畝的竹林。其中該村的竹林開發利用率小,僅21%的竹子被村民當做建築材料使用或者以600元/噸的買給收購商,由於交通閉塞,物流成本高,銷量不容樂觀。

三、積極探索加快農村網絡建設使用和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當前,人們對信息的敏感度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已經成爲最基礎的民生需求。就從當前紅旗村基本情況,瞭解信息設置的途徑、信息設施在生活生產的運用,信息站建設情況這一整情況,農村信息閉塞不僅僅影響到農村,而且是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故此,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和使用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1、發揮好政府對信息化使用建設的主導作用。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巨大收效長遠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高寒山區村民集聚點以及道路、水、電與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縣城農村信息綜合處理中心,鄉鎮信息處理站及村級信息處理終端,實現市,縣、鄉、村各級網絡連通。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網絡管理體制,改善投資融資政策。大力推廣,電視網、電話網、互聯網的融合,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國家公共物品的範疇,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以及對信息化建設的補貼和獎勵,科學管理,統籌規劃,着力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發展。運用新技術通過農業信息化改造傳統農業。

2、把發展經濟建設作爲信息建設的首要任務。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人口稀少,基礎設施落後,信息意識薄弱,信息人才缺乏的關鍵。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招商引資。以村部和學校爲核心點,加強電網升級改造,由村級組織牽頭集資,政府補貼與自己出工修橋鋪路,建設自來水處理系統,建設自來水基站能保證滿足工業用水。積極引進投資商開發,依託本身的地理優勢和地理文化,構建以曾國藩古道爲標誌的新的朝聖線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加固經濟穩定發展。依託境內豐富的楠竹和花崗石、紅石資源。通過網絡營銷加大對該區竹製工藝品、花崗岩製品、旅遊工藝品、優質雲霧茶系列產品在各地的銷售。充分利用好“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核心景區座落境內這一區位優勢,開展佛教文化養身活動、全素宴、竹炭養身館等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當地的知名度。加強對楠竹科學種植、合理開發。開發竹製品加工場,引進技術與文化竹藝術品製作中心,生產例如:竹炭雕、竹碗、竹製小商品、竹製擺件、掛飾等等。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農家樂,開實現自我經濟長足發展,解決當地外出青年的就業問題而引起的一系列遺留問題。

3、發揮農村信息化三農服務優勢,建立農村信息化服務的長效機制。信息化是當代農業現代化的標誌和關鍵,它主導着未來一個時期農業現代化的方向,農村信息化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村民通過村部紅星視頻以及自己上網,查詢農業種植的相關教學視頻教學,種植、養殖技術做爲指導,學習用網絡推銷農產品,從而杜絕盲目生產,同時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圍繞瞭解市場需求的信息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種植。建立農業信息網絡體系,爲農業經營者提供豐富精確,暢通及時的信息渠道,從而將農業化管理上升到一個新水平,促進農業管理的科學化,合理化,加快農業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充分發揮農家書對信息化傳遞的作用,把農家書屋農村信息開放共享,村民通過在農家書屋查看農業生產等相關書籍,學習種養殖實用等技術,讓農家書屋成爲農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4、開發信息化人才資源,爲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農村信息化區域發展不平衡,除了建設和完善好組織協調機制、投入保障機制、宣傳交流機制、激勵機制、整體推機制五大長效運行機制之外,當前形勢,人才培訓機制也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長期發展的策略。爲此,我們要培養一批既瞭解農業生產經營,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建設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信息化幹部隊伍,加快鄉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農業信息化技術培訓,推進農業信息服務與技術推廣,提高信息採集,確保農村信息化建設事業快速、有效推進。另外,充分發揮好大學生村官在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角色,鼓勵支持對大學生村官參加信息化建設的專業培訓,把大學村官加快培養爲農村信息化複合型實用型人才和信息化專業型人才,爲信息化發展提供增添力量。

與時俱進,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改進和學習是推動農村信息走向產業化的重要舉措。如中國電信長期以來一直高度重視農村通信發展和農村信息化建設,以實施“村通工程”爲重點,積極建設優質、高效、便捷、豐富的信息網絡,爲農村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農村信息化使用及信息化的建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和改進,不斷的追求和學習,不斷的完善和創新,全新服務,它的努力,將會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關於農村信息化工作調研報告 篇3

一、農村網絡現狀

富拉爾基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根據實地調研,目前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經全部覆蓋;寬帶互聯網業務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寬帶到戶;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另外,富拉爾基區的十個村屯現已經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實現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帶互聯網業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程共享方面,由於資金問題,均沒有實現。

(三)所有的村均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一個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負責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引導。致使絕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衆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工作有了較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進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信息得不到廣大農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農民的信息意識淡薄。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一定封閉性,主要表現爲對信息情報反應遲鈍、缺乏應用信息的積極性、敏感性。因而對信息技術需求慾望低。這種現狀,使農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一些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出現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這一點必須形成共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較低。農民自身滿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實現信息化,人才是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更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信息服務推廣力度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推廣離不開政府統籌協調,才能使各個領域協調一致地將涉農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農戶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信息化建設缺乏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改變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通過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在農民心中會成爲一種依賴,成爲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信息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增強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會明顯提高。

(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譬如山西省應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爲主,過去沒有網絡,胡蘿蔔找不到銷路,只好喂牛。自從有了網絡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通過網絡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大量生產,又帶動村裏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先後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鼠標和鍵盤已經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推動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極大方便了社會就醫途徑。另外,農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瞭解各種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有效建設遠程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增強信息意識,加強

組織領導。開展農村信息知識宣傳和教育,增強廣大幹部羣衆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項目,必須依靠資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職能部門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向上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爲重要,而這項工程通信運營商是無法獨自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了信息溝通的平臺後,各級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單位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形成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爲農村提供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應該給予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單位一定的支持,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持”。我區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務站,聘用專兼職信息員。作好信息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預測,較好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一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推動農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發佈、服務於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爲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信息內容的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廣大農民。

(四)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爲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採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力度。一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業務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二是積極探索合適的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形式,開展“網絡聯鄉村,信息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利用信息實現增收;三是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