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4W
本文目錄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市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情況調研報告農村勞動力現狀及培訓調研報告農村勞動力流動調研報告

受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影響,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企業用工需求量減少,大量外出農民工返鄉,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爲積極應對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我局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幫助返鄉農民工重新再就業或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力保全縣就業形勢的穩定。

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4篇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爲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XX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爲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爲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啓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蒐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採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細緻的掌握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困難企業的用工需求狀況,做好人力資源供求監測分析和用工調控工作。通過人力資源市場的優勢和信息發佈宣傳欄、電子大屏、手機短信發佈等方式多渠道發佈信息優勢。依託**電視臺、**廣播電臺、**新聞中心等新聞媒體發佈單位招聘信息、個人求職信息和招聘會信息,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能有更多機會和途徑瞭解就業信息,使返鄉的農民工能與用工企業及時對接。大力開展服務項目多、服務態度好、服務水平高、服務質量優、服務效果實的大中型招聘會,春節前,我們召開了2次返鄉民工的專項招聘會,共召集了86個企業,提供XX餘個崗位,當場匹配成功800餘人。XX年2月24日,我們聯合無錫、徐州市的勞動保障部門,組織了XX年春季返鄉農民工招聘暨南北勞動力交流大會,此次招聘大會,182家用人單位提供了11211個就業崗位進場招聘,吸引了1.5萬名求職務工人員,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進了我縣返鄉民工的就業,得到了省、市勞動保障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爲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爲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爲有利,變被動爲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通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爲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爲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稅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優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臺,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製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XX餘人。

通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衝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關鍵在農村,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爲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徵即保”;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願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爲成功的創業者,並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市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情況調研報告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根據xx市人大關於組織省、xx市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的通知要求,20**年7月30日,xx市人大常委會組織了部分建甌的省、xx市人大代表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建設的目標要求和人民羣衆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研。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組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昌泰帶隊,走訪了成茂食品、明良食品、聖元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瞭解企業生產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察看了xx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和福建省建甌職業中專學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聽取了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農辦等單位的專題工作彙報,並就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就業情況進行座談,提出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市位於武夷山脈東南面,全市土地面積4233.13平方公里,農村人口42.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81.0%,其中勞動力21.3萬人,富餘勞動力11.5萬人。截止到7月30日,全市歷年累計轉移培訓農村勞動力9.9萬人,佔富餘勞動力的86.1%。從近年統計情況看,建甌農村勞動力轉移有以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親緣性。在各種轉移方式中,依靠親友轉移的佔44%,自謀出路的佔轉移總數的37%,用人企業招聘的佔6%,依靠中介組織轉移的佔3%,其它方式轉移的佔10%。由此可見,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

2、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從轉移的區域分佈看,在本市範圍內轉移的佔51.9%,轉移到本省其它縣市的佔33.9%,轉移到省外的佔13.2%,轉移到境外的佔1%,就地就近轉移已成爲我市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

3、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隨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耕山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離土不離鄉的亦工亦商亦農型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性。在本市範圍內轉移的,40%都爲兼業性轉移。

4、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從去向看,轉移到工業的佔30.3%,轉移到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的佔16.9%,轉移到建築業的佔13.4%,轉移到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的佔8.5%,轉移到其他非農產業的佔30.9%。隨着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一些人員積極適應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從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中解放出來,成爲具有一定經驗、掌握一定技能、積累一定資金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有些已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領導重視,切實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當成一項大事來抓。xx市委、市政府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專門成立xx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在市委農辦,專門負責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就業工作的統籌、協調、調度工作。XX年以來,市委農辦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明確目標任務,宣傳落實政策,組織開展了三期“陽光工程”培訓項目,累計培訓3800人,轉移就業率達98%。市勞動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切實加強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村級(社區)勞動保障協理員三級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爲全市範圍內有能力、有就業願望的求職者提供職業介紹和職業技能培訓,並提供監管和維權服務。

(二)加大投入,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在基地建設方面,根據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需要,設立了“xx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基地”,並賦予市勞動就業中心、技工學校、職業中專、建州高級中學四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定點培訓機構及有培訓能力的農村科技服務團、行業協會及各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一定的培訓職能和培訓任務,形成了較爲完整的培訓體系,大大增強了全市的培訓力量,提高了培訓的廣度和質量。在培訓方式上,注重從實際出發,在以往城裏辦班培訓的基礎上,採取“送班下鄉”的方式,在鄉鎮、村、企業設立培訓點,使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學習,既減少了開支,又節約了寶貴時間,有效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在培訓實效上,從三個方面進行提升,一是在具有代表性企業建立實訓基地,讓學員獲得寶貴的實崗鍛鍊機會;二是通過校企聯合,實行“訂單式”或“定向式”培訓,由用工企業按用工需求委託培訓機構招收學員並進行技能培訓和指導性培訓,結業後輸往用工企業;三是突出本地適用人才的培養,如根據根藝城發展的需要和建甌飲食文化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大根藝技工和烹飪師的培訓規模。

(三)內引外聯,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精心構築信息網絡平臺,建立覆蓋全市鄉鎮、街道的勞動信息網,對企業空崗信息、城鄉人力資源信息和勞動力供求信息進行動態管理,爲勞動力供需雙方提供準確的市場勞務供求信息,有效促進了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積極舉辦“勞務對接現場會”活動,實行勞務協作,統籌全市資源,主動與沿海、省內、外等地勞動就業部門和用人企業聯繫,開通網上用工與求職服務,開展以“進城求職,幫您解難”爲主題的“春風行動”,認真做好“農村貧困家庭”一戶一就業工作,利用農村墟期舉辦農村勞動力供需見面會,今年上半年已促成3000名農民工與用人單位達成求職意向,1225人成功應聘。加強工作探索,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鑑定—派遣就業的新機制,使勞務派遣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平臺。半年來已有223名農村勞動力通過這一方式被推薦福州、泉州、石獅和本地企業就業。

(四)加強監管,建立健康和諧的勞動關係。認真開展《勞動合同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檢查、督促工作,指導企業正確簽訂勞動合同,提供相應勞動保護,建立和諧的勞動關係,樹立良好的企業現象。印發《農民外出務工知識手冊》,設立維權舉報箱、舉報電話,提高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我保護意識。積極做好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做好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幫助農村勞動力解決求職、培訓、就業和拖欠工資等方面的問題,嚴厲打擊以欺詐手段坑害農村勞動力的行爲,在建築企業實行工資保證金制度,確保農民工順利領到工資,確保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總體偏低。全市農村富餘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爲8年,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佔36.9%,國中佔55.4%,高中以上的僅佔7.7%。加上思想守舊,觀念落後,相當一部分農民溫飽問題解決後,安於現狀,小富即安,怕冒風險,不願吃苦,缺乏敢闖敢拼的創業熱情。

(二)培訓工作還不夠規範。當前農村勞動力培訓涉及農業、勞動、人事、教育、科協、婦聯等多家單位,存在多頭投入、多頭管理、項目重複、標準不一的問題,而且培訓工作不穩定,有經費就培訓,沒經費就不培訓,多經費就多培訓,缺經費就少培訓的歇歇停停狀態。在培訓方式上,沒有固定的依託學校,缺少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教材、統一的師資,特別是勞動紀律、法規方面培訓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培訓的效果。

(三)職業技能培訓相對不足。XX年全市培訓農村勞動力68期11798人次中,農業科技培訓佔近70%,以職業技術學校和民辦培訓單位爲主的職業技能培訓只佔30%,農村勞動力轉移亟需的職業技能培訓明顯存在量的不足。XX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在全國範圍內暫停,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不足的矛盾將進一步顯現。

(四)勞動力轉移受兼業性影響明顯。建甌是個農業大市,但農業經濟不發達,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後,在各個時段都需要一定的勞動力,勞動力富餘和不富餘沒有明顯的界限。目前較多的兼業轉移一方面容易讓農村轉移就業者“遇難而退”,另一方面,不穩定的轉移就業在時間和技能上也很難適xx市產業的發展需要,加上全國各地勞務輸出的規模日益擴大,且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價格較低,相互競爭激烈,無形中進一步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向外輸出的難度。

(五)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尚未形成。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在勞動就業方面,只能從事工資較低、勞動強度大髒活、累活、險活;在勞動報酬方面,由於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護,有的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企業付出少,勞動要求高,農村勞動力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明顯低於城市職工,一些外出務工人員沒有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參加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的比例也不高;在社會生活方面,子女教育、住房壓力、社會岐視等都成爲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

四、幾點建議

(一)健全體系,逐步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連接城鄉的勞動力市場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逐步完善以政府爲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制度,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二)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羣衆認識到除了考大學,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加大重點職業學校扶持力度,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村勞動力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

(三)加強協調,整合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的公共資源。農村勞動力培訓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但是,農村勞動力培訓涉及方方面面,名目繁多,標準不一,形成一種“宏觀效果明顯,微觀效果不明顯”的局面,不僅影響財政投入的效益,還讓農民羣衆無所適從。因此,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方面,應該在投入總量逐年增加的基礎上,自上而下加強部門利益的協調,打破條條塊塊各自爲政的局面,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的項目資金整合起來,統籌安排使用,以節約組織、協調、管理成本,增強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加快發展,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要把握國務院支持海西建設的重大機遇,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支持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向外拓展發展空間,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 “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以繁榮地方經濟,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

(五)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農村勞務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加大就業推介和服務工作力度,及時爲符合條件的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鑑定,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競爭上崗水平。做好維權工作,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設立服務機構,爲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農村勞動力現狀及培訓調研報告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黨的xx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先天性障礙。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應引起全社會的思考。

爲深入瞭解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狀況和培訓工作的開展情況,年月——月,清水縣農廣校組織調查小組,深入5鄉15村鎮調查了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通過對中部永清鎮蘇屲村,東部白沙鄉馬溝,北部黃門鄉王店,西部郭川鄉宋川村,南部豐旺鄉柏樹村195戶農戶的抽樣調查。瞭解了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及其培訓實施情況,基本摸清了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成因,並據此提出了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一、對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的調查

(一)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清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均耕地面積1.88畝。近年來,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的工作思路,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縣現有6鎮12鄉,260個村民委員會,1118個村民小組,71901戶,總人口達3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29.59萬人,佔總人口的92%。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8.0316萬人,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男性7.8885萬人,女性7.010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10.3251萬人,佔69.3.00%,從事工業的勞動力2695人,佔6.54%,從事建築業的勞動力9286人,佔6.23%,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2234萬人,佔1.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2228人,佔1.5%,從事其他的勞動力6559人,佔4.4%。

(二)清水縣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全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

1.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底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國小文化程度5.6361萬人,佔62.6%,國中文化程度3.9802萬人,佔26.7%,高中以上學歷的1.5670萬人,佔10.6%。大專以上138人,僅佔1%。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美國的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生;德國農民有67%是大學畢業生,53.2%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大學生佔59%以上。

2.科技素質差。目前,全縣實有勞動力中,真正受過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爲3.2%。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範,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觀念落後。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着農民的思想。抽樣調查100名農村勞動力顯示,不願參加培訓的佔38%,今後打算參加培訓的佔27%,因不願耽誤勞動原因不參加培訓的佔25%。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歡走老路,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幹、敢試的勇氣和信心。

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大。據統計,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90.85%,其中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7.041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49.79%。

2.從業時間不足,隱形失業嚴重。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有30%的人常年從業時間在8個月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農業在8個月以下的佔34%;主要從事非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業時間不足8個月的佔28%,隱性失業現象較爲明顯。

3.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盲目性強。全縣實際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僅佔實有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2.9%。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羣體外出,有明顯去向的只佔30%左右,70%沒有目標,且收入極不穩定。這些人大多爲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經培訓有組織輸出的農民僅0.716萬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比未參加培訓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因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受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既受農民主觀因素的制約,也受基層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影響,總的可概括有以下幾點:

1.歷史因素的影響。年齡在45~55歲的勞動力大多就讀在十年動亂期間,由於受“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之當時教育受到較大的衝擊,正常教學秩序無法保證,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荒廢了學業,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進而影響了對科技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黨的xx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先天性障礙。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應引起全社會的思考。

爲深入瞭解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狀況和培訓工作的開展情況,年6月——7月,清水縣農廣校組織調查小組,深入5鄉15村鎮調查了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通過對中部永清鎮蘇屲村,東部白沙鄉馬溝,北部黃門鄉王店,西部郭川鄉宋川村,南部豐旺鄉柏樹村195戶農戶的抽樣調查。瞭解了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及其培訓實施情況,基本摸清了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成因,並據此提出了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一、對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的調查

(一)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清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均耕地面積1.88畝。近年來,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的工作思路,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縣現有6鎮12鄉,260個村民委員會,1118個村民小組,71901戶,總人口達3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29.59萬人,佔總人口的92%。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8.0316萬人,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男性7.8885萬人,女性7.010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10.3251萬人,佔69.3.00%,從事工業的勞動力2695人,佔6.54%,從事建築業的勞動力9286人,佔6.23%,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2234萬人,佔1.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2228人,佔1.5%,從事其他的勞動力6559人,佔4.4%。

(二)清水縣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全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

1.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底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國小文化程度5.6361萬人,佔62.6%,國中文化程度3.9802萬人,佔26.7%,高中以上學歷的1.5670萬人,佔10.6%。大專以上138人,僅佔1%。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美國的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生;德國農民有67%是大學畢業生,53.2%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大學生佔59%以上。

2.科技素質差。目前,全縣實有勞動力中,真正受過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爲3.2%。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範,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觀念落後。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着農民的思想。抽樣調查100名農村勞動力顯示,不願參加培訓的佔38%,今後打算參加培訓的佔27%,因不願耽誤勞動原因不參加培訓的佔25%。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歡走老路,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幹、敢試的勇氣和信心。

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大。據統計,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90.85%,其中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7.041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49.79%。

2.從業時間不足,隱形失業嚴重。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有30%的人常年從業時間在8個月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農業在8個月以下的佔34%;主要從事非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業時間不足8個月的佔28%,隱性失業現象較爲明顯。

3.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盲目性強。全縣實際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僅佔實有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2.9%。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羣體外出,有明顯去向的只佔30%左右,70%沒有目標,且收入極不穩定。這些人大多爲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經培訓有組織輸出的農民僅0.716萬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比未參加培訓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因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受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既受農民主觀因素的制約,也受基層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影響,總的可概括有以下幾點:

1.歷史因素的影響。年齡在45~55歲的勞動力大多就讀在十年動亂期間,由於受“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之當時教育受到較大的衝擊,正常教學秩序無法保證,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荒廢了學業,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進而影響了對科技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2.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儘管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還是沒有完全改變,社會評價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還是沒有離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農村中學儘管已經開始實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但由於時間較短,加之受中大學聯考、專業師資缺乏、實驗實習場地缺少、資金缺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改革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分流教育存在流於形式的現象,導致新增勞動力缺乏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基本技能。

3.農民觀念落後的影響。一是部分青年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認爲“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壯年勞動力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訓機會少;三是相當多的農民從衆心態嚴重,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四是接受培訓的興趣不高,主觀上不求進取,認爲學不學一個樣,延續過去傳統落後的種養模式和技術。

4.基層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沒有得到基層政府應有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多數鎮政府沒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長遠規劃,指定專門機構和專人具體負責;沒有像關心和重視普教那樣關心和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輿論宣傳上缺乏力度,沒有形成人人關心、重視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良好氛圍;工作上存在重佈置、輕檢查、輕落實的形式主義問題。

5.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不足,體系不健全。從調查情況來看,全縣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主要是縣農廣校、天水農校。這些培訓單位分屬於不同的主管部門,培訓條件差別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爲政的問題。沒有形成培訓工作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鎮的領導對培訓的認識不夠,不配合培訓單位,一年幾乎不怎麼開展工作。其次,能夠開展培訓的也大多集中在縣或鎮舉辦培訓班,很少能下到村,況且許多培訓是大雜燴式的培訓,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內容一般停留在農業技術、機械加工等幾個工種,與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和農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的培訓資源進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訓體系,以發揮其最大作用。

農村勞動力流動調研報告農村勞動力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出縣跨省謀求新的發展,尋求更多的掙錢機會,這種被稱之爲打工經濟的新型經濟爲發達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也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當前全縣發展的現狀來看,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全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改善貧困地區羣衆生產生活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由於多種原因,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促進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筆者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農村勞動力爲什麼要外出打工

打工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勞動力市場客觀需求。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呈逐年上升趨勢,僅河口鄉每年就以百人以上的速度遞增,到XX年竟達3491人,佔全鄉總勞力人口9790人的35.35%。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大規模外出打工呢?

原因之一:地方經濟發展不夠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就河口鄉的情況來看,由於地處偏遠,自然條件較差,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處於相對滯後的狀況,雖然近幾年結構調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於尚未形成氣候,效益不明顯,農民收入依然還比較低下,尤其是現金收入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生產生活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爲了掙取更多貨幣收入,很多農民便不得不出去賺點副業錢,正所謂“呆在家裏坐,不如出去磨”。經濟發展比較落後,這是導致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的根本所在。

原因之二:本地就業需求有限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客觀因素。

隨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農業科技的逐步推廣,農業耕作方式已由過去的刀耕火種變爲現在的科學種田,客觀上節約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同時,近幾年來全縣大量的大、中專畢業生的畢業,使農村剩餘勞動力進一步增加。由於本縣沒有足夠的就業空間,導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無事可幹,爲了謀求生計和尋求發展,他們不得不出去打工。

原因之三:外出打工是脫貧致富和尋求發展的一條很好門路。

從近年來發展打工經濟的效果來看,它不僅緩解了全縣嚴峻的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農民收入,使他們告別了貧困甚至走上了富裕道路,他們在外積累的資金和所學的技術也促進了自身和地方發展。就河口鄉而言,僅XX年就寄回現金300多萬元;少數人員由於外出時間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如今已成爲公司或部門主管,月收入在幾千元以上;還有部分人員通過在外辛勤勞動逐步致富,回到家鄉蓋起了小洋樓,辦起了養豬場。由此可見,打工的確是農民增收致富和謀求發展的一條很好門路。

二、打工經濟發展中存在那些問題

我縣打工經濟起步於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近幾年來發展尤爲迅速。但隨着打工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甚至有少數打工人員變得更加貧困,嚴重阻礙了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出務工人員流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導致活難找、錢難掙。

據調查,從外出打工人員打工的渠道來看,他們大多數是通過老鄉或親戚朋友介紹到外地打工,而不是通過勞動中介機構推薦就業,甚至有少數人完全是毫無目的外出闖蕩,部分人完全沒有打探信息的可靠性,加之少數專門聯繫打工的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同時又不是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從而導致部分農民盲目外出,毫無秩序的涌向四面八方。他們出去以後,長期找不到相對穩定的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大都是零雜工和苦活、髒活、累活,收入極其低下,甚至有少數人迫於無賴和上當受騙從事傳銷等違法犯罪的活動。

2、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偏低導致收入普遍不高。

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主要來自於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打工以前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外出打工之前也沒有參加任何培訓,更沒有一技之長。出去以後,主要從事的是城裏人不願乾的體力活,男工靠的是力氣吃飯或者幹危險活,女工主要從事手工勞動,主要分佈在建築、裝飾、餐飲、搬運、玩具生產等領域,待遇普遍較低,一般只有七八百元左右,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已成家的通過省吃儉用有少量積蓄,少數在外打工的單身漢最多能解決溫飽,而且在衛生、失業、養老、醫療保險等方面根本沒有保障,工作穩定性差。同時,由於法制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工錢難討、老闆剋扣工人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正因爲這樣,導致外出務工人員收入普遍較低。

3、農民長年外出打工導致地方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大量的農民外出打工和長年整家外出,就眼前的收入來看,或許比在家種田要強的多,卻給地方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在河口鄉,總勞力人口僅有400多人的朝陽村就有近200勞力外出打工,其中整家外出的有20戶。勞動力的大量外出,爲這些地方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特別是結構調整整體推進難,公益事業建設難,人才流失選幹部難,子女教育也成了很大的問題,少數地方甚至到了“人走了,田荒了,村空了”的地步。

三、促進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的對策建議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客觀上制約了打工經濟的發展,但在近幾年農民增收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打工經濟卻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並且出現了一些好的發展趨勢。但是,真正要實現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尤其是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結合地方實際,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對此,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正面宣傳,正確引導。

打工經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但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爲農民應以農爲本,打工只能當作副業來抓。但由於多方面原因,事實上造成了部分農民的隱性失業,農村還有大量剩餘勞動力沒有“工作”可做,而外出打工是他們謀生的一條很好門路,也是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對於打工經濟要進行正面宣傳和正確引導,要教育廣大羣衆摒棄對打工經濟的傳統認識,尊重外出打工人員並積極鼓勵支持農民外出打工;要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做到打工掙錢與農業生產兩不誤,合理安排外出;外出打工人員要克服自卑心理,破除“金飯碗”的思想,把打工當作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副業,甚至把它當作事業來幹併力爭有所作爲。

(二)、積極爲農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種服務。

在積極引導、鼓勵支持農民外出打工的同時,還必須爲農民外出打工提供各種服務,主要是針對當前農民外出打工遇到的如就業信息不靈、打工技能較差、勞資糾紛較多等問題,抓好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就業中介、培訓和法律服務等工作。

1、加強勞動就業中介機構建設,爲農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服務。當前絕大部分農民外出打工就業信息主要來源於本地外出打工人員,信息渠道少、信息面窄,因而加強規範性的勞動就業中介機構建設刻不容緩。要在健全現有勞動就業中介機構職能的基礎上,積極組建一批服務面較廣、有較強就業推薦能力的中介機構,並建立與經濟發達地區的長期勞務關係,及時掌握各種就業信息,甚至可以將外地勞務中介機構引進來,定期或隨時在本地招工,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係,爲外出農民提供源源不斷的就業信息,儘量減少農民盲目外出和無功而返現象的發生。

2、加強對外出打工農民的技能培訓,提高外出打工農民素質。隨着外出打工農民的增多和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加之外出農民素質普遍不高,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外出打工時很難找到合適的崗位。因此,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對一般農民開展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培訓,以提高他們在外出打工時的就業機率;對於有一定文化功底的農民和剛畢業的學生,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把他們從低素質、簡單型的打工人員培養成高素質、複合型的打工人才,爲外出打工創造良好的條件。

3、積極創造條件,解決好外出打工人員的“遠慮”和“近憂”。外出打工人員最主要的“遠慮”就是長時間在外打工長遠發展的問題,而“近憂”則包括子女教育、老人贍養、自身權益的維護等多個方面。對於這些問題,關鍵是要從政策和制度入手加以解決。對於造成土地荒蕪的問題,在不改變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實行有償轉讓,或與外出戶簽訂協議,暫由村將土地收回,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並按統一規劃發展經濟項目,如果農戶返回土地升值,由農戶給予一定補償;同時,積極呼籲爭取,改革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對於戶口和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與城裏人同等待遇,讓有能力的人進城居住;勞務輸出地要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和老人院條件,對無人照顧的老人和孩子實行全託和有償服務;儘量減少外出人員辦證環節,取消辦證收費;提高外出打工的組織化程度,在同一地方打工人員相對集中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建立流動黨支部,通過組織來管理和服務打工人員,同時,積極扶持發展針對打工農民的法律服務,爲農民外出打工提供法律支持以保障外出農民的權益。

(三)、積極鼓勵支持外出打工農民回鄉創業。

部分外出打工農民通過在外打工期間的辛勤勞動,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少數人通過刻苦鑽研學得了一技之長。他們返鄉以後,有的將資金用於購置固定資產,有的用於生產性投資發展產業,有的回鄉辦廠當起了老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帶頭作用,是打工經濟的一種很好的發展方向。因此,對於他們回鄉創業,應該積極鼓勵並給予大力支持,重點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扶持。政府和相關部門以及他們原居住地所在村要優化各種服務,提高辦事效率,簡化各種手續,爲他們回鄉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並通過他們發揮“雙帶”作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四)、充分發揮打工能人在打工經濟中的優勢作用。

一些在外打工時間較長的打工人員,由於在工作中踏實肯幹,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工作業績,深得企業老闆的信任,逐步站穩了腳跟,成了外地企業的技術骨幹甚至是部門和公司主管,每年回鄉探親總會帶動一大批老鄉外出打工。對於這類打工經濟中的典型,應該大力進行宣傳,加強和他們的聯繫,建立打工人才資源庫,並通過他們隨時掌握本地外出打工人員在外工作狀況,提供各種有價值的勞務信息,適時請他們回鄉交流經驗,用他們的經驗來指導本地打工經濟的發展,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促進打工經濟逐步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