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發展生態經濟的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8W

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挖掘生態潛力,發展生態經濟,做好生態文章,走出一條富有甌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是我區亟待解決的一大課題。20xx年9-10月,民革甌海總支組織調研組,對全區生態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召集區府辦、發改局、經貿局、農業局、環保局、旅遊局、科技局、塘河整治辦等單位進行座談研討;深入甌海開發區管委會、潘橋、瞿溪、澤雅鎮等地聽取生態經濟建設情況介紹,並實地察看相關企業的經營情況,對我區目前生態經濟建設的工作舉措、積累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關於加快發展生態經濟的調研報告

一、我區生態經濟建設現狀

甌海地理位置優越,人文鼎盛,民資活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xx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33.88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8.2%;工業總產值577.57億元,增長5.4%;財政總收入2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08億元,分別增長7.6%、1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22億元,增長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71億元,增長1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8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732元,分別增長5.8%、7.2%。

今年1至9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16.3億元,同比增長55%,新產品產值率爲5.7%,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新產品對全區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爲10.8%,拉動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1個百分點。創造新產品比較集中的五大行業發展情況是: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新產品產值5.24億元,增長66.4%;金屬製品業2.57億元,增長26.3%;專用設備製造業2.52億元,增長96.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業1.67億元,增長43。0%;塑料製品業0.86億元,增長4.23倍。

近年來,我區在發展生態經濟方面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採取了一些舉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 堅持生態文明理念,正確處理生態與經濟的關係。全區各級領導自覺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爲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舉措,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堅持兩手抓,把生態經濟建設擺上突出位置。

2. 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爲抓手,推進生態經濟建設。全區上下以建設現代商貿區爲重點,大力培育現代服務業,加大商貿項目開發力度,紮實推進市場整合提升工作,加快發展休閒旅遊業,深入推進創新強工,不斷加強企業制度創新和質量品牌建設,認真抓好節能減排。

3. 着力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興建垃圾中轉站、標準公廁,鋪設燃氣管道、供水乾管,竣工投運輸變電,推進農電網、飲用水改造。溫瑞塘河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城鄉面貌得到改善。

4. 加強生態建設,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嚴格落實監管問責制,認真執行環境准入制度和強制性能效標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後產業,強化小電鍍、小造紙、移膜革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完善節能治污基礎設施。加大生態創建力度,深化生態村鎮建設。着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廣清潔生產。

5. 加強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集約優化發展。我區通過總部經濟園、經濟開發區擴容、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郭溪電鍍工業園等園區建設,集約資源,集中污染物的處理,優化環境,形成循環經濟,推進生態經濟發展。

二、我區生態經濟建設存在和麪臨的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我區在生態經濟建設中存在和麪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宣傳不到位,羣衆生態意識淡薄

我區生態經濟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部分幹部羣衆對“生態經濟”概念模糊。工作實踐過程中對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犧牲生態平衡爲增長點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危機意識,工作舉措缺乏前瞻性,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忽略平衡發展,致使經濟建設沒有創新,發展後勁不足,而有些可行性舉措,由於宣傳不到位導致企業不理解,羣衆不支持,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百姓致富願望強烈,功利心強致使其在發展經濟與生態相沖突時,往往注重一時利益,選擇保護經濟,犧牲生態平衡。

(二)長期積累的環境污染與短期治理存在着困境

在經濟發展中,長期以來積累了一大筆環境污染的舊賬,今天面臨各方面的治理壓力,出現治理污染中的短期困境。一段時期,經濟的增長方式相對比較粗放,對生態環境特別是水環境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污染。溫瑞塘河,上世紀70年代以前水質非常好,是沿河羣衆的飲用水水源,到本世紀初,水質嚴重惡化,變爲劣五類,發黑發臭。近年來,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做了大量工作,新建污水主幹管9.4公里,溫瑞大道污水提升泵站如期建成,先後整治了沿岸的小熔鍊、電鍍業、小造紙、移膜革等一批重點污染行業,溫瑞塘河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但是由於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所能承受的容量,整治效果仍不夠明顯,根治塘河污染仍任重道遠。

(三)傳統產業過度發展,節能壓力大

1. 節能降耗任務艱鉅。我區以傳統產業爲主,其特點是生產工藝落後、勞動力密集、高消耗低效能。XX年1-9月份全區用電量23.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11%,其中工業用電量16.4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21%,高於經濟增長比例。

2. 要素制約日益凸顯。隨着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要素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漸明顯。每年產業用地需求上萬畝,用地供需缺口非常大,由此造成的項目外流、人才外流、資金外流現象比較突出。

3. 部分工業園區、企業產能不高。前幾年,我區通過經濟園區擴容、興建電鍍基地、總部經濟園建設等舉措集約資源,優化環境。但由於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引入企業標準不夠科學,把關不夠嚴格等諸多原因,有些企業取得土地尚未建造廠房或建好廠房用於出租或轉讓,沒有真正生產或產能低,沒能發揮最大效益。

(四) 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我區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三垟甌柑、茶山楊梅、麗嶴花卉等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同時因爲土地資源短缺,城市化建設還在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富餘勞動力轉移,進一步阻礙傳統產業發展。

(五)旅遊業亟需生態化發展

1. 沒有完善的管理體制。旅遊資源分屬不同部門,因各部門利益、區域利益之間的牽扯,給旅遊業發展與管理帶來了管理體制上的障礙,致使景區違章建設行爲屢禁不止。旅遊項目多頭審批,市場促銷各自爲政,信息資源相互隔絕,旅遊主管部門難以協調旅遊生產要素的均衡發展,致使項目招商難度大,項目推進乏力,行業管理與協調力度弱化。

2. 資金投入不足。旅遊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尤其是交通設施,致使景區(點)接待能力和景區檔次不高。旅遊專項資金不能落實到位,每年財政安排的資金都只有150萬元(其中建設資金80萬元,宣傳資金70萬元)。由於資金問題,原有的旅遊資源得不到維護,如瞿溪有一批百年楓樹,是很好的旅遊資源,但近幾年因白蟻侵蝕,沒有足夠資金治理(據估算需20萬元治理),正面臨枯死的危險。

3. 小水電無序開發破壞景觀資源。我區山水資源豐富,但是一些小水電的無序開發,嚴重破壞了景區的地形地貌和水體景觀,如澤雅燎原水電站在澤雅核心景區七瀑澗上游攔壩蓄水引流發電,致使以瀑布取勝的景區無水無瀑,嚴重破壞了水體景觀。

三、我區生態經濟建設建議與對策

近日中共中央發佈《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中共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城聯創”, 是立足溫州實際,着眼於促進溫州轉型發展,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要實現上述目標,發展生態經濟是我區的必然選擇。

爲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找準起點,強化生態經濟理念

生態經濟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其主體具有綜合性,需要黨政領導機關、各基層單位、各行各業、全社會積極參與,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當承擔應盡的義務;其途徑方式具有綜合性,必須要從觀念的更新、素質的提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生態環境的治理、法律制度的健全、科學技術的保障、生態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綜合推進;其效應具有綜合性,生態經濟建設帶來的積極效應是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基礎性的。我們建議通過切實有力的教育、培訓工作,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建設生態經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特別是提高領導幹部和企業家的生態責任意識;通過發放宣傳單、出動宣傳車、拍攝多媒體光盤、對企業、學校等不同領域人員進行培圳、下派監督員到街頭或企業等方式面向基層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羣衆參與生態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關注、關心生態經濟建設的濃厚氛圍;通過建設生態文化,培育公民生態意識;通過廣泛開展羣衆性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倡導勤儉節約、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的理念,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強化支點,建立健全考覈機制

把生態文明建設的考覈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覈評價指標體系,作爲考覈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綠色gdp考覈體系,在政績考覈中不僅看經濟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和環境指標,改變“重經濟建設、輕生態建設”和“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等現象。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制定出臺有利於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體系,使鼓勵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將環保投入作爲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建立健全補償機制,加大財政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力度。對澤雅水庫飲用水源區、生態公益林等予以補償支持。積極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引導和補助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生態產業重點項目。建立健全約束機制,通過資源有償使用和污染者付費政策,合理提高排污費徵收標準,增強企業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排放的意識。此外,加強行政監察力度,對違規行爲重罰嚴管,建立建全問責制度,明確劃分行政人員的權力與責任,對違反制度、玩忽職守行爲進行責任倒查追究。同時做好評先獎優工作,鼓勵優秀企業,促進企業參與生態經濟建設的積極性。

(三)把握重點,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當前,工業經濟佔全區經濟總量的63.1%,是我區經濟的重要支柱。生態經濟並不是簡單排除工業化,而是在工業化進程中,導入生態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解決方案,使傳統工業化成爲一種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推進傳統工業向生態工業轉型,推廣循環經濟、落實節能減排、發展具有生態資源優勢的新興產業,是我區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

1. 優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進現有支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優先發展環保產業,着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並與主導產業相鏈接,提高產品附加值。

2. 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現有工業園區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傳統產業技術現代化改造,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開展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設、努力爭取國家和省級創新能力專項項目和資金等方式,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要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完善基礎設施,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益,減少污染和環境壓力。嚴把園區准入條件,引進高新、有先進管理技術的生態企業,全面實現工業園區的生態化發展。

3. 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把污染源控制在有限範圍內的原則,在發展空間佈局時,將污染嚴重、資源耗費高的重化工業安排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集中佈局。不斷提高清潔生產技術開發水平和創新能力,在特色產品製造集聚的區域,探索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

4. 加強節能減排。加大資金投入,創新工作方法,推進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節能。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覈體系,加強監督管理,使節能減排取得實際成效。

(四)突破難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甌海作爲溫州的三大城區之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助於打造低碳城區、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和刺激消費,屬於“一舉多得”。過去,甌海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過多地依賴工業經濟發展,造成工業過度發展,生態失衡,第三產業比重過低。隨着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和管理的改善,目前甌海新城建設的框架已經形成,加上新火車站落戶潘橋,甌海大道直通機場,甬臺溫、金麗溫等高速公路和104國道貫穿全境,同時擁有34個商品市場,爲我區發展現代服務業創造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大力推進新城商務中心、站前商貿區和溫瑞大道 、甌海大道主幹道商貿帶建設,並藉助大商貿項目的示範和帶動作用,以商貿促金融,以商貿促旅遊,以商貿促人居,進而推動我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提升。重點要圍繞區政府提出的“一核帶動、兩翼拓展、塘河串聯”的發展思路,具體要抓好有關服務業招拍掛工作,包括溫州商貿城、文化創意產業園、南湖地塊等有關項目建設。通過項目推動、政策促動,力爭5-XX年打造一個交通便捷,集購物、娛樂、餐飲爲一體的甌海現代商貿區。

要實現“退二進三”戰略。 針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在當前已不具備進一步發展工業優勢和潛力,有安全隱患的小工業基地,如景山街道將軍村、淨水村、經濟開發區北片、新橋街道高翔工業區等小工業基地。要在溫州市“退二進三”政策和具體實施意見指導之下,及時做好試點工作,把工業小區置換出來作爲樓宇經濟、商貿、餐飲等形式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這對加快甌海第三產業發展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五)發揮特點,着力發展生態農業

高鐵的帶動效應加快了甌海城市化的進程,我區大部分區域將納入未來溫州大都市建設規劃,成爲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面臨用地萎縮、發展滯緩、生態環境惡化等困境,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城郊農業發展與進步的一個必然趨勢。我區農業要充分發揮依託城市、服務城市、與城市共融互動的顯著特點,從“種養”向“走看”、打造生態“菜籃子”轉變。

1. 要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在抓好甌柑、楊梅、花卉等特色農業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展都市型、生態型、觀光型農業。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 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技術體系,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針對我區自然條件和資源基礎,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產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加大生態農業配套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體系建設,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先進技術裝備農業生產。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保鮮,提升甌海農產品生態品牌。積極扶持有特色有規模龍頭企業的發展。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

3. 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圍繞特色主導產業,鼓勵和引導城鄉資本,參與投資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儲運購銷,重點培育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及以農產品爲基礎原料的食品加工與製造業,發展一批以農產品基地爲基礎、加工爲核心、貿易爲龍頭、科技爲先導的食品加工企業和產業羣體,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積極推進農業功能開發,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農業,構建集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功能於一體的新型農業。

(六)開掘新點,加快發展生態旅遊

我區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極具發展潛力。當前,要進一步認識生態旅遊的內涵,注意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將發展旅遊產業與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制定出科學完整的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努力探索新的機制體制,走出一條既保護好環境又能讓羣衆增收的生態旅遊發展新路子。

1.打響生態旅遊品牌。按照《甌海區“xx”旅遊發展規劃》,以建設“美麗鄉村,綠色家園”爲抓手,重點做好“二山一水”旅遊開發(澤雅紙山、大羅山、塘河)。合理佈局生態旅遊基礎設施、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接待設施,以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 及時處理好景觀用水與小水電開發利用的矛盾。各類生態旅遊項目都要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杜絕不切實際的盲目開發和對資源環境造成破壞的開發行爲。

3. 開發新的休閒旅遊資源。如位於潘橋鎮的岷崗風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景區內懸崖疊嶂,溪漳縱橫,景色旖旎,是旅遊、度假、休閒的絕佳場所,目前還處於原始狀態。政府可以利用專項資金,結合招商引資將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4. 推進生態旅遊精品建設,開展景點試點和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工作。利用仙岩、澤雅省級風景名勝區和茶山、岷崗市級風景區及三垟溼地生態園區等“金字名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景區檔次和接待能力。按照“整合資源、串點成線”的要求,放大旅遊景點整體效應,努力打造區域性“旅遊大超市”。同時積極培育壯大農家樂產業和觀光農業。加快澤雅“農家樂一條街”建設,培育一批農家樂示範點,推動產業規範化、特色化發展。利用“茶山楊梅”、“甌海甌柑”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強精品農業示範園和作物景觀帶建設,積極發展品嚐採摘型、觀賞體驗型農業觀光旅遊業。

建設生態經濟是一項開創性的系統工程,是一項事關我區全局和長遠的戰略任務。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生態經濟的基礎作用,通過生態經濟建設爲全區的生態文明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要把加快生態經濟建設作爲全區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來抓,以項目推進實現生態經濟大突破,以工業拉動實現生態經濟大提升,以功能集聚實現生態經濟大拓展,以旅遊開發實現生態經濟大跨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