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信訪問題調研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W

信訪制度和信訪工作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堅持的羣衆路線的基本實踐方式,也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繫羣衆、瞭解民意社情、品鑑政策得失的重要渠道,因此做好信訪工作關係到社會安定穩定大局,關係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按照上級工作安排並緊密聯繫##國土資源分局轄區實際,通過日常工作實踐和走訪村幹部、與信訪對象溝通等方法,廣泛徵求意見,科學分析我轄區近年來涉土信訪的特點和原因,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國土資源信訪問題調研報告

一、當前我轄區國土資源信訪的特點

隨着我國各項改革的逐漸深化和社會利益關係的逐步調整,各類複雜的社會矛盾日益顯現,以經濟利益爲誘因的信訪層出不窮,涉土信訪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遇到許多紛繁複雜的棘手問題,有些難點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工作。

(一)從信訪發生地域看,主要集中在城鎮主要街道及嘎查村。

(二)從信訪具體內容看,主要集中在農村私人違法佔地建房和偷挖礦產資源。這些信訪隨機性強,數量多,預防難。

(三)從信訪處置難易程度看,主要集中在帶有歷史原因的權屬糾紛。這類信訪由於歷史原因和上訪人對政策的理解偏差,有的信訪羣衆在重複訪的過程中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形成歷史遺留問題和新的問題相互交織,處理和協調勸返非常艱難,常常發生重訪纏訪和無理訪。

(四)從容易引發羣訪形式看,主要集中在有關土地徵用補償和個別人採取多重手段佔有村集體土地、林地、草場等問題。這類信訪由於涉及面廣,影響大,處置棘手,容易引發集體羣訪或超級上訪,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二、國土資源信訪量上升的原因分析

國土資源信訪數量上升,特別是近年來的急劇上升,是基於多方面原因形成的。涉土信訪問題是源於結構性的問題,本質上講還是我們國家在實現社會轉型、經濟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由於產業結構升級凸現出來的資源緊張和人口壓力之間矛盾的集中反映,以及社會分配不均衡帶來的宏觀性社會問題。其中既有基層政府、行政村依法行政與落實政策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羣衆對當前政府徵地“不平衡”心理和擔憂心理的原因。

(一)愛民富民政策深入人心。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強調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並隨着中央關於解決“三農”問題、農業免稅農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農民的維權意識有了明顯增強。特別是XX年以來,中央不斷重視和加大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保護耕地和嚴肅查處土地違法案件的工作力度,新聞媒介持續的正反面宣傳和廣泛報道,使土地管理問題成爲社會熱點。羣衆想通過信訪渠道解決問題的期望值不斷提高, 這是信訪量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心理不平衡或對政策理解不透。這是引發信訪的一項經常性原因。特別在土地徵收工作中,一是對政策理解不深。由於農民受文化水平和信息封閉侷限,難以準確和完整掌握有關政策,因此農民在涉及本村土地特別是涉及自身承包地將被徵收時,往往會聯想到自身利益可能會受到損害。爲準確瞭解是否有徵收事項、以及徵收是否合法、徵收補償標準等相關信息,農民就會自發想到前往上級政府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信訪。二是心理上不平衡。土地徵收多是爲了因應經濟發展和公共建設需要,因此是一個不間斷而長期的過程,隨着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其徵收補償標準也不斷提高和完善。但農民從自身樸素的同地同價觀念出發,認爲同村土地補償標準就應該同價,因而早期土地被徵收的農民在對比現行補償標準後,往往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頻頻以信訪方式表達政府應追加補償的訴求。但新政策只能調整今後而不能溯及既往。此外,不同區域同地類之間的補償差異也會造成“不平衡”心理,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土地利用更新與土地利用現實性間存在差異,同一地類不同區域的地塊可能導致同類不同價,因而致訪。三是要求社保的呼聲高。政府對被徵地農民的社保工作相對滯後,也是引發徵地信訪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土地違法行爲增多。受經濟利益驅動和國土資源部門查處涉土違法行爲侷限性影響,羣衆非法佔地和偷盜礦產資源的現象十分突出,由此引發的舉報信訪直線上升。在涉及農村私人建房的信訪中,“城中村”及周邊村,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房屋出租、拆遷補償中等經濟利益誘惑,村民私建亂搭行爲層出不窮,常常形成違法佔地-舉報-查處-再違法-再舉報的怪圈。在偷盜礦產資源的舉報中,違法行爲人往往採取“游擊戰術”,你來我走,你走我動,流動性大,且對亂採濫挖行爲查證困難,查處效果不明顯,導致舉報不斷。

(四)個別上訪“專業戶”組織操縱信訪。當前,存在個別上訪“專業戶”組織操縱村民上訪。這些人多是農村社會中的活躍分子,有一定的活動和組織能力。他們多以上訪作爲“生計”,在農村鼓動農民“集資”上訪,組織農民集體上訪。上訪過程中爲達到個人目的,有的胡攪蠻纏,強詞奪理;有的甚至還背後組織煽動羣衆圍堵,擾亂辦公秩序,對此處理和協調勸返通常很難。這些人的產生,對於集體訪、重複訪及羣體性事件數量的上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農村社會的安定穩定工作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五)村幹部與個別羣衆之間的矛盾。在村級換屆選舉和行政村調整等時期,一些舉報信訪在反映土地問題的背後,一般還

牽涉到政務公開、村財管理、幹部貪佔等許多複雜的因素,羣衆試圖以土地問題爲突破口,達到綜合問題的解決。

三、現階段處置信訪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針對土地信訪量攀升的趨勢,我們感到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必須認真處理好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支持經濟發展與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依法行政與提高工作效率的三個關係,針對本地區實際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來解決土地信訪問題。

(一)出臺政策,形成大信訪格局。

(二)加強領導,實行嚴格信訪制度。

(三)情法並用,加大信訪調處力度。一是做細工作,及時調處信訪。土地信訪問題的解決過程,實質上就是一點一滴地樹立黨和政府威信、化解矛盾的過程。土地信訪問題關係羣衆切身利益,抱着對人民羣衆深厚的感情和寬容的愛心,對他們反映的實際問題,用最短的時間,通過最佳的途徑,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是對人民羣衆高度負責的態度,也利於從根本上維護基層穩定。二是加強巡查,及時制止違法行爲。

四、降低國土資源信訪量的對策和措施

(一)重視處理好“四個關係”。一是注重處理與鄉鎮政府的關係。土地信訪案件中多數的信訪是反映農村私人建房和圈佔土地問題。依據《土地管理法》規定凡屬個人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爭議,首先由鄉鎮人民政府處理,把土地糾紛問題分散、分解在基層。二是處理好與民事訴訟的關係。凡屬於土地違法行爲,要立即按規定程序辦案,屬於民事案件的,則迅速引導其到法院民事庭進行起訴。三是處理好與城鄉規劃的關係。來訪者反映建房地基高低、道路佈局、房屋採光等問題,引導他們到城建部門諮詢解決。四是處理好與行政訴訟、行政複議的關係。及時爲羣衆指明解決其所反映問題的出路,避免羣衆的往返,縮短處理時間

(二)提高認識,實現“三個轉變”。信訪工作是直接爲人民服務的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羣衆的橋樑和紐帶,做好信訪工作可以疏通和拓寬黨和政府體察民情的渠道,使各級黨委、政府能夠及時傾聽羣衆的呼聲,瞭解羣衆的疾苦,發現和解決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進一步把人民羣衆的利益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堅持羣衆路線,是做好信訪工作的根本,是實踐好“xxxx”的關鍵所在。要增強羣衆觀點,努力實現信訪工作“三個轉變”。1、變羣衆上訪爲幹部下訪。信訪工作要面向基層、面向羣衆、面向爲羣衆解決實際問題。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實際,調查瞭解羣衆信訪反映的問題,密切關注羣衆的思想動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針對性地解決好羣衆信訪反映的問題,從而實現變羣衆上訪反映問題爲領導幹部主動下基層爲羣衆解決實際問題。2、變被動應付爲主動預防。要充分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拓寬信息渠道,瞭解社情民意,及時獲得預警性、超前性、深層次的上訪信息。在此基礎上,客觀分析問題,制定工作預案,服務領導決策,把信訪苗頭消除在內部、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初始。3、變單純信訪爲綜合治理。信訪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大多數羣衆上訪多是反映亟待解決的問題,要發揮主體作用,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真正解決羣衆的信訪問題。

(三)嚴格依法行政,規範許可行爲。不依法辦事,不按法定程序履行職務行爲,就很難取信於民,易起糾紛。要堅持依法行政,並進行日常化、制度化的監督。土地管理一項重要職能是土地使用許可,包括土地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農村宅基地和工業用地許可等,要認真查找存在的不足並督促改進,從而達到普遍提高國土資源行政許可水平的目的,從源頭上消除產生信訪的因素。

(四)創新辦訪機制,引進社會力量。解決信訪難題,不能單單依靠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有限的力量,可以考慮試行引進“外腦”,比如人民調解、法律援助機構、相關專業人員、運用諮詢、協商、調解、聽證等方法,在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與羣衆間建立更密切和更多的對話平臺,利用多種方式和疏通多種渠道解決土地信訪問題。

(五)嚴格執法監察,加大查處力度。對舉報違法用地的信訪,靠解釋、調解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必須對舉報發現的違法用地行爲予以堅決的查處。一要加強巡迴檢查,及時發現、及時制止;二要查處典型案件,對政府、法人違法佔用土地行爲,要敢於查處,不能姑息遷就;三要加強聯合辦案,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目前在自身缺乏強制手段的情況下,要加強與紀檢監察、公安、檢察和法院的聯繫,積極爭取這些部門對土地執法的支持與協作,增強土地執法的威懾力;四要嚴格依法行政,對土地違法案件,不僅要依法查處違法用地,還要依法處理違法用地責任人,取信於民。

(六)建立應急預案,妥善處置羣體性事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