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2W

還不能發揮資金的整體效益和引導效應,多元化、社會化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5、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發展生態農業,農民需要優質種苗、肥料、技術和信貸等多方面的服務,但目前看還缺少爲農民服務的軟件環境。如荒山開發、退耕還林等項目往往要在實施幾年後才能得到回報,但農民貸款難度還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務將有益於農民及時調整生產結構,以滿足市場要求,並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但目前給農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還不夠暢通。 三、對策與建議 生態農業能夠實現農業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功能,在生態市建設中處於基礎性地位,代表着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根據生態市建設要求和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制訂規劃,使生態農業進入規範化發展軌道。規劃是龍頭。由於我市還沒有生態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各部門在制訂實施專項規劃時還缺少科學性、存在隨意性,難以做到整合資源、統籌安排。爲此,建議儘快研究制訂全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引領全市生態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同時,成立生態農業建設領導機構,明確牽頭部門,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和監督,搞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發展生態農業的強大合力。 2、拓寬融資渠道,保證生態農業投入的持續增長。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將生態農業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一縣十三鄉”扶貧開發、農業科技、龍頭企業等政府扶持項目,都要向生態農業方面傾斜。縣(市)區財政要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配套經費,專門用於生態農業建設,並根據財政狀況逐年增加。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 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手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爲導向,農民與企業投入爲主體,信貸投入爲補充的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生態農業投入新機制。 3、抓好示範,帶動全市生態農業的大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在點上求突破,在質上求提高,以點連線帶面逐步推進。當前,特別要注意支持歷城搞好省級生態農業示範區試點,爲其他縣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提供經驗;發揮農高區的科技龍頭作用,使農高區成爲展示生態農業建設成果的窗口;搞好白雲湖、遙牆機場周邊、高速公路兩側等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使其成爲生態農業建設的樣板;在“兩區一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周邊地域規劃建設多種形式的觀光農業園,使人造景點與自然景觀互爲補充,完善景區功能,減輕旅遊業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破壞。 4、做強畜牧業,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xx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畜牧業涵蓋一二三產業,是農業循環經濟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要把畜牧業作爲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重點,通過實施畜禽良種補貼、“一大一小”(養殖大戶、畜牧小區)獎勵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導發展以食草家畜爲主的節糧型畜牧業。加快“草畜乳一體化”工程,發展優質牧草和飼用作物,推動“糧-經”二元種植結構逐步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突出抓好國際機場周圍、高速公路兩側等重點區域秸稈和牧草養畜示範帶(區)建設,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養牛養羊、“畜-沼-果(菜)” 等生態循環模式,促進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在生態鏈條中多次增收受益。 5、發展生態農業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與最貧困區往往是同一區域,這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我市情況也是如此,南部山區尚有52萬畝荒山需要綠化,北部沿黃還有60萬畝沙化土地需要治理,這些地區既是生態保護的重點,也是扶貧開發的重點。要按照 “ 南護水源、北治風沙 ” 的總體思路,在南部山區實施好荒山綠化工程,加大退耕還林還果力度,北部沿黃沙化地區要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林糧間作和牧草種植,擴大林草面積,建設省城的綠色屏障。對處於重點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內人口少、條件差的偏僻小村莊,借鑑外地經驗,轉換扶貧思路,遵循 “ 移得出、穩得住、逐步富 ” 的原則,開展生態移民試點,實現異地脫貧。 6、堅持科教興農,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不斷提高科技投入用於農業科研推廣的比重,圍繞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優先領域和關鍵技術,支持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生態和環境領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和技術交流網絡,重視人才培養,發揮農廣校培養農村科技人才的陣地作用,搞好生態技術培訓,爲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同時,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共識,營造發展生態農業的濃厚氛圍。

生態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建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