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3W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

近年來,太旗依據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科學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馬鈴薯傳統生產方式,全面向現代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馬鈴薯產業格局已初步形成。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精選24篇)

一、發展現狀和成效

20xx年,全旗馬鈴薯種植面積50.1萬畝,佔總播面積的35.3%,總產量55.14萬噸,17萬農牧民人均增收392元。20xx年馬鈴薯種植面積55萬畝,佔總播面積的39%,預計總產量79.5萬噸,加工7.9萬噸,儲藏20.4萬噸。現有生產、加工企業35家,種植大戶80餘家、專業合作社100餘家,園區308處、20.7萬畝,膜下滴灌3萬畝。

先後被評爲無公害農作物生產基地、馬鈴薯優勢作物產業帶、全國馬鈴薯標準化示XX縣、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示XX縣、高產創建示XX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國家商標總局註冊“精豆”牌商標,認證爲綠色食品,部分馬鈴薯產品被認證爲有機食品。

二、主要做法

(一)開展宣傳培訓。一是邀請自治區馬鈴薯示範推廣團隊培訓指導。二是舉辦“高產創建”等系列實用技術專題培訓班。三是召開現場觀摩會,技術人員實地指導,發放培訓手冊、明白紙。四是利用媒體發佈信息進行宣傳。

(二)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行政與技術結合。發揮行政部門、科研推廣、基層幹部在組織發動、方案制定、政策扶持、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作用,構建政技結合的組織領導體系和技術指導體系。二是科研與推廣結合。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示XX縣項目爲載體,推動高產優質品種的選育應用、高產技術的普及推廣、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三是規模化經營與專業化服務結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引導耕地向種植大戶集中,推進集約化經營。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專業化服務,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三)實現“四化標準”。一是田間設施標準化。整合項目、集中資金,按照渠道不變、性質不變、用途不變的原則,實施標準化農田建設。二是管理服務專業化。建立 “旗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幹、村有技術標兵”的三級科技服務隊伍,實行統一技術服務,做到技術全面入戶到田。三是生產過程機械化。大力推廣農機作業技術,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四是生產方式集約化。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實現土地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生產轉變,提高種植效益。

(四)實行“四個統一”。一是統一推廣優質高產品種。示範推廣荷十五、夏波蒂、大西洋等綜合性狀優良的馬鈴薯品種,落實良種補貼政策,實行統一供種。二是統一應用集成高產栽培技術。根據品種特性,採取針對性高產栽培技術,通過技術集成配套、示範應用,形成標準化規程。三是統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按照土壤養分構成和作物需肥規律,進行有機和無機相結合、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結合、土壤施肥和葉面施肥相結合,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四是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控。科學制定綜合防治方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機械化精密精準打藥綜合防治技術。

三、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方面。一是馬鈴薯基地發展建設相對較緩,需要加大資金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旱地耕作方式較傳統,在應用現代栽培技術、優質高產模式等方面差距較大,需要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三是需要加快完善和配套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建設。

(二)加工方面。一是現有馬鈴薯加工企業規模小、產能低、技術較落後,產品出成率10-15%。產品主要以澱粉、全粉等初級產品爲主,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馬鈴薯加工轉化率不足15%。二是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由於生產經營規模小,銀行貸款難度大,在原料收儲、設備更新、技術投入、擴大生產等方面發展受到制約。三是受資金、貯藏能力的制約,無法大量收購馬鈴薯進行加工,每年只能在秋季馬鈴薯收產時生產2-3個月,實際產能僅達到15%左右。四是大部分馬鈴薯加工企業均建在鄉村,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

(三)貯藏銷售方面。馬鈴薯在收穫季節受集中上市影響,價格低,銷售難,錯季價格升高後,供應又不足,急需加大馬鈴薯貯藏庫建設規模,拉開上市時間,實現均衡上市。

(四)科研推廣方面。一是馬鈴薯脫毒種薯不能自主研發生產,馬鈴薯科研單位在我旗乃至全盟都是空白。二是盟農研所雖然設在太旗,因科研設施落後、經費不足,高新技術無法推廣。

四、發展建議

(一)做好產業規劃

根據發展方向及產業特點,進行專業調研,編制切實可行的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

(二)逐步建立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生產體系

加大高產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力度,引進脫毒高產優質品種進行栽培,擴繁試驗,篩選適宜地方種植的`脫毒馬鈴薯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逐步把太旗建設成爲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和優質馬鈴薯商品薯生產基地。

(三)提高旱地機械化水平

多渠道融資,擴大現代化節水馬鈴薯種植規模,提高旱地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水平。利用好自治區農機補貼政策,提高馬鈴薯機械化、集約化種植水平。

(四)加大品牌建設力度

抓好產品質量和品牌創建工作,推廣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生產基地和產品認證工作,打造馬鈴薯知名品牌。

(五)培育馬鈴薯加工企業

一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現有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建設生產基地。二是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建立信用擔保體系,拓寬融資渠道。三是協調解決交通、供水、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

(六)加強技術推廣

做好節水噴灌、滴灌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旱作機械化馬鈴薯種植技術,馬鈴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脫毒馬鈴薯種薯擴繁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

(七)加大貯庫設施建設力度

通過幫扶、政府補貼、專項資金等方式,支持和幫助標準化馬鈴薯貯藏設施建設,逐步改善馬鈴薯貯藏條件,爲生產提供優質種薯,延長企業加工期和反季節銷售12

爲切實做好今年夏收夏種工作,更好服務“三農”,XX縣農機局立足本職,周密部署、依法履職,統籌調度、強化服務,充分展示了農業機械在“三夏”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今年XX縣小麥種植面積約9萬畝,適宜機械收穫的面積機收率達98%。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2

90年代中期以來,隨着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牛奶營養價值的認識,市場對牛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奶牛業得到迅速發展。市原來只有市郊養有少數奶牛,現在已擴展到周圍郊縣的最近幾年,奶牛存欄數量增幅每年都在10%左右,XX年底全市存欄頭數達到9806頭,年產鮮奶量達到26,521,000公斤,這對保障市場供應,提高人民羣衆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市的奶牛業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底子薄,基礎差,起步晚,規模小,技術水平底,管理落後等種種原因,導致奶牛養殖戶的經濟效益並不理想,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全國牛奶存在惡性競爭。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奶牛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普遍較好,在這種形勢下,農民養奶牛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養奶牛的人越來越多,奶業發展形勢良好。奶業的高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是市場的激烈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規模大、技術先進、成本低、效益好的牛奶生產企業,爲了爭奪市場,不斷降低銷售價格。這對底子薄、基礎差、起步晚、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管理落後的市奶業打擊很大。由於外省的盒裝牛奶價格壓得很低,牛奶加工廠的價格就無法提上去,廠家價格上不去,鮮奶收購價格就得壓下來。90年代中後期,市的鮮奶收購價格曾達到每公斤3-3.8元,部分水牛奶收購價格高達5-6元。而現在的鮮奶收購價格平均每公斤2.57元。鮮奶收購價格不斷地下降,而飼料的價格卻在不斷地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非常快。在這種情況下,奶農曾多次呼籲牛奶加工企業提高鮮奶收購價格,但企業根本不聽。所以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普遍較低,現在每頭奶兔年利潤在-3000元之間,而且風險非常大,有的養殖戶不但不賺錢,反而虧本。面對微薄的利潤和即將出現的虧損,已有部分養殖戶放棄了養奶牛,改養其它牲畜或改行做別的產業。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如果各級政府領導不引起高度的重視,採取積極的措施,市的奶業將會逐步萎縮,最終導致出局。

2、牛奶深加工數量少。目前市有乳業加工廠8家,由於這些加工企業受資金、技術、管理、銷售、服務等因素的制約,每天加工的鮮奶非常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奶農擠出來的牛奶,由於無人收購,不得不痛心地倒掉,造成極大的浪費和損失。

3、奶牛品種不理想。目前市所飼養的奶牛主要從外地引進,所引進的奶牛品種不是很理想,病多,產奶量少,飼養成本高。

4、青貯飼料供應不正常,質量不高。市青貯飼料大多數從外省購進,由於路途遙運,所以供應很不正常,飼料供應不正常,就會影響到飼養的質量。青貯飼料除供應不正常外,質量也不高,這也影響飼養的質量。

5、牧草、飼草來源少。市是的首府,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形地貌屬丘陵地區,沒有規模的牧場,飼草也很少,這對以草爲主要飼料的奶牛來說,很不利於奶牛業的發展。

6、養殖水平低。目前市奶牛養殖以戶養爲主,數量不多,規模比較小。一般養殖戶飼養的數量爲3-5頭,多的幾十頭。養殖方法比較單一且落後,飼養環境差,衛生條件差,抵禦病疫能力差,每次購進的飼料數量少,價格高,勞動生產率低,造成養殖成本高。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3

“民以食爲天",中國人向來對“吃"是情有獨鍾的,會澤人更是喜歡“打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創造了博大的飲食文化,並賦予其深厚的內涵與底蘊,步入享受型主題消費時代後,人們更強調自我認同與自我享受,吃的盡情,玩的盡興成爲當代人的生活準則。

是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其中:豐富的飲食文化是滇味重要的發源地之一。金鐘鎮XX社區位於縣城中心,總面積1.5平方公里,轄14個居民小組、3102 、9575人;黨總支下設12個黨支部,有黨員221人;現有駐社區單位42家,民營企業16個,個體工商戶800餘個,其中經營餐飲業的有50餘家。20xx年末,居民人均純收入5138元。社區主要依靠區位優勢發展第二、三產業及打工業。XX社區自古就是會澤的商業中心,在會澤餐飲業的發展中自然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次調研我們選取了“雲南餐飲名店”——人和樓作爲調研對象,希望藉此爲政協開展的“會澤美食產業聯合調研”提供一份可供參考的資料。

一、基本情況

XX社區美食產業大多以經營會澤傳統小吃、菜品爲主,平凡如蕎絲稀豆粉、燕麥湯圓、豆花米線、洋芋粑粑、包穀米線、包穀餌塊、蕎飯、包穀飯,奢華如羊八碗、八大碗、宮廷藥繕全雞等,可謂品種繁多、口味各異,適合各個年齡、不同層次的消費羣體。其中,“人和酒樓”頗具代表性。人和酒樓,位於縣城老街中段,有20多年曆史,目前,是會澤縣城內規模較大,具有代表性的餐廳。人和酒樓由中式烹調高級廚師王雲保先生主廚。酒樓秉承會澤悠久的飲食文化傳統,不斷開拓創新,主營正宗滇味、地方特色菜:生炸雞、拉條雞、宮廷藥繕全雞、芙蓉魚片、紅燒扣肘、千張肉、粉蒸肉、龜羊湯、撅菜湯、宮爆肚條等系列名菜,20xx年被雲南省烹飪協會授予“雲南餐飲名店”和“雲南名吃”等稱號。

二、發展現狀和優勢

近年來,會澤縣節假日餐飲和旅遊餐飲持續升溫,社會消費能力增加,特別是家庭和私人消費明顯增多,美食產業的發展是靠着招牌菜的名聲、新菜系的跟進速率以及服務的態度,隨着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更新,就餐的環境也成爲一個重要的考量依據。各餐飲業主爲了更好的吸引顧客,適應人們消費需求,大力改善餐飲環境,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切實改變了餐飲業的形象,提升了餐飲業的整體水平,使餐飲業朝着科學、文明、健康、安全的方向發展。以“人和酒樓”爲代表的這一類老牌傳統餐廳,在招牌菜和口碑方面是具有競爭力的:一般下半年爲婚宴的旺季,“人和酒樓”也總是天天有包席,婚宴的`收入佔到營業額的百分之八十,平時主要接待家庭聚餐、朋友聚會、單位接待等,這些都主要依靠老顧客和口碑帶動。

三、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據瞭解,近年來“人和酒樓”在網絡和旅遊地圖上都作了宣傳,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爲店面位置(門前不開闊,沒有停車場)以及就餐環境的限制,遊客就餐和高檔消費始終做得不太理想。這其實是XX社區轄區範圍內大多餐飲也經營者共同的困惑。因爲XX社區主要是以老街爲中心,在老街設爲步行街之後,餐飲業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很多人願意選擇到北環路、振興街等便於停車的地段去就餐;更爲尷尬的是,那些願意享受步行樂趣和鍾愛傳統美食、或慕名而來的本地人和遊客,卻常常因爲這“步行街”上呼嘯而過的摩托車、汽車而興致大掃、失望而歸......

其次,XX社區範圍內的餐飲店大多存在經營管理不夠規範的問題。會澤縣屬於發展中的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但物價消費水平卻相對偏高,雖然近年來會澤縣的餐飲市場在城市建設與旅遊開發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企業管理化與組織化程度較低。大多數經營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大部分管理與服務人員沒進行過專業化、正規化的業務技能培訓,父子店、夫妻店、早餐店、便餐店居多,零散的餐飲門店佔據了市場主導地位。同時,因資金欠缺、信心不足、安於現狀、菜品雷同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會澤餐飲不缺少名片,而是缺少把名片發出去的人,導致“外地人不知去哪吃,本地人不知吃什麼”的怪圈產生。偌大的城市中,發掘一家中意的餐館,一桌可口的宴席,人們就會像蜜蜂採蜜一樣,蜂擁而至,造成了很多的麻煩。這主要是由於會澤的特色餐飲,分佈過於稀疏,豐盛美食,散落各處。目前。會澤有餐飲店面無數,也有些形成了飲食一條街,但檔次不高,規模不大,特色不鮮明卻是事實。雖然美食資源豐富,但卻缺少有名的特色美食街,店面分佈較爲分散,少有多種美味在一起的街面。很多人只知道自己居住周圍的一些小吃店,或者哪一家有什麼特色招牌菜,但卻沒有一處能將這些美食彙集在一起的地方。晚上,經常有很多人開着車到處找尋那些散落在會澤不同街道和角落的特色美食店,而外地朋友來也必須要會澤人領着才能找得着這些小店。雖然北環路也分佈着較多的餐飲店,振興街一帶的發展也帶動了餐飲業的繁榮,但能代表會澤美食特色的街道卻一直沒有出現。

另外,員工素質和衛生狀況也不容忽視。服務主要集中問題在:服務員情緒問題、服務員業務不熟問題、服務員職業素質問題。大多餐飲門店招人是招來就用,根本沒有經過相應的培訓。衛生狀況是:大部分餐飲餐具分兩大類:一是由餐具消毒公司提供。二是有自主清洗消毒。調查走訪和食客的反映,總體對餐具的衛生狀態不滿意,經常出現油污和髒垢的現象。

四、加快美食產業發展的建議

1、對步行街的整體環境進行改善。既然是“步行街”就不能有機動車通行,這不單隻對餐飲業有好處,對會澤整個城市的形象都將有所提升。

2、加大對私營餐飲業的扶持,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使其有能力調整改善經營機制,加快發展步伐。

3、制定並確實嚴格地執行一些獎懲機制,以敦促餐飲業在員工培訓、衛生管理等方面的自律。

4、現在,很多城市在打美食牌,辦美食節,吸引旅遊者。美食街是一個旅遊城市不可缺少的,很多城市經濟的興起和一些居住區的發展都促成了不少美食城的形成。會澤的美食文化歷史淵源,美食風味很有特色,很多美食都有一段典故或傳說,加之會澤歷史文化悠久,又計劃大力發展旅遊,那麼,打造一條甚至多條特色的美食街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何樂而不爲?

因時間匆促,此調研報告僅窺豹之一斑,有未盡未實之處,當在今後的工作中完善補充。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4

集成電路(ic)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與基礎,是調整產業結構、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支撐。現代經濟發展的數據表明,集成電路每1元的產值,可以帶動電子工業10元、gdp100元的產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很高的貢獻率。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以集成電路爲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大多在30%以上,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成爲世界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20xx年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271億美元,爲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儘快實現確保國家信息安全的戰略目標,20xx年起,國家連續出臺重大政策措施,全力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壯大,國內各省市也競相上馬集成電路項目。在這種形勢下,遼寧集成電路產業也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爲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xx遼寧行動綱要》,增添工業發展新動能,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我們對全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並結合實際提出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概況

(一)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20xx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爲3389億美元,同比增長1.62%。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主要分佈在北美、歐洲、日本和亞太地區,美、日、韓、荷蘭和中國臺灣仍然佔據着產業高端地帶。其中,美國、日本分別是全球第一、第二大集成電路強國,美國在芯片設計、晶元製造和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發展上全面領先,日本在基礎材料和ic(集成電路裝備)方面優勢明顯;荷蘭在覈心設備光刻機方面已形成壟斷;韓國是全球主要的集成電路製造國;中國臺灣則在晶圓代工規模和設計方面有一定優勢。當前,集成電路生產水平已達7nm,接近摩爾定律極限,但階段性技術瓶頸的出現,並未制約產業發展。伴隨芯片設計和製造模式不斷創新,芯片應用範圍已由簡單的機電和pc設備,實現了向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領域的無限拓展,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迎來了又一輪發展浪潮。

(二)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爲推動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加快發展,20xx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發佈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成立了以國家領導人爲組長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同年9月設立了規模超過1300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基金,自此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20xx年,全國集成電路產業完成銷售額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在規模上,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地區爲主的四大發展區域。其中,以上海、江蘇、浙江爲重點的長三角地區,佔全國產業比重約爲55.4%;以北京、天津爲重點的環渤海地區,佔全國產業比重約爲19.1%;以廣州、深圳爲重點的珠三角地區,佔全國產業比重約爲.9%;湖北、四川、安徽等中西部地區,佔全國產業比重約爲10.6%。在技術上,北京是設計實力強大的綜合性基地;上海是擁有完備產業鏈的製造基地;深圳則依託龐大市場,聚焦設計和應用;武漢在專項資金、稅收、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定了優惠政策,初步形成了從設計到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上述地區都把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作爲搶佔新興產業戰略制高點的重要舉措,以提升區域核心競爭能力。

(三)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全省集成電路產業主要集中在瀋陽、大連兩市,截至目前,全省擁有集成電路相關近100家,產業涵蓋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裝備製造以及相關材料等領域。預計20xx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xx0億元,同比增長120%以上,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具備進一步發展的產業基礎和條件。

集成電路芯片製造業。英特爾12英寸65納米芯片廠是我省目前最大的芯片製造項目,該芯片廠晶圓年產能60多萬片(按2500塊/片折算,集成電路產能超過15億塊)。今年全年,預計英特爾產值同比增長190%左右。此外,中國電科集團四十七所擁有完備的集成電路製版、芯片加工等技術和手段,以小批量軍品爲主要市場,產品包括微控制器/微處理器及其接口電路、專用集成電路、存儲器電路、厚膜混合集成電路等;瀋陽儀表科學研究院擁有一條完整的4英寸硅基力敏傳感器芯片中試生產線。罕王微電子(遼寧)正在建設8英寸mems高端智能傳感器芯片生產線,現設備已全部到位,正進行產線安裝調試。

ic設備製造業。我省ic設備與北京、上海形成三足鼎立,關鍵零部件製造技術全國第一。在ic裝備極爲關鍵的真空和自動化兩項關鍵技術中,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唯一的國家級真空所在瀋陽,第一個真空博士點在東大,第一個真空工程中心在瀋陽科儀。同時,東大和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的自動化技術走在國內業界前列。20xx年,瀋陽建立了集成電路裝備產業製造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內擁有ic設備製造企業超過50家,建有精密零部件加工、檢測和裝配三大公共平臺。其中瀋陽拓荊生產的pecvd(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設備,瀋陽芯源先進半導體生產的勻膠顯影設備,瀋陽儀器儀表所生產的劃片機設備,瀋陽新鬆機器人研發生產的機械手及自動化傳輸設備等關鍵設備國內領先;大連佳峯電子自主研發的“ic用全自動裝片機”和“全自動引線鍵合機”,填補了國內同類封裝設備的空白;瀋陽富創的鋁合金零部件產品躋身國際市場,已通過業界最權威的半導體零部件供應商評估審覈,是國內唯一ic設備精密零組件全製程工藝解決方案提供商,國內唯一一家被世界排名前兩位的裝備廠商美國應用材料與日本東京電子認證的戰略供應商。

集成電路設計業。截止20xx年底,全省共有39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納入國家統計範疇,產品涵蓋移動通信、智能應用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多億元,其中瀋陽中科微電子有限公司、大連維德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通過國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認定。大連建有佔地面積7萬平米,建築面積8萬平米的遼寧省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基地。基地建有電子自動化設計及測試等公共服務平臺,現已入駐相關企業20多家,其中大連維德公司的高速實時圖像處理器芯片技術世界先進,開發的高速攝像機產品被用於國家高鐵高清視頻檢測和高速成像系統;大連愛康普站位於rfid產業鏈的制高點,開發了基於tto/ttf技術的完全自主的空中接口通訊協議-“漢協議”,設計的icp01芯片是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rfid標籤芯片;硅展科技自主研發生產的“智能無線充電管理芯片”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處於世界領先行列。

集成電路材料業。圍繞大連英特爾芯片製造,康福德高、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摩西湖化學等18家全球知名的半導體配套企業紛紛來遼投資設廠;大連科利德已爲英特爾、中芯國際等國內外知名集成電路企業供應特種氣體;瀋陽硅基科技擁有國內最先進的soi(絕緣襯底上的硅)專利技術和製造生產線,主要產品包括8英寸薄膜soi、8英寸外延soi以及6-8英寸磨拋soi材料,其中8英寸薄膜產品已批量供應美國ti與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併成爲其合格供應商。

二、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存在問題

遼寧集成電路產業儘管取得一定發展,與北京、上海、廣東等國內發達省市相比,仍存在產業規模不大,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品核心技術不多,產業鏈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實現產業新突破。

發展相對滯後。當前,北京、上海、廣東、安徽等多個省市均把集成電路產業作爲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戰略制高點之一,紛紛出臺新的扶持措施,加大投資力度,引進重大項目,力爭在未來集成電路產業佈局中搶佔先機。我國商業化運行(含在建)的晶圓生產線已達81條,其中僅在建的12寸晶圓線就達8條,而遼寧除英特爾項目外,僅有1條罕王8寸晶圓生產線。20xx年,全省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產值71億元,僅爲上海的6.7%,江蘇省的7.1%,差距十分巨大。多年來,我省對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一直處於跟隨甚至觀望狀態,而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新應用的強勢崛起,集成電路產業已快速進入智能化、個性化時代,發展週期越來越短,更新換代越來越快,直接導致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愈發吃力。

缺少龍頭企業。除英特爾大連項目外,省內骨幹企業仍處於成長期,尚未形成規模,且多爲各自發展,產業生態鏈建設極不健全。瀋陽ic設備產業20xx年銷售收入僅19.4億元,拓荊、富創、科儀、硅基等骨幹企業的產品剛剛通過國際驗證實現批量供貨。罕王微電子的mems高端智能傳感器芯片項目,預計20xx年才能實現量產,大連宇宙電子“8英寸功率半導體器件生產線(一期)”項目因股權問題建設期延後。缺乏具有行業競爭力、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難以帶動下游企業發展,導致我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集聚度偏低,培育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更爲困難。

缺乏核心技術。在目前主流集成電路芯片基本採用28納米及以下工藝的情況下,我省集成電路企業仍未掌握60納米及以下芯片製備工藝和設備的核心技術,少數集成電路芯片製造和封裝生產線也是通過採購國外裝備和成熟工藝,自身不具備維護和改進能力。在光刻機、蝕刻機等核心ic設備上,基本一片空白,僅有少數中低端ic設備製造能力,裝備製造業優勢無從體現。這一點既有國際大環境下,集成電路製造被少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壟斷,產業代差和技術鴻溝難以逾越的現實,也有我省企業研發意願不足,創新體系不完善,市場意識不強的內在原因。

發展資金匱乏。集成電路生產線建設費用極爲昂貴,一條完整先進的芯片生產線投資需數百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建或在建的地方性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總額達3000億元,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先後設立和擬設立300億元、500億元和280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甚至僅無錫市正在積極推動設立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也將不低於100億元。相比之下,遼寧集成電路產業直投基金規模僅爲100億元,在國內各沿海省份缺乏競爭力。同時,除英特爾存儲芯片項目外,基本無域外增量資金在遼投資集成電路產業。這其中既有我省缺乏芯片製造企業,而ic設備企業單體規模較小,不足以支撐大基金進入的產業結構原因。也有我省對集成電路發展重視程度不夠,招商力度不夠,導致外商企業缺乏投資熱情等政策原因。各種因素相互疊加,造成產業造血能力嚴重不足,產業發展資金極爲匱乏。

三、發展建議

面對國家新一輪集成電路產業佈局調整和大規模支持,我省必須快速跟進、爭取支持、務求實效,進一步堅定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切實採取措施,確保遼寧集成電路產業順利邁過產業化關鍵期實現快速發展,以避免在全國產業版圖上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的危險。建議採取以下措施,儘快推動遼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壯大。

(一)打造ic設備製造強省

集成電路生產線建設中的光刻機、成膜機器、擴散設備等設備投資超過總投資的75%,因此,遼寧應立足裝備製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做大做強ic設備產業。以拓荊、新鬆機器人、大連佳峯電子等企業爲主,形成在各企業核心業務領域領先國內,追平國際一流的技術能力。重點鼓勵和支持省內精密加工、智能裝備有技術優勢的國有大型企業與民營集成電路裝備企業合作,讓國有大型企業傳統技術優勢和民營企業敏銳的市場嗅覺及靈活的經營機制相結合,推進ic裝備與高端裝備製造融合發展。同時,不斷加強技術儲備,在光刻機、蝕刻機等高端設備發展上及時跟進,爭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早日開發出工藝先進、良品率高、穩定性好的關鍵ic設備。

(二)大力引進芯片製造項目

芯片製造居於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核心地位,缺少芯片製造關鍵環節是遼寧與國內其他省市競爭中處於下風、在國家新一輪集成電路產業佈局中處於被動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加大芯片製造招商,通過創新招商方式,爭取實現跨越式發展。

加大新投產項目政策優惠力度。藉助全球產業轉移之勢,吸引國內外集成電路知名企業來遼寧建立分部和12英寸及以上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項目,並應在土地、稅收、用水用電方面給予最大程度優惠政策。集成電路產品主要採取空運方式,選址上應以瀋陽、大連靠近機場工業園區爲主。必要時,可以採取外資廠商控股51%方式建廠。招商企業可以不侷限於三星、英特爾、臺積電等一線代工大廠,但招商企業在良品率和製程工藝成熟度上,必須具備國際一流水準,並有穩定的供銷渠道和一定的市場佔有率。同時,可利用我省擁有芯源、芯冠、富創精密、硅基科技等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供貨企業的有利條件,組織相關部門積極跟進協調,主動與有意願在遼寧投資設廠的集成電路企業洽談,在設備供貨價格、稅費等方面加大優惠力度,爭取項目早日落地投產。

合理謀劃二手設備建廠。當前,國際部分芯片製造企業,在擴建新生產線的同時,希望通過將原有生產線外遷,以設備和技術入股,同中國等後發國家合作生產。新建芯片廠投產週期一般在2-3年,而利用二手成熟設備建廠,1年即可投產,大幅縮短投資週期。同時,使用情況良好的二手設備價格往往只有新設備的30%甚至更低,因此性價比較高。在選擇二手設備方面,原則上必須是製備12英寸以上、線寬40nm以下芯片設備。使用年限不超過2年,投資廠商具備在芯片廠生產壽命週期內維護使用該設備的必要資質,能保證產品的良品率。而且,必須保證廠商利用二手設備投資建廠後其佔有股份不超過50%,確保我省投資方具有項目運營管理決策權,規避和減少二手設備建廠風險。

(三)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

加強相關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鼓勵集成電路生產領域企業建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大連理工大學集成電路設計、工藝平臺的建設。推動產業聯盟加快構建“共同投入、聯合開發、相互信任、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合作機制,加強聯盟內成員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支持聯盟內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成立技術攻關小組,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四)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建議將省集成電路產業直投基金規模擴大至150-200億元。爲充分發揮基金槓桿作用,可在投資方向上進行細化:對12英寸及以上、線寬28納米及以下、投資規模百億元以上集成電路芯片生產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同時針對芯片生產項目引進的設計研發、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鏈配套項目給予相應支持;鼓勵生產線投資企業採購本省ic設備企業生產的專業設備,並對其採取適當價格補貼;支持我省整機企業首購首用本地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自主開發的芯片;鼓勵省政府和地方政府以貼息、事後獎補、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企業發展,提高核心技術國產化水平。此外,可在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中設立併購子基金,精選標的公司,在力所能及範圍內,進行有針對性收購併購,彌補產業和技術短板,快速提高我省集成電路裝備製造業技術水平。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5

近年來,薛城區沙溝鎮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強力推進第三產業,全力打造特色產業鎮。

一、特色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沙溝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總面積84.5平方公里,轄35個行政村,人口5.5萬人。全鎮特色產業主導產品爲木材、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從業人員4100餘人,去年實現年銷售收入8.4億元。自以來,重點培植了捷利林業等8家限額以上骨幹企業,全鎮發展民營企業24家,總數達到46家,新發展個體工商戶720戶,總數超過1000戶。累計簽訂招商引資合同38項,合同利用外資8.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4億元,年均增長50%。先後招商引資了棗莊港、濟正保健品、順翔科技、超級市場等4個過億元項目,捷利木業等過千萬元項目14個,過百萬元項目20個,實現當年投資、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項目12個,增加稅收2200萬元,爲沙溝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主要特點和經驗做法

一是經濟發展速度快。近年來,全鎮上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重點骨幹項目多。順翔科技、棗莊港、濟正保健品、捷利木業、超級市場等一批骨幹項目、龍頭企業促進了沙溝經濟的迅猛發展。今年1-9月份,全鎮實際利用外資3.68億元,實際到位固定資產投資2.94億元,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122%和117%。三是基礎設施投入大。爲確保特色產業發展,自以來,共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整理土地2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5萬畝,爲特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是中小型企業發展迅速。自至今,全鎮共有總投資1.6億元的濟正保健品、總投資1.2億元的棗莊港、總投資1.2億元的順翔科技、總投資1.2億元的超級市場等4個過億元企業,帶動了沙溝鎮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沙溝鎮特色產業,近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和經驗,爲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發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如: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化水平較低;工業結構不合理,骨幹企業少;第三產業層次較低,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經濟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競爭能力,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上級特色產業政策和資金的幫扶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等等。

四、下步工作打算和意見建議

今後,我鎮將繼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富民政策,以市場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以效益爲中心,做好三個方面結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鎮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一)結合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逐步實現由農業、林業大鎮向工業化城鎮轉變

堅持把工業放在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進一步強化工業興鎮意識,以招商引資爲動力,在實現經濟跨越發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資爲動力,不斷在創新招商引資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計把項目引進來。加大跟蹤服務力度,對引資落地項目,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實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項獎懲,確保建設見效。不斷拓寬招商新空間,狠抓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提高項目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項目開工率,做到引資一個,落實一個,建成一個,達效一個,不斷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

(二)結合市區城市規劃,切實擴大城鎮建設規模

結合新城城區南擴、薛城城區南拓的市區城市規劃,以個體經濟爲重點,發展私營經濟主導型城鎮。以民營企業發展爲重點,在培植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上求突破。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強鎮富民”的戰略措施來抓,擴大城鎮建設規模,提高規劃檔次和建設水平。突出特色,強化功能,重點抓好城鎮基礎設施,工貿小區和市場建設,積極發展以民營經濟爲特色的城郊型城鎮。

(三)結合區位優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充分發揮我鎮區位、交通優勢,加快棗莊港建設,加快魯南物流中心建設速度,繼續加大張莊石榴山莊投入力度,積極挖掘鎮內旅遊資源,開展以鐵道游擊隊基點村爲主體的紅色旅遊,加快城鎮住宅示範區建設,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設的總體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時因勢利導,啓動民資、外資,大力發展商貿、餐飲、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在全鎮形成千家萬戶搞個體、幹民營的良好局面。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6

XX年以來, xx市掀起了種植食用菌的熱潮。XX年生產規模更由XX年的2500萬棒猛增到4000萬棒。食用菌究竟爲何物?食用菌生產形勢究竟怎麼樣?效益如何?有沒有發展前景?帶着這些問題,我在實習期間,對遵化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食用菌的發展史以及在x市的發展情況

菌類食用在我國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自商周時期,菌菜就作爲山珍,成爲奴隸主的奢侈品。直至晚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菌菜以其山珍的地位和獨特的個性魅力,征服了數代帝王。但他們一直是食用野生菌。自20世紀初法國在雙孢菇純菌種的分離培養方面首告成功,日本在20世紀20年代末首先製成了香菇的純菌種,人工種植的食用菌開始風靡世界餐桌,並形成產業。荷蘭、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的食用菌生產趨於工業化和集約化。目前,全世界的食用菌年產量約1600多萬噸。

在我國,從白山黑水到青海湖畔,從天山南北到日月潭邊,除海南未見報道外,食用菌在其餘各地均有種植。人工種植品種有320多個,形成大規模商業性種植的有香菇、雙孢菇、平菇、木耳、靈芝、雞腿菇等15個。而其中的兩大主要菌類則是東北黑木耳(遼寧最多)和華北(河北)、華中(河南)、華東(浙)、華南(福建)的香菇。目前,全國有食用菌主產基地縣(市)近200個,大中型加工企業多家。年產食用菌1038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65%.其中,出口43.3萬噸,其餘均爲內銷。

在河北,食用菌產量前三名的爲靈壽縣、平泉縣、遵化市。其中,靈壽縣主要生產金針菇,年產7.5萬噸,產值近6億元。平泉縣主要產品是滑子菇,年產4萬噸,產值4.4億元。國家農業部批准的唯一的中國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場設在該縣。遵化市主要生產香菇,年產2.5萬噸,產值約7500萬元。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經歷了兩次高潮。1994年,該市西留村鄉籌建了第一家規模食用菌生產企業,當時的技術不完善,產量也不高,但市場價格較高,每市斤達到3-5元,效益較好,2分地掙3萬,畝純掙10萬,食用菌種植開始向遵化市其他鄉鎮擴散,形成了種植食用菌的第一次高潮。但是,由於當時的大部分羣衆對這一新鮮事物持觀望態度,以及技術不成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沒有形成大氣候。沉寂了幾年後,從XX年開始,因平安城鎮平一村種植食用菌獲得較好收益,從而帶動了平安城鎮、東新莊鎮農民種植食用菌,並迅速擴散到全市。XX年,遵化市種植食用菌的鄉鎮達到18個,規模達2500萬棒。其中,平安城鎮1200萬棒、東新莊鎮600萬棒、劉備寨鄉200萬棒,其餘爲石門鎮80萬棒、蘇家窪鎮80萬棒。XX年,增速更爲迅猛,全市新建大棚1220個,其中平安城鎮、東新莊鎮、劉備寨鄉新建1167個。僅平安城鎮就增加834個,增加產能1300多萬棒。預計今年全市可突破4000萬棒,產量4萬噸,產值1.2億元。種植食用菌已經成爲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

二、食用菌的主要功用

食用菌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高蛋白質、低鹽、低糖、低脂、低熱,富含藥用物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特點,被稱爲“素中之葷”.如蘑菇、猴頭菇、銀耳等,早就被稱爲“山珍之王”、“庖廚珍品”.研究發現,食用菌子食體的蛋白質含量約爲鮮重的3%-4%,乾重的20%-40%,介於肉類和蔬菜之間,並含有豐富的氨基酸,所以,在國際上被認爲是“最理想的蛋白質和組合營養來源”.據調查,大衆餐館的菜食原料中,有近25%的.原料來自食用菌,並且呈上升趨勢。到XX年,北京食用菌餐館已經達到200多家,有80%的大中型餐館、賓館有食用菌菜譜和配菜。

每棒食用菌可採2斤鮮菇。去年遵化市香菇最高產地批發價格爲每斤2.2元,最低爲1元,平均價格爲1.5元左右。每棚放2萬棒,銷售收入約爲2×1.5X0=60000元。單棒銷售收入爲1.5×2=3元。單棒純利潤約爲3-1.25=1.75元。

如果不計算家庭勞動力成本,每年每個大棚毛利潤爲:銷售收入(6萬元)-經營成本(2.5萬元)=3.5萬元。

新建大棚當年可以收回成本,建築成本、管理成本低則可獲部分利潤。從第二年開始,不計算家庭勞動力費用,年毛利潤可達3.5萬元。如果大棚建築採用的是較低成本的鋼筋而不是鍍鋅管,收益會更高,但是,因爲使用年限短,折舊費用也高。

(四)相關經濟效益

種植食用菌帶動了其它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廣泛的經濟效益。僅以平安城鎮爲例。一是流通領域。每年需要100多萬元的更換用塑料膜。今年爲發展食用菌,建築用鋼材需求折算爲多萬元,潛水泵也需要近900臺,價值36萬元。塑料繩、鐵絲等也有大量需求。二是交通運輸業。每年僅制棒就需要37500噸木渣,大部分要到外地採購木料自己加工,或是直接從外地採購木渣。即使是採購木料,按每車載重10噸計算,需要出動3700多輛車次,另外每年需要從等地調運草簾5300噸,也需要近1000輛車次。三是解決了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據估算,在制菌棒期間,就需要20萬個勞動日,因平安城鎮內的勞動力不足,需要到堡子店、石門甚至玉田、薊縣等地招收3000到4000名勞動力。建築大棚,製造蒸籠、鍋爐、接種箱,打井等也安排了大量勞動力。同時,大量的外來勞動力和收購食用菌人員,也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

三、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前景

遵化市目前的食用菌種植品種中,香菇佔90%,其餘爲白靈菇、雙孢菇、茶樹菇等。香菇在遵化市種植歷史已經有10餘年,是目前技術比較成熟,價格比較穩定的菌種。產量位居全省首位,佔全省總產量的30%以上。但是,如果放在全國看,遵化市的食用菌產量只佔0.24%.

XX年,全市食用菌總產2500萬棒,到XX年7月,生產能力猛增至4000多萬棒。大量增長的食用菌生產能力是否會造成供大於求,增產不增收,挫傷農民積極性,最終影響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從市場價格分析

一是國際價格。我國食用菌出口,1995年爲30萬噸,XX年爲47.6萬噸,XX年爲38萬噸,創匯卻分別爲9億、6億和4.6億美元,平均噸價爲3000美元、1255美元和1213美元,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外相關質量指標很多,而我國的標準體系還不健全甚至落後。資料顯示,目前僅在農藥殘留限量指標上,國際食品法典有2572項,歐盟有22289項,美國有8669項,日本有9052項,而我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只有484項。所以,大大影響了食用菌的出口價格。如果我們加大食用菌生產標準化推行力度,產品符合了國際市場標準要求,價格也會相應提高的。二是國內價格。根據中國農業信息網價格之窗的數據庫,XX年6月至XX年2月國內大中城市農貿批發市場香菇價格一直呈上揚態勢,今年2月後開始下滑,但價格仍高於去年。南方菇品市場今年以來最低價格爲6月下旬的5元/斤,遠高於去年最低價格6月的2.5元/斤。而今年最高價格6元/斤也高於去年的最高價格5.5元/斤。香菇作爲常規品種,價格波動幅度小,價格是相對穩定的。今年上半年,北京香菇價格同比上漲30%.

(二)從市場需求分析

一是國外市場。香菇市場主要是日本、北美和歐洲。日本對我國香菇輸入底線爲鮮菇2.5萬噸,幹菇爲8000噸左右。美國和加拿大銷售呈上升趨勢。歐洲人喜歡吃蘑菇,但是,在華人飲食文化影響下,尤其是歐盟國家多達8000家的中國餐館,對香菇、木耳的消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以上國家的香菇消費以華人爲主,比較穩定,隨着華人的不斷增加,消費量也會上升。二是國內市場。飲食習慣和經濟發展水平有着密切關係,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時期,香菇消費就表現了高速增長。目前,我國人均消費香菇不到12克,分別是日本人的1/5,香港人的1/10.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善,全國範圍內的消費量正在以10%的速度增加。以上海市場爲例,上海市場鮮菇消費量每年上升15%,XX年冬季,幹菇消費量同比增長25%,單價上升12%.

(三)從遵化市的產量分析

如前所述,遵化市的香菇產量只佔全國的0.24%,所以,遵化市增加的香菇產量根本不會對市場造成影響。此外,因爲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點和種植習慣。比如,靈壽縣就因爲當地氣候的原因,沒有發展香菇種植。唐山境內,遷西縣就以種植慄蘑爲主,灤縣以種植杏孢菇爲主,灤南縣以種植白靈菇爲主。即使全國的香菇產量均有增加,但是消費量也在增加,兩者相抵,價格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與其他地區相比,遵化市的香菇生產成本較低。況且,香菇是一種可以加工的產品,如果鮮銷不暢,還可以烘乾,也可以醃漬,不至於造成較大損失。

四、關於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

就國際市場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量不斷增加,這既爲我們發展出口創匯提供了機遇,也把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世界市場尤其是歐盟國家對進口產品的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對農產品的有機物殘留方面,標準近於苛刻。就國內來看,實施標準化生產也是一個遲早的問題。如北京等大城市,農產品檢驗的項目也在逐漸增加。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如果不盡早推行標準化生產,我們已經形成氣候的食用菌產業遲早會被淘汰出局。所以,應設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辦公室,靠掛在農村經濟局或科學技術局,由專人負責食用菌生產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早動手,早受益。

(二)及早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場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銷售主要處於小規模、散銷售階段,基本上“送出地頭”,還沒有真正“走進市場”,生產者的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證。所以,應該把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場提到議事日程。如平泉的食用菌交易市場,每年春、秋、冬三季,商賈雲集。除能節省銷售費用,還可以帶動本地菌種、原料的銷售,延伸產業鏈條。河南一省就建立了10餘個市場,西峽、鄭州兩個市場年交易額達20億元。而泌陽縣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遵化市菇農用的錛渣機、裝袋機,甚至是小小的菌袋,都要從那裏購買。如該縣生產的錛渣機,原理與礦山粉碎機沒有太大區別,但最高價格爲一臺20萬元左右。從遵化市的工業基礎看,完全可以自己製造。但因爲市場有限,沒有廠家願意生產。如果建立了食用菌交易市場,不僅可以提高銷售價格,還可以極大地帶動需求,拉動市場,延伸產業鏈條。

(三)儘快對食用菌進行加工利用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只是初級產品,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例如,一斤鮮菇市場價格爲2元左右,到飯店餐桌上一盤可賣15-20元,一斤可做兩盤,增值達10-20倍;保鮮出口,大約增值10倍;加工成罐頭,可增值50%-200%;如提取多糖可以增值上百倍。所以,遵化市應儘快走出“出棚進籃、出籃進車、出車進市”,由“農田工廠”進“農貿市場”的原始銷售階段。建議抓緊扶持建立1-2家較大食用菌深加工企業,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時,降低市場風險。

(四)大力提倡專業化生產和分工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產,尚處於“小而全”的分散狀態,家家建大棚,家家支爐竈,家家有支出,家家沒規模。造成資源浪費,勞動力浪費,綜合效益較低。所以,應該引導農民進行專業分工,把菌種銷售、原材料製造、種植等環節剝離開,使菇農不必再自己造原料,搭滅菌鍋,制接種室,建培養室,也不必拌料、滅菌、接種全做,只要買回菌棒直接出菇,可以專心抓管護,減少投入,騰出精力,最終提高生產效益。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7

一、白茶的生物特性

白茶是溫度敏感型自然突變體,與中國六大茶類中“白茶類”中的白毫銀針、白牡丹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銀針、白牡丹指由綠色多毫的嫩葉製作而成的白茶;而白茶是由一種特殊的白葉茶品種中由白色的嫩葉按綠茶的製法加工製作而成的綠茶。白茶最顯著表現是春季發芽時嫩葉的階段性白化現象。

其表現形式爲:每年春季新萌發的芽頭呈微綠色,而當葉片展開後就很快白化成乳白色。這種白化現象在一芽二葉期前後最爲明顯,隨後葉片的色澤又逐步復綠,顏色也逐漸加深;遲長出的葉片比早長出的葉片優先轉綠;而進入復綠階段後長出的葉片,則不再經過白化階段,直接爲綠色。白茶白化表現的溫度閾值約在20~22℃之間,但低溫僅在芽萌發初期發揮作用,而正常復綠的啓動溫度約在16~18℃之間。白化的直接原因主要爲葉綠體膜結構發育遭遇障礙,色素蛋白複合體消失,葉綠素合成受到阻滯,葉綠體退化解體,但葉片色素組成未發現明顯變化。伴隨葉綠體結構的異常變化,蛋白水解酶活性升高,導致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遊離氨基酸含量升高,是白茶特有品質性狀的主要成因。白茶氨基酸含量爲常茶的2-3倍以上,其中茶氨酸含量接近常茶的氨基酸總量。而氨基酸高特別是高含量的茶氨酸,有利於血液免疫細胞促進干擾素的分泌,從而提高人體抵抗外界的侵害力。所以,白茶對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作用是常茶無法比擬的。正是由於氨基酸含量高,使得由該鮮葉原料製成的茶葉滋味尤爲鮮爽,風味獨特。

二、白茶產業發展現狀

據省農業廳與省茶葉產業協會的專家分析,全國產白茶主要在浙江,全省白茶種植面積約3萬畝,大多屬近幾年新種植茶園,投產面積1萬餘畝,產地主要在安吉、餘姚、寧海和松陽等地區,特別是安吉白茶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按畝產20公斤產出,總量約爲200噸,畝產值平均1萬元,總產值達到2億元。我市是全省老茶區,孕育着不少品種資源。1997年發,我市在下包鄉獅峯村發現白茶原種,取名爲“獅巖1號”。原種繁育始於1998年,現育成原種後代約800株苗。白茶引種始於1999年,現全市白茶種植面積400畝,主要分佈在下包鄉、三都的前源片、下涯的大洲片,大多爲近二年種植,實際投產面積約150畝,白茶製作與營銷企業和龍頭主要有4—5家。今春全市產白茶500公斤,產值約100萬元。目前白茶在內銷市場呈俏銷態勢,經濟效益相當突出,如下包鄉和平村種植大戶吳柒益,該戶20__年秋末種植11畝白茶,20__年採收白茶26斤、收入15000元、均價577元/斤;20__年採收白茶90斤,收入51500元,種後第三年畝均收入4682元,加之出售自繁苗木收入,20__年即收回全部投入本錢;今春採幹茶171斤,收入118000元,畝均收入10727元。下涯大洲的方少陽戶0.7畝茶園產出更是達到驚人的3萬餘元。

三、規模發展白茶的條件分析

(一)主要有利條件:

1、生態環境良好。我市地域生態十分有利於白茶生產,尤其是我市廣大的深山茶區,環境清幽,光照偏少,氣溫偏低,具有豐富的香灰土資源,完全能滿足種植白茶所需生態環境要求。

2、白茶品質上乘。今年,我市白茶“獅峯一號”經中國茶科所檢測,所有指標全部符合國家標準,其中主要指標氨基酸的含量達到6.9,茶多酚的含量高達29,與安吉白茶相比,更具有品質優勢。

3、技術基礎較好。我市發展白茶已具備了一些經驗,在種苗繁育、栽培技術、加工製作、產品標準等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具有較好的生產技術基礎。

4、茶農積極主動。我市是浙江傳統的產茶大市,茶葉歷來是我市的主導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廣大茶農對茶葉生產具有較高的認同感和特殊的感情。超高的經濟效益極大地激起了廣大茶農種植白茶的積極性,同時,一部分已有收益的茶農迫切要求擴大種植面積,從而又能帶動一批農戶發展白茶。

5、產業鏈條初具。通過廣大茶農幾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市白茶生產已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漸成產業化初期發展態勢。2家龍頭企業(市第一茶廠、浙大天賜)全面進入白茶基地培育、加工製作、經營銷售全過程,這些龍頭企業依託自有優勢,外拓市場,內連農戶與基地,成爲進一步做大做強白茶產業領頭雁。

6、成爲增收新徑。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農民增收問題。事實證明,種植白茶可達到“一年種、二年收、三年出效益”。尤其在山區,發展白茶對於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其它產業所不具備的特有優勢,因此,對於我市來說,發展白茶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快發展的問題。

(二)存在主要問題:

1、龍頭企業總量太少。要做大做強白茶產業,離不開一批深諳市場的龍頭企業,只有建立穩定的“公司 農戶”的運作方式,才能經得起市場的衝擊,才能使產業走向成熟。而目前我市集貿、工、農一體的白茶龍頭企業只有2家,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差。

2、品牌管理欠缺。從客觀上講,這幾年由於我市白茶發展前幾年步伐緩慢,品牌建設步伐沒有跟上。從主觀上講,沒有很好重視品牌管理,今年市場上有部分茶農從松陽等地購進低質白茶,以次充好,損害了建德白茶的形象。此外,建德白茶品牌運作力度小,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品牌效應。

3、一次性投入相對偏高。由於今年本地供苗能力嚴重不足,要滿足農戶今年的規模性發展需求,需從外地調進種苗。但目前白茶種苗十分緊張,外地種苗價格幾經拉撥,一路飆升,使苗價從去年的0.15元/株狂升至現今的0.55元/株。如按這一苗價計算,僅種苗成本每畝就達到2200元,高價苗成爲我市今年發展白茶的最大制約。

四、白茶產業的發展定位和規劃

(一)發展定位

1、目標定位。我市白茶產業的發展目標定位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__年至20__年,通過政府引導、行政推動、政策扶持等措施,實現新增白茶麪積5000畝,實現5000萬元產值;第二個階段是20__年至20__年,在第一個階段目標實現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引導、龍頭推動、示範輻射,全市白茶種植面積再增5000畝,白茶種植總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產值突破1億元,成爲我市新的億元產業。

2、產品定位。由於我市具有優越的生態條件,發展優質白茶十分適宜,因而,產品可以定位爲高檔名優茶,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高價,在價位上與常茶區分開來,使白茶成爲我市高檔名優茶的標誌茶;二是高質,高檔茶要有高品質,以高品質來保證高效益,要統一生產技術標準,以無公害生產技術爲起點,逐步推廣綠色白茶、有機白茶生產技術,確保我市白茶品高質優,力爭在全省乃至全國創造最優品質。

3、市場定位。從近幾年白茶的消費階層來看,一般作爲禮品茶或商務茶比較普遍;從消費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以及北京等大城市。因此,重點要把市場放在這些區域,努力提高建德白茶市場份量;同時,要着眼於遠期市場發展規劃,有效擴大建德白茶市場。

(二)發展規劃

1、區域面積規劃

由於白茶的生長環境對於白茶的品質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在白茶的種植地區推廣上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根據白茶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條件與適當集中開發的要求,明確下包鄉、楊村橋的長寧片、下涯的大洲片、蓮花鎮的高山茶區、三都區域的前源片、洋尾鄉等地區作爲重點發展區域。

五、白茶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制定扶持政策。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做好白茶發展與其它支農政策的配套銜接,出臺有利於白茶發展的政策措施。相關鄉鎮、村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形成市、鎮(鄉)、村三級配套政策。市級政策着重扶持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白茶基地建設(包括種苗基地和種植推廣),育苗補貼按實際出售數量,從20__年起每株給予0.03元的補貼,種植白茶按每畝50元補貼到農戶。第二個層次是龍頭企業培育,主要用於支持龍頭企業購置生產加工機械設備,具體視區劃鄉鎮發展規模每個鄉鎮重點扶持1-2家,每戶按購置全套設備所需資金4萬元計算,給予每戶補貼2萬元。第三個層次是品牌建設,主要支持企業對外宣傳造勢、參加各種展覽評比活動等。根據這一政策標準,預計第一階段需投入全部經費列表如下(其中因20__年新發展面積以外地引進種苗爲主,每株苗價0.55元,每株補貼0.30元):

2、抓好技術開發。主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完善白茶標準,制定白茶生產技術系列標準;二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大引用新技術的力度;三是加強新技術研究開發,在白茶炒制工藝、茶形茶色以及生物技術的利用方面做好開發,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提升白茶產品檔次。

3、建設種苗基地。在下包鄉等鄉鎮建立“獅巖1號”以及安吉白茶原種苗繁育基地50畝,按每畝可出苗10萬計,從20__年起,年出圃白茶苗500萬株以上,滿足全市發展白茶種苗需求。

4、加強品牌管理。一是組建建德白茶產業合作社,由專業合作社具體負責品牌運作。二是申報註冊“新安白茶”商標,在包裝方面統一設計、統一印製,統一使用、統一管理。三是加強市場監管,由工商、質監、衛生等部門加強對白茶市場和流通的管理,同時,嚴格控制外地劣質白茶流入建德,爲創優品牌保駕護航。

5、建立實施機構。建立由市領導任組長,各相關單位成員組成的全市白茶產業協調組織協調機構,負責白茶生產的各方面組織協調工作,整合資源,合力推進。同時,由市農業局牽頭,組織人員建立白茶實施小組,具體抓好白茶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

六、20__年主要工作

1、制定全市白茶產業發展規劃。由市農業部門負責做好調研,根據我市實際情況,對報告中提出的目標進一步深化、細化,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

2、制定白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明確白茶種植發展的經費補貼等有關政策標準,並以文件形式予以確定。

3、切實抓好種苗基地建設,爲明年實施規模化生產奠定基礎。根據20__年發展800畝的計劃,確定在下包鄉擇地建立種苗基地25畝,並與育苗農戶簽訂育苗協議。

4、抓好示範點建設。在下包、下涯大洲、楊村橋長寧、三都前源、蓮花、洋尾等鄉鎮建立示範點3—5個,每個示範點面積5—10畝,每個鄉鎮示範面積40畝左右,全市示範點總面積達到200畝以上,當年新增面積達到400畝以上。

5、建立組織機構。一是建立由市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市白茶產業組織協調機構,二是建立由市農業局分管副局長任組長,相關單位人員參加的實施小組,負責白茶產業推廣。

6、抓好宣傳,營造發展白茶的良好氛圍。電視臺、新聞傳媒中心等媒介要充分發揮宣傳陣地作用,大力宣傳白茶致富之路,使全市茶農形成思白茶、種白茶、富茶農的健康環境。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8

畜牧業是我縣的主要產業之一,在縣域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既可促進種植業的發展,又是承上啓下的中軸產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保證。就縣域經濟目前發展狀況來看,把畜牧業作爲主導產業來發展,具有紮實的基礎,持續的增長率和強大的帶動力,是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潛力最大,最具希望的產業。爲了加快畜牧產業發展,夯實農村經濟發展基礎,根據省、市兩級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們組織有關人員深入鄉、村對全縣畜牧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現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畜牧業發展現狀

我縣氣候獨特,多山地與丘陵,草地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農民有養殖的傳統習慣,大規模發展畜牧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在省、市兩級黨委和政府出臺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級專業人員的服務下,我縣畜牧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爲徘徊在溫飽線上的廣大農民開創了一條致富奔小康的大道。到20xx年底,全縣大畜發展到萬頭,豬發展到萬頭,羊發展到萬隻,雞發展到37萬隻,肉類總產達到萬噸,蛋產量達到萬噸。建成規模養殖場57個,發展養殖大戶1300戶,完成圈舍改造15萬平方米。從總體發展狀況來看我縣已成爲名副其實的畜牧大縣,但面對千載難逢的市場機遇,問題依然不少,步履依然沉重。

二、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縣畜牧業雖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但仍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發展層次,從整個產業鏈上講,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產業化發展水平低,目前仍以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爲主,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尚未建立,影響了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2.良種化程度低,良種畜比重小,缺乏專門的優良品種,優種畜品種數量和質量與需求存在較大矛盾,品種利用混亂,私交亂配,缺乏長遠育種繁育規劃,主要表現在生產生長速度慢,飼草料消耗多,生產力不高,養殖效益低下。

3.飼養管理技術落後,絕大多數農戶仍然採用傳統粗放的飼養方法,飼料搭配不合理,有啥喂啥,粗飼料質量低,傳統廄舍條件差,不衛生,缺乏科學飼養管理,畜禽疫病防治意識淡薄,造成畜禽生長慢、生產力低、死亡率高。

4.飼草飼料種植和飼料加工業還是個薄弱環節,尤其是飼草料加工業還是個零,不適應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三、主要表現

畜禽品種質量差、產品產量低、飼草料消耗大,養殖業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低下,形不成核心競爭力,規模上去了,畜產品的品質卻仍在原地打轉;飼養成本加大了,養殖效益卻不高,“畜多不小康”的局面困擾着廣大養殖戶。畜產品加工滯後,僅限於屠宰,沒有品牌效應,未形成產業鏈;秸稈飼料化利用低,存在焚燒現象。

四、具體危害

畜禽飼養週期長,草料浪費多,草食畜對牧坡草地破壞加大;焚燒,容易引發秸稈對環境造成污染火災;存在畜禽疫病發生隱患,影響人畜安全。

五、問題原因

專用型品種比例不高,畜禽生長緩慢,生產週期長,新品種的引進和改良步伐較慢;養殖農戶科技意識不強,飼養管理粗放;畜牧獸醫人員不足,村級防疫員年齡偏大,防疫工作量大;秸稈飼草加工粗糙,造成資源浪費。

六、提高養羊業效益採取的措施

(1)引入優良品種,加快擴繁和品種改良步伐

良種是養羊業發展的源頭和主導產業,在養羊業發展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優良品種是現代牧業的標誌,沒有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就沒有現代牧業的形成和發展。良種是科技的集中體現,只有採用優良品種,才能按飼養標準來實現科學飼養,只有採用優良品種,才能成規模生產符合標準的產品;只有採用優良品種才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因此應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良種工程建設,積極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品種改良和擴繁速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齊全,層次分明的良種繁育結構,地方品種保護系統和良種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良種的培育和生產水平,提高養殖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

(2)抓好養殖小區建設,促進飼養方式變革

當前,我縣養羊業正處於一個轉型期,農村散養戶比重過大,養殖數量迅速發展,使得疫病的防控,飼養技術的提高,環境的保護,村容村貌髒、亂、差等問題漸顯突出。爲提高畜禽的安全性,改變人居環境,減少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一是要促進一家一戶分散性、庭院型、經驗型的養殖方式向小區化、標準化、規範化的生產方式轉變;二是要把小區建設成良種推廣的試驗場、標準化生產的比武場、產業化經營的'小特區;充分發揮人、財、物、技術、信息、資金的聚集效應,使畜牧養殖的組織化程度有質的變化;三是要着力推進養殖小區的發展,按照一個村委會至少要建一個養殖小區的任務明確到鄉鎮,因地制宜,逐步推進。在小區建設上要做到“五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模式、統一技術、統一服務。

(3)強化飼養管理,保證健康生產

根據羊只各個生長髮育階段的營養要求,制訂科學的飼養配方,按羊的體格大小與性別差異分羣飼餵,保證羊只健康成長,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羊羣中應加大繁育母羊比例,急時淘汰老、弱、病、殘及無生產能力的羊只,優化羣體結構。建立完善獸醫衛生防疫制度,嚴把消毒、檢疫、衛生關,對各種疫病進行有的放矢的免疫接種,防止有害微生物和疫病的發生和傳入。

(4)推廣當年羔羊育肥出欄技術,加快羊羣週轉

羔羊肉質地細嫩,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是羊肉中的上等品,生產羔羊肉飼養週期短,成本低,效益高,在羊的生長髮育階段,羔羊是生長最快的階段,是出生後生長強度最大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飼料轉化率高,飼養成本低,隨着羊的年齡增加,每生產1個單位的重量,飼草消耗量也增加,使飼養成本費用加大。實行羔羊育肥,可提高羊的出欄率,加快羊羣週轉,增加羊羣的生產總量和降低飼養成本,減少對牧坡草地的壓力和飼草料的浪費。

(5)廣闢飼料資源,爲發展奠定基礎

我縣人少地多,應充分利用閒置耕地實施人工種草,推廣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增加飼草飼料產量。大力開發利用秸稈資源,過腹還田,實行農牧結合,推廣應用青(黃)貯、氨化技術,搞好試驗示範。同時還應積極開展配合飼料生產研製工作,把發展建立在飼料資源有效開發利用的基礎上。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9

一、種苗生產供應的特點

(一)種苗生產供應品種、樹種多。據統計,今年用於各項造林綠化樹種有30多個,特別是一些城市綠化樹種、園林觀賞樹種增幅較大。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縣城市綠化建設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綠化樹種、園林觀賞苗木的培育力度,種苗生產供應的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二)苗木質量大幅度提高,杜絕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全縣各項工程造林一、二級苗木使用率達95%以上,實現了二級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標。

(三)苗木供過於求形勢依然嚴峻。經樹種、品種結構調整後,今春可供應苗木2800多萬株,供應總量比上年春季減少近200萬株,苗木剩餘總量與上年基本持平,楊樹、山杏、刺槐等常規樹種苗木剩餘量減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看到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全縣種苗質量管理,尋求種苗的銷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培育,努力解決種苗供過於求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而成爲制約我縣種苗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種苗生產供應與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銜接,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生產的盲目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觀,苗木生產結構性過剩,區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於造林任務下達晚,種苗的準備只能依照歷年經驗進行預測和估算,與生產實際需求差距較大。部分林農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增加造林計劃的想法,種苗產業的規模及種植結構難以得到合理的調整。

(二)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缺乏,供應壓力增加。當前,隨着各林業重點工程逐步進入攻堅階段,造林地的立地條件越來越惡劣,造林難度增加,各工程對抗逆性樹種品種種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樹種種苗在當前的種苗生產供應中所佔比例偏低。

(三)良種使用率低。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種苗工程建設的扶持力度,良種生產能力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門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受價格因素的影響(良種種苗價格高於普通種苗),爲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選用普通種子和普通苗木,良種使用率難以提高。

(四)長途調運的苗木質量堪優。立足本縣域,“就地育苗、就近供應”是搞好苗木生產供應的基本原則,是保證適地適樹和造林苗木質量的重要措施。長途調運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質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傷了當地林農育苗生產積極性。

三、發展思路及對策

(一)種苗產業今後的發展思路

一是繼續加強種苗信息調度工作,以信息引導市場,制定科學規劃,提前安排年度計劃,超前發展林木種苗生產,努力提供品種對路的良種壯苗,減少種苗生產供應的經濟損失;要加強造林部門和種苗管理部門的協調,造林規劃早制定,任務早下達,種苗早準備,通過調控和信息引導,保持種苗供需總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種對路,避免苗木市場的大起大落,造成社會資源浪費。同時,要根據林業建設面臨的供求關係和消費多層次變化,面向大林業、大市場,生態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綠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強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大力研究和推廣抗性樹種、品種,培育良種壯苗,發展容器育苗,調整造林綠化苗木的生產結構。在苗木生產供應上,立足苗木自給,支持和鼓勵容器苗生產企業擴大容器苗生產規模,加大生產力度,儘量滿足林業重點工程和城市綠化,特別要加快選擇、引進和改良培育適宜我縣惡劣自然條件的抗逆性針闊葉樹種、草種,速生豐產樹種,名特優新經濟林品種,綠化美化樹種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勵對抗性樹種、品種的培育和推廣,積極調整樹種、品種結構,引進優良樹種、抗性樹種品種,着力解決當前種苗生產中樹種、品種結構矛盾。

三是通過政府引導、給予優惠政策,加強全縣良種的繁育和推廣使用力度,要建設一批良種繁育中心、良種基地,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保持良種的持續經營和穩定的良種供應能力;協調有關部門,落實林木良種推廣、良種補償、種子貯備、林木種質資源清查,建立林木種子貯備制度,爲林木種苗生產發展打好基礎。通過簽訂供苗合同,採取定向培育,進一步提高良種的使用率,解決當前良種生產能力,增加良種使用率依然偏低的矛盾。

四是加強林業重點工程種苗使用和調撥環節的質量監管,提高工程造林質量。在林業重點工程用種苗標準上,要嚴格執行種苗質量檢驗程序和國家用苗標準(即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標準),進一步加強全縣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用苗質量的管理力度,杜絕不合格的種苗上山造林。同時林業行政部門要根據當地種苗調撥各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地方行業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各自責任及獎懲,保證所調撥的種苗全部用於各項工程造林。

(二)種苗產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加強法制,規範市場。加強執法監督是林木種苗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種子法》,加緊配套法規、標準的制定;二是嚴格執行林木種苗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和林木種苗標籤制度,把實行“兩證一簽”制度,作爲依法治種苗的突破口;三是強化林木種苗質量監督管理,加強檢驗人員的崗位培訓,提高檢驗水平;四是加強執法檢查,整頓林木種苗市場,依法查處生產經營假冒僞劣林木種苗的大案要案,使林木種苗生產經營步入規範、法制化軌道。

第二、管好工程,確保成效。林木種苗工程是造林綠化的基礎工程,是林木種苗工作的龍頭和窗口。要堅持“嚴管林,慎用錢,質爲先”的工作要求,按照《種子法》規定,在項目建設中,明確職責和權限,嚴格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實行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和工程監理制,強化資金管理,做到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封閉運行,杜絕~根源,確保國債資金安全運行。在工程項目建設的同時,要加強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引進、組裝和應用科技成果,在優化品種、品質和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林木種苗工程建設的科技含量。把國有苗圃推向市場,樹立自我經營意識、競爭意識,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和提高。

第三、強化基礎,增強後勁。一是開展林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按照“統一規劃,積極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摸清家底,制定規劃,明確重點,優先考慮鄉土樹種和主要造林樹種,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收集保存利用。二是加強林木良種推廣工作,根據不同區域的降雨量和立地條件,按照苗木的生活習性,進行合理規劃、科學調度。

第四、鼓勵多種形式,加快產業化發展。國有林木種苗基地,要加大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力度,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充分發揮國有苗圃的資源、人才、設備、信息等優勢,鼓勵兼容多種經濟成分,採取合作、合資、租賃、兼併等方式,實行“苗圃+農戶”、“苗圃+公司+農戶”等形式,帶動和指導集體和個體育苗,與分散的、規模小的育苗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集團式發展,形成一批有特色、區域化、專業化生產的苗木生產基地。

第五、鼓勵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參與林木種苗生產建設,對不同所有制苗圃實行同等的市場準人、國家投資、信貸等政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凡具備林木種苗生產條件和技術者,都可以憑林木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從事苗木培育和經營。要重點抓一批非公有制林木種苗示範基地和林木種苗產業化示範點,加快全縣林木種苗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第六、加強社會化服務,指導種苗生產。適應林木種苗發展新形勢,要加強林木種苗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等全過程服務。一是搞好林木種苗生產與造林的銜接,逐步推行合同制育苗,推行定單育苗,避免盲目生產,造成損失。二是建立林木種苗信息網,定期發佈種苗供求和新品種信息,搞好餘缺調劑。三是積極培育林木種苗市場,舉辦多種形式展覽、洽談會,爲農民和社會提供林木種苗交易場所。四是成立林木種苗協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成立林木種苗協會等社會團體,爲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五是組織科研人員送科技下鄉,指導集體和羣衆育苗。

第七、切實轉變職能,強化宏觀管理。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制定有利於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種苗生產的扶持政策,推進林木種苗產業化發展。對不同部門、不同所有制建立的林木種苗基地,要在市場準入、投入、信貸等方面實行同等扶持政策,積極發揮龍頭、示範、帶動作用。二是開展林木種苗宏觀發展戰略研究。圍繞林木種苗體制創新與經營機制改革,發揮國有苗圃龍頭作用、推進林木種苗產業化進程,林木種苗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林木種苗與造林銜接,林木育種策略與良種推廣政策等問題進行專題調研。三是加強隊伍建設。隨着種苗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發展,行業管理任務日益繁重,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爲林木種苗事業和林業跨越式發展做出貢獻。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0

近年來,隨着經濟高度發展、運動理念逐漸普及、國家政策持續支持和資金日益關注,這些都爲體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閒爲驅動,體育用品爲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體育與科技、文化、傳媒、健康、養老、旅遊等相關行業日益融合。根據體育行業發展報告及相關統計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呈穩定增長趨勢。

(一)產業規模呈上升趨勢,體育消費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體育產業發展乘勢而上,爲國民經濟發展和全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0美元,體育產業正處於是高速發展時期。20xx年中國體育產業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爲0.7%。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時期,伴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髮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xx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

(二)產業內涵豐富,產業結構將進一步改善

中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的效益顯著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存在體育用品行業一枝獨秀、體育服務業佔比較小和整體產業結構分佈不甚合理的現象。79%的收入來自於體育製造業,即體育服飾製造、體育用品製造等;只有約20%的收入來自於諸如賽事運營、體育培訓、轉播權等體育服務業。初期由於政策原因,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賽事運營商業化程度低,導致體育服務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佔比較少。

針對中國目前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着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

隨着《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及後續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的改革政策的出臺,體育產業將逐漸走向市場化,體育服務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1

一、發展現狀

脫水菜產業是我市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產業。於xx年開始起步,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我市農民增收、農產品加工、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脫水菜企業數量衆多。全市現有脫水菜加工企業近100家,總加工能力近衛立正其中較大規模的有30多家,具備出口自主權的有12家。

(二)青紅椒產量全國第一。我市已成爲全國最大的青紅椒脫水菜生產基地,青紅椒總產量佔到全國總量的70%以上。全市青紅椒種植面積從20xx年以來,多數年份保持在10萬畝左右,最高達13萬畝,種植農戶約6萬戶。脫水菜成品多數年份產量在1.5萬噸一2萬噸之間,產值5億元左右。

(三)廣大農民受益明顯。青紅椒畝產約3.5噸,近年每噸價格約800多元,畝收益在3000元左右,比較效益明顯,農民種植熱情較高。另外企業生產期還可解決4—5萬名季節性用工,生產結束後仍能解決數千人的就業問題。

(四)出口創匯的重要產業。脫水菜和羊絨、葵仁、番茄醬等,是我市面向歐美髮達國家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但我市擁有自主出口權的企業較少,70%以上的產品都是通過國內其他貿易公司出口。

二、存在問題

(一)企業多、小,散,市場比較混亂。雖有近100家企業,但缺少上規模、上檔次、技術先進、業界知名、廣泛認可的大企業,與全國第一產地的地位不相稱。企業多數規模偏小,技術落後,且各自爲陣,沒有發揮好主導市場的作用。絕大多數小企業春種時不簽訂訂單,收購時擡高原料價格,使得企業原料成本上升。農民雖—時受益,但長遠看弊多利少。生產結束出貨時彼此又互相競爭,很容易被外地採購商各個擊破,造成產品價格波動過大,行業週期性的出現滯銷、虧損。另據瞭解,國內外每年青紅椒的需求量是2萬噸左右,而我市產能已近20萬噸,嚴重過剩,應儘快解決。

(二)產品良莠不齊,質量難以控制。多數企業廠房因陋就簡,生產設備落後,衛生控制不到位,檢測手段不夠,產品標準不一,倉儲條件較差,特別是衛生、農殘等隱患多。

(三)多爲低端產品,缺少精深加工。產品都是初級原料,還要通過國內外企業二次加工,然後經國外大企業最終加工包裝後,才能上市。也有國內部分企業開始給方便麪企業加工終端產品,但數量還很小。總的來說,我市的產地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四)產品過於單一,有待繼續拓寬。我市脫水萊主要是青紅椒,另有極少的豆角、番茄、黃瓜等,但事實上胡蘿蔔、蔥蒜、各類青菜等都可以製成脫水產品,國外市場需求也很大,應該向多品種方向發展。

三、前景分析

(一)市場穩中有增。脫水萊產品作爲歐美日等國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着較爲穩定的消費市場。同時受歐美日等國家生活習慣的影響,脫水萊產品正在逐步進入其他國家。國內隨着方便麪企業、快餐行業的發展,脫水菜產品的市場也在不斷擴大,總體市場呈穩中有增的態勢。

(二)我市仍具優勢。青紅椒的傳統產區歐洲主產區因病蟲害。減產嚴重,原料品質下降,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國內寧夏、甘肅、新疆、山西等地從種植規模、種植技術、產品質量、出海距離等方面,暫時難以與我市抗衡。我市水土光熱自然條件適宜,使得我市成爲外商關注的最佳產區之一。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2

寵物一般是指家庭飼養的、作爲伴侶動物的犬和貓等。其中,寵物狗和寵物貓無論是在家庭擁有率、規模還是消費者偏好方面都佔據着絕大部分市場。

由於寵物能夠緩解人類壓力,改善人類健康,愈發得到人類的廣泛喜好。隨着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寵物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其生存質量也不斷提高。人類爲自己的寵物購買食品、服裝、附屬用品,接受醫療、美容、馴養等服務,由此形成了蓬勃發展的寵物產業。寵物產業是指所有與寵物相關的行業, 寵物產業鏈包括寵物飼養、 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醫療、寵物美容、寵物培訓、寵物保險以及寵物善終等。

一 全球寵物行業發展現狀

目前,國際寵物市場已經逐步成熟,養寵物已經成爲社會發達的一種標誌。人們對寵物的日益喜愛促使寵物數量快速上升,進而促使寵物產業逐漸成長壯大。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美容、寵物醫院等新興產業相繼產生、快速發展,並逐步規範化、標準化、國際化,寵物市場日趨完善。

據統計, 20xx年全球寵物市場規模達到997.41億美元,預計 20xx 年將達到 1,050 億美元。在過去五年中,全球寵物市場均保持了 4%-5%的同比增速,穩定增長的引擎則主要來源於新興市場的高速成長。

20xx-20__ 年全球寵物市場規模

美國是全球第一寵物大國,養寵物已經成爲美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寵物按數量多少依次爲狗、貓、淡水觀賞魚、鳥、爬行動物等。龐大的寵物消費市場加快了寵物產業的細分步伐,美國寵物產業包括寵物食品、寵物用品、寵物醫療、寵物交易、寵物服務等多個門類。

據數據顯示,美國約 65%的家庭至少擁有一隻寵物。1994 年,美國寵物產業消費規模僅爲170 億美元;20xx年, 美國寵物產業消費規模達到 602.8 億美元, 預計 20xx 年將達到 627.5 億美元。美國寵物經濟發展的爆發期從 21 世紀初期開始,到 20xx-20__ 年發展最快,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7.5%以上。隨後,美國的寵物產業進入平穩增長期,雖然經歷了 20xx 年金融危機和經濟復甦期,但寵物產業仍保持着超過 4%的增長速度。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美國,飼養寵物有着廣泛的家庭基礎,自20xx 年至20xx年間,飼養寵物的家庭比例始終保持在 60%以上,且在最近幾年該比例略有提高,飼養寵物已成爲穩定的社會需求。另外,從該圖中亦不難看出,在美國飼養犬類和貓類寵物的家庭數量和佔比均較高。至20xx 年末,飼養犬類寵物的家庭數量爲5,440 萬戶,佔美國全部家庭比例的44%;飼養貓類寵物的家庭數量爲4,290 萬戶,佔美國全部家庭比例的35%。同時,該兩項指標與美國飼養寵物的家庭比例變動趨勢一致,即在最近幾年略有提高、長期來看趨於穩定。

受上述情形影響,美國的寵物數量亦呈現出在較大規模上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具體如下:

如上圖所示,除淡水魚呈下降趨勢外,其他各類別的寵物數量相對穩定,且保持在較大規模,至20xx 年末,寵物犬的數量爲7,780 萬隻,寵物貓的數量爲8,580 萬隻。

龐大的消費羣體派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在20xx 年,美國寵物食品與用品的市場規模已達507.43 億美元,並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具體如下:

二 中國寵物行業發展現狀

相比於國際寵物市場,國內寵物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近年的市場規模增速在年均30%以上。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可以把寵物行業的發展大致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種子萌芽期(1990-20xx年) ;第二個階段:發展啓動期(20xx-20__年) ;第三個階段:快速發展期(20xx 年至今) 。目前國內寵物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期。

(1)市場規模

據統計,20xx 年國內寵物行業消費規模爲 719 億元, 20xx 年有望首次突破千億規模,20xx 年有望突破 2,000 億元。

20xx-20__ 年國內寵物行業消費規模與同比增速

(2)發展特點

我國的寵物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近幾年來保持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長率。國內寵物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有:

一是市場迅速發展。隨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居民消費觀念發生較大變化,飼養寵物已經成爲越來越多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從20xx 年到 20xx 年的十年間,中國的寵物行業消費規模增長了 36 倍,寵物食品、用品、美容保健、寵物醫院等產品與服務市場日益升溫。

二是形成一批寵物產業基地。隨着寵物經濟的不斷髮展,衆多企業投身於寵物產業領域,在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寵物食(用)品的生產基地。成都是全國最大寵物犬繁育基地,並正加快集聚寵物食品企業,打造寵物食品生產基地;廣東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觀賞魚養殖和水族器材產銷基地;溫州已經成爲亞洲最大的皮質狗咬膠生產基地,產品遠銷歐、美、日等20 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是面臨着國外企業的激烈競爭。 近年來, 我國寵物企業積極加快發展步伐,產品綜合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國寵物企業無論在產品質量、還是品牌認知度方面都與國外企業存在較大差距。以寵物食品爲例,目前國外企業佔領中國絕大部分市場,尤其是高端市場,而中國企業主要佔領中低端市場。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3

一、調查目的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我認爲研究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係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騰飛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因爲面對8億農民的龐大數字,我想到不是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的巨大困難而是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正逢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擴內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通過對山西省天鎮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遼寧省葫蘆市市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瞭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具體情況調查

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見調查報告下方附件)

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

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

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

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

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羣男女性別比爲22:11。

調查人羣的平均年齡爲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羣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羣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羣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羣。

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

從職業狀況來看,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

家庭平均人口爲5人左右。

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隊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農村經濟現狀調查的體會:

對國家政策的認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普遍認爲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爲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後已經有所變味甚至扭曲。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鄉新農村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衛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好幾倍。並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找藉口甚至推脫,不願意爲其進行優惠。這裏面可能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而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瞭解到國家制定的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藥品種類與村民所用的藥品存在不對稱現象,也就像市場上的商品供求信息不對稱類似。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二)、在前幾年,剛瞭解到家電下鄉政策之後,認爲這是一項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內各個大型商場及走訪農民得知,享受家電下鄉優惠政策的家用電器種類少且偏低端產品,並且優惠款額較低,50%的人認爲這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家電的意願,並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並且手續繁雜。

(三)、談到國家對農民種田的各種補貼,如種子補貼、糧食補貼等,但是由於中國農民數量多,這些補貼僅僅相當於每年上漲的農業生產用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爲隨着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糧食的收購價的上漲幅度卻相當小,在這裏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中國人口這一客觀因素,但是這也需要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更加考慮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體性。

(四)、面對這一優惠政策,許多農民只是聽說過根本就不瞭解。一個是宣傳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續繁雜。在貸款機構裏,農民多感覺到能夠取得貸款的多是關係戶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羣,而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爲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爲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沙河市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爲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戶中進行調查。我認爲,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五、以下是我們通過這幾天的調查所得到的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以市場爲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爲導向。從北方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爲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建昌縣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發展野果加工,但關鍵是找到銷路,現在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爲78%,中等收入國家爲49%,世界平均水平爲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爲32%,這說明,我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爲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比如說沙河西部山區的一些農民出行非常不便,這不僅僅影響他們的生活,更是對當地的農業、加工業甚至手工業都造成了很多困難。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區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羣衆,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費,又可以對農業實行規模化管理。②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③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爲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連市場,內連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爲此,各鄉鎮應依託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託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這一點從沙河市就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沙河市的各個鄉鎮中農民的收入就明顯地跟當地的鄉鎮企業數量掛鉤。可見鄉鎮企業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4

爲了進一步做大做強我縣石膏產業,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近期,我局組織相關人員通過實地察看、查閱資料、座談討論等形式,對全縣石膏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縣石膏產業發展現狀

我縣境內石膏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6億噸(佔全區儲量的40%),品位高、易開採, CaSO4·2H2O含量達90—94%,屬Ⅰ級品,且多爲露天巖礦,是採掘開發石膏產品的理想基地。石膏資源主要分佈於青山、大水坑、麻黃山等鄉鎮。其中:青山鄉石記場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4平方公里,儲量0.79915億噸;黃米灣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12.7平方公里,探明儲量3億噸;候家河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16平方公里,探明儲量0.5632億噸;靈應山小型石膏礦勘探面積7.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0.078億噸;餘家圈大型石膏礦勘探面積40.56平方公里,探明儲量1.5億噸。

雖我縣石膏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僅僅停留在以賣礦石爲主和小作坊式的初級加工水平,資源嚴重浪費,效益沒有發揮。20xx初,縣委、政府提出“一園五區”發展思路,在青山鄉設立了專業石膏工業園,明確了石膏產業的發展方向,初步形成了框架。

目前,園區水、電、路已配套,基本實現“三通一平”。引企入園14家,設計規模均在10萬噸以上,其中5家已基本建成具備生產條件,主要產品有普通石膏粉、建築石膏粉和高強石膏粉等。園區及項目的建設使石膏產業的發展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隨着我縣石膏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佈局不規範,礦山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二是同類企業重複建設,企業規模偏小,技術工藝落後,能耗高,污染重;三是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建設滯後,市場競爭力弱;四是企業之間無序競爭,低價傾銷,石膏產品利潤空間小,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五是園區配套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產品外運渠道不暢。這些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我縣石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石膏產業發展的機遇

石膏用途十分廣泛,主要運用於建築材料及食品、醫用、化工、陶瓷、工藝品等方面。隨着對建材綠色環保要求的提高,石膏建材已成爲市場上的寵兒。近些年來,石膏需求逐步擴大,石膏牆體材料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國家出臺了禁止使用粘土實心磚和推廣使用新型建築節能牆體材料的法律法規,需求量將逐年大幅增長。

預計到20xx年,全國石膏的需求量不會低於5億噸,而現在的生產總量不足0.3億噸。近些年,我國新型建材以40%的速度增長。屬綠色環保產品的石膏新型牆體材料(石膏板材、磚、砌塊、粉刷石膏將以其保溫、隔熱、防火(石膏建材屬A級防火材料)、防潮、吸音、質輕及其獨有的呼吸功能,

以及生產成本低、施工非常方便,被大量使用,市場前景廣闊。同時,根據生產硫酸用原料硫化鐵已近枯竭的現狀,提出了“用硫酸找石膏”的發展方向,因此,用硬石膏提取硫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且生產過程中的附產品可生產水泥,與礦渣等物料混合可製成石膏水泥。

三、幾點建議

(一)制定發展規劃,優化產業佈局。抓好石膏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生產區和採礦區分開,進一步完善青山功能區水、電、路、通訊及辦公服務區等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功能區的承載能力,引導企業向功能區聚集。堅決杜絕規模小、技術工藝落後、產品檔次低、環保不達標的石膏工業企業入駐。新上的石膏工業項目原則上一律入駐青山功能區,須符合規劃、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的要求,β石膏粉單臺設備規模不低於20萬噸,α型高強石膏粉不低於10萬噸,石膏砌塊單臺規模不低於25萬m2,飾面(紙面)石膏板單臺產量不低於20xx萬m2,投資強度不低於30萬元/畝,容積率≥0.7,石膏生產粉塵排放濃度≤50mg/Nm,煤耗≤40kg標煤/噸產品。

(二)規範開採行爲,合理配置資源。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按照石膏產業發展統籌安排採礦權,擬定石膏礦開採計劃並組織收取石膏資源開採補償費,對不按規定開採、繳費或非法轉讓(含租賃、承包、轉包等形式)採礦權,超層越界開採的,要依法查處,嚴厲打擊,杜絕私挖亂採、超層越界等破壞性、掠奪性開採現象的發生;對產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優先配置石膏礦山資源;對不符合要求的石膏開採企業,一律不再批覆延續採礦權。鼓勵企業利用先進技術改進石膏開採方法,加大回採力度,提高石膏產量,降低資源浪費。同時,加快長鹽石油開發協調服務公司採礦權的辦理,加大石膏資源的整合力度,確保資源合理開發。

(三)加快結構調整,培植骨幹企業。鼓勵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改造提升傳統石膏產業,採用上下游一體化的方式,充分利用資源,改造升級生產工藝,提高石膏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要加強先進技術和設備引進,增加科技含量,發展輕質、高強、耐水、保溫的石膏複合材料和超細、提純、改性的無水硫酸鈣、醫藥石膏等高端產品,發展高檔石膏粉、石膏砌塊、石膏裝飾板、石膏刨板、陶瓷石膏、玻璃纖維石膏等石膏建築材料及石膏衍生製品等產業,大力開發食品、醫用、化工、陶瓷、工藝品等行業的石膏應用新產品,支持發展石膏制硫酸及其廢渣綜合利用(聯產水泥)項目,走石膏產業一體化綜合利用的發展道路。

對新上石膏工業項目要提高准入門檻,必須做到工藝設計合理,技術設備先進,環保達標,產品技術含量及附加值高,單純石膏粉加工項目不再審批。對現有規模小、標準低、技術工藝落後、產品檔次低、競爭力弱、環保不達標的小礦小廠, 督促進行技術改造,或採取必要的經濟和行政手段予以關停,逐步實現石膏產業的整合。積極培育壯大龍頭骨幹企業,對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明顯的企業,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同時,要增強品牌意識,在做精、做深上做文章。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知名石膏產品品牌,不斷提高我縣石膏產品的知名度、市場佔有率和競爭能力,利用品牌效應推動我縣整個石膏產業的快速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產值過5000萬元和幾家產值過億元的石膏加工企業,將青山功能區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集石膏加工、物流爲一體的的石膏建材工業基地。

(四)加大環境治理,抓好安全生產。牢固樹立“環保爲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嚴格執行有關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對石膏粉生產企業,必須要求其全部安裝高效除塵裝置,達不到環保要求的要堅決依法予以取締,凡新上的石膏深加工項目,必須符合節能減排要求,否則一律不得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縣、鄉(鎮)、企業三級安全監督管理網絡,確保安全生產,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安全效益並重型產業發展體系。

(五)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全縣上下要切實增強服務意識,優化發展環境,採取多種形式爲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服務,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爲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縣工業、國土、安監、公安、環林、水務等部門要依法加強日常監管,搞好動態巡查,對石膏開採加工、綜合利用、安全管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等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定期開展集中清理整頓,維護石膏開採和加工秩序,進一步促進全縣石膏產業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5

未來,我國康復醫院的市場規模在千億以上。20xx年,衛生部啓動康復醫療服務三級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其中專業的康復醫院主要承接綜合醫院急性後期的病人。按照一家二級以上的綜合醫院對接1—2家康復醫院測算,未來我國康復醫院的個數將達到8000—10000家,對應的市場規模在1500億元左右。而截止20xx年,我國康復醫院的個數爲376家,康復醫院的總收入僅58億元。考慮康復市場巨大市場潛力和政策催化需求釋放,康復醫療產業面臨巨大機遇,維持行業增持評級,相關受益公司包括湖南發展(000722)、和佳股份(300273)和澳洋科技(002172)。

康復醫院易以託管或者合作投資方式開展。在嚴格控制藥佔比的政策背景下,大型公立綜合醫院急需擴大醫療服務收入,康復科或康復醫院具有低藥佔比高治療費用的特點,爲醫院創收提供新的增長點,但康復治療不同於臨牀治療,強調患者的主動參與和個性化服務,大多數公立醫院不具備康復技術的管理體系。而市場憑藉成熟的管理經驗、差異化的服務和技術培訓體系贏得與公立醫院合作的機會,直接嫁接公立醫院資源,實現病人快速轉診,同時,採用標準化的治療流程,輕資產運營的模式,實現康復醫院的快速擴張與複製。

康復醫院具有高利潤率、易複製的特點。對比綜合醫院,康復醫院回報快,2~3年便可實現盈利,單位病牀投入成本低,利潤率高,以上海首家二級康復醫院—一康康復爲例,20xx年4月正式運營,20xx年便扭虧爲盈,20xx年淨利潤率高達19。8%。且康復醫療多爲標準化的治療手段,易複製擴張。目前,我國個人辦康復醫院佔比達到44%。隨着社會辦醫政策的持續推進,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民營資本邁入康復產業。

康復治療的醫保支出佔總醫保支出比例極低。以廣東省爲例,醫療保險及工傷保險中康復總支出的佔比僅爲3。3%,醫療資源與康復資源的配置嚴重失衡,阻礙了康復產業的發展。20xx年3月22日,人社部、衛計委、民政部、財政部、殘聯五大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新增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支付範圍的通知》(人社部發?20xx?23號),將“康復綜合評定”等20項新增康復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對比原有9項,支付範圍得到成倍擴大,有望改善目前康復治療醫保佔比低的狀況,帶動康復醫學市場迅速擴容。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6

一、發展現狀

我縣以金屬鎢爲主的硬質合金產業,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廢舊合金回收,合金刀具經銷、再生合金生產三位一體的特色產業。在硬質合金產業發展過程中,我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經銷鉬、釩、鈦、鎳、鈮等稀有金屬,並相繼建設了金都、城大、世龍、上大、嘉興等一些生產企業,與各大鋼廠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係。目前鎢及其它稀有金屬產品的銷售收入40億元,是省重點產業集羣之一。

全縣稀有金屬生產企業45家,主要產品有合金刀具、礦山工具、耐磨零件、高速鋼工具,再生碳化鎢及鎢鐵、鉬鐵、釩鐵、鎳鐵、鈮鐵,鎳銅合金、鎳鉬合金、高速鋼坯材、高溫合金等,主要供應機械加工、裝備製造、礦山採掘、石油化工、鋼鐵特鋼等領域。全縣廢舊合金、合金刀具及其稀有金屬經銷業戶有500餘家,其中有一半以上分佈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有幾千名業務員常年跑遍全國各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經銷網絡。目前全縣稀有金屬產業從業人員10000餘人,年銷售收入40億元,稅金5000萬元。

二、存在問題

1、我縣是全國最大的廢舊硬質合金及廢鎢料購銷集散地,年經銷量近萬噸,而本縣再生利用量只有3000多噸,大部分廢料被外地利用,急需提升廢鎢再生利用規模。

2、我縣硬質合金生產企業都是年產一、二百噸的中小企業,產品品種單一,技術附加值不高,在低端市場競爭,抗風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弱,沒有形成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中高端邁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3、創新能力不強,自主品牌沒有形成市場影響力,甚至有個別冒牌營銷行爲,在業內對產品存有偏見,不利於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4、近幾年,等地相繼建設了廢鎢回收加工基地,大部分原料來自,對我縣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衝擊。

5、產業鏈條分工不細,聚集效應差,特色優勢放大效果不明顯,在產業鏈條各關鍵節點需要龍頭企業或重點企業加大支撐能力。

三、下步措施

1、明確發展方向。緊緊依託廢舊合金及其它稀有金屬集散市場的優勢,走再生加工、循環利用的發展之路。鞏固壯大回收市場,確保資源聚集地位;提升再生加工技術和工藝水平,做大循環經濟規模;健全產業鏈條,開發生產高附加值新產品;打造全國鎢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

2、成立鎢業協會。以鎢資源綜合利用爲發展主題,立足,面向全國,打造沒有礦山的戰略金屬生產基地。成立鎢業協會,近期以及周邊南宮、故城等從事合金生產加工、購銷流通、製品交易等企業,組成行業組織、抱團經營、優勢互補、溝通交流、自律自強。

3、建立服務平臺。以研發、檢測、網絡、信息、物流、人才交流、融資服務等多位一體的產業服務配套體系,爲產業發展搭建全方位的服務平臺。

4、謀劃建設合金市場。把及周邊縣市的經營業戶納入一個功能完備的市場體系中,即可迅速鞏固合金產業聚集效應,又能增強縣域經濟的城市功能,確保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形成市場支撐產業,產業促進市場的良性循環。

5、靠大聯強,打造骨幹龍頭企業。我縣合金企業具備資源、市場優勢,而國內大的企業集團具有資金、技術優勢。與大企業聯合協作,是加快產業做強做大的一條途徑。

6、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走科技創新之路。積極拓展國內外兩大市場,創建自主品牌,提高產品的聲譽。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7

近xx年來,我國肉羊養殖業平穩發展,肉羊生產成本較低,肉羊產品銷路看好,市場穩定。我市是國家優勢肉羊產業帶和省沿黃牛羊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全市羊飼養總量達265多萬隻,已具備年提供羊肉2.5萬噸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噸,創匯65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48%、20.73% ,佔畜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進一步發展肉羊生產的條件、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了調研分析,並提出了加快發展我市肉羊產業的建議,供參閱。

生產基礎良好。我市屬於黃河沖積平原,有發展畜牧業、從事肉羊養殖的'傳統,生產經驗豐富。我市又是農業大市,全市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420萬畝,每年可提供農作物秸杆710萬噸,爲肉羊養殖業發展能夠提供充足的飼草資源,加上近年來青貯氨化技術的應用和人工牧草種植的推廣,爲肉羊生產奠定了良好的飼草飼料基礎條件。

專業宰殺市場(村)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培植規範了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肉羊宰殺專業市場和專業村,在肉羊生產銷售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如XX縣朝城、XX縣城關鎮等羊肉批發市場和茌平洪屯回民李、臨清尚店焦莊、高唐南鎮樑莊等羊肉宰殺專業村經營思路靈活,市場適應性強,產品倍受北京、天津、濟南、青島等大中城市消費者青睞。目前全市肉羊宰殺專業市場和專業村已具備年宰殺銷售羊100多萬隻的能力,年交易額達2億元。

宰殺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目前,我市擁有清真肉羊加工龍頭企業兩個,總投資1468元,現已具備年宰殺加工肉羊110萬隻的能力,產品主要供應中東、俄羅斯、港澳、歐盟等國際市場。其中陽谷張秋鎮魯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868萬元,年宰殺加工能力80萬隻,產品主要供應國內高端市場和中東、俄羅斯、阿聯酋等國際市場,xx年實現銷售收入9200萬元,出口創匯1520萬美元,列全省首位。該企業現已獲得haccp認證,並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聯酋、約旦、利比亞、巴林、剛果、海地、黎巴嫩等國家的自營進出口權。

規模生產效益可觀。實踐證明,農村養羊的適度規模繁殖母羊爲50-100只、育肥羊爲200-500只,以小尾寒羊爲例,存欄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獲純收益17萬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生產管理水平落後,經濟效益較差。儘管我市在肉羊養殖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引導農戶改建暖棚圈舍,推廣應用秸稈綜合加工利用技術,但大部分養殖戶目前還沿襲着傳統的生產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產速度慢,羔羊發病率、死亡率高。肉羊養殖尚未徹底從“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擺脫出來。

羊羣結構不合理,品種老化。由於近幾年肉羊市場價格較好,羔羊肉走俏,養殖戶不注重選備後備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適齡母羊比例偏低,週轉速度慢,出欄率降低。

資金匱乏,發展投入短缺。儘管我市近幾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數量的扶持資金用於肉羊產業發展,但其數額較小,很難滿足農民規模發展肉羊的資金需求,一些優質肉羊品種無法大量引進,高新技術難以實施。

肉羊預混料生產、使用重視程度不夠。我市專用羊預混料基本不生產,出售商也不多。少數生產廠家的肉羊預混料中,維生素及各類微量元素含量低、價格高。養殖戶添加預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據調查,規模飼養戶近三分之一肉羊發病、死亡病例是維生素、礦物質缺乏造成的。雖然我市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副產品、下腳料產量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貯存不合理,浪費嚴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僅佔總產量的29.8%,麥秸不到10%;對各類鮮酒糟、醬油(醋)糟、玉米澱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腳料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貯存加工不科學,黴爛變質多,飼餵效果不好。

規模化程度低,產業鏈條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養殖主要是以農戶爲基礎的超小規模分散飼養方式,並且肉羊養殖與加工聯接不緊密,產、加、銷脫節問題普遍存在,養殖戶銷售不便,加工企業貨源渠道不暢,大量外調,既影響了養殖戶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業生產成本。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各級對農業尤其是畜牧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立足我市優勢,緊緊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積極推進肉羊產業發展非常關鍵。積極宣傳肉羊養殖業發展面臨的大好形勢和我市發展肉羊產業的優勢,積極推廣典型經驗,切實增強農戶發展肉羊養殖業的信心;重點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扶持肉羊品種改良、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和畜牧合作社發展;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農業發展

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加大對肉羊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參與肉羊業建設,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切實落實肉羊生產用水用電用地扶持政策。

搞好產業規劃,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產區規劃,以陽谷、東阿、XX縣、XX縣四縣爲主建設肉羊生產基地。大力推廣“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經營方式,引導加工企業和農民建立起穩定的緊密關係和利益聯結機制,儘快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存關係。實施肉羊生產加工龍頭帶動戰略,積極發展肉羊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利用,以加工促發展帶基地。按照“扶優、扶強、做大”原則,鼓勵陽谷張秋鎮魯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東新世紀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擴張生產規模,儘快成爲競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規範建設高唐樑村、茌平回民李、臨清尚店等牛羊宰殺專業市場(村),使其儘快達到大城市市場準入要求標準。

加大肉羊品種引進改良力度,切實提高肉羊品質。以品種改良爲核心,實行引進良種和改良土種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優質肉羊品種普及率,帶動產業升級。小尾寒羊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長快、產肉多、肉味好、裘用價值高等遺傳特點,是優良的地方良種,被譽爲“國寶”,對其雜交改良後,可以進行高檔羊肉生產。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純復壯的基礎上,有計劃的引進國外大型肉用綿羊品種進行經濟雜交,發展肥羔和高檔羊肉生產非常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

推進機制體制創新,提高服務能力。積極引導企業、農民和經濟實體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圍繞產業各個環節搞好服務,加快科技推廣應用,促進行業自律,提高組織化程度,實施產銷對接。組織肉羊飼養場(戶)、飼料生產企業、種羊繁育場、羔羊生產場(戶)、屠宰加工企業等組成肉羊合作社,形成一個上下銜接、左右配合的網絡體系,架起飼養戶、企業與市場的橋樑,進一步推動肉羊產業化發展。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組織教學、科研、生產單位,對肉羊產業化經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聯合攻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圍繞標準化生產,重點推廣標準化生產場(區)設計、生產工藝、飼養技術、疫病防治技術、環境控制技術和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指導投入品的合理使用盡快建立起支撐標準化的技術體系,促進肉羊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開發本地飼草料資源,篩選合理利用方案。與本地及周邊農產品加工廠簽訂長期包銷合同,成立飼草料專業調運合作組織,定期送到各養殖戶並指導貯存加工使用。構建飼草料供、銷網絡,隨時聯絡、均衡供應、及時調劑、送貨上門,使規模養羊戶既能保持日糧穩定供應,又能大幅度降低原料採購費用,使廠家、養羊戶雙方受益。定期公佈瓜果蔬菜加工下腳料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價格、採購方向、加工保存技術、飼餵注意事項等,推廣玉米秸青貯和麥秸氨化飼餵技術等。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8

一、**市發展水果產業的五大優勢

1.地形氣候優勢:極易形成獨特小氣候,溫暖溼潤的川道小盆地可種植柑桔,丘陵緩坡地可種植甜石榴、梨、桃。

2.交通優勢:東可經316國道、襄渝幹線直達湖北、河南,南可經襄渝線直達四川,西可經陽平關達甘肅,北可經316、208國道直達關中,果品銷售市場廣闊。

3.作業優勢:水果生產主要依靠人力操作。我市多山地形複雜,農業生產基本上都是人力所爲。

4.市場優勢:實施西部退耕還林,加之原部分糧食種植區實施開發,全國糧食出現匱乏,爲了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國家實行了暫時性糧食生產補貼,糧價上漲,這就刺激瞭如平原、中原等原糧食主產區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糧區果農可能毀果種糧,必將導致果品產量下降,加之人民生活質量的日漸提高,對果品的需求量將大幅增加。

5.效益優勢:我市是典型山區,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山地畝產一般不足200公斤。而果樹根深葉茂,旱不怕缺水, 澇不怕久雨,其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農作物強,而且產量和收入比較穩定,據引種試驗,大櫻桃栽後3年掛果,6年進入盛產期,畝產1000-1500公斤。桃、李、梨等栽植2—3 年後進入掛果期,4—5 年後進入盛產期,畝產在3000公斤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將成倍增長。

二、存在問題

一是規模小。目前本區各地的水果種植是農戶自主發展,大多自產自用,只有少量商業種植,種類多樣,產出時間不集中,難以形成銷售規模。二是管理水平低。沒有形成商業意識,不敢大膽發展。沒有進行管理,處於自生自滅的原始種植狀態。三是品種繁雜,良莠不齊。目前我地區的水果,大多數是外出務工引種的,不論品種適應、優劣程度,盲目引種,導致品種繁雜,良莠不齊,效益低下。

三.對策建議:

1.科學管理,強化指導。一是有條件的鄉鎮應把水果生產作爲一項產業納入工作日程,充分發揮農、林部門的職能作用,進行科學引種,積極開展示範園建設,以實際經濟效益刺激羣衆主動發展。二是組織羣衆到全國主要水果產地參觀學習,以事實來刺激他們開拓創新意識。三是加強學習市場經濟,掌握市場經濟規律。鼓勵幹部和當地能人志士帶頭務果,開拓市場,以“協會+農戶”或“公司+農戶”的模式,爲水果規模化生產,銷售,加工搭建平臺。

2.選用良種,適地適樹。由於近年來國際,國內果樹品種更新較快,品質,產量都在不斷提高。在選擇發展品種時,應選擇最新最優質的品種,在調苗前,對苗木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然後統一調運,確保品種的真實可靠,品質優良。在果樹生長環境上,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統一規劃,規範建園,以免造成小環境不適應導致效益低下。

3.合理規劃,重點示範。應在果樹建園前進行合理規劃,利用重點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大好機遇,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統一選擇地塊,規模種植,規範管理,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建一戶富一戶。

4.規範管理,強化服務。充分發揮基層農林站的作用,組建果樹管理服務隊,指導果樹栽培技術,督促果農規範管理;成立農資專業配送中心,確保農藥器械品種齊全,質優價廉;組織地方能人,成立果業協會,疏通果品加工、貯藏及銷售渠道,確保果農所產水果及時投放市場。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19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長的帶領下,我市部分紡織企業負責人一行15人,赴浙江蘭溪、江蘇湖塘進行了爲期一週的學習考察對接活動,先後參觀考察了中國立馬控股集團、浙江佳而美紡織、浙江鑫浪紡織、浙江七星紡織、江蘇曠達集團、常州馬杭色織布、江蘇甌堡紡織染整等企業,以及湖塘紡織城、湖塘紡織科技發展中心,並分別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兩地在紡織產業發展上的經驗做法介紹,與當地企業進行了對接交流。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一、兩地紡織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蘭溪市紡織產業發展情況。蘭溪市位於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國織造名城”。全市現有紡織企業1300家,從業人員5。1萬,規模以上企業217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含毛巾企業275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6家。織布機1。3萬臺,其中進口噴汽織機3150臺、劍桿織機8000臺,織布無梭率達100%;環錠紡35萬錠,氣流紡6400頭;印染生產線7條,後整理線22條,闊幅平網印花生產線7條;年產布10億米、毛巾6億條、棉紗10萬噸、家紡用品等800萬套。,棉紡織工業實現生產總值80億元,其中織造企業產值達68億元,佔紡織工業總產值的84。9%,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6。9%。紡織工業年上交稅收3。2億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遞增,年出口交貨值25億元。

(二)湖塘鎮紡織產業發展情況。江蘇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是聞名遐邇的“紡織之鄉”、“全國色織布中心”和“中國織造名鎮”,兩度獲得“中國鄉鎮之星”殊榮。全鎮現有工業企業4660家,其中從事紡織服裝生產的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生產企業約佔半數以上),從業人員10萬餘人。現有織機4。4萬餘臺,其中噴汽織機3500臺,劍桿織機30000臺,有梭織機10000臺,經編機500臺,噴水織機150臺,形成了以色織面料、牛仔面料和燈芯絨面料爲主、以針織面料和產業用面料爲補充的產品結構。培育了“江蘇新光”、“浩華紗羅”、“頂呱呱”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全鎮紡織企業完成產值136億元。

二、兩地紡織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高起點定位,提升產業檔次。蘭溪、湖塘地處江浙地區,棉花資源有限,發展紡紗優勢不明顯。爲此,兩地都把發展重點定位於織造、印染、家紡等紡織行業下游產業中高端產品上。蘭溪市有紡織企業1300家,其中織造企業1150家,佔紡織企業總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紡織企業2800家,其中色織面料企業佔半數以上,企業普遍應用“無錠紡紗、無梭織造、無紡成布、無水印染”等先進技術,產品實現了系列化、配套化、個性化、時尚化。產業定位的高起點爲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高精尖裝備,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爲鼓勵企業應用先進設備,淘汰落後產能,兩地政府都出臺了對紡織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蘭溪市政府專門出臺政策,對紡織企業購買無梭織機進行補貼,每購買1臺噴汽織機財政補貼1萬元,購買20臺劍桿織機補貼1萬元。同時,對每臺織機規定最低納稅額標準,遏制低價無序的惡性競爭,促使企業應用高端設備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湖塘鎮提出了“紡織強鎮”的發展戰略,扶持引導紡織企業投入80多億元進行技術改造,普通織機已基本被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印染、後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後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使得湖塘紡織產品逐漸與國際高檔服裝面料接軌。

(三)高質量管理,打造高檔次產品。蘭溪、湖塘十分注重企業的管理。湖塘鎮針對紡織企業制定了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質量方針和目標,建立健全了質量管理網絡體系,制定了一整套質量管理制度,所有企業都推行了技師責任制和質量工資制。在湖塘鎮江蘇曠達集團生產現場,我們看到,生產設備一塵不染,流水線生產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規範到位。該企業先後通過了iso/ts16949(版)標準評審、德國dqs公司頒發的質量體系論證和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企業在“精益生產、顧客滿意、實現零缺陷”的質量方針指導下,致力於原材料到成品品質的把關和提升,實現了高標準的品質管理。

(四)高素質人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蘭溪、湖塘兩地企業非常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每年都組織紡織企業選送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到紡織院校、先進棉紡織企業深造、鍛鍊,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當地政府還鼓勵企業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攬人才,用靈活的機制、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馬、江蘇曠達等企業中高級技術人才佔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儲備爲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保障。蘭溪市到底,有國家級技術中心1家、省級技術中心3家,省級科技型企業2家,省級新產品近20個,省市高新技術產品50多個。同時,企業注重同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廣泛的橫向合作,大力研究開發新型特種紡織原料、織造工藝、染整後處理工藝等,紡織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時俱增。蘭溪市共有中國名牌1個,浙江省名牌3個、國家、省、市著名商標9個,江蘇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產品。這些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使兩地紡織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營造優良發展環境。湖塘鎮開發建設了武進紡織工業園、城西工業園和湖塘印染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園區內建有熱電廠、污水處理廠等公共設施,實行統一治污、統一用電、統一供熱、統一收費,並在產業聚集區內集中建設標準廠房等。同時,成立了紡織科技發展中心,爲湖塘紡織企業提供優良的產品研發、設計、檢測平臺,實現設施公建、資源共享,降低企業投入,把更多的資金用於生產發展。蘭溪市在蘭溪西郊開闢了面積達1000畝的靈洞工業園,作爲發展紡織業的專業基地,政府在產業配套、社會協作、基礎設施等方面,爲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投融資環境,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建立和完善紡織品監測中心、紡織網、紡織協會等服務機構,努力爲企業做好協調和服務工作。根據蘭溪織造名城建設的規劃,期間,蘭溪紡織產業將以經濟開發區爲軸心,建成佔地13000多畝,入園企業500多家的產業園區。並按照產業集聚和資源共享原則,建立紡織生產研發中心、質量監測中心,以及紡織工業網、人才培訓和技術交流等公共服務平臺。

三、加快我市紡織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市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的“中國棉紡織蠟染名城”,與蘭溪、湖塘兩地有很強的互補性,其紡織工業發展的經驗和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在我市紡織工業的發展上,提出如下建議:

(一)高標準制定產業規劃。產業要發展,規劃必先行。建議依照國家和省的《紡織工業調整振興規劃》,認真制定適合我市的振興規劃。要按照“區域集中,產業集聚,開發集約,能量集合”的原則,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佈局,高標準、高質量地制訂發展規劃,向上遊發展良棉種植、精細加工,向下遊發展高支紗、服裝及服裝面料、牀上用品及裝飾用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到20xx年,紗錠達到250萬枚,無梭織機達到3000臺以上,清梳無卷化率達到60%,無接頭紗比例達到70%,無梭布比例達到80%,精梳紗比例達到50%。年生產各類棉紗420萬噸,各種布5億米,各種針織服裝1000萬件。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0億元、利稅12億元。

(二)高投入拉長產業鏈條。通過增投入,膨脹規模,壯大發展實力;抓延伸,突出主導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培育競爭優勢,膨脹產業規模。到20xx年,紡織企業累計投入力爭達到60億元,重點技術裝備水平達到90%,其中40%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要用先進的劍桿織機、噴水織機、噴汽織機、經編機及整經機所替代普通織機;印染、後整理、服裝等行業逐步引進筒子染色機、球莖染色、漿紗機及莫里森、門富士後整理生產線等國際先進設備。大力發展服裝加工產業,重點抓好已與溫州服裝商會簽約的總投資16億元的山東臨清溫州服裝產業園建設,建成集服裝製造、商貿流通、商務洽談、設計創意、時尚發佈、論壇會展、培訓交流、度假休閒、生活配套等爲一體的生態產業園區,提升臨清紡織產業檔次。

(三)高強度加強技術改造。當前我市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遭受困難,主要原因還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爲此,要把加強企業技術改造作爲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和設備,全面提升裝備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繼續實施以提高“三無一精”(無卷、無梭、無接頭和精梳)比重爲主要內容的改造升級,加快發展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產品,做到普通產品規模化、特殊產品訂單化;加快發展緊密紡關鍵專件、高檔噴汽和劍桿織機等新型設備,力爭到20xx年全市細紗機全部完成節能風機的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加快淘汰“1”字頭細紗機、1979年及以前生產的a512、a513系列細紗機、b581、b582型精紡細紗機、bc581、bc582型粗紡細紗機,提升裝備水平。同時,嚴格貫徹執行《關於加強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准入管理的實施意見》,建立並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對行業中各類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項目嚴把准入關,從源頭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杜絕新增落後生產能力。

(四)高起點進行自主創新。要以自主創新爲第一動力,深入貫徹實施品牌戰略,堅定不移地走質量興市之路,以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帶動產業發展和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有效應對國際國內激烈競爭。要學習湖塘鎮“區域品牌”與企業“名牌產品”共同發展的道路,在推進策略上,“區域品牌”以“中國紡織蠟染名城”爲品牌標誌,作爲區域紡織服裝企業共享的資源,企業名牌產品以“三和”、“白羊”、“艾諾”爲代表,帶動更多的優質產品和品牌。引導企業重視科技投入,積極推進科企合作,幫助企業建立科技成果引進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勵企業加強與各研究所、學校等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重點研發120支以上高支紗、功能性新面料用紗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紗線產品,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贏利能力。企業技術中心每年都要研發2-3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新產品,爭取做到研發一批、儲備一批、開發一批、推廣一批。到20xx年,爭創中國名牌2個以上,省名牌5個以上。創建國家級技術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個以上,中型以上企業普遍建立企業技術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發展環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儘量爭取國家扶持。組織篩選和上報符合國家要求的重大項目,積極幫助申報爭取國家及省各項資金支持;二是加大獎勵力度。落實好臨發〔〕4號文件,對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中國名牌、馳名商標)以及省級榮譽稱號(山東名牌、山東省著名商標)的,分別給予30萬元和5萬元的資金獎勵;對當年被認定爲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聊城市級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分別給予30萬元、5萬元和2萬元的資金補助;對當年被認定爲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別獎勵企業20萬元和5萬元;對於成功上市的企業獎勵50萬元;對當年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重點項目,按實際形成投資額的萬分之三獎勵企業法人代表;凡重點企業當年新增稅金50萬元(含50萬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稅金的2%獎勵企業法人代表。三是設立專項獎勵資金。制定專門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對加強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給予獎勵,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2、加速建立融資擔保平臺。一是努力做好銀企對接。積極貫徹國家適度寬鬆的金融政策,定期組織重點項目、骨幹企業與各金融機構對接,向企業推薦金融產品,向金融機構推薦重點項目和優勢企業,確保重點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和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務創新與業務品種開發。積極研究採取循環貸款方式,改變傳統的一次性貸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隨時還款、循環使用’’;大力推廣農信社的“大聯保體貸款”的做法,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三是積極籌建擔保公司。今年力爭組建2家擔保投資公司,緩解我市企業擔保抵押難的問題。

3、加快建立公共研發平臺。公共研發平臺就是集中一個產業或全市的科技力量,建設成爲以企業爲主體、產學研互動、基於產業集羣的行業聯合研發體系平臺。可爲該產業的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公共研發等平臺服務。一方面,解決了投入大、要求高,單個企業難以建立的難題。另一方面,公共研發平臺既可以爲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難題,也可以把研發出的新產品、新技術向企業推廣,實現互惠雙贏,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以及市場競爭力。

4、加快建立公共服務平臺。一是設立市行政服務大廳,凡有審批職能的市直部門都要在大廳開設服務窗口,由各單位業務熟、責任心強的精幹人員值班,並簡化審批程序,按照從簡、從快、從優的原則集中辦理有關手續,實現“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二是建設特色產業聚集區,可採用bot(即建設-經營-轉讓)、tot(移交-經營-移交)等方式,在產業聚集區內集中建設標準廠房、集中供熱、集中污水處理等,實現設施公建、資源共享,降低企業投入,把更多的資金用於生產發展。三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宣傳推動提高產業知名度、組織參加或舉辦大型行業展覽活動,提供信息,加強交流,促進發展。

5、積極籌建專業批發市場。積極培育兩個市場,即原材料市場和專業交易市場。通過橫向拓寬、縱向拓展,建設一個有規模、上檔次的專業交易市場,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經營業戶、紡織機械及配件經營戶或印染加工聯絡處等中介加入,帶動紡織產業拉長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擴大我市的影響力。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20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們按照縣委的統一部署,對我縣五大傳統產業目前的發展現狀、發展趨勢以及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工業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縣醫療器械、文化用品、煙花鞭炮、食品加工、鋼網架構五大傳統產業,已經成爲全縣工業的支柱產業,並且繼續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勢頭。20xx年,這五大傳統產業加上銅加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7.24億元,同比增長52%,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6.49億元,同比增長45.9%,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88.4%,累計實現利稅3.8億元,同比增長74.02%,成爲縣域財政的主要稅源。

(一)五大支柱產業的基本情況

1.醫療器械

我縣目前擁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65家,經營企業76家,其中規模以上生產企業11家,出口創匯企業6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企業4家。江西洪達集團、益康集團、廬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錦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和北際醫用塑膠業(南昌)有限公司躋身全國醫療器械200強企業。

醫療器械產品包括一次性使用輸液器、注射器、針頭、醫用塑膠、衛生材料等71大類600多個註冊品種,“洪達”牌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江西洪達、益康、紅新、廬樂榮獲江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全縣醫療器械從業人員4萬多人,擁有2萬多人的醫療器械營銷隊伍,營銷網點遍佈全國各地。一次性使用輸液器、注射器約佔全國31%的市場份額。其中洪達牌一次性注射器全國銷量第一。

2.文化用品

我縣現有文化用品生產企業102家,其中規模以上的企業15家。與毛筆相關的作坊2100多家,與鋼筆、圓珠筆、水筆相關作坊1000多家。從業人員3萬餘人。

文化用品產業現有品種50多個,規格上千種,全行業註冊商標108個,外觀設計申報專利52項。20xx年,德文筆業、羅氏筆業、派利筆業、富利文筆業等5家企業被中國製筆協會評爲“中國製筆王”,中德筆業被評爲“中國圓珠筆金屬筆芯王”,書利牌、富利文牌、派利牌、德文牌、羅氏牌、勞文牌、華宏牌自來水筆,中德圓珠筆芯,七步詩牌記號筆等9個產品被評爲“中國製筆行業名牌產品”。20xx年,羅氏筆業、麥波斯文具有限公司獲江西省著名商標稱號。

文化用品在全國縣級以上城市開設以筆類爲主的文化用品銷售窗口5000多個,營銷網絡遍佈全國各地,金屬筆30%、毛筆49%的市場份額掌控在文港人手裏,文港已成爲全國聞名的華夏筆都。

3.煙花鞭炮

全縣行業生產企業1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家,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資產1.2億元、長山出口花炮有限公司資產0.4億元。20xx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億元(李渡煙花2.62億元、長山花炮2.5億元)。李渡煙花是我縣的傳統產業,也是我縣的名牌企業,李渡煙花集團佔地3700畝,資產超億元,目前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生產企業,年產煙花36萬多箱,產品有禮花彈、大型盆花、李渡燭光、小型煙花四大系列共20xx多個花色品種,去年參加了奧運會煙花燃放受到國內外人士的普遍讚譽。

4.食品加工

全縣有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10家,固定資產投入3.1億元,從業人員2500人,20xx年實現工業產值7.8億元,佔全縣工業產值的9%,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5.36億元,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產值5%。

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是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固定資產2.4億元,年產蒸穀米20萬噸,大米6萬噸,產值可達6億元,是亞洲最大的蒸穀米生產企業,產品銷往非洲、中東、歐洲等40多個國家。

李渡酒業通過改制和資產重組,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新產品不斷開發,去年實現產值5935萬元,實現稅收308萬元,創造歷史最好水平。20xx年李渡牌商標評爲“江西省著名商標”,李渡牌系列白酒,被評爲“江西名牌產品”;20xx年出土的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遺址將中國燒酒釀造歷史往前推移300年,並列爲全國十大考古之一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5.鋼網架構

鋼結構行業現有生產企業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輕鋼生產線8條,重鋼生產線1條。一級建築企業1家,二級建築企業2家,三級建築企業5家。20xx年雄宇集團申報江西名牌產品成功,使進賢的鋼網架構企業有了自己的名牌產品。

鋼網架構行業現有從業人員4000人,項目經理280人,營銷網絡遍佈全國,先後承接了江西黃金埠發電廠、宜昌長江鐵路大橋、包頭黃河鐵路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

(二)五大支柱產業的發展特點

我縣五大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的不斷髮展和壯大,部分企業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發展成爲全國重點企業。有些產業不斷壯大,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成長爲產業集羣。傳統產業發展迅速,呈現出以下八個特點:

1.企業人才濟濟。我縣五大產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絕大部份是在市場上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創業者。他們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格,善於開拓的勇氣,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批優秀民營企業家,在我縣聚集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縣工業產業得以持續發展最顯著的特點。

2.營銷網絡發達。經過20多年市場網絡建設,我縣的文化用品、醫療器械、煙花鞭炮、鋼網結構等營銷網絡已覆蓋全國各省、市、縣,號稱5萬大軍跑市場,到處都有進賢人;同時我縣的營銷網絡機制先進、人才輩出,營銷人員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有江西的溫州人之說,這是我縣產業發展的無價之寶,這支歷經20多年市場摔打培植出來的營銷隊伍和網絡是用金錢難以衡量的'。

3.市場競爭力強。我縣傳統產業絕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工人工資(含社保金)遠低於沿海發達地區。工人讓利於企業,企業讓利於經銷商,經銷商讓利於消費者。使我縣產業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4.發展環境寬鬆。在“九五”、“十五”期間,我縣財力雖然非常緊張,但一直堅持放水養魚,扶持壯大傳統產業,使得文化用品、醫療器械等產業得以較快的發展。全省工業gdp財政貢獻的比例一般在8—9%,而進賢則爲4.8%。從這一側面反映出我縣歷年來對工業企業扶持的力度。

5.產業集聚明顯。我縣文化用品生產企業102家,手工作坊3000多家,產值13億,佔全國市場的45%;醫療器械一次性耗材生產企業65家,產值10多億元,佔全國3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一個縣集中這麼多企業,生產這麼多產品,這在全國是少有的,產業的集聚效應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6.龍頭企業支撐。李渡煙花,中糧米業兩家企業,其規模在全國乃至亞洲排名靠前,而且具有很高的信譽度。因此,兩家企業不但在國內而且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產品95%出口世界各地。

7.傳統底蘊豐富。我縣自古以來就有經商的傳統,例如文港製筆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文港毛筆一直沿用家庭作坊生產模式,採用傳統的手工工藝。原因是毛筆不適宜採用大工業化機械生產,傳統的手工作坊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高,能滿足特殊消費者的需求。

8.品牌初見成效。經過幾年的品牌建設,我縣醫療器械產業有一箇中國名牌產品,2個江西名牌產品,文化用品9個行業品牌,2個省級著名商標,李渡煙花,李渡酒都是江西名牌和江西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產生名牌效應,在行業發展中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三)五大支柱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從產業結構層面看

①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典型的有醫療器械,鋼網結構,在產業內部是相同的企業疊加,無專業對口分工協作,在產業外部與其他產業沒有較多的關聯,不能形成其他產業對其協調和支持,因此造成產品相同、用工相同、市場相同、行業不能自律,企業相殘,出現不正當的競爭。

②產品競爭力不強。表現爲產業層次低,產業鏈不長,原材料消耗高,產品附加值低。我們調查文港金屬製筆,原材料成本佔產品成本的80%,毛利空間只有20%,企業無法進行擴大再生產。鋼網結構產業發展趨勢是高層重型鋼構、大跨度空間鋼結構、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鋼結構住宅、橋樑鋼結構、塔桅、管道鋼結構、海洋平臺、鍋爐鋼架等,而目前全縣鋼構產業還停留在輕鋼結構層面上。五大產業除食品加工、煙花鞭炮外,其他三大產業,產業鏈沒有延伸,產業層次低。同時還表現在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絕大部分產品屬勞動密集型普通的大衆化產品。

③政府引導力度不夠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產業結構不斷趨於合理化、高級化的過程,是一個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離不開政府的及時引導,幾年來全縣新增醫療器械、鋼網結構企業十幾家,沒有進行及時的引導,仍然是低層次的重複建設,既浪費了有效資源,又使企業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如張公鎮的東南鋼構,開工沒幾個月就停工歇業。再如醫療器械一次輸液器生產企業過於集中,有的企業處於維持狀態。

2、從企業層面分析

①科學技術的瓶頸制約。

目前,科學技術是制約我縣產業和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人才缺乏,全縣五大產業中高級技術人才不到20人,沒有一家省級的研究所,技術檢測中心和研發中心,企業無自主創新的能力。二是企業技術設備陳舊老化落後,沒有更新換代,無法承擔新產品開發能力。

②資金的瓶頸制約。

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產品的更新換代、設備的技術改造說穿了一是技術、二是資金,大部分企業意識到需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壯大企業,但由於企業的自我積累不足,銀行貸款又十分困難,只有望洋興嘆,錯過了企業發展的機遇。

③家族體制的制約。

投資主體單元化,家族式管理有原始積累快、信息傳遞快、決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等優點,但也有企業管理體制落後,阻礙優秀人才進入,不利於員工積極性發揮,家庭矛盾滲入企業等嚴重缺點。這種家族式管理體制在企業創辦初期比較適宜,企業發展到現在就完全不適用,而且嚴重阻礙企業的發展。

二、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和思路

我國規劃明確提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產業升級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途徑和迫切任務,並提出主要立足優化產業升級來推動產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行業部門出臺了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如關閉小煤窯,淘汰1.83m球磨機,2.2m機立窯,關閉年產3萬噸草漿造紙廠,年產3萬噸以下味精廠。20xx年7月醫療器械行業啓用新的包裝標準,調整出口退稅,取消553項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建設部從20xx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註冊建造師管理規定。南昌市工業製造業貼息資金管理辦法,進賢工業經濟發展40條等,推動了產業企業的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因此,我縣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應該通過科技創新、產品創新、體制創新,積極鼓勵和引導醫療器械、文化用品、煙花鞭炮、食品加工、鋼網架構五大傳統產業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增長方式從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延長產業鏈條,使各大支柱產業步入良性、健康、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發展思路應確立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避免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複建設,用信息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產業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提高裝備製造的水平,加強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工藝,引導和支持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產業升級,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爲產業結構調整服務。

1、搞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

明確產業的發展導向目錄,並制定鼓勵獎勵辦法,加強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引導作用。例如,醫療器械應着力發展生物醫療器械、大型醫療診斷設備、家庭保健醫療設備、無創傷、微創傷醫療器械等,提高一次性醫療器械耗材的准入門檻。鋼網結構應着力發展重型鋼構、橋樑鋼、大跨度鋼構、住宅開發、鋼水泥預製結構等,防止輕鋼結構的重複建設。文化用品在傳統毛筆的基礎上要鼓勵金屬製筆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等。食品加工要立足於進賢農副產品的資源優勢,建立公司加農戶農工貿爲一體的食品加工企業,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總之,產業的優化和調整規劃要科學,引導要先行,調整要適時,措施要得力。

2、依靠自主創新化解科技資源瓶頸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技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當前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問題已經日益成爲經濟發展的嚴重瓶頸,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到20%,遠低於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因此,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優化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根據我縣產業企業科技水平現狀,首先應鼓勵企業引進技術,引進人才,人才要留得住、安得下、建立人才技術檔案庫,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其次要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建立產業產品研發中心,把產品的科研、設計和製造結合起來,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爲生產力;第三要設立高科技產品研發風險基金,鼓勵企業大膽創新,不畏風險;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更新改造,用信息技術和先進的實用技術改造企業,提高傳統產業的裝備和製造水平。如鼓勵企業建立醫療器械研究所、文化用品研究所等。

3、做大做強優勢企業。

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企業,左右世界競爭格局的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爲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因此,要做好提高企業規模經營水平和產業進步,加快大型企業的發展,形成一批像洪達、益康、雄宇、沙神、中成動物製藥、李渡花炮和文化用品方面的企業集團。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的發展,要注重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提高專業化協作生產水平;要積極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引導產業合理發展。

三、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支柱產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工業的領導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關健所在。建議縣委、縣政府要更加重視工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大力度,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工業發展。一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主抓工業上,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向工業集中,花主要精力研究工業方面的問題,解決工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二是要加強抓工業的幹部隊伍建設。調集精兵強將到工業第一線上去抓工業,讓幹部在抓工業的實際工作中經受鍛鍊,造就幹部。今後提拔和使用幹部,要把會抓工業的幹部推到領導崗位上來,在全縣形成一批會抓工業的骨幹隊伍。三是要集中力量解決當前企業存在的土地瓶頸制約問題。縣政府應確定一名領導牽頭,建立企業用地協調機制,其主要職責是解決企業用地過程中的問題,加快辦證進度。同時要對新招商項目和企業新、擴、改項目進行包裝立項,向上爭取專項工業用地指標。

2.加快產業基地建設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目前我縣已基本形成醫療器械、文化用品、鋼構網架、進賢工業園、溫福工業園五大產業基地。但是存在體制不合理,設施不配套,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所謂體制不合理,如進賢工業園區和溫福工業園區,進園企業對有關鄉鎮沒有任何財政貢獻,但是在徵地、搬遷、維穩等方面又有大量的工作,這種又要完成財稅任務,又不能受益,還要維持穩定的工作誰來做。所謂設施不配套,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沒有落實以人爲本的原則,工業園區不但是企業的載體,更重要的是人的載體。他們的生活、娛樂、消費、上學、就醫等實際問題,都應有配套措施加以解決。目前,工業園區沒有任何行政職能,什麼說了都不能算,說了什麼不一定算,怎麼可能服務到位。要儘快改變目前這種局面,使企業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

3.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條件。我縣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目前大部分都面臨產業的優化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如何化解資金制約的瓶頸,應該靠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企業而言,一是要有完善的財務體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信譽形象。二是應努力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多方籌集社會資金。三是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搞好資本運作。就政府而言,主要是鼓勵外地銀行來進賢投資,搭建政銀企服務平臺和組建中介服務機構,爲企業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4.發展第三產業爲優化產業結構服務。我縣三產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偏小,制約了製造業的發展。因此,加大三產招商引資力度是服務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爲此,我們建議:一要建設化工原料市場,爲醫療器械產業服務。二要建設鋼材市場,爲鋼架產業服務。三要建設再生資源綜合回收利用市場,爲全縣再生資源加工企業服務。四要建設醫療器械、文化用品交易市場,爲產業發展服務。五要積極發展物流業,保證企業物流便捷。六要積極發展娛樂消費業,爲企業客商提供服務。

5、抓好營銷人才迴歸工程。我縣幾大產業的營銷人員不下5萬人,其中第一代營銷人員有不少已在全國各地安家立業,有的還具有相當的規模。這些人大都在50—60歲左右。他們的第二代已經接上了事業的班,如果能鼓勵他們回鄉創業,將是一筆巨大財富。問題是用什麼樣的政策去吸引他們。我們建議,對進賢籍在外的營銷人才一要開展調查摸底,掌握情況,建立聯繫網絡;二要通過在縣的廠長(經理)們與他們開展對口聯繫,疏通感情;三要制訂吸引他們回鄉投資創業的相關政策措施,感召他們回鄉;四要下大力氣繼續改善軟硬件環境,用親情加環境讓他們感到回進賢發展有錢可賺,可以有大的發展。

6、抓緊建立行業協會。目前我縣的文化用品、煙花鞭炮產業有了行業協會。醫療器械和鋼架結構兩個產業,至今還沒有成立行業協會。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行內老闆們坐不下來,相互不買賬。希望縣委、縣政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相關人士都出來做做工作,通過做工作,讓他們消除歷史積怨,爲了共同的事業和進賢的發展團結起來,把產業做大做強,用共同的目標把這些人聚集起來,把事業越做越大,這樣纔有出路。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21

根據《民盟支部**年工作計劃》安排,7月25日,民盟支部對**市**鎮實施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市政協副主席馮忠指導調研。通過對**鎮立英村核桃母本示範園、立英土雞養殖場、立英林下辣椒種植基地、水產養殖場等產業項目進行實地考察,與**鎮相關負責人就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情況進行交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現就考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鎮貧困現狀

**鎮現有貧困村3個,其中一類貧困村2個(壇廠村、復興村),三類貧困村1個(華陽村);已出列貧困村2個(立英村、同聯村)。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46戶4813人,其中,**年脫貧549戶1850人,**年脫貧165戶700人,未脫貧人口732戶2263人。732戶貧困戶中,有資源有勞動力但無門路致富的“兩有戶”459戶1758人,佔現有貧困人口數的78%;無力脫貧無業可扶的“兩無戶”273戶505人,佔貧困人口的22%。

二、產業發展狀況

近幾年來,**鎮立足傳統產業,心得體會按照一村一特、因地制宜的原則,一是抓好紅高粱種植。種植紅高粱4000畝,年增收640萬元,涉及貧困戶200戶758人,戶均增收3690元;二是大力發展畜牧業。建成林下養雞示範點2個,養殖土雞30000羽;發展50頭規模以上養牛示範戶12戶,200頭以上規模養牛示範戶1戶;發展100只以上規模養羊示範戶5戶;養豬、養雞散養戶897戶。畜牧業涉及貧困戶925戶,年增收388.5萬元,戶均增收4200元。三是改良傳統核桃產業。引進四川天保果業有限公司,做強做優核桃產業,嫁接改良傳統核桃產業20__畝,規劃總投資2200萬元,**年已投入資金1100萬元,建成核桃母本產業園1個,完成核桃高杆嫁接5萬餘株,新栽植2.3萬株。核桃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8300元;四是配套發展辣椒產業。建成林下辣椒基地一個,集中流轉土地,發展辣椒1000畝,涉及貧困戶87戶263人,每戶土地流轉、務工增收3400元;五是發展黃豆、羅漢果等林下套作業500畝。六是大力發展特惠貸助推脫貧產業。其中發展畜牧水產及家禽養殖業183戶,發放特惠貸915萬元。

三、產業發展主要經驗和做法。

**鎮立足自身3萬畝核桃產業發展基礎,堅持長遠規劃、長短結合的發展思路,走大項目爲引領、政策推動,利益聯結、複式發展的脫貧途徑,取得較爲突出的效果。

1、黨羣齊心,支部爲核。在**鎮立英村,充分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鎮派出農技工作經驗豐富、能吃苦耐勞的幹部下派到村,任支部書記,與鎮黨委簽訂責任狀,熱門思想彙報駐村打造示範點。鎮黨委在規劃、人力、資金、技術、政策等多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村黨支部與合作社、公司、農戶多方簽訂發展協議,爲脫貧攻堅建立組織保障,黨羣上下齊心,農戶集中心智,集中力量辦大事,爲打造爲名副其實的項目村、致富村共同發力。

2、突出品改,產業復甦。因地制宜、敢於創新,通過引進資本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的果業公司,對原有核桃產業大膽改良,利用原有成片核桃產業基礎,將多年不掛果的20__畝核桃,通過支部核心推動,建立“支部+公司+農戶”模式,引進四川天保果業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對原有核桃進行改良嫁接。今年3月初步完成全部嫁接工作,公司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實現當年嫁接,當年掛果,次年採收。

3、以短養長,多種經營。利用**鎮原有核桃產業杆高林稀,實行林下套作。集中二次流轉農戶土地,建立合作社,發展訂單辣椒、種植黃豆、羅漢果等套作產業,從土地流轉金、務工、收益分紅等,讓農戶多渠道創收。如林下辣椒產業,農戶土地流轉後,既有辣椒產業收入,又能拿到核桃分成,實現產業複式增收。

4、利益聯結,合作共贏。始終圍繞爲農戶創收爲核心目標,通過建立良性利益聯結機制,探索一條長期合作、共贏的致富發展道路。在立英村,個人簡歷四川天保果業公司看好立英村產業基礎好、核桃品質優的資源稟賦,以鎮黨委政府牽頭、村支部爲紐帶,對農戶土地集中連片流轉,交天保公司經營,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項目前7年,公司高額投資用於項目建設,需要大量務工,農戶實現務工增收的同時,還能增加短期套作創收;次年開始收果,第三年進入盛果期,至第7年,公司和農戶以8:2比例分配。第8年後,公司成本基本收回,投入少、產量穩定,公司和農戶按2:8比例分配收益,農戶實現穩定增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公司下決心,農民放下心,長期合作、共贏發展。

5、多種模式,能幹快上。立英村採取“支部+”的模式,大膽引進大公司的同時,因地制宜,利用大坪子坡面寬闊,採光、氣溫、通風、供水等相對較好的優勢條件,鼓勵何明鳳等16戶農戶(貧困戶5戶)貸款120萬元創辦養雞場,採取“支部+合作社”模式,發展規模養雞30000羽,將傳統養殖做大做強,效益顯著。採取“支部+農戶”模式,在海拔落低、水源集中的街上組,工作總結政府投資70萬元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鼓勵何興虎等10戶貧困戶貸款50萬元發展養魚業;在立英村橋上組魚跳河,利用九倉河優質天然河道生態水利資源優勢,政府投資50萬元,引導趙文勇等8戶貧困戶貸款40萬元,發展“魚+旅遊”產業,房屋、魚塘等基礎設施已初見雛形,前景向好。

6、用活政策、貸款助貧。充分動員貧困戶,積極協調金融部門,大力鼓勵民衆幹事創業,努力用足用好特惠貸優惠政策,着重以點帶動、全面發展,有機結合、長效脫貧的融資助貧思路,發放精準扶貧特惠貸183戶,貸款915萬元,發展水產、畜牧養殖、家禽養殖、經營等多種形式,助推產業發展,形成了亮點突出,全面開花的'脫貧工作格局。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看,**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國家、省、市的扶貧攻堅戰略,充分利用自身產業基礎優勢,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初步建立了以核桃產業爲主,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佈局。同時,考察組針對產業發展,提出了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1、產業發展受資金等條件制約,開發和發展規模小、開發空間大。全鎮核桃產業總量近3萬畝,由於技術原因,目前掛果的只有5000畝,僅1/6,而嫁接改良每株需要百餘元,目前開發的母本基地,也只能是重點發展,剩下的2萬多畝核桃產業收益很低,開發空間很大。

2、非貧困村項目爭取難。國家扶貧政策只能在貧困村投資,在非貧困村得不到項目資金支持,**鎮共有7個村,其中非貧困村有2個,涉及貧困戶482戶1624人,由於政策原因,導致2個非貧困村項目爭取難。

3、項目時間和季節性強,脫貧攻堅工作要求高、責任重大,而項目評審工作滯後,鄉鎮實施項目信心不足。

4、項目資金到位不足,許多項目推動全靠鎮村組織資金和墊資建設,基礎建設資金缺口量大。就而言,按“五個一”的脫貧標準,全鎮需資金約1.1億元,目前投入僅3260萬元,資金缺口達7000多爲元。

5、項目配套設施不全、規範化程度不高、安全保障度低。規模化經營受到限制和制約。如大坪子的林下養雞項目,配套圈舍不足、供水、保暖、防疫等相關設施不完善,產業發展安全不能有力保障。

6、專業技術人員匱乏。鄉鎮產業技術力量缺失,特別是核桃嫁接,如全靠公司運作,高昂的投資農戶無力承擔。而專業技術人員匱乏、農民技術水平不能突破產業革新。

7、產業發展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防控不力,相應機制和政策缺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沒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五、意見和建議

圍繞考察調研,委員在座談會上,提出了相應意見和建議。

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鎮通過實施脫貧攻堅以來,硬化泥濘道路40公里,鄉村交通條件大幅度改善,但是,許多路段彎急坡陡,路面狹窄,安全隱患大,建議加設錯車道,設立安全警示標示牌;通訊方面,許多區域通訊信號覆蓋不到位,建設進度慢,建議相關部門增設通訊基站,加快建設進程;葫蘆壩水庫是**鎮急需的水源水庫工程,希望得到市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進一步支持,早日立項建設,爲全鎮提供有力的供水保障。

2、核桃產業品質優良,產業基礎好,但是,要真正發展壯大,還必須得到市委市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和市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爭取政策傾斜、資金扶持、技術幫扶等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強化基礎設施、提高產業科技含量和技術品質,迅速形成大產業、樹品牌、上規模,讓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3、要在產業深加工上作文章、下功夫,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進一步增加創收門路,一業多行,深度發展;要在品質優化和檢驗認證上再做工作,爲品牌樹牌貼籤,走科技含量高、質量品牌化的發展路徑。

4、強化技術革新,建立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加強農民培訓工作,建議建立針對性強、覆蓋全鎮核桃產業爲主的專業技術服務人才隊伍。

5、相關部門探索建立項目產業發展風險保障機制,範文參考網爲產業生產和市場風險防控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22

茶葉是XX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產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動茶葉改良、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我們對x x茶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調研,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x x茶產業的發展有着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x x鄉自然條件優越,適合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x x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於開發區。鄉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形起伏較大,以丘陵和小水壩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土地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138235畝。x x鄉是盈江縣重要的茶葉產區。現在,全鄉建立了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實現了傳統生產技術向現代生產技術的.轉變,打造了“x x山”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在XX年被州政府授予接待專用茶稱號。XX年底,全國共有7個初級製茶廠,1個精製茶廠,2條精製茶生產線,3萬公斤精製產能,15個茶葉科技團隊。茶葉面積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與“十五”末相比,產量、產值和茶農收入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山區、半山區和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的支柱產業。x x鄉茶涉及面廣,影響大。茶葉覆蓋了全鄉所有的村莊。

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的61%。在茶葉開發村,農民家庭收入的30%主要來自茶葉。

三是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全鄉共有10776畝連片茶園,其中一個規模經營面積超過100畝。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步增強。有機茶克隆種子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全鎮已建立克隆種茶基地3652畝,其中新植茶園352畝,新植1400畝,新植2350畝,新植1426畝。

四,x x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以來,x x鄉茶葉產業發展迅速,但發展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部分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少,投入不足。第三,一些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產量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檔次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全省知名茶葉品牌龍頭企業。第五,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和質量提高緩慢。

五、x x鄉茶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重點。

針對X鄉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X鄉茶產業的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開發良種,加大投入,以單位面積產量爲重點,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健全茶園管理體系,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重,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茶葉產業化, 目標任務是:到末,全鄉茶園面積1萬畝,總產量90萬公斤。 茶葉平均產量100公斤,工農業產值720多萬元,茶農收入500多萬元。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家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三大茶葉品牌。茶的四大類型是:綠茶鞏固升級,普洱茶發展突破,紅茶恢復發展,茉莉花茶適當增加。通過改造、淘汰和新植,茶園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90萬畝(新植35萬畝)。重點扶持“x x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和整合10個茶葉初級加工廠;建立機械修理、採礦三大示範模式,輻射面積3000畝。第二步,逐步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全力打造茶葉品牌,採取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重組或兼併形式,實行企業強強聯合,力爭打造一個大茶葉龍頭企業,一個茶葉品牌,一個全鄉系列產品,依託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x x茶葉市場的競爭力和突出經濟強勢優勢的能力。

六、x x茶產業發展的兩大關鍵舉措。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第一,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種植一批的原則,繼續實施茶葉區域佈局、規模化發展和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x x農村的茶園大多是六七十年代開發的,現在基礎差,產量低。通過加強茶園水利基礎設施、補植和種植等。中低產茶園應全面升級改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第三,全力打造優質茶園基地。鄉要努力建設1.2萬畝優質茶園基地,發展1萬畝綠色有機茶園。四是改造現有茶葉初級加工廠。x x鄉有7家初級茶葉加工廠,力爭改造5家,改造後的初級茶葉加工廠產能可達2萬公斤以上。第五,努力推進XX鄉精製茶加工企業技術改造。給予重點支持,促進其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其生產加工水平。鄉重點支持發展兩條茶葉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多萬公斤。第六,對茶葉企業進行改革和重組。按照市場導向的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和改制重組,全力培育全鄉茶葉龍頭企業。第七,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的生產,又要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的研發。

2.打造“x x山”品牌,擴大x x茶市場影響力。第一,整合x x茶品牌。認真篩選x x茶現有品牌,繼續打造具有x x特色和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和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生產假冒僞劣產品,切實加大對x x茶葉品牌的保護力度。二是加強茶葉營銷,建立茶葉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和專櫃,組織各種茶葉營銷活動,開發茶葉訂單,促進x x茶的銷售。通過保護古茶樹資源,挖掘茶文化,發展旅遊業,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23

一、產業發展現狀

八里十河村地處__鎮南部20公里處,與竹林關、土門、毛裏崗接壤,地處偏遠,土地資源貧乏,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225戶,849人,勞動力601人,享受低保戶84戶170人,有耕地714畝,人均佔有糧400公斤,年人均純收入1860元。

全村現有山茱萸900畝,全村山茱萸大戶15戶,戶均10畝650株,掛果樹佔47.5%,年產34萬元;核桃100畝,年產5萬元;年出欄商品豬240頭,年出欄5—10頭以上的6戶,全村基本達到戶均養1頭豬,年產24萬元;勞務輸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務工的達132人,半年以上達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萬元。勞務和山茱萸已成爲該村的支柱產業,爲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農村產業的長足發展爲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項,有35%農戶住進寬敞明亮的小洋平房,電話、彩電、摩托車的普及率均達到60%以上。涌現出了一批產業大戶。洪溝組黃恩娃,栽植山茱萸樹12畝,年收入1。2萬元。椒樹窪組周保林,兔年出欄10頭,收入1.1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思想認識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組幹部羣衆創業精神差,滿足現狀,“小農思想”嚴重,只圖吹糠見米、立竿見影之效,特別是大部分青壯認爲發展林果業、養豬業,週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費力費時、受市場控制大,從而形成勞務大發展,其它產業比重嚴重失衡,阻礙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2、產業項目少,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現該村林果業、養豬業仍停留在家庭小經濟狀態,做大做強意識不夠,年用於發展產業的投入比重很少,僅佔年投入量的15%;風險意識和發展意識不足,年養豬與林果發展規模增長率僅有10%;村組幹部在市場開拓與產業項目引進等方面缺乏創造,等米下鍋思想嚴重;勞務輸出地分散,沒有當地帶頭人,難以形成勞務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雖然羣衆種植山茱萸、核桃的積極性高,但由於農戶文化素質低、經營分散、技術推廣滯後、資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難以正常進行,年損失率在20%以上,導致產品產量低、質量差,造成了廣種薄收。

4、林果規模小,基地建園不足、水平低,良種比例小。集中連片50畝以上的,沒有1處,良種栽植面積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僅限於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簡單,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值效益低下。

6、市場混亂,經營效益不佳。由於缺乏統一的營銷系統和營銷隊伍,尚未形成產供銷體系,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因缺乏信息和科學的市場預測,造成產品搶購搶銷或滯銷的混亂局面,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低,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豬存欄少,適繁母豬比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當地養豬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強化領導,形成工作合力。鎮、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駐村工作隊,並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全年工作目標責任制考覈範圍,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形成政府主導、羣衆主體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廣泛宣傳,制定工作規劃。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板報、會議、宣傳材料等進行了廣泛宣傳,組織各級幹部和產業帶頭人開展學習培訓,使廣大幹部羣衆認識到發展一村一品,對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幹部羣衆廣泛參與的積極性。立足本村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發展規劃,指導“一村一品”健康發展。

三是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今年舉辦培訓班2次,培訓32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420份,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積極培育科技示範戶。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快農村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村新突破。

四是分類指導,實現重點突破。按照“畜牧抓發展,林果抓科管,菌藥抓營銷,勞務抓培訓”的工作思路和“一業突破,長短結合”的方針,採取“抓大戶建小區,抓協會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營銷促增收”的辦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開展服務,突出重點,全力推進“一村一品”實現突破性發展。

五是抓點示範,輻射帶動。堅持從示範帶動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範戶。

六是組建合作組織,實行品牌經營。成立勞務和山茱萸產業合作社,爲農戶提供服務,拓展市場空間,樹立產業品牌形象,形成產業發展聚能效應,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爲農民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載體。

四、產業發展的計劃和對策

一是以農民培訓爲突破口,加大農村人才戰略的實施力度。把會管理、懂經營、羣衆信得過的能人選進村兩委會班子,採取形式多樣的辦法推廣實用致富技術,培育一批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力爭3—5年培訓每組3—5人技術能手和1—2人勞務帶頭人。

二是以機制創新爲突破口,建立市場營銷體系和營銷隊伍,擴大品牌效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努力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提高經營效益。

三是以產業合作社建設爲突破口,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產業合作社,力爭儘快實現龍頭企業+協會+基地+農戶,逐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開發路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

四是以開發品牌爲突破口,加大市場開拓工作力度。引導農戶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發展意識、風險

意識、品牌意識。一方面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創建品牌效應。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務體系,加大農業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爲重點,建立科學規範的利益機制,用市場手段抵禦市場風險。

六是爭取國家惠農政策,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以產業合作社的名義申報項目,爭取資金,用資金使產業發展再上臺階。特別是在化肥、山茱萸剝皮機、病蟲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農補帖、扶持資金上給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場,擴大規模,狠抓良種建設。鼓勵羣衆培育良種育苗,力爭在3年內發展良種核桃300畝,山茱萸500畝,改造核桃100畝;大力建設標準化、衛生化圈舍,引導羣衆擴大適繁母豬規模,加大良種瘦肉型豬引進力度,平抑仔豬市場價格,力爭每戶平均存欄2—5頭。

八是壯大勞務產業,開發勞務品牌。根據該村外出務工羣衆較多的實際,以協會爲平臺,內引外聯合作單位,大力培訓青壯年勞力,擴大年勞務規模,努力打造勞務品牌。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集合 篇24

爲完成好市政協關於服裝加工業調研工作任務,推動我市服裝產業(不含裘皮)二次創業,爲打造實力、和諧燈塔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通過走訪服裝加工戶、召開服裝加工戶座談會、赴浙江織裏鎮考察服裝業發展、與我市駐織裏鎮服裝企業座談、組織委員到服裝加工點視察、聽取市經濟信息化局介紹相關情況等方式進行調研,經過近半年的工作,形成報告如下:

我市服裝加工業發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我市服裝加工業起步於改革開發之初,先是出現零星的服裝製作和銷售商,逐漸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式經營,發展到初具規模,曾經一度成爲燈塔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隨着其他產業的發展和崛起,服裝業在全市經濟中地位不斷下降,支柱地位蕩然無存,大量精英服裝企業外流,產業呈現凋零的趨勢。目前我市服裝加工業戶尚有近300戶,其中登記註冊的有100戶,相關配套的水洗、印花、輔料業戶40餘家,年產各類服裝8000萬件,年產值32億元,利稅1.1億元,實繳稅金20xx萬元,實現出口交貨值7000萬元,從業人員達2萬人。服裝加工戶一類是以外貿訂單爲主的代工企業,主要根據訂單加工運動服、校服、工裝等服裝,不經過市場,不負責銷售,賺取加工費,現存規模服裝企業大多爲此類。一類是自己設計生產加工牛仔褲、童裝等,自行銷售或委託五愛市場、西柳市場進行批發銷售,我市服裝加工戶多爲此類。一類是生產加工牀上用品,自行負責銷售,但此類加工戶佔比不大。

服裝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服裝加工戶(企業)分佈零散,沒有產生集聚效應。我市服裝加工戶呈星狀零散分佈,更多小業戶散居在民房和居民區內,給政府指導、管理和服務增加了難度,分佈分散,沒有產生積聚效應。服裝加工受規劃、土地、自身等因素的制約,規範化建設和管理以及擴大規模受到嚴重影響,佈局侷促,車間、庫房等過於緊湊,空間狹小,人員又密集,消防始終存在極大的隱患,一旦失事,後果將十分嚴重。

2、服裝加工沒有形成產業優勢,產業鏈條不完備。服裝加工戶大多觀念落後,很多小廠仍然沿襲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爲了增加利潤進行逃稅,甚至不辦理營業執照,進行地下生產銷售。管理粗放,缺乏品牌意識和高端技術,利潤更多來自於貼牌加工,效益偏低,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弱。服裝加工沒有形成原材料、生產加工、物流及相關產業集中完備的產業鏈條,沒有形成產業優勢。行業內部沒有良好的協調機制,企業之間缺乏合作,惡性競爭激烈,尤其是在招工的問題上表現的愈來愈突出,通過買工人的手段,相互拆臺猶爲嚴重。

3、政府扶持力度小,規劃和服務滯後。由於經濟佔比小,全行業的總稅收不及好的時期一個選礦廠的稅收,政府重視不夠,扶持力度小,缺乏持續的服裝產業長期發展規劃,影響了服裝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服裝企業發展,尤其是有些規模企業進一步發展受到規劃和土地等因素的嚴重製約。

借鑑浙江織裏鎮的發展經驗給我們帶來的啓示

浙江織裏鎮在改革開放之初,鎮區僅僅是0.8平方公里常駐人口不足2300人的一條“扁擔街”,但通過重點扶持服裝產業的發展,現已形成了以童裝產業爲支柱、金屬新材、新型紡織共3大特色產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億元,財政收入14.7億元,工業生產總值650億元,有銷售收入20xx萬以上規模企業101家(其中過億企業37家,上市公司1家),成爲20平方公里建成區30萬人口的大鎮,綜合經濟實力位列浙江省鄉鎮五強。

“一業興百業興”,扶持和發展好一個產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區域的整體繁榮和經濟實力的提升。燈塔服裝與織裏同時起步,甚至在初期規模和影響超過了織裏,燈塔童裝曾經享譽東北甚至國內市場,目前在遼寧西柳、五愛市場以及浙江織裏鎮仍然有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尤其是童褲在全國服裝中依然獨領風騷。因此,我市服裝產業的發展具備基礎和條件,扶持發展也十分必要。

1、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扶持服裝產業發展,可以推動城鎮化進程。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的核心力量,人是城鎮化的核心要素。產業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條件,需要政府不斷培育推動發展,需要政府在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提供基地搭建平臺。我市裘皮產業的發展推動了佟二堡城鎮化的進程、海寧皮革城等的建設推動了裘皮產業的提升,就充分論證了這個觀點。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可爲服裝企業發展提供空間、舞臺和基地,可推動服裝企業集聚,有助於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織裏爲了發展服裝產業,在湖州市率先採用工業用地拍賣形式,統一規劃建設了童裝精品園、童裝科技園和童裝創新園等三大產業園區,吸引了本地和國內童裝企業進駐園區,逐步形成“家庭作坊—精品園區—工業規模園區”的階梯式集羣發展格局。服裝產業的發展使鎮區集聚了本地人口10萬,外來人口20萬,鎮區也隨之不斷擴大,建成區達到近20平方公里,形成了很大規模的城鎮(城市)。

2、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扶持服裝產業發展,可以爲全民創業、就業和再就業搭建平臺,促進“創業型城市”的創建。隨着我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有數萬農民失地進城,就業才能安居,安置他們就業就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服裝產業是安置農民就業和城市居民再就業的一個主要產業。服裝產業門檻低,投資可大可小,只要有創業夢想的人都可以參與,對工人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稍加培訓即可實現就業,建立服裝工業園區可爲能人創業、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搭建一個有效平臺,是市政府打造“創業型城市”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織裏通過規劃建設園區扶持發展服裝產業,培養了一大批本地企業家,實現了全鎮80%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轉移,服裝產業成爲全民參與的百姓產業、富民產業。同時也吸引了全國大批有創業夢想的人到織裏發展,全國大批的產業工人到織裏工作和生活,爲織裏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和不竭的精神源泉。我市現在就已有40多家服裝精英企業落戶織裏,而且發展的都非常好,有的甚至年銷售額超過了億元,燈塔服裝企業牽頭正在織裏積極籌備組建遼寧商會,爭取更大的發展機會。這些企業大多保留了在燈塔的部分生產能力,對家鄉發展服裝產業保持着很高的期望值,爲建立服裝工業園區發展服裝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3、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扶持服裝產業發展,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爲打造實力燈塔提供有力支撐。隨着全球經濟的低迷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各行業普遍進入低谷,我市也面臨同樣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和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迫在眉睫。我市服裝行業具備很好的基礎和條件,完全可以通過培育發展服裝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織裏通過發展服裝產業,培育了全國規模最大、分工協作最緊密的童裝產業集羣。截至20xx年,織裏鎮共有童裝企業8577家(含個體戶總計近20000家),年產童裝8.7億件套,佔國內市場1/3,年銷售額超350億元,居全國之首。共集聚爲童裝配套的印花、繡花、羅紋、輔料企業2316家,物流、設備租賃、房屋租賃、勞力、融資等市場也隨之不斷成熟。服裝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房地產、商貿物流、餐飲服務等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三產在織裏經濟佔比達到了42%。

佟二堡的皮革、皮草已經成爲享譽國內甚至世界的產業,中國佟二堡已經成爲燈塔的一張名片。建立服裝工業園區,有利於解決服裝加工戶的生產安全問題、有利於產生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實現服裝行業更好的發展,有利於對服裝企業進行集中指導、管理和服務,集中打造“燈塔服裝”這個集體品牌,再造燈塔另一張名片,進一步擴大燈塔的知名度。

關於建立服裝工業園區和扶持發展的建議

鑑於我市服裝產業的基礎和當前的嚴峻的經濟形勢,建議市政府扶持服裝產業發展,規劃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再造燈塔經濟有力支撐。

1、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發揮積聚和規模效應。由政府牽頭,專門去織裏考察,深入聽取業戶意見,就建立服裝工業園區進行充分調研、深入論證。可以參照佟二堡和織裏模式,在城區北外環附近規劃再建一個服裝工業園區(集聚區),園區總體規劃300畝(當然規模具體多大合適還需要政府組織相關部門論證),一期建設100畝,可採用單元模式,按容納30個工人每層200平共3層計600平(一層店面,二層車間,三層宿舍)爲單位,建築面積總計60000平,統一規劃建設,供100家企業入駐;二期200畝,建築面積總計120000平,供200家企業入駐。土地以工業企業用地招排掛模式,建設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服裝企業自建、政府和服裝商會共建、服裝商會自建等模式。企業可採取購買或租賃方式入駐,購買價格定位以開發企業微利爲原則,並協助服裝企業貸款;租賃可參照織裏鎮做法,現在織裏鎮租賃一個單位店面(1000平左右)15萬左右/年,要綜合考量服裝企業的承受能力,避免服裝企業流動資金固化影響企業正常生產。規模企業可以根據政府要求自己規劃設計,自主建設。在園區內建立一站式服務和發展諸如餐飲、物流、房產等相關配套產業,主打集中、集聚牌。集中提供所需的布料、輔料和物流,逐漸發展成設計、生產、銷售等完整產業鏈條。配齊園區配套設施,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經營成本。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完善軟硬環境。總結產業發展和前兩次園區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一個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集羣)需要多年甚至更多年,需要政府的持續不斷的引導、服務、呵護和培育。一個園區發揮集聚效應,需要政府持之以恆地堅持規劃和建設。織裏在發展服裝產業經過了近30年,經歷了數屆黨委政府持續推動和精心呵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培育和服務上始終上下齊心,始終堅持實行養護和服務,尤其是對待一些小業戶,除了侵權舉報予以嚴厲處罰外,稅費幾乎是實行申報、自願繳納原則,甚至可以視企業經濟狀況不繳納。相關部門執法實行內嚴外寬的做法,對外來客商甚至極爲寬容,目的就是吸引外來客商集聚。近年,爲推進織裏童裝產業升級,湖州市專門下發《關於加快推進織裏童裝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每年匹配10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因此,如果市政府決心規劃建設服裝工業園區,即要堅定不移地推動規劃的實施,在不斷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不斷改進政府及部門的服務工作,着力改善發展的軟環境。成立並長期保持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各有關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推動實施,協調解決問題。在行業低谷時期和企業出現困難和問題的時候,政府更要積極幫助出主意想辦法搭平臺,儘可能地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度過困難。成立園區統一管理辦公室,協調與服裝加工業相關的工商、稅務、質檢、消防、交通等部門,提供入園企業的行政服務和統一的行政執法工作,並統一協調全市服裝企業發展的行政執法環境建設,最大限度吸引外來客商、扶持服裝企業的發展。要在注重管理和引導的前提下,儘可能保護業戶的發展激情和熱情,爲服裝企業發展創造良好且相對寬鬆的環境。

3、組建服裝行業商會,充分發揮其作用。通過商會凝聚服裝加工戶,制定和執行行業規範,引導服裝加工戶登記註冊,打造服裝整體品牌;牽頭加工戶與政府協商園區建設和企業入駐事項,協商解決在園區建設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統一協調企業用工以及職工養老保險等事宜。政府不斷加大對服裝商會指導,支持商會加強與全國各地服裝商會(協會)和服裝企業的聯繫,開展合作交流等事宜,發揮好政府與商戶的橋樑和紐帶的作用。園區建成後有關部門加大執法力度依法逐步取締分散在居民區的加工點和黑加工點。

4、培育龍頭,實施品牌戰略。爲提升服裝加工業的綜合競爭力,可按照“扶大扶強擇優”原則,重點扶持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企業,促進產業鏈條延伸。不斷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借鑑國內外先進經驗,引導業戶不斷轉變觀念,扶助服裝企業引進高級管理人才,實施現代化管理,改粗放式生產經營爲精細化經營。整合燈塔服裝的品牌資源,積極打造“燈塔服裝”這個集體品牌。由政府組織或委託園區統一管理辦公室協調行業商會進行園區規劃和整體形象設計,組織宣傳和招商工作,創中國“燈塔服裝”品牌和不斷擴大服裝工業園區的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