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業考察團赴澳大利亞農業考察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6W

廣西農業考察團赴澳大利亞農業考察報告

廣西農業考察團赴澳大利亞農業考察報告

經廳領導批准,廣西農業考察團一行16人,於2005年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亞、新西蘭進行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及銷售市場等考察。先後考察了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的農業管理機構、維多利亞州農業生產系統研究中心、農場,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家等進行座談和交流,考察活動收穫很大。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澳洲、新西蘭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爲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農業生產優勢明顯:一是地域遼闊,人均耕地面積多。全國總面積7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000萬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63%,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近3公頃。二是適宜耕種的土地條件較好。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於發展農牧業的地區土地條件均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適宜生產小麥、水稻、大麥、甘蔗、棉花等。三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業發展。爲了加強農業,澳大利亞政府於近年專門成立了農林漁業部,管理全國的農業、林業、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由於有這些優勢和條件,加上政府不斷地調整政策,澳大利亞農牧業近幾年來穩步發展。

新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89%爲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積僅佔總面積的8%。全國2/3的土地適宜農牧,耕地面積38.5萬平方公里。共有48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場,人工草場面積爲天然草場的一倍多。全國有羊場2.44萬個,奶牛場1.67萬個。

新西蘭人口360萬,其中86%是英國移民的後裔,9%是毛利人。北島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島。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奧克蘭,人口近80萬,是國家最大的工業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

新西蘭經濟發達,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蘭的大部分工業仍以農牧業產品爲原料,農牧業的各種產品收入約佔國民收入的3/4,以農牧業產品爲原料的出口值將近佔總出口值的一半。畜牧業佔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農業人口的80%。

二、兩國農牧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1)農牧業發展產業化。近年來,兩國注重組織引導農牧民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改善品種,改進品質,優勝劣汰,實施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特別是牧草的種植、牛羊鹿的養殖、畜產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個環節,佈局合理,環環緊扣,產業鏈越拉越長,農產品多次加工、轉化、增值,農牧業的發展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據瞭解,目前兩國70%以上的畜產品用於出口,其中新西蘭畜產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達90%,畜產品出口值佔到全國出口總額的44%。

(2)農牧業生產機械化。兩國的牧草生產基本上是以農場爲單位來組織進行的,生產規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頃,每戶分別養殖牛、羊大約在200頭和2500頭左右。自然放牧草場一般每10年播種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種改良,則播期縮短;專門收割用作乾草飼料的草場,每年播種、收割一般3茬左右。從兩個國家的情況看,草場耕翻、牧草播種、施肥、除草、收割、撿拾、打捆、擠奶、剪毛等各個環節都使用機械來完成,農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3)草場管理科學化。綠色農牧業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一大特色。兩國人口稀少,資源豐富,國家在發展政策方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注重發揮本國優勢,將發展的重點鎖定在畜牧業,而國內所需的糧食等則基本上依賴進口,不存在毀草種田的狀況。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草場管理的科學化,減少了對土地的耕作,幾乎所有的國土面積都被綠色植被覆蓋,保護了生態環境。由於兩國的農牧場完全實行私有化,農場主既種草又放牧,時刻注意牛羊的飼養量與草產量的平衡,避免過度放牧而使草場退化。實際運行中,農場主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品種,定期測算出不同區域、不同地塊牧草的產量,再根據牛羊的食草量,計算出草場宜放牧頭數和放牧時間,進行科學輪流放牧,保持了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值得借鑑學習的幾點經驗

1、政府加強對農業的財政支持。澳大利亞的農業投入水平穩步提高,以2000/2001年澳聯邦政府預算開支爲例,除正常的農業開支以外,聯邦政府新增農業支出3.5億澳元,主要用於對農民的扶持。其中,約3.1億澳元增補“促進澳大利亞農業發展”一攬子方案,2230萬用於保護動植物健康狀況;850萬澳元用於加強澳大利亞動植物檢疫部門;915萬澳元用於促進澳與東帝汶邊境地區的衛生檢疫;365萬澳元作爲國家生物技術的一部分,用於發展和提高農產品原產地識別體系。(1)政府通過制定“復興計劃”、“調整計劃”等爲農場發展提供優惠貸款或贈款。聯邦開發銀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許多大的商業銀行都爲農場提供貸款;在農用資金來源中,政府及公共機構提供的財政信貸顯著增加。(2)通過各種補貼(如肥料補貼、石油補貼)減輕農場負擔;(3)農場購買新設備、建儲糧倉庫、建圍欄、理鹽鹼地、修渠築壩等,政府給18%的補助;(4)稅收優惠。農民在交納個人所得稅時,如當年收入高於前5年的平均數,則按平均數納稅;如低於前5年平均數,則按當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納稅;政府對於農場設施和科研、推广部門給予免稅。此外,對農業的援助還包括在市場不景氣時給農民提供貸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潛力的農場擴大規模,幫助競爭中失利的農民轉業等。

2、多渠道增加農業科研經費。澳洲政府爲了鼓勵農技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實行農業各產業部門聯合資助研究和推廣的計劃,產業部門和政府按1:1的原則出資(即只要生產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於本產業的科研與技術推廣。每種農產品銷售後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於生產該產品的農技研究與推廣。例如,每售一頭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頭豬提0.2澳元;羊毛生產者要交納其羊毛收入的3%作爲科研推廣稅,由各產業的法定機構在價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時常採取撥專款的方式強化某方面的研究與技術推廣。經費的其他來源還有行業協會和公司的贊助,從受益於新技術的農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術推廣機構實行有償服務的收入。80年代後期,全澳每年用於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的經費約4億澳元,其中州級政府機構分配得50%,科學與產業研究組織得35%,大學得10%,私人企業得5%。農業推广部門的經費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規定供給,其餘來源於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是聯邦政府最具權威的科研機構。CSIRO共有22個科研部門,其中的農業研究部門承擔對農產品及生產工藝的各項農業研究,這些部門均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是農業領域獲得政府資助最多的機構。1999年僅在農業研究方面,CSIRO就獲得政府8000萬澳元的資金支持,佔同年政府對農業額外支持總額的80%。聯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種研發機構是研究開發中心(CRC),由國營和私營部門組成從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學、CSIRO、州政府有關部門、公司及相關產業協會等,政府提供較少比例的資金扶持。

3、國家對小麥實行專營。對一種農產品實行壟斷性經營,這在市場經濟的國家是比較獨特的。1939年澳大利亞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麥局這個壟斷性機構,統管小麥在國際、國內市場的銷售。作爲澳全體小麥種植業的代理,它是一個服務性的壟斷機構。近年來,其壟斷地位已經下降。它的宗旨是:保護、發展和維持小麥市場,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者收益;爲糧食尤其是小麥生產者提供市場選擇的機會;進行與糧食有關的加工及增值活動。小麥局的職能是:控制小麥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銷售;從事其他糧食品種的購銷和出口業務;安排用於國內銷售和出口的小麥生產;促進、資助和從事與小麥經營和加工等業務有關的研究。小麥局可以從海外購買小麥,從事與其目標相符的其他商業活動,從事小麥的儲存、加工和運輸業務,併購買、經營相應的設施,從事與其商業活動相一致的財務與金融活動,提供與小麥營銷有關的服務,在國內外指定代理商,並建立分支機構和合營企業。1989年,澳政府改變了小麥國內市場完全由小麥局控制的局面,放開市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買賣。改革的目的是使生產者能按實際市場價格做出生產決策,同時讓生產者承擔部分市場風險。小麥局爲生產者提供所謂“集中池”(Pooling),作爲統一銷售和結算方式,同時以一個平等經營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國內銷售價格由市場決定。

4、健全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澳大利亞的農業服務的一大特點是任何服務都以合同制來實現。例如,各農場的剪羊毛工作多由專業的剪毛服務隊承擔,許多農場的大型農機作業如耕翻土地等也由專門的服務組織完成。合同服務是70年代發展起來的,現已廣泛應用於種植業、畜牧業以及農田基建、農產品運輸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與私人獸醫服務結合的獸醫服務隊伍,有獸醫3000人,其中私人獸醫佔55%。所有獸醫均受過高等教育並通過資格考試,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官方獸醫服務組織通常把執行法規、調查研究、質量控制和推廣服務結合起來。澳大利亞約有種子公司100個,原種羊繁育場1700多個。農作物和牧草種子有專門的良種繁育場,由科研部門負責;良種的檢驗、加工。貯藏、銷售等已形成整體,實現了生產專業化、質量標準化。

5、建立代表農民自己利益的組織——全國農民聯盟(NFF)。全國農民聯盟(NFF)是澳大利亞農民的一個團體,成立於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護和提高其成員乃至農業部門的利益。全國農民聯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核心機構、農產品理事會和各州農民組織。聯盟代表農民同政府、其他產業部門、其他產業組織、新聞媒介、社區組織和國外農民聯組織打交道。對於聯邦和州政府,它是一個“院外活動集團”,遊說議員支持農民的利益。聯盟調解農民與其他系統的糾紛,保護農民的利益。它還建立了數額爲1000萬澳元的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保護農民利益的活動,進行經濟情況分析,提出政策建議等。它有一份發行量13萬份的報紙《農民之聲》,有全天24小時的新聞節目,還有一個綜合學校教育項目,向許多中國小校提供有關資料。

6.重視資源利用與保護。澳大利亞從農業佈局到具體技術措施都圍繞着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進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統和法律體系,通過土地管理機構來保證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國家的政策。澳大利亞的公有土地約佔87%,大部分牧場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給牧場主和林業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採用噴灌、地下滲灌和滴灌技術,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灌溉面積逐年擴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積佔43%,其餘爲水稻和其他穀物;(2)推行適宜的耕作方法。許多農場在麥茬地放羊,以羊糞肥田,並利用豆科植物,實行麥豆輪作;(3)平衡土壤營養成分。本世紀初,澳科學家就發現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們發現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銅、鋅、錳等微量元素,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羊毛的產量與質量,他們推廣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顯著。

四、考察後的幾點啓示

1.加大農產品企業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澳大利亞農業已經步入現代化,成爲農產品出口大國,除自然資源、氣候、環境優勢以外,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發達,帶動能力強,以各種專業合作社爲主導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科學,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是農產品加工增值和進入國際、國內市場的主體,各種協會和各級政府農業部門行爲規範,良種繁育、技術服務、市場控制、政策扶持引導的操作主體。我區農業現代化雖已出現端倪,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要使我區農業儘快達到現代化水平,與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必須加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產業化經營的具體模式上要走一條公司+公司(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的路子,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必須下大力氣培育一批企業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優勢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貿易組織,充當我區農產品進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主體。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和培育發展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具體措施,進一步完善相關激勵扶持政策,通過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快我區農業產業化步伐。

2.必須加快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培育一批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農產品品牌。

這次考察澳洲、新西蘭比較深受啓發的就是農產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必須符合國際市場的安全衛生標準,包括生產基地的標準和成品標準。達到了標準就拿到了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我們要學習借鑑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安全食品生產體系建設。

3.轉變政府職能,服務於出口創匯農業企業

在考察中我們體會到,要發展創匯農業,讓我區農產品真正進入國際市場,在當前農業企業還不強大的情況下,靠農民或企業單槍匹馬,沒有政府扶持幫助,顯然還要有較長的過程。企業需要政府在農產品的整體宣傳上,信息服務上、進關標準建設上給予大力的幫助和支持。

4.值得學習借鑑澳洲農業利用再生水的政策與經驗

澳大利亞城市污水處理後農業再利用的政策與辦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他們的具體做法是:政府負責鋪設主管線、建蓄水池、電力增容,每30公頃補貼400澳元,支管線和提灌設備由農場主自負,15年不收水費,維修費各自負責,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間影響農場種植政府還給予補償。政府與農場實行合同管理,在農場申請建設前要交保證金,完工使用後如數退還。我區城鎮化建設發展很快,城市污水處理是個大難題,如果我們的城市污水處理能夠象澳大利亞那樣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大好事。

這次考察活動時間短,收穫多,考察團成員表示,回國後要積極消化學習和考察的成果,乘勢而上,努力工作,爲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貢獻。

赴澳洲考察代表團成員名單

曾凡林廣西農業信息中心書記、副主任

陳國祿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祕書長

黃鎮良梧州市財政局副局長

謝文浩梧州市財政局科長

覃柱材梧州市農業局局長

魏德功梧州現代農業實驗區副主任

黃世康岑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楊立堅岑溪市農業局局長

陳金乾蒼梧縣農業局局長

胡振釗中共藤縣會員會副書記

黃保緒藤縣農業局局長

劉東慶貴港市農業局局長

李水恆貴港市港北委員會區委副書記

盧紹全貴港市港北區農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餘偉紅桂平市農業局局長

陳蓓廣西經濟對外交流中心翻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