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察報告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9W
本文目錄2017年浙江考察報告浙江省職業教育考察報告浙江鄉鎮企業 發展考察報告浙江旅遊考察報告

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組成的考察組一行18人赴浙江寧波、溫州、台州,就三市經濟發展特別是招商引資及項目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考察。所到市對這次考察活動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合,召開了3場專題座談會,並安排我們現場參觀了5個開發園區、十幾家知名企業及部分城市建設項目。這次考察雖然時間短暫,情況瞭解不夠全面深入,但一路所見所聞,讓我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浙江考察報告4篇大綱

一、總體感受

這次浙江之行,所到三個城市都屬浙江經濟發達地區,讓我們感受最深的是,這裏的幹部羣衆思想活觀念新、經濟發展勢頭猛實力強、城市建設起點高手筆大,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寧波市XX年完成生產總值2100億元,增長15%,財政總收入151.7億元,增長29%,實際利用外資21億美元,進出口總額241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65億美元,城市綜合競爭力已連續兩年進入全國大中城市前10位。溫州市XX年實現生產總值1402.9億元,增長14.1%,財政總收入182.4億元,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2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02元,分別增長10.6%和11.8%。台州去年實現生產總值1173.8億元,財政總收入102億元,工業總量近30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1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08元,城市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8位。

二是民營經濟實力雄厚。改革開放後寧波民營經濟從無到有,逐步壯大。目前寧波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和其他混合型企業在內的民營經濟實體佔全市企業總數的91.5%,9家企業進入全國私營企業500強,8家企業進入全省私營企業50強。民營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不少私營企業已走出了傳統管理模式,完成了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從家庭式管理到現代企業制度的轉型。溫州市民營經濟是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經濟爲代表的,經過20多年來的不斷髮展,目前已呈現出集團化、區域化、集約化的新趨勢。全市現有企業集團170多家,涌現出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天正集團等一批年銷售額達數十億的無區域性全國大型企業集團。台州是我國私營企業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支撐台州經濟發展的是3.3萬家私營企業,7.6萬名投資者,個體、私營企業佔企業總數的98%以上,私營企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98.7%。

三是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寧波市目前有145個省級塊狀經濟區,佔浙江全省519個塊狀經濟區的27.9%,其中產值超億元的86個,超5億元的50個,超10億元的9個。溫州市的城鎮經濟實力非常雄厚,多數重點鎮的發展,是伴隨着產業集羣企業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目前溫州市已形成一批全國聞名的區域性產銷基地,柳市鎮、橋頭鎮成爲全國最大的鈕釦生產和銷售基地,市區的服裝、鞋革、燈具、打火機已形成規模型支柱產業,塘下鎮是全國汽車配件主要生產基地,柳市鎮已成爲全國最大低壓電器城,低壓電器產銷量佔全國的三分之—。台州是浙江製造業的重要生產基地,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羣。目前是中國重要的汽車及配件和摩托車及配件生產基地,具備年產30萬輛轎車、年產200萬輛摩托車的生產規模,國內市場佔有率達10%,僅吉利、錢江集團就帶動汽車、摩托車及配件生產企業4500餘家;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服裝機械生產和出口基地,工業縫紉機佔世界市場的50%,家用多功能縫紉機佔世界市場的10%,寶石、飛躍集團帶動縫紉機及配件生產企業100多家。其他諸如模具製造、塑料製品、家用電器、閥門泵類產品、罐頭食品加工等產業集聚效應也都很明顯,規模都居國內行業之最。

四是品牌優勢十分明顯。浙江省是品牌集中的區域,品牌優勢在我們這次考察所到之地顯得尤爲明顯。在寧波,波導、雅戈爾、杉杉、太平鳥、帥康、羅蒙、方太、大紅鷹等重量級品牌享譽海內外,114種工業產品在全國列單打冠軍。在溫州,擁有正泰、德力西、大虎、康奈、奧康、紅蜻蜓、長城等一大批國內知名品牌,全市已形成27個“國”號特色產本稿件版權屬於517878祕書網業基地,擁有9箇中國馳名商標、16箇中國名牌產品、65個全國免檢產品、246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8個品牌成爲XX年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擁有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前茅。台州市擁有錢江、吉利、飛躍、星星、海正、蘇泊爾等一批大企業和國內知名品牌,共有中國名牌產品5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國家免檢產品6個、浙江名牌產品65個、台州名牌產品94個,共有48個工業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居國內(外)第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寧波、台州的特色農業也很具規模,寧波市通過認定的國家級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15個,台州市共擁有37個國家綠色食品標誌產品,12個特色農產品獲“中國特色之鄉”稱號。這次我們專程考察了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生態500佳”的奉化滕頭村,這裏的生態農業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村堅持生態建村,“農”“遊”結合,積極利用即種子種苗、綠色農業、花卉苗木基地、觀光農業四大工程和村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休閒和農業觀光旅遊文章,走上了一條以農業爲龍頭,以“遊”養生態,以生態促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五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1999年,寧波市提出了城市東擴的戰略構想,明確了“擴大規模、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品位”的建設方針,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幾年來,寧波的建成區面積擴大了60%以上,人居環境達到較高水平。溫州在全國最早運用級差地租原理,進行土地有償出讓,籌集建設資金,把基礎設施由公益型轉變爲經營開發型,建立有效的投資回收機制,運用“bot2”、“tot”、“政府特許經營”等融資形式搞建設。政府還通過控制土地—級市場、建立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籌措建設資金,實現城市建設滾動發展,建成一批對溫州形象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基礎設施,目前溫州市區建成區面積已從六年前的27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100平方公里。經過XX年的發展,台州市目前城市化水平達47%,市區建成區面積由35平方公里擴大到7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實現了以分散的小城鎮爲主體向以中心城市爲龍頭的城市發展格局轉變,城市新區規劃科學,景觀豐富,建設檔次很高。

二、做法和特點

一是注重發展理念的創新。在謀劃發展方面,這三個城市的思路很活、辦法很多,許多領域都是超常規的。溫州人憑藉敢爲人先、特別能創業

的精神,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個制定私營企業條例,第一個實行國有土地有償轉讓,等等。台州是全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的發祥地,全國第一家經政府工商部門註冊的股份合作企業和第一個支持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都誕生在臺州,如今台州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股份合作制的大膽創造和推廣。在經營城市方面,他們體現了非常靈活的運作方式,善於通過啓動民資,實現城市建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如寧波市把13項單體投資過百億的重大市政和基礎設施項目向民營經濟開放,其中世界最長、全長36公里、總投資160億元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讓民資控股了51%。

二是注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溫州市、台州市都以紅頭文件形式明確把招商引資作爲“一號工程”來抓,突出項目帶動,重視發展開放型經濟。溫州市明確提出今年實際利用外資增幅要達到50%,在發展戰略上提出由原來的“在溫州之外再造一個溫州”,轉變爲將長期民營資本輸出地轉化爲資本吸納地。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就召開了規模宏大的全市招商引資動員大會,對各縣(市、區)領導幹部和市級機關負責人全面下達了年度招商引資目標責任書,各縣(市、區)長還當場與溫州市長簽下了招商引資“軍令狀”,掀起新一輪招商引資熱潮。同時還採取了依託國外華僑組織,國內各地溫州商會,市政府駐外辦事機構建立溫州招商引資聯絡機構的方法,不斷拓寬對外招商引資的渠道。賦予93個社團組織對外招商引資工作任務,增掛溫州招商引資聯絡處的牌子,市政府根據招商引資的結果給予獎勵。台州市將開展“工業服務年”和“項目推進年”活動作爲今年工作的主抓手,特別加大了對招商引資工作的考覈獎勵力度,專門制定了《關於利用外資社會中介獎勵辦法》,以及縣(市、區)、經濟開發區和市級單位和駐外辦事處利用外資考覈辦法。溫州、台州都把市幾套班子和市直部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成效,與稅收增長提成和獎勵措施掛起鉤來,重獎重罰,突出實績,真正體現了圍繞項目抓發展和“以獎促引、鼓勵爭先”的外引內聯工作導向。

三是注重民營經濟的發展。在政策扶持方面,寧波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個私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全市32個與個私經濟發展有關的部門相繼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意見,在全市進一步形成了適合個私經濟發展的氛圍。溫州市在個私企業的稅收徵收上採取了先發展,發展後再徵稅補稅的政策,藏富於民,鼓勵民間投資。針對民營經濟整體素質不高,管理水平低,企業規模小、產品檔次及科技含量低等問題,溫州市提出了“四個創新”,即:“創新制度”,鼓勵個私企業相互兼併聯合,走混合所有制的路子;“創新管理”,推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面向全球引進高級管理人才;“創新技術”,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培植品牌,爭創名牌,政府每年拿出100萬元資金鼓勵獲得全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等等;“創新政策”,實行環境整治,切實治理“三亂”,依法保護個私企業利益,反對歧視性做法,做到“六個平等”,讓民營經濟在企業登記、稅收管理、金融貸款、市場準入、部門服務、規費徵收等六個方面與其他企業享有平等的權利。台州市一方面積極引導個私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通過開展上等級、上水平,創建工業明星鄉鎮等舉措,着力培育大企業集團,發展規模經濟。

四是注重品牌的塑造宣傳。品牌意識強是寧波、溫州、台州三個城市從政府到企業、商家都具有的共同的特徵,他們都堅持把品牌作爲一個重大戰略來實施,以品牌促發展,以品牌提水平,以品牌樹形象,強勢的品牌效應帶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們所參觀的市或知名企業,都建有檔次很高的產品展示中心,全方位地向客商介紹城市或企業的發展面貌。台州市還專門建有台州品牌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台州各個行業特別是製造工業的知名品牌產品,效果很好。與此同時,他們也注重對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宣傳,寧波市就專門設立了城市建設展覽館,建築和設計理念都很新穎,成爲寧波城市品牌宣傳推廣的一個重要窗口。

三、啓示和建議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先行。通過這次考察,我們感到,與發達地區相比,三明在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上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根本還是在於思想觀念滯後於人,缺乏他們那種真正敢拼、敢闖、敢試的膽氣和硬氣,缺乏在市場經濟中善於應變的能力和魄力,缺乏搶抓機遇、跨越發展的大思路、大氣魄、大手筆。由此建議,市裏在適當的時候組織市、縣幾套班子領導分赴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進行專題學習考察,拓展視野、更新觀念,汲取經驗、爲我所用。在全市展開創新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的專題討論,動員全社會共同爲促進三明發展獻計出力,掀起新一輪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致力發展、謀劃發展的熱潮。

2、招商引資工作要強化。建議加大政策推動力度,在完善、兌現“抓項目、增後勁、促發展”競賽活動考覈獎勵辦法的基礎上,採取更爲有力的“以獎促引、鼓勵爭先”的考覈獎罰措施,對招商引資工作有突出貢獻的,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領導幹部、各界人士都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可以採取根據實際到資或上繳稅收數按比例進行一次性獎勵或一定幾年獎勵的辦法,以利於更好地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更好地挖掘社會各個層面的潛能。

3、民營經濟規模要壯大。從這次考察的三個城市看,民營經濟的優勢決定了城市綜合的優勢。因此要充分認識到,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是加快三明發展的活力所在和潛力所在。當前,一定要牢固樹立抓民營經濟發展就是抓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認識,正確處理抓國有經濟、外資經濟與抓民營經濟發展,抓大企業、大項目建設與抓千家萬戶發展的關係,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發展民營經濟的良好氛圍。建議要繼續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放寬市場準入,並從戰略上引導發展集羣經濟,加快構建特色板塊,通過“小題大做”,促進形成小商品大市場、小配件大配套、小產品大行業、小企業大協作、小資本大集聚的民營經濟發展格局。

4、狠抓落實的機制要健全。必要的激勵機制是推進工作落實的關鍵,有利於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議對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今年十項重點工作特別是關係三明發展全局的問題,如項目帶動、做大做強做優中心城市

、發展壯大產業集羣、提升民營經濟規模質量、發展特色規模經濟等,要實行一個項目組建一個專門班子抓協調、抓督促,抽調一批相應部門的有關同志抓服務、抓落實,形成一套相應政策措施促推進、做保障,一個一個項目落實,一個一個重點突破,環環緊扣,一抓到底,確保見效。要按照工作的情況論功行賞,激勵先進,鞭策後進。

5、城市建設水平要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區域經濟的重要衡量標誌,寧波、溫州、台州三個城市的城市化進程都很快,城市建成區面積都是成倍地增長,而反觀我市中心城市的建設相對滯後,特別是近年來,城市建成區的面積一直難有大的突破,已經成爲中心城市發展壯大的最大瓶頸。因此,建議在受自然條件因素制約較爲嚴重的情況下,應切實加快市區與沙縣城市一體化的進程,把相對擁有較大發展空間的沙縣及早納入三明城市發展範疇,加緊確定總體規劃方案,儘快實施一批先導性的基礎設施項目,如市區至沙縣的快速通道等,並逐步將沙縣的城市建設規劃權收歸市級統一管理,爲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要更加重視城市品牌的塑造,建議組織專門力量,加大對三明城市形象的策劃、包裝的宣傳工作,特別是要盤活現有資源,可以考慮將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展覽館改建爲三明市展覽館或三明市三個文明建設展覽館,集中反映三明城市發展、經濟建設及三個文明建設的成就和特徵,集中宣傳一批三明的知名企業和地方名優產品。要充分借鑑發達地區展館的設計理念,提升建館的檔次和水平,使之真正成爲展示三明形象的窗口。

浙江省職業教育考察報告2017年浙江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浙江省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隨着浙江省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近五年來,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強勁發展勢頭。中職學校招生規模連續五年與普通高中持平,高中階段教育呈現健康協調發展態勢,有力地推進了全省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使浙江省率先在實現基本普及從學前三年到高中階段教育三年的十五年教育。上個世紀末,浙江省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全國一樣經歷了低潮,中職學校招生困難,就業不暢,規模下降。,浙江省對中等職業教育深入進行調研分析,認爲導致中職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在思想上產生動搖,導致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比例宏觀調控措施不到位,政府投入嚴重不足,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簡陋,教學質量不高;另一方面是職業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僵化、機制不活,缺乏面向市場主動服務經濟的辦學活力。爲此,省政府於召開了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有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統一思想認識,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規定各地在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的過程中,要確保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數不低於50%,並將此指標作爲申報教育強縣的必備條件,實行一票否決制;加強職業學校佈局結構調整力度,整合和優化職業教育資源;增加政府投入,要求各地確保用於中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性專項經費逐年增加和中職教育佔同級教育經費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時,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費用於中等職業教育的比例;省政府還以骨幹學校、示範專業和示範基地建設“三大工程”爲重點項目,大力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另一方面,不斷擴大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增強辦學特色,引導職業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主動調整專業,自主招生,自我發展。由於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僅用五年時間,全省職業教育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各項改革成效顯著。至,全省有國家級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學校26所,省級先進製造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8個,省級示範專業122個,近300所職業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關係,238所職業學校被當地政府指定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每年開展職業技能培訓31萬人次。

浙江省在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中所採取的政策措施,以及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一些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思考和借鑑,本次泉州市職業教育考察團主要考察了浙江省湖州、溫州、寧波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城市,對三個城市職業教育考察的基本情況和感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各級政府按照《職業教育法》規定加強對行政區域職業教育的領導、統籌和協調,把職業教育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幾年來,政府及有關部門連續出臺了十幾份政策性文件,就推進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增加經費投入、提高教學質量等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是建立由市政府領導爲召集人,教育、勞動、財政、經委、計委、人事、規劃等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職業教育工作。第二是主要領導親自抓職業教育。湖州市長興縣是全國率先實行“教育券”扶持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縣,縣委書記、縣長多次到職業學校調研,召開專門會議,進行專題研究,提出了職業教育的“四個需求”和“四個理念”。“四個需求”即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致富農民、招商引資、城市化的需要,“四個理念”即發展職業教育要有先進觀念、先進管理模式、一流師資隊伍、一流設備實訓基地。該縣確定三大調研課題,其中一項爲如何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由縣委書記親自負責。三是政府在統籌職業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各級政府堅持現階段必須由政府主導職業教育,政府負責統籌職業學校佈局結構調整,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經費投入、中職與普高招生比例、專業設置、辦學規模、重點職校建設、示範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職業教育條塊分割,職業學校小而全、規範小、效益差、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的局面,最爲突出的是,在普職招生比例問題上,各地都嚴格按1∶1下達招生計劃,規定普高招生不能突破計劃,職校招生可以超計劃,極大地保護職校生源。

二、佈局結構調整基本到位

從開始,市、縣政府對各類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行佈局結構調整,整合配置教育資源,根據“規模調大、結構調優、專業調強、特色調明”的要求,通過合併、遷建等形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促進中等職業學校上規模、上水平。目標是到,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均規模達到1500人以上,每個縣重點辦好1—2所省級重點職校,對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予以調整或取消獨立頒發中職畢業文憑資格。,調整後的浙江省有公辦職業學校295所,與相比減少140所,而當年招生數增加8萬人,在校生數增加17萬人,校均規模由728人增加到人。湖州市對職業學校調整力度大,成效顯著,轄區內三個縣通過合併各組建一所職教中心,校園佔地拓展到200畝以上,徵地實行行政劃撥,每畝地3—6萬元。每所職教中心由政府投資和貼息貸款投入1億多元,建成4000人以上規模的職業學校。現全市有6所國家級重點職校,其餘都是省級重點職校。,長興縣三所縣級職業學校進行合併組建職教中心,新徵地240畝使校園面積達到431畝,投入1億多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添置教學設備,配備教職工260人,現已建成國家級重點職校、全國職教先進單位、國家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在校生4000多人。有各種實驗室64個、實訓基地70多個、計算機房5個、多媒體教室7個、實習實訓設備總價值多萬元,並與浙江大學制造工程研究所合辦數控培訓基地,投入600多萬元,建設21個實驗室,擁有國內最先進數控設備27臺,成爲全省數控師資培訓基地。

三、經費投入大幅增長

1994年,寧波市開始徵收職教統籌經費,規定轄區內各企事業單位按職工工資總額2.5%的比例提取職業教育經費,其中1.5%由市政府統籌,到現在累計已籌資2.3億元,扶持了一批骨幹學校和重點專業建設。1999年起,寧波市啓動專業現代化建設工程,建設10大類30個左右與寧波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重大工程緊密結合的專業,由職教統籌費中列出專項,每個專業給予每年20萬元連續三年的經費補助,縣(市)實行資金配套。,市委、市政府出臺政策,從市和縣兩級土地出讓金淨收益中提取1%,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當年全市提取土地出讓金2個億,建立了穩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費投入機制。市政府還規定,城鎮教育附加費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於20%,其中,用於職業學校專業設備的比例不低於50%。,對就讀數控、機械、機電、模具等緊缺專業成績合格的學生,可獲得與學年學費等值的獎學金,此項經費支出354萬元。對涉農專業的學生,一般給予每生每學年元補助,這實質上是實行了涉農專業免費教育。對社會力量舉辦、全日制在校生600人以上、舉辦緊缺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按每個緊缺專業畢業生不低於公辦職業學校生均經費1/2的標準進行獎勵,規模1000人以上,專業設施投入500萬元以上的,按生均經費不低於公辦職業學校生均經費1/4的標準給予補助,經費列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

溫州市政府於出臺政策,規定各地用於中等教育經費的財政性專項經費逐年增加,並確保其佔同級教育經費的比例逐步提高,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高於同級普通學校的定額。城市教育費附加20%以上、農村教育費附加10%以上用於發展職業教育。向企事業單位提取職工工資總額2%的職工教育經費,其中50%由市、縣統籌使用,用於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市財政每年撥出500萬元作爲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培訓基地獎勵基金。另外,評爲省級示範專業每個給予獎勵50萬元,市級示範專業獎勵20萬元,市直學校由市財政支付,縣級學校由縣財政支付。

湖州市長興縣在開始推行教育券,主要資助民辦和公辦職業學校。凡報考職業類學生,被錄取時可以得到縣財政發放的300—500元不等的教育券,學生憑教育券衝抵相應金額的學費,,教育局加大教育券投入,職業教育招生迅速增加到3306人,超過普通高中3288人。教育局又推出補助職校貧困生的措施,按職校學生數20%的比例評出貧困生,每生給予500元的補助款。教育券的發放對於長興縣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全面提高職校辦學水平

在完成佈局結構調整、整合配置教育資源、提升職業學校辦學規模、保持職教與普高招生比例大體相當的基礎上,浙江省把職業教育工作重點轉向職業學校內涵建設,着力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圍繞師資、設備、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實訓基地、重點專業建設,大力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等方面,做強中等職業教育。

寧波市根據產業結構特點,搭建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所需的人才支撐平臺,一是重點建設十大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十大實習實訓基地。十大實習實訓基地今年全面啓動,計劃每年建設和評估2—3個基地,每個基地專業設施投資規模在1000萬元左右,專業在校生平均在1000人以上,年社會培訓人數在1500人以上,通過實訓基地完成中、高職業資格培訓4萬人次。實訓基地建設以市場機制進行運作,鼓勵企業、行業和科研單位參與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二是發展快狀經濟服務的簇羣專業,爲“紅幫服裝之鄉”、“中國模具之都”、“中國文具之鄉”等塊狀經濟培養技能型人才,在3—5年內,形成全面覆蓋塊狀經濟的簇羣專業。三是推進校企合作辦學。主要有實行“訂單式”培訓,今年城區職業學校合作辦學率在90%以上,與70多家企業、行業簽訂“訂單”,學生畢業後直接選擇企業就業;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聘請企業技術骨幹爲學校的專業技能教師;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鍊,把企業的先進理念、工藝用到課程教學中。

湖州市今年啓動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目標是依託國家級、省級重點職校,建設5個先進製造業、2個現代服務業技能型培訓基地,5個國家級、20個省級和40個市級示範專業,4個區域綜合性實訓基地,18個專業性實訓基地,全面提高職業學校培養培訓能力,爲當地經濟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要求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大學本科學歷達到95%以上,其中碩士研究生佔20%,“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70%,其中高級工以上佔40%。三年內,專業教師必須到企業輪崗培訓一次,通過考證,獲取“雙師型”資格,優先安排主幹專業教師到國內外相應院校和企業進行培訓。如長興縣職教中心汽車維修專業,目前有37名專業教師被派到德國進修培訓。職業學校要配置最先進的設備,畢業生上崗前不需二次培訓,直接可以上崗。全市職業學校設備五年要投入1個億,平均每年投入二千萬元。

溫州市今年要建成省級示範專業15個,市級示範專業20個,重點專業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擴大名額,適當提高收費標準,優先安排師資培訓。鼓勵學校與企業組建教育集團,將職業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作爲評定重點學校的基本條件,對積極支持中等職業學校辦學並取得顯著成效的企業,減免其職工教育統籌費。全市職業學校加掛培訓中心牌,面向社會開展技術培訓。對職業學校辦學質量實行綜合評價,包括校風、德育、文化知識、技能操作、學科競賽、教學改革、生源鞏固率、就業率等。對學生實行學分評價,包括德、智、體、技能、心理健康共1000分,學生拿到800分就可以畢業。在辦學方向上,從多元辦學轉向單元辦學,主要培養一線生產技術工人,要求職業學校畢業生持“雙證書”比例達到100%。

湖州市、寧波市和溫州市與泉州市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尤其是溫州市人口和經濟總量與泉州市十分接近。幾年來,他們職業教育從走出低谷到迅速興起,得益於經濟發展、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與支持,以及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所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和積累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在考察交流中,我們還學習到許多先進的辦學理念、學校管理經驗和學校發展設想,對於我們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都十分有益。

浙江鄉鎮企業 發展考察報告2017年浙江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浙江鄉鎮企業發展考察報告

黃永禮 葉德華

去年底,南京市鄉鎮企業局局領導帶領8個處室負責人赴浙江省溫州市、台州市和杭州市參觀學習鄉鎮企業發展情況和經驗。通過參觀、交流,我們看到了浙江三市在發展鄉鎮企業方面的新進展,也看到了我市鄉鎮企業在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差距,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強了加快發展的信心。

浙江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我們參觀學習的三個市中,杭州與南京同屬一類,都是省會城市,而溫州、台州的發展自然條件要比南京差得多,國家對他們的投資很少,兩市人均耕地也只有03畝左右,原來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改革開放以來,溫州和台州市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抓住機遇,克服困難,在全國率先形成了以民營企業、市場機制爲主要特徵的經濟格局,他們的經濟發展被譽爲"溫州模式""浙南模式"。,溫州鄉鎮企業有719萬個,從業人數946萬人,實現總產值1245億元,其中工業1216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7%,實現出口交貨值135億元,上交稅收403億元,佔全市財政稅收的55%,全市組建鄉鎮企業集團120家,通過ISO9000質量認證企業700家。台州市全市國內生產總值675億元,財政總收入532億元,綜合實力在全省中上水平,形成了機械電氣、醫藥化工、塑料模具、電力能源、食品加工、工藝美術、服裝鞋帽等在國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行業體系和工業生產基地。杭州市鄉鎮企業實現產值1815億元,其中工業1618億元,佔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64%,實現出口交貨值230億元,實現利潤615億元,上交稅收52億元,佔全市財政收入的364%,安置農村勞動力1137萬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的46%。

從我們參觀、學習和交流中,明顯感受到浙江這三個市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以私營個體經濟爲主體。這三市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三民經濟":企業產權以民有爲主體,經營方式以民營爲主要形式,社會各項事業以民辦爲主要力量。特別是溫州和台州私營個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絕對優勢,台州市各類企業95%以上產權爲民有,,該市產值500萬元以上的民營工業企業有182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54家,形成了以面廣量大的私營個體企業爲基礎,以機制靈活的股份合作製爲中堅,以規範化的股份制企業爲龍頭骨幹的企業組織結構。私營個體經濟佔臺州工業經濟總量的90%以上,成爲台州經濟的主體。溫州市私營個體經濟在全市所佔比重,國內生產總值佔85%、工業產值佔97%、社會零售總額佔90%、固定資產投資佔65%。杭州市私營個體經濟也佔全市鄉鎮企業65%以上。目前,私營個體經濟呈現出集團化、區域化、集約化的新趨勢,顯示出充滿生氣的發展活力。

二是以塊狀經濟發達爲特色。這三市鄉鎮企業發達還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以市場爲導向,通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把分散的小企業連接起來,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塊狀經濟。溫州樂清市的柳市鎮成爲目前全國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集散基地,年銷售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天正集團均有自已的生產性園區,永嘉報喜鳥集團、紅蜻蜓集團、奧康集團的工業園區也非常成氣候。台州市也有一大批專業村、專業鎮,如溫嶺市大溪鎮和山水鎮的水泵,臨海市東塍銀的節日燈,路橋區上倪村的室內拖鞋等,目前僅路橋區專業村就達53個。崛起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年銷售上億元的企業20多家,其中吉利集團的產值達20多億元,產生了"飛躍"縫紉機、"星星"冷櫃、"蘇泊爾"壓力鍋等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產品。杭州桐廬的風水鎮形成了從筆桿到筆芯、筆套、成筆分工合作專業化生產製筆特色塊狀經濟,筆的生產量佔全國同類產品市場的三分之一。杭州市已經形成了以襪業、五金、珍珠、襯衫等十大塊狀經濟。

三是以政府優質服務爲保證。鄉鎮企業所以能保持快速發展,政府的明智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溫州企業的成長過程中,溫州政府的管理職能逐漸從計劃經濟下的"無所不包"轉變爲現在的"有所爲有所不爲",或者是有些專家所認爲的"無爲而治"。1982年5月,上級工作組進駐溫州柳市鎮,將經營低壓電器的所謂"八大王"作爲製假分子進行打擊,然而同年10月,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表彰個體經濟重點戶、專業戶大會。1984年,在弄清真實情況的前提下,溫州市宣佈"八大王"是發展商品經濟和搞活流通的能人,並依法對"八大王"作出無罪釋放,予以平反。1987年11月7日,溫州市頒佈了《關於農村股份合作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提出股份合作制是"一種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1993年是溫州股份合作制發展的鼎盛時期,企業總數達到36887家。1994年,溫州市進一步明確將兩個以上的投資者組建的企業納入"股份合作"的範疇,並將其視爲"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組成部分",而這一點直到1999年才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這種地方政府對非國有經濟的確認,是促進溫州經濟發展的一種政治財富,也是使其在全國地級市的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浙江鄉鎮企業發展給我們的啓示

啓示一:一切從實際出發,敢闖敢冒,大膽創新。溫州、台州區位條件差,發展經濟受種種因素制約,兩市農民從民間"打硬股"得到啓示,創辦了既不同於集體經濟又不同於個體經濟的新型組織形式--股份合作制,從此使鄉鎮企業走上蓬勃發展之路。到1993年,溫州股份合作制企業達到36887家,其中工業企業27771家,實現產值193億元,佔當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62%。台州"打硬股"形式孕育於70年代,發展在80年代,提高在90年代,到1990年底,股份合作制企業實現產值佔鄉鎮企業的三分之二,全市經濟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啓示二:尊重羣衆的首創精神。80年代台州羣衆創造了股份合作制這種經濟組織形式時,當時社會各方面有不同的議論,《浙江日報》爲此展開專門講座。台州各級黨委、政府不爭論、不張揚,把股份合作製作爲集體經濟對待,爲股份合作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證其健康快速發展。溫州人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個制定私營企業條例,第一個實行國有土地有償轉讓等等。

啓示三:用活民間資本,立足自身創大業。溫州鄉鎮企業發展是由個體、私營起步,通過自身的資金積累,採取"滾雪球"式逐步發展起來的,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不但利用社會資金,興辦了大量企業,而且建成了高等級公路、機場、鐵路、大橋、體育館等基礎設施,這次我們一路上看到的溫、臺高等級公路,絕大多數都是靠民間資本籌建的。台州泰隆城市信用社是一家股份制金融機構,成立於1993年,目前資產超過10億元,自有資金超億元,發展速度居浙江省第一。台州市開發區商業街總投資32億元,政府沒有一分錢投入,全部靠民資,在運作過程中,政府通過土地使用權轉讓反而淨賺3000萬元。

啓示四: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和新品開發。一度時期,溫州曾是假冒僞劣的代名詞。1987年8月8日,是溫州鞋業界爲之蒙羞的日子,這一天,在杭州武林廣場等地,溫州的5000餘雙劣質皮鞋被當衆銷燬。爲扭轉被動局面,1994年,溫州市政府制訂了《溫州市質量立市實施細則》,這是全國第一個由政府制定的質量立市法規。1998年,溫州成立了我國鞋業界第一個行業協會--溫州市鹿城區鞋業協會。由於狠抓產品質量,注重新產品開發,幾年來,溫州涌現出皮鞋、服裝、低壓電器、磁力泵、打火機、塑料製品等一批在全國聞名的名牌產品。台州的"飛躍"牌縫紉機、"錢江"牌摩托車、"吉利"牌汽車,杭州的"奧的斯"電梯、"錢潮"牌萬向節、愛迪集團的包裝產品等在國內保持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啓示五:不斷完善產權制度改革。現在,溫州鄉鎮企業逐漸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建立了法人治理機構,並且向"公開性、透明度、規範化"邁進;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許多老闆把自己的經營權交給從全國各地聘請來的能人,正泰集團的老總南存輝率先打破家族化管理,聘請外人擔任總經理,他個人的股份從100%的絕對控股到今天的30%,他把自己的利讓出來,獎勵給對企業發展有貢獻的人,也促進了企業的不斷壯大,實現銷售40億元,位於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第7位。近幾年來,溫州市有40多家鄉鎮企業獲省級管理示範企業,正泰集團、長城集團等5家企業被列爲農業部全國鄉鎮企業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人本集團1997年被評爲全國企業創新獎。

加快我市鄉鎮企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浙江溫臺杭鄉鎮企業的快速崛起給我們很大啓示,我們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取人之長,充分發揮南京自身優勢,才能不斷縮小差距,推動我市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一是以鄉鎮企業園區爲載體,快速提升鄉鎮企業總量。,我市鄉鎮企業實現產值787億元,其中工業659億元,杭州1815億元,是我市的23倍,其中工業1618億元,是我市鄉鎮工業的245倍。要縮小與杭州的差距,必須加快鄉鎮企業園區建設,實現鄉鎮企業的跨越式發展。重點鄉鎮企業園區、重點鄉鎮和重點鄉鎮企業每年的發展速度要保持在30%以上,這樣才能加快縮小與杭州的差距。

二是放手發展私營個體經濟。溫臺私營個體經濟已佔鄉鎮企業的90%以上,杭州也佔到65%左右,而我市在50%左右。我們要進一步按照"放心、放膽、放開、放寬、放活"的方針,轉變觀念,真正打破所有制形式限制,創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促進私營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提高鄉鎮企業外向度。外向度不高是我市鄉鎮企業不大不強的又一重要原因。,我市出口交貨值爲66億元,僅爲杭州的28%。要趕超杭州,我們要充分發揮南京城市大、高校集中、科研院所多、大企業多的優勢,抓住入世新一輪大發展契機,研究招商引資的新思路和突破性措施,充分利用園區這一載體,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快速增強鄉鎮企業外向度。

(責任編輯:馮洪柏)

浙江旅遊考察報告2017年浙江考察報告(4) | 返回目錄

爲學習和了解民營經濟大省—浙江發展的經驗,我們05政教普本班同學對浙江杭州,嘉興,湖州等進行了旅遊考察。通過這次考察學習,對浙江幾個市的發展有了一些初淺的認識,實際領會了他們在發展中政策的開放與靈活,人的聰慧與自強,敢創新、善創新的精神,相信這對我們以後的工作學習大有裨益。

一、考察學習的基本情況

這次學習考察了浙江杭州、嘉興,湖州等。出發前,我就把考察重點定位在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聞名天下,,首先在於西湖之美。有幸來到杭州,理應花時間遊覽一番西湖。放眼西湖,它是山中一盆。西湖之美美在奇景,更因爲杭州的經濟地位而美,看看眼中的城市,市民生活條件一流的,這一點可以從出租車的檔次上看出來。家家戶戶都是自得其樂,很多人家都擁有規模不等的家族企業,杭州人的生活水平在全國都數一數二。杭州爲什麼會如此的發達呢?靠什麼?靠的就是杭州人崇尚的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我發展,自強不息”;靠的就是杭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闖蕩天下、四海爲家的開拓精神,放手創新、善於創新的創造精神。

二、學習考察的主要收穫

在這之前,每每講到杭州總喜歡把它與民營經濟發展聯繫起來,所以,這次學習考察把聚焦點集中在杭州的民營經濟,主要帶着三個問題去尋求解答:一是杭州經濟的特點;二是通過學習考察主要有什麼啓示;三是應該學習杭州的發展思路。

(一)杭州區域經濟的主要特點

通過學習與瞭解,我自己對杭州經濟是這樣認識的:在經濟發展的主體上,如投資主體、經營主體、生產主體和承擔風險的主體是千家萬戶,而不是依靠少數人;在發展經濟的活動方式上,不是單守在家門口辦企業和做生意,而是走南闖北,四海爲家,把生意做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生產力的分佈方式上,不是把生產力分散在一個個山溝裏,而是集中在建制鎮,把經濟建設與城鎮的發展結合起來等等。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是杭州的區域經濟是以民營企業作爲主要增長點的經濟。爲了養家餬口,具有傳統流動和經商意識的杭州人開始三五成羣走出去。70年代中後期已有十萬供銷大軍大踏步走向全國;80年代開始走上了以“小商品、大市場,小規模、大協作,小機器、大動力,小能人,大氣魄”爲主要特徵的治窮致富、發展商品經濟的新路子。杭州的民營企業就是以起初的“人無我有”(即放手發展個體私營、家庭工業),經過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人有我轉”(即發展股份合作制),發展到現在的“人轉我好”階段,標誌着杭州民營經濟邁上現代企業制度。目前,個體私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以自然人投資爲主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些被稱爲“民營經濟”的企業的數量和產值均佔全市90%以上,基本形成了“企業優勝劣汰,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技術不斷創新”的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民營經濟在杭州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爲杭州國民經濟的骨幹力量,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拓展市場的開路先鋒,社會就業的主要載體。

二是杭州爲中心的區域經濟是以市場機制作爲運行基礎的經濟。多年來,杭州堅持市場取向改革,在不斷髮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了市場體系完整性,市場競爭特色性,市場發展動態性,市場規模效益羣體性,市場機制作用滲透性等自身特點和優勢。特別是商品市嘲在發展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新發展”。由過去企業依賴專業市場推銷產品爲主轉向專業市場和企業直接推銷並舉;由過去有形市場爲主轉向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並舉;由過去內銷爲主轉向內銷外銷並舉。走遍全國的杭州人,一邊掙錢,一邊傳播着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意識和本領。他們在依靠勤勞苦幹逐漸富裕起來的同時,影響和帶動更多的當地人走向勤勞致富之路,除了帶動平原城鎮人員務工發展二、三產業,也間接地帶動了杭州本地農村勞動力的梯次轉移。實現了平原種田的外出做工,山上苦熬的下平原種田。

三是杭州區域經濟是典型的區域性規模經濟。杭州經濟以市場爲導向,通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合作,把分散的中小規模爲主的企業連接起來,形成了塊狀經濟。服裝、打火機、鞋革等都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生產、銷售基地。區域性規模企業羣體、區域性規模生產基地、區域性規模品牌效應、區域性規模市場體系,產生了區域性規模效應,使杭州民營企業不僅有“斜的活力,同時形成“大”的實力,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性和較強的競爭力。

四是杭州區域經濟是以人爲本的經濟。杭州的成功,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物化在杭州人的身上,表現爲人人都想當老闆,形成了敢爲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正是因爲擁有這種精神,來自千家萬戶的杭州人,跑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用了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掙了千金萬銀。也正因爲有了這種精神,杭州人“不找市長找市潮,全力發展商品經濟。就連下崗職工也是個個奮勇,人人爭先,“不找市長找市嘗不言下崗言轉崗”,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杭州的企業是我要幹,而不是人家要我幹,所以是主動的。它有一種內在的衝動,也就是杭州企業建立了內在的動力機制。

(三)學習考察的主要啓示

啓示之一:“浙江民營經濟模式的可貴之點在於:杭州人有很強的致富慾望和創業精神,人們不安於現狀,不墨守成規,不滿足於貧苦的生活。爲了追求財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人們十分勤勞,善於學習,甘於吃苦,敢於冒險,勇於進取,無論到哪裏都能紮根,生存發展。而我們這些地方,在歷史上就沒受到過或很少受到過市場經濟的洗禮,農業文化根深蒂固,計劃經濟的秩序又成爲不可逾越的陳規,人們在思想觀念、行爲方式、生活態度等方面與杭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杭州人不遠千里到那裏開發廊、辦服裝店,甚至擺修鞋攤,在那裏發現賺錢的機會,而當地人卻對眼前的機會視而不見,或者雖然看到了,卻不屑於幹、不願意幹,或者不會幹而又不去學。學習杭州,首先要學習和培育市場經濟的文化,學習杭州人的創業精神。

啓示之二:從杭州經驗看,要發展民營經濟,最重要的要爲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適宜的寬鬆環境,讓人們自己去闖、去創業、去克服困難、去承擔風險。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市場經濟的文化。要知道,在杭州發展民營經濟之初來自各方壓力很大,也做過一些不利民營經濟發展的事。例如,溫州把最早創業的“八大王“投入了監獄,也多批次派幹部到杭州“滅火”等等。民營經濟的發展一定的注意的是政策放的開,民衆思想放的開,這樣全社會纔能有敢想敢幹,白手起家,勾連天下的勇氣! 啓示之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杭州在幹某件事情,不是看有沒有文件,也不看別人做過沒有,只看實踐中需不需要,實踐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實踐中需要的而且又能的,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去做,有文件的照執行,沒有文件的創造文件,實踐與文件有牴觸的,繞道走,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勇於實踐“三個代表”和認真落實發展是硬道理。如農民手裏有錢卻沒有城鎮戶口,進不了城,他們就集資建農民城,分散的家庭經濟規模被列爲私有制的樣板,他們就創造了股份制,既解決規模小的問題,又戴上了公有制的帽子。這個思維的特點是:不是從教條出發,而是從實際出發;敢闖敢試,敢爲天下先。不管什麼事情,不管你旁人怎麼講,我都要試試看。試不成拉倒,試成了就要千方百計地堅持下去

(四)應該學習的基本精神

1、艱苦創業,白手起家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繁榮,也是整個現代文明的進步。杭州人勇於承認自己的追求物質的動機,這比他們已經取得的那些物質成果更加重要。只要尊重、鼓勵、保護廣大羣衆的強烈的致富慾望和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羣衆自己會找到致富之路。

2、杭州人的基本精神還在於:爲了致富,人們異常勤勞,敢於冒風險,工作不挑撿,努力學習本領,善於適應環境,即使極端偏遠、極端艱苦的地方,都有杭州人在奮鬥,在創業。但我們這些地方卻不一樣,人們也想生活過得好,但又圖舒服,甚至寧願失業也不願幹那些“苦累”之活,甘願在當地受窮也不願到外面去闖蕩,尋找發展的機會。

3、杭州人的基本精神還在於:講雙贏重誠信,杭州人做生意,既彼此競爭,又較爲團結互助,不是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也好,共生且共榮。所以杭州的所有制結構是多元的,經營主體是多元的,它的市場也是多元的,東方不亮西方亮。因此,杭州的靈魂是創新,商業文明的核心是誠信,經濟格局的特點是靈活,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是多元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