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活動工作總結個人報告(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4W

社會實踐活動工作總結個人報告 篇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面向學生生活而設計的一門經驗性、實踐性的課程。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的活動,通過一學期的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關鍵在於要突出學生主體。當然,要在活動中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積極性,必須要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有效指導。

社會實踐活動工作總結個人報告(精選3篇)

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課程,因而,必須突出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綜合實踐活動離不開學生主動積極的實踐和各種實際操作活動,如果離開了學生作爲主體的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會淪爲認知性的課程了。

1、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爲一種實踐性課程,要求以學生活動爲中心。教師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起着指導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因而,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2、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

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一方面是指學生是課程的直接實施者,另一方面是指發揮學生在課程實施中的能動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完全是設計者預設的發展路徑,學生也不是完全地通過對成人生活方式的複製來成長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不把課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學生必須毫無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對象,而應發揮學生對課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構能力的作用。

3、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學生本位課程,從學生出發是體現學生本位課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準備階段、開展過程、總結與交流等環節都應該尊重學生的實際,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需要。

社會實踐活動工作總結個人報告 篇2

這個學期我擔任六年級的綜合實踐這一門課程,因爲面臨畢業考,學時有所縮減,因此在開學初,我針對綜合課本上的若干課題,結合我們所擁有的條件進行探討。

讓學生走進了社會大課堂,瞭解學校、社區、社會的現狀與發展總之,綜合實踐課的產生確實向老師們提出了挑戰,要讓它成爲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條捷徑,要讓它真正成爲服務於學生的大衆學科,那老師們的教法必須研究的,這一條路該怎麼走,確實是值得我們大家深思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積極參與。

對於綜合實踐活動課,學校領導及老師們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課題及指導教師確定後,學校爲每一課題制定了詳細的工作分配,指導按工作分配採取課時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自主的組織活動,大部分學生參加了課題的研究。在活動中,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從實際出發,開發與探索富有本校特色的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

我校地處東昇鎮內,實際情況決定了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內容、形式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在仔細研究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有關理論、要求,認真分析本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

提出了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總體思路:以得天獨厚的人文與自然資源爲支撐,以“陣地建設、參與活動”爲突破口,以“熱愛家鄉、走進自然”爲主題,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針對這一總體思路,學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根據方案的設計,我們充分挖掘校內外課程資源,進行富有本地區、本校特色的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

三、着眼於發展,着力於素質,讓綜合實踐活動融入家庭、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

本着“爲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我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發,充分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讓每一個學生都從學校走進家庭、社會、大自然等更爲生動、廣闊的課堂中,邊實踐,邊學習,並整合學科知識和德育、智育、體育、藝術等方面的活動,綜合運用課內外知識進行探究、實踐。校內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多彩,學生興趣盎然,步入家庭、走進社會、走向自然的實踐活動更是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們,他們利用課內外時間,圍繞活動主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積極參與各項活動。

目睹孩子們一學期來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取得的成效,聽到家長感激的話語,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更能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培養他們的家庭、社會責任感。 這些活動既培養了孩子們的創作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意識和寫作技能,又鍛鍊了孩子的意志,豐富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讓孩子在自己動腦創作,動手操作和探究中體驗快樂與成功,從而全方

位培養了孩子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希望各位領導、同行,在今後能通過各種渠道多給予指導、幫助,多與我校進行交流、溝通。在研討、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讓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開發的更具有實效,更豐富,更有特色。 展望未來,希望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進一步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徹底轉化陳舊的教學模式,用開放性學習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激勵學生的研究功能,激活學生的研究思維,使他們問題意識、探索興趣、及素養方面、能力方面都能相對提高。

社會實踐活動工作總結個人報告 篇3

我的祖國,我的民族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長卷史詩。理清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糟粕,吸收精華,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與自然的長期交往活動中所積累的和積澱下來的物質和精神的各種事物的總和。

身爲華夏子孫,中華民族的一員,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門必修課,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國,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潮流涌進,對於外國事物的接觸越來越多,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對於節日的態度。在情人節的玫瑰、巧克力,聖誕節的蘋果,萬聖節的南瓜燈,裝扮在我們城市的街頭時,我們卻忘記了在重陽節爲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問候。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連春節都無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邁的父母。我們的傳統節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閤家團圓”有關係。但處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國,年輕人的家庭觀念是相對淡薄的。而且中國人總是習慣性的把某種節日和食品聯繫在一起,彷彿除了吃這種食品過節就沒別的了。

總之,這都是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浮躁心態所導致的。傳統節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個社會重新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傳統文化的價值時,也就重新重視傳統節日了。

我認爲我們過外國節日是在吸取外國的一些好的內容,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要更加關注我們的傳統節日,關注外國節日固然不傷大雅,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將外國節日看得比我國的傳統文化更重

要,過外國節日只不過是一種娛樂而已,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我們要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繼承和發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做到古爲今用。

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我們應該全面、系統地認識。應以以人爲本,在尊重爲前提而繼承,在創新的理念下進一步充實、完善、提高,以滿足廣大人民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這纔是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

我的祖國是多民族國家,我作爲少數民族的一員生活在蒙古族的聚集地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這裏有很濃厚的民族氣息,也很高興能借此次社會實踐的機會爲更多的人介紹我的家鄉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國來說算是少數民族裏人數很多的一個民族,也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紀,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數千年的遊牧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多專屬的民族節日和習俗。同漢族人一樣,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爲“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爲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羣衆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竈裏,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竈神”供獻羊胸叉骨

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竈”飯吃七天。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爲“察幹薩日”。‘察幹”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爲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徵着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七年級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爲吉服”,白色爲“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爲“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一些各自的節日。譬如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幹、奶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裏,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爲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燃燈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這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八年級舉行,爲期一天。居住在這裏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裏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讚。爲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

歷四月八年級定爲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裏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着,敲鑼打鼓,遊走各村寨,然後,大家彙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爲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絃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羣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載歌載舞,場面十分活躍。

而在我的家鄉,最著名的莫過於,查幹湖的蒙古族人民的冬季捕魚節。每每到捕魚的季節都有上萬人慕名而來,觀看壯觀的冬捕場景。在查幹湖“冬捕節”開幕式上最神祕的是“祭湖、醒網”儀式。按照歷代流傳下來的習俗,查幹湖冬季捕魚必須首先舉行祭祀湖神,喚醒冬網,奉拜天父地母,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儀式主要包括跳查瑪舞(一種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誦佛經,魚把頭唱祭詞,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壯行酒等。整個祭祀過程極具民族特色,內容相當豐富,先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頗費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場人物、出場順序都有定數、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況下,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漁把頭主持儀式,在開網眼的冰面上,擺放糖塊、炒米、水果、奶乾等供品,點燃香火、炭火鍋,進行讚語祝辭,祝願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魚、出好魚。其中第一網打上來的魚中最大的一個被稱之爲“頭魚”每年的頭魚的拍賣價格都非常之高。

當然那達慕大會自然也是蒙古族不得不提的一項重大節日。“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音譯,意爲“娛樂”或“遊戲”。

那達慕的歷史淵遠流長。蒙古人的祖先遠在公元前20xx多年時就在蒙古草原的廣闊地域上活動。壯美清秀的臺爾古納河,是蒙古民族歷史的搖籃。原始社會,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漸掌握了與野獸格鬥的本領,後來,又使用了“騎射”這種較爲先進的狩獵方式。隨着社會的發展,摔跤、射箭、賽馬成爲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軍事訓練的三個基本項目。隨着人們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它又成爲人們的體育、遊藝活動。青銅器的產生,使摔跤、射箭、賽馬的條件越來越好。現在的那達慕,內容比過去更爲豐富,比賽項目除了傳統的射箭、賽馬、摔跤外,又增加了馬術、步槍射擊、柔道、摩托車表演、蒙古象棋等項目。七八月的草原,正是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們這時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於是,物資交流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那達慕大會的一項新的重要內容,商業部門搭起臨時帳篷作爲臨時商店,及時地把大批商品運到大會所在地,供牧民們選購。各地區的文工團、劇團,烏蘭木騎演出隊、電影放映隊和科技展覽部門也雲集而來,爲牧民演出和服務。那達慕大會上還有飯館、茶攤、書攤、說書棚,蒙古包內外歡聲笑語,整個草原一派歡騰。作爲一箇中國人,包括作爲少數民族的一員,瞭解,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傳動文化使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身份標識,是中華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寄託。我們應該本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