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典型事例

來源:瑞文範文網 6.55K

一、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典型事例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裏,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XX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XX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準備獻給拿破崙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

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裏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衝衝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衆人頭上,成爲一個暴君!”說着,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XX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裏首次演出。18XX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着:“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XX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着: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爲“英雄交響曲”。

二、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XX年。貝多芬在18XX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絃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一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絃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鬥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鬥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一箇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爲:“儘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鬆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爲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爲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 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讚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一樂章裏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裏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裏“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分析;

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爲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爲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着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僱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爲一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常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交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

作爲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係備受痛苦。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啓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出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已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裏,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裏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創作的誓言,

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裏,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

樂聖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絃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成爲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絃樂五重奏、絃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絃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

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後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爲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愛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奧蘭》(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絃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

貝多芬的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纔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XX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峯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着他的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着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顯著惡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和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羣衆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羣衆護送着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着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着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纔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爲聽衆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廣大人民羣衆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着人們,鼓舞着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藉以聯繫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鬥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