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貝多芬的演講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9W

貝多芬,一個傳奇的人物,下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關於貝多芬的畢業演講稿,希望能幫到你。

關於貝多芬的演講稿

關於貝多芬的演講稿

首先真的要感謝羅蘭大師爲我們創造了這部享譽文壇的鉅作,他用生動而又通俗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材料向人們道出:任何偉人的天才必定要經過一個與同他對立的社會激烈鬥爭的過程,才能完全展現他們的天才,完成他們的創作。欣賞《貝多芬傳》時,與其把它當作是一部人物傳記,不如把它當成是文學作品來欣賞,因爲它既有大量翔實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動的文學語言,既有傳記的真實性,又有文學作品的審美觀。羅蘭的《貝多芬傳》在揭示貝多芬面對各種困難——愛情的破滅、貧困的侵擾、致命的耳聾——但在精神上依舊堅貞不屈,而且最終在歡樂的凱歌中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樂章,從中投射出了羅蘭對偉人強烈的敬仰之情。

這部作品的一大特點是抒情貫穿始終。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偉人,於是羅蘭在詮釋他的人生時,又猶如詮釋他的交響樂一般,這可能就是爲什麼我在欣賞這篇傳記時覺得它也像貝多芬的交響樂一樣激昂的原因吧。這篇作品的抒情格調,就猶如貝多芬的交響樂一樣抑揚頓挫,其中,羅蘭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滿懷激情的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中充滿歡樂的情調描繪出來,並且將這種格調貫穿了全篇作品,於是《貝多芬傳》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響曲。雖然《貝多芬傳》充斥了抒情的格調,但在謀局布篇上,羅蘭還是忠於傳記的寫法,以貝多芬的生平事蹟爲主線展現主人公的頑強意志。首先,羅蘭用了一大段的文字來刻畫貝多芬的肖像,讓讀者對貝多芬的形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彷彿貝多芬那充滿憂鬱的雙眼就在我們的眼前。

在有了第一觀感的時候,羅蘭帶領我們走進了貝多芬的生活,霎時間,貝多芬的喜怒哀樂又讓讀者與其同喜同悲,彷彿我們是在身臨其境地陪伴貝多芬走過他的人生。這裏最值得一說的是羅蘭對貝多芬之死的描寫,如果要說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麼他的死是平靜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這麼一段描寫,讓我感覺內心波瀾壯闊。羅蘭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個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淨如水的早晨,然後是一陣復一陣的狂風,黃昏將近,雷雨也隨着醞釀。然後是沉重的雲,飽蓄着閃電,夾帶着大風雨。接着有了一個大轉變:“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還給了我們。”這是羅蘭筆下的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讓我們既感受到了偉人死前的悲壯,也將偉人的精神永遠銘記在心。這種寫作手法就好象是電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斷變換鏡頭,羅蘭最後引領讀者從狂風驟雨中走出來,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訴我們:貝多芬的一生雖然歷盡風雨黑暗,但他給後人留下的,永遠是明朗的白天!以上就是我對《貝多芬傳》印象最深刻的兩點。

《貝多芬傳》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羅蘭選取貝多芬作爲他的寫作對象,主旨是在於歌頌克服困難和戰勝痛苦的精神。羅蘭崇敬貝多芬,崇敬貝多芬的英雄主義,所以英雄主義精神貫穿整部作品。真可謂是英雄眼中看英雄。通過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光輝,又看到了音樂家貝多芬的才華。在文學史和音樂史上,他們都各有一席之地,發揮着自己的光和熱,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樂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們都是我們值得尊敬的英雄!

貝多芬的故事

從小到大在課堂在教學書上都沒有少聽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記得以前寫作文的時候因爲特別崇拜貝多芬所以最喜歡寫他,是的,我的偶像不是哪位好萊塢明星也不是某位韓國帥氣偶吧,我打心底裏最爲尊敬崇拜的就是那個熱愛音樂到骨子裏的貝多芬。

衆所周知,貝多芬從小就熱愛音樂但不幸的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患上疾病,貝多芬的家潮溼屋頂漏水可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他還堅持着音樂夢想,這是他不顧一切投入激情甘願爲之奉獻生命的夢想和事業。然而對於一位熱愛音樂創作音樂的人來說雙耳失聰是一件多麼絕望的事情,可貝多芬卻沒有放棄而是一直堅持物理方法骨傳聲來接觸聲音,作爲一個普通人再也無法聽見聲音想想就很可怕,更何況是對於貝多芬來說呢可想而知那是一種怎樣的殘忍。

貝多芬在逆境中艱難生存終於創作出絕唱《命運交響曲》,是的,這是他獨一無二的命運也是被後世流傳的命運佳作,貝多芬的生活質量很低因爲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音樂當中,貝多芬的一生短暫卻全部將其奉獻給了鋼琴和音樂,那些病魔的纏繞常人根本無法承受忍耐但他可以,他憑藉着驚人的堅毅與病魔抵抗一直不向虐人的命運屈服,他不相信死神只相信自己相信那些鋼琴鍵下的美麗音符,貝多芬是真實存在的故事也是真實發生的,每當我靜靜聆聽命運交響曲的時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他的靈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