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燈塔大課堂郭永懷先進事蹟(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9W

2022燈塔大課堂郭永懷先進事蹟 篇1

郭永懷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下面是關於郭永懷事蹟感想,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郭永懷事蹟感想(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兩彈”模型捐贈給榮成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當天,中物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田東風,中物院型號總指揮、科協主席譚志昕,榮成市委副書記呂劭偉,榮成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曲衛偉等參加活動。

2022燈塔大課堂郭永懷先進事蹟(精選3篇)

郭永懷出生於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終年59歲。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多年來,榮成一直十分重視郭永懷的事蹟宣傳。爲更好地讓市民瞭解他的事蹟,X年,榮成在博物館廣場東側豎立了郭永懷雕像。近年來,又與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密切聯繫,爲建立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打下了基礎。

今年結合中央提出的“兩學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將展館建設提上議事日程,組織專業力量,高水平策劃、高標準建設,先後到北京、四川綿陽、梓潼與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懷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蒐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物。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位於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X平方米,有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6個視頻。根據郭永懷院士的生活工作經歷,陳列館擬劃分爲八大板塊,分別是“榮成之子潛心求學”“馳名海外 毅然歸國”“兩彈一星 功勳卓著”“儒家情懷 大師風範”“獻身科學 壯烈殉國”“懷瑾佩瑜 愛在天際”“高山仰止永遠懷念”以及多媒體教育廳。內容涵蓋了郭永懷的出生、外出求學、歸國、從事力學和國防科學研究,直至犧牲的完整人生軌跡。通過對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場景的復原,讓人們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懷的儒家風範和大師情懷,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勳。

當天捐贈的模型爲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模型。呂劭偉在捐贈活動中表示,郭永懷是爲“兩彈”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榮成人民的驕傲。“兩彈”模型是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重要展品,濃縮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精神,是對郭永懷卓越貢獻的重要展示。對面向黨員幹部、青少年、社會公衆全面深化黨性教育、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義。今後,榮成將不斷組織社會各界向郭永懷同志學習,切實發揮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作用,傳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

據介紹,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是山東省首個院士紀念館,國內展示新中國科學家風采的重要展館,也將成爲對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2022燈塔大課堂郭永懷先進事蹟 篇2

一進入陳列館,一尊郭永懷漢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簾,神態堅毅而安詳,目光深邃。他彷彿仍在思考和關注着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期待着涌現出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

“永縈江山堪稱民族脊樑,懷忘九霄不愧中華英魂。”兩側柱子上的嵌名對聯,取自四川綿陽29基地,由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題字的“永懷亭”上,這也是對郭永懷輝煌一生最生動的註腳。

陳列館中,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展現着郭永懷的傑出貢獻、感人事蹟和崇高品格,鑄成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令觀者心生景仰。

“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作爲中國人,我有責任回到祖國。”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動身返回祖國。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1960年,我國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隊伍。郭永懷被任命爲二機部九所副所長,九所正是現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當時首要任務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兩彈”研製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五十多歲的郭永懷和科研人員一起,粗茶淡飯,同甘共苦,他們喝鹼水、住帳篷,睡鐵牀,風餐露宿。

在展館內模擬的核爆區,只見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出現在遙遠的羅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個巨大火球,驚天動地的響聲震耳欲聾,轟隆隆地滾過天際,剎那間,衝擊波的狂飆席捲了無邊的戈壁灘。

1964年10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雲騰空而起時,全體測試人員歡呼雀躍、一片沸騰,廣大科研人員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換來了新中國原子彈的第一聲爆響。而此時,郭永懷卻因勞累過度癱軟在試驗場,被工作人員架到了臨時帳篷裏。

隨後,郭永懷又陸續參與了氫彈研製和“東方紅”人造衛星的設計。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一個重要線索,連夜乘機趕往北京彙報。不幸飛機失事,壯烈殉國。

找到遺體時,在場每個人都失聲痛哭,他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郭永懷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人們赫然發現一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數據資料完好無損。

大到導彈,機械,小到一塊破損的懷錶複製品,一份舊得發黃的信件……一張張照片,一幕幕場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將歷史的記憶鐫刻成爲永恆,點燃了愛國熱情。

觀者或佇立凝視,或埋頭沉思,或側耳傾聽,循着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當年的烽火歲月。“在這裏能切身感受我國國防事業開拓者篳路藍縷的艱辛,真實感受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優秀品格。”榮成黨員幹部說。

2022燈塔大課堂郭永懷先進事蹟 篇3

在華坪,張桂梅的“摳門”是出了名的。她吃得異常簡單,很多時候一杯水就着一個餅就是一餐;用的、穿的也極爲簡樸,衣服常年就那幾件;辦學也精打細算,教學樓的水閘只在學生用水的課間纔開,沒人使用的教室、辦公室一定關着燈。

張桂梅的慷慨更出名。20__年,昆明市總工會捐給她兩萬元用於治病,這筆錢她用到了學生身上;20__年,張桂梅獲得雲南省首屆“興滇人才”獎,剛剛從昆明領獎回來,她就把30萬元獎金一次性全部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建教學樓;20__年,張桂梅當選黨的xx大代表,華坪縣委給了7000元制裝費讓她買一套“像樣”的西服上會,她卻用這筆錢給學校買了一臺電腦。工作數十年,張桂梅的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都投入了教育事業。

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無私無我”嗎?

要知道,張桂梅忘我工作的同時,還在忍受着常人無法承受的病痛:骨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23種疾病纏身,數次病危入院搶救。20__年初,張桂梅就被下過一次病危通知書,華坪縣縣長龐新秀趕來醫院看她。醒來後,張桂梅拉着縣長的手問:“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讓民政部門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着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華坪女高的免費,只是讓這些山區的女孩“進得來”,如何“留得住”是張桂梅面臨的一大難題。她提出用“家訪”代替家長會,既可減輕貧困家庭和家長從山區往來學校的負擔,又可以深入學生家庭瞭解問題,解決實際困難。

如果能夠深深地、細細地瞭解下去就會發現,華坪女高一些表面上很難理解的教育細節其實背後自有深意--扶貧的路只有真正走下去,才知道什麼是張桂梅所說的教育的“因地制宜”。

有一個學生的家在山頂上,僅有一條半米寬不到的山路相通,路的一邊就是萬丈懸崖,可這卻是學生每個週末、每次放假都要往返的路。張桂梅又心疼又生氣地問學生:“這麼危險,你回來幹什麼?”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說:“張老師,放假了我不回家上哪兒去啊?”

這句話讓張桂梅難過了一個星期,她決定:把兩天週末假期改爲每週日下午放半天假。外面的人都不理解,批評張桂梅“搞應試教育”,就連學校教師也不理解。張桂梅悄悄地做工作:“我們的學生大都是山裏的孩子,放了假學校不讓待,回家又會增加路途中的危險。如果只放半天假,孩子們出去逛一逛還可以回來,既省錢又確保了安全。”

家訪路上,張桂梅給學生家裏捐過錢、送過衣,幫忙修路、建水窖、調解糾紛、發展產業;她迷過路、發過高燒、摔斷過肋骨、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幾乎每次家訪完都要大病一場。說到底,這一切是爲了孩子,爲了孩子的教育。

自20__年華坪女高成立以來,這條家訪路張桂梅一走就是12年,幾乎覆蓋全體學生,足跡遍佈麗江市的一區四縣,行程近11萬公里--這更是一個個教育扶貧的“最後一公里”。

“扶貧要扶志,要讓貧困家庭的精神起來才行,有一種追求、一種希望。孩子能夠真正喚起他們積極生活的希望。”張桂梅說。

華坪女高結對扶貧的家庭有六家。張桂梅去送扶貧款,有一家怎麼都叫不開門。她看見旁邊一個戴着紅領巾的小男孩,是這家的孩子,就讓他把附近同齡的孩子都叫過來。張桂梅領着幾個孩子一起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在那大山裏,歌聲飄出很遠很遠”。張桂梅對孩子的父母說:“你們的兒子這麼優秀,不但會唱歌,還會學習,你們怎麼能整天躲在家裏?快把錢拿着,好好地供兒子讀書。”後來,這家人真的開始做事了,給他們的扶貧芒果苗栽上了,一年下來家裏掙了4萬多塊錢,因爲他們“看見希望了”。

孩子是山裏人的希望,教育也是一種希望。張桂梅說,這種希望讓“教育扶貧比經濟扶貧更徹底”。

“讓山裏的女孩能夠通過讀書走出大山,是擺脫貧困、改變命運最好的途徑。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解決低素質母親與低素質孩子之間的惡性循環。”張桂梅說,“實際上不只是三代人,而是直接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讓山裏人的命運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