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的足跡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4W

“涅瓦河水優雅地從彼得興建的城裏流過,流過普希金,流過柴科夫斯基,流進你我的心田……”結束了在*的研修訪問,記者面前的*,一向的儒雅與嚴謹中,似乎平添了幾分詩意與浪漫。

思想者的足跡

進高校、宿農家,年逾花甲的*,不辭辛苦地奔波在異國他鄉的各個角落。而六個月的訪問對他而言,不過是四十多年從教、十幾年從政求真求實一以貫之的一個延續。在祖國的南部邊陲,在*這片蘊含着希望與生機的土地上,同樣曾經留下這位老財經工作者不斷思考着的串串足跡。

“要麼不去,去了就必須深入”

*年12月,*科米共和國。林海茫茫,風雪交加。不過下午兩三點鐘,這裏已是夜幕低垂。

寂靜而空曠的森林公路上,一輛轎車在冰天雪地中艱難地行進。車內坐着中國高級訪問學者*及其助手,以及來自中資企業的一位嚮導。

*年8月,受*聖彼得堡財經大學邀請,*赴*作爲期半年的研修訪問。此行可謂*很久以來渴望了結的一個夙願。

同許多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一樣,對蘇聯對*,*有着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結。作爲一個曾由共產黨執政達70餘年的大國,如今的*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很想好好地去看一看。隨着他從財政廳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又得益於財政部有關領導的關心和安排,*終於如願以償。

語言準備是來不及了,只能做些資料上的準備——我希望儘快動身。”一向沉穩的*,此時竟很有些“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意味。

“這麼大年紀了,出去考察個十天八天就行了。”也有朋友好心勸道。*不以爲然:“如果只是在那邊看看普京的國情諮文,看看他們的財稅計劃和社保制度,和在北京、在南寧、在網上看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考察十多年前我就已經做過。”*主意已定,“要麼不去,去了就必須深入。”

爲此,*一進*,就把大量時間放在了深入基層做實地考察上,其次纔是與官員、學者等高層交流。他走訪了農莊、企業、學校、醫院、老人院、基層政府,訪問了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各階層人士100多人次。

歷時12天、驅車往返3500多公里對科米共和國的訪問,即是*在*極其艱苦甚至危險的一次“深入”經歷。

科米族自治共和國,是*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位於北緯65度,已接近北極圈。來自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希望對這裏的基層財政、社會保障和基礎教育做一次對口考察,尤其想去看看那裏的人們怎樣過冬。

訪問全部由民間安排,晝行夜宿,隨機進行。爲了趕時間,十幾天裏,他們沒有下車吃過午飯。坐在車裏啃上兩口麪包,咬上一截兒火腿腸,晃晃一半結了冰的礦泉水潤潤嗓子——這就是他們的一頓午飯。

更關鍵的是想到和沒有想到的危險。輪胎是新換的,上面還揳了釘子,但有時每小時40公里的車速,汽車依然打飄打滑。

“您這回可真有點冒險了。”直到他們回到聖彼得堡,領館的同志仍心有餘悸,“夜間途經林區,車程足有五六個小時。萬一車子熄火,路上沒人,手機沒信號,天寒地凍的,你們幾個南方同志怕是真地很難回來了。”

想想,這才覺得有點後怕。

“解決實際問題就是能力”

然而深入基層,掌握真實的第一手材料,對*來說,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年,中國*。南國的初春,乍暖還寒。別名英雄樹的木棉花苞綻放,構成南國邊關一道獨特風景。時任*財政廳廳長的*穿行在千里邊防線,心情卻顯得格外沉重。

此時,中越關係正常化已近十年,但在邊境一線,戰爭的創傷似乎並沒有完全撫平。許多山村路、電不通,嚴重缺水;不少羣衆住着低矮、潮溼的茅草房;中國小校危房嚴重;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連用於身體檢查的基本設備都沒有。242萬人中近60萬處於國家規定的貧困線以下。

*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回到南寧,一份整合中央對邊境事業建設補助費、加大對邊境地區戰後恢復建設投入力度、加快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帶着*及*財政人感情的溫度提交到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案頭。

在沿海,在桂東,*常常一路奔波,一路思索:*的沿海城市爲什麼不能像其他省市一樣得到較快發展?昔日有糧倉與商埠之稱的桂東爲什麼非但沒有得到率先發展,還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停滯跡象?汽車在崎嶇的公路上顛簸,*對這些地區的“末端梗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很快,關於加強沿海基礎設施建設的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桂東地區發展的建議書、關於儘快打通通往廣東高等級公路的意見書送到了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那裏。

身爲黨的*大代表、*屆全國人大代表,*常常深入貧困鄉村與當地農民、教師、黨的基層幹部促膝長談。一位校長告訴他,學校有座兩層教室,一層不敢用了,只能在二層上課,村民們戲稱爲“頂好”學校,天天都是提心吊膽的。一位老支書反映,村裏辦公的房子,還是解放前建的,上漏下沉,連維修費也沒有。羣衆的疾苦,一件一件銘刻在*的心上。不久,一項重要建議又送到*黨政領導手中。建議提出,自治區財力支出重心下移,配合中央安排的基層政權建設補助資金,用2年到3年幫助基層改善教育、衛生、鄉村辦公設施。

這樣的調研,對*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且通常不要地方領導事先安排。“想找誰聊就找誰聊,想在哪兒聊就在哪兒聊。”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看到真實的情況,纔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而解決實際問題是理財人能力的集中表現。

社會保障是國家安全的第二防線

正是基於這種貫穿始終的理念,纔有了*的科米共和國之旅。

夜晚,列寧格勒州的巴布什金村,學校圖書管理員妮娜家。這是*此行借宿的第一戶農家。妮娜50多歲,丈夫半癱,兒子和媳婦單過,生活屬於比較困難的。但從*帶回國內的錄像資料上看,吊燈、掛毯、電爐、烤箱,客廳、廚房裏該有的設施一應俱全,書櫃裏的書也擺得滿滿當當。

第二天上午,女主人一身皮衣,領着他們在村裏邊走邊看。路邊、門口停放着一輛輛小汽車,商店、食堂、學校、醫院、俱樂部、博物館,各類設施該有的都有了。孩子們正在上課,教室裏溫暖如春,大多數孩子只穿着短袖的衣服。

親眼所見不斷修正着此前一些報道給*形成的印象。女主人還告訴他,在*,村民統稱爲職工,到了退休年齡,全在村裏享受退休保障。

在科米共和國米昆市郊一個古老的村落,*訪問了這裏的醫院。村裏有兩名醫生、一輛救護車,村民看病相當方便。在一家鎮級醫院,病房、手術室、病號食堂,*一路看過來,且邊看邊問:“這些設備來自哪些國家?有沒有中國製造的?”病房有兩人間,也有四人間,基層幹部和農民住在同一病室。病人住院不花錢、不交住宿費,醫院提供免費營養餐。而讓*最爲震動和感動的是,在*,城市5分鐘、農村10分鐘的車程直徑內,就會佈設一輛救護車。列賓美術學院的一箇中國留學生告訴*,一次他得了腮腺炎,的的確確幾分鐘內救護車就趕到了。

*告訴記者,*的養老、醫療、義務教育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總體上沿襲了蘇聯的框架,並進一步得到加強和改善,只是在經濟困難時期沒有得到兌現。但近年開始實施的普京計劃,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要把錢用於解決社會保障和住房問題。

“社會保障是我們國家安全的第二防線。”在*與*高層的交流中,俄方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獨到而深刻。

受命於危難之際

對此,*感同身受。因爲負責*財政的那幾年,*就是在不懈解困中走過來的。

*年10月,時任*財政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的*臨危受命,負責主持自治區財政廳工作併兼任*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

前任捲入重大案件,*的壓力可想而知。當時他去日本考察,便有人說他“雙規”了;一位副廳長出差,也被傳說涉案。廳里人人自危,氣氛異常沉悶。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支隊伍究竟怎麼帶?

趁機丟塊“石頭”進去,正好做廳長;或者由它去亂,過幾年不亂了,更顯出後任政績;再不然,索性回學校教書,一走了之。但這不是*。

想來想去,*毅然決然:大不了豁出去了。要麼不做這個廳長,既然做,這個隊伍就不能亂。面對廳裏同志,*擲地有聲:“你們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案子的事由我協調相關部門負全責。”就這樣,*協助紀檢、司法部門妥善做好案件查處,穩定了隊伍。至今,紀委的卷宗裏仍留有他以黨性摁下的鮮紅手印。

“那段時間,是我最艱難的時候。”至今想起,*依然感到不堪回首,“這還只是我任職之初‘三難’中的一難,此外還有兩大壓力:60多個縣發不出工資,欠發金額高達15多億元;自治區財政廳實行機構改革,200多名公務員要精簡一半。”在北京的一家賓館裏,*指指一直陪在一旁的老伴對記者說,“她是知道的,我當時真地睡不着。深更半夜給助手打電話,約他陪我出去散步。”

在自治區人大會上,*響亮提出,保發工資就是第一政績,緊接着經過一年調研出臺了旨在解決欠發工資問題的“十三條”,並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工資專戶管理制度,多少年沒有解決的問題解決了。

機構改革中,*吃透政策,儘量爲分流的幹部多尋找一些出路,同時解決好住房、孩子入學等實際問題。爲此,他曾多次去找建設部門的領導和中國小校長進行協調。

這些年來,*面對的壓力當然不僅僅是這“三難”。

*年冬天,*出現罕見霜凍,甘蔗等許多作物受到嚴重損失;*年全區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國務院領導親臨指揮;*年,突如其來的非典肆虐;*年,全國第一例禽流感發生在*的丁當村;*年,罕見的旱情使*不少市縣人畜飲水發生困難……天災頻仍,不一而足。而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等多項重大財稅改革,需要觸動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樣艱難。

做大增量,盤活存量,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年*出臺的財政工作“三十條”體現了*針對*實際巧做少米之炊的深入思考。而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破解縣鄉債務問題,都成爲*對實際問題做出理性思考的重要內容。

*年4月,*離任。這一年,*全區財政收入由他主持工作之初的201.12億元提高到475.37億元;財政支出從224.98億元提高到611.48億元。

更重要的是,在財政廳發生大案之後短短三四年的時間裏,*在任期間,*財政廳黨組爲自治區成功推薦、輸送了9名正副廳級幹部,還有一大批年輕幹部在財政廳脫穎而出。

對終身以教師職業、培養人才爲榮的*而言,沒有什麼比這更讓他欣慰的了。

文化底蘊同樣決定一個民族的偉大

即便在*,*觀察的目光,也從來沒有脫去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獨到的視角。

在妮娜家,*和主人圍坐桌旁邊吃邊聊。飯才吃了一半,女主人就和客人一同唱起了《三套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別看妮娜只是一個農村國小的圖書管理員,卻畢業於一所師範大學。在他們的話題裏,既有普希金、高爾基、羅蒙羅索夫,也有普京計劃、*經濟。聽客人說讀過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位農婦馬上問道:“我這兒有一本,你要嗎?”

*深爲感慨,“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村國小圖書管理員,卻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科米共和國,*很難得地參加了一次當地的共產黨員座談會。

“那是在相當於我們一個鄉鎮的米昆市。”*說,接受完他的訪問,女市長主動建議道:“我丈夫是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你要不要跟他談一談。”*欣然應允。接受*訪談的不光是女市長的丈夫,而是由他召集的一羣基層共產黨員。一位中學教師給*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大大出乎*的意料:“我想請教*教授,你們國家的領導人以及您本人是怎樣評價你們古代的教育家孔子的?”在*那麼偏遠的一個鄉鎮裏,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可以提出如此深刻的問題,這令*十分吃驚。

“*人口素質較高,跟他們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言歸正傳,“改革來改革去,一如他們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的義務教育沒有改,經濟好轉後更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

在科米共和國,外觀並不起眼的農村國小,室內籃球場等設施非常齊備,蘇聯時期打下的底子依然可見。看見有客人走進教室,這些農村的孩子沒有一絲一毫拘束,圍在客人身旁,盡情展示着爛漫天真的個性與天性。“你無法想象那些孩子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面貌。”深知中國孩子壓力的*不禁感嘆,“*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學校不能佈置家庭作業,孩子們整天就是玩。”*共有大學1500所,就業壓力不大,上大學的壓力也不大。*在科米等地借宿和家訪過的9戶農家,家家都有大學生。更令人羨慕的是,*有着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孩子很小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用推車推着去那裏接受歷史、文化、道德、規範的薰陶。

“一個民族偉大不偉大,並不完全取決於它的經濟狀況,人口素質、文化底蘊同樣重要。經歷了國家的分裂與動盪,*能夠發展到今天,跟它堅忍、愛國的民族素質密切相關。”

鍛造一種民族的魂魄

爲此,*格外看重對人的道德品質與文化品位的塑造。這也是他40多年從事財經教育工作最深的感悟。

說來人們也許不信,學財經當教師當初都不是*的本意。想學工科卻學了會計,想進大企業,卻偏偏留在*財校作了教師。“我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離開農村,能領工資。不服從分配,我就又得回家種地。”

“當你拗不過客觀的時候,你只能去適應它。”沒有興趣,*就硬着頭皮學。“學會一點就有了一點興趣,學會越多興趣越大。”漸漸地,他對財會教師這個職業越來越喜歡。學生入學,他到車站去接;學生畢業,他把他們送上火車。“現在不做廳長了,大家都叫我劉老師。每到春節、教師節或者週末,學生們就會來家裏看我。”*的喜悅與欣慰溢於言表。

當然,做一名稱職的教師並不容易。*年,*被學校送到湖北財院研究生班進修學習,跟隨粉碎“四人幫”以後恢復招生的第一批研究生同步上課。

十年浩劫,蹉跎歲月。俄語、數學差不多都丟了,功夫下得太狠,頭髮一綹一綹地往下掉,洗頭的時候,臉盆裏飄滿一層。學校距火車站很近,每每聽到火車鳴叫,想家的念頭就格外強烈。他知道,一家老小,全憑着賢惠的妻子苦苦支撐。

好在天道酬勤。學到後來,*的數學作業,反而成了同學們傳抄的範本。此後,*又脫產兩年參加自治區黨校的中青年幹部培訓。兩次學習,爲他財經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打下紮實的基礎。

40多年來,*親歷了*財經教育的發展,從財校到財專到財院,都曾留下他的心血。*年從財校畢業後,*幾乎沒有離開過講臺,即便在他擔任財政廳領導工作期間。至今,*仍是財政部科研所及多所院校的特聘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在國內外的財經論壇和培訓研討班的課堂上,*解困的理性思維,給衆多專家、學者、學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年,他又獲得了*黨委、政府授予的榮譽勳章。

談到幾十年做教師的感受,*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必須推崇以人爲本、以教育爲本,塑造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品位,鍛造一種民族的魂魄。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希望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