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師德標兵事蹟材料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7W

心繫鄉村孩子 梅香三尺講臺

國小教師師德標兵事蹟材料

放棄隨軍去大城市的機會,毅然留守山村國小;25年如一日,將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傾注在鄉村孩子身上;忠孝兩難全時,以對三尺講臺的大愛而告慰病塌上的雙親……

赤子情,餈粑心。這就是牛田鎮中心學校xx事蹟的真實寫照。

xx,女,現年43歲,國小高級教師,大專文化程度,現工作於桃江縣牛田鎮中心學校。該同志1984年7月參加教育教學工作,25年裏,一直輾轉在牛田鎮鄉村國小,矢志不移地堅守在農村國小一線教學崗位。她以優良的師德,視生如子的情懷,贏得了父老鄉親及一批又一批孩子的讚譽,也先後被學校、上級教育機關和政府授予先進獎項10餘次,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媽媽老師”。

堅定的選擇:“我這一生,無法離開鄉村的孩子。”

1984年,xx18歲。同年,她所在的三塘灣村村國小,因爲偏遠而沒人情願前來任教。這種情況下,人生本有着許多更好選擇的她毅然走上講臺,成了一名村小老師。此後,她先後以單位工作需要爲重,於麻牛國小、郭家塘村小、臨市街村小等地任教。這些學校共同的特點是,地處偏遠,教學條件很差。可以說,每當學校領導遇到人員不好調配的時候,她總是解決難題的人。而她所工作過的學校,年年都拿到了“模範村小”的獎勵。

1999年,xx在牛田鎮各村小輾轉了15年之後,遇到了人生又一次選擇。其時,她的在解放軍海南某部升職的丈夫,已具備讓妻子隨軍的機會。不去?夫妻兩地分居多年,機會難得,而且海口比之牛田,工作與生活環境當然要好;去?日日夜夜與孩子們相處在一起,實在是捨不得他們……最後,面對許多人求之不得的機會,xx竟又一次留在了孩子們身邊。

此後,爲了夫妻倆不再分居,xx丈夫以團職的身份,轉業回地方,工作於當地檢察院,並將家安置在縣城。檢察院是個顯要的部門,而xx兩位哥哥,一個是原牛田聯校工作人員,一個是湖南農大教授及系主任,有着不錯的人脈資源。這樣,xx稍做一點努力,就有機會進縣城工作。但是,10來年過去了,就是當兒子在縣城上了高中,需要人照顧,她也沒向領導提過進城工作的要求,仍堅守在牛田的村國小。有人爲她惋惜,她說:“沒法,我這一生,是無法離開這些鄉下的孩子們了。”

25年視生如子:“我是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入了這行門,就做好這行人。”xx經常這樣說。

xx這樣說,也這樣做。

25年的從教生涯裏,xx以良好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工作業績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充分肯定。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的課程和教改,堅持從書本中學,向身邊的同事學,還從教學中學習總結。爲了學習,經常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從不氣餒。遇到學校放寒暑假,她堅持參加普通話、計算機、舞蹈、書法等知識培訓,並以優良的成績獲得了各類證書,通過參加培訓來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本領。

清苦的村小工作生涯中,xx更沒有過打罵學生、歧視差生、辦班獲利等一切有違師德的的行爲。

xx更將人們感動的,是她25年裏面對孩子們時時刻刻表現出的慈母情懷。

她在原三塘灣村國小教書時,三年級胡學麗的父親患有輕微精神病,母親改嫁,家庭生活十分困難。開學時,班上其他學生都來學校報到了,只有胡學麗沒有來,xx急了,便到胡學麗家走訪。當她剛進入胡的家門口時,只見滿屋是泥土和灰塵,而胡學麗和衣睡並蓋上破爛的被子睡在牀上,xx掀開被子,並把她扶了起來,並問爲何不到學校報到,胡學麗頓時大哭起來。胡學麗邊哭邊告訴xx:“家裏現在飯都沒吃,哪有錢讀書呀,父親不讓讀書了”。xx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錢交給胡學麗先買點米,並告訴她明天先到學校報到,學費將想辦法解決。這樣,胡學麗得以重返課堂。

XX年下學期開學時,xx在教室裏給學生辦報到註冊手續,見牛田鎮株樹山村一位李大娘領着一個8歲大的男孩在教室門口徘徊,xx見後,覺得事有原因,便主動上請打聽,瞭解到李大娘的兒子原來在某煤礦挖煤時,因出事故被石頭壓成了殘廢,李大娘的兒媳婦也因不堪貧困,拋夫別子離家出走了,至今仍杳無音訊。這8歲男孩名叫李宏宇,看到鄰居家的孩子都上學了,特別想讀書,奶奶便把他帶來了學校。xx看着祖孫倆,心情難受,她告訴李大娘,收下孩子讀書,課本費與生活費等由她承擔。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可說出許多。

xx身邊的人都知道,每期開學前,就是她最忙碌的時候。她常一連幾天幾夜奔走在各個失學孩子的家裏。她說:“我自己的孩子,不會讓他失學的,農村的孩子,也是孩子呀,我怎麼忍心他們小小年紀就輟學呢?”據牛田中心校的統計,xx所任教班級,25年裏,不見一個孩子因家貧等原因失學,她勸學重返課堂的有112人,爲貧困學生墊付學費、生活費等達15000多元。

課堂內外,xx更是視生如子。三塘灣村小門前有條小河,春秋河裏漲水,她背孩子們過河一背就是5年。早春與晚秋,河水冰涼刺骨,赤腳踩在河石上,那滋味實在難以忍受。可她堅持着,甚至讓個別孩子的家長也視爲習慣,將孩子送到河那邊就回去了。多少年後,來自這村小的已上中學的孩子,寫“最難忘的”之類作文時,十個有九個都寫的是“周老師的背”。冬夏兩季,村國小根本沒有條件用上空調,冬天裏,xx會在房裏生把火,讓孩子們下課後就去烤烤,夏天裏,她會很早起來,燒一桶茶涼着,以讓孩子上學後能喝到涼茶。至於,送孩子上醫院,代留守孩子給在外打工的父母寫信,她更當做是工作的一部分。有人問她,她爲什麼能這樣20餘年如一日,毫不張揚地向孩子們傾注着一腔深情,她說:“我是當媽媽的呀,心呀,餈粑做的,軟,講臺下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先盡忠然後盡孝:“以愛孩子來報父母養育之恩。”

對孩子,xx付出了全部愛心。

對同事,xx也視她們爲兄弟姐妹,關愛着他們,讓他們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同事有病或有事需要請假,請她代一至二節課或幫同事班上的學生端菜打飯,她都滿口答應,從不推脫。五年以前,同校女老師李搖,因她和前男友性格不和且常鬧矛盾,懷孕6個多月時,出現嘔吐,不能吃東西,且又無親人照顧,xx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常做一些可口的飯菜給李搖老師吃,讓她度過了孕妊反應期,她的課務也因此沒有受到一點影響。

xx一片冰心繫於講臺,繫於她鍾愛的事業,她所愧疚的,就是女兒沒有能盡足對父母的一片孝心。

xx半歲時,母親就一直生病;父親從1994年初患前列腺肥大一直臥病在牀,至今已整整15年。到現在,父親已91歲、母親已81歲。xx又是兩老的唯一女兒,兩位年邁的老人就更需要她的孝敬了。然而,在對教育事業盡忠與對父母雙親盡孝、而忠孝難以兩全時,她忍痛選擇了前者。

25年裏,xx從沒有因爲家裏的事請過一天假。她要求自己讓每一個最早到校的學生看到。既使在本村國小工作,擔心校產丟失,她也堅持住校。這樣,總是到了週末,目送最後一個孩子離開學校,她才匆匆趕回家中。一進家門,就先來到兩老牀前,問寒問暖,然後,給老人洗衣、理髮、洗腳等等。二哥一家在長沙,不可能侍候父母,後來,xx大哥從聯校退休後,就承擔起照料父母的全部責任。看到近60歲的大哥一日復一日守候着父母,或洗衣、或餵飯,xx心裏很過意不去。她對父母說:“爸,媽,女兒對不起了,這些事本是女兒要做的,可是,學校還離不開我,孩子們也離不開我啊!”父母非常理解自己的女兒,他們說:“女兒,自古忠孝兩難全,我們不怪你……你這樣做,爸媽也高興,你愛孩子就是愛我們。”

用對三尺講臺的大愛而告慰病塌上的雙親,人們說,xx其實也是一位大孝女。

190年前,17歲的卡爾·馬克思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爲人類謀福利的事業……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天,面對我們有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眼淚。”教育,無疑是人類最偉大的公共福利事業,一代代人爲這事業“春蠶到死絲方盡”。xx是其中一個,她將25年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鄉村孩子,並且,還在奉獻下去。這,正彰現了人民教師最高尚的師德與師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