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先進事蹟材料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6W
本文目錄護士先進事蹟材料範文婦幼保健院產科護士先進事蹟材料急診科護士先進事蹟材料皮膚病護士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範文

微笑服務換真情—記三十三團醫院優秀護士潘玉華

護士先進事蹟材料範文4篇

時光中會不會有永恆的感動?很多人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這樣一位護士,她沒有創造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奇蹟,但她用青春書寫着生命的感動。她用真摯的愛心,爲患者拂去滿身的傷痛;她將樸素的笑容綻放,爲患者增添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她將青春定格在燕尾帽下,用奉獻丈量着生命的長度……

她,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33團醫院護士——潘玉華。

有人說“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粒沙可以驗證大地的蒼桑。”潘玉華是一名普通護士,在醫療行業無數護理人員當中,她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憑着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滿腔熱情,在15年的護理生涯中,無怨無悔地追求當代白衣天使的使命,她用理想的信念、勤奮的態度和病人的沮喪、絕望做着交換,用自己的微笑撫慰病人傷痛的心靈。她就是這片大海中涌蕩的浪花。

潘玉華是1996年從北疆塔城嫁到33團,成爲了該團醫院的一名護士。那時的潘玉華剛從護校畢業。她懷着滿腔的熱情,履行着白衣天使的諾言,融入到 33團醫護工作的行列中。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33團醫院,缺醫少藥,且醫療條件差,住院的患者既有團部的,也有連隊的,但對她來說,都是一樣的面對,一樣的執著,一樣的專心。她用熾愛溫暖着病榻上的疾病患者,用滿腔真情感動着每一位病人的心靈。

今年7月份,一名86歲的男性患者張書孟,由於年老胃腸功能失調,數天未排大便,腹脹、肛門墜脹折磨着這位老人。爲解除老人的病痛,醫院安排由潘玉華護士行灌腸術,灌腸中堅硬的糞團阻礙導管導入,潘玉華護士就用手指摳出堅硬的糞團,然後灌腸成功,患者排出很多淤積的糞便,老人很高興,悶悶不樂的心情頓時放鬆。

幾天後,又一名3連的84歲女性患者孫惠民,亦由於年老胃腸功能失調,急需醫院行灌腸術,當時坐臥不安的老人,異常痛苦。爲儘快解除老人的病痛,又是潘玉華護士爲其灌腸成功,但由於老人不能下蹲,排糞便時排了一地,奇臭無比,但潘玉華護士卻攙扶着老人足足20分鐘。老人排便成功後,面容顯得平靜而安祥,連聲道謝。小潘卻說“不用謝,這是我的工作,是我應該做的。”隨後又將地上的糞便清掃拖地乾淨爲止。她的一舉一動,感動着醫院裏的每一個人,而小潘護士卻面帶微笑地說:“我們的灌腸工作取得收效,我們沒有白忙活。”

作爲一名護理人員,如果說她沒有顧慮,那是不真實的。畢竟她已爲人妻、人母。但是,她沒有選擇退卻,卻選擇了堅守。她深知:救死扶傷是每一位醫務人員的神聖職責。今年4月,她的父親因突發的車禍去逝,這給遠在33團的潘玉華以沉重打擊,原本約定在今年春節回家探親的小潘,卻因工作需要沒能在父親生前最後盡孝,而留下了終身遺憾。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潘玉華在醫院工作15個春秋了。這15年的光陰裏,長長的病房走廊、寧靜的病室,到處都留下了她的汗水和足跡。每天給病人測體溫、打針、發藥、鋪牀、輸液,給重病患者翻身,常常超時工作,但她從不言苦,她在苦中感受呵護生命的快樂,在累中體會自身價值的意義。她覺得全心奉獻纔是她最美麗的時刻。

工作中的潘玉華還是一個有“心”的護士,她認爲選擇了醫護職業首先要具備和病人溝通的技藝,那就是“微笑”服務。工作中的她總是面帶笑容,無論進病房給病人治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療還是平日閒暇,只要面對病人,她始終以笑相迎,認真詢問,耐心解答,並與同事們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從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優質服務。有不少患者風趣地說:“看見潘護士的微笑我們的病痛似乎也減輕了許多……”

默默的奉獻和辛勤的努力,總會換來大家的認可。在潘玉華熱心投入自己本職工作的時候,勤勉奉獻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好評,她多次被評爲33團醫院“優秀護士”。面對榮譽,她總是淡然一笑,她將榮譽化作了對護理工作的摯愛,對患者的關愛,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熱愛,她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書寫出更多感動生命的樂章!

婦幼保健院產科護士先進事蹟材料護士先進事蹟材料範文(2) | 返回目錄

她,林姍姍,是一名普通的護士,平凡,卻令人感動。

心繫病人,盡心盡力

在手術室工作時,一天晚上6時多,剛下班到家的林姍姍正準備吃飯時,手術室的值班護士急匆匆地打來電話說一個妊娠高血壓綜合徵併發胎盤早剝孕婦病情危重,她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連忙趕回手術室,產婦於晚上7時進行手術,由於病情惡化,患者出現昏迷,經積極搶救,直至凌晨1點多患者病情纔開始漸趨穩定下來。本來不是值班人員的她可以回家休息的,而她沒有回家休息,留下來與值班護士一起守護病人,因爲她想到,產婦仍然在手術室觀察,即使她回家了,心裏想的仍是病人,是睡不着覺的。早上6時多,產婦終於醒了過來,此時此刻,她與同事們在工作崗位上已經整整奮戰了24小時。產婦的甦醒讓她緊張的神經一下子鬆懈了下來,飢餓和疲睏像潮水般向她涌過來,這時的她才發覺自己連睜開眼的力氣都沒有了。當患者流着淚並用微弱的聲音對她說:“謝謝你們”時,她心裏樂了,看着患者幸福的淚花,她覺得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她忙用手拭去患者眼角的淚水,也高興地對她說:“不用謝,你醒來了,就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安慰”。

洞悉病人的心理,爲病人排憂解難

後來,林姍姍調到了愛嬰區,剛由手術室調到愛嬰區病房時,每天晨交班後,她都要下到每個病房,與病人和家屬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除了查找護理工作的不足以便整改的同時,也要觀察病人的心理,力所能及地爲病人解決實際問題。一天上午,當她進入一個hiv產婦的病房時,見到產婦疲憊地躺在牀上,而嬰兒正在她身邊甜睡。林姍姍輕輕地問她,“您吃早餐了嗎?”,她沒回答,林姍姍以爲她是沒聽到,就再說“家人送早餐來了嗎?”,她支支吾吾地說:“還沒”。通過與她深入的交流,原來她的丈夫從她入院至產後都不曾來過,於是林姍姍到醫院飯堂給她打了一個午飯並打電話給她丈夫,通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她的丈夫同意過來陪,而下午他也真的過來了。這讓林姍姍很欣慰。從此以後,每天晨間查房,與產婦耐心的交流,及時發現她們的思想動態,力所能及地爲她們排憂解難成爲林姍姍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之所以大家會讚揚她,是因爲林姍姍對每一個患者都會全心全意,不管富貴貧賤。

尊重病人的權益,站在病人的角度與病人進行溝通

XX年8月,正值產婦分娩高峯期,只有50張牀位的病房,持續每天住着60多名孕產婦,林姍姍與同事們一起,一邊忙碌地進行母嬰護理,一邊不斷地合理安排牀位。一天早上,一個護士拿着一張住院清單情緒有點委屈地對她說:“護長,這牀的家屬要求住單房,如果不給就不結賬,現在他要求你去向他作解釋。”經瞭解,這位產婦剛進病房時是單房,但當班護士已與她說清楚,當病房不夠週轉時會在房內加牀,當時她是同意的,而到了下夜由於分娩較多,當班護士把一個產婦安排進去時,她們一家人就不高興了。於是林姍姍就放下手上的工作,來到病房,先對剛回房的產婦說:“早上好,吃過早餐了吧,病房有點擠羅。”產婦微笑地說沒關係,接着她又來到先前進來的產婦牀邊說“不好意思,晚上可能睡不好吧,由於產婦較多,昨晚連續在3個病房加了牀,本來你想住單房的,現在恐怕不能滿足你啊,這個病房確實窄了點,要你辛苦幾天啊…”,產婦的丈夫有點不好意思說:“沒事,由於昨晚一夜沒睡好,心情不太好,早上不應該向那個護士發火,對不起。”林姍姍說:“非常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想着病人都是對的,任何時候都應以誠相待

一天,當林姍姍正在覈對出院收費時,一位先生走過來,語氣有點粗“護士,收費怎樣?”見他手裏拿着一張每日費用清單,林姍姍說:“請問有什麼事?” “我說收費怎樣,你不懂?”“是對住院收費不明白嗎,有什麼疑問我向你解釋一下”,他用眼睛盯着林姍姍沒回答,於是林姍姍再次有禮貌地問他:“是想交押金吧?”他說:“怎麼你的理解能力這麼差。”林姍姍微笑着拿出產婦住院卡給了他,原來他真的是想交押金,他接過卡後友善地走了。後來,林姍姍在查房時問及那位產婦是否對我們工作有不滿意的地方,她說很好。

更新護理觀念,吸收、應用先進護理經驗和科研成果

林姍姍於XX年、XX年、XX年和XX年作爲項目負責人分別開展了護理科研四項:“五常法在手術室中的應用”、“剪臍促進新生兒臍部癒合的研究”、“按摩對產後康復的研究”、“失效模式效應分析法在產後尿瀦留護理中的應用”,均獲得市級科研立項,效果滿意,於XX年在產科率先開展 apn連續性排班和護士層級管理,於XX年7月落實個人管牀責任制。現正與護理團隊努力向優質護理服務發展。她在工作中善於總結,積極撰寫護理論文並已發表論文9篇,論文分別是:《五常法在手術室中的應用》、《手術室藥品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術前訪視的實施與體會》、《一例麻醉意外搶救成功的體會》、《apn連續性排班和護士層級管理》、《剪臍促進新生兒臍部癒合的研究》、《按摩對產後康復的研究》、《應用臨牀護理路徑對剖宮產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失效模式效應分析法在產後尿瀦留護理中的應用》。

急診科護士先進事蹟材料護士先進事蹟材料範文(3) | 返回目錄

xxx1993年畢業於xx衛校。從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她就暗自下定決心要以護理先驅--南丁格爾爲榜樣,以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態度對待自己所熱愛的護理事業。

急診科是醫院的前沿陣地,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每天這裏均要接待幾十名甚至上百名的急診患者,醫護人員每天面對着生與死的搏鬥和血淋淋的場面。作爲急診科的一名護士,xxx深深懂得:急診科危重病人多,病人病情變化快,搶救的最初幾分鐘往往是搶救成功的關鍵。因此,必須要有過硬的本領和高超護理技術。爲了熟練掌握急救八大儀器的操作,她虛心向老護士請教,主動放棄節假日,勤學苦練,經常在自已身上練習靜脈注射,在模擬人身上練習心肺復甦、洗胃術等,經過刻苦的學習,練就了過硬的急救操作技術,並掌握各種搶救藥品的藥理作用、適應症、禁忌症,爲成功地搶救危重病人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搶救過程中,急診護士先進事蹟她能與醫生密切配合,對大批傷員中毒事件能沉着、冷靜、正確分診,漸漸地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成爲急診科的一名業務骨幹。在去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天寶衛生院送來一名重度樂果中毒的患者,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呈點頭狀呼吸,病情危重,必須馬上清除毒物,插胃管洗胃,可是由於在當地衛生院反覆幾次插管不成功而引起急性喉頭水腫、呼吸困難、口脣指甲紫紺,如果再用普通方式插胃管,會誘發心臟驟停,導致生命危險。xxx果斷採取在喉鏡下置胃管,經過反覆洗胃,徹底清除毒物,並氣管插管應用人工呼吸機、改善呼吸,及輸液、解毒等對症處理,終於從死神手中奪回了患者的生命,受到病人及家屬的稱讚。

隨着醫院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引入競爭機制,中層幹部實行競聘上崗,XX年急診科老護士長退休了,富有學識和挑戰自我的xxx在同志們的鼓勵下踊躍參加競聘,並選擇了醫院風險性高、工作繁重的急診科護士長崗位,有好朋友勸她:急診科工作量大、風險性高、護士長事蹟且協調難,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崗位,要競聘也要挑個輕鬆點的崗位。可xxx有卻有她的想法:最艱苦、最繁忙的工作也最能鍛鍊人。她以自己特有的毅力和紮實的理論知識,贏得羣衆的擁護和領導的信任,走上護士長管理崗位。

衆所周知,急診科工作在於一個“急”,工作忙、累不說,風險還特別大,遇到車禍、中毒、昏迷的、血肉模糊的,全都送往急診科來,這就要求急診科醫護人員必須是一支快速反應、技術精湛、服務優良的隊伍。xxx走馬上任後,爲了保證110聯動及時、高效地進行,狠抓科室管理工作,她以創建青年文明號活動爲載體,積極組織科室人員開展“以病人爲中心、提供優質服務”、“五聲服務”和“星級護士”評選等優質服務活動,落實首診負責制和首問負責制,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以創“四個一流”爲目標,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落實便民措施和服務承諾,針對科室存在的薄弱環節進行整改,提高服務質量。狠抓護理質量管理護士先進事蹟報告,嚴格要求護士認真執行“無菌操作”、“三查七對”、“消毒制度”等工作,提高危重病人的搶救成功率,有計劃組織科室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和護理技能操作,狠抓 “三基”培訓,每週晨會提問,隨機抽查,每月一次理論或操作考試,每月一次理論或操作考試,每月護理查房一次。並把檢查評比結果與個人績效工資掛鉤。從而提高了科室的管理水平,強化了大家的工作責任心,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用嚴格的制度來保障承諾的兌現,用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使急診科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多次完成大型災害事故、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急救和配合市政府完成特殊的急救任務。

如去年9月上旬的一天,家住薌城區的林女士因感冒、咽喉疼痛、鼻塞、咳嗽,即在家自行服用青黴素v鉀片,約15分鐘後突發全身發脹、發紅、胸悶、頭暈、肌內痙攣等症狀,且來勢兇猛,自感是青黴素過敏反應,立即趕往xx市醫院急診科,衝進搶救室就對護士說了聲:我服了青黴素v鉀片後,就趴在診桌上不動了。社區護士先進事蹟報告xxx 和值班醫生迅速將病人擡上診牀,只見患者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搏細數、血壓60/50毫米汞柱,心率108次/分,診斷爲青黴素過敏性休克,在病人未辦理手續,又無家屬在場的情況下,xxx指揮科室醫護人員全力以赴投入搶救,氧氣吸入、靜脈輸液、腎上腺素1毫克皮下注射、抗過敏、糾正休克等,實行心電監護、對症處理等,經過緊張的搶救治療後,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當家屬聞訊趕來時患者已脫離了危險,轉入病房繼續搶救。當患者痊癒出院時,特地送來了感謝信,感謝市醫院醫護人員救命之恩。

xxx同志在工作中處處以身作則,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嚴以律已,爲人處事公正無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科室的每一位同志。經常是早上班、晚下班,遇到病人有困難需要幫忙,她總是熱心地爲病人排憂解難。只有幫病人解決了問題她心裏才踏實。經常是加班加點。中午回到家常常是1點多了,匆匆吃過飯後就馬上往醫院趕。在搶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線上,她不怕苦、不怕累,總是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她以踏踏實實的工作得到全科室護士的支持和擁護。門診優秀護士先進事蹟她團結科室同志,在工作上嚴格要求,但在生活上關心體貼愛護護士。不管是護士生病或家中孩子生病,她總是關心體貼護士,主動頂班替班;發現護士遇到工作不順心有情緒,她便主動找護士談心,給予支持幫助。節假日,她總是把休息讓給別人,自己帶頭值班,每年除夕、大年七年級科室都有她的身影。急診科經常有急救任務,她總是隨叫隨到,有時人員緊缺,她總是挺身而出,不論白天黑夜,不分班內班外,有時連續工作十多小時。爲了病人,她舍小家顧大家,把個人的得失拋在腦後,一心撲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在科室管理工作上,她敢抓敢管,善抓會管,虛心聽取科室護士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調動和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弘揚正氣,獎罰分明,對好人好事給予表揚獎勵,對不正之風敢於批評扣罰。使科室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良好工作氛圍。

皮膚病護士先進個人事蹟材料範文護士先進事蹟材料範文(4) | 返回目錄

“沒想到……”採訪孫玉鳳,就聽她反反覆覆說這三個。孫玉鳳,上海市皮膚病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精心護理麻風病人25年,今年5月榮獲第43屆“南丁格爾獎”。

“沒想到,聽一次講座決定我一生”

“說來也許很多人不信,選擇從事麻風病護理工作,只是緣於畢業前我聽了一次講座。”

1989年5月的一個下午,正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護校就讀的孫玉鳳與同學們一起聽講座,來自上海市遵義醫院(現爲上海市皮膚病醫院)護理部的工作人員介紹了他們那裏麻風病患者缺少護理人手的情況,說很希望引進新人……

第二天一早,班主任老師把擔任團支書的孫玉鳳叫到辦公室:“怎麼樣,考慮過去遵義醫院嗎?”“說實話,當時我完完全全沒想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三級醫院,而我留在第一人民醫院工作的可能性極大。”憶起往事,孫玉鳳說得坦率。

回到家,孫玉鳳便跟父母商量。看女兒心存顧慮,父親說:“做護士就是要照顧好病人,既然遵義醫院缺護士,而且在那裏上班離家近,不蠻好嗎?”弟弟在一旁插嘴道:那家醫院很近的,我去捉過蟋蟀,地方很大。

沒再多想,第二天到了學校,就在畢業去向一欄裏填了“上海市遵義醫院”。

“沒想到,病人幾乎都殘疾了”

已經記不得第一次進病房的具體日子,但第一次與麻風病人面對面的情形,孫玉鳳至今難忘。

那是個高溫天,按照隔離規範,孫玉鳳在帶班護士指導下,全身上下穿着“隔離衣”,走進了麻風病區。那天的護理工作,主要是爲病人輸液、傷口換藥。

儘管在護校讀書時學過一些皮膚病知識,但那些內容,在整本教科書裏只有2頁。第一次看到因感染麻風病毒致殘、失明、面容毀損的患者,孫玉鳳大大吃驚。手禁不住地顫抖,在學校練得很好的“一針見血”功夫失靈,換藥時也哆哆嗦嗦。

這一切,時任院長的麻風病專家陳家琨教授看在了眼裏。也巧,兩人同住彭浦新村,下班路上,陳院長告訴孫玉鳳,醫院已經XX年沒進過新護士了。現在的護士們年紀漸漸大了,眼也開始花了,而200多個麻風病休養員需要護理、照料。“你會慢慢適應的,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需要我們。”

“孫同志,你來了!”半個月後,當許多雙目失明的休養員聽着腳步聲這樣稱呼她,孫玉鳳說,“我第一次有了被需要的、被認可的感覺。”

那之後,除了做治療,孫玉鳳常常去病房,有時教休養員一些自我護理技巧,幫着做康復訓練,有時陪他們聊天、說說外面的新鮮事。而休養員們也越來越把她當自家人,時常將自己燒的拿手菜留着,等她來嘗。

“沒想到,消除歧視偏見這麼難”

由於一知半解,許多人對麻風病心懷恐懼,對病人頗多歧視和偏見,結果,患者治癒了,卻又遇到工作、學習和婚姻等的重重困難。孫玉鳳一腔熱忱,出手相助。原在上海一家鎖廠工作的工人小何,麻風病康復出院後不能復工,孫玉鳳去廠裏找領導溝通,去了多次。不料,對方提出:“你說他已經康復,不會再傳染,那你能不能當着我們工人代表的面,在飯廳與他合吃一盤菜、共喝一碗湯?”對方更沒料到,孫玉鳳欣然同意。一頓飯吃完,大家終於釋然……多年後,孫玉鳳說:“只要能讓治癒的麻風病人迴歸社會,我們做什麼都值得!”

經過近半個世紀、三代醫護工作者的持續努力,在上海,麻風的患病率、發病率逐漸下降,於1990年在全國率先達到了“基本消滅”標準,這在麻風流行國家的大城市中,實爲罕見。不過,散發病例仍不時出現。1998年,孫玉鳳在對城市流動人口中麻風病人的調查中,發現一對朱姓父子患病,有嚴重畸殘和下肢潰瘍,附近居民非常恐懼。病人早出晚歸,孫玉鳳與調研團隊就多次起早摸黑去家訪,卻屢遭拒絕。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她以真心實意的關愛贏得了信任,父子二人最終被確診爲瘤型麻風,有較強的傳染性。待病人病情穩定後,她又積極聯繫他們戶籍地民政部門,幫着解決治療和生活保障等問題,最後親自陪護患者回到江蘇興化。

XX-XX年,當她發現院內先後有30多位麻風休養員伴發白內障,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便努力幫他們去別的醫院做復明手術。爲了做成這件事,孫玉鳳奔波不斷,一面要向外院工作人員講解麻風知識,消除恐懼心理;一面要安慰病人,打消他們怕受歧視的念頭,還自己陪伴護理。在孫玉鳳和姐妹們精心照料下,這些休養員白內障術後無1例發生併發症。她總結經驗,發表了《25例麻風治癒者白內障手術的護理》、《麻風性兔眼及角膜病的護理》等多篇論文,多次參加全國會議交流,受到專家好評。

“本來只知道麻風病人受歧視,整理沒想到,連我們這些醫護人員也被人另眼看待。”孫玉鳳說,那時她每次去相親,總會第一時間介紹自己的職業,一看對方有疑慮,便不再見第二面;直到有一天,終於遇到一個能夠完完全全接受她、支持她工作的人。“他是圈外人,我們的女兒今年讀大二了。”孫玉鳳笑起來。

“沒想到,麻風康復的差距如此之大”

麻風病人大多會有不同程度的畸殘,又由於他們普遍缺乏康復知識,不懂得如何保護受累的器官,往往致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導致失明、潰瘍長年不愈,潰瘍發生癌變甚至不得不截肢。

第一次參加中英麻風病康復項目,孫玉鳳大開眼界,看到了我們在麻風病康復方面的差距。於是,她連續XX年參與這個項目,與醫生密切配合,率先在醫院裏開展針對殘疾患者的康復知識培訓,指導他們自我護理,直到學會。病人老楊足部潰瘍20餘年未愈,極其痛苦。XX年入院後,孫玉鳳一面鼓勵她樹立信心,一面不怕髒臭,用專業護理技能爲她清潔傷口,促使癒合。她還與鞋匠一同改進了病人的鞋子,避免潰瘍再發。老楊的潰瘍治癒後,不僅能參加兒子的婚禮,不久又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伴侶。孫玉鳳與同伴不斷推廣足部潰瘍患者的護理經驗,並總結髮表了論文《22例麻風截肢和使用假肢的護理》。

昨天,孫玉鳳啓程赴京參加頒獎儀式,臨行前告訴記者,對自己25年前的選擇無怨無悔。雖然如今已轉崗到護理部,但只要有麻風病休養員邀請“孫同志”一起過生日,她總去,因爲那些時刻,她最開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