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通用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4W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

羅甸縣麻懷村400多戶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羣山環抱的一片窪地,建房蓋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是靠人背馬馱來的,如果用拖拉機,要繞道20多公里走後山便道,不僅危險而且負擔沉重。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通用21篇)

鄧迎香原是麻懷村的一位普通黨員。爲了打通出山的道路,從1999年初起,她積極參與籌款並組織當地村民用人工鑿洞的土辦法,在廣山坡山腰裏挖掘隧道。直至20__年夏天,鄧迎香和當地村民用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堅韌與執着,在大山中挖出一條216米長、5至6米高、3、5至5米寬的隧道,將過去幾個小時的出山路變爲只需十幾分鐘的通途,解決了麻懷村和鄰近幾個村寨的行路難問題。

隧道通車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用上了農用車、麪包車、轎車、摩托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80%以上村民住上了新房,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世代通達村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2

王紳森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生活困難的學生,都會自掏腰包,及時幫助。退休後仍然通過各種方式去資助困難學生。

20__年,他通過媒體得知常山女孩徐玲玲考上了大學,但由於生活拮据四處打工,便陸續資助了她18000餘元。

爲了幫助更多學生,王紳森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增加一些收入。自20__年起,他開始依靠回收廢舊物品掙錢助學。每天晚上10時許,老人就推着三輪車出門,直到凌晨三四點鐘回家。周邊的飯店、旅館、小超市都是老人廢品回收的來源,一個晚上下來,他可以撿滿兩輛三輪車,每個月能掙到四五百元。多年來,幾乎天天如此。被問及爲何晚上纔出去拾荒時,他說,白天撿廢品的人多,很多人以此爲生,我不去跟他們爭,不能搶了人家生活的飯碗。

除了堅持助學,王老還以更多善行溫暖、影響着周圍的人們。在王紳森所住小區的單元門口,掛着50多把雨傘,全是他在廢舊物品回收時撿出並修好的。如今,這些雨傘已成爲小區的“共享雨傘”,解決了突降大雨時路人的燃眉之急。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3

20__年12月,劉伯明入選神舟十二號任務飛行乘組。這次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這次任務出艙時間大幅增加,任務更加複雜、艱難,挑戰和考驗也不會缺席。我們會完成好每一次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劉伯明說。

信心和底氣,來源於刻苦的訓練。

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裏,每一次“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身着水下訓練服模擬失重訓練時,每次都要訓練幾個小時……

“每次訓練完,吃飯連拿筷子都感到困難,困得吃不下飯,只想睡覺。”劉伯明說,但訓練之後,還不能放鬆,要一遍一遍在腦子裏過“電影”地熟悉程序。

面對考驗,劉伯明總會想起讀書時通往學校的那9公里無數次“摔倒又爬起來”的求學路。

“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千千萬萬的航天人鋪就了飛天之路,是祖國和人民把我們送上了太空。”劉伯明說,“我期待億萬國人隨我們一起體驗,我心飛翔!”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

此刻,在被譽爲人類探索宇宙“前哨站”的空間站中,劉伯明或許正遙望着更深邃的太空。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4

20__年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現場,蘇炳添跑出了9秒83,以小組第一進入決賽。

9秒83,超出了蘇炳添的極限9秒85!

9秒83,代表最快的中國速度!

9秒83,全球百米比賽速度榜第12名!

從此,蘇炳添多了一個響噹噹的頭銜:

首個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的中國人!

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亞洲飛人”,究竟是什麼,支持他跑到奧運百米決賽的現場?

小鎮跑出來的“短跑天才”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農民家庭。

他還有一個弟弟,一家四口有商有量,日子雖然並不富裕,但也過得和諧愜意。

蘇炳添小時候這麼愛跑步,是因爲媽媽也酷愛跑步,蘇媽媽是當年古鎮“跑得最快的人”。

蘇炳添最喜歡和小夥伴比快,玩捉迷藏、紅綠燈遊戲,都是他搶第一。

他的11個表兄弟中,有5人曾是田徑運動員。

蘇炳添從小就喜歡追着表哥蔡建發屁股後邊跑,表哥當時是全中山市的冠軍,蘇炳添總跑不贏他。

蘇炳添卻越挫越勇,以“跑贏表哥”爲目標,經常拉表哥一起比賽。

八年級的時候,蘇炳添成績不是很好,“補課”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學比賽摸籃球框,他一下子摸到了最高處,被路過的體育老師楊永強看到了。

楊永強老師問他:“願不願意練體育?以後就不用補課了。”

聽說不用去“補課”,蘇炳添開心極了,馬上就答應了。

蘇炳添剛開始練的是跳高,一次體育課的短跑比賽,他輕輕鬆鬆就甩掉了受過專業訓練的田徑隊同學。

當時沒有人練100米短跑,蘇炳添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校田徑隊的短跑隊員。

15歲的蘇炳添瞞着教練參加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還拿了個冠軍,跑出11秒72的好成績。

楊永強驚喜萬分,對他說:“不用練了,直接去比賽!”

蘇炳添,很快就從小鎮來到了中山市體育學校,成爲全村人的驕傲。

縱使前路坎坷,也要咬牙堅持

一開始,蘇炳添難以適應嚴格的體育訓練,在體校,每天早上五點就得起牀,還要跑十幾公里,有時候還得帶着沙袋。

個人來到陌生的地方,又是轉校生,蘇炳添沒有什麼朋友,有苦無處說,情緒一直低落。體校考試時,他的成績不怎麼好,教練也開始冷落他。

終於有一天,他偷偷坐車跑回家,告訴父母不想上體校了。父親本想揍他一頓,被母親攔下來。

後來,體校發現蘇炳添不見後,馬上找到楊永強老師一起尋人。楊永強在凌晨才找到蘇炳添。

楊永強帶着體校老師勸蘇炳添回校,這時,蘇媽媽卻猶豫了。

表哥蔡建發勸她:“爲了蘇炳添的前途,現在吃點苦不算什麼!”

表哥已經是一名專業運動員,看到他,蘇炳添又重新燃起了“超越表哥”的夢想,他又回到了體校。

從此,蘇炳添不再怕吃苦,他也向隊友敞開心扉,互相交流,最重要的一點,他特別自律。

我們都知道,運動員訓練要控制飲食,蘇炳添一直堅持合理飲食。

家庭聚會的時候,蘇炳添從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和西瓜,不喝橙汁,更不會喝酒。

作息上,蘇炳添堅持5點起牀訓練,從不遲到,晚上10點準時睡覺,放假也如此,幾年如一日。

吃苦耐勞加上嚴格自律,蘇炳添迅速調整好狀態,進步神速。

有一次,表哥說他100米最快能跑到11秒。

蘇炳添說:“那也太輕鬆了。”

表哥要求他現場演示。

他們來到村裏國小的百米賽道,表哥掐秒錶。秒錶一停,表哥震驚地看着那“10秒75”,說不出話來。

那天,蘇炳添實現了“超越表哥”的夢想。

“戰勝表哥”之後,蘇炳添想走向更大的賽場,挑戰自己。

在香港對抗賽上,蘇炳添收穫了100米和200米比賽的冠軍。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蘇炳添就接近了健將級運動員的水平。

年底,蘇炳添拜別恩師寧德寶,進入廣東省田徑隊,正式成爲一名職業短跑運動員。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進入了魔鬼式的訓練。

每天要五點多起牀,晨跑5000米,吃完早飯,又要進行體能訓練、負重跑訓練、技術動作訓練,每天都在不斷地重複,繁雜而枯燥。

蘇炳添感覺太累,太困了!

最關鍵的是,蘇炳添來到省隊,又進入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連廣州的公交車都不會坐。

他不認識人,感到很孤單,特別想家,有時覺得自己都待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偷偷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個星期後又回來。

回來之後的蘇炳添一門心思撲在跑步這件事上,他也逐漸顯示出他的天賦,不斷向前,不斷突破。

蘇炳添師從的教練是袁國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速度”的代表人物。

剛入省隊的時候,蘇炳添每天認真刻苦訓練,但是成績沒有進步也沒有倒退,他告訴教練他真的練不下去了。

袁國強教練就對他說:“你再堅持一下,後面有一個比賽,馬上就可以檢驗一下自己了。”

蘇炳添決定再堅持一下。

所謂“名師出高徒”,兩年內,蘇炳添斬獲了男子60米、男子4×100米接力項目的三枚金牌。

憑着優異的比賽成績,蘇炳添20歲的時候,進入了國家隊,他的能力上了一個臺階,當年以11金的成績稱霸“田徑短跑界”。

榮譽與傷痛並存,突破極限

運動員榮譽的背後,往往伴隨着傷痛,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戰勝這些傷痛,也就突破了自己。

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奪冠後,蘇炳添突遭病痛折磨,上半年基本沒有什麼比賽。養傷期間,他還在不斷地進行力量練習。

傷痛並沒有阻礙蘇炳添的速度,適當的反而讓他爆發更強的潛能。

年底的廣州亞運會,蘇炳添拿下男子4×100米的冠軍金牌,這枚金牌時隔20年再度回到中國接力隊。

莫斯科世錦賽中,蘇炳添因搶跑被罰下場,而同年比賽的張培萌卻跑出了10.00秒,追平日本選手伊東浩司跑出的黃種人最快紀錄。

“搶跑罰下場”那一幕,在他腦海裏揮之不去,甚至有的時候裁判還沒有開槍,他卻總覺得“槍好像已經響了”。

打那以後,這一幕就成了蘇炳添心裏的一道坎,他失去了往日的自信。

幸運的是,蘇炳添遇到了他現在的外國教練蘭迪-亨廷頓,這個教練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方法,讓蘇炳添慢慢找回了自信。

蘭迪-亨廷頓是個“多事的老頭”,他原來是中國男子跳遠隊的教練,那時經常去短跑組提意見,蘇炳添從中獲益良多,後來蘭迪-亨廷頓就成了他的專屬教練。

亨廷頓經過研究,找出蘇炳添百米跑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起跑很快,但是在50米到60米的時候,容易打亂節奏,力量和速度也逐漸下滑。

全球百米記錄前10名都是跑進9秒的非洲後裔選手,跑進9秒,是亞洲人的極限。

亨廷頓說,蘇炳添想要突破極限,最關鍵的是改變他的起跑習慣--由左腳起跑改爲右腳起跑。換句話來說,就是重新學跑步。

這個改變存在很大風險,蘇炳添很有可能毀掉他十幾年的運動員生涯。

但是,他堅持這麼做,決定改技術的那一時,他就做好了退役的準備。

蘇炳添聽從亨廷頓教練安排,遠赴歐洲改技術。

改技術的過程中,蘇炳添承受巨大的壓力。剛開始,他連女運動員都跑不過,加上年紀越來越大,他的職業運動生涯遇到了瓶頸。

他每天逼迫把左腳放前面,故意讓右腳發力,雖然極不協調。腦海裏也在不斷重複這個動作,甚至睡覺都是在跑步。

休假期間,他竟跑去訓練基地外的森林“追兔子”,把每個兔子洞都摸得一清二楚。

這樣“高強度”的練習下,蘇炳添很快掌握了新的技術。

在美國尤金站中,26歲的蘇炳添跑出了9秒99,跑進9秒關口,成爲“亞洲第一飛人”。

領獎那一刻,蘇炳添致敬劉翔,做了一個同樣的動作:身披五星紅旗,跳上領獎臺。

退役了,再戰奧運

長期的征戰比賽,高強度訓練,讓蘇炳添身上多處帶傷。

短跑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大多在28歲前,20__年,蘇炳添選擇了退役。

但是他還有兩個願望沒有實現:突破亞洲人的極限9秒85,站在奧運會男子百米的決賽場上。

所以,爲了進入奧運會的百米決賽,蘇炳添堅持繼續比賽,讓自己回到巔峯的狀態。

宣佈退役的兩年內,蘇炳添再次爲國家貢獻男子100米3金,男子60米1金1銀。

由於疫情的影響,20__年的東京奧運會推遲到20__年舉行。

訓練期間,蘇炳添曾出現兩次大傷。

第一次是田徑亞錦賽前,一次力量訓練中,蘇炳添腰部肌肉拉傷。

蘇炳添晚上睡覺時,腰部還隱隱作痛,就像一根刺在上面。

他積極出國就醫。在美國養傷期間,想到自己的年齡和久病纏身,蘇炳添曾一度想放棄比賽。

隊醫朱志偉開導他:“你屬蛇的嘛,蛇都會冬眠的,人的狀態也有恢復週期,不如等春天來了再考慮。”

就這樣,蘇炳添回國康復養傷,繼續參加當年的鑽石聯賽上海站。雖然表現不理想,但是,蘇炳添還在堅持,他一邊調整狀態,一邊比賽。

第二次受傷是蘇炳添在一次力量訓練中,不小心拉傷左肩,短期內很難恢復,幸好沒有傷到關鍵的腿部。

爲了以最佳狀態迎接東京奧運會,從那時起,蘇炳添就進入了較長的恢復調整期。

20__年8月1日晚,萬衆期待下,蘇炳添出現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現場,而且超水平發揮,跑出9秒83!

全國人民都沸騰了!

劉翔第一時間發微博祝賀他:封神!9秒83!

蘇炳添也完成了交接,成爲中國新一代“飛人”。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蘇炳添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學術論文。

8 月 1 日,蘇炳添一篇名爲《新時代中國男子 100m 短跑:回顧與展望》的論文在社交網站走紅,網友紛紛感嘆蘇炳添親自爲論文 " 跑數據 "。

暨南大學畢業後,受學校聘請,蘇炳添決定留校任教,成爲體育學院的一名副教授,繼續他的學術研究。

東京奧運會上“一戰成名” ,蘇炳添也成爲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

跑得最快的“大學教授”卻收穫跑得最慢的“愛情”。

20__年10月10日,蘇炳添與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完婚,結束16年的“愛情長跑”。

國中時,蘇炳添貪玩不好學,林豔芳是組長,每週就負責催他交作業。

“女神”林豔芳有很多愛慕者,唯獨和蘇炳添“傳紙條”,後來,他們改用“日記傳情”。

蘇炳添進入國家隊後,兩人極少見面,只能通過打電話聯絡,這一打堅持了十幾年。

20__年7月11日,蘇炳添的兒子小天天出生。兒子出生那天,他還沒有從瑞士回國,網友調侃“亞洲飛人第一次輸了,跑不過兒子!”

現在,蘇炳添一完成比賽,就堅持回家陪兒子,餵奶、換尿布、哄睡、帶娃出去走走,“亞洲飛人”秒變“奶爸”。

在一次採訪中,蘇炳添說:“我有一個夢想,在我孩子有認知能力的時候,讓他的媽媽帶他到現場去看一次我的比賽,讓他永遠記得自己的父親最輝煌的一瞬間。”

今年東京奧運會,他讓妻子和兒子看到了他“封神”的時刻!

雖然未在決賽中拿到獎牌,但蘇炳添覺得雖敗猶榮。

賽後他也在微博上留言:

“以9秒83進入奧運會決賽圈我已經非常滿足了,決賽的9.98也沒有遺憾,因爲這就是我的最真實水平!”

東京奧運會,很有可能是蘇炳添的最後一站,也許未來,他會以新的身份,再次回到賽場上。

祝福這位“亞洲飛人”,願他能培養出更多的“中國飛人”,帶領中國田徑隊走向另一個巔峯!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5

香港主持人陳貝兒憑專題及紀錄片《無窮之路》獲“TVB最佳女主持”獎項,該紀錄片聚焦內地扶貧故事,播出後備受好評,此前,該片也被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選定爲20__年度20部“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之一。

拍攝過程中,主持人陳貝兒親自帶領大家去“看”、去感受每一個貧困地區的轉變,從南部熱帶雨林到雲貴高原大峽谷,從大西北戈壁沙漠再到川藏高原……她親自攀登四川涼山的攀天梯、溜鋼索渡過怒江峽谷,讓觀衆感受到了貧困地區曾經的“窮”,也讓大家深刻理解了紀錄片片名,“無窮之路”,四個字,是國家解決貧困地區民衆困難的決心,這曾是一段很艱難的路,如今終於“通”了。

據香港大公網報道,本月2日晚,TVB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__”,陳貝兒憑藉《無窮之路》獲得“最佳女主持”。不過由於陳貝兒目前在內地,未能回到香港出席頒獎禮,所以她通過視頻領獎。

獲獎後,陳貝兒也在個人社交媒體感謝了團隊以及觀衆的支持,“多謝、多謝大家支持!多謝公司,一直給我很多機會。我好幸運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個節目,我以我們的團隊爲榮!我們會繼續努力!”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6

20__年5月6日,在國際田聯世界田徑挑戰賽日本川崎站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10秒04(順風2.9米/秒)超風速的成績戰勝美國選手羅傑斯和前世錦賽冠軍科林斯奪得冠軍。而此次奪冠卻是中國隊隊員首次在男子百米成年組國際比賽中戰勝美國選手,可以說意義非。

8月4日,在倫敦奧運會男子100米比賽中,蘇炳添以10秒19的成績名列小組第三晉級半決賽,成爲了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

8月11日,在倫敦奧運會4×100米預賽中,蘇炳添與郭凡、樑嘉鴻、張培萌組成的中國隊以38秒38的成績再度打破全國記錄,但總成績僅排在第12位未能進入決賽。

9月22日,蘇炳添以10秒21奪得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冠軍並實現衛冕。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7

6月17日18時48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全網“沸”了。

6月17日,57歲的指令長聶海勝,和另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開始了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黝黑的皮膚是聶海勝一路攜帶的家鄉印記。這個少言寡語的農村少年,用田野裏生長出來的韌勁和生命力,一步步走向太空。

10多歲時,湯洪波已是家中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當時,湯海秋承包了10多畝田,白天種水稻晚上燒磚,幹活瞌睡了就吃個雞蛋、喝幾口補腦汁提神。

“雙搶的時候,他跟在扮桶後面收穀子,滿身都是禾灰,只看得清兩個眼珠子。”在父親湯海秋眼中,兒子從不叫苦叫累,小時候幹得最調皮的事,就是偷偷躲在田地裏看小說。

“天剛矇矇亮,他就起牀燒柴火做飯,做完家務後才急急忙忙去上學。因爲怕耽誤上課,他就抄近路,騎得比其他孩子快。”湯海秋說。

高三那年,兒子第一次向父親吐露了自己的理想:招飛入伍。湯海秋這才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該出去闖闖了。不久後,村裏傳來好消息:飛欄村出了個飛行員!

“洪波伢子爲國出力,是我們的驕傲!”,湯洪波成爲執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的三名航天員之一的消息傳遍整個村子,許多村民聚集到湯洪波家。70歲的老母親伍蘭清忙着招呼鄰里鄉親,家門口“光榮之家”的牌匾,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

三位航天員的人生經歷也有着驚人的相似:都從小在農村長大,青年時吃了很多生活的苦;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讀書,靠努力讀書走出家鄉;靠着過硬的身體素質、頑強的意志力成爲飛行員,最後成爲一名航天員。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8

陳貝兒主持的紀錄片《無窮之路》,拍攝團隊穿梭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貧困縣瞭解各地民生。報道稱,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曾預料的。爲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她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陳貝兒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說,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報道稱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爲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的”。她感慨,中國脫貧工程比聯合國早10年完成,“這是因爲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港媒還稱,《無窮之路》播出後,不僅內地觀衆讚不絕口,在香港也好評如潮。陳貝兒透露,很多香港觀衆朋友給她留言表示很感動,因爲這個節目讓他們瞭解國家發生的變化。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9

雖然喜歡四處亂跑,蘇炳添其實一直是個乖寶寶。蘇媽媽回憶,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很乖,性格很溫和,很少和別的孩子發生什麼糾葛。國中進入學校田徑隊,蘇炳添並不像別的體育生那樣張揚,一直都顯得安靜低調。楊永強教練回憶,蘇炳添在學校田徑隊的時候,從來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而且非常自律。即便剛剛入隊,還沒有成爲正式隊員,蘇炳添也從來沒有把參加訓練當做可有可無的隨便試試,對教練佈置的任務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這種自律的態度一直伴隨着蘇炳添成長。表哥蔡健發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省隊教練也大讚蘇炳添的自律能力,在省隊、國家隊都是統一的飲食,有嚴格規定,但放假回家,很多運動員都會放鬆對自己的約束,而蘇炳添回家之後也是嚴格按照飲食要求,滴酒不沾。

除了很自律,蘇炳添即便拿到全國冠軍也沒有絲毫的驕傲自滿。有機會回家,會一如既往地看望家人、啓蒙教練。沒有時間回家,也時常會通過微信、電話和大家聯繫,彙報一些訓練、比賽的情況。

現在,蘇炳添不僅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爲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爲訓練缺課,都會及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賽因爲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爲了互相推進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0

四月的沂源,桃花正豔。西里鎮張家泉村走出的朱彥夫,在20__年的這個春天,成了全國第一個“時代楷模”。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山東省委先後下發文件,要求廣泛開展向朱彥夫同志學習活動。朱彥夫的事蹟,像春日的花朵一樣,開遍神州。

這位81歲的老人,手腳盡失、半身癱瘓。究竟是什麼,讓他放棄療養院的優待,回到家鄉投身建設?是什麼力量讓他爲羣衆無私奉獻,帶領村民奔向致富路?又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在退下來後寫出嘔心瀝血之作,警示後人?

縱觀朱彥夫的人生軌跡,就是一部堅定信仰的踐行史。

到各地宣講朱彥夫同志的先進事蹟,是最近一段時間,濟南軍區“沂蒙旅”一營教導員汪祥鬆的主要任務。朱彥夫當兵時就在一營,汪祥鬆,可以說是朱彥夫的小戰友。他說,雖然每次都在講一樣的故事,但每一次作報告,都能給他以新的啓迪。

“朱老14歲參軍,16歲入黨,歷經上百次戰鬥,經過47次手術才從死神那裏掙脫出來。活着已是奇蹟,本應在療養院頤養天年,卻不忘黨的教育和組織的培養,毅然回到家鄉自食其力。讓人肅然起敬。”汪祥鬆說,朱彥夫經常唸叨,與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自己是幸運的。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奉獻一天。“他一輩子的奮鬥,爲信仰的力量作出了生動詮釋。”

如今,在張家泉村,依然能感受到朱彥夫留下的痕跡。他整治的山溝,挖掘的機井,還在繼續造福着這裏的百姓。而他的故事和精神,更是被幾代村民津津樂道。

張家泉村現任村支書劉文和說起朱彥夫,心存敬意。“老支書是個有信仰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老天爺對自己眷顧太少,生不逢時,命運多舛。但是看看老支書,他一輩子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保爾·柯察金,曾鼓舞和教育了幾代人,朱彥夫的《極限人生》,同樣揭示了人生的價值和底蘊。省委老幹部局調研處處長宋文軍說,朱彥夫奉獻給社會的不僅僅是一部書,他所表現出的不屈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更值得深刻領悟。“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看似無形,卻是頂天立地。”

“_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時代楷模朱彥夫身上體現的最寶貴品格就是這種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包心鑑認爲,正是因爲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朱彥夫四肢殘缺但人格健全高大;正是因爲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爲帶領鄉親們走上富裕道路而拖着假肢四處奔走;正是因爲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嘴含筆艱難寫作,爲我們留下催人淚下的作品。

包心鑑說,時代楷模朱彥夫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蹟生動表明,崇高的人生追求,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爲寶貴的財富。認真學習朱彥夫,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擔當起人民賦予的責任,應當成爲所有共產黨人終身的價值追求。

看了中央臺播出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後,很多人哭了,不是因爲他做出的事蹟有多些,也不是因爲他讓人們富起來,而是因爲他那種永不退色的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能從一個廢人變成一個比一個正常都強的人;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比每一個正常人所做事都超出尋常。

他被追爲“時代楷模”當之無愧啊!朱彥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很多,總結起來有三條:

一是朱彥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在戰爭中生存下來的重殘戰士,沒有躺在功勞薄上享福,而是離開休養所回老家,瞞着老人,練習生存本領;用畢生的心血帶領村民致富,從不領取任何待遇,教育子女做人,還寫出兩本書。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二是朱彥夫的人品值得我們學習。他當村支書,從不領村裏一分錢。在自己並不富裕的情況下,還經常拿出自己的撫卹金幫助他人。自己的女兒出嫁,作爲親生父親卻沒出一分錢給女兒買嫁妝,他是不願意買嗎?不是,他是沒有錢,他的錢用在別人身上啦。

三是朱彥夫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朱彥夫的毅力不僅表現在他的身體上,而且還表現在他一生不停地的爲人民服務上。他爲了實現人生價值,他堅持鍛練自理能力。大家可想而知,一個沒有四肢的人,連吃飯都困難,要達到正常上班、寫書、爬山,這個毅力得有多大啊。另外,朱彥夫從年輕起,堅持造福於民,一直到81歲,心裏還是想着百姓,從沒有想過自己。這種毅力又有多大啊。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學習他們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張麗莉、吳斌、高鐵成等時代楷模,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可以說是大家的同事、鄰居、朋友。他們平平常常、樸素無華,默默無聞地工作着學習着生活着,默默無聞地堅守着道德標準、涵養着道德情操,以點點滴滴的積累,以持之以恆的追求,成就了平凡中的偉大,匯聚了不尋常的道德力量,鑄就了關鍵時刻的堅強意志。從這些平民英雄身上可以看到,無私與善良就在自己身邊,無畏與勇敢就在自己身邊,平凡和偉大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把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勿以善小而不爲”,認認真真做好身邊事,力所能及幫助周圍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舉手之勞做起,崇德尚義、積小成大,自覺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實踐者。

向時代楷模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愛崗敬業、忠於職守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崗位作爲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是時代楷模的一個鮮明特徵。張麗莉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的崗位,在車禍瞬間保護自己的學生,詮釋了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吳斌連續十多年安全行駛一百多萬公里,在遭受突如其來的重創後,用生命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職責;高鐵成三次勇闖火海,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展示了當代革命軍人的風采。這一個個壯舉背後,是他們對職業理想的追求,對職業精神的堅守。他們崇高的職業操守,托起了生命的方舟,昇華了民族的美德,成爲激勵人們奮發有爲、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向時代楷模學習,就要像他們那樣恪守職業道德、弘揚職業精神,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紮實工作,以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推進改革發展中創造一流業績。

我們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時代楷模就是一面鮮豔的旗幟。發揮好時代楷模示範引領作用,是培育文明新風的時代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以及互聯網等大衆傳媒的作用,把宣傳時代楷模作爲一項經常性工作,以發現偉大的眼光和崇尚先進的情懷,挖掘閃光事例、報道先進典型,大力營造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要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運用文藝作品、宣講報告、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示時代楷模的感人事蹟,熱情謳歌時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感悟道德力量。要堅持知行統一,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廣泛搭建平臺、豐富渠道載體,把學習時代楷模與精神文明創建、志願服務、送溫暖獻愛心、扶貧濟困、互幫互助等活動結合起來,使時代楷模的崇高精神轉化爲人們的實際行動。要充分發揮政策法規的導向作用,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禮敬時代楷模、關愛時代楷模,褒揚良好道德行爲、制約不道德現象,推動形成好人好報的良好風氣,形成尊重時代楷模、學習時代楷模的社會環境。要進一步健全文明委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團體積極配合、各方面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推動學習宣傳時代楷模活動深入持久開展下去,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祥和、更加溫暖和諧。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1

在過去,田徑項目一直都是我們的短板,由於這是一項直接比拼人體素質的運動類型,因而幾十年來,國內體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夠在田徑賽場上有所突破,從當初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也順勢打開了中國體育的一項新的大門,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項目裏,蘇炳添的出現,也令中國田徑再次看到能獲得奧運獎牌的機會

是的。我爲奧運喝彩,源於我們對更高,更快,更強的無限崇拜。也許正是因爲它,人類才能不斷超越極限挑戰自我。也許正式因爲它,纔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無論是否成功,無論是否失敗,他們都是英雄!奧運會不僅僅屬於那些成功者,也同樣屬於那些令人嘆息的失敗者,金牌並不令人感動,真正讓人感動的一定是那爲跋涉奧運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因爲所有參賽選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使得奧運會多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喝彩!

是啊,因爲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洅奧運場上競爭,但是,我們也從成功者和失敗者身上汲取了許多養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爲奧運喝彩,源於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奧運五環下,洅奧運聖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連心,手拉手,在這17天裏,他們忘記了戰爭,忘記了金錢忘記了利益。他們只銘記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賽場上,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他們同樣點燃自己的鞥想,也許,這纔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2

58歲,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快要退休的年紀。但對於宇航員來說,卻是黃金年齡。前不久,神舟12號返回艙順利落地,指令長聶海勝一出艙,就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國民的簇擁。每一位宇航員的成功都很不易,但聶海勝的成功,卻尤其不易。

1964年,在湖北襄陽的一個小村莊,聶海勝出生了,他家中兄弟姐妹衆多,他排行老六,是老幺,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生活很窮困,母親生下他的時候,乳汁不夠,四處向同村的哺乳婦女要乳汁,才把他養大。

到了上學的年紀,家裏面的負擔一下子變得大了起來,父母常常因爲幾塊錢的學費發愁的睡不着,有時候,沒有學費,只能交幾隻兔子上去。在伙食上,家中常吃的只有黑麪饃饃和大醬,那種味道,直到現在提起,都讓他記憶猶新。

聶海勝從小就成績很好,後來考上重點高中,又考上空軍學院,成爲了一名飛行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1998年,國家招收第一批航天員,聶海勝憑藉突出的表現被選中,加入了航天大隊。

此後,他一直不敢鬆懈。20__年、20__年、20__年,聶海勝分別入選神舟5號、神舟7號、神舟9號備份宇航員,20__年、20__年、20__年,入選神舟6號、神舟10號和神舟12號正式宇航員。聶海勝成爲了第一個從小村莊飛向太空的農民的兒子!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3

朱彥夫對張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彥夫擔任了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只有24歲的他,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他用25年的艱苦奮鬥,把張家泉村當成了戰場,帶領着村民發起了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的“三大戰役”,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一躍成爲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鎮最早通上電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終保持全鎮第一。

在張家泉,一首首不斷改編的民謠“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來三代人的變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糧不慌慌,集體生產喜得慌,秋冬不再鬧饑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張家泉村早已是“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環繞”的富裕村。

朱向峯作爲朱彥夫唯一的兒子,不僅目前照顧着朱彥夫的日常起居生活,還從朱彥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要繼續帶領張家泉村人發家致富。“我父親曾經說過,他是黨的人,這一生都在爲黨幹事,一生都在爲老百姓幹事。”朱向峯告訴記者,“回村裏之後,父親叮囑了我兩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實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

朱彥夫用右臂支撐,揮動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寫字

朱向峯迴村後,也給老百姓許下了承諾:清清楚楚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錢,都讓村民知道是怎麼花的,讓村集體全部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彥夫還關心着家鄉的發展。他經常看書看到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點子、好經驗,就會記在筆記本上,等朱向峯迴家後告訴他,讓他不斷學習農村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過年時,朱向峯給鄉親們拍了照片和小視頻,回家之後拿給父親看,朱彥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動,因爲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張家泉村。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4

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今屬肥西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千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國小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平,居於清華院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國小三年級。

1933年,國小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衚衕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離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試偷看被罰。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爲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啓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5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和玻利維亞高原所先後邀請吳天一去美國從事研究工作,被吳天一拒絕。他說,“我的一生要奉獻於青藏高原。”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20__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當時,吳天一已經75歲高齡,又是桃李滿天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卻堅持要去災區參與救援工作。他的同事和家人擔心他的安危,百般勸阻,但他說,“這是世界最高海拔地區的地震,我們要以共產黨員的精神戰勝高原地震災害”,帶領醫療隊前往災區。在災區,他往返於各個救治點之間指導搶救高原病患者,在醫療點爲後輩們講解高原病防治救援知識,在臨時居住點宣傳科普防病知識。震後,他又將這些寶貴的高原醫學救援經驗加以總結,分享給了國際各方。

吳天一今年已是86歲高齡,依舊憑藉着飽滿的熱情和求知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繼續進行高原醫學研究工作。20__年末,《吳天一高原醫學》一書出版發行。這本歷時4年,共340萬字的著作,凝結了吳天一60多年來在高原醫學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該書從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多個角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高原醫學的理論與實踐,爲高原醫學領域的後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指引,同時也對高原衛生保障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20__年6月29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七一勳章”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頒授勳章。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吳天一院士曾經說過,“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高原醫學研究。”60多年來,他深深紮根於青藏高原,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高原醫學的研究工作之中。從一名普通醫生,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始終保持着爲民服務的初心、矢志報國的理想、求實進取的追求和甘於奉獻的品格。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中,他用腳丈量大地,用心服務人民,用科學報答祖國,用最真實的經歷和最昂揚的精神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了一名高級知識分子赤誠的家國情懷,詮釋了一名醫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的職業精神。吳天一堅守着高原醫學研究的陣地,矢志不渝地探索科學與真理,將高原醫學作爲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卻將這一件事做到極致。他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爲年輕一輩樹立了榜樣。

正如吳天一的學生和同事、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副院長王晉所說,“看着吳天一院士日復一日從不停歇地工作,無怨無悔勇攀科學高峯的精神,確實鼓舞和激勵着我們,我們作爲吳天一院士的學生,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一定會以吳天一院士作爲榜樣,爭做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將不斷地在科學技術歷程中砥礪前進,吳天一院士的科學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6

劉伯明家中兄妹6人,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改變命運,唯有苦讀。高中時劉伯明就讀的學校,距離家有9公里。他騎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黑龍江的冬天格外長也特別冷,在冰雪覆蓋的路面上騎車非常困難,劉伯明經常是摔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摔倒。艱難求學路,成了他的訓練場,磨礪了他頑強的性格。

1985年3月,空軍到劉伯明就讀的依安縣一中招飛。全縣僅劉伯明入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空軍某訓練基地,成爲一名殲擊機飛行員。

13年後,他光榮地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爲我國首批航天員。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凡是動腦筋的事劉伯明都愛“摻和”。進入航天員隊伍後,劉伯明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個刁鑽的專業問題,從此被這名教官“免提”,並獲得了“小諸葛”的綽號。

在神舟五號任務中,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

沒被選入任務梯隊的劉伯明,爲了彌補差距,把進入航天員大隊以來所有的專業書籍都找出來,進行復習回顧、系統梳理,寫下了六七十萬字的心得體會,爲後續飛行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20__年,入選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備份乘組的劉伯明,再次與飛天擦肩而過。

“代表祖國出征太空,光榮的背後一定是汗水澆灌的‘長征路’。”劉伯明說,“只有認真總結提高,更加努力學習、刻苦訓練,才能早日圓夢。”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7

東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頻仍被很多人發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溫,但不是回味成爲第一個決戰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覆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爲專業運動員後的十幾年裏,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迴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裏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裏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項目上已經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鬆弛下來,現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於20__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麼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儘管他已經創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爲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爲蘇炳添在短時間內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爲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揮,決賽的9秒98纔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說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徵,看似矛盾卻辯證統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裏。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爲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鬆自己,蘇炳添並不。他的表哥蔡健發曾經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爲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牀,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後,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髮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說,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國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儘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七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裏,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後,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爲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說。

20__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兩年後,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爲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__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在改進了很多。” 20__年以後,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爲專業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爲單位,艱難地在秒錶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廣東隊著名短跑教練袁國強曾在回憶徒弟成長經歷時說,“我帶了他快十年,可以說,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真正理解短跑

之後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__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後,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爲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並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後,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衝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並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後不會跑了”。後來,他反覆觀看比賽錄像,發現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擡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項目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項目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於此,20__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後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衝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後面體力受影響,只能儘量頂,這樣的節奏“已經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奏的決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搶跑的陰影。而當時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爲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蘇炳添,剛開始受聘於中國田徑協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後走到身後,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麼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衝刺,將“一飛沖天”改爲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儘可能將最佳狀態保持在後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爲了把新的節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裏,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爲“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成名,成爲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的黃種人,也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播》用時1分45秒高規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後,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爲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並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項目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衝,無法成爲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奏,纔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後”

亞洲短跑選手有個不成文的“28歲定律”,28歲被認爲是一個無形的頂點,由盛轉衰,蘇炳添的很多師兄弟選擇在這個年齡退役。20__年,28歲的蘇炳添結婚成家,他也遞交了退役申請,人事關係轉到暨南大學。有領導勸他,“很多人退役是爲了趁年輕找工作,工作你已經有了,不如繼續跑。”

蘇炳添自己也覺得還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經不光是身體的競技,更多在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跑不動,而是看想不想跑。後來他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保障可以讓大齡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爲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生、營養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設備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現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區別,他發現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後,在鑽石聯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複製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說:“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纔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着“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穫了技術參數和身體素質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__年復發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併爲中國打開9秒90。

後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蘇炳添認爲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後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鬆……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羣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擡腿,跑個加速跑,然後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過之後多年的實踐,才發現當初他們所說都是對的。

20__年的國內賽場,“00後”已經成爲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後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爲創造過“奇蹟”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爲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裏,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纔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後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後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8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龍江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一個普通農民家中。

家裏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時,家裏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懂事的他主動提出不住校,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

當時全班52個學生,51個住校,唯獨他跑校。

爲此,父親咬牙花100塊錢給他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供他上學往返。

學校離家10公里,全是坑窪土路,天氣好的時候,路都坑坑窪窪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積滿了黑泥水,連下腳都很困難。

冬天更遭罪,路面結冰,非常滑,爲了不遲到,他每天凌晨三四點起牀去上學。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騎車到學校時臉上、脖子上、身上都掛滿了白霜,渾身溼透,所以同學們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無論天氣如何惡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從未遲到或早退過。

因爲國中就讀的是農村學校,英語課只開半年,沒有正規英語老師,會考時他的英語考了零分,但他還是考上了縣裏最好的高中。

當時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個,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爲了大學聯考英語不拖後腿,他在英語上下足了功夫,就連走路、幹活時,都在背英語單詞。

如今整個航天員隊伍中,屬他的英語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諸葛”。

爲了賺學費,他甚至在高中讀書期間短暫輟過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可他始終沒辦法放棄學業,後來又回到了學校繼續讀書。

他的高中班主任說,好像一年四季都沒有見他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一些鹹菜。

1985年,空軍在依安縣招飛行員,憑藉強壯的體魄,他輕鬆過關。

進入航天員隊伍以後,他從未放鬆過對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號飛天時,他雖然沒有入選任務梯隊,但卻把專業書籍找出來翻了一遍又一遍,寫下了六七十萬字心得體會,時刻爲自己的夢想做準備。

他就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劉伯明。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19

得知顧誦芬先生獲此榮譽後,許多新一代的航空人對顧誦芬講出深情祝願。“顧總是瀋陽所的第二任總設計師,爲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開創性貢獻。”瀋陽所總設計師孫智孝說。“顧院士是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在他的帶領下,瀋陽所一代代航空人不負衆望,注重創新,信念無比堅定,力量無比強勁。”瀋陽所副所長左林玄說。“從老一輩的設計師身上,我看到了勤奮、鑽研、嚴謹、忍辱負重、勇於擔當的品質,由於行業的特殊性,他舍小家,爲大家,遠離名利,爲了國家和民族做出個人最大的犧牲。”瀋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說。

顧誦芬的辦公室在二樓東側。一套木桌椅、兩個舊沙發是這件屋子僅有的活動空間,剩下全被各式書籍和資料填滿。在這片“書的海洋”裏,顧誦芬仍然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記起每一本書的內容,其中不乏有他主編的叢書。

顧誦芬年近80歲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醞釀名爲“大飛機工程”的科技類叢書,顧誦芬欣然受邀擔任了該叢書的總主編。叢書涵蓋我國國產大飛機的總體氣動、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航電、製造等專業方向和關鍵技術。其內容既包括領域內專家們最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成果,也包括來自飛機設計第一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截至20__年1月,顧誦芬作爲《大飛機出版工程》主編,先後出版6個系列、100多種圖書,撰寫數十份涉及通用航空、轟炸機、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等多機種的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和建議書。

如今,年屆九旬的顧誦芬,仍在爲了航空事業思考謀劃,業內外院士、專家也經常過來請教技術問題。對每位專家提出的難題,顧誦芬都會神情專注地聽來者講述,並簡潔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時,他會站起來,步履稍顯蹣跚,但卻準確無誤地走向書架,幾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書或刊物,翻到某一處,指點給來者說:“你所說的這裏有論述。”

由於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原因,顧誦芬曾謙虛地說,“我自己的餘生就是搞這些工作了”,但實際上,他做的絕不僅僅限於組織寫書、譯書、出版和推介。他對我國發展大型運輸機、加快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航空高素質人才隊伍培養等提出決策建議,受到中央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對中央的正確決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自20__年起,航空工業發起“書香·航空”活動,每年一期。在第二屆活動中,時年已87歲高齡、剛動過手術的顧誦芬,親臨現場,與年輕人互動。他號召廣大青年人多讀書,首先是必須樹立正確的革命人生觀,建議熟讀並牢記的《紀念白求恩》《爲人民服務》和《愚公移山》,努力鑽研《實踐論》和《矛盾論》,這也是錢學森推薦給科研人員的。同時,要向榜樣學習,研讀徐舜壽先生、管德院士以及美國凱利·約翰遜、俄羅斯費多索夫院士等航空界著名人物的傳記,認真學習他們鑽研技術,不斷創新的精神。

“這次參加兩院院士大會,聆聽書記的講話後我整夜沒能閤眼,感覺壓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們的航空工業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關鍵專業和技術問題。”20__年,年近90高齡仍心繫航空科技創新,分享了自己參加兩院院士大會的所思和所想,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航空事業始終如一地堅守、熱愛與關切。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20

在半決賽前,蘇炳添面對鏡頭,把大拇指和食指擺出一個“一釐米”的手勢。有網友調侃,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實呢?蘇炳添說,就是想提醒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一點點,哪怕是0.01秒,背後都是千難萬難,是精雕細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劉翔爲參考,調整了起跑腳;20__年,他改變了擺臂動作,嘗試改善腳掌落地後的發力——那時,他已經29歲了。

百米10秒是黃種人的極限?蘇炳添第一個衝進10秒大關。百米半決賽就是亞洲人的決賽?他成爲進入電子計時時代的首位亞洲選手。更快、更高、更強,“老男孩”蘇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堅持、突破自我、挑戰極限,正是中國人對體育精神的最佳詮釋。

202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材料 篇21

有很多人,會對始終如一的愛情充滿嚮往。然而現實殘酷,有太多的變故,導致一對又一對深愛的情侶,各奔天涯。蘇炳添就擁有一份令人豔羨的愛情。蘇炳添在國小的時候,就暗戀同班的班花:林豔芳。那時候林豔芳長得極其漂亮,蘇炳添卻瘦瘦小小的,學習成績也是倒數,林豔芳看不上他。上了國中,蘇炳添始終不改對林豔芳的執着,每天都要纏着她。忽然有一天,蘇炳添轉學去了體校,沒有人再給林豔芳上課扔小紙條,給她講無聊的笑話。林豔芳覺得很寂寞,很想念蘇炳添,所以答應了他的追求。

後來蘇炳添起早貪黑訓練短跑,林豔芳也要爲了升學而努力,兩人只能通過書信交流。有時候,相見不如懷念,兩人從書信到手機,始終對彼此忠貞不渝。蘇炳添也是個內斂的人,從市冠軍到省冠軍,到全國冠軍,亞洲冠軍,世界冠軍。蘇炳添始終如一,對林豔芳愛慕不已。蘇炳添除了訓練,每天向林豔芳彙報去了哪裏,做了什麼,給了她很多安全感。林豔芳則成了蘇炳添背後的女人,儘管很多時候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他。

20__年,蘇炳添26歲,卻和林豔芳已經相戀16年。他們終於也結束了十幾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__年,林豔芳產子,蘇炳添卻因爲比賽,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林豔芳沒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幾十年的理解和堅持,也正是他們修成正果的關鍵。亦如蘇炳添在賽場上的堅持,才使得他創造歷史。

蘇炳添是中國人的驕傲,因爲他的身上,有着中華民族的謙遜和持之以恆。

這是蘇炳添展示給世界的,也是中國展示給世界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