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讀書筆記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9W
本文目錄2017地理讀書筆記中學地理的讀書筆記重新發現地理學 讀書筆記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內容概要:本書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地理讀書筆記3篇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讀後感,本書是經他人推薦購買,爲第三版。改版之後對許多處尤其是建築部分的內容增加不少。此書舉例翔實、旁徵博引。與一般關於文化地理的教學書籍不同,其切入點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對初次接觸文化地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讀物。當然如果是作爲研究學者,此書則在學術理論深度上顯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現象背後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顯不足。雖然此書標榜爲教學用書,但個人覺得此書總體而言,是一部的入門級讀物,如何作爲社會科學的一般讀物可能更有市場……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讀後感,這是一本非常凝練、概括、點到爲止的讀本,將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方面的比較,給我們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並通過各個載體,語言、文、姓氏、服飾、建築、園林、繪畫、音樂、戲曲、飲食等等,從形象和抽象兩方面來反映文化。作爲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與我們如今的現代化和科技化並不違背,相反具有輔助和推動的作用。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堅實了,纔有能力去辨別哪些措施是正確的,哪些外來文化對我們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辯證的眼光來審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通過此書,使我更加堅定了以往的選擇,同時對於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據心的指引來選擇閱讀的範圍,與此書作了比較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沒有錯誤的。我喜歡中國傳統的很多方面,如服飾、建築、園林、戲曲、國畫等等,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沉迷於古建築與園林,通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找到許多本源的東西,甚至覺着自己要往建築這方面發展了;又有一段時間特鍾情於各地方戲曲,京劇臉譜,唱唸做打,生旦淨醜,秦腔、梆子、越劇、崑曲等等,每到週末便全情投入的瞭解學習;還有一段時間對於方塊的起源和傳承又有了興趣。總之,這些階段性的學習與興趣沒,讓我一次次領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同時也看到它的部分侷限性,通過哲學讀本的解析,能夠正確地對待。但是更應該明確的是,對於自由的文化應該有敬畏之心,它是無數先賢和百姓的共同結晶,我們作爲他們的繼承者怎能忘卻怎能鄙薄。綜合的瞭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對我們的靈魂、軀體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中學地理的讀書筆記2017地理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在這本書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標準作用的描述是:“國家課程標準時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個評價課程的基矗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學、高中地理教學評價和高中地理考試命題的依據,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對於老版本的標準來說有較大變化的是:地理課程標準目標中出現了“過程與方法”的說法,明確提出地理教學不僅要關注最終的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必要的知識獲取和學習成果展示過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同掌握知識一樣是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此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被列爲地理課程的目標之一。而在人們以往的認識中,興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學更順利進行和學生取得更好成績的因素,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本身並沒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課程的目標。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變化。

地理課程標準是地理教學的基本標準,是使用於全國範圍的最基本(底線)要求,地理教科書編寫和實際教學內容範圍往往會大於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些非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可以被稱爲“拓展”內容。這些拓展內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階梯”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雖然在地理課程標準中未作要求,但與標準內容密切相關,是服務於標準內容教學的必要鋪墊;二是“提高”內容,這部分拓展內容屬於標準內容某一主題,但又獨立於標準要求內容之外,多試教科書編寫者或教師認爲十分重要、根據教學需要加以適當補充提高的內容。三十“探究”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標準內容的課外延伸,往往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前沿、時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內容,作爲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主題,以彌補教科書的滯後性和難以完全適合地方教學的不足。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重新定位對高中地理新課程評價建議的理解,關注對學生能力的評價,關注對學生地理科學方法掌握的評價,關注對地理學習重要活動質量的評價,關注對學生髮展的評價。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難,首先要了解大綱要求。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教學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氣、陸地與海洋、自然資源與災害防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展開,重視對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學設計。地理課程標準則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學的新思路,對原有的一些具體指示點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瞭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陸地水體類型及相互關係、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開發等,同時降低了一些內容的教學要求,如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大氣運動等。有關“大氣運動”的課程標準共有四條,它們分別是“運用圖表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關“地殼物質循環”的課程標準有三條:“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學大綱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對比中可以發現,地理課程標準《地理1》的自然地理內容和《地理3》的區域發展內容變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內容的變化較小,但還是有些不同。有關“人口”的地理課程標準共有三條,它們分別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和“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也就是說,地理課結束後,有關“人口”的學習效果學生如果能夠達到上述三條標準,就表明學生已經達到基本要求。有關“城市”的內容標準也是三條,分別是“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聯繫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和”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三條標準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有關城市地理的學習內容。工、農業生產活動與環境的關係,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傳統內容,主要偏重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對工、農業分佈的影響。地理課程標準又增加了“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

重新發現地理學 讀書筆記2017地理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第五本:《重新發現地理學》(美國國家研究院地學、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地球科學與資源局重新發現地理學委員會 編 學苑出版社)

閱讀計劃:工作八九年來,常在一些場合聽報告,業餘看地理教學雜誌,論壇交流,外出學習等場合,多次聽到地理同行們提到這本書,於是心裏產生了想拜讀一二的念頭。於是這兩年一直想買到這本書,逛新華書店,漫遊網絡書店,常常是缺貨。終於在XX年12月25日,再次漫遊卓越網書店發現有貨。於是一口氣定了包括這本書在內的十本書。這之後又陸陸續續零星購買了三四次書,又花了幾百塊錢,買齊了《現代教師讀本》五卷本,買了兩本世界地圖和一本中國地圖,買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等書。XX年想讀的書,想收藏的書備齊了。XX年1月至2月,業餘時間,不夠細緻,缺乏精深的讀了第一遍。

讀書感悟:這是一本本該細讀、精度的新穎著作我卻泛泛而讀。因此,以下心得和感悟只能是很粗淺的想法,一些話語流於抄寫書中的《中譯本序:我們更需要重新發現》和美國國家研究院院長寫的《序》以及《前言》等。

1、通過閱讀此書,對美國地理學界近二三十年的發展概況瞭解了一點。之前對國外的地理學以及地理教育一無所知。坦率地說,本人對於中國國內的地理界也幾乎是一無所知,儘管XX年加入了中國地理學會,但頂多只是偶爾看看學會定期寄來的會訊,看看中國地理界的院士和骨幹教授們的照片。這些專家們的文章,艱深枯燥、專業性強,偶爾在愛人的大學圖書館的相關期刊上看到一二篇他們的文章,常常難以讀完,讀完之後好像常常不知所云。淪入應試教育牢籠的中學一線教師很難看到外面的世界,我自比是一隻井底之蛙。學科前沿知識方面的論著和論文等常常需要一些高等數學知識,而這些基本都遺忘了,還有長時間教中學地理,大腦有點不太喜歡鑽研艱深、有難度的東西。突然想到,新教育倡導知性閱讀而非感性閱讀,我這網購的大部分書,不是勵志類,就是訪談類,或是隨筆類,往往圖快,像吃快餐一樣,讀的價值到底有多少呢?爲什麼不沉心靜氣地研讀一些有難度的地理學科的專業書籍呢?

2、通過翻閱這本書,重新認識了現當代地理學的價值、地位以及廣闊前景。中國最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像地理學科倡導的很多理念,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等等,均能從本書中採摘到很多經典的、鮮活的案例。我喜歡讀第二章《地理學與關鍵問題》,這章講到“經濟健康”、“環境退化”、“民族矛盾”、“醫療衛生”、“全球氣候變化”、“教育”等。第五章《地理學對科學認知的貢獻》,第六章《地理學對決策的貢獻》等。

3、通讀該書,對於地理意識的養成具有一定的啓迪意義。第三章《地理學的視角》講到:地理學觀察世界的方法、綜合的領域、空間表述、地理認識論。第四章《地理學的技術》講到:觀測、展示與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這兩章相對於是方法論吧,可類比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呵呵。現當代地理學已遠非傳統認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地名+物產”,“地理就是天氣預報”等。讀安徽省地理教研員吳儒敏先生的博客文章,聽他的XX年中國淮南·星韻地理研討會的精彩發言,能感到吳先生是一位地理意識很強烈的省教研員。吳先生在業務上,生活中處處留心地理課程資源,是值得學習的典範。現當代地理學發展到今天,現當代的中國地理教育內容更新的比例越來越高,教師沒有正確的地理意識,很難想象他能把中學地理課上出真正的地理味道。幾年前的一天,曾協助教研員檢查縣區教師送曾的年度評審教學論文是否抄襲,竟然發現有不少教師,地理意識和地理觀念好像停留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和悲哀。

4、閱讀《重新發現地理學》,處處感到:中美國情雖有差異,中國的問題更能更爲突出,一如吳傳鈞院士中譯本序言中直言的“我們更需要重新發現”,但是,細細閱讀和分析、歸納,不難體會:對於加強地理學的基礎等方面的建議,美國的做法是值得中國地理界借鑑的。地理學的發展和壯大,離不開中學地理教育。讀完本書,想想大學入學之初因爲地理不大學聯考而修習中文,期待畢業能改教語文的情狀,不禁覺得年輕的心總是禁不起生存和社會的嘲弄的。從教九年後的今天,漸漸體會到地理教育的責任感,也越發擁有自信心。明白了努力的大方向,腳下的路該踏先哪一步呢?

人文地理讀書筆記地理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地理學思想史》這本書在全息地展示地理學思想史的這樣一個辯證的過程,十九世紀以前,地理學的發展無疑是十分緩慢的,地理學作爲一門學科建立標誌出現在1874年的德國——地理學作爲一門由專業教師們講授的高級課在大學設置,自此也開啓了地理思想史的近代時期。在這以前人們對問題的討論,或者說是這種“辯證”式的發展,表現得還不明顯,由於地理學在此前處於萌芽階段,已取得的成果還無法形成較爲深入的對立,加之大學還沒有出現,使得這些學者在空間上還無法集聚,討論還無法經常進行。但通過洪堡和李特爾的努力,地理學已經爲走進大學課堂奠定了知識基礎並初步獲得成功,特別是爲地理學的專門化做好了開啓的準備。他們同在柏林1859年去世後,沒有人能夠接替他們,再也沒有一個學者能夠掌握關於地球的全部知識了,古典地理學就此終結。

十九世紀,隨着德國學術界的革新,大學作爲一個學術機構,在中世紀的歐洲首先創辦,大學的創立意義十分深遠,不僅通過教育的方式爲普及專門知識提供了固定的場所,使得關於學科知識的討論經常發生,而且還通過他自己的獨特方式把學術成果保存並傳承下來。在這裏我要說明的是在這個時候,真正意義的地理學的“辯證”的發展階段才正式開始。直到二戰以前,是地理學發展的近代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地理學的發展更多地歸功於個人的才能,地理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應用,基於如下五個問題:(弗雷德·勒克曼)①人類應該選擇宇宙間的什麼事物來觀察並記載?②觀察它們的最好辦法是什麼?③對觀察到的事物如何進行概括來解釋他們在地球上的某種重要幾何佈局?④如何來解釋這些佈局模式或言之成理?⑤怎樣來交流這些成就?近代地理學叢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開始發軔。這期間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並不是很頻繁,所以形成了一國別爲基礎的各種流派:德國的新地理學,法國和英國的新地理學,蘇聯的新地理學,美國的新地理學。

在這一近代時期最富於“辯證”意味的地理學內部的辯論,當屬蘇聯地理學中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方面的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的分合問題,主張二者結合的一方以巴朗斯基和薩烏什金爲代表,他們堅持人地關係在地區上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則以康斯坦丁諾夫爲代表,認爲“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相同的”,“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甚至在實用上都不能合成一門學科”;並且認爲“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和地理學決裂,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全國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小央於1934年5月16發佈的法令中,肯定了巴朗斯基的觀點,規定經濟地理助教學應以自然地理爲基矗但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的各自獨立發展一直是蘇聯地理學的特點。到了六十年代v.a.阿努欽又掀起了一場新的論戰。阿努欽既抨擊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學,也抨擊了的“非自然”的經濟地理學。他認爲地理方法在地區綜合體的研究上表現得最完美,只有在區域研究中,自然特徵、居民、歷史和人口、經濟纔是平衡的。

現在回顧這段歷史,如果從上述的“辯證”的角度來看,可以稱其爲一個非常好的例證。阿努欽選擇了一條理論上的中庸之道,他的著作對這個問題的論述無疑是翔實而又紮實的。但就我國目前的地理學及“大人文地理學”的分科現實來看,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誰也沒有錯。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日益分離。我們把“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從大的“人文地理學”中分離出來,一方面是因爲這兩門學科是同級別學科中發展勢頭最強勢的,另一方面,他們在研究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方面也不存在必然的共同理論基礎,或者是直到目前人文地理學也還沒有找到本學科獨特的理論基矗人地關係學說也不夠強勢。這也在表明人文地理學在基礎理論方面發展偏於薄弱的現實。現在也沒有誰一定要去爭辯,到底地理學是應該怎樣分科,爲什麼?我認爲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學者們糾纏於理論,苦於抽象論辯,可能是當時地理學實踐所引發的,可能又是當時的實踐無法清晰解釋的。由上述辯證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不簡單是理論上的所謂“正、反、合”的問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評判作用。如果當時的實踐無法解決爭端,就交給未來的實踐,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或許實踐不僅能告訴你誰是正確的,還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你們都沒錯或你們的討論已然失去意義了。所以我建議,在運用辯證法解釋學科發展過程中,不要忽略實踐的重要作用,不然很可能陷入形而上學的境地。交由實踐,不是不負責任的推卸,有時是不得不的選擇。

二戰是使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劇烈轉變的重要觸動劑,同時也成爲現代地理學與近代地理學分野的標誌。二戰後,人類社會迎來了少有的黃金髮展時期,技術革新的浪潮席捲全世界,學術界,包括地理學界也被席捲其中。二戰後至現在,世界地理學的發展開始進入了全面的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大洲之間的頻繁對話階段,詹姆斯的這本著作對此論述很少,對這段時期的學科發展史的辯證審視,將留待閱讀《地理學和地理學家——1945年以來的英美人文地理學》時在下一份讀書筆記中詳述。

我對辯證法的認識

其實從辯證法的原初論述中可以看出,它只是用於解釋社會、經濟、歷史的發展過程。不用太費心思,你便可以發現,辯證法在解釋事物發展過程中是無往而不勝的,這裏有陷於“詭辯”的嫌疑。在預測方面,我覺得它是基本上沒有什麼功用的。愛因斯坦當年看過辯證法後就說,這玩意對科學研究沒有任何作用。這種說法,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很少發現辯證法在預測科學發展時的有用成果卻是一個現實。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一個命題的否命題特別是否定之否定的命題是什麼。在學科辯證發展過程中,辯證法也無法告訴我們這些。相反我們卻常能見到辯證法的濫用和誤用。這可能是很殘酷的現實。或者我說,辯證法是一隻不會生蛋的雞。比如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學生,在臨考前一個月要制定一個學習計劃,設定考試只考語文和數學兩科,那麼第一種說法是,只學語文,第二種說法是隻學數學,這可以看成是“正”和“反”,那麼“合”呢?是既學語文又學數學麼,這有什麼意義。事實上不太會有人愚蠢到在分析這樣的問題時,搬出辯證法如此思考。在網絡上的bbs論壇上我們可以看到問題討論的這種辯證的進步方式,大家以某一問題爲中心陸續發言,發言給我們以不同程度的啓發,如果非得要用辯證法的路子去歸納,你會發現其中的複雜性會大打折扣。一個見解的精彩,往往不一定產生於所謂的表面上的“否定之否定”或“合題”,有時還會出現更爲複雜的情況,在不同的人眼中,同一論述的精彩程度會大相徑庭,甚至會恰恰相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洞察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也就是徹底弄清了人之爲人的本質。人類認識自身,最終能否徹查之,還是交給未來的實踐吧!

自此基於我上述對辯證法的認識,便水到渠成地產生了這樣一種讀學科史的方法,那就是特別關注學科發展到危機重重,爭論到白熱化時的後續發展,看廣大學者如何解決危機的,爭論是如何產生的,分歧在那裏,又是怎樣化解的,還要特別觀察實踐在這其中的作用。觀史鑑今,弄清我們的學科從哪裏來,思考我們學科的本質,雖然無法完全解決現在的問題,但至少會堅定我們走向未來的信念。

後續的思考

如下想法將在另一本書《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讀書筆記中展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和“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從歷史學理論角度審視學科的發展、延續;個體的主觀與客觀:從主觀與客觀的角度看地理學史;關於因果律:從康德的哲學看地理學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