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K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

去了歐洲以後,對遊記的讀物尤其喜歡,偶遇畢淑敏的《藍色天堂》, 是本沿海郵輪環遊世界的心靈之旅,斷斷續續, 終於讀完了《藍色天堂》。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她的作品,很喜歡她的筆風,灑脫,爽直,風趣,智慧,堅強……對她的許多情節描述爲之動容,時不時會下筆在空白處標註自己的讀書心得。(以下摘抄了我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22篇)

iphone photoes 017 iphone photoes 016

"一位高超的女舞者認爲佛羅明戈舞可以釋放縱慾和激情,表達出縱慾、激情、慾望、情感等等複雜因素。

有些話,外行人就是看不出來了,也不敢說,怕露怯和褻瀆,內行人就可以放肆地說出本質。我覺得她說出了別人不輕易吐露的真諦,佛羅明戈是表現情慾的舞蹈。觀看佛羅明戈舞蹈最好的地方,不是巍峨輝煌珠光寶氣的劇場,而是充滿了世俗氣息的小酒館。

佛羅明戈舞的女子,不像中國舞蹈的女人那樣柔曼和溫柔,而是經常獨舞,我行我素,帶一點殺氣。就算是男人結伴而舞的時候,也不大像古典芭蕾舞或拉丁舞中的那個樣子,女子緊緊地依附於男子,被男子操縱着,隨他的舞步亦步亦趨,被指揮得團團轉。佛羅明戈舞中的女子,自得其樂。她緊緊租賃經營不留一絲飄動髮絲的髮髻,我總覺得是在強烈表明她的已婚身份。她不像芭蕾舞女主角那樣純潔端莊,時刻好像要飛昇到空中去,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潔樣子。也不是國標舞中的女子那樣矜持典雅,目不斜視。在大多數雙從舞中,她和男主角也是忽遠忽近,若即若離。當她真的舞起來之時,表情冷漠甚至可說是痛苦狀,肢體動作卻充滿了熱情,頻頻顯示手腕、手臂和軀幹的靈動及健美。舞蹈者在表演的過程中,嘴巴也不閒着,率性打出“哈列奧”組合拳——包括拍手、捻指和激動的感叫,當然,還有響板。"(P69.9-7.10)

佛羅明戈舞的描述,尤其是對舞者心理與行舞時的靈動之述,很有現場感,喜歡反覆閱讀。溫斯頓.丘吉爾說過:“書看得太快也是生活中一大憾事。讀書時的第一印象是關鍵,如果第一印象不深,以後的印象也就會流於表面,不過重讀一本書也有可能會改變已形成的印象。年輕人讀書和老年人吃飯一樣,都應該特別小心,不能貪多,應細細咀嚼。”所以,慢讀也是一種自我享受與提升的過程。

這畢老師不是舞者,爲何能如此精準細膩地寫出這令人心動的文字來,困惑。之後,我尋找了《卡門》的曲子,感受她。

過了一陣子,我又補上了這麼一段話。是突如其來的,想說的話語:我一直在想, 爲什麼畢老師能夠這麼恰到好處地寫出舞者的內心活動, 也許這更多歸功於她的心理學分析。所以第一次讀她的書,我便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她。若是用花來形容,她更像白玫瑰,素雅,高貴,這樣低調高貴的精神,對生命的態度,那份自信與堅強,就如傲然屹立在岡仁波齊峯上的雪蓮。歲月的輪迴,沒有磨滅她的理想,身力與車舟勞頓,並沒有阻截她的步伐,追求理想,她做到了,卻更努力做到了真正的自己。

"……她先是擺出了佛羅明戈舞女子出場的標準神態,聳肩擡頭,眼神落寞,四處搜尋,好像要撿拾什麼東西。緊接着,開始慢慢旋轉,好像一隻黑色的老孔雀寂寞地開屏。她那條骯髒的黑裙子,還真是一條大擺裙,無數的皺褶被她的舞步調動起來,腰間那一圈明顯的贅肉,隨着舞步晃動,讓人在剛開始的時候,有一點點替她難堪。但是,這只是極短的一瞬間,很快你就被她俘獲和感動,對所有身材上的缺憾視而不見,只剩下也滄桑的舞步牽動你心扉。"(P71.1)

深一層解釋佛羅明戈舞的內涵,從老舞者的形式表述……

"她放浪形骸地舞着,面對着千年的廢墟和清晨的陽光。她目中無人肆意揮灑着複雜的情緒,好像一生就此凝結和展開。"

“千年的廢墟”和“清晨的陽光”對比,生命的滄桑與新生活的開始。

"……她排山倒海地舞蹈着,強健粗壯的腳掌全力地在地面上旋轉和奔突,雨點般地敲擊着土地,像是要給土地打一個印章。塵煙一道道捲起,彷彿有看不見的繩索束縛着她,而她要完全不借助外力地獨自掙脫……她的目光沒有焦點,既不看着天空,也不看着大地,當然更不把我們這些匆匆的過客放在眼中。目光縹緲,如雲如煙,彷彿只和上蒼中的靈魂對視,又彷彿看穿了自己的今生今世,萬般無奈,自暴自棄。她嘴角緊抿,嘴脣上縱起了一排細密的豎形紋路,鼻孔張大,不時聳動一下,似乎在嗅着危險即將潛近的氣味。所有這一切,在她滿面歲月鞭痕的面龐上,化作了略帶玩世不恭的孤寂冷笑。"(P71.2)

似乎你是懂的,但你一定對於老者的舞蹈的心理路程上,用滄桑的歲月,無情的現實,萬般的無奈詮釋這位老舞者的對話,寫得美妙之極。

"不知過了多久,她停下了舞步,黑色的大擺裙嘩地收斂成破爛的鐵桶,再無一絲波瀾。幾乎在一秒鐘內,舞者就恢復了平庸和老邁的本色,爍目的光環瞬間褪去,江河安穩,歲月如常。"(P71.6)

對現實的認識, 果斷、清醒、恢復,是歲月給了老舞者的清醒與成熟。“甚至越是飽經滄桑的老者,越能舞出深重底蘊。”

"這就是壓抑的憤怒喬裝打扮,把一種搏鬥和抗爭,喬裝打扮成了雜耍。如同佛羅明戈一樣,它在世界舞林中的獨樹一幟,正因了它的不拘一格放浪形骸。不在乎舞年紀和容貌,不要求身材和程式化,只需表達真摯的壓抑和暴躁的情感。人的情感有很多種,通常展示給大家的,都是喜悅和歡愉,都是節日和慶祝,都是感恩和激動,都是求偶的成功和嫁娶的盛大。然而,人生並不總是陽光,情緒也並不都是金色。(P73.5)

把歷史的元素與人的複雜情結,載於兩種活動,鬥牛與佛羅明戈舞,人生並不總是陽光,情緒並不都是金色。我喜歡這句話。生命中因爲有了陰晴圓缺,纔會有喜怒哀樂,理解複雜情緒的搏鬥與抗爭。壓抑的情緒,需要疏通。

讀書筆記2000字 篇2

The feeling after reading "living".

The more afraid of death, the more cowardly the man will live. And strong optimism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death. People are suffering because of loneliness, and because of pain and loneliness, they supplement each other in the underworld. After watching yu hua's "living", I began to feel that I had never really lived.

"To live" tells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a lifetime, and expresses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life of fortune. Reading it, we will realize the deeper benefits of living.

People need to rely on the memory to comfort, to rely on to talk to relief, to rely on the calm to summarize, to look back to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The tragic went weak breath, not infected with the a the afternoon dusk, with a touch of melancholy, with a touch of repentance, with a touch of couse, your tells the story of his life.

Withered grass and young, used to be a song and dance. "Before" was like a classic being shrunk into memory. The young fu GUI is rich and small, with the life that liu village people can not, enjoy the respect that others can not enjoy. People often in the content and have fallen, your also became agitated, fireworks LiuHang like invisible magnetic field, your got stuck in the step by step, when he let the brothel woman carrying a shuttle in the street, he ignored everything, including his wife's father. He may never have thought that the moment was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and perhaps he never felt the desolation of the fireworks. He forgot his wife, and he forgot about the world of paper. People always forget so degenerate, when all become a thing of the past, vanity is quietly, f you don't know that she is to dig trap, the trap, your never come out.

The more you experience, the deeper you get. People understand the inevitable accident of death, understand that death is another kind of life, so people live true.

I remembered the waist writer shi, due to an accident when I was younger, disabled legs, frequent and serious illness, after life bumpy, but he once said: in the "I and ditan", was born, it will no longer be a able to debate, but god gave him a fact. When god gives us this fact, he has by the way guaranteed its outcome, so death is a matter of no hurry, and death is an inevitable festival. It also said: "living is one of our own choices, since we have chosen to live, why should we live in pain!"

Life is hard, and life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these great and ordinary people that make us see smiles through tears and live through suffering.

The cup of fortune's lifetime is the interweave of its own destiny and social change, living, for what, for this let a person tear the heart to split the pain of the lung? No! It is this pain that makes life stronger. The expectation of a broken heart makes the next expectation more sincere, which makes the happiness more valuable. Life is meant to be accompanied by sorrow, but it is grief that keeps us awake. As yu hua himself said: "cry in the way of laughter, and live with death." As long as there is hope in life, it is he who brings u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live, to live, and to live, as long as we live.

Live like a old song that tells us that a life in the fragile and tenacious, joy and sorrow of the truth, let us know how humble in life but there is a minor as shiny as gold light, let us know the warmth of human nature can make endless misery to move forward step by step.

In fact, his life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others, also won't deliberately to understand someone else's life himself, in this day and age, we all want to live well, don't need to fear of death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only the real live in the moment.

讀書筆記2000字 篇3

一、引言

自教育出現之時就伴隨着教育心理的產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蘊含着豐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心理學剛走過的百年的歷程其實就是心理學和教育學結合並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期間,教育心理學家前赴後繼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探索和實證研究,發表、出版了大量有影響的論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學的科學體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學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不斷提高,教育心理學已成爲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中最具影響力的學科之一。但是,相較於國際領域學術前沿課題,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術,國內對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概念還亟待整合,而這恰恰可以從國內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概念與中國小實踐工作明顯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合拍” 反映出來。而《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的編寫恰好是針對如何加強教育心理學與中國小實踐之間的聯繫,它從教師角度,闡述教育心理學中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促使教師學會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下面,首先對本書編者、全書內容做一簡介,然後對該書的特點予以評述。

二、編者

本書主編是吳慶麟博士,現任上海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擔任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爲教育心理學,曾著有《認知教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著作。副主編胡誼博士,現任上海華東師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專家心理學、能力發展與評估、教育心理學。曾著有《專長心理學》、《成長的階梯――成爲專家教師之路》等著作。

三、內容簡介

本書以師範生和參加職後培訓(如專升本教育、網絡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類中國小教師爲閱讀對象,做到了理論介紹與教學實踐的統一,原理闡述的抽象與通俗的統一,閱讀者的學會學習與學以致用的統一,使閱讀者在系統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基礎上,學會初步運用甚至善於運用這些原理與教學實踐。該書由四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緒論(第一章)。本部分主要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從心理學角度對教育現象的種種探索、教育心理學對教師的作用這三方面內容做了綜述。

第二部分:學生心理(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介紹不同學生的共性(認知發展、情感發展、社會化發展等)和個性(智力、創造力、特殊學生),幫助讀者瞭解教育對象——學生——的心理活動特徵。第二章“認知發展”詳盡介紹了兩種最具影響力的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的理論和維果斯基的理論。皮亞傑的理論告訴教師,學生能夠學習什麼,以及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這一學習;而維果斯基的理論則突出了社會因素,如教師和父母以及語言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第三章首先介紹了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供一個思考人格和社會化過程的理論框架;然後闡述個體社會化的兩個重要成果:個體自我意識和道德的發生與發展;最後分別介紹影響個體人格和社會化的兩個重要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和同伴關係。

第四章論述了一些經典智力理論並着重介紹了現代智力理論的一些主要觀點,並分析了創造力的基本性質及不同心理學視角下創造力的觀點及其培養方法。第五章介紹了幾類可以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特點,內容主要涉及智力落後、情緒和行爲障礙、學習困難以及感覺和軀體障礙等。

第三部分:學習心理(第六章至第十章)先介紹教育心理學中三種學習觀及其教學運用(行爲主義觀、認知觀、社會認知觀和建構主義觀),然後具體到各個不同的學習專題(概念、問題解決、認知策略和遷移等),詳盡闡述學生的學習規律。第六章介紹了“經典條件作用”和“操作條件作用”這兩種行爲主義的學習過程;探討了行爲主義的學習觀在課堂中

的應用;論述了這種學習觀在課堂教學中的新近應用——自我管理及自我教學。第七章闡述了學習的認知觀興起的歷史背景,用學習和記憶的信息加工模型分析了學習、記憶的一般認知方式,這主要涉及信息貯存、認知過程和元認知等。第八章闡述了社會認知觀和建構主義理論這兩大理論框架,以及他們對教學的影響。第九章探討了概念學習和問題解決,第十章探討了認知策略與遷移。

第四部分:教學心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從課堂教學階段入手,分別介紹課堂前(制定教學計劃)、課堂中(散發學習動機、進行有效教學)、課堂後(評價學習結果)的教學行爲規律。第十一章主要圍繞“如何進行計劃”和“計劃的內容是什麼”這兩類問題來展開介紹。第十二章闡述了動機的含義、作用與理論,介紹了影響動機的各種因素,及激發學生動機的策略。第十三章分別介紹了“教師中心式”和“學生中心式”兩類教學模式的特徵、類型、具體方法及它們之間的區別。第十四章主要圍繞學校教育情境中的測驗展開敘述。

四、本書的特點

1. 受衆面廣

本書雖然是爲師範生教育而著,但是對目前學校中的絕大部分教師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就新教師而言,本書伊始,就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介紹了從新手到專家型教師的五個發展水平,簡述了教育心理學角度對教育現象的種種探索,以及對教師的作用。在對目前學校中任教的教師而言,再一次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可能會對教師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以新的視角來認識現代學校教育教學,幫助教師比較迅速的從熟練教師成長爲專家型教師,起到獨特的作用。

2. 深入淺出

本書雖然介紹了很多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但卻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的。譬如通過“引言”、“教學設疑”、“教學之窗”、“教學經驗”等專欄介紹了大量的應用實例,來幫助讀者理解理論,瞭解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如何運用。這不僅有助新教師儘快融入教師角色,熟悉基本教學工作要求,儘早成爲勝任水平的教師;而且對已經成爲勝任水平或熟練教師水平的教師,對繼續提高自身教育理論水平,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更快的實現自身專業發展,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3. 緊跟時代潮流

在目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呈現紛繁之景象,國內教育理論研究也已經在追蹤國際教育理論研究,但教育理論的發展和學校教學實踐之間的不和拍也是顯見的。本書編者力圖在這一方面彌補這個不和拍,使教育理論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進學校教育實踐,並針對一線教師的特點,使得教師能夠看得懂,能夠學着去做,能夠幫助教師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 推陳出新

在傳統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中,基本都會對動機的定義、各種動機理論及其作用做詳盡介紹,但是卻忽視了“如何提高學生動機”的系統闡述。這本書在第十二章除了闡述動機的定義、作用與理論這些基本的相關問題後,爲了彌補缺憾,還重點介紹了影響動機的各種因素(包括學生、學習任務與教師),以及闡述激發學生動機的策略,力求詳述如何將動機理論運用與課堂教學。

五、結語

總之,本書是一本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教育心理學領域的專著,特別對於教師或即將成爲教師的師範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讀書筆記2000字 篇4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爲媽媽給我講的裏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臺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裏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爲“如集諸碎錦,合爲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裏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僞善:“范進方纔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纔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裏,方纔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僞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爲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着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牀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裏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爲燈盞裏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臺》中也寫了葛朗臺臨死時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歎。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爲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爲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瞭解它的文字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讀書筆記2000字 篇5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小說式的筆調記錄下該羣體成員的行爲,羣體互動,非正式的社會結構。在觀察的過程當中,作者尤其注意羣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羣體領袖是如何保持其領袖地位的,維持其羣體聲望的;羣體成員是如何相互共處的,如何與羣體領袖互動;跳出一個羣體,作者特別注意到,不同羣體之間的互動……書中作者這樣寫道:諾頓幫一起去打保齡球的時候,每個成員的表現不僅與他們的技術有關,而且與其在羣體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關係,在羣體活動當中,領袖會想盡辦法保證自己的優秀。

在哈佛大學青年研究員基金的資助下,作者於1936至1940年,對波士頓市的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即作者稱之爲“科奈維爾”的波士頓北區)進行了實地研究。本書即是對這一研究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

多年來,科納維爾一直被認爲是一個問題區,那裏青少年犯罪率很高、成年人犯罪十分普遍,在蕭條時期這裏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靠家庭救濟金或公共事業振興署維持生活。美國人覺得科納維爾與社會其他地區格格不入,認爲它是幹非法勾當的人和貪污腐敗的政客、平窮和犯罪,以及起顛覆作用的信仰和活動的大本營。

然而事實上,真正瞭解內情的人卻可以在科納維爾發現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組織。

同時,隨着在美國出生的一代長大成人,科納維爾的生活模式經歷了深遠的變化。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了作者去探究,去回答人們對於科納維爾提出的種種問題。

作者以被研究羣體——“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於觀察對象的環境和活動中,對閒蕩於街頭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並及時做出記錄和分析,最後從中引出關於該社區社會結構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結構。

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在於作者所給出的第一手資料。 街角幫的生活形式,活動方式,人際關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細緻詳細的闡述。很明顯,只有真正置身於研究。

《街角社會》所取得的成功與懷特在科納維爾長期的實地調查有着密切的關係,而懷特的科納維爾實地調查凝聚着寶貴的社區研究方法。選準研究的突破口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初步調查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可以瞭解前人研究的程度,弄清有關概念和理論,避免重複無效的研究,同時又可以提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充分體現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水平。

作者研究上的道德爭議,即關於最後利益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分配的問題,我認爲作者的處理方式是失當的。另一個涉及道德的問題是有關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問題。在本書作者的研究過程中,被研究者是被告知研究者的意圖的,因因而這個問題表現得不甚明顯。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研究者被放置在了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上,對於被研究者來說,他們會覺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傷害:他們把研究者當作朋友看待,卻有時會覺得,自己只是研究者的一個研究對象。而如果被研究者沒有被告知實情,這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包含了欺騙的成分。這顯然是違背了道德標準的。這不禁使人思考科學研究的道德問題。許多科學研究總是存在與道德標準向衝突的地方,在這種時候,人的好奇心往往都顯得更加重要。

“街角社會”是指,住在城市街角建築裏和大街小巷裏的人們的社會結構和行動模式,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大量的街角建築。在城市裏,一些多年祀廢失修、擁擠不堪的、衆多的街角建築,組成了形形色色的“街角社會”,那些老舊城市裏衆多的老街和衚衕裏的居民,與城市血肉相連,他們世世代代在“街角社會”裏,長期和諧的生活、生存、發展。這些街角外表很不起眼、很破舊,它們常常是城市裏攤販乞丐的棲息之地,也是城市裏的案件多發之地,但這並不妨礙這裏的人們幾代、幾十代的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成長,在這裏長期和諧的生活。可見“街角社會”的存在是有其歷史和地域、人際關係、設施配套的合理性的。我們在研究城市問題時,對於“街角社會”是不能忽視的。

讀書筆記2000字 篇6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何偉,尋路中國的作者,是《紐約客》駐北京記者—每次我看一本書,總要關注一下作者的背景,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美國人,他寫出的東西與中國作家的角度絕對不一樣,這種視角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新鮮的,正因爲他不是中國人,與我們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他能更客觀的寫下他的所見所聞,當然這與他記者的身份也分不開關係。當中西方不同文化相撞,帶給中國讀者更新鮮的閱讀感受,對中國的21世紀初的情況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和看法。

出生於20世紀末的我們這一代,對21世紀初只有微薄、模糊的記憶,多虧這本書,讓我看到了21世紀國中國北方和西北的情況和一部分不同於現在這個時代的民風民俗。尋路中國,要出去“尋”,首先要有車,於是作者去了租車行,租了一輛車子然後踏上了旅途。在途中他看到了種種現狀——可能在之前中國學者並沒有看到的地方,通過他的眼睛,我們的的確確看到了中國存在的某些問題,但同時我們可能並沒意識到中國是有優點可以發揚光大的,何偉曾在書中寫到“在中國,我已經習慣了別人對我更多一些耐心;一般而言,他們只要看見說漢語的外國人,就會傾向於表現出一種誇張的尊敬。不過,對於敬重的真正含義,我倒是從沒抱過幻想。在那層敬重的深處,是一種侷促不安”對於這種現象,何偉一針見血的指出“從內心深處來說,很多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國人在外來者面前的表現還是感到有一絲恥辱的”。在何偉看到的這個年代,中國處在經濟騰飛的階段,中國引進外國的經驗,對於外國文化的衝擊,國人的內心是複雜的,因此對待外來的會說中文的外國人,國人既自卑又自傲,這是一種並不正確的態度,但它卻是獨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獨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也可以看到持續到現在的文化。前者如風水先生,在現代並不是很普遍,而後者,如喪葬文化,如菸酒文化,一直持續到現在,在十幾年前,人們已經很清楚的知道吸菸的後果卻很少有人戒掉它——或許是因爲尼古丁帶來的誘惑或是把香菸當做身份地位的帶表進行攀比而獲得的快樂,而國家也把香菸業當作稅收的重要來源,因此直到現在香菸業還是很發達。而中國的酒文化更是由來已久,無論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還是體現主人家的熱情好客,勸酒在中國人的飯桌上更是隨處可見,文中的何偉在途中就遇到了很多官員的勸酒,儘管他解釋自己還要開車,可這在中國人的眼裏似乎並不能成爲推脫的理由。直到現在,這種勸酒也不少見,而酒後駕車也釀成了不少悲劇,尤其在過年期間,我曾在過年時看到出了車禍的人的家人哭的肝腸寸斷,但悲劇已經發生了,我們除了惋惜只能吸取教訓。

這種酒文化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中國人對法律的漠視,酒後不能駕車,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的駕車教育並不完善。在21世紀初,這種教育甚至陷入形式主義之中,如文中有一道考題有人問路時駕駛員應該怎麼做,選項有:告訴他、不告訴他、指一條錯誤的路,這更像是素質測試題,但這種題卻沒什麼教育意義,中國人在開車時依然依照他們的心意,因此也讓道路上也亂糟糟的,這可能與道路設施不完善有關係,但一定程度上與怎樣駕車的教育不完善有很大關係,作者何偉通過在取得駕駛證的期間的所見所聞,發現儘管他提出建議,教練卻毫不理睬,儘管何偉說的是對的。而且在學員學車的過程中,中國教很多有技巧、困難的駕駛方法,因爲這被認爲是實用的。這也體現出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中國習慣於順服各種“教練”,很少會自己思考,比如在課堂上老師是最大的,學生往往會聽從老師的話,因此中國的教室越來越沉默,當老師說找人發表看法的時候,只有一片沉默,中國教育缺少了某種活力。

但中國的教育制度也有可取之處,比如人們表現出的關切出自真心實意,老師普遍具有奉獻精神,無論是什麼背景。

何偉在文中提到他在一個鄉村感受的信任、熱情,讓他很感動,同時也有一種憂慮,這種憂慮在現在似乎已經成爲現實並越演越烈,在世界上,陌生人受到毫不遲疑的歡迎,贏得孩子們的信任,這樣的地方並不多並在逐漸減少。隨着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涌向城市,鄉下人特有的信任也在逐漸減少。

儘管中國存在不少問題,但我們有幾千年的智慧,只要能合理應用,在國人和國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

讀書筆記2000字 篇7

很早就聽說了李開復給中國學生的幾封信,一直想找個機會好好拜讀一下,一直擱置以致漸漸淡忘了。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讀幾本書寫讀書筆記,其中就有李開復博士的《與未來同行》,於是就迫不及待的買來看了。

這本書以“未來”爲主線,劃分了三個主題。

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這一部分收錄的是李開復博士自20xx年以來寫給青年學生的七封公開信。以公開信的方式與廣大青年學生交流思想,向他們介紹學習和成長的經驗。

創造未來——網絡時代的創新、人才與文化: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說是寫給中國企業的“公開信”。在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軟、Google等著名跨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探尋了網絡時代中IT產業和現代企業所要面臨的諸多根本性問題,並針對科技創新、人才戰略以及現代企業的管理與文化等話題介紹了他的想法和建議。

憧憬未來——未來一代的教育和成長: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均與中國的教育事業以及青少年的成長相關。其中不但包括寫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討中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公開信,也包括我向關注中國教育事業的人以及廣大學生和家長介紹國外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推薦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先進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還包括回憶李博士自己的大學生活的一篇“趣文”。

進入大學後時間多了很多,也彷彿走得快了很多,很多時候日子就這樣如流水般逝去了。有人爲學業焦頭爛額。有人爲活動四處奔走,有人爲戀愛黯然神傷。紛亂的生活,似貧乏,似忙碌,又似空虛,浮躁的日子已將純淨的心思攪成一團,在加上網絡的衝擊,一切都變得無序而混亂。大學聯考前只爲一個目標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的日子早已沒有了蹤影,逝去的日子像一縷青煙彷彿還可見卻是怎麼也抓不住的。然後我們迷茫了,混亂了,未來的路像沒有燈的夜路看不見前方,讓我們充滿恐懼不安。如何使自己的大學生活不至於昏昏而過,如何讓自己的大學爲自己理想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李開復博士在這本書中給了我們答案。

整本書的內容與大學生的在校和職業生涯的規劃密切相關,針對大學生的困惑與現存問題李開復博士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所見所聞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見。其中李開復博士在第一部分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中的內容讓我的感觸尤爲深刻。

李開復博士首先提到的是關於誠信的問題。李博士開篇就從誠信談起,因爲誠信是一個人的品質所在,是立人之本。李博士提到他在美國的一些經歷比如:中國學生成績優秀卻有些學校和教授卻表示他們再也不想招收中國學生了,因爲中國學生一旦找到工作機會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言出必踐”不僅關乎誠信,更是對於自己做出的承諾的一種責任。看似不經意的一件事卻反應出一個人的對待事物的態度與擔當。一個人倘若連自己的承諾的責任都無法擔當,又何談擔當什麼重責大任呢。我們在爲未來做準備時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質。

然後就是李博士對於認識自我稱爲最好的自己的建議讓我獲益匪淺。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以前剛升入高中時,一時無法適應周圍高手如雲,原本國中成績拔尖的我突然間從雲間狠狠摔下地,剛開始過分專注於與周圍同學的比較學習生活非常壓抑痛苦,每天都在緊繃的狀態中學習。之後經過媽媽的疏導我開始更多的專注於自己的成果,關注自己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併爲自己的進步而高興充滿自信。慢慢地,在沒有刻意在意與別人競爭的情況下我的成績逐漸好轉,漸入佳境。同僚之間更多的需要我們去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如果一味的競爭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造成惡性的競爭,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我們不僅不能獲得成功的快樂或許還會活的很壓抑很痛苦。每個人的追求不盡相同,每個人定義的成功也都各不相同,我們去卻總是將衡量成功的標準單一化爲財富或是地位。李博士在文中提到:“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多元化的。”理想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重要的是你從中或者你帶給別人怎樣的快樂。基於這種想法,再重新定位自己,爲自己規劃一個與衆不同並充滿快樂與信心的未來。

還有李博士對於積極主動規劃自己的生涯,如何安排時間,計劃時間,管理時間,以及第二部分中對於微軟公司的成功原因分析中的自我批評,追求卓越等建議都讓我獲益良多。合上這本《與未來同行》讓我對未來的現在和對未來的想法更加明確,也讓我能更加正確的認識自己!

讀書筆記2000字 篇8

"The happiness of man waits until the end, before he is born and before the funeral, no one has the right to say that he is happy" -- the self-ordering of yu hua's short story, "to live". I love this book, because every time when reading this book, I will feel all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actually doesn't consider as what, people are always so, if he did not feel the real pain, he would be naive to think he is facing great difficulties, so he was upset and frustrated. Reading this book gives me great courage to pursue the happiness I want.

"What is happiness? This is what a person is pursuing from life to death, which is also the value of a person's lif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who can't find the happiness they want. And I read "living" after the feeling of the book to talk about my "happiness" some ideas!

What is life for? Or just live to live? Alive, is the most basic nature gives us the potential, the two simple words is full of desire for the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ut the reality is often gives us too much suffering, boring and mediocrity. And we have to bear it little by little,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that life has given us, and to find the flower of happiness that belongs to us after we have done it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it is hard to come by, it is more eager and cherishing. Party name

On the edge of poverty, happiness can still be found, and behind the glamour, happiness may still be the same. Happiness lies not in the environment you are in, but in the state of mind you create, not in what you have, but in what you feel inside. To do things according to our own heart, happiness can be very simple, happiness is the heart of the achievement of our happy lif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ut we forget our blessings when we are in a hurry. We all seem to be in such a state at the moment: we are always busy, we are always on our way, we think we will be happy at some end. So in the pursuit of this cannot stop, we are deeply tired, but have never pursued the happiness we hoped for. This life is a process, if we are in a hurry,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ut forget the little drops of life, so we are happy or not, all already did not have the feeling. So when you're running, slow down and enjoy the sights and people, you'll probably get something different.

There is no lack of beauty in life, only a lack of eyes to find beauty; There is no lack of happiness in life, just a lack of awareness of happiness. Let us fly the heart and feel the happiness!

讀書筆記2000字 篇9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爲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而一對父子的通信,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得到如此多的認同,這就是《傅雷家書》不同於普通家信之處。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所培養的對象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且最終成長爲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最要緊的是‘人’。在沒成爲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而所謂的“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於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這些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母親在那個險惡的年代,在個人安危毫無保障的日子裏,她心繫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剋制着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堅強、安詳、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送給漂泊異國他鄉的親人。一件爲孫兒一針又一針織出來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卻爲“禮薄”而不安;爲了讓兒子在異國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她一絲不苟地寫下菜餚的製作程序,惟恐疏漏一個細節;她愛夫愛子,一生爲這個家奉獻。然而,她同樣爲了不再忍受人格尊嚴被踐踏和侮辱,夫妻二人共同將生命融合,邁向永恆。。。或許更多的是徇情,這也算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吧。

他們夫婦二人作爲中國人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孩子成材——傅聰成爲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成爲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後成“家”,在他們的人生的句號中,就是用“人”字所結束。一切美好的的回憶不願讓自己屈辱,不願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們寧肯拋棄自己而獲得一個解脫,來完成“人”的詮釋。正是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正如好友樓適夷面對傅雷對兒子傅聰家教得過嚴,過細而“不以爲然”一樣。然而正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並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讓他們照一照自己給了孩子一些什麼?爲了孩子他們自己應該怎樣做事做人?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熱愛之情同樣流露給了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許多豐富的養料,而父親也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中,猶如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一樣,讓他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更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還是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甚至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半點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隨父愛而來。

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也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作爲父親的傅雷很早就發現在兒子傅聰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一樣。他爲幼小的孩子親自編制教材,制定日課,一一以身作則,且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他自己做到,也同樣要求兒子做到,真乃真父子啊!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0

作者歐·亨利是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一生困頓,而他平時所接觸的又多屬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不言而知,他的筆調,關於小人物生活的便會濃墨重採,故事情節也是以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的路子起筆走調。然而其本人又有崇高的民主主義思想。故然,在一個愛好作品的讀者來說,必須先了解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年代。從其本人之處有感而發,回味歷史經典,瞻望未來世界,在欣賞中去感想,有想法就寫隨筆。一切都不拘泥,流露出真情實感既可。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句話有些人認爲它是正確的,有些人認爲它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因爲當今時代,真正的愛情漸漸淡去了,大多數愛情都與金錢利益掛鉤。利益矇蔽了許多人的眼睛,使許多人在愛情方面丟失了平秤,本來純潔的感情被各方面的因素制約着。有時,因利益而產生的“愛情”也控制着個人的自由。

然而本文《麥琪的禮物》主要講一對年輕的夫婦生活拮据,爲了互送聖誕禮物以表愛心,妻子賣掉引以自豪的一頭長髮,爲丈夫買了一條錶鏈,不料丈夫卻賣掉了祖傳的金錶,買來一套精美的梳子來打扮妻子那已不復存在的美髮。兩個人的禮物都沒有派上用場,而這對貧賤夫妻的恩愛卻彌足珍貴。雖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卻擁有着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對方的摯愛,在這些溫暖的感情面前,貧困變的微不足道,他們用自己美麗的心靈贈給對方一件無價之寶。而這件無價之寶,卻是世間任何聰明或富有的人永遠不會也不能給予的禮物。一件平常如舊的小事,卻給人出乎意料的結果,意念之外,情理之中。對於他們的遭遇,我只能深表惋惜,同情與理解,至於今天,我是覺得某些衣冠楚楚的人應該蹲在某個不爲人知的地方深思。小故事,大道理,故事無所謂真假,現實常與我們擦肩而過,靜思作者對周圍環境的細緻刻畫及其家庭狀況的詳細描述,由感而發。彷彿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多時候,我都以爲自己不自覺中就充當了其人物雛形。

故事處處閃爍着人性的光輝,溫暖親情,至愛忠貞。那對年輕夫婦恰好生存在社會變更,發展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狂亂的年代。在如此艱難困苦之環境下小夫妻能夠相親相愛,用自己最珍惜的東西去換取對方所心愛的禮物,悲劇性的結局讓真情浮出水面,建築光輝的浮雕,患難時刻見真情。縱然金錢萬能而在小夫妻面前也是無能的癡呆兒,而在今天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世界上,20世紀與21世紀,美國與中國有距離,可能大相徑庭,但是我斷定,感情不會迥然有異,在某些時刻定會如出以後一轍。雖然他們很窮,生活拮据但在他們心中,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的真情,只要擁有它,他們依舊感到比有錢的富翁幸福百倍。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完全以利益爲重。道德,親情,愛情被金錢衝散的支離破碎。這種現象確是隨處可見,爲了利益與金錢同夫妻分道揚鑣,兄弟反目,朋友相互猜疑,彷彿只有功利纔是第一位的,儼然有一種樹倒猢猻散的意味。對於當今社會上的人,以金錢論英雄,用金錢買兄弟的事例,無不讓人嗤之以鼻,恨不能寫給某些人看。某些人也是情有可原,其實罪不容誅是他們拜倒在金錢的腳下,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荒淫無度,寡廉鮮恥,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慫恿他人,作奸犯科,類行屍走肉,縱斬草除根也會難解,社會上的敗類,異像,給社會營造一個和諧,給家庭一個溫馨的氛圍,讓人難解其中味呀!有些人認爲錢是萬能的,有錢就擁有了一切,但我一直堅信真摯的感情是無價的!

本文主寫小人物的生活,詳略得當,針針見血,淋漓盡致的寫小人物怎麼過生活,相反大人物不着一筆,卻是獨有闢解,啓迪我們自由聯想,寫文章本不是給讀者灌輸某種思想,而是讓我們在其中神經騰雲駕霧,思想翩翩起舞,另有見地,讀懂生活,反省社會,去努力推進一個新的社會,適合更多的人居家安戶,舒享快樂幸福。在那個年代,美國社會,掛着“民主”的大旗,作爲幌子,迎風招展,招搖過世,扛着大槍,開着賊船,橫狂世界,專累及自己國家的巨大資本財富,充滿各個大人物的腰包,發展工業,資本輸出,對於小人物他們是不聞不問,置之一旁。所謂的大人物,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利慾薰心,爾虞我詐。而我呢,以爲那不過是得意之徒的醜陋行經,更爲重要的是向讀者暗示“文明社會”的黑暗與滑稽,其不強加於人,然其人自然遊思千里,當然了,本文卻讓我明白寫作應有此種功效,放能成文。

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格是西方人所獨有的,他們認爲聖誕禮物是最可珍貴的。因而希望自己聖誕時獲得愛的禮物是最有價值的。殊不知,既然彼此相愛,感情至深,相敬相賓,何必爲了一個禮物而失去彼此的最愛,換取無用的東西,徒勞無益,如果現實是爲了通過此種手段讓彼此知道自己是有多麼的珍愛感情,愛情無價,奉若神靈,只是委屈了他們,兩無用處,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風俗僅是人爲而定的,用來表達一種情意,在現實中,完全可以變通的,不是嗎?每當詹姆士-迪林厄姆-揚先生回家來到樓上的房間,黛拉一邊喊着吉姆一邊緊緊的摟住他,一切又都很美好。每次都是這樣,豈不美好,不足以值得珍惜,雖然貧窮,只要每天平淡而安逸就好。閒愁少有亦是難得,聖誕節的社會也應當依據生活的現實去量身定做。生活拮据,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艱難中依然過着“大人物”的生活,那是絕對不可取的,顧此失彼,焉不禍哉。

另外,我們從中可發現兩主人公缺少朋友,爲什麼呢,可能是作者巧意安排。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得學會處理人際關係,精於交流,建立寬廣的人際局面,才能生活的遊刃有餘,困難時獲得幫助。俗話說的好,朋友多了路好走,爲什麼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啊!多個朋友總是多份力量。要想成爲一個成功的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每個人不管是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都應當學會交際處世,把握人情世俗,通用人力資源,爲自己的成功之路做好準備。

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令人感動,然而,愛情只能作爲精神支柱,無法度過現實生活。做爲窮人,該當怎樣,有野心,有志氣,安守本分,做自己,過自己的生活?窮人不要瞎折騰,更不要尋找那種虛無的浪漫,因爲對你來說,填飽肚子是最重要的,追求精神層次的享受必須建立在良好的物資基礎上。將賴以生存的錢換取兩件無用的禮物,可謂本末倒置。

男主人公太固守殘缺了,作爲一個貧窮的小職員,在不能滿足生活之餘,何必妄想上流社會的浪漫與精神生活,應該把金錶作爲創業資金,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之美。女主人公也仁慈溫柔過敏,完全可以幫助激勵丈夫創業,擺渡那一頭秀髮,並不一定要換爲聖誕禮物,將它作爲生活費或者是丈夫的創業資金,纔是窮人應該過的生活,纔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枉人生。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1

我讀了《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作者是張民生、於漪,讓我感受頗深。愛,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記得自己高中的時候特別想當老師,因爲那時的我,對老師充滿了敬佩之情,常常迷戀於老師的威嚴和權力,又傾慕於他們的慈母之心。其實那時的我也並不知道正真的原因。高中畢業我如願的當上了老師,我踏上了教師這個崗位,一晃就是30年。

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啓示,有句話說: “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爲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我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績,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認可,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

教育的最終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爲金錢去奮鬥還是爲理想奮鬥,只要是努力的奮鬥,公平的競爭。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爲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爲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爲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學到老。

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之後,我真正的感到我們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就更加堅定了我教書育人的信念。

《教師人文讀本》裏面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編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寫我們教師。第一篇文章《名師》就深深打動了我。文章中講述的幾位老師,都是一些名師,從一些瑣碎小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平凡老師的不平凡之處。這幾位老師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他們更是我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書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教育——關於陽陽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經看到過。不禁讓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暫的教學之路上,也碰到過不少象陽陽這樣很有個性的孩子。他們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表揚和認可。而我們則往往被他們的調皮、豐富的想象力給嚇到,不願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甚至說話的機會都不給他們,對他們往往是很嚴厲的。而陽陽的老師總是鼓勵他、提醒他、點撥他……他覺得老師是自己的朋友,心裏話都願意和老師說,同時對學習也產生了興趣,陽陽變得非常優秀。我不禁感嘆,陽陽遇到了一位好教師。

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們老師應該平等的對待。記得我剛參教時,爲了鼓勵那些後進生我偶爾會在他們的作業、考卷上寫上幾句鼓勵的話。後來學校要求實施激勵性評語,“你有進步,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肯定行!”、 “老師會支持你的,加油!”這些看似平常的話卻給那些孩子帶來了信心。當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主動問我問題、上課時積極的舉手、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到現在我還有一個習慣,不管是平時上課,還是公開課我都喜歡叫學習困難的同學回答問題,雖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確。作爲一名教師,我應該平等的對待我的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着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包圍着他們。

教師要以“四真”贏得學生,而不是用教師權威壓服學生。“四真”即:“真情實感,真抓實幹,真才實學,真知灼見。”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猜測和武斷地下結論最容易傷害孩子純潔的心靈。用心靈走進心靈,這既是教育的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師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真誠的愛,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教師人文讀本》讓我更懂得了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成爲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蘇霍林斯基曾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裏,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 徐匡迪先生也說過一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裏面所說的每一句話,所講授的每一個道理,在今後的道路上會成爲我從事教師職業的指明燈,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斷的勵煉。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2

一直以爲,小林校長創辦的巴學園是世界上最自由、最開放的學校;也一直以爲,這樣的教育“烏托邦”只會存在黑柳徹子筆下的巴學園裏。

今夜,一口氣讀完英國尼爾先生的《夏山學校》一書,才知道原來巴學園並非夢想,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尼爾先生創辦的、被報刊稱爲“放任學校”的夏山學校就是這樣一所夢中的巴學園。

那麼,夏山學校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呢?尼爾先生是這樣描述的:

我們決定辦一所可以讓孩子自由發展的學校。在那裏,上課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課,可以不上課,只要他們喜歡,他們可以一年到頭不上課;在那裏,爬樹和搭個小窩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分數;在那裏,如果想的話,你可以衝着老師大喊大叫;在那裏,規範日常生活的各項規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協定的;在那裏,如果孩子想的話,他們可以整天玩耍……

讀到這裏,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朋友都會和我一樣難以接受,學校如此沒有規矩,如此沒有約束,如此不成體統,培育出來的肯定都是一些沒有教養、不懂規則、不會愛人、缺乏責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創辦於1920xx年的夏山學校,這所規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礎教育學校,這所允許孩子們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放任學校,卻令每一個來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師和家長眼中厭學的、自卑的、叛逆的“問題兒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發自覺地學習,獨立自主地生活,陽光自信地成長,更懂得了愛己愛人,每個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多年後,他們中有的成爲了傑出的藝術家、音樂家,有的成爲了優秀的設計師、演員,更有的成爲了卓越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夏山學校因此成爲進步主義民主教育的實踐典範,被稱爲“世界上最古老的兒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國《泰晤士報》評選校長尼爾爲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麼造就了夏山的傳奇,是什麼成就了孩子們的幸福人生?我以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最大的寬容,給孩子無窮的關愛”是尼爾先生和他的教師團隊成功的關鍵密碼。

充分的自由——孩子們不用爲了學業的優異而放棄自己的遊戲時間,也不用爲了完成討厭的作業而放棄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不用爲了坐在課堂上聽老師無聊的講授而放棄瞭解大自然、走上社會乃至無所事事發呆的時間。讓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寬容——所有地方不上鎖,允許孩子們損壞工具;天熱的時候,允許孩子們吃飯時打赤膊,允許孩子們隨處脫衣服、扔褲子,允許孩子玩喧鬧的遊戲;嘉獎少年犯的偷竊行爲;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干預孩子成長,不給孩子們壓力,不審查孩子的讀物;把不重要的事就當成不重要的事,決不斤斤計較。消除權威,不訓導孩子,成就了夏山。

無窮的關愛——永遠讓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權選擇他們每日的飲食;讓每個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補足他們的睡眠,有時連午飯也不吃;真誠信任那些少年,有禮貌地對待他們;在學校裏,我從來沒有特別寵愛的人。對孩子一視同仁,一樣的看待和重視,平等的愛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絕不是一場獨角戲。開明的督學來校督察,報告是那樣公平、誠實與包容;教育部從不與夏山爲難,並能友善接待學校的所有詢問和訪問。教育部對夏山的容忍,是尼爾對孩子容忍的堅強後盾。是他們共同的寬容與容忍,讓夏山的孩子們能依他們自然的興趣生活,讓夏山的孩子們能有機會在自由中長大!

敢於突破傳統的尼爾是幸運的,夏山的孩子們更是幸福的。誠然,體制的不同,國情的不同,我們無法複製尼爾的做法,但我們可以借鑑尼爾的教育理念,在現行體制下盡最大可能給孩子們營造一方自由成長的天空。

夏山學校,我夢中的巴學園。我願用心朝向你!

與老師們共享書中一些經典的教育名言。

1、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2、讓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

3、獎品從來不是目的,而做一件事本身才是目的。

4、對問題學生,教師要做的不是治療,而是預防。

5、在夏山,是愛在治療一切,是認同和自由在治療一切。

6、一所好學校,應該把學生生活安排得像遊戲一樣。

7、老師的工作很簡單,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然後滿足那個興趣。

8、自由並不是否定一切常識,我們對孩子採取一切可能的安全措施。

9、即興表演是學校演出中極富創造力的一面,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面。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3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來。平靜地彎腰,凝視,回憶,撿起。這個原本簡單平和的過程被魯迅先生賦予了新的含義。

他記起快樂的童年,迷信卻仁愛的阿長媽,嚴謹樸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現在普遍爲人所知的人物。我們清楚地知道阿長媽喜歡攤着“大”字睡覺,給“我”講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禮數;知道藤野先生與“日本鬼子”慘無人道的形象大相徑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睛,夾着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他嘆息魯迅不再學醫,他是真心希望新的醫學能傳入中國,這個“希望”使得魯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我們也是如此。

魯迅在文中讚美他們,沒有歌功頌德,而是還原他們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魯迅筆下情感豐富、心地誠摯的阿長媽、藤野先生,不過對於我,他們再怎麼真切,最多隻可算是書中人。而對於魯迅,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冊中最濃重的幾筆。他的敬意和感激,從每一句話裏流露出來,細節是那樣清晰,人物從回憶裏走出來,從紙上豎立起來,變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實性情。這樣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納的。

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魯迅先生從不掩飾好人們的瑕疵。寬厚的阿長媽講話、睡覺時令人討厭的聲響、姿勢,加上她恰巧又是個愚昧迷信的文盲,這些劣處並沒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擺在讀者面前,與後面的‘三哼經’對照着看,着實被阿長媽感動了一把。的確,人是多面性的,較爲完整的人才能打動人心。魯迅自身也一樣,激昂鬥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顆細膩的心保存着所有溫馨的回憶,這些不多見的回憶又提升了魯迅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寫評註的老師纔會說“《朝花夕拾》讓魯迅得以完整”。

人們常說魯迅是一個批判,揭露現實的文學家。這兩個詞說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氣、執着和懷疑的精神。醫術特差卻霸道十足的荒唐“名醫”,表裏不一、陰冷自私的衍太太是兩個標準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氣或許不及後者的響,但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爲這類人到今天還時常出現在眼界內。你我一定都碰到過類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且還招搖過市的人,儘管心生厭惡,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不關己就好。魯迅不是“懶惰”的人,一方面,“名醫”間接害死他父親,另一方面那股與生俱來的正義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動聲色又激烈深刻地剝掉了“名醫”那層虛晃無用的外殼。我們的心在得到共鳴的同時,也慚愧於平日裏的漠然無衷。

看到“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的時候,不禁笑出聲來,這話套用得有幾分黑色幽默不說,還把矛頭指向某些中國傳統的“虛僞”的孝道,一針見血。我記得自己當初讀到這片文言文時,並沒多大感受,不曾想到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虛招式。也許我也該對習以爲常的事重新抱有懷疑的態度。

觸及“名醫”等接近上層的人的軟肋,又對傳統起了疑心,說三道四。魯迅拿起筆,就好像搬起一塊大石頭,往平靜的渾水裏扔去。濺起的水花給我們自己染上了污點。這麼說不對,不是染上,而是本來就有,水這一濺,才變得清晰起來。人人都似乎穿着骯髒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滿,批評魯迅,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謾罵一切,卻提不出自己的主張。我反對這種說法,《朝》表現出的魯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樣,從這原模原樣中我們看到了渾水中潔白的蓮,渾世中清醒激昂的魯迅。如刀刃般鋒利的言語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諷也好,都是爲了喚醒糊里糊塗入了渾水,還全然不知的衆人,跟牢騷、怨氣又有何干系。主張,我想在當時,迫切需要的不是什麼作家,什麼主張,而是像魯迅這樣,有人情,眼界清晰,並甘願爲國家戰鬥的勇士。

在看清無數黑暗的事實,長時間憤慨疾呼後,魯迅並沒有丟失童年或者其他時候遇到的純良之人,而這些人,這些回憶,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識到,自己擁有的除了對“批判”的一腔熱血外,還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這一生同樣不可缺少的東西。比起戰鬥的勇士,做個拾花者或許更爲長久,拾起自己和世人們曾經遺漏的落花,珍藏起來,交付給每一個活在當下的我們。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4

做任何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不用心去做,那肯定是做不好的。用心去做事,讀起來簡單,寫起來也簡單,但是做起來呢?

一個認真工作的人,只能稱作稱職;一個用心工作的人,才能企及優秀。用心不但能使我們做好本職工作,更能使我們用長遠的思考來規劃未來;用心不但能使我們積極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挑戰,更能使我們征服人生路途中的每一次困難。一個沒有用心工作的人,在人生的舞臺上永遠只能扮演一個不起眼的角色;只有用心去工作的人,才能完美詮釋自己的生命內涵。

做人是做事的基礎,沒有一個好的人格品質,不論從事哪個行業,都將失去起碼的條件。做人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講實話、辦實事,誠實、守信。做人要有奉獻精神,奉獻有形的物質,收穫心靈的歡愉;奉獻心靈的甘露,獲得靈魂的提升。奉獻可以發出天使一樣的光芒,照亮別人,也照亮了自己。做人要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努力做乾淨幹事的模範。不應做的事不做,不應乾的事不幹。對今天擁有的,應該倍加珍惜。要常修爲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經得住金錢的考驗,扛得住人情的羈絆,以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的高風亮節和人格力量去努力工作。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認真對待,要用心做事,細節決定成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用力幹事只能把事幹對,用心幹事才能把事幹好。從事質監、標準化工作,涉及各個行業,所以更要勤勤懇懇用心去學、用心去做,用心去對待發展中的困難,用心去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更要樹立服務意識,樹立全局觀念,要有發展的眼光,立足長遠,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具體工作,要抓住機遇,不斷擴大工作範圍。

用心工作是提升自身價值的前提,同時也是幹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有時候我們在工作中犯一些低級錯誤,並不是我們目前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幹不好這件事,而是沒用心去做。廚師炒菜,用了心思,就不會出現今天火候大明天火候小今天鹹明天淡的現象。再比如一名老司機,開了十幾年車,你不能說他技術不過硬,操作不熟練,爲什麼還會出事故,一句話:沒用心去開車,至少在這一霎那沒用心。曾經有人問我:複雜的工作要用心,這不假;簡單的操作,每天都要重複幾十次,閉着眼也能幹。我說閉着眼和用心不是同一個概念,盲人看不前方,但他在用心邁向前方。有個佛家故事:一個小和尚整天撞鐘,照他的理解這種機械單調、簡單重複的工作,誰都會。不到半年,方丈卻宣佈調他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勝任撞鐘之職。小和尚不服氣:“我撞的鐘不準時、不響亮?!”方丈語重心長地說:“你的鐘撞得很響,但鐘聲空泛疲軟,沒有什麼力量,因爲你心中無‘鍾’。鐘聲不僅僅是寺裏作息的準繩,更爲重要的是要喚醒沉迷的芸芸衆,達到激濁揚清、心靈空明的境界。爲此,鐘聲不僅要響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心中無‘鍾’,即胸中無佛。”胸中無佛,自然也就體會到“撞鐘工作的的神聖,同樣也就幹不好這項工作。

我們是企業的主人翁,理應用心工作用心學習,苦練技能,在崗位上不斷提升自身價值,成爲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人物,但實事上我們有些人是“佔着崗位不幹事,佔着職務不作爲”,或掉以輕心,或漫不經心,或無所用心,不把自己擁有的工作不當回事,脫崗、睡崗、酒後上崗,雖有“禁令”,仍有人我行我素。領導分派任務,遲遲不見動靜;單位組織集體活動,早在幾天前就已通知,到時候活動組織的鬆鬆散散,活動項目丟三落四;公司召集的會議,任憑你辦公室的電話打爆,總有人遲遲不見露面;明文規定開會期間關閉手機,可常常是音樂鈴聲不絕於耳。雖是些許小事,但卻能折射出一個人的素質,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人的素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個整體的概念,而是每一個具體的細枝末節的堆砌和累積,“一滴水中可以見到整個太陽的光輝。”一個人對工作是否認真負責,是否敬業愛崗,那是某件事某個具體的動作給人留下的印象。常言說:時時留心長學問。用心工作,那就得時時處處留心自己的言行,認真對待自己的職務,認真對待自己的崗位,認真做好自己(職務)職責範圍內的第一件事。可口可樂中國有限公司前副總裁朱正中說過:“一個年輕人,如果既無閱歷又無背景,只有自己可以依靠。那麼,他最好的起步方法是:首先獲得一份工作;第二,珍惜你的第一份工作;第三,培養勤奮、敬業的習慣;第四,認真學習和觀察,獲取真經;第五,要努力成爲不可或缺、舉足輕重的人;第六,成爲一個謙虛、有修養的人。

用心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敷衍工作,最大的受害者也必定是自己。大部分人總是在渴望自己得到提升,得到加薪,但卻在工作中依舊抱着爲老闆打工,只是完成任務,甚至敷衍、馬馬虎虎的工作態度,似乎他們並不知道職位的晉升是建立在忠實履行日常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基礎上的。只有盡職盡責、盡善盡美、用心做好目前的工作,才能使你獲得價值的提升。用心工作是對人生和生活的尊重,因爲工作是人生在世求得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一個人要想得到企業和社會的承認唯一有效的途徑就是“用心對待自己擁有的工作”。有了這個平臺,你才了不斷髮展不斷開拓不斷提升自身價值的空間。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5

作者簡介:馮侖,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59年生於陝西西安。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中央黨校,獲法學碩士學位。1984年至1990期間先後於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任職。1991年創建萬通。馮侖是一個文人,而且是絕對的文人。但他從商所獲得的成就更讓人矚目,因此認識的不認識的都稱其爲“儒商”。

開篇就是民營企業的“原罪說”(指企業創建時因無股本而負債經營,比如大筆的銀行借貸等等,造成企業原始黑洞愈深,導致資本結構和財務結構不合理、產業選擇趨向暴利行業,投資規模擴大的速度過快等等狀況)。馮侖認爲,民營企業的發展,是當時大環境下的產物,有其時代特徵和原因。很多民營企業,在發展之初,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原罪,隨着企業發展,時代發展,一部分原罪在企業內部自行消耗,一部分卻如雪球般愈滾愈大,最終拖垮企業。原罪中,甚至包括一部分發展之初在法律邊緣的產物,在當時說不上是觸犯法律,在現今卻是違公司法、合同法等等。民營企業發展三十年,多少曾一時風光無限的企業陷入“原罪”之中不可自拔,折戟沉沙,而萬科、萬通等企業能夠屹立二十餘年不倒,其相對健全的管理制度功不可沒。惟有健康的制度,方能避免民間企業家消除創業初期難以避免的道德劣勢,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弔詭。

書中,馮侖用大量的篇幅,寫了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合夥人之間“江湖方式進入,商人方式推出”。用萬通公司本身發展過程爲例。馮侖與潘石屹等其他五個人最初聚在一起創業是由於朋友之間的信任到後來因爲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的不同,地域差異性等不能再維持下去,於是以國外商人、組織的方式散夥,按照既定的遊戲規則進行利益劃分,避免了江湖方式推出的慘烈。又比如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馮侖寫了幾個關鍵詞,比如投資、管理、組織、金錢、關係、政商關係。指出人和組織,是企業的核心。每一篇每一段都是精彩紛呈。

馮侖用真實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了自己在經歷萬通一系列發展中的是非成敗,用很多的小故事,告誡民營企業經營要注意避免的是非。猶如一盞清晰的明燈,通透、徹底、沒有遮遮掩掩的虛情假意,沒有討好,沒有歌頌,有的,只是真實和智慧的閃光。馮侖作爲一個泳者,能夠如此理性的思考真讓人欽佩,他很真實,不迴避黑暗中的污垢,在拷問自己內心的是非和道德觀,這是很難得的一個思考過程,他讓我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希望,它們將是成熟的,未來也是美好的。

對此書中一些論述的思考:

1、自我管理:他說:偉大是管理自己的,不是領導別人。我們常所:斯言善哉,做事先做人,每個人在能控制好環境之前,須先控制好自己。我認爲管理自己分爲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管理自己的心靈、管理自己的價值觀、管理自己的面子、管理自己的胸襟;第二個方面是管理自己在工作上的行爲;第三是管理自己一生的時間。這其中管理自己的心靈和價值觀是最難最關鍵的。想要很好的領導別人,那就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離成功的領導就很近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下屬就會想你學習,你自然而然的就會成爲一個優秀的領導。當然在管理自己的時候,要制定嚴格的制度,自己遵守了,下屬就自然遵守了

2、民營企業原罪說:“原罪”原是基督教義中指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偷吃禁果而犯下的罪過。馮侖把這個“原罪”延伸到民營企業的成長論中,把民營企業最初邏輯上的發展悖論和體制環境中一些不妥的制度安排稱爲“原罪”。這樣的延伸很有意思,讓人從源頭上對民營企業的發展進行一些思索,這對民營企業的何去何從、今後如何健康發展是有益處的。我想這應該歸入企業文化的範疇吧。民營企業在不斷的反省中,找到了自己的原罪,這是最可貴的。企業能夠自我剖析,找到自己的軟肋和問題的癥結所在,應該是幸事,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制動力,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新觀點或說是中國企業新理念的引領,我認爲他們功不可沒。我把這種思考看作是實踐的思考,實踐出真知,馮侖做到了,還需要更多人去實踐去思考,完成民營企業從野蠻生長階段向文明科學發展階段的過渡。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6

“孩子,今天你快樂嗎?”曾幾何時,我已不再問孩子這樣的話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英語考試卷發了沒有?小數報競賽考了多少分?”幼兒園時的無知、懵懂、無憂無慮開始從孩子身上慢慢消失,作業、興趣班成了一日大事。作爲家長與老師的雙重身份,我的內心是矛盾彷徨的,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快樂地、自由地成長,一方面又希望在每一次的考試、比賽中孩子能取得好成績。如何才能魚和熊掌兼得,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能讓孩子輕鬆地學,快樂地學。讓他真正從內心感受到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這是一件很難完成的工程,一個教育難題,是值得老師們終生研究與實踐的課題。也許讀《夏山學校》這本書會對你有所啓發,對改進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有所幫助。

《夏山學校》提倡“愛”和“自由”。讀《夏山學校》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生活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玩耍是快樂的,周圍的一切都是充滿陽光的。

民主、自由、平等、信任、微笑、快樂瀰漫於孩子的一身,書中的孩子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對某樣東西感興趣,會立刻去研究它,琢磨它,並想辦法弄明白,搞清楚。學生是那麼好學、樂學,他們擅長動腦、動手。

在夏山學校的工藝室裏,孩子們可以做各種各樣自己需要的做的實驗,即使弄壞實驗器具也沒關係,因爲他們在研究,成人們沒有理由責怪他們。再回顧我們的學生,有誰真正在實驗室裏呆過,真正親手做過實驗,從實驗中獲得結果,

所要的答案,老師們已經直接教給他們了,因此,絕大多數的學校沒有科學實驗室,沒有工藝室,沒有興趣活動室,這已是正常不過的事實了。我們的學生只需機械地學習公式,記住解題方法,背牢概念定義,考試時能用上就可以了。動手操作的能力幾乎沒有。正因如此,“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實際操作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好學”的,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快樂是最大的動力。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學原理。我們也一直都倡導着“樂學”的教育精神。但爲什麼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渾身充滿了厭學畏學情緒,哪一天不佈置作業,孩子們會高興地跳起來,教室裏一片叫好聲。這一點,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與家長思考,因爲事實的的確確是任何家長和老師都逃避不了的責任。

我們在孩子長達20xx年的一生最關鍵的教育成長的時間裏,不斷地,不遺餘力地把厭學畏學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培養孩子的厭學畏學思想,從來不給他們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機會,總是爲了完成教學任務,爲了考試獲得好成績,爲了所謂的名次,而在教學方法上,用最笨,最辛苦,最單調的方式來讓孩子們學習最簡單的內容,反覆地背誦、記憶、默寫,一遍不行再來一遍,直到完全記住默上來爲止。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最需要培養與發揮的童年時期就完全被扼殺掉了,他們的腦袋裏只能裝得進標準答案,奇思妙想也許還會遭到諷刺與挖苦,倒數第一當然非他們莫屬。倒數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請成人們不要義正詞嚴地指責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傳統應試教育才是罪魁禍首。

作爲孩子的家長、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做了摧殘純美的童年生活的劊子手。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爲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

我們現在的教育現狀離《夏山學校》中所描寫的那種境界太過遙遠,這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問題,是我們老師的力量所無法改變的,但我們有責任爲我們的事業負責,爲我們的學生負責,給孩子們充分的空間去探索、觀察、創造,把大自然給孩子們當天然的“教室”讓孩子去觀察與探索,爲他們創造一切可創造的條件,讓他們在我們的課堂上成爲樂學者,成爲創造力、想象力的主人,那麼他的一天將會是無比快樂的。

“孩子,今天你快樂嗎?”願我們的老師都能經常這樣問一問自己的學生。

雖然,夏山學校只有一所,但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像尼爾那樣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想,無論哪所學校的孩子都能擁有和生活在夏山一樣的幸福與快樂。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7

李開復博士的新著《與未來同行》彙集了近八年來他撰寫的25篇與人才成長、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關的文章。

1。除了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你還應該努力尋找一位你特別尊敬的良師。

2。求職的時候要有一封特殊的求職申請書,對公司的瞭解,規劃等等。

3。一個一流的人與一個一般的人在一般問題上的表現可能一樣,但是在一流問題上的表現則會有天壤之別。

4。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更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更強。”你應該永遠給自己設立一些很具挑戰性、但並非不可及的目標。我建議大家最好能不斷和自己競爭——不要總想着勝過別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斷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進步。

5。在學習的過程中,打好基礎最爲重要。從軟件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看,我們必須學好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基礎學科。數學是所有工程科學的基礎,無論是軟件產品的開發,還是軟件技術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和數學原理。英文則是軟件行業中的國際通用語言,要想了解國際上軟件技術的發展趨勢,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與國外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就必須掌握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夠在工作中熟練使用英文來解決問題。

6。我非常贊同保爾的這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所以,選擇一個你真心熱愛的事業,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精彩和充實。

7。要想在現代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在工作中要勇於承擔責任,主動爲自己設定工作目標,並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應當培養推銷自己的能力,在領導或同事面前要善於表現自己的優點,有了研究成果或技術創新之後要通過演講、展示、交流、論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錯誤也要勇於承認。只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只有善於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8。自律對於領導者來說更爲重要。作爲軟件企業的領導,要管理別人,要讓下屬信服,就要先從自我做起。這是因爲,領導的做法通常是大家做事的目標和榜樣,領導的每一次舉手投足都會給下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當公司或團隊處於危急時刻,需要領導帶領大家克服困難、衝出重圍的時候,如果領導表現得比職員還要急躁,翻來覆去拿不定主意,大家就會對領導喪失信心,公司或團隊也會因此而走向失敗。

9。企業的領導者在成功的基礎上,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業保持持續增長,使自己的個人能力從優秀向卓越邁進,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在“謙虛”、“執著”和“勇氣”這三個方面的品質。

10。爲了成爲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能爲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爲了成功而工作,而是爲了“享受”而工作了。毫無疑問的,你將會從此得到成功。

11。你應定階段性的、具體的目標,再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勤奮、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三次,決不上臺演講。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有一個演講者教了我克服恐懼的幾種方法,他說,如果你看着觀衆的眼睛會緊張,那你可以看觀衆的頭頂,而觀衆會依然認爲你在看他們的臉,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紙而要握起拳來,那樣,顫抖的手就不會引起觀衆的注意。當我反覆練習演講技巧後,我自己又發現了許多祕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得更好,於是,我仍準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我發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於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我發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於是,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幾年後,我周圍的人都誇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爲我是個天生的好演說家,其實,我只是實踐了中國人勤奮、向上和毅力等傳統美德而已。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8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於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着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着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爲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着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面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纔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爲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爲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爲,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爲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說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爲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着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啓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爲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爲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麼明顯的,因爲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

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着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爲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爲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爲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爲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爲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衛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爲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爲一體。

爲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應該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有趣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爲財富而奢侈,卻因爲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衛士爲例,說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9

《成爲有思想的教師》這本書看了大半,感慨頗多。有在自我修身養性方 面的,有在講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方面的,也有講該怎麼更好地教育孩子方面 的。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完成這一根本任務,離不開教育教學思 想。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就是對教育教學有認識、有獨創見解並能自成體 系的人,也就是善思考、會思考的教師。拜讀了肖川老師主編的《成爲有思 想的教師》一書後,覺得思想是人的靈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師作爲人 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成爲有思想的人。

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應該“情”“心”“志”俱全。“情”者,能爲人 師表,愛崗敬業。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保護學生的權利和權益,保護學生 的 自尊和自信,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取得的成績和 進步,都能感到高興,感到自豪。“心”者,做教育的有心人。別人發現不到 的問題,你能發現;別人解決不了的困難,你能解決;別人不樂意做的事情, 你樂意去做。育人之事,沒有鉅細,點點滴滴都潛移默化,最需要心到和心 細。心到,事則易;心細,事則成。教育的經驗和智慧就從心到和心細中來。“志”者,“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敢於迎接挑戰,敢於成名成家,但不滿足於成績,不沉溺於榮譽。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嘲諷,頂得住挫折,堅信“有志者事竟成”。情、心、志俱到,思維便靈敏,境界便高遠,情感便豐富,思想便成熟!思想是什麼,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特有的觀念。一個好教師,一定是有思想的人,不僅自己有思想,而且他的思想要對他所帶的孩子產生良好的影響。

第一次讀到艾米莉·迪金森的《假如我能使一顆心》,我就喜歡上這首詩歌了。詩歌十分簡短:假如我能使一顆心免於憂傷/我就沒有虛度此生/假如我能使痛苦的生命有所慰藉/在酸辛中獲得溫情/或是讓一隻昏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窗中/我就沒有虛度此生。

詩歌流露出的情感,簡單而高尚。肖川老師把這首小詩編入“師生之間”專欄,讀起來好像又多了一層含義。這首詩歌引出了肖川老師曾經的教師宣言。我走進教育,走上講臺,並不曾有過什麼誓言。當我看到肖川的教師宣言時頗感震撼,這個宣言摘錄如下,以讓自己日後閒餘能常常記起:“我自願投身人民教育事業。爲人師表,薪火承傳。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導而弗牽。修身養德,明恥教善。求真求實,從教謹嚴。吐故納新,創設明天。嘔心瀝血,竭誠奉獻。縱有千種誘惑,萬般磨難,我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我想,也許除了教師之外,沒有哪一個職業的誓言會像入黨宣誓的誓詞一樣,隱含着犧牲,隱含着奉獻。

這裏的善良、愛與奉獻,應該可以成爲教育的關鍵詞。

《教育語粹》一文則集中了羅素、尼采、帕斯卡爾、蘇霍姆林斯基四位大師的精彩言論,智慧之光耀人眼目。其中,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了愛的教育。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於接受道德的薰陶。誰要是沒有受過善良的教育,沒有感受過與人爲善的那種快樂,誰就感覺不到自己是真實而美好的事物的堅強勇敢的衛士,他就不可能成爲集體的志同道合者。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於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並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麼無論什麼時候你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因爲人的這種真摯的感情的形成,是與最初接觸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對祖國語言最細膩之處的體驗和感受聯繫在一起的。

——道德越是高尚的人,就越能駕馭自己的感情,越善於愛人。

——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們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暱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

之後還讀了三毛的《什麼都快樂》閒散地談着生活的小小事,每一件讓人看來不開心甚至氣餒的小事 兒,在她筆下都從另一個角度變成了快樂的事。想起羅丹也曾經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沒的眼睛。”或許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從不缺少快樂,只是缺少感觸快樂的心靈。在這個節奏飛快、充滿競爭和壓力的年代,似乎快樂也變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快樂,成了一種人們缺乏的能力,需要學習的能力,讓人遺憾。快樂也變成了現代很多人遙不可及的事情。而且快樂的年齡也越來越小,有些小孩子就已經失去了快樂,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就好象一個寓言故事,你覺得那人偷了你的斧頭,你會覺得他的每個動作都是小偷的動作。如果你的心是灰色的,你看到月圓也像是缺的;如果你的心是晴朗的,即使是雨天看起來也是晴朗的!只要你願意,什麼都可以是快樂的!

寫着寫着,思緒又不知道飄到哪裏去了。或許,思考,往往都是從讀書開始。同時讀書也引領着思考,讀到哪,你就會想到哪吧!《成爲有思想的教師》,確實是一本可以讓人思考的書,值得品讀!

讀書筆記2000字 篇20

如果沒有一次大戰和後來的俄國內戰,葛裏高利很可能會在沙皇的軍隊裏平靜的服役,退役後如先輩一般耕耘着自己那些田地、放牧着自己那些牲畜。最大的冒險也許就是和阿克妮西亞私奔到他鄉過逍遙的日子。

可是命運往往事與願違,他手上的一切都在被短暫地給予之後而又殘酷地剝奪。和那些平凡的或是戰死沙場或是死於疫病的哥薩克不同,葛裏高利彷彿有一副鐵身板,無論敵人的刀槍還是病魔的摧殘,絲毫不能把他壓垮,他總會一次次地從病牀上站起來,重新騎到馬背上,揮舞戰刀,破陣殺敵。

可越是這般英勇不凡的鬥士,越要經歷更多的不幸,越要承受更多命運的打擊。岳父、哥哥、妻子、嫂子、父母、女兒……公墓裏一座座新墳見證了這個家庭的一次次不幸,綻放的矢車菊只能讓人更加悲哀……

葛裏高利最大的悲哀也許就源自他的騎牆。

在戰場上和情場上,是最容易滋生騎牆者的地方。葛裏高利就是這樣的騎牆者。

在戰場上,他加入過紅軍,後又加入叛軍,如此反覆。乃至有人說他亦正亦邪,殊不知,這樣的人物命運才最有看頭,一如《碧血劍》裏的金蛇郎君。不過葛裏高利本性是善良的,即便他在最後加入了福明的匪幫,也依舊希望禁止搶劫的發生。從一戰時候駐軍波蘭希望阻止同袍波蘭婦女,到後來加入紅軍時希望擋住對被俘白衛軍的屠殺。之所以說希望,因爲那一切終究還是無可避免地發生了。葛裏高利的努力,就像一個蒼白的手勢,於事無補。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人只有變得愈發殘忍,愈發拋棄良知才能生存,更好地生存。但真正的善良終究無法從這個曾經樸實的人身上完全泯滅,即使在他擔任叛軍師長,爲了哥哥的遇害而報復性屠殺紅軍俘虜之際,也曾經莫名的良心發現,也許是本性的善良讓他找到了對放下武器的敵人仁慈的理由。但刀鋒之上,想要安穩地騎牆,終究不是個容易的事情,紅軍、白軍雙方都會戴上有色眼鏡,不斷從背後眯起眼睛,小心地仔細審視這樣的“叛徒”,沒有人會去關心你爲何會“反正”,大家關心的,只是你“反正”了那麼回事,這就是“污點”。就像很多刑滿釋放的人員,在暴露了自己的服刑經歷之後,依舊會遭到很多人的歧視。

情場之上,騎牆同樣會付出巨大代價。葛裏高利和已婚阿克西妮亞有了私情,他可以不畏懼情人丈夫司捷潘的拳頭和冷槍,卻依舊無法違背父母訂下的媒妁。在兩個女人中間騎牆,對於葛裏高利這樣的粗線條的人來說,恐怕比在紅軍和白軍之間騎牆更加爲難,畢竟一面是愛情,一面是親情。當新婚的葛裏高利對着他的髮妻娜塔莉亞說出“我不愛你”的時候,娜塔莉亞默默地望着夜空,此時的沉默勝過萬語千言,更讓人感到無盡的苦澀。娜塔莉亞是個內斂賢惠的女人,卻也如此癡情,她不惜爲了葛裏高利這負心漢殉情自殺,最後甚至爲了他的婚外情墮胎而死。這便是騎牆的惡果之一了。而阿克西妮亞終究也未能和他雙宿雙飛,逃亡途中中彈死在了這個心碎男人的懷裏。都想保住的結果往往是都保不住。

騎牆者爲什麼要騎牆?很多時候也是處於無奈,或是出於良心的譴責,或是出於情感的爆發,或是出於求生的渴望。有時候,騎牆者一樣很可憐,就像那棵風中搖曳的牆頭草,不知何時,就會被狂風連根拔起。葛裏高利的騎牆就是如此,更多時候是出於無奈,是出於被命運的捉弄之後的無奈。

那麼不騎牆的所謂“堅定”的人又是如何呢?米什卡.科舍沃伊和米吉卡.科爾舒諾夫不就是很好的例子麼,在作者的筆下,他們殺人的理由看似不同。實質上二人並無多大差異,都是剪除異己、殺人放火的機器。相比他們,同樣斃敵不少的騎牆者葛裏高利更像個人,至少他還不會墮落到對老人和婦女下手,也會時常對繳械的敵人報以惻隱之心。

然而他的一次次善意並不能換取同等的回報。也許是因爲他手上沾了太多紅軍士卒的血,不但在戰場上,即使面對已經轉化爲平民的葛裏高利,紅軍官兵甚至是他的親妹夫科舍沃伊都依舊很難放過他。諷刺的是,相比紅軍的一次次追殺,似乎白軍和匪幫對他更爲友善一些。

也許葛裏高利手中鋒利的馬刀能夠一次次準確地削掉敵人的頭顱,卻終究無法擋住命運的逆流,抽刀斷水水更流。他就像一葉扁舟,總想逆流而上,到頭來爲了不致傾覆,卻不得不隨波逐流,被逆流裹挾……

被逆流裹挾就能擺脫傾覆的命運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從他反對屠殺俘虜,脫離波喬爾科夫的紅軍隊伍那一刻起,他的悲劇命運便已然註定。而後的道路,加入紅軍即便不會被白軍殺掉,也會被肅反委員會清洗;加入叛軍或者匪幫遲早會被佔壓倒優勢的紅軍鎮壓,被肉體消滅不過是個時間問題。而葛裏高利偏偏不信命,他一次次走上戰場,與其說是和敵人廝殺,不如說是和命運廝殺,不但廝殺是抗爭,他從福明的隊伍開小差一樣是對命運的一種抗爭。他,這個無數次擺脫死神追捕的人,不甘心就這麼窩囊地束手就擒,換言之,他只想活下去。

遺憾的是,就算這麼簡單的要求,命運也不能滿足他,他像一隻掉入陷阱裏的猶斗的困獸,無論怎樣掙扎,也難逃最終的宿命,那逆流而後傾覆的宿命,那所有的掙扎和努力,在事後看來,無異於一個個蒼白的手勢。戰亂和疫病都沒有摧垮的勇士,最終還是要授首於這逆流的命運。

比戰亂和疫病更殘酷的,是被逆流的命運裹挾。

讀書筆記2000字 篇21

本部小說是以一羣飢餓的羊,面對一片長得高貴誘人的“天堂草”卻不肯將頭低下,若干天后,竟然一隻只壯烈倒斃。而深化主人公明子的心也隨這些羊羣的倒下而倒下。

由於生活所迫,小說主人公不得不遠離故土,跟隨“師傅”到外面的世界中去闖蕩謀生,但他們似乎永遠也不可能走進那個世界……作品透過生活的艱辛、事態的炎涼,刻畫了主人公心路的坎坷以及他們優劣並存的所作所爲,然而,整部作品迴盪的卻是歌頌道德和正義的昂揚旋律,高奏的是人格力量最終勝利的鏗鏘樂章。

小說文筆酣暢、描寫細膩,人物形象真實豐滿、極具立體感;尤其是作品將人生、生命、命運、哲理、象徵以及高雅的審美情趣巧妙地揉合爲一體,使作品既深刻厚重,又富有迷人的藝術魅力。

佳句

1. 那草灘在陽光下籠了一層淡淡的霧,像透明柔軟的棉絮,是純淨的安靜的。

2. 他們寧可呆呆的站着,餓得在風中顫動,可在這草灘上,只有這一種草——天堂草,純淨得沒有一根雜草,於是羊羣一隻只倒下,或側臥或屈着前腿伏着,溫柔安靜,沒有痛苦像是在做一場夢。

3. 對這個城市,明子是茫然的,城市帶給他的有太多太多的不知所措,他顯得是那麼侷促不安、眩暈、緊張。這個城市對他來說是陌生的,遙遠的,永遠不可到達的。城市這個是永遠不可解釋的,是永不可捉摸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4. 有在這似乎漫無盡頭的煎熬之中,明子的靈魂也在靜悄悄地增長着韌性。

5.心底深處的羞恥感,卻在激發着種種可貴的因素:自尊、忍耐、暗暗抗爭、不低頭顱、不受他人欺騙、憐憫一切受苦的人……

6.痛苦反而使他對人生和生命有了這種年齡上的孩子所沒有的體驗和成熟。

7.南北馬路的一側,雲集了從各地來的木匠。各種各樣的牌子,或斜倚在馬路牙上,或掛在路邊樹上,還有掛在胸前的。

8.上面或寫着“可做最新款式傢俱,手藝井道,價格合理”,或寫着“來自南方,手藝高強”,或寫着“包工包料,令你全家滿意”……

9.這些木匠大多兼做漆匠,因此,馬路牙上放了一溜擦的透明照人的各種顏色的漆板。

10.這裏是繁華地帶,有三路公交汽車、兩路無軌車經過,整日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我的感悟

當我看到《山羊不吃天堂草》這本書時,我懷着一顆好奇心一口氣讀完,山羊爲什麼不吃天堂草?更多的疑惑終於解開了。

原來以山羊不吃天堂草來揭示羊有它生存的底線,不該吃的,即使餓死也不能吃。由此引發了山羊的主人,也就是本書的主人公明子心路的坎坷以及他優劣並存的所作所爲。羊的存在,其實就是明子一類人的化身,而羊的飢餓正是明子在城市中生活的一種現實化的寫照,羊面對天堂草的心情正是明子對城市的一種複雜的心情,羊的舉動即是明子的一種內心深處的做法,羊最終倒下,則是明子內心堅強支柱的倒塌。

當我看到“明子的師傅三和尚受不住金錢的誘惑,便唆使明子和他師兄黑罐去工地偷木材,明子品德高尚,寧可餓肚子也不做小偷,而黑罐是個老實人,便去了,後來被人抓住,三和尚卻裝作不知情,不但罵黑罐還狠踢了他一腳。”明子有個性,守住了自己的底線。黑罐是那種容易受人指示,最後得不到好處的軟弱的人,三和尚就是那種縱容他人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自己還想假裝好人,令人憎恨。但總的來說,他們都還是同一階層的弱勢羣體……

明子是一個外表平凡、內心熱血沸騰的少年,他幫助深有殘疾的紫薇;把自己的活讓給別人,這其中,有一種讓人激動的熱情,正是有了這種情感,才得以使他加深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給人們的啓示:只有適合自己,纔是最好的。每個人有自己生活的世界,離開了自己的世界,如同魚離開了水,只能掙扎,奮力抵制,就像明子,離開了家鄉,城市無論怎樣耀眼,也不能帶給他歸屬感。

是呀!做人要滋生一種最起碼的道德底線纔不枉此一生。否則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沒有質量的存活,如同行屍走肉。請拿出你的熱情,伸張你的正義,瀟灑的走一回吧!

閱讀箴言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餘秋雨

讀書筆記2000字 篇22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爲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爲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着這一切不義的行爲。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着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

雖然他哥哥是這樣的不願意死,因爲他寫了三次遺書,又撕了三次,但終於寫了第四次,字裏行間控訴着“我不想死”,但終究還是走進了深淵。與覺新一樣,覺新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最後在壓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進行的鬥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最後,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鐘。

此外《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其實,巴金寫覺新、覺民、覺慧是想體現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寫梅琴、瑞玉、鳴風,也是想體現那個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樣的約束和封建。鳴風倒沒什麼原形,只是靈感來自於巴金家後來一個叫翠環的丫頭,寄飯在他們家,當有一個遠房親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嚴詞拒絕,後來她快樂的嫁給一個農夫,雖然很貧窮,但只有無價的快樂和幸福。鳴風是從這迸發出的靈感從而塑造了這人物,由於封建禮節約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而最後出嫁的婉兒,也是這場悲劇是一個替代品。

可以說這整本書說的都是一個家庭悲劇,一個被封建禮教約束的悲劇。

合上《家》的最後一頁,思忖良久,感慨頗多,最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抒情。閉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爲自己做主的覺慧,他甦醒在五四思潮的衝擊下,成長在一個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飽有自己的思想,不盲從,敢反抗。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纔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纔是自己行爲的支配人。《獨立宣言》中曾這樣闡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而覺慧“自己把幸福拿過來”正是對自己權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斷的修訂後才能得到完善,社會只有在不斷的改革之後才能得到發展。只有出現像覺慧這樣叛逆者的形象,對於社會的弊端加以發現而去反抗,社會才能得以進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對,去反抗,去吶喊的覺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和鳴鳳的愛情。即使鳴鳳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爺相愛的,即使鳴鳳知道,他們的愛是沒有結果的,就算她知道,覺慧的愛搖擺不定,隨時可能離開的,但她依然深深的愛着覺慧。其實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輩子的命運也是掌握在主子手裏的。(“雖然這其間流了不少的眼淚,吃了不少的打罵,但畢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慣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並不抱有反抗的念頭。不,也許是在她的潛意識裏還沒有“反抗”這個定義,但當她和覺慧相愛時,這種情緒就產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願意一輩子在公館裏頭服侍你,做你的丫頭,時時刻刻在你的身邊”。鳴鳳對覺慧如此深不可測的愛,給了她難以估計的勇氣和力量。

於是就在那一天,鳴鳳帶着覺慧輕輕的一吻和“再過兩天”的承諾,在湖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看着在黑暗中發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鳴鳳腦海中浮現……她揩了揩臉上的淚水,悽楚的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裏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復平靜……)這就是鳴鳳反抗的爆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她沒有屈服,卻把生命獻給了真摯的愛情。這條路的選擇,也許她永遠也不明白究竟因爲什麼!但是,也許她明白,她是爲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而死,她是爲了反抗封建家長制而死!

再者帶給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覺新了,《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對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對他的同情。他是處於時代轉折點的封建家庭和禮教的犧牲品,是一個沒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論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觀念。另一方面,處在“長房長孫”的他深受就道德與倫理的毒害。他的內心充滿着不安與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