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午後》讀書筆記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3W

海明威的人生哲學與文學創作是與戰爭分不開的,這和他有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不無關係。戰爭使他認識到,誠實、莊重、愛心、尊嚴、人性等雖則有個別的例外,但是在他所經歷的社會生活中並無根本的地位;對於這些人生價值標準的理解,他也是從戰爭中加深認識的。

《死在午後》讀書筆記

無論在和平年代還是在戰爭時期,人們只有成功地抵制了社會環境的虛僞表現,拋棄了所謂的神聖、光榮、文明之後,才能建立自己的價值標準。人們只有直接經歷之事纔是可信的。海明威在西班牙觀看了三百多場鬥牛,目睹過幾千頭公牛的刺殺。“你若注視着他,這種感覺變成了你自己的了。”

在海明威看來,鬥牛是藝術雕塑,雖然它不是永久性的。傑出的鬥牛表演會給人以不朽之感,儘管入迷如此短暫,卻有靈魂脫殼的深刻。“待到鬥牛終場,死留給了這場表演的主角即公牛,那種陶醉與入迷如同任何激烈的情緒一樣,又使你感到空虛、失落和悲傷。” ——《死在午後》會告訴我這一切的意義所在。

那時海明威正試着寫作,他說:“我發現很難寫,除了很難真正體會到自己實際的感受而不是別人認爲你會有的感受,也不是別人教你應該有的感受這一點之外,最大的困難是將實際真正發生的一切寫下來;寫出激起你體驗到的那種感覺的實際情形式怎麼一回事。”於是,他到西班牙去看鬥牛並試着自己動手寫下來。

“我以爲鬥牛會是簡單的、野蠻的、殘酷的,我不會喜歡鬥牛的,但是我想會看到某種確切的動作,這樣就會有我正在尋找的關於生與死的感覺。我看到了這種確切的動作;可是鬥牛遠非那麼簡單,而且我非常喜歡。”在鬥牛進行的時候,海明威體會到了必死與永存。人雖有危險,但是牲畜是必死無疑的。

觀看鬥牛的人分成兩類:一類人認同於動物,即把自己放在動物的位置,另一類則認同於人。雖然後者在總體不喜歡動物的同時,會對個別的動物如一隻狗、一隻貓、或一匹馬很寵愛。但是,他們這種寵愛的基礎會是這個別動物的某一特性,或者是與它相關聯的某些因素。並非是因爲它是動物,所以值得喜歡。

鬥牛就是以公牛的死爲目標的,這是在沙土覆蓋的圓形鬥牛場內上演的三幕悲劇。第一幕是審訊,是長矛、紅斗篷與馬的表演。表面上看公牛威風凜凜,但它只是表面上的勝者,其目的是使公牛頸部隆肉疲勞。而鬥牛場上馬的斃命往往會是可笑的,而且馬越糟糕,就越可笑。

儘管現代鬥牛中已不再出現“開膛破肚”,可是海明威還是描繪出來:“我見過這場面。人在逃,馬在跑,它的內臟翻出體外,在一場完全是對悲劇的滑稽模仿中,鮮血四濺,掏出來的內臟拖了一地,莊嚴的因素在這樣的過程中一一毀滅。”馬以驚慌的僵硬的步態繞着圈子奔跑,籠罩它的只有恥辱的烏雲。

鬥牛這一悲劇按照程序安排得極有條理,規則制訂得極爲嚴格,一個感受到整個悲劇的人,要想把馬的處於次要地位的滑稽悲劇從中分離出來而情緒激動地去感受它,那是無法辦到的。一個受過傷的人知道,傷口的疼痛是在受傷大約半小時以後纔會出現,而疼痛程度並不與傷口的可怕外表成正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