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讀書筆記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62K
本文目錄道德讀書筆記《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書筆記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讀者將自己在閱讀時獲得的資料或者心得記錄下來的一種文體。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讀書筆記欄目的小編精心爲您準備的《道德經》讀書筆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道德讀書筆記3篇

初觸及《道德經》,是在一座較偏僻的道觀中。

閒來無事,與家人出遊,抱着躲開大都市的喧囂,偷一處清淨地的心情,四處遊山玩水。一次偶然,進到了一座道觀。門口小几上放着一些免費贈閱的經書小冊。於是,我遇到了《道德經》。

想起曾經,爸爸對我說過:閱讀,不僅是閱讀,而且要“悅”讀。“悅”是一種好心情,閱讀時,應該抱着愉悅的心情接受新知識、新思想以及展開新的思考。但由於當時我年紀太小無法明白,但這一次,當身處寺內,手捧一冊道德經,鼻嗅幽幽檀香,我彷彿明白何爲“悅”讀……

悅讀道德經,讓我從中品出了絲絲韻味;再細品,我的心思便被“致虛極,守靜篤”所吸引。

“致虛極,守靜篤”,意爲:使心靈達到虛寂的極點,堅守住生活的清靜。這應該是學習道家思想時,觀察自己,善待他人,相處自然的必需心態。

道家崇尚“無爲而治”,主張順其自然,“生生不息,厚德載物”,以及道家所獨有的修真,意在回到生命最原始的“根”。

而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樣刻意地淡泊名利、隱居山林,而是先觀察自己,堅守自己清靜的生活,忍受孤寂。

尼泊爾有靈脩少年,獨自閉目修行,不吃不喝六年,雖然受社會微言,但是並不影響他學習自己,與世無爭。對自己的清靜,才更加方便於心靜,心靜才能更容易看清世界。或者稍作比喻,將萬物歸爲一個池塘,有水有魚有泥沙。天,爲水;人,爲魚;土地,爲泥沙。若魚上下竄遊即人心不靜,則萬物混沌,無法分清水與土,容易被世俗所欺騙、矇蔽;若魚只是靜靜遊動即心靜如止水,則萬物明晰,水中無泥,泥沉水底,一切孰輕孰重,都會豁然開朗。

此爲待己清靜。

當自己的心已靜,能做到生活清靜,則應該對他人平靜。

使心靈平靜至極點時,待人則應該以寬厚容忍取代尖酸刻薄,處事則會以冷靜取代急躁,遇到再急的事,也會有平靜的心態。“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意爲:凡事都是相對的,之間可以互相轉換,這纔是永恆不變的。用如今的話來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若我們以德報怨,公平公正,對待敵人不針鋒相對、落井下石;對待朋友真誠而不溜鬚拍馬,時刻保持平靜的心態,那麼所謂人緣也會自然而來,我們自己也可在社會中佔一席清靜之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爲何上善若水,就是因爲水與最善的人一樣,平靜待人。此爲待人平靜。

當自己已經能做到對待他人平靜,則應該回到道家“修真”的本性,回到生命的原始——自然。學會與大自然寧靜相處。

古時候的人們,與大自然息息相生,時時都要看天生存。隨着科技的進步,我們彷彿對大自然的依賴越來越少,可以“溫室種植”“人工降雨”甚至“轉基因”提高產量……因此,我們對大自然越來越不重視,“捕鯊魚”“伐樹”“無數巨輪漏油”各類破壞生態平衡的做法。

此爲違反了道家的“順其自然”。許多人誤解:順其自然就是屈服於命運,不做鬥爭。非也。順其自然,是道家理論的基礎,是指順應自然的規律,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夫物芸芸”的景象。若當我們真正尋回生命的本源,就會發現,被紀錄片說得多彩繽紛的大自然其實是多麼的寧靜與和諧,看似弱肉強食的生物圈其實有着合理和諧的秩序。

這時,我們就應該還給大自然一份寧靜,我們更爲簡樸的生活能減少自然界的負擔,我們更爲清靜的心靈會知道如何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我們更爲平和無爲的性情會幫助我們放棄不必要的殺戮和浪費,減少自然和社會中流動的戾氣,代之以一份寧靜。

此爲予自然寧靜。

“致虛極,守靜篤”;待己清靜,待人平靜,予自然寧靜。

這是我悅讀中的收穫,“致虛極,守靜篤”只是《道德經》中的衆多名句中的一句,卻道出爲人處世的智慧心態,亦是道家入門的修行之路。落筆於此,不禁感嘆,那麼多人讀過《道德經》,又有多少人能讀懂這一種心態呢?轉念一想,每人眼中都會看出一味與衆不同智慧,這纔是經典的魅力。

閒時細品《道德經》,悟出的道理使人感受讀之愉悅,讀之清靜,又使人品嚐出靜讀人生之趣……

更多精彩的讀書筆記盡在讀書筆記網!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書筆記道德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道德是爲人的根本,做好一個人,必須遵守道德,並把它貫穿到平時行爲中去,這樣纔算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體現在不同方面,要懷着一顆正直的心,認真對待生活中的細節,才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週末我在圖書館買了《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這本書,回到家我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

讀了這本書使我知道雷鋒叔叔小時候很可憐,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爸爸媽媽。還被可惡地主婆砍傷了。長大以後,他刻苦學習本領。他還不停的幫助別人。他把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時時刻刻都不忘幫助有困難的人。

還有那些許許多多像雷鋒一樣的好人。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最喜歡這樣一句話“一粒種子,可以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無數棵參天大樹就能組成一片茂盛的森林”。

百善孝爲先,孝是道德最好的體現。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竭盡全力侍奉父母,才稱得上是孝子。東漢時期,有一叫黃香的小女孩十分孝順。夏天,她用扇子先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則先用體溫把父親的被褥焐熱,怕父親受涼。正因爲她有孝心,才使她學有所成,成爲以孝施政的榜樣。一個人的成長,首先要有孝心,這也是做子女應盡的起碼義務。尊敬長輩叫孝,尊敬兄長爲悌。孝悌之情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該懂得的道理,只有具備了孝心,才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奉獻精神也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必修的一課。雷鋒當然是這方面的代表,全國人民的榜樣。他有一句名言:"我活着就是爲了別人生活得更美好。"極其樸素,至爲真摯,滿含深情,彷彿捧着一顆熱騰騰的心,站在世人面前。他那種無私奉獻,捨己爲人的精神纔是道德的真諦。我助人,我快樂。只有懷着奉獻精神的人,才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更應懷有仁、和、禮的品質。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六尺巷的故事是這些品質的綜合體現。清朝時,宰相張英收到家書說,家人想將府宅外擴三尺,可鄰居不肯,所以想讓他解決此事。張英回信寫一首詩:"千里家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十分羞愧,主動將院牆後退三尺,鄰居大爲感動,也將院牆後退三尺。從此,六尺巷的故事成爲了美談。我們應以仁愛人,以和待人,以禮對人,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才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好公民!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道德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這本書中,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首先,他認爲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最後,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關於情感適宜性的原理:通過別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來判斷它們是否合宜。因爲相互同情的愉快,爲了產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導旁觀者去設想當事人的各種情況一樣,天性也教導後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設想旁觀者的各種情況。正是在這兩種努力,即旁觀者的努力、當事人的努力,確立了兩種類型的美德;旁觀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藹、公正、寬容等美德類型,當事人的努力中則建立起崇高、莊重、自制等美德類型。當然,與美德相對負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則確立於對上述“適宜性”努力的失敗、甚至反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