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讀書筆記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5W
本文目錄魯迅讀書筆記魯迅長明燈的讀書筆記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精選魯迅讀書筆記語錄摘抄

1、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魯迅讀書筆記4篇大綱

2、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種社會腐化的現像,決不是原因。

3、我們中國人對於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爲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4、搞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6、空談之類,是談不久,也談不出什麼來的,它始終被事實的鏡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8、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

9、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10、幼稚對於老成,有如孩子對於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12、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恆心,是很不好的。

13、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4、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15、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16、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17、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因爲幼稚,當頭加以件戕賊,也可以萎死的。

18、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着不自滿的人前進。

19、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那一國,其實都不過是製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要適如其分,發展各各的個性,這時候還未到來。

20、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爲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21、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之脊樑。

22、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23、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24、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纔有路。

2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26、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27、哈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

28、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於進行,則越到後來,這隊伍也就越成爲純粹、精銳的隊伍了。

29、穿掘着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癒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30、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31、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32、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於也頹廢的快。

33、必須敢於正視,這纔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34、凡是總須研究,纔會明白。

35、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纔是缺點。

36、馴良之類並不是惡德。但發展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37、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38、我好象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39、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40、側惟共和之事,重在自治,而治之良否,則以公民程度爲差。故國民教育,實其本柢。

41、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42、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43、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44、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發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45、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46、我們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脫掉衣服,但上陣要穿甲。

49、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50、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後決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須和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51、時間就象海綿裏的水一樣,只要你願擠,總還是有的。

53、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54、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55、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56、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57、兒童的行爲,出於天性,也因環境而改變,所以孔融會讓梨。

58、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9、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60、戰士的日常生活,是並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相關聯,這纔是實際上的戰士。

61、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書……譬如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在那裏研究的,究竟崐是怎麼一回事。這樣子,對於別人,別事,可以更深的瞭解。

6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63、明言着輕蔑什麼人,並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64、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爲此。

65、生命是以時間爲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

66、只有孔乙己來了,纔可以笑幾聲。

68、美術可以表見文化。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可以救援經濟。

69、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70、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71、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72、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於也頹廢的快。

73、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74、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75、說過的話不算數,是中國人的大毛病。

77、我覺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

78、中國自古以來,就在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爲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

79、發思古之幽情,往往爲了現在。

80、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81、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82、與名流者談,對於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爲合宜。

83、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寶貴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84、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85、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爲錢而賣掉。

86、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生平,還粉飾黑暗。

87、上人生的旅途罷。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纔有路。

88、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89、智識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軟。心活就會胡思亂想,心軟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識非剷除不可。

90、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91、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92、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95、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得難。

96、人類總不會寂寞,以爲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97、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裏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衆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衆,就沒有天才。

99、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100、中國覺醒的人,爲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面清潔舊帳,一面開闢新路。…”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感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這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困苦艱難的事。

101、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102、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

103、孩子是要別人教的,毛病是要別人醫的,即使自己是教員或醫生。但做人處事的法子,卻恐怕要自己斟酌,許多人開來的良方,往往不過是廢紙。

104、時間,就象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105、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

106、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爲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107、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108、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麼”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

110、節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於延長了人的生命。

111、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112、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113、敵人是不足懼的,最可怕的是自己營壘裏的蛀蟲,許多事情都敗在他們手裏。

114、兒童與國家之關係,十餘年後,皆爲成人,—國盛衰,有繫於此,則欲尋求方術,有所振策,是爲研究。、兒童之精神,雖以外物而有殊別: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則爲中國國民應有三:德與智與美三者。所以養成之者,則有國小校與社會教育。

115、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116、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117、單是說不行,要緊的是做。

118、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119、從來如此,便對嗎?

魯迅長明燈的讀書筆記魯迅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說到魯迅的文章,其實國小就開始接觸了。只是那時的老師只會照本宣科,因此魯迅的文章在我眼裏都是千篇一律,充滿着冷嘲熱諷的,其中心思想也無非是揭露舊社會的黑暗,階級鬥爭之類的。按魯迅自己的話說,他的作品是黑暗的,不希望後代的孩子再讀他的作品。那麼這麼說來,能說魯迅的作品已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嗎?或許不盡然。我們需要的是對魯迅作品的新解,新剖析。

魯迅小說《祝福》講的是祥林嫂不幸的一生。我想問的是:祥林嫂到底信不信鬼神,希望有魂靈還是不希望有魂靈?在我看來,祥林嫂是矛盾的,她既信又不信鬼神,既希望又不希望有魂靈。

一方面,因爲她信,所以到土地廟裏捐了門檻, 爲自己贖罪;又因爲她不信,纔會來問“我”這個出過門又見識多的人,希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覆。另一方面,她希望有魂靈,因爲這樣死後就可以和家人見面;她又希望沒有,因爲害怕死後被閻羅王鋸成兩半。所以說祥林嫂是矛盾的,她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魂靈。因爲她已捐了門檻,滿心歡喜地以爲自己已贖罪了,可四嫂還是不讓她碰祭品,“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着。”“不半年,頭髮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於常常忘卻了去掏米”足可見這事對祥林嫂的打擊有多大。

由於種種情況,祥林嫂猶豫了,懷疑到底有無神靈,因而她纔會問“我”,這個出門在外,見多識廣的魯鎮人,“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可見她對“我”的期望有多大。而“我對於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而此刻我卻疑惑了。在祥林嫂的追問下,“我”最後是以“說不清”便落荒而逃。孰不知,正是“我”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將祥林嫂逼到絕境。從這點來說,“我”對祥林嫂的死有直接的關係。

那麼,究根結底,祥林嫂的死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有人說是魯鎮的人,因爲大家都將她排除在外了;有人說是魯四老爺,因爲他是傳統禮教的化身,他不接受祥林嫂這個不乾不淨的人;也有人說是小說中的“我”,因爲“我”遲疑的態度讓祥林嫂徹底絕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事自然沒有誰是誰非的確切答案。可在祥林嫂自己看來,她的死是誰造成的?她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在魯迅的另外一篇《女吊》中,死去的人會“找替代”,找害死自己的人,而祥林嫂沒有,她從沒想過是誰把她害得走上絕路。或許她認爲是自己命不好吧,她是麻木的。

祥林嫂死了,可祝福不會因她的死而停止。小說結尾用爆竹聲,香菸等表現了祝福的熱鬧情景,而“我”的疑慮而“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等用了強烈的反諷,道出祥林嫂的死在祝福下是如此不值一提。

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精選魯迅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第一篇】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範文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爲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麪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纔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爲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爲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爲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爲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第二篇】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範文

魯迅先生作爲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爲後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鉢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說來也是慚愧。

彷徨一詞意爲“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裏行間充斥着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講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爲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說,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彷彿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爲一個麻木爲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於環境描寫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爲戰友的子君,最終由於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棱角,以致最後完全退化爲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於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說,或許魯迅預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爲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說爲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革命者因爲艱難的生活,忙着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於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實的天平向後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們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嘆一句偉人已逝!

魯迅讀書筆記語錄摘抄魯迅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1、無論從那裏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例,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爲宜云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看鏡有感》一九二五年

2、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爲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着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即一天一天的墮落,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羣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兇,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羣烈女。——《論睜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3、中國人的雖然想了各種苟活的理想鄉,可惜終於沒有實現。但我卻替他們發現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獄。這監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裏,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不會再犯;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裏面,何等安全,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缺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訊》一九二五年

4、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後》一九二五年

5、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於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爲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海上的兒童》一九三三年

6、說話到真人厭惡,比毫無動靜來,還是一種幸福。——《「墳」題記》一九二六年

7、戰士死了的時候,蒼蠅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營營地叫,以爲得意,以爲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死了,不再來揮去牠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爲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爲牠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見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戰士和蒼蠅》一九二五年

8、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

9、中國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騙人》一九三六年

10、羣衆,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即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彷彿頗爲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也就忘了。——《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六15、我先前的攻擊社會,其實也是無聊的。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爲他們大多數不識,不知道,並且我的話也無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則,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民衆的懲罰之心,並不下於學者和軍閥。——《答有恆先生》一九二七年

11、我總覺得洋鬼子比中國人文明,貨只管排,而那品性卻很有可學的地方,這種敢於指摘自己國度的錯誤的,中國人就很少。——《兩地書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12、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裏,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經驗》一九三三年

13、中國人自己誠然不善於戰爭,卻並沒有詛咒戰爭;自己誠然不願出戰,卻並未同情於不願出戰的他人;雖然想到自己,卻沒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個青年的夢譯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14、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衆。──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15、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後……——《中國語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16、「可惜中國人但對於羊顯兇獸相,而對於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這樣下去,一定要完結的。」「我想,要中國得救,也不必添甚麼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兇獸時就如兇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17、凡中國所有的,外國也都有。外國人說中國多臭蟲,但西洋也有臭蟲……假使世界上只有一家有臭蟲,而遭別人指摘的時候,實在也不太舒服的……最好還是希望別家也有臭蟲,而竟發現了就更好。」——《外國也有》一九三三年

18、「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痛,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病後雜談之餘》一九三四年

19、「從生活窘迫過來的人,一到了有錢,容易變成兩種情形:一種是理想世界,替處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爲人道主義;一種是甚麼都是自己掙起來,從前的遭遇,使他覺得甚麼都是冷酷,便流爲個人主義。我們中國大概是變成個人主義者多。」——《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

20、「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後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今天的兩種感想》一九三二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