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讀書筆記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8W
本文目錄魯迅讀書筆記範文高中生《魯迅雜文選》讀書筆記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精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書筆記

說到魯迅的文章,其實國小就開始接觸了。只是那時的老師只會照本宣科,因此魯迅的文章在我眼裏都是千篇一律,充滿着冷嘲熱諷的,其中心思想也無非是揭露舊社會的黑暗,階級鬥爭之類的。按魯迅自己的話說,他的作品是黑暗的,不希望後代的孩子再讀他的作品。那麼這麼說來,能說魯迅的作品已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嗎?或許不盡然。我們需要的是對魯迅作品的新解,新剖析。

魯迅讀書筆記範文4篇

魯迅小說《祝福》講的是祥林嫂不幸的一生。我想問的是:祥林嫂到底信不信鬼神,希望有魂靈還是不希望有魂靈?在我看來,祥林嫂是矛盾的,她既信又不信鬼神,既希望又不希望有魂靈。

一方面,因爲她信,所以到土地廟裏捐了門檻, 爲自己贖罪;又因爲她不信,纔會來問“我”這個出過門又見識多的人,希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覆。另一方面,她希望有魂靈,因爲這樣死後就可以和家人見面;她又希望沒有,因爲害怕死後被閻羅王鋸成兩半。所以說祥林嫂是矛盾的,她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魂靈。因爲她已捐了門檻,滿心歡喜地以爲自己已贖罪了,可四嫂還是不讓她碰祭品,“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着。”“不半年,頭髮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於常常忘卻了去掏米”足可見這事對祥林嫂的打擊有多大。

由於種種情況,祥林嫂猶豫了,懷疑到底有無神靈,因而她纔會問“我”,這個出門在外,見多識廣的魯鎮人,“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可見她對“我”的期望有多大。而“我對於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而此刻我卻疑惑了。在祥林嫂的追問下,“我”最後是以“說不清”便落荒而逃。孰不知,正是“我”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將祥林嫂逼到絕境。從這點來說,“我”對祥林嫂的死有直接的關係。

那麼,究根結底,祥林嫂的死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有人說是魯鎮的人,因爲大家都將她排除在外了;有人說是魯四老爺,因爲他是傳統禮教的化身,他不接受祥林嫂這個不乾不淨的人;也有人說是小說中的“我”,因爲“我”遲疑的態度讓祥林嫂徹底絕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事自然沒有誰是誰非的確切答案。可在祥林嫂自己看來,她的死是誰造成的?她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在魯迅的另外一篇《女吊》中,死去的人會“找替代”,找害死自己的人,而祥林嫂沒有,她從沒想過是誰把她害得走上絕路。或許她認爲是自己命不好吧,她是麻木的。

祥林嫂死了,可祝福不會因她的死而停止。小說結尾用爆竹聲,香菸等表現了祝福的熱鬧情景,而“我”的疑慮而“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等用了強烈的反諷,道出祥林嫂的死在祝福下是如此不值一提。

高中生《魯迅雜文選》讀書筆記魯迅讀書筆記範文(2) | 返回目錄

五四新文化運動留給國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話小說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評擊,他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他,就是魯迅。

從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魯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歲月,也可以說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與心血在此創作中。翻開《魯迅雜文選》,認識到愛國的偉大文學家最受爭議的一面。

初讀魯迅的雜文,讀到的也許是對它的不理解,但漸漸的發現雜文取材廣闊、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語言精煉,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和完美統一,形成的是魯迅獨特的風格。

魯迅的雜文被稱之爲“諷刺的藝術”。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一是誇張。從中看出,他將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但又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足爲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誇張的筆墨”藝術地寫出某一羣人的真實來,有意識地誇張被諷刺對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點格外突出,達到諷刺目的。

魯 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二是反語。從表面上看是對於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讚美,而實際上是否定以及諷刺,這種手法往往用來表達憎恨和憤怒的感情,具有強烈效果,讓人讀起來,不禁爲之一笑,就如魯迅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因爲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頭一擊。”

諷刺藝術之三則是比喻。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點,但並不是完全系統地進行論證,而是經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含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態度。這些比喻使得文章讀起來具有強烈感染力和諷刺意味,有種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作用。

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對方的話來攻擊對方,找出對方相矛盾的說法和行爲來諷刺對方。

乍看雜文,分成了許多小標題。第一篇的《熱風》是第一本雜文集;第二篇《華蓋集》作者將迫害和圍攻比喻成交華蓋運,在調愾中體現了辛辣的諷刺,表現出對敵人的藐視和嘲弄;《墳》則是一種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達他對敵人的極大憤慨和決心用手中的筆同他們鬥爭的決心;而《三閒集》可看出魯迅先生明確批判立場和針鋒相對的批判作風;《二心集》則表明了自己對統治者懷有“二心”,與他們勢不兩立而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決心和勇氣;《僞自由書》以時事短評爲主,這是運用反語;《南腔北調集》以作爲對那些無聊文人攻擊的回答;輯入《花邊文學》裏的雜感,全部是以在報刊上發表過的短評,是魯迅對於社會批評的進一步開拓;《且介亭雜文》表達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的憤慨和帝國主義醜陋行徑的不滿;最後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對其作品的態度。

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魯迅通過雜文這把鋒利的“劍”來反映他的思想和實現他的革命目的。他的雜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匕首,是投槍,是能和讀者同殺出一條生存血路的東西”。

雜文給的啓示數不勝數,讀完魯迅先生的雜文似乎看透了中國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雜文一點兒也不雜,而是完美的思想統一!

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精選魯迅讀書筆記範文(3) | 返回目錄

【第一篇】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範文

記得在我孩童時,曾讀過一些魯迅的小說,可能那時年幼,看不懂它們,近幾天,我重讀了《彷徨》,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爲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麪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纔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性,又一方面正在“轉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導!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裏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餵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着舊時代的重擔,偏見,愚昧,固執,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彷徨》中有不少熱情向光明的人物,但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夢想着深山大澤叢林伏莽的“消生”。現代人不能沒有缺陷,因爲現代人是前代人的後代,而且是長期被壓迫下的人們的後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所包圍,被種種偏見與愚昧包圍。但是,先生並不以爲這種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終日如斯的,正因爲他並不信永遠會如此,所以他要無情地剝露這些缺陷的所以然與根源,也正因爲他不信,所以他藉着“無有”寫他的渴望,而《離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第二篇】魯迅《彷徨》讀書筆記範文

魯迅先生作爲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爲後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鉢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說來也是慚愧。

彷徨一詞意爲“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裏行間充斥着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講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爲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說,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彷彿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爲一個麻木爲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於環境描寫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爲戰友的子君,最終由於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棱角,以致最後完全退化爲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於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說,或許魯迅預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爲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說爲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革命者因爲艱難的生活,忙着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於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實的天平向後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們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嘆一句偉人已逝!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讀書筆記魯迅讀書筆記範文(4) | 返回目錄

今天,我在書上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看完書後,深受感動。

作者我愛讀名著《水滸傳》,可是我那時看的囫圇吞棗,別人一問我具體內容,我總是張冠李戴的亂說。這一件兒事讓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知道了,他就認真的和我談起了讀《水滸傳》,從那以後,我看書就再也不敢馬馬虎虎了。吃飯的時候我和伯父談碰壁,伯父的意思是周圍的反動勢力太強了,可我誤以爲爲真的撞牆。有一次,我和爸爸去伯父家玩兒,在院子邊有一個腳被玻璃扎破了拉車腳伕,伯父和爸爸好心的用繃帶幫那個人包紮了以後,還給了他一些錢讓他回家休息幾天。伯父去世以後,伯父的僕人阿三說伯父怕她累壞不讓她乾重活,自己卻寫作到深夜,很晚才休息。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比如:在公交車上,有人忘了帶車費,有一些好心人就會掏出自己的錢給那個人墊上。有一些老人剛上了車,就有會有人給那個老人讓坐。如果我們在踢球時不小心把球踢出球場,滾出好遠,就會有碰巧路過的人幫我們把球扔回。

讓我們在生活中做一個像魯迅一樣爲別人想得多,爲自己想得少的人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