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書筆記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9W
本文目錄2019陶行知讀書筆記最新寒假讀書筆記:《陶行知教育名言》讀後感《陶行知教育名著》讀書筆記《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大全

昆承國小范大翠

陶行知讀書筆記4篇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最新寒假讀書筆記:《陶行知教育名言》讀後感2019陶行知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陶行知教育名著》讀書筆記2019陶行知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啓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纔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爲祖國,爲民族的教育事業,爲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要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第二,新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繫起來。簡而言之,就是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我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聯繫我的教學,我感覺陶公所提出的“教學合一”的觀點很有道理。“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說明。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爲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爲中心進行教學,爲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爲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大全2019陶行知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大全(一)

最近我讀了《陶行知文集》。讀了之後深深感嘆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爲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爲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對於今天我們搞好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有着重要意義。陶行知的文集,內容豐富,娓娓道來,深邃的思想通過樸實的語言展現出來。我談談兩點感想:

(一)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一章中詳細解答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爲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並且,學得的知識與現實應是一致的。這讓我想起我們的春遊,帶着孩子來公園之前我們教育孩子要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園,孩子扔垃圾的時候,老師有時卻熟視無睹,這不是“教學與做”分離嗎?這應該引起我們老師注意,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否則,學校學的知識就變得貧乏,蒼白無力。

陶行知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

在 “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爲,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大全(二)

作爲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爲,“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爲基矗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被毛澤東譽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由此而產生的豐碩的教育理論著述,被今人編入《陶行知文集》。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爲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爲”。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爲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遊戲、說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爲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裏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說,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爲“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從“曉莊” 實驗初期開設的“農事教學做”、“家事教學做”、“改造社會環境教學做”等課程,也可以看出“教學做合一”的“做”已經與生活結合,與勞動結合了。這一 “做”已廣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內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爲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 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說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爲學而學’不如爲教而學之親切。爲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國小生來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已經達到了它所能達到的高度,十分難能可貴!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羣衆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啓迪和指導作用。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大全(三)

作爲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爲,“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爲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被毛澤東譽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由此而產生的豐碩的教育理論著述,被今人編入《陶行知文集》。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爲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說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爲學而學’不如爲教而學之親切。爲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國小生來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

第二、實踐出真知。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爲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爲”。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爲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遊戲、說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爲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裏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說,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爲“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從“曉莊”實驗初期開設的“農事教學做”、“家事教學做”、“改造社會環境教學做”等課程,也可以看出“教學做合一”的“做”已經與生活結合,與勞動結合了。這一“做”已廣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內容了。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大全(四)

作爲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最近,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

陶行知,現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主要領導人之一。他,引領我們學習做真人;他,教育我們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們不斷前進。陶行知是“五四”前後中國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他的平易近人、熱愛學生,在書中處處能感受到。“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陶先生認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自從閱讀了《陶行知文集》之後,我便不忍釋卷,書中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動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 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爲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爲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蔟繽紛。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 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爲差,更要抓”“因爲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陶行知是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爲了孩子,甘爲駱駝。幹人有益,牛馬也做”。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那麼,什麼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說明。”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說明的。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爲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叫,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脫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爲中心進行教學,爲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爲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這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雲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這裏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德、智)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爲真、善、美的人。我們知道,從知到行是一個複雜的品德的心理過程,當代的青少年思維活躍,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就會思考“我活着是爲了什麼?”於是,人生觀的問題便隨之產生。對於他們來說要把人生髮展近景和遠景正確結合起來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作爲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爲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的引導和正面的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悅和歡樂體驗可以釀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爲,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爲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啓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學生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