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讀書筆記3篇範例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5W
本文目錄自然讀書筆記《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讀書筆記《大自然的語言》讀書筆記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人與自然》,我立刻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我打開書,一個醒目的標題正朝我微笑:“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在這裏,通過科技手段,我瞭解到:在我國西部的雪域高原,肯定有許多山,在林線以上,約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是高山流石灘。這裏,有許多植物,如:雪蓮、綿參、塔黃等。像雪蓮這種棉毛植物,就像穿了一件羽絨服一樣,身上佈滿了像蠶絲的東西。而像塔黃這種植物,是把自己包起來,把水分儲存在裏面,這樣它的壽命就長些。 南極是一個寒冷的地方,在這裏卻生活着一種在食物鏈底部的動物——磷蝦。磷蝦繁衍速度很快,雌磷蝦每次產6000-10000粒卵,而且在夏季多次產卵。這樣,就提供給當地的鯨魚、海豹、企鵝等動物豐富的食物。南極大陸極其寒冷的雪域,高海拔的強光照在山地的岩石上,這裏是苔蘚和地衣的王國。這些植物雖不顯眼,但生命力強,在高山、荒漠、熱河谷都有它們的身影。XX年,歐洲航天局將地衣帶上太空,它依然存活。 這本《人與自然》講述了許多生命的傳奇故事,令我大開眼界、愛不釋手。 以後我還要繼續看。

自然讀書筆記3篇範例
《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讀書筆記自然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近日,閱讀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感嘆於他時刻對教育教學的反思,感嘆於他用整個身心與學生融爲一體,感嘆於他的生命與使命同行,讓自己手足舞蹈於校園,心靈飛翔於社會。

李鎮西老師的一篇隨筆《讓孩子們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筆者的共鳴!文中引用了孔子對學生志向的引導頗耐人尋味:一次聊天,當孔子問及學生們的志向時,子路等人躊躇滿志地大談治國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爲然。孔子的弟子曾點則認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子的意思是說,在暮春三月的時候,穿上春天的服裝,相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裏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着歌兒走回來。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來,似乎並不崇高,但他的話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鳴,孔子情不自禁長嘆一聲道:“吾與點也!”

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一個推崇教育和諧的孔子。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孔子的儒家思想貫穿至今,成爲很多教育家乃至整個社會加以推崇的學派。但我們同樣發現,我們可能還沒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潛意識地加入了我們不同朝代對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來越傾向於我們所希望出現的教育局面。而這個故事卻讓我們發現,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美麗畫面。想想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或席地而坐談經論道,或迎風而跑歌詠舞蹈,他們的歌聲在春風和陽光之中流淌,他們的笑聲在藍天和白雲之間飄蕩……

現如今,我們的孩子生活應該是不單調的,至少比起我們這一代的人,他們身邊的資源絕對是豐富的。電視、電腦和書籍讓現在的孩子早早地見識到山外的山,人外的人,見識可謂寬廣、視野可謂開闊,如果有機會在假期出去遊覽大好河山時,學生完全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但是現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長的意願下生活,被關在屋子裏學這個,學那個,少了很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少了很多和夥伴遊戲的機會,少了很多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少了很多動手實踐的機會。

想起自己小時候,生活因沒有玩具、沒有電視等,恰恰一直在大自然中徜徉。春天,藉着割草的時間,我們躺在油菜地裏捉迷藏,以致玩到天黑才發現自己的草籃子裏只有零星的幾把草而已。無奈何,爲了不至於捱罵,胡亂的扯上幾把嫩草,惶惶然地回去,偷偷地溜進家門。假若父母勞作還沒回家,這劫也算過了;反之,一頓臭罵肯定少不了。即使這樣,第二天,這幫頑童又會湊在一起,玩磨石子、拋沙包、翻軍旗、跳橡皮筋等一些自創的遊戲。那時,我們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製作的,遊戲規則也是幾個孩子湊在一起一起決定的。那時,我們遊戲的場所不在現在的公園和遊樂園,而是身邊的大自然。而大自然也給足了我們這幫孩子最富足的一面,讓我們的童年在它的懷抱中自由舒暢地呼吸和成長。如今回想起來,所有美的場景都是在大自然中。而筆者不能肯定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回想童年最美的場景也會是在大自然中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孩子們在沒有打開書本去按音節讀第一個詞之前,先讀幾頁世界上最美妙的書——大自然這本書。……到田野、到公園去吧,要從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會使你的學生成爲聰慧的探索者,成爲尋求真知、勤於治學的人,成爲詩人……詩的創作始於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銳化知覺,激發創造性思維,使言語爲個人體驗所充實。”李鎮西老師說:“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用身心直接閱讀大自然這本博大精深的書呢?”

筆者想借着這些教育先行者們的諄諄教導,呼籲我們所有的老師,請讓我們的孩子走向大自然吧!只要我們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不把他們的功課表填滿,不逼他們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的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那麼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會因爲豐富多彩、一輩子也挖掘不完的大自然而富足一輩子!

《大自然的語言》讀書筆記自然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說起大自然,人人都會神往。是啊,過慣了城市生活的人們,有誰不想去放鬆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裏空氣清新,有柔和的輕風,幽靜的草地,綠色的森林……讓人有種不受限制,無拘無束的感覺。

《大自然的語言》文章主要寫了大自然會說話,天上的白雲,螞蟻,蝌蚪,大鷹,大樹,魚,化石都代表着大自然不同的語言。讀了《大自然的語言》,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奇妙的,大自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都能告訴我們知識,可最重要的還是細心觀察,如果你不愛學習,粗心大意,就算非常有用的知識從你身邊走過,也是浪費,所以我們應該做每一件事的時候要細心觀察,尋找奧妙。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文章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甦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甦醒”,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爲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作準備。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爲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極其概括、雅緻,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爲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文章語言準確、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的“許多”一詞說數量,有範圍,不一概而論,措詞嚴謹。在說明物候現象的時候,先分說“植物”和“動物”,再概說“生物”,用詞處處都經過推敲。在說明影響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時列出了精確的數,舉出了確切的例子,並把例子加以比較,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同時還使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在這能讓你感到無拘無束的地方,也有着自己的語言,也像中國的漢那樣博大精深,就像詩中寫的:你看那天上的雲,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你看到地上的螞蟻,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着搬家,出門要帶雨傘。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號”?大自然在水面寫着:春天來到人間。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自然也有語言。”的確如此,大自然的語言處處可見,大自然孕育了我們,記載着點點滴滴我們鮮知的話題: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會聆聽大自然聲音的人,纔是真正的成功者,詩中提到的阿基米德、富蘭克林不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只有走進大自然,聽懂大自然的語言,才能領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撲向大自然的懷抱,擁抱大自然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