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青山處處埋忠骨》有感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7W

《青山處處埋忠骨》是小語第九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人文內涵豐富,感人至深。文章主要講述了毛主席驚悉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這個噩耗後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對毛岸英遺體是否歸葬作出艱難抉擇的過程,表現出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讀《青山處處埋忠骨》有感範文

讀《青山處處埋忠骨》有感

今天,讀了一篇文章《青山處處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毛澤東,感受了毛澤東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懷和不同凡響的偉人胸懷。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在中南海毛澤東臥室的寫字檯上,放着一封說了毛澤東的愛子在戰爭中光榮殉職,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隻一隻的吸着煙,要知道,自己最愛的人去世了,誰都會受到打擊,哇哇大哭。而毛澤東不一樣,同樣是悲傷,卻不希望別人一起悲傷,祕書這時走來說:“彭老總來電,說岸英是主席的長子,請求破格將遺體運回國。”對,就應該運回國,毛岸英是主席的兒子,應該運回國厚葬,朝鮮就不同了,那邊正在打仗,兵荒馬亂的,頂多埋到土裏,這怎麼行?可毛澤東卻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認爲兒子已經死了,自己當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鮮戰場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讀到這裏,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時具有凡人的情感和偉人的胸懷,在極度的悲傷時競能想到別人的感受,是我們平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簽字的瞬間下意識的躊躇了一會兒,是啊,這字一簽上,就意味着永遠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這是多麼殘忍多麼讓人難以忍受多麼那決定呀。

第二天早上,電文稿上寫着一行讓我熱淚盈眶的大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是誰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們的毛主席,當我讀到文章的最後一句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溼的枕巾時,透過這句話,我彷彿看到了夜深人靜時,一位慈愛的父親在牀上輾轉反側,彷彿聽到了,漫漫長夜,一位慈祥的父親在牀上失聲痛哭,是啊,老來喪子,誰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青山處處埋忠骨》聽課有感

上週,聆聽了我們年級張曉瓊老師執教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我深有感觸,深受啓發。這是一節原滋原味的隨堂課,整堂課樸實無華,沒有什麼花哨的環節,但張老師“天然去雕飾”,教學設計獨具匠心,教學風格“求真務實”,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把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薰陶落到了實處,使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現了張老師深厚的文本解讀功底和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

說實話,這是一篇比較難處理的課文。因爲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文本有很大的距離。通過查資料,學生可以對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瞭解,但文中表現的生離死別的痛苦,國小生是極少有體驗的,因此讓學生體會毛澤東喪子後極度悲傷的心情和常人難有的寬廣胸懷是有很大難度的。如何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帶領學生迅速走進文本,就成了教學這篇課文成功的關鍵。張老師的這堂課,在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把學生引進文本、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這方面,設計得很巧妙,成功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使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爲我們執教這類與學生生活有較大距離的課文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一、知人論世,營造氛圍

當今國小生與“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比較陌生,對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關事蹟知之甚少,這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解讀這篇課文有不小難度。因此,教學中補充相關背景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張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也很重視這一點,並做了精心的設計。

首先,張老師課前讓學生動手收集了“抗美援朝”的一些資料。課堂上不是簡單的呈現資料,而是把資料展示與課前精彩兩分鐘展示有機結合起來,請展示的同學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老師把與課文相關的重要信息板書到黑板上。特別板書“抗美援朝”的目的其實就是“保家衛國”,既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又爲課堂營造了氛圍,爲學生解讀文本做了知識鋪墊。

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結合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張老師巧妙而自然地補充了毛岸英成長經歷、犧牲經過等內容;最後總結深化時,又補充了此前爲了革命,毛主席相繼失去五位親人的資料。

由於時機把握恰當,過渡自然,這些資料的補充,並不讓人覺得累贅、多餘。反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毛岸英的犧牲對毛主席造成的傷害是多麼巨大,毛主席最後做出的抉擇是多麼偉大,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爲課堂營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了毛主席極度悲痛的心情和寬廣的胸懷。

二、抓住關鍵,解讀文本

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取決於執教者對文本精心、深入的解讀。老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教學的質量。教者只有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纔會產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課堂調控信心,纔敢勇於面對課堂教學中精彩預設與突然生成的挑戰;才能想出辦法來巧妙處理文本,創意設計出受到學生喜愛而又具實效的課堂教學。

這堂課,張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是深刻而透徹的。在教學設計中,張老師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準確把握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學的各個環節的關鍵瞭如指掌,在加上對學情的研究準確到位,整堂課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且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

如在整體感知文本時,她讓學生抓住文中三封電報內容作爲線索,使原來的“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這條線索一下子變得清晰簡單。根據這一線索,學生很快把文章的脈絡理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爲突破文章重難點做了良好的鋪墊。把文本中可供語文學習的“源”和“材”挖掘出來,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張老師遵循了語文教學的規律,牢牢抓住對關鍵詞句的解讀,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朗讀,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勾畫出重點詞句,加上批註,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師點撥,並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對話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朗讀中體會情感。

正因爲張老師在就教學設計中抓住了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很好地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順利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讀《青山處處埋忠骨》有感650字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問主要講了這樣一件事: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在參加“抗美援朝”的戰爭中不幸犧牲,毛主席很傷心。朱總司令希望把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而朝鮮人民希望把他安葬在朝鮮。再三猶豫後,毛主席在電報記錄稿上寫下一句話: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也就是說他同意了把毛岸英的屍體安葬朝鮮。

當我讀到“主席仰着頭望着天花板,強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這一句時,我忍不住流下熱淚。對於一個父親來說,自己的孩子比什麼都重要。而如今,偉大領袖毛澤東也失去了自己的長子,怎能不傷心萬分?當我又讀到“祕書將電報記錄稿交給主席簽字的一瞬間,主席下意識躊躇了一會,那神情分明在說,岸英難道真的不再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見了?”這一段時,我心中充滿了對主席的理解與惋惜。是呀,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誰又能那麼果斷堅決呢?

但儘管如此,偉大的毛主席也依舊尊重朝鮮人民的意願,把岸英的遺體安葬在了朝鮮。這前後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比,毛主席無比傷心,卻仍舊爲了維護兩國的友好關係而順從朝鮮人民的意願,多麼無私,多麼偉大!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一句詩,多麼有道理!它象徵着壯士仁人,象徵着祖國的大好河山,象徵着毛主席博大、寬廣的胸懷。學了這一課,我更加體會到了革命先輩的艱苦,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正是有了像毛岸英這樣爲國捐軀的人,我們纔會有幸福生活。沐浴在歷史的陽光下,我們更要好好學習,決不辜負爲這大好河山捐出生命的壯士!

讀《青山處處埋忠骨》有感650字

今天,讀了一篇文章《青山處處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毛澤東,感受了毛澤東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懷和不同凡響的偉人胸懷。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在中南海毛澤東臥室的寫字檯上,放着一封說了毛澤東的愛子在戰爭中光榮殉職,收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隻一隻的吸着煙,要知道,自己最愛的人去世了,誰都會受到打擊,哇哇大哭。而毛澤東不一樣,同樣是悲傷,卻不希望別人一起悲傷,祕書這時走來說:“彭老總來電,說岸英是主席的長子,請求破格將遺體運回國。”對,就應該運回國,毛岸英是主席的兒子,應該運回國厚葬,朝鮮就不同了,那邊正在打仗,兵荒馬亂的,頂多埋到土裏,這怎麼行?可毛澤東卻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認爲兒子已經死了,自己當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鮮戰場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讀到這裏,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時具有凡人的情感和偉人的胸懷,在極度的悲傷時競能想到別人的感受,是我們平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簽字的瞬間下意識的躊躇了一會兒,是啊,這字一簽上,就意味着永遠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這是多麼殘忍多麼讓人難以忍受多麼那決定呀。

第二天早上,電文稿上寫着一行讓我熱淚盈眶的大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是誰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們的毛主席,當我讀到文章的最後一句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溼的枕巾時,透過這句話,我彷彿看到了夜深人靜時,一位慈愛的父親在牀上輾轉反側,彷彿聽到了,漫漫長夜,一位慈祥的父親在牀上失聲痛哭,是啊,老來喪子,誰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偉大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