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作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6W

悲劇就是悲劇,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輕的生命終結了。帶着父母雙重夢想的生命……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爲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無聲告白》讀後感1000字作文

《無聲告白》讀後感

這本被稱爲“橫掃美國亞馬遜排行榜”的書,與其說是懸疑類小說,不如說是一本有關愛和教育的傑作。每一個看完了《無聲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對這部小說作一個簡短的介紹:

小說開篇便告訴讀者,迪莉婭死了,就此埋下伏筆:她怎樣死的隨着作者謀篇佈局的深入,讀者漸漸自己撥開了真相的面紗: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愛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對其百般關注、在她死後痛不欲生的人,實際上是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

書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與上一代人有關。她的母親是一個不甘平庸、期望與衆不同的女人,最終卻還是嫁人生子,成爲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儘管中途她掙扎過,沒留下隻言片語離開這個家,期望繼續完成擱置的夢想,但卻因腹中孕育了第三個小生命——漢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暫的離去卻在迪莉婭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陰影。迪莉婭要努力地扮演好一個讓父母滿意的主角。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興趣,她的交友,她的未來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亞過於成熟的心智,讓她不能擺脫這種期盼,以致於發生了之後的杯具。

我以爲在開放民主的美國很少有這種事情,之後才發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家長習慣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爸爸覺得就應學珠算,媽媽覺得就應學舞蹈,沒有人問孩子喜歡什麼。看到書中有一處這樣描述“她每次都是真心徵求女兒的意見,但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口的時候緊張地屏住了呼吸,在聽到女兒的是的之後,呼吸纔會恢復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沒有任何一處的落筆是粗疏的,用詞精準而剋制。

看似幸福的這一家,其實並沒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隱忍和退讓都是爲了維護這個家的平衡。

“我的大腦裏總是憧憬着另一種生活,但實際狀況事與願違。”這是瑪麗琳第一次離家出走時留下的字條,之後自己又撕碎了,能夠說所有軌跡的正是從這件事情開始偏離。她期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兒能夠過得和自己不一樣,能夠與衆不同,所以給了女兒很多期盼。而詹姆斯則因爲自己是中國人如此與衆不同的特質一向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圍的人一樣。所以他也期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彌補自己不善交際的弱點,廣交好友。所以莉迪亞就擔任了這個平衡家庭裏面各種需要的主角。

至於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說的祕密。在父母面前,他們顯得有些剩餘。所有的愛和溫柔的注視,親吻都是屬於莉迪亞的。他們的心裏肯定都這樣想過。但是沒有一個人跑去和父母說期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明白我是誰,我要什麼。至少我不恐懼。”對於局外人傑克,我一向很佩服。我覺得他是整本書裏面活得最自由的一個人。或許有人會反擊因爲他從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載父母的夢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來就是不公平的。

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家庭以及個人道路,而且沒有任何一處落筆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歡這本書,因爲太過壓抑了。最後用書封面上的一句話作爲結束: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

終於讀完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本書不愧奪得20xx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故事編巧妙細緻,用詞精準。內容吸引讀者強烈地追求下文。直至揭示事件真相。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故事以16歲的女孩子——花季少女莉迪亞死亡爲開篇,層層剝離莉迪亞的死因爲線索。最終道出了父母“以愛之名,行謀殺之實”,令人心情沉重。

莉迪亞是家裏的大女兒,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對她生活上關懷備至。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父親將自己無法合羣的遺憾變成對她的諄諄教導。成爲醫生、交很多朋友,這兩件事成爲她生活的全部,然而這並非她所願。使莉迪亞承受巨大的壓力,直到有一天,她無法承受而自殺死去。

莉迪亞的父親——華裔大學教授,詹姆斯•李是一個內心壓抑的男人,他的壓抑來自於他從小的生活環境,作爲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底層後代,從小被排擠和孤立,自覺低人一等。最大的理想就是融入白人的世界。而他又將這一切傳遞給了他的下一代身上。

身爲一個哈佛大學肄業女大學生,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的內心始終有難以釋懷的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是那麼渴望被這個社會的認可,那麼渴望與衆不同。她的夢想和生活無法完美統一。瑪麗琳的痛苦也是無比真實的,她愛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卻又過着不是她真正想要過的生活,在莉迪亞只有5歲某一天的早晨,瑪麗琳不辭而別去外地求學以完成自己出人投地的夢想

當瑪麗琳因懷孕第三個孩子而不得己回家的時候,全家人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小心翼翼,尤其莉迪亞,容忍並接受母親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託在自己身上,她擔心自己哪怕一點微小的錯誤會讓母親再次離開。每到節日母親送給她的禮物是各種書籍以及一個聽診器,莉迪亞內心雖然不喜歡還是違心地假裝高興接受了。她利用暑假由母親安排學習代數,報名旁聽大學的生物課,星期一、三、五都有,整個夏天忙個不停。無論母親對她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她的回答總是“是的,是的,是的”。 莉迪亞——她是全家的中心,儘管她不願意成爲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着團結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着父母的夢想,壓抑着心底不斷涌起的苦澀泡沫。

終其一生,她都能聽到母親的心跳堅定有力的叫囂:醫生、醫生、醫生。她母親是如此渴望實現這個夢想,除了當醫生,莉迪亞無法想象自己能夠擁有別樣的未來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太陽圍着月亮轉、自然界沒有空氣一樣荒唐。但是她的成績在下滑,物理不及格,大學生物聽不懂。父親渴望她廣交朋友,母親想讓她成爲一名醫生,她都無力做到,內心感到絕望和崩潰。

更讓莉迪亞失望的是哥哥內斯即將離家去哈佛上大學,因爲哥哥原本能理解她,也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象沒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無援的她,沒有勇氣去面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圍,沒有勇氣去面對沒有同伴,沒有朋友的學校生活。逃離,唯有逃離,才能擺脫這一切!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她獨自一人來到家附近的碼頭的小船上,小船漫無目的漂呀漂,她覺得自己彷彿在太空漂浮,毫無羈絆,擺脫重負,於是翻身跨出小船,從此沉入永遠無法迴歸的水底。

看完《無聲告白》一書後,有兩點值得思考:

1、作爲母親的馬麗琳對於女兒莉迪亞的學習情況沒能和老師、家長、丈夫以及女兒本人有過任何溝通。對孩子成績下滑以及晚回家撒謊說在校學習等等聽之任之,沒有對出現的各種異常情況及時瞭解掌握。自我封閉而一意孤行,只知道不停地加壓,以至於孩子不堪重負。

2、馬麗琳有關自身幾件重大事件的處理上不理智,缺少規劃且性格偏執。一因未婚先孕大學肆業,影響了日後的就業與個人發展;二爲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顧及兩個幼小的孩子不辭而別,給孩子造成無法磨滅的心理陰影;三對待3個孩子不能一視同仁,出現嚴重的偏頗。

其實每個人都難免存在認知上的誤區,甚至盲區,每個人都很難走出自我的侷限。那麼及時的溝通交流以及學習和反思就顯得極有必要。

所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不斷成長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源泉。

《無聲告白》讀後感

不愛看悲劇,每每讀這樣的書都有種心塞塞的感覺,也許這是我個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麼吧?不討論我的心理軌跡,還是來看看我們仁慈的作者吧。

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畢業於哈佛大學。父母均爲科學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開篇就這麼寫着――“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她已經爲這部作品定下了調子,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劇。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尋找自我的路上要麼找到、要麼死!如此惡狠狠的開篇……

一個個體的終結可能會導致家庭的終結……繼而整個社會……。如果照這個線寫下去,我們看到的畫面將是一個晦暗的如霧霾籠罩的大地!那纔是真正的悲劇——沒有一絲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當我讀到莉迪亞不幸離世並非是她對人生的絕望而是爲了給自己勇氣找到真正的自己時,當這樣的悲劇僅僅是一個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誤時,我感嘆……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係。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鍊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劇就是悲劇,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輕的生命終結了。帶着父母雙重夢想的生命……

在這本書裏,我讀到了一個不和諧的節奏。書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實際行爲如此的不協調,甚至相反。他們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表達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說有這麼一個羣體。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他們活在自我的安逸狀態下,自己創造了一個封閉的一個自己想像出來的空間。並把自己的想像及愛強加與那個被愛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侶。有那麼一天,當真相打碎了這個夢……悲劇……來了。

好了,回到伍綺詩的無聲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裏即將肢解的家裏還有愛。大家都愛着彼此卻又用這份愛傷害着彼此。也許正因爲有愛才會看到這兒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天使,小小的漢娜就如一個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溫暖周圍的一切,卻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漢娜用自己的方式溫暖着家人……也同樣溫暖了我的心。有了漢娜這部悲劇纔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說那麼沉重的話題。我只想說找到自己並展示給愛人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學會溝通並坦誠的交流纔是避免悲劇的根本。在有愛的世界裏……告訴他你需要什麼就好。

還有一個題外話。我一直在想,在被畸變心理的父母關愛下如何成長爲心態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變心態的父母忽視才成就了漢娜?這算是幸運?那麼同樣被忽視的內森選擇了強大自己準備逃離又算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