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讀後感300字

來源:瑞文範文網 8.75K

讀《遙遠的島》有感

名著讀後感300字

在《成長的歲月》的《內心的成長》這個分目錄裏,有篇名叫《遙遠的島》的文章,給我們講述了兩個孩子內心成長的故事。

從前有兩個孩子,他們一心向往着海上的那個神祕而異彩紛呈的小島。可是當終於有一天,他們真的踏上這個小島之後,才發現,這只不過是一片不成樣子的荒野。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曾日夜嚮往的小島。他們回家之後一直很難過,也從此不再看這個小島了。

看了這篇文章之後,我感觸很深。從對夢的癡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每一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侯,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象畫,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向往的夢。小時侯,在我們的眼裏,周圍每個人都是笑着的,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可以畫成綠色,獅子,不會吃人……一切都是多麼美好啊。

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時間的飛逝,我們長高了,長大了,看到的東西多了,也懂得了不少。其實我們有很多夢想,當我們真的涉足期間,卻突然大失所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麼美好。我們總會慢慢發現,不是每個人都是笑着的,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圓滿的結局,天空,畢竟還是藍的,獅子,還是會吃人……

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選上看過的一篇作文。它講的是作者快國小畢業了,想考上重點中學。一天晚上,作者的媽媽請了重點中學的幾位老師到家裏來吃飯,並給他們送禮,讓他們幫幫忙,讓作者“順利”進入重點中學。作者當時感觸很深,也很詫異,重點中學不是隻有考好試才能進的嗎?爲什麼有些人學習不好也能進重點中學?大人卻對作者說:你是小孩,你不懂。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爲“自傳體三步曲”。我讀完《童年》,覺得它記載了高爾基鉛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遼沙的父親染上霍亂而早早過世了,3歲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貴的人,她的愛豐富了作者的心靈,可外祖父脾氣暴躁,這給阿遼沙沉重的打擊。阿遼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點甜,可他的母親卻把她兒子的這一點甜一同帶進了墳墓。阿遼沙讀完三年級,就永遠離開了他心愛的學校課堂,不久就走向人間,到人間去謀生。

在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節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實寫照,書中慈祥的外祖母那豐富,生動,優美的童話故事和民間歌謠使作者聽了大爲神往,就激發了他對正義事業的美好希望。

當我讀到這樣一段話的時候,深有感觸:

“我們的生活是令人驚奇的,這不僅因爲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層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饒和肥沃,而且還因爲從這層土壤裏仍然勝利地生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終將蘇生。”

讀了這樣一段話,開始我還不太理解,後來我才漸漸明白:它是想要告訴我們新的一代是如何堅忍不拔地頑強生長,並且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嚮往,把正在沉睡的民衆喚醒。我想這也是高爾基創作這本書的另一個用意吧。

我覺得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是可以讀多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樣。

第一次看《紅樓夢》是在讀高中時,當時看書更多注意故事情節,爲了更快知道最後的結局,書中的詩歌大多跳過了。看完後爲書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淚,不太喜歡薛寶釵,更喜歡林黛玉。

前年,女兒要看《紅樓夢》,幫她借了一本成人看的,她看了幾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再看了一遍。我才知道高中時沒有讀的詩歌寫得是多麼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寫不出《紅樓夢》,作者把他對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於小說裏,他用心寫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認爲《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盡頭,名、利皆是空,不要爲他人做嫁衣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也許,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