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京的導遊詞分享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3W

導遊證準備要考試了,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北京的導遊詞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北京的導遊詞分享

北海公園旅遊風景區

瞭解北海公園

開放時間:淡季:6:30~20:00;旺季:6:00~21:00

11月、12月、1月-3月:19:30止票 4月、5月、9月、10月:20:30止票 6月-8月:21:30止票

門票價格:旺季10元,淡季:5元;瓊島:10元,團城:1元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聯票:20元/人淡季(11月1日-3月31日):聯票:15元/人

電 話:010-64033225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1號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城內景山西側,在故宮的西北面,與中海、南海合稱三海。這裏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闢爲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

北海公園繼承了中國曆代的造園傳統,博採各地造園技藝所長,兼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北海公園經典旅遊線路

團城→普安殿→悅心殿→白塔→濠濮間→靜心齋→九龍壁→五龍亭→小西天→瓊島路

花上一天的時間,充分感受北海公園皇家園林的魅力

北海公園旅遊交通

公交:

到公園南門、西南門: 可乘坐5、101、103、109、124、685、614、619路公共汽車在北海公園站下車;

到公園東門: 可乘坐5、609路公共汽車在西板橋站下車;

到公園北門: 可乘坐13、42、107、111、118、609、701、623路公共汽車在北海公園站下車;

遊船:

北海公園內有小型船、大型船、擺渡船、特色船隻,四種類型的遊船提供,價格各有不同,可電話諮詢:010-64016935,64037993

北海公園美食小吃

北海公園內有幾家快餐店以及一些小賣鋪,遊客可根據自己需要進行購買,也可以自行帶一些方便攜帶的食品或飲料。此外,北海公園內有御膳堂。御膳飯莊技術力量雄厚,有七名得御廚真傳的廚師。

北海公園特色活動

荷花節:每年8月份,北海公園荷花盛放之時,都會舉辦荷花節。屆時在北海南門廣場、瓊華島東西側廣場展出的碧扇荷馨”、與荷共舞”、荷風嬉魚”等主題花壇會展出荷花及水生植物品種百餘種、千餘盆。

菊花節:每年11月至12月,北海公園都會舉行北京市市花菊花展”,屆時會展出數百品種的菊花,爭奇鬥豔,美不勝收。

祈福文化節: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六日至農曆正月初七日,北海公園舉辦迎春祈福文化節,以歷史文化傳統聖地---闡福寺爲中心,在全園營造仙境迎福、福寺祈福、盛世頌福的喜慶祥和氛圍,並將清乾隆時期在北海皇城御苑內舉行的闡福寺祈福盛典儀式復原展示給廣大遊客。

北海公園文化地理

北海公園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思佈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全園佔地69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這裏水面開闊,湖光塔影,蒼松翠柏,花木芬芳,亭臺樓閣,疊石巖洞,絢麗多姿,優如仙境。瓊島上有高67米的藏式白塔(建於1651年),還有清乾隆帝所題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陰碑石及假山、邃洞等。東北岸有畫舫齋、濠濮澗、鏡清齋、天王殿、五龍亭、九龍壁等建築;其南爲屹立水濱的北海團城,城上蔥鬱的松柏叢中有造型精巧的承光殿。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我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 的規制,並將北宋汴京艮嶽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爲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1420xx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爲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後,1920xx年北海闢爲公園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爲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公園導遊服務

(1)導遊服務時間爲9:00——16:00,週六、日及節假日不休息;

(2)中英文導遊均需提前一天預約;

(3)南門導遊服務中心,預約電話:64037972,64038055;

(4)北門導遊服務中心,預約電話:64062285;

(5)學生及團體預約優惠,詳情請致電:64037972。

北海公園九龍壁

北海公園的九龍壁是中國三座著名的九龍壁中建築最精、構圖最美的一座。

北海九龍壁由三部分組成,下層爲基座,也稱須彌座,爲束腰形,高2.09米,由75塊琉璃磚組成,雕有浮雕兩層琉璃獸,一層是麒麟、獅子、鹿、馬、羊、狗、兔等動物,另一層是小型行龍。獸、龍形象生動,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中部爲九龍壁的壁身主體,高3.72米,用426塊琉璃構件分六層拼砌而成九條飛龍。上部爲斗拱裝飾,琉璃瓦獸頂歇山式。北海九龍壁東西兩端分別是旭日東昇”、明月當空”的圖案。九龍壁中央對正着代王府,姿態端正,龍頭向上,龍身向上彎曲,九龍壁的主龍爲正黃色,正視王府大門。主龍左右的兩條龍爲淺黃色,龍頭朝東,龍尾回甩向中心龍,呈對稱狀。依次對稱的兩條龍龍頭向西,呈淡黃色。再其後是對稱狀的兩條寶藍色巨龍,最外邊(東西兩邊)的兩條龍呈黃綠色。九龍壁九龍張牙舞爪,氣勢磅礴,好似從天而降,騰雲駕霧,翻江倒海。九龍之間的背景是水草山石圖案,映襯烘托九龍成爲一個主體亦是個體,靈活多變,姿態優美動人。

北京明十三陵導遊詞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後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後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後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爲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爲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爲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爲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爲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爲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爲“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爲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爲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現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的標誌,是嘉靖年間製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在國內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雲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築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裏邊就是陵墓區。在門兩側都有刻着“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爲當時規定這些人進入陵區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裏也是禁區,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着,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的建築,裏邊有贔屓馱着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於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裏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沿着神道行走,會發現在神路兩側,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裏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着碑亭後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後立的順序排列。然後是武臣、文臣和勳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爲了體現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後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徵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後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聖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爲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櫺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着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後到了大宮門,現在我們就要已經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羣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於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後,朱棣就以靖難爲名,從北平發兵攻下南京,並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爲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爲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後仍然爲了鞏固明朝的統治而連年征戰,並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係。而他的賢內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編寫了《內訓》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佔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的建築,殿內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在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後人製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後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着萬曆皇帝的頭部,這象徵着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八達嶺景區觀光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八達嶺景區觀光旅遊。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望各能在八達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蹟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法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徵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遊客們,我們已經來到了著名的八達嶺長城,您向遠處看,可以發現這裏的長城分爲南、北兩峯,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往下面看是有兩個門洞和U字形的城牆緞怕讞甕城。在甕城牆上內外兩面都有垛口牆,四面拒敵。倘若敵人攻破關門涌入城內,將受到四面守城將圍殲,敵人如落甕中。甕城是長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八達嶺的甕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勢,東低西高,東窄西寬,僅有5000平方米。甕城內無井,水源缺乏,平常駐兵不多,守城部隊駐在西北三裏的岔道城。甕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館”,是供皇帝路過駐蹕或官員停留住宿的。甕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楣題額“北門鎖鑰”,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經講過。城門洞上,古進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門內安裝有木頂柱和鎖閂。平時,大門敞開,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戰時城門緊閉,嚴實堅固;一旦發出反擊號令,城門洞又是千軍萬馬發起衝鋒的出口。甕城的東門楣題額爲“居庸外填”,修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鎮”關城的城臺上,原來嵌有一塊石碑,爲明朝萬曆年間刻制。從碑文可以看一帶長城,先後經80多年時間才完成。這碑中還記錄着修築長城的時間、長度、主持官和管工頭、燒頭、窯匠頭、泥瓦匠頭和名字,以明確責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們中以看到來往不斷的車輛和從門洞穿過的遊人。這裏不僅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關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從這裏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慶,西北往宣化、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八達嶺也因此得名。

我們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側陳列着一門大炮,名爲“這時威大將軍”。這門炮炮身長2.85米,口徑105毫米,由於中炮身上鑄有“敕賜神威大將”而得名。字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見當時的軍工業是比較發達的。

北8樓是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樓,高達888.9米,建築也很有特色。原來還可登上敵樓觀山望 景,但目前爲了保護文物封了樓門。

從關城城臺到南峯的最高處南4樓,城牆長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爲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修復二層,從南3樓遺存的柱礎看,原來也有鋪房。

南峯長城以南4樓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蒼龍,宏偉壯觀。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千峯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峯。鎖鑰北門天設險,半哉峻嶺 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下降。南5樓與南6樓之間在長城的內側距城牆30米的山脊上,聳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的頂上,面闊三間,硬山頂,紅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瓏。這大概是當年“千總”的指揮所。

今天的長城,早已失去軍事價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廣大中外遊客,成爲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隨着旅遊業的發展,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會煥發出新的生機。以更優質的旅遊服務、更優美的旅遊環境迎接着大家的到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