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9W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大香山景區位於陝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爲主的景區,現有同善堂、奇峯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雲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8篇)

其中大香山寺位於大香山上。大香山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於符秦,興盛於姚秦,隋唐時尤爲興盛,迄今1600餘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聖地,被譽爲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聖果院於中峯,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後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曆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遊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2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爲香爐峯,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峯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云霧瀰漫,如嫋嫋升空的香菸,香山由此得名。 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佈,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裏。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峯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爲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燬,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蹟,唯有寺內的“聽法鬆”依然屹立。 香爐峯,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峯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峯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裏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1920xx年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並以此爲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後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爲香山“園中園”。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峯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鬥豔,古柏蒼松、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於明嘉靖年間,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迴廊環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臣僚。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3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着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爲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爲“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爲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菸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爲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檯等衆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爲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爲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爲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衆生視爲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啓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爲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爲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衆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檯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爲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衆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爲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擡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爲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爲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爲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爲沙礫岩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爲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纔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衆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爲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爲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爲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爲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爲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衛。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爲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爲“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爲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爲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爲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爲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爲“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4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爲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爲“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爲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菸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爲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檯等衆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爲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爲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爲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衆生視爲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啓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爲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爲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衆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檯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爲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衆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爲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擡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爲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爲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爲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爲沙礫岩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爲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纔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衆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爲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爲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爲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爲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爲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衛。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爲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爲“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爲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爲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爲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爲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爲“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後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並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裏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爲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爲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裏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蹟,進行一次紅之旅。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首先感謝您選擇天聖旅行團的北京香山一日遊,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穆,希望大家今天會十分開心哦。好啦,說了這麼多,時間也在慢慢地過去,一眨眼間已經到達了香山公園。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郊,佔地180餘公頃,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

香山早在1186年就出現了人文景觀。香山寺曾爲京西寺廟之冠。清代,乾隆皇帝曾在此大興土木建成靜宜園二十八景,香山、靜宜園佔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園"中的一山一園。1860、1920xx年,香山、靜宜園先後遭到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焚燬。

1956年,香山作爲人民公園對外開放,五十年來,香山公園以優美的環境、優良的秩序、優質的服務和優秀的文化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1993年至今每年被評爲首都文明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爲AAAA景區,20xx年被評爲第一批北京市精品公園,20xx年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香山公園文物古蹟衆多,亭臺樓閣似星辰遍佈山林之間,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碧雲寺";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毛澤東主席工作生活過的"雙清別墅";有緬懷世紀偉人的紀念勝地"孫中山紀念堂";有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有頗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見心齋"等景區。

人們把北京西郊比作北京現代化大都市的"後花園"。那麼,歷史悠久的香山公園便以"春天山花爛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紅葉飄丹,冬林銀妝素裹"的自然景觀,成爲北京西郊的綠谷"氧吧"。公園內樹木繁多,森林覆蓋率達96%,僅古樹名木就有5800餘株,佔北京城區的四分之一,公園具有獨特的"山川、名泉、古樹、紅葉"資源。香山紅葉馳名中外,1986年被評爲"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爲首都秋季最靚麗的一道景觀,每到深秋時節,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齊聚香山,共賞秋色。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現在大家自由觀賞,下午三點到這裏來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6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築古樸渾厚,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該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20xx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後),樑王武三思奏請武則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爲“香山寺”。當時的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誌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20xx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爲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爲“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里,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

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爲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樑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遊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爲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爲“蔣宋別墅”。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爲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於20xx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xx年年底到20xx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鑑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鉢塔等作爲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香山寺自創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看過"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7

洛陽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20xx年),盛唐時期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女皇武則天曾在此留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晚年居於此,自號“香山居士”。

香山寺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文化內涵深厚,位於伊河東岸,與西山石窟隔河相望,與東山石窟、白園並肩而立。香山寺始建於公元520xx年,在盛唐時期規模居於“龍門十寺”之首。在歷史上香山寺經歷4次大規模維修。1936年,爲慶祝蔣介石五十壽辰,在寺肉建造了後來被稱爲“蔣宋別墅”的二層小樓。20xx年前後對香山寺進行了第5次大修。新香山寺借鑑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鉢塔等歷史文物進行修繕,並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與龍門石窟隔伊河相望,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516),於唐天授元年(690)重修,並正式命名爲“香山寺”。那時候武則天常常親駕遊幸,並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喜愛香山寺的還有大詩人白居易。唐大和六年(832),他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到了晚年,白居易更是常任於此,自稱“香山居士”。“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對香山寺的喜愛躍然紙上。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8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爲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爲“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爲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菸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爲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檯等衆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爲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爲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爲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衆生視爲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啓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爲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爲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衆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檯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爲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衆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爲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擡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爲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爲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爲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爲沙礫岩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爲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纔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衆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爲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爲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爲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爲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爲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衛。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爲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爲“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爲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爲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爲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爲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爲“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後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並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裏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爲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爲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裏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蹟,進行一次紅之旅。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9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就是鐘樓,位於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於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隨着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曆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爲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迴廊環繞,裏面爲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裏,陳列着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傢俱,四面門上佈滿浮雕畫,風格厚朴生動。樓頂爲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着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在這口鐘收藏於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但景雲鍾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爲了將景雲鍾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雲鍾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牆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陝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讚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後,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築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爲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爲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爲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築爲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爲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爲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於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迴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雲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華清池參觀,今天就由我來爲大家講解這裏的山、這裏的水,以及曾經發生在這裏並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第一部分:驪山得名,峯火戲諸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位於陝西省臨潼區(縣)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 30 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這就是著名的驪山。由於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驪”在下漢語裏是黑色駿馬的意思。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豔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爲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也成爲關中八景之一。

大家請看驪山山峯最這一處,這就是坐落在驪山西秀嶺上的峯火臺。大家都知道,峯火臺是古代發信號調兵遣將的一種報警設置,就在公元前 779 年,也就是周朝末期,褒國爲取悅周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進宮後幽王便不理朝政,集衆愛於褒姒一身,不但廢了皇后,而且立了褒姒之子伯服爲太子。可是褒姒卻終日悶悶不樂,爲博得美人一笑,幽王說“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金千兩。”於是奸臣出計,點燃驪山的峯火,各路諸侯見到狼煙四起,趕來救駕,此時褒姒見驚恐萬分的各路諸侯,卻嫣然一笑,幽王驚喜若狂。公元前 771 年,當真正的戰事來臨時,幽王再次點驪山燃峯火時,各諸侯卻以爲仍是在爲取悅,無人救駕,西周就此滅亡。這也就是我們曾聽說過的“周幽王峯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

(第二部分:九龍湖,飛霜殿)

好了,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盪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它屬於華清池的西區。大家一定會問這裏爲什麼以“九龍”爲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個區域,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爲九龍之數,因而以九龍命名。

我們再來看這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是在這裏演繹了一段人間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當年在華清池建造了怎樣的宮殿。這個飛檐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宮殿中。這裏紅柱挺立,迴廊環繞,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鳳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示了皇家建築的氣派。

(第三部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溫泉水源。)

說起楊貴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 17 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 735 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爲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5 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令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 745 年,楊玉環被冊封爲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爲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裏就這樣寫道:“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那時楊貴妃才 38 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 742 年至 756 年的 14 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 43 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剛纔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爲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麼,我們現在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峯山勢構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臺宮殿,遍佈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築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溫泉爲中心。這裏保存着 5 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俗稱“貴妃池”,因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一方面用海棠花的豔麗襯托貴妃的嬌美,另一方面用海棠花的造型形象比喻楊貴妃豐腴的形體。整個湯池呈現了唐代的協調的美學觀念。不僅如此,湯池的供水系統也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池底正中有一直徑爲 10CM 的進水口,進水口上裝蓮花噴頭,寓意爲海棠花蕊,下接陶製水管道,與溫泉總源相通。溫泉因自然壓力從花蕊中自動噴灑出。

蓮花湯,是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湯池,也稱“御湯九龍殿”。宮殿面積達 400 多平方米,有內殿外殿之分,御湯可儲水 100 近立方米。儼然一座龐大的室內游泳池,充分顯示出唐代追求恢弘大氣的社會風尚及皇權神授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蓮花湯造型獨特,呈寫實的蓮花狀,這自然與宗教觀念相融合,將沐浴看作是與自然的溝通,最終實現“天人合一”,這也是唐人心目中沐浴的最高境界。也深刻反映出玄宗皇帝對人間現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着。

星辰湯,是唐太宗李世民“湯泉宮”的文化遺存,專供唐太宗所用。原名“御湯”,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信奉“天人合一”說的唐玄宗便將酷像北斗七星的“御湯”更名爲“星辰”湯。很顯然,這些用意就是想企求蒼天鬥保佑李氏王朝,永固帝位。

尚食湯,形制小,工藝簡單,並無奇特造型,相對於前面的御用湯池,顯然沐浴者的地位不及前者。據推斷,尚食湯在華清宮可解釋爲皇帝賞賜給等級較高的隨行內待宮員的沐浴場所。

還有一個湯池是太子湯,顧名思義,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地方。

其實,在華清池沐浴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並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陝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爲他們遊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浴池面積約有 3000 平方米,可供 400 餘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 110 餘噸,水溫達 43 度。其水質優良,頗具醫療功效,極適宜沐浴。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遊人遊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一旦完浴後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

(第四部分:環園——西安事變,五間亭,兵諫亭)

華清池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裏。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園。

1936 年 12 月 12 日 ,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戰議和、聯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大家看到的這一字排開的 5 間房屋,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我們可不能小看這五間房子,當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裏; 1934 年修葺後,這裏又成國.民黨高官遊覽休想的場所; 1936 年 10 月、 12 月蔣介石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爲“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裏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 12 日凌晨 6 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今天,在五間廳內,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牀、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我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痕跡。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 4 米,寬 2.5 米的石亭,建於 1946 年 3 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當時名曰“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爲“捉蔣亭”; 1986 年 12 月在紀念“西安事變” 50 週年前夕,再次易名爲“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景區的講解就到這裏了,謝謝大家!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鵲橋仙.登大香山

層巒疊嶂,萬山紅遍,鬱郁香山盡染。莫道秋闌索蕭寒,霜紅蓋過春菲豔。

時光易逝,風光無限,節物自佔戀念。順應天意樂陶陶,閒來野陌慵冉冉。

大香山景區位於陝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爲主的景區,現有同善堂、奇峯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雲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其中大香山寺位於大香山上。大香山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於符秦,興盛於姚秦,隋唐時尤爲興盛,迄今1600餘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聖地,被譽爲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聖果院於中峯,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後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曆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遊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香山寺位於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築古樸渾厚,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並肩鄰立。該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後),樑王武三思奏請武則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爲“香山寺”。當時的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誌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並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爲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爲“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里,家人遵囑將其葬於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

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於此,爲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樑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遊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於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後,爲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爲“蔣宋別墅”。解放後,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爲了實施“旅遊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遊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於20__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20__年底到20__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鑑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鉢塔等作爲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香山寺自創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爲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爲“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爲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菸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爲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檯等衆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爲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爲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爲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衆生視爲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啓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爲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爲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衆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檯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爲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衆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爲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擡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爲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爲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爲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爲沙礫岩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爲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纔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衆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爲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爲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爲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爲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爲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衛。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爲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爲“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爲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爲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爲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爲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爲“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後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並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裏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爲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爲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裏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蹟,進行一次紅之旅。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香山雄踞于山東萊蕪西北部的大王莊鎮境內,是山東香山國際旅遊度假區的自然風景區之一,是萊蕪市第一高山,和東嶽泰山一脈相承,傲立於魯中地區的連綿羣山之中,主峯918.7米,因山中盛產香草得名。

作爲自然風景區,松樹、槐樹等植被密佈山間。香山擁有玉皇極頂、香山行宮、蝴蝶泉、一線天、十八盤、香山紅葉、香山黃葉、唐朝板栗園、槐香園、萬畝林海草原、岩石地質公園等景點,更有以天上人家景點九天大峽谷爲代表的九大水系等景點。香山作爲萊蕪名山、神山之一,以其悠久的歷史、旖旎的風光、獨特的風姿和氣絕雲天的雄偉,受到世人的矚目。

香山日出 清晨來到香山之巔極目遠眺,半睡半醒的泰萊平原,萬物甜甜的沉靜在雲海晨曦裏,一陣清風吹來攪動數片白雲,就好像慈祥的香山老母清晨給孩子裹裹被子。此時一縷紅霞豔抹在雲海之間,那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雲海有些抖動,太陽一顫一顫的升起來,天宇間萬紫千紅。香山日出以她那獨特的魅力向人們宣佈:來吧!來香山看日出!

香山雲海 剛看過香山日出的人們,還沒走出那如夢如幻的太虛,又一幅雲海奇觀令你震撼,叫你神魂顛倒。有人要問:那雲海奇觀怎麼個好法?有詩爲證。

萊時無影去蕪蹤,飄飄渺渺滄海中。

疑是蓬萊三仙島,朝霞半退現半城。

朝霞雲海半退半留時萊城初露,時隱時現,如海市蜃樓般奇幻,如蓬萊仙境般婀娜,令人歎爲觀止,萊蕪是否因此而得名呢?

香山紅葉 香山紅葉紅的嬌豔,紅的鬼魅,相信你看到後,永遠都無法忘記那透明的香山紅葉。

香山大佛 在香山兩界山朝聖臺,憑欄北望,又有三峯相連,一尊睡佛頭朝西腳朝東,連綿數裏仰天而眠,慈祥聖潔,睡態可掬,躬膝探足,雙足沐浴在龍尾湖中。自然界鬼斧神工,令人歎爲觀止。

香山石林 香山石林位於下石屋山莊對面,上有二龜獻寶,下有小橋流水,人稱小蓬萊。遠眺石林各有其象,如百官上朝躬身面聖,尊尊朝向主峯俯首,姿態萬千,栩栩如生。

陽溪觀梅 從宅科村東沿溪而上,通過萬慄園,一直到嶺上山口的一段山溪,西邊多有淨沙,沙內有一種小生物,體小如瓜子,身形如土元,長着牛頭牛角,是味名貴中藥,是補腎靈丹壯陽之寶,叫做陽牛。據史書記載有陽牛的溪澗爲陽溪,在國內甚少。宅科陽溪更神奇的地方是沿溪兩側盛開珍珠梅,珍珠梅雖是名貴之花,然而在陽溪兩側滿山都是,仲春開放,漫溪兩側潔白如雪,尤爲壯觀,由此陽溪觀梅就成了一道香山勝景。

香山之象 人們都知道桂林灕江之畔的香山,成爲桂林一絕,而香山龍尾湖畔的青山綠水中有一景觀,人稱小桂林,也有一象,栩栩如生,憨態可掬。據說此象寓意是成功之象,太平景象,遊人到此萬象更新,前途無量。

小蓬萊 小蓬萊在石林山下,兩溪相匯之處,這裏植被清奇,仙石參差妙趣橫生,過往行人無不駐足觀賞,置身其間大有超凡脫俗之感,炎炎夏日來此小憩頓覺清涼,暑氣全無,再來一杯山泉水那叫一個爽!

萬慄仙園 香山的栗子樹千姿百態,有的樹齡在百年千年以上,據說這栗子樹多是古時候的老奶奶所栽,那時交通不便,遠道而來的人們可以摘慄充飢。現下成了香山一景,來的人觀慄林心情舒暢,此爲來也有慄(利),去時摘點栗子帶回家與家人同享,這叫去也有慄(利)。

兩界山 下石屋南山就是兩界山,隨山道蜿蜒而止,來到山的東側有一片開闊地,相當平坦,開闊地東沿有個高臺,叫朝聖臺。朝聖臺上有觀仙閣,站在觀仙閣內憑欄南望,山色清秀氣象萬千。憑欄北望香山大佛頭朝西腳朝東,一攬無餘。

香山聖柳 香山有一種柳樹,干支鮮紅,樹幹層層有節如竹,被稱爲竹柳。這種樹祖居呼倫貝爾草原,可以抵擋風沙。20xx年,香山六君子之一的"永德君子張維建"千里迢迢移來此樹,植入香山。

九溪觀魚 香山共有九溪十八澗,最秀麗的莫過於由龍尾湖蜿蜒而入、上下石屋間的一段溪水。這段溪水清澈透明,沿溪兩側緣樹花蔭小橋流水,置身其間像在世外桃源。溪中生產高山魚類,多的令人目不暇接,夜晚拿手電筒在溪邊一照就有許多螃蟹龍蝦迎光而來,這些都是山澗之珍世上美味啊。

極頂攬月 來到香山之巔憑高西望,東嶽泰山近在眼前,同時還可以鳥瞰香山五嶺。

古樹風貌 當你來到香山腹地的小村莊,你一定被那樸素的民風,原汁原味的原始風貌所吸引。他們每家種着幾畝山地,吃的是無污染純綠色的五穀。綠樹紅屋小橋流水,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閒幽靜與世無爭。

柿柿紅火 深秋季節來到香山,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滿山的柿子,它果葉俱紅,乾枝古樸蒼勁。遠眺柿林,漫山紅遍,令人想起"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古詩。來到樹下石桌石凳,約一二好友,來一二山菜,喝一二杯山葡萄酒,說一二山間趣聞,吃一二鮮紅柿子,那真是紅紅火火,柿柿如意了。

看過"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小西山山脈東麓,距城20公里,佔地160公頃,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園.香山公園始建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1956年開闢爲人民公園,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現已成爲中外聞名的北京十大公園之一.

香山公園文物古蹟豐富珍貴,亭臺樓閣似星辰散佈山林之間.這裏有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 這裏有集明清兩代建築風格的寺院“碧雲寺”;這裏有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堂”;這裏有迎接六世班禪的行宮“宗鏡大昭之廟”;這裏有頗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見心齋”.

這裏有世紀偉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進駐北平最早居住和辦公的地方,雙清別墅;這裏有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靈柩暫厝地--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香山公園地勢崛峻,峯巒疊翠,泉沛林茂.主峯香爐峯(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公園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鳥啼蟲鳴,松鼠嬉鬧於溝壑林間.這裏春日繁花似錦、夏時涼爽宜人、冬來銀妝素裹.尤其是深秋時節,10萬株黃櫨如火如荼,氣勢磅礴,曾被評爲“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香山公園旅遊服務設施齊全.遊,可乘大型吊椅式遊覽索道(全長1400米,落差431米),西山美景、北京城廓盡收眼底.吃,松林餐廳環境優美,昆蟲野菜、泉水煮飯,別具風味.住,香山別墅功能齊全,是觀光旅遊、洽談會議、度假休閒的理想場所.住在這裏,悠閒散步即可到達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北京植物園、臥佛寺.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爲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爲“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爲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菸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爲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檯等衆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爲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爲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爲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衆生視爲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啓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爲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爲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衆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檯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爲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衆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爲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擡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爲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爲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爲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爲沙礫岩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爲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纔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衆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爲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爲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爲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爲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爲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衛。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爲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爲“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爲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爲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爲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爲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爲“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後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並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裏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爲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爲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裏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蹟,進行一次紅之旅。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爲香爐峯,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峯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云霧瀰漫,如嫋嫋升空的香菸,香山由此得名。 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佈,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裏。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峯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爲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後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燬,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蹟,唯有寺內的“聽法鬆”依然屹立。 香爐峯,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峯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峯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裏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1920xx年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並以此爲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後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爲香山“園中園”。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峯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鬥豔,古柏蒼松、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於明嘉靖年間,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迴廊環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臣僚。

篇有關陝西照金香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香山風景區位於銅川市耀州區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峯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着原始次生自然狀態。

香山景區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史料記載,景區內的大香山寺是陝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爲佛教聖地。香山是禪、教、律、密、淨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癒後特賜“宣慈昭佑”匾額於香山寺。後經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峯洞,建聖果院。至明萬曆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歷了兩次大的修葺,並正式命名爲“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爲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餘名,有田數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菸繞山林”的鼎盛場面。1920xx年,香山寺院遭火焚燬。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幾次修整,現仍爲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聖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景區內分佈着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檯等衆多遺蹟。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爲這裏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並最終在此應化爲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儘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峯)都冠名爲香山,但這裏仍被佛院衆生視爲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着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後,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並執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着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啓程,路經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後人叫此嶺爲插花嶺。妙善經十餘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髮爲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餘僧衆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長途跋涉,終於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隻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後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裏,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後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隻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着一條花斑巨蟒,閃動着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隻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衝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峯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想到自己兒次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後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峯崎峯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在的梳妝檯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爲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衆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峯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後製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後大病痊癒。他親臨大香山崎峯洞還願,發現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爲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裏,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於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牆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爲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於檐前土牆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擡頭仰望,前面三峯突起,峯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爲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說也爲信徒捐款修繕。它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築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蹟來讓我們遊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峯崖間正洞----奇峯洞,亦名“真身洞”,傳爲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後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聖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並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現,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峯洞上懸崖爲沙礫岩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地3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爲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後“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在進入聖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纔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餘,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着我們芸芸衆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爲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爲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後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爲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峯。西峯在三峯之中最高,也最爲險峻。峯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已破敗。再看東峯,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於香山東峯以北的樊家溝,爲明時左龍麓創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峯。龍泉寺四周翠峯環衛。寺後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爲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牆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爲“唐僧取經”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爲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爲佛教名山,上佛剎遍佈。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並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間房屋。據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爲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牆上繪有壁畫及對聯,分別爲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三世佛。據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其色,當地百姓分別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爲“天漿聖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鍾乳垂懸。九龍寨位於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紮於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後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並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裏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爲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爲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在那裏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蹟,進行一次紅之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