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西安鐘樓的導遊詞範文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2K

西安鐘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之一,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到西安鐘樓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西安鐘樓導遊詞,歡迎參考!

介紹西安鐘樓的導遊詞範文3篇
西安鐘樓導遊詞篇1

鐘樓地處西安繁華的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它古時用來在清晨敲鐘報時,故稱鐘樓 。從建成之日起,鐘樓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徵,現爲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鐘樓始建於1384年。鐘樓的基座是正方形,佔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寬35.5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樓爲磚木結構,高36米。外部重檐3層,但內部僅上下兩層。樓檐四角攢頂,檐下飾有彩繪斗拱。“斗拱”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築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觀。斗拱在 商代就已出現,在我國青銅器的花紋上,可以看到較完整的斗拱圖象。

特點: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巨鍾軼聞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着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西安鐘樓導遊詞篇2

西安鐘樓,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鐘樓處於西安的中心地帶,是古城的地標之一,以它爲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西安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西安的鼓樓,原先在西邊的廣濟街上,隨着城市中心東移,在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將鐘樓遷徙到了鼓樓東邊,今天的位置。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下部爲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頂部爲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覆着深綠色琉璃瓦,頂尖用真金鉑包裹。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門洞,門洞間互通,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門洞通過,如今門洞已封閉,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通道。

進入鐘樓的入口就在這地下通道內,有樓梯可盤旋登樓。鐘樓內有一口仿製“景雲鍾”,原件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20xx年),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裏。

站在鐘樓上,能夠看到從鐘樓延伸出來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鐘樓周邊西安最繁華的商區、及不遠處的鼓樓。

遊客在遊玩鐘樓時,還能欣賞到美妙的訪古表演,每天日間6場,具體演出時間可詳見官網。在鐘樓和鼓樓之間爲鐘鼓樓廣場,有音樂噴泉。

西安鐘樓導遊詞篇3

鐘樓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廣濟街口。萬曆九年遷址到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成爲一做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萬曆年間,關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作怪,於是知府將鐘樓遷到現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從此西安天下太平,萬民樂業。鐘樓正面的楹聯就反應了這段傳說。

明王朝定都南京後,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陝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陝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並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爲:“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爲險固”,提議遷都西安 。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憔悴,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築級別建成。

鐘樓建成198年後,經歷了一場整體搬遷。這次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擴有關,鐘樓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東遷歌》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整體遷移的過程。

鐘樓初建時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後的二百年間,西安城不斷擴建,在原來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着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天的地址,成爲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