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觀光導遊詞(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63K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

黃巢堡是當年黃巢義軍攻打長安時屯兵之處,這裏山險、林密、水闊、谷深。十萬甲士用頭巾兜裹,從長安城外運回黃土,鋪平了這座練兵臺,至今有-聲迴盪。黃巢堡景區以湖光山色、幽谷飛流、蒼山疊翠爲主要景觀。

陝西觀光導遊詞(通用17篇)

“黃巢堡”位於西安城30公里的東驪山腹地。羣山環抱,溪水環繞,四季常青。當地自古流傳下來的四句詩描述道:“上有青松蓋頂,下有四水圍城;前有千山掩護,後有五龍護送。”她猶如窈窕少女,卻紗幔遮掩不漏真容,她近在咫尺,卻至今鮮爲人知其“廬山真面目”。

“黃巢堡”古時人稱“九龍山”,。方圓十餘公里層巒疊嶂,溝壑連環,縱橫交錯,形成封閉之狀,地勢險峻如同兵陣;羣山土嶺之中生長着松柏、刺槐兼雜杏、慄、核桃等野生果樹,各種灌木、修竹茂密,谷幽林深,到處清泉溢出,溪水潺潺;常見狐兔奔走於溝坡,雉鶯飛逐於林間,百鳥啾啾,蹄聲婉轉,蟬鳴此起彼伏,蜜蜂振翅鳴奏,彩蝶起舞追逐,漫山遍野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吐芳證言。更有神奇妙趣之景、溝邊巖畔怪石嶙峋,或似窩虎盤踞、金蟾望天、羣馬爭飲,或如牧童弄笛,詩翁對月,衆僧拜佛……令人目不暇接,憑爾盡意想象。

今日的“黃巢堡”山清水秀,四季景新。雲白如棉飄動,霧靄如紗時生時消,忽晴忽雨,氣象萬千,山風徐徐,香隨飄至;溝坡遍佈果園,山果隨季不斷,林蔭深處藏房舍,坡上勞作耕田,樹杈頑童採果,三五村姑聚閒談,一幅真實的田園詩話,身臨其境,頓有飄然仙境之感;當地流傳着許多神奇故事,都同具體的山、石、林、水有關。這裏已被開發爲“黃巢堡森林公園”,欲尋世外桃源處,邀友一行到此來。

據史料記載,隋唐末年,(公元875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揭竿而起,自稱黃王“沖天大將軍”。先在南方福州、廣州等地轉戰,公元881年率軍從山東西進,一路英勇奮戰,攻破潼關,佔領了唐都長安,與當年12月在含元殿登基,建立了大齊農民政權。883年,由於起義軍內訌,朱溫叛變和唐王朝-重兵包圍剿殺,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鬥爭失敗了,同年4月義軍撤離長安。據民間流傳,黃巢撤出長安城後,爲了再攻長安,屯兵養馬,將部隊隱藏在東驪山深處這個羣山環繞、林木茂密、溝壑縱橫、形如口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裏既能藏兵,又距長安城很近,可以在攻城時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足見此地之隱蔽險要。

歷史滄桑千載,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英雄言志詩在中華大地廣爲流傳,膾灸人口。黃巢在此屯兵養馬,體恤百姓,爲民除害,深受人民愛戴。義軍撤後,當地人將原“九龍山”改爲“黃巢堡”,以示世代紀念。

“黃巢堡”景區內衆多的景點都有一段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只要你問及,憨厚好客的山民都回滔滔不絕地給你講述,讓你回味無窮。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2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是我國遠古時期的偉大人物。他率先民製衣冠,造舟車,營蠶桑,創文字,建醫學,定音律,演算數,平定戰亂,統一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被尊稱爲“人文初祖”。

據《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爲8500餘畝,下有沮水環繞,南與印臺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餘株,千年以上古柏3餘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黃帝陵園面積10餘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陵園入口處有“漢武仙台”,高數10米,拾級而上,縣城、東灣盡收眼底。

橋山東麓有軒轅廟,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餘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製祝文”與重修碑記。廟內有古柏13株,有高18米的被譽爲“世界柏樹之父”的“黃帝手植柏”和羣柏之奇的“漢武帝掛甲柏”,院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追日石”等景觀。孫中山、毛澤東、蔣中正及當代國家領導人-、李鵬的題文碑刻分佈於院內及碑亭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98年、20xx年清明節,由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親筆題寫的“香港迴歸紀念碑”及澳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親筆題寫的“澳門迴歸紀念碑”在廟內落成揭彩,爲廟院增添新的景觀。

1990年4月,-同志來黃陵視察期間,明確指出黃帝陵必須立即整修擴建,使之與其本身內涵價值相適應。1992年8月,大規模的黃帝陵整修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投資8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已於1997年清明節竣工。新建的廟前廣場、山門、印池、軒轅橋等掩映在綠樹紅花、湖光山色之間,使黃帝陵更顯莊嚴、肅穆、古樸、典雅。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3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於延安城北王家坪,建於1950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展館正門上方懸掛着紅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1996年被中宣部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xx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20xx年3月起免費開放。

館藏文物31130件,其中一級文物l34件,二級文物2236件,是全國革命類博物館藏品最多的紀念館之一。藏品有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棉紡、石刻、鐵器、手稿、文件、書報雜誌、貨幣、郵票、-等。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劉志丹用過的硯臺、皮帶、大衣、馬鞍;謝子長的眼鏡、手槍;紅二十七軍三團政委李赤然用過的公文包;毛澤東贈張明科的手槍;“小米加步槍”的文物組合;邊區參議會議員證;邊區政府紅色大印;李鼎銘的金屬私章和使用的狼皮褥子;中央醫院的出診箱、魏一齋用過的聽診器;延安時期氣象觀測設備;幹部學校的各種印章、教材、筆記、校旗;邊區軍民食用的豆錢錢、米糠、野菜,學習用的樺樹皮、馬蘭紙、自制的樺樹皮飯盒;新華化學廠生產的肥皂;兵工廠製造的武器;邊區銀行印鈔票的油滾、石板、印刷機及印刷紙幣、光華商品代價卷;大生產運動中頒發的獎狀、獎章、紀念證和宣傳材料;毛澤東等人的手稿及著作早期版本、題詞手跡;“四八”烈士遺物;延安時期出版的《新中華報》、《解放日報》、《解放週刊》、《邊區羣衆報》等等。其中有許多文物彌足珍貴,被列爲國家一級文物。“實事求是”石刻:這是l943年毛澤東爲中央黨校的題詞。鐫刻在四塊二尺見方的方石上,原嵌於中央黨校禮堂正門上方。1947年胡宗南軍隊進犯延安時,把禮堂全部毀壞。由於黨校師生事先將石刻從牆壁上取出,埋人地下,石刻倖免於難。建國後,延安師範學校在黨校原址上勞動時挖出了石刻,交於延安革命紀念館保存。石日晷:延安自然科學院使用過的計時器,採用當地粗沙石製成,長77釐米。寬41.5釐米,厚l9釐米,呈長方形,石塊上畫一半圓,圓心豎一短棍,棍影隨太陽升落不斷移動,對應於石塊所刻l.12鐘點。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時,埋於地下,1953年出土,交紀念館保存。炕桌:長51釐米,寬37.5釐米,高31.5釐米,黑漆斑駁。l936年2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東征紅軍駐進清澗縣袁家溝,當晚宿於農民白育才家中,毛澤東在此桌上辦公。次日,陝北大雪。2月7日,毛澤東伏案疾書,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毛澤東作詩的“書桌”就是這張小炕桌。毛澤東離開後,房東一直將之作爲傳家寶,精心保護ol972年被紀念館從袁家溝徵回展出。黃呢大衣:劉志丹烈士遺物。劉志丹在從事兵運工作時,得到這件大衣。後來送給高維嵩,劉志丹犧牲後,高維嵩把它交給母親保存,l953年,他贈送給紀念館。小青馬:毛澤東的座騎標本。鞍轡齊全,栩栩如生。西北局從三邊草地選購回延安,毛澤東的警衛員賀清華在南門外體育場試騎後決定留爲毛澤東的座騎。轉戰陝北途中,它是毛澤東的主要代步工具。一次,在部隊未發現敵情的情況下,它機警地把毛澤東馱在山崖隱蔽處,躲過了國民黨飛機的偵察。中共中央進駐北平後,小青馬作爲軍功馬被送到北京動物園飼養。隨着歲數的增大,毛色漸白,成了一匹白馬,1962年衰老而終,馬皮被製成標本。l964年8月,運回延安。據說,它臨終前,頭向中南海方向長嘶三聲,似同主人告別。

在衆多照片中,有一張照片特別能引起人們興趣。那就是新華社副社長石少華拍攝的《毛澤東在延安和兩個小八路親切談話》照片。1964年,毛澤東在北京設便宴招待石少華,談到他的攝影作品,特別問道:“你知道那兩個小八路是誰嗎?他們現在做什麼?”照片中個子高的小八路是張學思的通訊員安定寶,中間個矮的那位叫劉長貴,山西壽陽人,l937年參加紅軍,次年末到延安。1955年轉業到遼寧海城絲綢廠,任武裝部長,l993年因卡車撞倒電纜不幸被擊中而逝世。1939年4月的一天,毛澤東來參加“抗大”3週年紀念大會。上午8時許,毛澤東從乘坐的一輛淺灰色轎車上下來。安定寶和劉長貴跑上前去。毛澤東親切地問:“小同志,你們多大啦?”劉長貴搶答:“我十四,他十五。”毛澤東又問:“你們這麼小,爲什麼參加革命啊?”兩個小八路同聲回答:“爲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毛澤東很滿意地點了點頭,又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問:“你們來看我,知道我是誰嗎?”“知道,你叫毛主席。”毛澤東笑了:“不對,我不叫毛主席,叫毛澤東。”當得知兩個小八路都沒念過書時,他就在手心上教他們寫“毛澤東”3個字。當時在場的新華社記者石少華便拍下了這一歷史場面,成爲反映延安生活的經典作品。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4

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西部,地理座標處於東經106°18′-108°03′,北緯33°35′-35°06′,全市平均海拔618m。東西長156.6公里,南北寬160.6公里,是國家規劃建設的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城市,陝西省第二大城市,陝甘川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截止20xx年底全市轄渭濱區、金臺區、陳倉區、鳳翔縣、岐山縣、扶風縣、鳳縣、太白縣、眉縣、隴縣、千陽縣、麟遊縣等3區9縣和國家級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2年國家首批)、寶雞蟠龍新區、寶雞陸港新區、省級寶雞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處於西安、成都、蘭州、銀川四省會(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3.67萬人。

寶雞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明顯。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匯,連霍、寶平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0國道等幹線公路網四通八達,西寶客專正在加緊建設,是新歐亞大陸橋上通向我國西北、西南,東西貫通隴海、北連包蘭、南接成昆諸線的重要交通樞紐。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發祥地、佛骨聖地、青銅器之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館藏珍貴文物1萬多件,法門寺被稱爲“千載佛家聖地、萬世人文經典”,太白山被譽爲“中華南北界、神州分水嶺”,3A以上景區17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7個,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據《史記》記載,“炎帝生於姜水”(現在寶雞市區的清姜河),並在此“教民稼穡”、啓“日中爲市”,開啓了中華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3020xx年前的周族從岐山腳下壯大,建立了西周王朝,“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釣魚臺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廟印證着周人崛起的奧祕。寶雞傳統文化厚重,影響中華民族三千多年的《周禮》、《周易》和記載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膾炙人口的著名詩句、開中國詩歌之先河的《詩經》便誕生此地。

隋、唐兩朝皇帝避暑聖地九成宮,留下的《九成宮醴泉銘碑》被歷史文人墨客奉爲 “楷書法則”。更有國家4A級景區--隋唐皇家寺院法門寺因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而聞名於世,成爲“佛骨聖地”。寶雞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璀璨的民俗文化,岐山臊子面、木板年畫、刺繡剪紙、臉譜泥塑、民間社火等民俗瑰寶聲名遠播。近年來枕頭豬、泥塑羊和泥塑馬等民間工藝品三上國家生肖郵票,寶雞因此被譽爲“民間工藝美術之鄉”。寶雞還被稱爲“青銅器之鄉”,現己出土的青銅器多達兩萬件,因其數量多、規格高而聞名中外。寶雞工業基礎雄厚。寶雞是西部工業重鎮,是國家“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布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6戶,上市公司6戶,入駐世界500強企業4戶、中國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8戶,100多個產品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被國家確定爲先進製造業基地、新材料研發生產基地。

目前,正以大企業大集團爲引領,以“兩區多園”爲平臺,以高端化、集羣化爲方向,打造以“中國鈦谷”爲目標的千億鈦及鈦合金產業集羣,以“西部汽車城”爲目標的千億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產業集羣,以“西部裝備製造業名城”爲目標的500億石油鐵路裝備及機牀工具產業集羣,以麟北煤田開發爲重點的500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羣。寶雞是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西部唯一的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首批技術創新城市和知識產權示範市,擁有2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和20多個國家級、省級技術研發中心,各類人才35萬人,專利授權量在陝西僅次於西安。以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和良種繁育中心爲支撐的科技農業是陝西農業的一大特色,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商品糧和果、畜、菜生產基地。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5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0xx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爲陵,坐落在海拔1047.5米高的梁山上。梁山有三座山峯,北峯最高,即乾陵。

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陵前司馬道兩側排列有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刻124件。

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一對,石馬五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十對,四個門外各有石獅1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另外在南門外有爲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纔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

陝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峯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稀罕的。

半個世紀以來,發掘乾陵始終是個熱門話題,隨着我國考古技術的進步,讓武則天重見天日的時機成熟了麼?挖還是不挖?什麼時候挖?此時,我們呼籲國內外的有識之士參與討論,再次激活這個話題,旨在審視“科學發掘乾陵”的現實意義。

中國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政府在1957年,就公佈乾陵爲“陝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蹟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佈它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到20xx年底,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800萬人次。

然而,人們在乾陵司馬道下車,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地宮在哪裏?陵寢又在哪裏?幾乎所有的訪客遊完之後,都帶着一連串的問號悵然而歸。

人們有理由關注的是,陵墓裏究竟都有些什麼寶貝?武則天、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屍?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屍骨,借用現代化的造形技術復原,能否也讓人們重見武則天的真實風采?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靈崖寺位於略陽縣城東南3公里處,依山傍水,坐東向西,依託山岩上兩個天然大溶洞而建。寺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號稱“故道明珠”,“陝南小碑林”。靈崖寺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20xx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這裏自古就是周邊地區的宗教旅遊勝地,加之歷史悠久,各種傳說軼聞舉不勝舉。李白、杜甫、吳道子、李可染、于右任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有筆墨。

寺廟依地勢而建,山道依山蜿蜒,幽靜雅緻,路邊古木參天,綠葉成蔭。寺內有漢、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碑刻,前洞洞壁四周也有不少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書法研究價值,例如武則天的造字刻石,杜甫詩作石刻,有宋哲宗皇帝御書碑等。其中公元172年的漢隸名刻《M閣頌》更是享譽海內外。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7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爲 天下名陵 。位於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峯,因山爲陵。站在坦蕩的關中平原上,遙望雲霧繚繞的九峻山,矚目高聳的主峯,確如明代詩人趙崡所描述的 衆山忽破碎,突兀一青峯 。

九峻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樑拱舉,一峯獨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帶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後,襯托得陵山主峯更加孤聳回絕。九峻山主峯更有其多變的魅力,從正南方向望去,呈圓錐形,很有 刺破青天愕未殘 的氣勢;從東南方問望去,卻成三峯聚會,活像一座筆架,因而,徑陽、三原一帶人叫它 筆架山 ;從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鬥型,很有點像日本的富土山。

這些,給昭陵染上了神奇與浪漫的色彩。可想當年,陵區內遮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氤氳於九峻山頭的薄霧與雲霄,自當更增添了這座帝王陵墓森嚴與玄祕的氣氛。登上陵頂,勁風呼嘯,亂雲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左顧寒門,右盼乾陵。覽物思情,襟胸忽放,追憶先祖功業,激勵人生志節,倒還真有點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 的感覺,於休閒之時覓得此番情趣,不亦樂乎。號稱 昭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陵園佔地面積三十萬畝,周長60公里,轄四個鄉,陵園內有187座皇親國戚和文臣武將的陪葬墓。

昭陵陵園是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長樂公主、韋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壁畫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博物館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爲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遊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0xx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爲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爲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峯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峯設置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擡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峯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峯峭拔的北峯爲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峯爲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羣衆俗稱奶頭山。“以山爲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峯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爲如此築陵較爲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爲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衆,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纔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武則天生平介紹—述聖記碑—無字碑】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爲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爲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爲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爲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爲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爲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爲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爲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爲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爲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擡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爲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爲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爲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六十一尊王賓像之謎】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爲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衆說不一,有的說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爲中國皇帝侍衛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纔是乾陵石人崩潰、臺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閱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裏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爲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保存完好的乾陵】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峯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爲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爲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爲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

您可知道“天下溫泉二千六,惟有華清爲第一”的華清池嗎?華清池已有6020_年溫泉利用史和皇家園林史,相傳2720_年前,周幽王曾在此修建了“驪宮”,秦始皇建了“驪山湯”,到漢武帝時建“漢離宮”,到了唐代,唐玄宗在此興建規模宏大的華清宮,出現了“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的壯觀景象。而現在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上多次修繕、擴建的,規模僅是唐華清宮的十分之一。而它位於距西安30公里處的臨潼區,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而我們面前所看到的山便是驪山。而關於驪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其滿山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匹青蒼色的駿馬,故名驪山。一說這裏曾是古麗戎國所在地,所以叫驪山。而驪山自然景觀秀麗多姿,“入目晴霞紅一片,尚疑烽火自西來”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驪山之上建有老君殿、老母殿、烽火臺等,烽火臺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處。而半山腰處有一亭叫“兵諫亭”,是西安事變是蔣介石被捉的地方。從兵諫亭上行,就是長生殿遺址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對天盟誓之地。

楊貴妃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進入華清池的大門,只見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此時此刻,她脫下外裝,半披俗紗,足踩暖滑的驪山溫泉水,正準備沐浴。說起楊貴妃,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出生在陝西華陰,17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爲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5年後,由於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後宮三千粉黛無竟一人令唐玄宗中意,而此時,楊玉環進入到他的視線,於是他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愛情的序幕。公元745年,楊玉環被冊封爲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爲千古絕唱,甚至於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於不顧。真可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其時楊貴妃才38歲。據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20_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43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九龍宮—飛霜殿

各位遊客,現在映入我們眼前的這個湖叫九龍湖,此湖分成上下兩個湖,中間有九龍長堤東西橫貫。堤上東爲晨旭亭,西爲晚霞亭,與上湖南岸的龍吟謝相映成趣。堤壁間已有八龍吐水,與謝下伸一大龍頭合爲九龍之數,以體現_至尊。

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飛檐翹角、紅牆綠瓦的唐式建築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巢寢殿——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祕色彩的飛霜殿中。“飛霜”則是取每逢冬天雪花紛飛時獨有此殿前落雪爲霜之意。

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場

下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仿唐建築便是1990年建成開放的御湯遺址博物館,這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座湯池博物館。裏面保存着5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蓮花湯,又叫御湯九龍殿。是專門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蓮花池東西長10.6米,南北寬6米。分爲上下兩個平面,上平面四角有一定的曲線變化,呈一個寫實的蓮花狀:這個湯池下面是八邊形,八邊形體現八個方位,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下來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座無與倫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一件珍貴禮物。浴池被設計成一朵正在慢慢盛開的海棠,那6片綻放的花瓣輕輕地擁美人於一池,我們再來看浴池的用料。浴池東西長3.6米,南北寬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這種青石磨時稱墨石,其最大優點是美觀,還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兩層,是臺式結構。上層可扶可坐,共由18組券石組成。

浴池的整個結構可謂用。心良苦,設計精到。你們看池中間有個進水口,出土時有個漢白玉雕刻的蓮花底座。底座上邊接有蓮花噴頭,下邊接通陶水管,與泉水總源相通。水從蓮花噴頭噴出,飛珠走玉,水霧漫起。可以想象當楊貴妃沐浴時,不就是白居易《長恨歌》裏的“待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哪番動人情景嗎?但真正證明這是唐玄宗贈送的愛情禮物的是池中間的一塊條石。這條石是貴妃沐浴時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個“楊”字。

星辰湯是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比貴妃池要早100多年,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御用湯池。星辰湯離水源最近,水質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沒有管道,水直接涌進湯池。並且星辰湯爲一個露天湯池,晚上可看到星辰,別有一番情趣。

太子湯的沐浴者,顧名思義就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皇太子有李承乾、李治、李弘、李賢、李旦、李隆基等,而太子湯採用“星辰湯”排水道供水,既擺正了皇帝與皇太子之間的尊卑關係,又解決了禮制犯忌的問題,寓意着來自“星辰湯”的溫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澤.

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湯,是供尚食局官員和其他官員沐浴用的池子,規模小於太子湯,但考慮到多人沐浴,故建有多個進池口。

各位遊客,參觀完5座珍貴的古湯池,大家肯定十分好奇驪山溫泉的水是從何而來的?我們眼前的這座拱形的建築便是溫泉池的總源。我國有溫泉2700多處,是世界上溫

泉最多的國家之一。而華清池的驪山溫泉因開發利用早,並且受歷代帝王親睞而名冠諸泉之首,享有“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稱。溫泉,大多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沐浴溫泉,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具有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驪山溫泉水溫常年在43℃,水質純淨,具有醫療價值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較高。根據科學檢測,驪山溫泉水質屬低礦化、弱鹼性、中等放射性泉水,這些均達到了醫療用水的標準,故有“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的美稱.

下面,我們參觀的是華清池的東區一南北部,叫作環園。大家已經看到了一字排開的8問清代建築的廳房。再分一下,東邊有3間,叫桐蔭軒,也叫三門廳。而西邊那5間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

這五間廳可謂來歷不淺。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裏;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到陝西來,都以華清池爲“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裏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12日凌晨6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今天,當遊客們來到這裏,自然會重溫60多年前的一幕。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牀、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複製擺放。遊客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和蔣介石從這裏翻窗逃出後躲到驪山上的痕跡。

昔日的皇家園林、天子御湯,今日成了民衆的遊覽勝地。大家可華清池風景名勝區細細體味歷史的餘味。

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0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小雁塔。

小雁塔位於西安南郊的薦福寺內。它始建於公元720_年,擁有悠久的歷史。現在,它已經1300多歲了。唐代的時候,義淨法師從天竺取經回來後,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決定給義淨法師建一座塔,存放那些取來的經書。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小雁塔的面前。小雁塔原來有15層,高46米,在公元1556年,一場大地震把小雁塔的兩層塔尖震掉了,所以現在只剩下13層,高43。3米。從遠處看,小雁塔就像一個又瘦又高的錐子,它的塔身全都是用青磚建成的,南北各有一個門洞。

接下來,我們就從北門洞進去,看看裏面有什麼吧!看,小雁塔的每一層都是正方形的。內壁也都鋪滿了青磚,每一層之間都有青磚建的階梯和木頭做的扶手,可以讓人們攀登。在1300多年中,小雁塔有過一些破損。1965年,樑思成提出了“修舊如舊”的觀點,製造了一些與青磚類似的磚塊,用來修補小雁塔的破損之處。因此,小雁塔現在看起來還是很古樸,幾乎跟以前一樣。

小雁塔非常堅固,經歷了70多次地震也沒有倒塌。更神奇的是,公元1487年地震時,小雁塔中間裂了一條縫,但是幾年後,也就是公元1520_年的一次地震,又讓它身上的裂縫合在了一起。大家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在建造小雁塔的時候,它的地基是一個像碗一樣的圓形,無論多大的地震都不會被擠壓變形。

本次講解到此結束,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謝謝!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1

大家好!很高興做你們的導遊,下方就跟着我一齊去參觀,期望我們有一個快樂的旅程。

西安兵馬俑,它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總面積是二萬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號兵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農民伯伯打井時發現的,之後經過考古學家認真的工作,我們才明白兵馬俑是地下式土木結構,東西長二百三十米,南北寬六十二米,內有陶俑陶馬六千多件。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

兵馬俑博物館每年接待一百多萬中外遊客,許多名人都曾來那裏參觀,整個博物館佔地二百萬平方米,館區內樹林、花、草清香,環境幽雅。

爲了揭開秦始皇陵墓的奧祕,考古學家從六十年代初開始對陵園進行科學的鑽探的調查,最後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擁有一支雄兵千萬,由七千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他們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但由於我們現代世界技術達不到保護兵馬俑的要求,目前只有一號坑、二號坑出土,有幾個坑的輪廓已經出現,但停止挖掘的鑽探,其它的地下文物都被保護起來,以免遭到破壞。

西安兵馬俑,壯麗的景觀,世界獨有人土的美觀!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2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文昌門內三學街15號,原爲陝西省博物館,建於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曆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羣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爲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現有館藏文物

11000餘件,1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博物館本身即爲孔廟舊址,其建置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照壁、牌坊、泮池、櫺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等明清建築保存至今,並遵循着孔廟固有的建築格局,組成了一個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築羣。碑林博物館各陳列室主要展品介紹

第一陳列室陳列的是《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這些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當時爲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以供校對。《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第二陳列室陳列書法名碑,以唐代爲主。內容上,《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書法價值上,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聖教序碑》、歐陽詢《黃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張旭《斷千字文》、柳公權《玄祕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無一不是從古至今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其中僧懷仁花費20xx年心血,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聖教序碑》,再現了書聖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記,頌揚了卓越的佛學家玄奘,又有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被譽爲“三絕碑”。

第三陳列室陳列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體名碑。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等,隸書有漢《曹全碑》等,楷書有唐《臧懷恪碑》、《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行書有唐《慧堅禪師碑》等,草書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懷素千字文》、張旭《肚痛帖》等,都是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

第四陳列室陳列的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其中宋刻《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山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築和旅遊勝蹟都有參考價值。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3

勉縣的定軍山,拜謁一位“中華智多星”,他就是諸葛亮。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爲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並吳的軍事目標,也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爲嘔心瀝血的歲月。爲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武侯墓修於公元234年,它的特點之一是墓區內有兩座墓穴,均稱是真的。位於寢殿之後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35年。位於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於1799年。目前,孰真孰假,尚無定論。武侯墓的第二個特點是墓後種有世上少有的結子桂花樹,人稱 “護墓雙桂”。 武侯墓的第三個特點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義。定軍山,是蜀國北大門漢中的門戶,號稱“陝南十二連山一顆珠”。諸葛亮遺囑葬於此處,防止北方的強敵。正所謂 “生爲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下面我把諸葛亮的生平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年,天下軍閥割據,諸葛亮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囊陽),被稱爲“臥龍先生”。劉備爲了統一漢室天下,三顧茅廬,已成千古佳話。年方27歲的諸葛亮宏圖在胸,他分析了當時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劉備抗衡的曹操、孫權的勢力,一席話便劉備茅塞頓開。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劉備臨終的一句叮囑,一份寄託,便有了諸葛亮一句經典話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由於六出祁山的超負荷運轉,他的生命也隨着他的誓言隨風而去了!我們現在就來到了武侯墓。 大家會問,爲什麼叫“武侯墓”?是因爲諸葛亮輔佐劉備創建了蜀國,官至丞相,被封爲“武鄉侯”,死後劉禪溢封“忠武侯”,所以,人們就稱他的墳冢爲“武侯墓”。現在的武侯墓區,總佔地面積片萬平方米,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進入陵園大門,便可以看到山門內側的兩幅壁畫,分別是“三顧茅廬”和“諸葛亮臨終託付遺言”時的場景,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生涯。經過拜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殿。大殿前的匾額上書“功蓋三分”四個大字。請大家跟我走進這座雄偉寬敞、莊嚴肅穆的大殿。殿內正中神拿上端坐的便是集忠誠和智慧於一體的諸葛武侯,他左手持《六稻》書卷,右手按膝,羽扇綸巾,氣定神閒,伊然一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神態。兩書童侍立左右,一持寶劍,一棒印緩,拿下關興、張苞各持令箭、鋼鞭衛護兩側。威武雄壯、生動逼真的塑像,再現了當年的場景。武侯坐像後,還繪有屏風式壁畫四幅,內容都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例如:定軍山下老黃忠刀劈夏侯淵;諸葛亮三氣周喻等。這些短小精悍的畫面,突現了當年曆史歲月裏最爲精彩的瞬間。大殿後這一形如“覆鬥”的墳冢,就是諸葛武侯的長眠之所,家高5-6米,方圓60米,今人在四周砌八卦花牆,刻有很多的三國故事,以紀念這段歷史。墓向頭西腳東,暗示着“永懷西蜀,不忘北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鳳願,這也是孔明遺表中提出的,由費禕,呈奏後主:“丞相臨終;命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後主從之;擇吉日,親自送靈樞至定軍山安葬。墓家選在定軍山下,除了北伐曹魏八年之久而不忘統一大業外,更有喻意的是這獨特的地理環境也是吸引着諸葛亮的又一根據。他一生研練着周易八卦,死後爲自己算一清靜之所也是情理之中。當您登上定軍山,領略諸葛墓冢,只見九條山岡如巨龍騰伏,從四周翻滾而來匯聚於武侯墓,猶如壘起的屏障降服在周圍,故有“九龍捧聖”之美譽。凡來拜謁者,無不興嘆於此。在廟院之內,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古樸、通天的古柏,柏樹向來是“壽與天齊”的通靈、吉祥之物,而在諸葛墳冢一週分散着當時種植的翠柏54株,象徵着孔明的在生之年。這就是人們所稱的“護墓雙桂”。高30米以上,直徑1米以上,枝千四伸,猶如車蓋般遮護着墓冢.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4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衆,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纔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爲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爲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爲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爲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爲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爲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爲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爲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爲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爲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擡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爲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爲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爲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爲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石人絕大多數早已毀掉,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無法辨認,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爲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爲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給大家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活動參觀時間,一個半小時後我在無字碑處等大家集合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5

釣魚臺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潘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逝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釣魚臺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爲釣魚臺將再添新姿。

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臺”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說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裏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說是周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裏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爲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羣各具風格。

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臺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爲壯觀,現闢爲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臺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6

觀衆朋友,大家好!歡迎您踏訪古老的半坡遺址。

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它是在半坡遺址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的。館內現在仍保存着已發掘和未發掘過的部分遺址,通過對遺存物的特點進行分析和鑑定得知,這是一座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遺留下的村落遺址,距今已經六千多年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半坡姑娘雕塑,這位高挽着髮髻,面含微笑,秀美雋雅的半坡姑娘正蹲踞水邊,望着水面,凝神遐思,她手裏拿着的打水瓶子,正是六千年前半坡人使用的典型器物——尖底瓶。

也許您會問:這尊雕塑的寓意是什麼?六千年前的人類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吃什麼、住什麼、穿什麼?他們的婚姻形態是怎樣的?他們是天下爲公嗎?母系氏族就是女人掌管一切嗎?的確,六千年過去了,因爲那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半坡人留給了我們太多的神祕,太多的難解之謎!慶幸的是,半坡遺址的發掘,上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土,使我們有機會窺探那遙遠而不可知的年代,去撩開那一層層神祕的面紗。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神祕,去感受六千年前半坡人的生活!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我們即將看到的,是半坡人在六千年前居住生活過的地方。

這是遺址發掘前的一幅照片,這個扶黎耕作的農人可能不會想到,在他的腳下,一座舉世矚目的史前遺址即將展示於世人面前。

1953年春,在西北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半坡遺址被發現了。1954年秋至1957年夏季,由石興邦先生主持,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這裏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第一次對一處大型原始聚落遺址進行的田野發掘,揭露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1956年3月份,陳毅副總理途經西安,考察了正在發掘的半坡遺址,他感慨萬千,連聲讚歎,回到住所後仍難抑激動的心情,即興賦詩四首。第二天,就向國務院發了電報,建議撥款三十萬元建立半坡博物館。中央很快有了批覆,1956年9月20日,半坡博物館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現在我們來看半坡村落復原圖(或模型)。

半坡村落呈不規則圓形,以一條大圍溝爲界分爲三個部分:圍溝以內是居住區,溝外北邊是墓葬區,東邊是製陶區,村落中心有一條小溝穿過,將村落分成兩部分。總共發現房屋遺蹟46座,儲藏東西的地窖200多座,飼養家畜的圈欄2座,各種墓葬250

座,陶窯6座,各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達萬件之多。豐富的遺存證實這是一座距今6720xx年——5620xx年間的黃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它揭示了一段沒有文字記載的輝煌歷史。

半坡村落佈局嚴謹,建築井然有序:村落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在它的周圍,密佈着氏族成員居住的小房子,面積一般在十幾到二十多平方米,小房子的門朝向中心大房子,體現了當時的氏族是一個團結向心的整體。小房子是氏族內成年女子的住所,她們晚上在這裏接待外氏族前來走婚的男子,並與之結成對偶夫妻,開始一段時間的偶居生活,因此,半坡人的婚姻形態是對偶婚。大房子則是老人、兒童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舉行集體聚會、商討事務、舉行氏族議事會以及進行各種祭祀儀式的場所,相當於六千年前的“大會堂”。從村落的整體規劃佈局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着嚴密的社會組織,有着一定的制度規範,按照一定的風俗習慣和行爲方式生活着的高度發達的母系氏族聚落羣體,她們以血緣關係爲紐帶聯繫在一起,在一個女性氏族首領的帶領下,過着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尊老愛幼,人人平等,產品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

這裏就是半坡遺址,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經過發掘後的村莊原貌,六千年前,半坡人在這裏生活了千年之久。這是一座地面圓型房屋的遺蹟,門朝南開,有一個門道,柱洞呈圓形排列,形狀是扁長形,可知支撐房屋的木柱爲扁長木板。這種房屋在建築學上稱穹蘆狀房屋,復原後外表形態類似北方的蒙古包。請大家繼續往前走。

這是一座半坡半地穴式方型房屋的遺蹟,門向南開,有一個斜坡狀門道,門道兩側有兩組對稱的柱洞,是防雨門篷的支柱留下的遺蹟,門道里側有一道門坎,爲防止雨水流入室內而設。房屋中心有一個竈坑,供房屋主人取暖照明和燒烤食物所用。居住面用泥抹得很平整,因爲人們坐、臥、休息、活動全在這裏。半坡早期的房屋均爲半地穴式,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因爲當時還不會築牆,所以一半伸入地下以增加房屋空間。這類房屋的特點是從地面向下挖一個方形土坑,以坑壁作牆壁,從四壁將木椽斜伸向房中間懸壁交接,構成四面坡狀的屋頂。屋內有2根立柱支撐頂部,木椽上以藤條、植物莖葉等纏繞作面層,外敷草泥土,復原以後,是一個帶有防雨門篷的四面坡狀的半地穴式方型房屋。防雨門篷的出現,使房屋初具後世“前堂後室”的建築雛型。這是同類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在這座房子後邊,有一座埋葬小孩的甕棺。半坡人時代,對成年人和小孩採用不同的埋葬方式,成人死後埋在村莊的共同墓地,小孩死後,一般採用甕棺葬。可能大家會奇怪,爲什麼對小孩採用這種特殊方式?這是因爲他們受另一種信念的支配,其一,因爲當時氏族制度的制約,未成年小孩不能進入成人墓地;其二,是因爲人類自然感情的

影響,當時已產生了靈魂概念,他們認爲小孩太小,不會走路,期望靈魂能常和親人在一起,因此不能丟棄在外。另外,小孩死後母親也不忍捨棄,於是埋在親人身邊,便於照料,體現了母愛的關懷。這座甕棺發掘時,裏面有一具2-3歲的小孩骨骼。

新發掘遺址區:

20xx-20xx年,爲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擴建工程,半坡博物館考古隊對施工地點進行隨工考古清理,獲得了重要的考古發現,經多次修改施工方案,終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歸入遺址保護大廳之內,供保護參觀研究。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曾用非常虔誠的方式祭祀地神和天神,他們曾把勞動的收穫和成果以燃燒的方式獻給天神,以埋於地下的方式敬獻給地神、穀神。祭祀天地後來成爲我國延續幾千年的古老的祭祀制度的主要內容。在這個祭祀坑裏我們可以看到在東南側有兩組陶器呈圓形堆在一起,一組有49個,多爲雞蛋大小的陶罐;另一組爲數量更多更小的陶器。從他們的堆放方式和器形來看,既不是實用的生活器皿,也不是存放或陪葬,在它們的南邊約兩米處,立着一個約80公分高,直徑約20釐米經過加工的石柱,這顯然也不是生產工具或其它實用器,以前在半坡或同類遺址中均未見過。祭祀坑所處的位置正好在村莊的中心區,是大房子旁的中心廣場,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後我們初步認爲,這裏是半坡人禮拜天地的特殊地點——祭祀區,這種祭祀形式在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是首次發現,具有重大的考古學價值,爲研究原始宗教活動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

在居住區中心區發現墓葬極爲少見,它似乎與當時的墓葬制度是相違背的。而這種二層臺式的墓葬在仰韶文化遺址中也是首次發現。墓主人是誰?爲什麼給他的埋葬規格要遠遠高於一般人?爲什麼埋在這裏?這是很難解開的謎!

這是一座灰坑遺蹟,灰坑即原始人的垃圾坑。但在這個灰坑裏卻意外的發現了一具兒童屍骨,呈俯身狀,雙手似向後揹着,這種形式在半坡首次發現,是懲罰?是祭祀?還是其它什麼原因?這又是一個難解之謎!

文化堆積層:這裏是發掘遺址時留下的一段地層剖面,在考古學上稱文化堆積層,其中包含了古人類長期生活留下的各類文化遺存。半坡的文化堆積層最厚處達兩米,最淺處距地面僅50公分,分四層兩期,早期爲下兩層,距今約6700多年;晚期爲上兩層,距今約5600多年。

這條小溝正好穿過居住區中心,把村莊分成兩部分,小溝寬和深各1.8米,溝內沒有發現排水的痕跡,推測爲半坡人的分界溝,相當於今天的界牆。反映了半坡村落當時可能由兩個大的母系家族組成,也可能是一個胞族由兩個女兒氏族組成,他們以溝爲界,和睦共存。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地窖是遺址中最大的地窖,口徑2米,底徑2.7米,高1.8米,爲圓形袋狀窖穴,是半坡人集體儲存糧食和採集來的其它食物的公共倉庫。這個地窖底部和內壁塗有草泥土,並用火燒烤過,乾燥平整,是儲藏食物的理想場所。這種地窖在遺址中共發現200多個,均在房屋外面,可見當時尚處於集體共有制時期,沒有私有財產,人們共同擁有一切財產,物品平均分配,過着原始共產制生活。

這裏大家可以看到房屋遺蹟相互疊壓的情況:最下面的一圈柱洞是最早建立的房屋留下的痕跡;後來房屋倒塌了,若干年後,人們又在其上再次建造房屋;最上面一層是最晚期的半坡人在前兩次房屋的廢墟上建起來的。在史前遺址中,如果未經過擾動或人爲破壞,地層序列是按古人類生活年代的早晚自下而上排列的,越早期越深,年代越晚地層越靠近地面,每一層都有不同時期的遺存物,傳遞出不同時期的文化信息,這就是文化堆積層,它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堆積和房屋建築的相互疊壓。從這三層房屋的重疊情況我們可知,從早期至晚期,半坡村落是延續不斷髮展的。

硬土圈柱洞是對支撐房屋的木柱的一種加固方法。即先在地下挖一個比柱子直徑大一倍的深而圓的大坑,在坑底部墊雜草硬土或碎陶片,加以夯實,上面再鋪些陶片和石片,使柱子不易潮溼和腐朽,將柱子立在上面中間,有的在柱子下放一塊大而平的卵石,以防下陷。然後在周圍一層層地填土夯實,高出地面再堆一個約十幾公分的草拌泥圈,燒烤使它堅硬,這樣可以起到穩固柱子的目的。這種硬土圈柱洞可以稱最早的柱礎。

這裏三座房屋都屬半坡晚期。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有防雨門蓬,屋內西部有一個十幾公分高的土臺,用火燒烤過,光潔平整堅硬,可能是當時人睡覺的土炕;東部的居住面有竈坑,是日常活動場所。清理這座房屋時,發現有二十多根炭化的木椽由四周倒向中心,由此推測此房仍爲四面坡狀,且由於失火而倒塌了。

圓形房屋半地穴已很淺了,進門後有兩道隔牆,牆後形成“隱奧空間”,中心有竈坑,旁有四根立柱支撐頂部,房內牆壁和地面均經火燒烤,用以防潮。牆體和屋頂已經分離,出現了屋檐。這種房屋格局已有了後來房屋“一明兩暗”的原始雛形。

這座房屋出現於半坡晚期,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房屋由十二根木柱構成基本框架,分爲整齊的三排,每排四根,柱子深入地下1.3米,非常堅固,由兩旁向中行搭設椽木,形成人字形兩面坡式的屋頂。整個房屋呈一個非常規則的矩形,且已由地下走上地面,代表了當時房屋建築的最高水平。這種建築形式還標誌着中國傳統的“牆倒屋不塌”式的古典木構框架結構體系已趨形成,在中國建築史上首開先河。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陶窯遺址。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陶窯之一,那些精美的彩陶就出自這裏。半坡人的製陶區共發現六座陶窯,其中橫穴窯4座,豎穴窯2座。這是一座橫穴窯,它由火膛、火道、窯箅、火眼和窯室幾部分組成。橫穴窯是半坡人早期使用的,晚期出現了豎穴窯,構造更先進一些。這種陶窯雖然較小、較簡單,但它結構合理,製作巧妙,溫度已可達800-1050℃左右,爲後來的大型先進的陶瓷窯奠定了基礎。

半坡遺址出土完整或能夠復原的陶器近1000件,陶片50多萬片,陶器的使用量非常大,可見製造陶器是一項十分重要和繁重的生產活動。

觀衆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深溝是保護村莊的大圍溝的一部分。大圍溝圍繞村莊一週,呈不規則圓形,長約300多米,寬6-8米,深5-7米,底徑1-3米,內沿高出外沿1米多。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防水排水,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和敵對氏族的騷擾。大圍溝出土量約11000立方米,很難想像當時的半坡人用簡單的石鏟如何完成這樣艱鉅的工程。它是半坡人有效的防禦設施。

在半坡村落居住區的北面,是半坡人的墓葬區,面積約6000平方米,發現有成人墓葬174座,墓葬排列整齊有序,很有規律,死者的頭一律向西或西北,表現出了靈魂觀念。當時人們普遍認爲人死以後有靈魂,並且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而西方就是鬼魂世界,死者頭向西,便可以進入鬼魂世界。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死者大多都有陪葬品,主要爲日常生活用品,如打水的瓶子、炊煮的罐、盛物的盆、鉢、碗等,數量一般爲三四件,差別不大,看來死者生前地位相當,人人平等,死後也平等相待。

仰身直肢葬是對正常死亡的人的一種葬式,一般都有陪葬品。

合葬墓有兩座,一座爲兩個男性,年齡約30-40歲,可能是倆兄弟;一座爲四個女性合葬,年齡約15-25歲,可能是四姐妹。在半坡沒有發現成年男女即夫妻合葬墓,反映了當時的婚姻形態及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徵。半坡人時期實行對偶婚,夫妻雙方分屬不同氏族,本氏族人禁止通婚,實行男到女家走婚,男子的生產、生活、死後埋葬等都是自己氏族的事,他與通婚的女子只有婚姻關係而無經濟關係,因婚姻關係不穩定,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緣關係按女方計算,財產也按母系繼承。這是母系社會的一大特徵。

二次葬是半坡氏族部落時代主要的葬俗之一。其葬法是人死後將屍體先停放或埋在一個地方,待其腐爛後,將骨骼堆積在一起進行第二次埋葬。當時的人們可能認爲血肉是人世間的,肉體腐爛後骨骼進行正式埋葬,死者才能進入鬼魂世界。一些處於原始時代的民族,舉行二次葬時往往還舉行一定的儀式。

陝西觀光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兩座陵墓特別吸引國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東陵,一座是陝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雖不是皇帝,卻是大權獨攬,垂簾聽政,喪權辱國的清太后慈禧;後者埋葬的則是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在位時政通人和,社會和經濟發達,死後以山爲陵,山陵合一,千百年來陵墓保存完好。

“巨墳雲是舊梁山,山石崔嵬頗耐攀。南對乳丘思大業,下臨后土望長安。”這是郭沫若同志遊乾陵時吟出的一首詩。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它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0xx年的時間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爲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爲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呈圓錐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整個陵園範圍方圓40公里,周圍還有王公貴族陪葬墓17座。各位遊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乾陵的特點—乾陵的結構和規模—墓前石刻】

各位遊客,當我們從西安出發,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時,會有一個感覺,就是無論是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還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峯間,隨時都可以看到高大雄偉的帝王陵。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也就是穿過陝西西部的小縣城乾縣時,我們還會發現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峯設置陵寢、門闕、城牆,表現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

現在我們已站在梁山腳下,擡頭能望見武則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東,一馬平川梁山在西,山勢崢嶸。遠觀梁山,有3座山峯相連:正對遊客的遠處松柏交翠、山峯峭拔的北峯爲武則天陵寢;南面稍低的左右對峙的兩峯爲閉樓,其形象特別,當地羣衆俗稱奶頭山。“以山爲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與山峯渾然一體的設計,實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獨見。唐太宗原以爲如此築陵較爲節儉,還能免被盜之災,誰知築陵工程更大,耗費更爲驚人,也未免去被盜之災。

乾陵營建於盛唐時期,興師動衆,勞民傷財,自不必說。單從其宏大的規模,壯偉的氣勢,富麗堂皇的建築來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據《長安圖志》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4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迴廊、偏房等大批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3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現在我們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請跟着我向前走。大家從朱雀門外向遠處高聳的陵墓望去,可見墓前一條司馬道相當寬闊,直通北峯。兩側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態生動的石雕。從南往北有八棱柱形華表、翼馬、朱雀各1對,石馬5對,戴冠持劍的直閣將軍石人10對。4個門外各有

石獅回對,北門外有石馬3對。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就是從武則天下葬乾陵開始纔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續到清代。

【武則天生平介紹—述聖記碑—無字碑】

各位遊客,豎在大家面前的有兩塊經歷1000多年曆史風雨的巨型石碑——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在講解這兩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據慣例,皇帝應立長子爲太子,以繼承皇位。但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顧命大臣、母舅長孫無忌的大力幫助,所以破例被選爲太子。太宗死後,李治繼承皇位,即後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權漸漸旁落到皇后武則天的手裏。

武則天原籍山西省文水縣,生於今廣元縣。父親是個木材商,後隨李淵起兵反隋,被任命爲工部尚書。武則天少時隨父四處奔波,12歲喪父後,在外受到歧視,在家還受兩個異母哥哥的欺辱,正是這些坎坷經歷,鍛鍊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她14歲被唐太宗選人宮爲才人,太宗死後削髮爲尼,旋被唐高宗接進宮中,先封爲昭儀,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爲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之後,武則天用酒毒死長子,廢次子爲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經過36年的奮鬥,這位女人終於如願以償,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爲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爲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武則天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她敢於自己做皇帝,也敢於對自己的功績加以評說,現在我們在南門外看到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就是很好的證明。 述聖記碑,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據說,由7節組成,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七節碑高7.5米,重89.6噸。碑座上刻有各種碑紋。碑文8000餘字,由武則天親自撰文,後中宗書寫,表面上頌揚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實際上擡高了武則天自己。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無字碑通高7.53米,重約98.8噸。碑側線刻有龍紋,碑頭刻有8條璃互相纏繞。無字碑就是說立碑時碑上沒有刻一個文字。爲什麼立一通無字碑呢?至今有幾種說法,一是說武則天想讓後世的人對她作出公允的評價;一是說,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德無量,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爲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爲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不管怎麼說,在帝王陵前立無字碑在我國曆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

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題字,於是現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

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六十一尊王賓像之謎】

各位遊客,我們已經看到了排列於內城東西鬧樓的61尊石人像,這是武則天爲了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賓像是唐代波瀾壯闊的中外交流史的標誌,也是突出反映中外關係的乾陵石刻藝術的一大特色。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我國各民族統一的封建王朝最興盛的時期,同世界各地3op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高宗駕崩後,舉國哀悼,61個國家和地區派出特使或首領親自參加安葬儀式。葬禮之後,武則天令工匠用寫真的手法,雕刻了參加葬禮的那些使節或首領,立於朱雀門兩側,東29尊,西32尊,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雙手前拱,表示祈禱。從那時起創尊賓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餘年了。

有的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每個石人背後原來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長期風化,多數字跡已無法辨認。《長安圖志》雖記載了39個王賓的姓名,但人們很難將這些姓名和石刻王賓像對上號,僅有兩尊石像背面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伊朗。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衆說不一,有的說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爲中國皇帝侍衛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說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說改朝換代,軍閥混戰,纔是乾陵石人崩潰、臺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事實上這些石像損壞的時間史書中並無詳細記載,如果仔細閱讀無字碑上的文字,會發現在金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還對乾陵進行了維修,結果是“繪像一新,迴廊四起”。直至明代,這裏還是“蕃王儼侍立層層,大馬排行勢欲騰”,乾陵石刻並未遭到多大破壞。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損的記述時有所見。今天,雖然只有只剩軀體、不見頭部的王賓像可供人觀賞,但我們在爲61尊王賓像頭部被損而惋惜之餘,想必同樣會對古代的精湛石刻藝術發出陣陣讚歎。

【保存完好的乾陵】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當大家想及那座高聳山峯下安息了千餘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會有怎樣的感觸呢?

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

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並以鉛灌縫。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爲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爲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解放以來,挖掘乾陵的建議多次被提了出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都沒有同意挖掘。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赴陝西考察時就說過:“目前我國還沒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損失的科學保護方法,祖宗留下的遺產還是讓土地神多替我們保護幾年吧!”我們真誠希望所有遊客加入保護之列,並希望乾陵能爲中國的旅遊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法門寺導遊詞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西距西安市120公里,東距寶雞市96公里。法門寺自古就因爲安置有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於世,所以被華夏王朝擁戴,而成爲我國最早的四大佛教聖地。

法門,意爲修行者必入之門。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建。法門寺塔,有名“真身寶塔”,因藏有釋加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爲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於世界各地,並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門寺塔和法門寺有“關中塔廟之祖”的稱譽。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剛進來的山門,又叫做“三門”,左右兩邊的分別爲無相門和無作們,中間爲空門,我們一般把出家稱爲步入空門,大概就由此而來。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築銅佛殿,大殿裏供養的是釋加牟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在大殿兩邊還有十八羅漢像,所以銅佛殿也叫羅漢殿。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但是我們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門寺自古因安置於釋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稱於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記載,公元前485年,釋加牟尼滅度,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爲了使佛光遠大,將佛祖骨分成八萬四千件,分藏於世界各地,並建成八萬四千座塔。我國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門寺塔是其中的第五處。所以最初的法門寺叫阿育王寺,法門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門寺始建於東漢,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時唐太宗在這裏重修了一座四級木塔供養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慶年間時崩毀,在明代萬曆年間,由法門

寺僧人化緣重修了一座8棱13層的磚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時候,當地政府爲了重修這座塔的時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邊殘塔,87年在清理塔基準備重建時意外發現了地宮,出土了四枚釋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寶。法門寺一夜之間成爲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下面就請大家到地宮拜一下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總長21.2米,面積31.84平方米,是迄今國內發現規模最大的寺塔地宮。地宮所發現的4枚佛骨,最令人矚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後室的八重寶函內,長40.3毫米,上下俱通,豎置在進塔基銀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形狀與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後室祕龕五重寶函的白玉棺內,管狀,長37毫米,白中泛黃。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繪菩薩阿育王塔內,色澤形狀與第1、2枚相似。經國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和副會長周紹良先生堅定,其中第三枚是靈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餘三枚爲影骨,是唐皇帝爲保護真骨而命人仿製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聖骨,與有同等的意義。

在參觀完法門寺地宮之後,我們就來到了法門寺的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加牟尼的尊稱。它是1994年開光的,裏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西南北,分別是不空成就,阿彌陀,八日如來,寶生佛,阿處佛,旁邊的是二十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參觀完法門寺之後呢,我們來參觀一下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它是1988年11月9號正式對外開放,是全國唯一的以佛教內容爲主題的專題性的博物館。博物館由法門寺歷史陳列、法門寺佛教文化陳列、法門寺唐密曼陀羅文化陳列和法門寺大唐珍寶陳列。

我們先參觀一下法門寺歷史陳列館,在法門寺歷史陳列館中,主要向人們展示了法門寺的建寺歷史由因,以及各歷史朝代對法門寺進行修建的歷史實物。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了大唐珍寶陳列,其中有44件國寶級文物,99件一級文物,它是陝西88個博物館中國寶級文物比例最大的一個博物館,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帳碑,它將地宮中的珍寶是誰送的,叫什麼名字,尺寸大小呀什麼的,作了詳細地記載,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南方越窯出土的祕色瓷,祕色瓷專用於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種,工藝複雜難度高,因祕方祕而不宣,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祕色瓷盤,好像底部有一層薄薄的水在上面,給人感覺非常的晶瑩剔透。但是祕色瓷畢竟在中國已經失傳了1000多年,法門寺地宮中屬於首次出土,可以說,它的製作方法還是不能夠知道的,應該說是屬於千古之謎。

另外,唐代的絲織品也是相當珍貴的。但由於絲綢不易保存,很多都風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繡,簇就是收縮的意思。就是用金絲盤結成花朵的紋式再固定到絲綢的上面,就把這種織物稱爲簇金繡。簇金繡的珍貴之處呢,第一就是它保護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們看,它的質地是羅,上面的花紋全都是金絲繡的,但是,這種金絲可不是一般的金絲,它呢首先用純金絲在胎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