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2W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精選17篇)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爲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臺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爲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脫俗。尤爲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爲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峯(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臺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臺,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臺。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臺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爲2萬平方米,爲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羣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臺。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羣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羣雕,爲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羣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岩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爲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2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羣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

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佈在福建省的龍巖、漳州等地區。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佈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鑑》),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巖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爲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中國“福建土樓”20xx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3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峯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峯巒起伏,岩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爲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爲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爲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爲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臺,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爲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爲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爲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裏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爲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着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爲釋迦像,又稱現在佛。左尊稱爲藥師佛,即過去佛。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巖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着大師的舍利子。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佈爲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4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實我的家鄉——福建也不亞於桂林。這裏山好、水好、吃的更好!也可以算是一個極樂天堂啦!作爲福建的“小主人”——我就來爲你當一次導遊吧,簡單地向你介紹一下我的家鄉福建吧!

享有全國盛譽的水仙花,它產於漳州,是漳州市的市花。水仙花盛開時,朵朵白如雪、紅如火,多顏多色,姿態萬端,十分好看,並且在同植株上還可以開出不一樣顏色的花朵,遠遠看去就像是一片花海般美。

酸甜可口、皮薄肉甜的雲霄枇杷,它的產地在雲霄下阪,是一種早熟的枇杷,枇杷籽很大,猶如一塊小石頭一般。枇杷肉甜酸適度,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汁就涌了出來,且營養豐富,果肉不軟不硬,老少皆宜,是一種品質優良的水果。

食後留齒香——天寶香蕉。天寶香蕉的產地在九龍江西溪上游,據說是從印度來的,所以也叫“印蕉”,果實大,皮兒薄,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吃完一根,哈出一口氣,哇!比香水都香!

世界稀有水產珍貴貝類——長樂海蚌。長樂海蚌,又叫作閩江蚌,十分稀有,在明朝時期是皇家貢品,個個如手掌般大,肉質鮮美,目前在國宴佳賓中獨居首位。

天下第一奇石——東山銅山風動石。風動石在東山島峋樓山東麓,巨石而朝大海,高4。31,寬4。57米,長5。19米,重約200噸。形狀就是玉兔蹲在石盤上,望着海對面的景觀。狂風襲來,左右晃動,一個人仰臥於石盤上,翹足登推,石頭仍搖擺不動,彷彿要掉下海一樣,叫人稱奇。

獨特的建築——永定土樓。土樓是一種形狀奇特的住所。永定土樓羣最能當土樓的.代表。全縣共有360座圓樓,4000多座方樓,是節約資源的房子,它不僅堅固,防禦性強,又極其美觀。

聽完我這個導遊的介紹,你是不是想來福建呢,你要是來了,記得要找我當嚮導哦!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5

古田鎮位於上杭縣的西北部,與新羅、連城兩縣交界,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軍事有利防守,當年龍巖同往古田,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上下個二十里,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接下來,讓我爲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會址的情況。古田會議會址初建於1848年,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根據《少年先鋒隊隊歌》又將和聲國小改爲曙光國小,而聞名中外的古田會議就是在這裏召開的。

各位,我們的目的地到了,請大家帶好隨身貴重物品跟我下車,我們的遊覽時間爲2小時,現在是9點,11點我們將在這裏集中乘車參觀下一個景點,請大家記住我們的車牌號,車是一輛藍百相間的旅遊中巴。

各位,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將要參觀遊覽的地方,你們看,在一片開闊的田野上,座落着一幢,莊嚴肅穆的祠堂,後山坡上,森林茂密,古樹參天。“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在綠蔭的襯托下,閃閃發光,那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

在古田會議廣場,左側就是當年紅軍的閱兵場,場上設有司令臺,1930年元旦,在此召開了別開生面的軍民聯歡會,演出結束後,朱德軍長還給了每位演員兩個銅板的壓歲錢,在往右看,那有一口飲水井和荷花池,這是當年毛澤東散步、休息、思考問題的地方。古田會址大門橫匾上書寫着“北郭風清”四個大字,大門兩側,刻着一幅對聯:“學術放西歐開笛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字裏行間透視出祠堂主人,學習,開放,振興的意識,體現了古田人民既學習西洋文明又不放棄傳統文化的辦學思想。進入紅漆木門,就是當年古田會議會場舊址,你們看4跟圓柱上張貼着字紙標語“中國共產黨萬歲”,“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逃跑主義”。大廳6列學生桌椅陳舊而整潔,左邊主席臺上擺着兩張四方桌和一排長凳,牆上架着一塊黑板。黑板上方中央掛着石印的馬克思和列寧像,再上方掛着紅色會標“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場下廳的三合地板有好幾處斑斑黑跡,這是當年古田會議召開期間,天氣寒冷,紅軍代表們衣裳單薄,代表們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跡.從這裏可以看到革命前輩沒當年創業的艱苦,我們再看左右兩邊的廂房,右側的第一間是毛澤東的臨時辦公室,房間陳設極爲簡陋,只有一桌兩凳。當年毛澤東同志就在這裏批閱文件,接見與會代表。左側廂房第二間是朱德同志的臨時辦公室。

下面,讓我爲大家介紹一下古田會議召開的情況和主要功績:

1920xx年12月28日至29日,這是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次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曙光國小召開。120多位紅軍黨代表,士兵代表以及地方幹部代表和婦女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毛澤東同志作了報告,並多次講話,朱德同志作了軍事報告,陳毅同志傳遞草的《古田會議決議》。

那麼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在於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爲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偉大的歷史進程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了中央來信,並作了反對槍斃逃兵的講話。代表們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通過毛澤東親自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那麼古田會議的主要功績就在於總結了中國紅軍建立兩年多的豐富經驗,糾正了部隊中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奠定了我軍的政治工作的基礎,使我軍同一切舊式軍隊劃清界限而開始成爲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軍隊,它是我建黨建軍的一個里程碑。可以說古田會議鑄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6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爲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爲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爲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衆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爲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爲“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爲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爲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爲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7

古徑

這是古時登鼓山之道。從山麓廨院登上20xx多級臺階,經過“七 亭七里路”就可到達涌泉寺山門。第一亭:“東際亭”。過廨院即是東際橋,橋上過亭就開始登山。上99級石階至“仰止亭”(已廢)。此後途中岩石上有諸多字刻可觀。第二亭:“石門亭”,古名“聽濤觀瀑亭”。距第一亭367級臺階。水淙淙不絕於耳。第三亭:“乘雲亭”,與前亭之間有271級,沿道有石刻“乘雲”、“仰濤”、“小鼓”、“天風吹夢”、“風怒濤飛”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級臺階。亭在半嶺,故名。過此亭百餘階,有石刻“路通仙苑”,轉小徑可達“十八洞景”。“半山亭”後近300階有石刻“桃巖洞口”,往東可到桃巖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過半山亭約520臺階即可達此。因亭附近有茶園而得名。道邊有石刻“欲罷不能”、“宜勉力”等。據說清乾隆時福州知府李撥登山至此,氣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願。遂題 “欲罷不能”於亭旁大石上。第六亭:“鬆關亭”。距“荷亭”有300多級臺階,附近有石刻一筆“壽”、 一筆“龍”、一筆“虎”,還有文天祥所書的“忠、孝、廉、節”等。第七亭:“更衣亭”。過“鬆關亭”幾十步即是。傳說閩王當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聯曰: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浹背,而高處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雲”、“心路須平”等。

涌泉寺

涌泉寺位於鼓山之上,佔地約1.7公頃,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殿內釋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後側,有尊重約1.15噸的“三聖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製成的長桌,據說歷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爲鎮寺之寶。大殿內外有許多橡聯佳句,如:“座上白雲多,正丹風浴時,蒼龍臥後;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爲古寺歷史和環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豔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檯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殿中還保藏着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圓通寶殿西側有聖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說鐵樹分別爲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時,僧人曾達1500多人。香積廚仍保留有4口巨鍋,爲宋朝時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裝水20擔、下米5擔,真可謂是“千口之鍋”,養千人之衆。

涌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20xx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佈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爲主體、依着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羣。涌泉寺前兩側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製的,左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雙塔是用陶土分層燒製累疊而成,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塔身細部爲仿宋代木構樓閣建築風格,兩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寶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將各36尊,懸掛陶製塔鈴72枝。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爲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多塊。寺內的藏經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類佛經9000部,計2.79萬多冊;手抄經書200多冊;用血書寫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657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紀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有120卷,分裝48冊,雕版2425塊。這是清康熙年間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涌泉寺從宋代起就刻經、印經;清康熙間,成了全國出版經書的重要場所。至今,寺內還保存歷代佛經雕版11375塊,堪稱一座佛經的寶庫。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寶塔,塔中僅存三顆舍利子與佛牙。舍利子是佛門高僧精、氣、神的結合物,火化後遺留下的,會發光。在塔的背後安放着一尊緬甸送來的漢白玉臥佛象,佛身勻稱,體態安詳,作睡臥狀,據說這就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

涌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臺、佛閣等,回龍閣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開闢,元明兩代重開修繕,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欄。現放生池內放養着上百隻烏龜和紅鯉魚,最大的龜有上千年龜齡了。放生池內還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菩薩石雕像,觀音手中聖水瓶可流出聖水。閣後有"蘭花圃","蘭花圃"3字匾額是1961年朱德所書。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8

海月岩位於漳浦縣沙西鎮境內,距縣城綏安鎮約45公里,驅車可直達巖下。

海月岩具有悠久歷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詳,無從考證。它重建於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經再修繕,保存較好。

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於所處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時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巖寺寶殿中釋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稱爲“月照禪心”、“月升朗佛”,其餘時間則不可見,堪謂奇觀,海月岩也因此得名。

海月岩的山門別具一格,由兩塊長形石條斜立互倚構成三角形的山門,名曰:“不二門”。因四周巨石重疊,遊人上山入寺,必經此門,沒有第二條通道。山門兩側刻有楹聯:“青蓮布地開三島,巨藕通天只一門”。遊人過了山門,一眼便望見修建於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

“海月岩好風景,石頭蓋屋頂”這是當地人傳頌的俗語,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岩寺廟內建築的特點,它們的屋頂大都由一塊石頭直接蓋成,真是渾然天成。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羅漢。寺殿規模雖不大,卻構築精巧,裝飾美觀,其殿頂是一整塊花崗岩大石板,據介紹長約50米、寬約20米、厚3至5米,重達數百噸。大石板下兩側,有石壁支撐,寺門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頭的聯語:“海氣凝云云氣結成羅漢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動描述海月岩的奇觀勝景。

寺前有塊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個大字,下雕觀音菩薩浮像,旁有題詩:“峯外長江不盡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從題刻觀音石,萬古清風應祈求。”成了海月岩十景之一。民間傳說觀音下凡現身於此,經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岩背靠金剛山,面朝東山灣,怪石嶙峋,洞穴密佈,芳草悽悽,綠樹蒼蒼,是個可觀山望海賞石探洞的旅遊勝地。

海月岩有摩崖石刻60多處,大都爲宋朝文人墨客所題,有的雄渾有力,有的清秀雋永,給人以深刻印象。過寺殿,繞巖障,鑽洞穴,登陡嶺,趣味盎然。上到涼亭,極目遠眺,一覽秀色。沙西鎮縱橫交錯的道路、星羅棋佈的田園房舍、煙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於江流中著名的石礬塔,盡收眼底,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風景畫。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9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着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說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巖,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統一臺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迴護着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爲"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0xx年起,該爲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爲方丈。自那時到至今已選任了11任方丈。

南普陀寺改革開放後增加了活力,得到了政府的扶持,也得到了十方信善的捐贈。80年代以來,所有堂院都翻修一新,還新建了一批設施,主要有:海會樓. 普照樓. 方丈樓. 太虛圖書館,兩座山門以及閩南佛學院的教學樓. 僧舍樓,還有佛教協會的辦公室. 上客堂,會客樓。1992年在般若池畔,新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八角重檐飛脊,圍以白石雕欄,精巧嚴密,富貴堂皇。現在的南普陀寺是建寺以來最爲昌盛的時期,是閩南乃至福建最爲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寺院!南普陀寺院內以及後山五老峯前,都留下歷代許多摩崖石刻和多塊碑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載的"飛泉",清施琅將軍的"爲善最樂",以及抗荷將軍沈有容等的題刻和光緒三十四年美國艦隊訪問廈門的刻石,都提供了歷史的見證。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0

Jimei is a suburb of Xiamen City connected to xiamen Island by a 2,212-metre long granite causeway. Jimei is also the residence of Mr. Tan Kah-kee, a famous overseas Chinese philanthropist. Encircled by the sea on three sides, the town is known for its magnificent buildings combining western and oriental styles and picture-postcard sceneries. As a tourist site, Jimei has the following attractions to offer: Jimei School Village, Aoyuan (Turtle Garden), Returnees' Hall, Xiamen Bridge and Wanbao Hill Sightseeing Farms. Jimei School Village

Jimei School Village is a general name for all schools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here. It was built by Kah-kee in 1913.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the village now covers a floor space area of over 100,000 square kilometers and there are more than 10,000 students in it. Th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re Xiamen Aquatic Products College, Jimei Navigation College, and Jimei Finance and Economy Institute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etc. There are also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s, middle schools, primary schools, kindergartens and nurseries schools in the village. In addition to the schools metioned above, one may find here auditoriums, swimming pools, stadiums, cinemas, hospitals and navigation clubs. They are rare through out the country for their large scales and good facilitation.

Jimei School Village, blending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with western one, has become a symbol of Jimei. Among the buildings of unique style are Daonan Lou in Jimen Middle School, Nanxun Lou in Overseas Chinese School and the Teaching Building of Navigation College. In front of the Daonan Lou is the Drangon Boat Pond, 800 meters long and 300 meters wide. Around it are seven pavilions of different styles, with curved eaves and carved pillars. They are called "Seven Stars Falling onto the Ground". In the middle of the pond stand two pavilions designed by Kah-kee, which are named "Lonely Star Accompanying the moon". Every year,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racing is held in the pond with shining ripples and melodious Nanqu (south Fujian Opera) accompanied by drumbeats. Several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racings have been held here and attracted groups of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1

古田鎮是中國的革命聖地,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古田這片紅土地上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1920xx年12月底,被譽爲“中國革命里程碑”的“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史稱“古田會議”)在這裏召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親臨視察過古田這片紅土地。

1920xx年1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即古田會議)在這裏召開。毛澤東代表前委作《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的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中央九月來信”。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舊址即賴坊村協成店。毛澤東在這封信中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在農村地區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理論,指出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重大發展,標誌着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2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導遊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衆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爲榮,視爲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臥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臺階,站在這臺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纔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臺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爲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臺灣,東山與臺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臺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臺灣的關帝。臺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爲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爲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臺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爲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3

海月岩位於漳浦縣沙西鎮境內,距縣城綏安鎮約45公里,驅車可直達巖下。

海月岩具有悠久歷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詳,無從考證。它重建於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經再修繕,保存較好。

海月岩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於所處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時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巖寺寶殿中釋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稱爲“月照禪心”、“月升朗佛”,其餘時間則不可見,堪謂奇觀,海月岩也因此得名。

海月岩的山門別具一格,由兩塊長形石條斜立互倚構成三角形的山門,名曰:“不二門”。因四周巨石重疊,遊人上山入寺,必經此門,沒有第二條通道。山門兩側刻有楹聯:“青蓮布地開三島,巨藕通天只一門”。遊人過了山門,一眼便望見修建於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岩寺。

“海月岩好風景,石頭蓋屋頂”這是當地人傳頌的俗語,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岩寺廟內建築的特點,它們的屋頂大都由一塊石頭直接蓋成,真是渾然天成。海月岩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羅漢。寺殿規模雖不大,卻構築精巧,裝飾美觀,其殿頂是一整塊花崗岩大石板,據介紹長約50米、寬約20米、厚3至5米,重達數百噸。大石板下兩側,有石壁支撐,寺門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頭的聯語:“海氣凝云云氣結成羅漢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動描述海月岩的奇觀勝景。

寺前有塊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個大字,下雕觀音菩薩浮像,旁有題詩:“峯外長江不盡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從題刻觀音石,萬古清風應祈求。”成了海月岩十景之一。民間傳說觀音下凡現身於此,經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岩背靠金剛山,面朝東山灣,怪石嶙峋,洞穴密佈,芳草悽悽,綠樹蒼蒼,是個可觀山望海賞石探洞的旅遊勝地。

海月岩有摩崖石刻60多處,大都爲宋朝文人墨客所題,有的雄渾有力,有的清秀雋永,給人以深刻印象。過寺殿,繞巖障,鑽洞穴,登陡嶺,趣味盎然。上到涼亭,極目遠眺,一覽秀色。沙西鎮縱橫交錯的道路、星羅棋佈的田園房舍、煙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於江流中著名的石礬塔,盡收眼底,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風景畫。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4

這是古時登鼓山之道。從山麓廨院登上20xx多級臺階,經過“七 亭七里路”就可到達涌泉寺山門。第一亭:“東際亭”。過廨院即是東際橋,橋上過亭就開始登山。上99級石階至“仰止亭”(已廢)。此後途中岩石上有諸多字刻可觀。第二亭:“石門亭”,古名“聽濤觀瀑亭”。距第一亭367級臺階。水淙淙不絕於耳。第三亭:“乘雲亭”,與前亭之間有271級,沿道有石刻“乘雲”、“仰濤”、“小鼓”、“天風吹夢”、“風怒濤飛”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級臺階。亭在半嶺,故名。過此亭百餘階,有石刻“路通仙苑”,轉小徑可達“十八洞景”。“半山亭”後近300階有石刻“桃巖洞口”,往東可到桃巖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過半山亭約520臺階即可達此。因亭附近有茶園而得名。道邊有石刻“欲罷不能”、“宜勉力”等。據說清乾隆時福州知府李撥登山至此,氣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願。遂題 “欲罷不能”於亭旁大石上。第六亭:“鬆關亭”。距“荷亭”有300多級臺階,附近有石刻一筆“壽”、 一筆“龍”、一筆“虎”,還有文天祥所書的“忠、孝、廉、節”等。第七亭:“更衣亭”。過“鬆關亭”幾十步即是。傳說閩王當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聯曰: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浹背,而高處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雲”、“心路須平”等。

涌泉寺

涌泉寺位於鼓山之上,佔地約1.7公頃,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築風格。寺依山偎谷,檻廊連綴,25座大小殿堂簇擁着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巨柱聳立,飛檐凌空,雄偉輝煌。殿內釋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漢裝,端坐其中;兩旁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法相莊嚴”。在大殿後側,有尊重約1.15噸的“三聖像”。像前有一張桑絲木製成的長桌,據說歷經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稱爲鎮寺之寶。大殿內外有許多橡聯佳句,如:“座上白雲多,正丹風浴時,蒼龍臥後;眼中滄海小,看七鯤東去,五虎南來。”等,皆爲古寺歷史和環境的生動寫照。

大雄寶殿和圓通寶殿的天花板上彩繪豔麗奪目。其中,大雄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各種樣龍圖案129塊,丹頂鶴圖案86塊,另有麒麟、白馬、象、猿等圖案27塊。圓通寶殿有清光緒十三年(1882年)繪製的故事彩繪75幅。此外,還有清檯灣知府慶保和福州將軍慶霖兩兄弟同獻的巨匾“寶珞尊嚴”。殿中還保藏着幾十部明版錦裝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寶殿前兩側的鐘、鼓樓上懸掛有古鐘、鼓,其中重約2噸的金剛般若鐘上鑄有6372字金剛經,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圓通寶殿西側有聖箭堂,俗稱“方丈”室。院中栽有兩雌一雄的鐵樹,開花時黃色大如絨球。據說鐵樹分別爲閩王王審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時,僧人曾達1500多人。香積廚仍保留有4口巨鍋,爲宋朝時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裝水20擔、下米5擔,真可謂是“千口之鍋”,養千人之衆。

涌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20xx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佈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爲主體、依着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羣。涌泉寺前兩側的兩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燒製的,左邊一座稱“莊嚴劫千佛陶塔”,右邊一座稱“賢劫千佛陶塔”,雙塔是用陶土分層燒製累疊而成,八角九層,高約7米左右。塔身細部爲仿宋代木構樓閣建築風格,兩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寶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將各36尊,懸掛陶製塔鈴72枝。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記載建塔時間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爲中國寺院的一所重要經書出版機構,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種雕板2萬多塊。寺內的藏經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類佛經9000部,計2.79萬多冊;手抄經書200多冊;用血書寫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657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紀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共有120卷,分裝48冊,雕版2425塊。這是清康熙年間有代表性的佛學著作。涌泉寺從宋代起就刻經、印經;清康熙間,成了全國出版經書的重要場所。至今,寺內還保存歷代佛經雕版11375塊,堪稱一座佛經的寶庫。

藏經殿正中有一座釋迦如來靈牙舍利寶塔,塔中僅存三顆舍利子與佛牙。舍利子是佛門高僧精、氣、神的結合物,火化後遺留下的,會發光。在塔的背後安放着一尊緬甸送來的漢白玉臥佛象,佛身勻稱,體態安詳,作睡臥狀,據說這就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形態。

涌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臺、佛閣等,回龍閣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開闢,元明兩代重開修繕,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欄。現放生池內放養着上百隻烏龜和紅鯉魚,最大的龜有上千年龜齡了。放生池內還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觀音菩薩石雕像,觀音手中聖水瓶可流出聖水。閣後有"蘭花圃","蘭花圃"3字匾額是1961年朱德所書。

十八景

清朝道光年間詩人魏傑,根據這裏的自然景物和民間傳說,整理編寫成十八景,刻於達摩洞外的一面巖壁上:

達摩面壁、南極昇天、仙猿守峽、古鶴巢雲、仙人巨跡、福壽全圖、蟠桃滿塢、玉筍成林、蟻蜓渡潮、漁燈普照、獅子戲球、金蟾出洞、伏虎馱經、神龍聽法、鎧甲卸巖、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宮

觀景臺

倚靠着木質欄杆極目遠眺,華燈初上的榕城夜景盡收眼底,陣陣涼風吹來,令人彷彿置身仙境。這是遊客在鼓山十八景新建的觀景臺的切身感受。這座由省登山協會修建的觀景臺,建在鼓山海拔400米處,與姐妹樓毗鄰,採用進口鐵杉經防腐處理搭建而成,古色古香,結實美觀。

遊客可以在這裏納涼、休閒、品茗,也可以品嚐到真正的農家菜。這座觀景臺建成以來,每天都吸引大量的遊客和登山者來此休憩納涼,爲鼓山增添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爲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爲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蹟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着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爲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爲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裏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爲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爲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爲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裏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爲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洛陽江畔的洛陽橋頭。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洛陽橋。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爲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爲“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爲“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爲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爲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爲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爲官後要爲郡人修橋,爲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爲官,爲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後爲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爲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啓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爲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爲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着橋樑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爲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着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大家好!感謝大家來青雲山赤壁景區遊覽。今日遊覽線路爲野貓嶺---赤壁大橋---樂峯一橋---步行道---樂峯二橋---步行道---珍珠瀑布---天然猴羣---樂峯三橋---停車場休息亭---原始梯田---石龍脊---赤壁瀑布---返回服務區。

福州青雲山赤壁景區在閩江南港大樟溪畔,面溪靠山方圓23平方公里,大體上劃分爲赤壁瀨下河灘、古渡河鮮、峽谷溪漂、雙溪戲猴、原始梯田、雲海龍脊、赤壁瀑布、棧道古藤、田園山莊、赤壁天湖等十大景區。以山水奇觀構建青雲山赤壁生態遊的核心要素。

此地爲葛嶺野貓嶺,嶺下稱赤壁潭,潭下爲瀨下灘。東離福州方向42公里,西去永泰縣城21公里。滔滔奔流大樟溪爲永泰母親河,全長123公里,發源於戴雲山脈。赤壁景區由赤壁大橋通過,全長160米,6個橋敦,橋寬6米,六六大順圖個吉利。

走過赤壁大橋,就進入了赤壁景區。赤壁爲古渡口,這座大橋修建之前,該渡口是山裏人過江進出的唯一通道。古人稱赤壁是天匠鑄奇險,山因仙出名,廟因神吸引,而“赤壁”卻因瀨急而遠近聞名。前有元朝王翰“赤壁”警示,後有王用文鑿“赤壁”提醒,赤壁自古成了爭瀨險灘的代名詞。

赤壁潭時常形成多個漩渦,驚濤拍岸,引發詩興。明朝陳仲溱《赤壁》曰:“潭影搖空翠,灘聲急暮鍾。”

“中流砥柱”、“崢嶸江表”是古人在赤壁的另一處摩崖石刻,不管溯溪而上,還是順流而下都依然清晰可見。

赤壁赤巖,好鐫存史筆書。這可能就是一種文化亮點。清朝王惟灃《赤壁瀨》有詩句:“亂灘無數不知名,至今奔水凝天上。”雨季舟行赤壁那才顯得有點驚心動魄。

赤壁河上赤壁灘,赤壁灘上赤壁岸。赤壁北岸野錨嶺,赤壁南岸蘆葦蕩。大家車窗望外是方圓100畝的蘆葦蕩。

赤壁景區十大景片,365景,四季皆有特色。

福建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7

泰寧是新興旅遊區,旅遊資源極爲豐富。20__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大會上,泰寧榮膺世界地質公園這一世界級品牌,成爲福建繼武夷山之後的第二個世界級旅遊區。泰寧又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還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遊經濟開發區、省級旅遊度假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面積492.5畝,目前已開發金湖、上清溪、狀元巖、貓兒山、九龍潭、金龍谷、泰寧古城七大景區,以水上丹霞、峽谷羣落、洞穴奇觀、原始生態爲主要景觀特點,集奇異性、多樣性、休閒性、文化性爲一身。有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與浩瀚湖水完美結合的百里金湖,有天爲山欺、水求石放的上清溪峽谷深切曲流,有狀元名士深山苦讀的丹霞巖穴,有“閩中雄嶠”的福建境內第二高峯金鐃山,有被譽爲“峽谷大觀園”的金龍谷,有江南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代民居尚書第古建築羣,有“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懸空古剎甘露巖寺,有被文化部命名爲“天下第一團”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梅林戲等。此外,泰寧還是全國21箇中央蘇區縣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等都曾在此指揮紅軍作戰,留存有紅軍街、東方軍司令部舊址等大批革命歷史遺蹟,20__年紅軍街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

20__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會委報請國務院同意,將“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所有材料報送世界遺產中心,泰寧和崀山等全國6大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區正式成爲我國20__年“申世遺”提名地。

泰寧作爲青年時期丹霞景觀的典型代表,是中國東南諸省中丹霞地貌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擁有舉世罕見的“水上丹霞”、“峽谷大觀園”、“洞穴博物館”三大奇觀;地質遺蹟十分豐富,是研究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地質歷史構造演化的理想場所;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人文歷史積澱深厚。有關方面表示,福建省力爭通過申遺實現當地旅遊產業真正轉型升級,提升旅遊基礎設施、管理、服務水準,與國際接軌,最終將泰寧建成一個國際性的旅遊目的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