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河北概況導遊詞範文(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7W

最新的河北概況導遊詞範文 篇1

老龍頭是明長城在我國境內的東部起點,是世界上惟一的水上長城。它位於山海關南5公里的渤海高地上。明清時期,這裏既是屯兵要塞,又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海賦詩的場所。

最新的河北概況導遊詞範文(精選4篇)

大家請看,眼前高大的長城就是寧海城。寧海城在老龍頭北,全長900米,只有北門和西門,現在我們進入的就是寧海城的北門。老龍頭的主要起點有龍武營、澄海樓、開天海嶽碑、靖虜(後改滷)臺,入海石城,南海口關,海神廟等,下面我將按照這個順序陪大家進行遊覽。

請看您右邊的這一片古建築就是龍武營,是當年守城士兵的住所。您所看到的是碾房,裏面有石碾,石磨,是從前碾米、磨面用的。老輩人一定覺得親切,至今許多農村裏仍有使用。對面就是粥房,看起來像一個大食堂。這口大鍋就是當年駐紮在這裏的士兵燒飯用的,深1.9米,可一次供1500位士兵食粥。

這裏還有馬廄,牢房,糧倉等,無比清晰地展現了那個遙遠年代的營地格局。您一定發現了營地牢房的木欄間隔很大,幾乎可以隨便進出,原因在於這裏的牢房用來關押違反軍紀的士兵,並不是囚禁犯人的。中間的這口水井是當時方圓十幾裏惟一的一口甜水井,常年派士兵把守,以保護盒保證駐地的日常飲用。最後您看到的叫做雲盤,它是雲朵的形狀,故而得名,通過敲擊次數的不同表達不同的命令,以規範士兵的作息生活。

在龍武營的大院裏,還有明朝重要的軍事家戚繼光將軍的兵陣館,內有微縮的兵陣雕塑,形象生動逼真。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看看這些曾經打出了江山,改寫了歷史的兵器,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

現在,您看到的是轅門。據考證,轅門就是用車轅子搭起的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巡視、狩獵,在外面搭營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子,所以又叫轅門。以後歷代均應的門都叫轅門。這裏的轅門樣式是明代的。大家請看上面刻着“龍武營”三個大字。

請大家看,左首的就是將臺,明代的時候,這裏的將臺帳篷是純牛皮的,但因爲多年的戰火毀壞,現在看到的已經是仿製品了。

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至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將軍擔任薊鎮總兵20xx年,防守山海關南到北京昌平境內200公里的長城。他經常巡視老龍頭,在這裏安營駐紮,操練兵馬,點將臺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教軍場。教軍場前旌旗林立之處是迷宮八卦陣,是一個頗爲神奇的陣法。

現在,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個老龍頭景區最醒目的景觀——澄海樓。有着“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飛樓百尺巔”之美譽。

在我們面前的是登城坡道,這條寬廣的坡道,名叫“馬道”,是守城的兵馬上下的通道。清朝的5位皇帝先後11次來老龍頭巡視,那時候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緩步走上城頭,沿途接受兩旁羣臣的膜拜。現在請大家親自體會一下兵馬躍關,皇帝登城的感覺吧!

各位請看,這座城樓就是澄海樓,它建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八面威風,又不失奇秀之美,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望海亭,二層樓結構,九脊歇山頂式。樓頂上“雄襟萬里”這塊匾是明朝末年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題。樓中間這塊“澄海樓”匾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御筆所題,又派官員從北京專程趕來,可見乾隆皇帝對老龍頭還是情有獨鍾,念念不忘難怪在登臨澄海樓的乾隆皇帝到次數最多了。

再看一款楹聯上句“日曜月華初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都來自自然;下句“天榮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澄海樓這個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那我們就一同登臨澄海樓,感受一下“萬里長城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的豪邁感覺吧!

登上二樓就是整個老龍頭的最高點,也就到了萬里長龍的龍冠之上。從二樓舉目望去,巍峨的長城與蒼茫的大海緊密相連,天海一色,雲水蒼茫,不禁令人胸襟爲之開闊,一股豪氣在胸中激盪,大有“雄襟萬里”之感。

現在,我們到樓後參觀一下。大家看到的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後英國營盤的大炮。英國人曾在寧海駐兵4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才匆忙撤走,遺留下這門大炮。現在這門大炮已成了帝國主義侵華的象徵。

我們現在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兩次來到這裏飲酒賦詩,寫的詩都刻在這塊碑上。這裏刻的是乾隆《再題澄海樓》:“我有一勺水,瀉爲東倉溟。無今亦無古,無見亦無盈”。乾隆皇帝將蒼茫渤海比作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輕輕一瀉便成了大海,這也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氣!

這塊碑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全被侵略者給毀壞了。在古代皇帝是至尊,神聖不可侵犯,他的東西也是被人供奉,可八國聯軍不屑一顧輕易就給毀壞了。可見當時我國國力弱小,“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任人宰割。“落後就要捱打”,這段屈辱的歷史讓中國人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

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們剛纔看到乾隆的那首詩就是由此意而來,細心的遊客可以看得出這塊碑是由兩塊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龍頭時打撈上來的,下半部分是仿製的,兩個半塊拼接而成。

這是“天開海嶽”碑。據專家鑑定它屬於唐碑。“天開海嶽”這四個字將老龍頭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與山爲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這樣的美景。這塊碑還與張學良將軍有一段歷史淵源。1920xx年八國聯軍將老龍頭毀於一旦,天開海嶽碑已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於是命人豎了起來,使天開海嶽重新屹立在老龍頭上。這裏起的不僅是一塊碑,豎起的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精神。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這些用玻璃罩起來的土牆是真正的明代土城牆,又叫“夯土牆”。別看它貌不驚人,可是它十分堅固,再鋒利的兵器,那它也沒有辦法,凡是它就怕拿水反覆地蹭,水一蹭土就紛紛掉落。所以人們說它“怕軟不怕硬”。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靖虜臺,這是明代長城惟一的海上敵臺,大家請看這三個字“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所以這裏就有兩層含義:一是平靜海水,二是平定敵虜,利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敵臺主要是個防禦工程,可以駐兵,存放武器,咱們看到的這個孔叫做“箭孔”,可以觀察敵情,還可以向外射擊,它可稱得上是老龍頭海防要塞的橋頭堡了。

各位遊客,過了靖虜臺就到了龍頭的最前端,這裏是伸入大海23米有餘的入海石城,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萬里長城的鼻翼,你會感覺隨着它劈波斬浪,笑傲渤海之上。

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伸入海中的近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虜敵臺。南浸萬頃波濤,構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爲能經受海水的衝擊,入海石城的建築結構獨特,全部從巨型花崗岩條石砌壘。咱們看到的這幾塊岩石就是當年砌城時用的。

咱們可以看到每塊巨石的角上都有幾個凹槽。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槽內澆鑄鐵水,利用獨特的榫卯結構將兩塊巨石連接起來。這最好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築工藝。

在老龍頭還可以看到的另一處海上勝景就是海神廟。這裏三面環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雲霧繚繞或煙雨濛濛,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

在明代海運開通,石河口被闢爲漕運碼頭,商賈往來盛極一時。當地漁民爲報得出海平安,只得將希望寄託於海神之上,於是修建了海神廟。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巨大的牌坊是由漢白玉砌成,琉璃瓦頂,裝飾得很精巧,前書“安瀾”,後書“優波”這表達了人們祈求風平浪靜,行船安全的願望。

海神廟前這兩尊怪獸左爲“乘黃”,右爲“龍馬”。古書中記載騎上乘黃可以活兩千歲,龍馬別有九音,歌聲十分動聽,可見它倆都是身懷絕技,有它們守衛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聖之感。海神殿居於整個廟宇的中心位置,殿門上方懸有乾隆皇帝御題的“江溟寧宴”,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聽命。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現在進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宮。天后聖母就是媽祖,相傳她生活在宋代,精通魚訊而且通曉天文氣象,經常幫助出海的漁民,深受漁民的愛戴。她去世後當地人在湄洲島上建了座小廟來紀念她,並尊稱她爲媽祖。後來媽祖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逐漸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護神了。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媽祖,在港澳地區媽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這也充分證明了海峽兩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龍的子孫,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就到了海神廟的最前端——觀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置身觀海亭和戰在入海石城上觀海感受的是截然不同的,少了居高臨下的氣勢,卻像乘一葉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憑海臨風,心情舒暢,自有一番難以名狀的美妙感覺!

最新的河北概況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尊敬的遊客:

您好,歡迎您到長壽山觀光旅遊,在這翠色迷人的季節裏,您離開了喧囂的市區,來到美麗的大自然中暢遊一番,相信這裏秀美的景色一定會在您的記憶中留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長城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伴隨着長城文化的繼承挖掘和發展,長壽山景區悄然崛起。

長壽山景區是1987念在原懸陽洞景點的基礎上開發和建設起來的,十易春秋,光陰荏苒,而今長壽山以它古樸又壯觀,悠久而又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您的面前。

它位於山海關城東8.5公里處,東起黃牛山,沿長壽河向西展開,東西長6.5公里,區域頂峯175公頃,整個風景區以長壽河谷的自然風光爲基礎,集山、石、洞、窟、溪及中草藥植物爲一身,以長壽延年爲宗旨,弘揚祖國的傳統醫學。以雕塑、書法、建築、園林等手法爲表現形式,獨步世界旅遊之林,是一個立意新穎,獨具民族特色,又具時代精神的旅遊勝地。

長壽山景區現已發現歷史人文景觀18處,當代人文景觀20處,自然景觀30處,著名景觀有懸陽洞,神醫石窟、三道關、長城倒掛、壽字碑林、石門勝蹟等,景區山峻石奇,洞古窟新,水秀天清,林碧草芳,雕塑石刻,巧奪天工,淙淙溪水,蜿蜒川流。

現景區由懸陽洞穴、壽字碑林、世外桃源、神醫石窟、石門勝景五大景點組成。

“長壽山”摩崖石刻三個字,全高17.17米,其中“壽”字高6.2米,筆力蒼勁,氣勢奪人,神態如生,仙意似動,又飽墨濃意,力透石碑。系當代最老書法家108歲的孫黑佛老先生之絕筆。

長壽山景區背倚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長城猶如一條巨龍蜿蜒於羣峯衆壑之間,三道關長城被稱作“天險要隘”三關直插雲天,長城倒掛於絕壁,懸崖峭壁,峯高谷深,驚險非常。人無羊腸道,鳥飛無覓處,如何砌壘長城?已成千古之迷。

長壽山石洞之最要數懸陽洞了,跨過一座石橋,我們即來到了古樹掩映下奇妙而幽深的古洞懸陽洞,它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穿透式的花崗岩洞,我國許多風光溶洞多爲石灰岩洞,像如此高大的花崗岩洞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洞呈紡錘形,前後寬闊,中間狹細,全洞長117米,其中前洞爲懸陽洞的主體洞穴,進深37米,寬14米,高13米。懸陽洞最早的墾闢和建設在明代,明初洪武年間,四川峨眉僧人到此建廟塑像,並以漢隸形式留下第一筆“蜀人創修”。之後隨着明代魏國公徐達1381年在山海關建關設衛,這裏邊臣遊子聚會,僧人、道士雲集,百姓香客絡繹,文人墨客詠誦,酸了清末甚至有來華洋人涉足,民國年間,三道關有位主持道人叫董有靈,在前洞建有萬仙樓,後洞建有孔廟和地藏王菩薩,更使這裏達到了儒、釋、道三教一家,他們和平共處,修真養道,我國許多名山常爲一個宗教流派所獨居,或以某一宗教爲主,而懸陽洞則是三教並立,融融相生,成爲懸陽洞歷史上宗教文化現象的一大特點。

本世紀三十年代後,懸陽洞走向了頹敗。到了六十年代,這裏的佛像、廟宇已是毀壞一盡,只留下洞壁上的“懸陽洞”“清虛凌空”“萬善同歸”“通天幻境”“別有洞天”“紫塞桃源”“地接天根”“萬古流芳”等十幅刻石,及萬曆三十年的《懸陽洞詩碑》、明崇禎八年的《觀音洞碑》以及康熙四十四年的《造鐘碑記》。

沿着石砌臺階165磴扶欄而上,洞由明變暗,又由暗變明,石階由寬而窄,又由窄而寬,涼風習習,別有情趣,約行數十步,仰面而視,洞頂有雙孔,爲自然形成,有日光懸於其中,懸陽洞由此而得名,併成懸陽洞窺天一景,而懸陽洞之奇恰恰就在洞中有洞,洞上有孔,孔能通天。

紫陽宮外西側,雙鬆拔地而起,對峙而立,直刺青天,獨峻於林,三十餘米高的百年古鬆給人蒼勁傲然之感,伴風送濤,凜然正氣其形酷同,其狀亦如兩巨人,威不可淫,故得名雙鬆挺峙。

神醫石窟位於藥王嶺山腰峭壁之上,有以古代名醫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爲主體的摩崖石窟羣。石窟羣像爲中國著名雕塑大師劉開渠,雕塑家付天仇、曾竹韶創作設計,“神醫石窟”爲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此外還有國際友人的摩崖碑題,此景集中醫學、書法、雕刻藝術爲一體,依山就勢而造的認爲景觀,立意新穎,別具一格,讓人領略到祖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和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的同時,也感受到石窟巍峨挺拔,氣勢雄偉的獨特風格。

壽字碑林是長壽山景區鍾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它是利用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結合長壽山的奇峯異石而建造的人文景觀。在大小不一,方圓各異的怪石上鐫刻着不同朝代,不同字體,陰陽文不同形式的名人“壽”跡,這些因石而制的摩崖雕字,或隱或現,或藏或露,字形各異,神彩飛動,那異曲同工的百家書風,構成了中國曆代書法名家之“壽”字大成,表現了中華民族書法文庫的獨特神韻,成爲東方雕刻、書法相融合的藝術風景。

最新的河北概況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這就是著名的鴿子窩公園。公園園名是由“軍中才子”張愛萍將軍題寫的。鴿子窩公園不大,佔地僅僅300畝,然而就是這300畝土地,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名氣。古人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鴿子窩公園雖然小,也一定有自己的“制勝法寶”,並以此吸引着衆多的遊人從地球的各個角落趕來,一睹它的風采,我把這歸結爲鴿子窩公園所擁有的幾大亮點。這些亮點是什麼呢?還是讓我們趕緊走進去,看個究竟。

既然叫鴿子窩公園,裏面必須有鴿子才名副其實。現在大家左側就是鴿子樓。景區工作人員精心飼養、馴化了幾百只廣場鴿。在鴿子樓前的空地上,您可以讓這些象徵純潔、和平的鳥兒在您手心啄食,在您手臂、肩頭飛舞停留。

鷹角亭——拾貝園

然而,我們北戴河的鴿子窩公園絕對不是因爲鴿子樓的存在而得名鴿子窩的。那鴿子窩這一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大家往右前方看,我們可以看到在公園的向海一側有塊挺拔險峻的巨石,仔細看,您會發現巨石上遍佈着各種走向的裂縫,過去,經常有成羣的海鳥白天在這巨石上停留,夜間在裂縫之中棲息,當地人習慣稱這些海鳥叫海鴿子,鴿子窩因此而得名。

這些巨石據說形成於新太古代,距今有25億年的歷史了。巨石伸人海中,非常像只展翅欲飛的雄鷹,所以人們又叫它鷹角巖。沿着一級級臺階走上來,我們就來到了鷹角巖之上。鷹角巖上建有鷹角亭,從建築學上講,屬於單檐歇山頂,石柱琉璃瓦。亭上所懸牌匾是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鬍厥文先生題寫的。

一起登上鷹角亭.立刻就感覺海風迎面吹來,讓人覺得十分清爽。大家看,海邊一般都是平坦的沙灘岸,惟有我們腳下的鷹角巖是塊挺拔高地,而且正好面向正東方向,地理位置極佳。鷹角巖上的鷹角亭,便成了可以與泰山相媲美,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個最佳觀日出景點之一。我國著名散文作家峻青先生曾撰文描繪過鴿子窩日出的壯景。魔角亭觀日出,便是鴿子窩公園遠近聞名的亮點之一。每到旅遊旺季,清晨四五點鐘,這裏便站滿了看日出的人們。海上日出是相當漂亮、壯觀的,當一輪新日從海面噴薄而出,給世界披上彩裝時,心情也隨之變褥萬分激動,新生的太陽總是帶給人們新的希望。

公園北側就是著名的鴿子窩大潮坪,一天一次的漲潮、落潮是這裏千百年來不變的風景。同時這裏也是國家保護溼地,貝類、魚、蝦、螃蟹等海洋生物極爲豐富,這也爲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再加上北戴河風景秀美,環境質量特別好,而且,秦皇島北側有燕山,東南側是渤海,山和海尤其利於鳥兒辨識方向,以上幾點原因就使這裏成爲鳥類遷徙的中途棲息地。每年春秋季節,國內外許多鳥類專家和鳥類愛好者都來這裏觀鳥,北戴河也有了“世界觀鳥的麥加”之美譽。鴿子窩觀鳥,便是公園的亮點之二。

來鴿子窩公園趕潮拾貝、挖螃蟹,也是件相當有趣的事情。鷹角巖有拾貝園,每天清晨海水退去的時候,您不妨和家人一起來這裏,帶上小水桶,再拿一把小鐵鍬,光腳走在溼地或是淺淺的海水裏,在水草間您就能輕鬆地撿到“花蛤”,抓到小魚,順着溼地上的小洞挖下去,可能挖到逃得很快的螃蟹或者不同種類的貝類。如果您是第一次來嘗試這項活動,建議您向當地人請教一下,熱情的當地人會告訴你其中的小訣竅,讓您不至於兩手空空失望而歸。毛主席塑像毛主席觀海的塑像是1992年爲紀念毛主席誕辰100週年而敬立的。如果一個地方只有風景,沒有文化,那麼這個地方未免顯得有些單薄,而鴿子窩公園卻註定和兩首詩詞結緣,這就是公園的亮點之三。第一首詩詞便是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毛主席是在1954年4月第一次來到了北戴河,也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真正見到大海,在7月份的時候主席第二次來北戴河,在這一年的8月份某一天,秦皇島一帶天降大雨,主席觸景生情,揮筆寫下了著名的詩詞《浪淘沙·北戴河》,這也是主席送給我們北戴河人民的一份厚禮.因爲它使北戴河再次揚名。詩詞就鐫刻在另一側的大理石上,讓我們一起過去看一看。

詩詞的上闋是:“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下闋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詩詞描寫的是那一日天降大雨,海天一色的情景。詩詞中所說的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遺篇,即指曹操所寫的《觀滄海》,也是我今天要和大家提的第二首詩。

相傳,鴿子窩的鷹角巖就是古時所指的碣石。在東漢建安十二年(220xx年)五月,曹操北征烏桓,打了勝仗,他率領着人馬班師回朝過程中來到碣石這個地方,看到茫茫大海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四言古詩《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儘管對於碣石具體所指還有爭議,但在鴿子窩看大海最符合詩的意境,對於我們來說更爲重要的是來體會這樣一種意境。

望海長廊——書閣

爲了方便大家賞景、休息,景區內在靠海一側,沿着崖壁邊緣修建瞭望海長廊,設計上吸收了北京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長廊的特點,廊內彩繪了北戴河二十四景、民間故事傳說以及花鳥蟲魚等傳統壁畫。方毅副總理爲望海長廊題寫了牌匾。流連在這望海長廊裏,美麗的渤海,蓬勃發展的海港區就展現在眼前,天氣晴朗的時候,還可以看見巍巍燕山支脈,欣賞一下“秦皇島外打魚船”。

長廊盡頭是浴日亭,“浴日亭”三個字是嚴濟慈先生題寫的。在鴿子窩公園看日出,要看三個場景:“日出雲霞”、“紅日浴海”、“日路灑金”,鴿子窩最早就是因“紅日浴海”這一景觀而遠近聞名的。浴日亭裏看剛剛出浴的太陽,相當漂亮。

長廊右側建有書閣、碑廊和碑亭,裏面抄錄了歷朝各代描繪、詠誦秦皇島的詩句,從秦王贏政的《碣石門辭》到唐太宗李世民《春日觀海》,再到近代徐世昌的《題蓮花石公園》,康有爲的《聽海潮待月歸》,秦皇島千年的歷史便在這洋洋灑灑的文字之間一閃而過。

碧湖櫻花

鴿子窩公園還是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8年,《中日友好條約》締結20週年之際,日本株式會社和中國淺野水泥有限公司爲鴿子窩公園送來了600株櫻花。公園也立碑一塊,以示紀念。願鴛鴦湖畔的櫻花開得絢麗多姿,也願中日兩個隔水相望的國家永遠和睦,友愛相處。

最新的河北概況導遊詞範文 篇4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九龍峽自然風光遊覽區。我是這裏的導遊員,今天的遊覽路程有我爲大家講解,如果旅遊中有什麼困難和問題,我將會盡我所能爲大家解決,希望九龍峽(龍宮)的一景一色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遊區位於古襄國國都邢臺縣漿水鎮,東距邢臺市區62公里,總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27平方公里,主峯王帽山由海拔1800米,自上而下,龍的蜿蜒,萬泉如涌,深潭清冽,飛瀑跌宕,宛若蛟龍,極峯俯瞰,九峽蜿蜒匯向一珠型山峯“九龍戲珠”渾然天成,“九龍峽”因此而得名。

九龍峽自然風光旅遊區,山幽景奇,四季如畫,攀棧而上,依次爲上龍宮、上龍宮羣峽、原始次生林,草原、明長城、師傅寨古蹟、大觀光遊覽,上百餘個景點。卓異的高山飛瀑,罕見的幽谷奇峽,豐厚的文化積澱,濃郁的民俗風情,理想的休閒場所是九龍峽自然生態風景區的五特點。兼有《盤古降九龍》、《觀音度九龍》、《佛圖澄與石勒》等古典神話傳說。九龍峽山高峽深,夏無暑氣,山地氣候顯著,年均氣溫10.5℃左右,加之構造特殊,地貌奇特,有九寨之美,黃山之秀,張家界之麗,華山之險,享有“太行自然風光明珠”之美譽,明朝的詩人宋儀望這樣描述九龍峽:

無題(明)

邢洲西雲有重關,

亂疊芙蓉萬仞山。

野色遠連蒼藹外,

鐘聲遙入翠微間。

雲歸洞口僧初定,

月上峯頭客到閒。

讀罷黃庭無一事,

恍疑身世隔塵環。

九龍峽已成爲華北別具特色的一處遊覽勝地。歡迎四海賓朋前來盡享最後一片淨土的自然生態妙趣、探尋龍族文化、抒發思古幽情、樂賞高原奇景,登“龍門”,飲“龍泉”,騎“龍馬”,攀龍扶鳳。

九龍峽又名龍宮,下分九條支溝,彎轉起伏,氣勢宏偉,猶如九條巨龍,山伴有清泉涌出,疊疊瀑布下注老龍潭,高百餘米,猶如飛龍,故名“龍宮”。龍宮的名字從上古的夏商周時代叫起,延續至今有好幾千年了。相傳,龍便以上龍宮“龍泉”生出,並生九子,九條巨龍在此居住,九龍在一起經常打鬧,興風作雨,有時幾年洪水滔天,有時幾年乾旱無雨,給當地人們造成嚴重災害,後來觀世音菩薩知道此事,駕祥雲來到龍宮,度化九龍,他們棄惡從善,以後成道昇仙,分往四海,各管一方。龍宮景區九道龍峽便是九龍成道後留下的軀殼。

據《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的形象的“蛇身”是龍的原始形,“龍”也因此成爲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的形象集中了許多動物的特點,鹿的角、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牛的頭、馬的耳,口角有須,頜下有蛛,它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呼風喚雨,縱火施術,歷來就是英雄、和尊貴的象徵。

龍形態各異,變化萬端,有鱗的爲蛟龍,有翼的爲應龍,有雨的爲虯龍,末昇天的爲蟠龍,好戲水的爲晴龍,喜火的爲火龍,黃色的爲金龍,白色的爲玉龍。龍宮的各個龍峽,便是古人以龍的形態命名的。

九龍峽的特點

一、奇特的高山飛瀑

太行山雖然有瀑布景觀,但具有較大流量和較大落差的瀑布極爲少見,而龍宮瀑布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流量有一定規模並穩定;二是落差達百米以上;三是成羣出現;四是造型奇特,音響、色彩多種多樣。從造型上看,老龍潭瀑布飛流直下百餘米,猶如巨龍從天而降,聖水泉瀑布從半山崖上的石縫中噴溥而出,優美至極,南龍宮、金龍撒珠瀑布猶如捲簾,銀珠四濺,潭底石頭斑“點”猶如鮮血,世人罕見,潭、溪清澈,均從石底流過。山泉星羅棋佈,水的來源全部來自山泉。

二、罕見的幽谷奇峽

龍宮景區進入上龍宮區域,全部爲峽谷,北龍宮、南龍宮、中龍宮、蟠龍峽,總長都在1—2公里間,加上各條支峽有40餘條,峽谷最寬不過20米,最窄只有1.5米左右,由於河北方面暖流與山西方面冷氣流在此會流通渠道,氣候和各種自然侵蝕,這裏的峽谷均形成U字形直立,形上口小,下口谷底寬,峽谷延伸全部爲之字型,能見度只有10—20米,都好象自然裂開一樣,步步都在屏障中,如此峽貌實爲罕見,並具有一定的地質學研究價值。

三、優越的休閒場所

龍宮除了懸崖即爲茂密的森林,整個山頂、棧道全被植被覆蓋,即使峽谷的石頭也被一層綠苔覆蓋,春天滿棧道野桃花盛開,夏日各種山花競放,秋來黃櫨 紅葉滿山,冬至處處玉樹盛妝,極具觀賞價值。

蟠龍峽、原始次生林,這裏谷底有泉,氣候溼潤,峽谷兩側絕壁上樹木相互交叉,遮天蔽日,涼爽至極。唐朝詩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很能解答這裏的景色。

四、豐富的文化積澱

龍宮據歷史記載:《管子》、《春秋經》、《邢臺縣志》載:“邢西有一百四十里有夷儀城,城西十里,山勢險峻,夏無暑氣,有兵防口……猶人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