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1W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1

中國千唐志齋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33公里的新安縣鐵門鎮境內,距310國道800米,是由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先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創建的文化園林,館藏唐代石刻兩千二百餘方,是國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唐史研究基地,盛唐文化營地,中國書法聖地。所藏志石和歷代名家書畫碑刻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曆史興衰和書法藝術的史料寶庫。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精選15篇)

這些志石講述着女皇武則天等皇帝的文治武功,開國功臣屈突通的輝煌業績、宰相李德裕的宦海沉浮,大唐安史之亂的民不聊生,酷史周興的慘無人道,女道士馬凌虛的紅顏薄命,衆宮女鮮爲人知的悲苦人生,莫不令人時而驚奇,時而歡愉,時而扼腕,時而嘆息。歷史故事,引人入勝;人生百態,無所不及。

這裏珍藏有唐代宰相狄仁傑、大書法家徐浩、以及宋徽宗趙佶、宋書法家米芾、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神筆王鐸、宰相書法家劉墉、近代草聖于右任、帝師康有爲等歷代名家的書畫碑刻。書藝之美或似蛟龍之蜿蜒、或若鸞鳳之徘徊,足見驚雷掣電之功、統攝鏗鏘之意,堪稱書法聖地。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2

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爲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齋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由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張鈁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爲“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郡王太守、相國太尉、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綵女等各階層人物,爲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補史、證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爲“石刻唐書”。1997年晉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晉升爲國家二級博物館,20xx年晉升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3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這裏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爲“當關洛孔道”。這裏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我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裏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功勳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

名字由來

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爲壯觀。康有爲遊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爲我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爲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爲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洛陽千唐志齋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爲準。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4

對於每一個從事書法藝術,乃至從事史學、文學、文字學、金石學、墓誌銘等研究的人來說,不知道千唐志齋就過於孤陋寡聞,沒有到過千唐志齋也會是終生之大憾。

幾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書協主席、中國書協理事王少默先生來鄭,我和書友宋震等曾陪同其參觀過千唐志齋,但總因當時時間安排得比較緊,沒能“看過癮”而留下過多遺憾。再次到千唐志齋參觀一直是我的一大心願。

去年年底,因工作原因結識了省財政廳的馬建軍先生。當他得知我喜歡書法時,告訴我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劍超是他的老朋友,抽空可以陪我到千唐志齋參觀。我自然是興奮不已,並當場約定春天踐約。

三月中旬的一個雙休日,天清氣爽,萬物復甦,春天的驕陽和絲絲花香給我們帶來了不盡的快意。我與書友曹向春、劉玉峯先生,畫家郭曉惠女士,以及書畫收藏家趙會來先生等,在老馬的陪同下從鄭州出發,驅車直奔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大家的說笑聲中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新安縣,熱心的衡館長親自駕車到高速路口迎接,並帶領我們很快來到了因千唐志齋而聞名世界的中州名鎮――鐵門鎮。

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約四十多公里處,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鈁(字伯英)先生的故里。千唐志齋是張鈁先生傾心蒐集歷代墓誌銘,在園內闢地而建成的墓誌博物館。因大部分爲唐朝墓誌,多達1100餘塊,故原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命名,國學大師章太炎親筆以古篆題寫匾額,並在尾部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之由來一目瞭然。

一下車,我們就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千唐志齋博物館。一進大門,園內優美的環境、渾厚的建築、春日的暖意、熱情的主人,就深深地打動着我們。

據導遊介紹,我國古代墓誌之作,始於東漢末年,盛於北魏隋唐。洛陽在歷史上曾是九個朝代的都城,千唐志齋所藏志石也大多爲洛陽北邙所出。自周以來,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把北邙山視爲風水寶地,生前無論故於何處,大都會囑咐後代將其葬於此地,故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以致“北邙墓冢高嵯峨”,幾至“無臥牛之地”。由於古人喜厚葬,導致盜墓猖獗。清末修隴海鐵路,又挖掉一些墓葬,加上陵谷遷變,水土易改,凡開掘墓室,殉葬品均被洗劫一空,而沉重的碑石則棄之田間,故當地老百姓常揀來做捶布石、井邊踏腳和建築石料等。張鈁先生雖爲軍人,但對金石書畫情有獨鍾。他委託朋友,廣搜散逸的墓誌石刻,前後共蒐集1500多塊,運回故里,闢地建齋,鑲嵌保存,永留後世。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由羅振玉的高足關葆謙題額的“聽香讀畫之室”的獨立石屋。這裏是張鈁先生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隱歸故里期間修建的,是專門款待朋友,談書論畫的地方。石屋上方兩側鑲嵌着張鈁先生親筆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遒勁雄強的大字楷書,映襯了張鈁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博大情懷。書房兩側是康有爲題寫的“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對聯,字體消散灑脫,用筆如錐畫沙。一幅對聯連用數典,足見康南海的博學。欣賞着張伯英和康南海窺破人生、極富哲理的聯句,以及他們精湛的書法藝術,猶如聆聽着他們在書房中親切地談論時局、切磋書藝。

穿過書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主房上方康有爲親筆題寫的“蟄廬”兩個大字。字徑二尺有餘,字體遒勁,正正堂堂,堪稱康氏精品。接着,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鑲嵌墓誌的十幾個相連的窯洞。據我的回憶,幾年前來千唐志齋時,窯洞上方好象是露天的,博物館爲了能夠有效保護這些藝術珍品,在窯洞上方新加了玻璃頂棚,以防風雨的侵蝕和強紫外線的曝曬。窯洞內是歷代書法藝術珍品薈萃之所,珍藏着上起魏晉,下至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諸多大家的墨寶和墓誌。館內所藏唐朝墓誌,自武德、貞觀起,經盛中晚唐,歷代年號,無不盡備。從墓主人身份來講,既有相國太尉、皇親國戚,又有藩鎮大吏、刺史太守;既有處士名流、真觀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宮娥才女,還有外國高官。

這些墓主人的人生際遇,較完整地顯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會百態,實爲一部石刻唐書,或可視爲唐人檔案館,對於研究唐代歷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鐫刻墓誌意在傳世,故多請當時的名家動筆,其書法藝術價值十分可貴。從書體上看,真草篆隸無所不有。從風格上看,或端莊典雅、塊塊晶瑩,或遒勁雋秀、字字珠璣,無不顯露盛唐時期的書藝之美。留連在滿壁誌石的天井窯洞,猶如置身於光彩奪目的藝術殿堂,把讀着一部書法藝術演變的歷史,更如穿過千年時空,撫摸着唐人堅實的脊樑,感受着唐人博大精深的文化與藝術精髓。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一方唐朝重臣,被人們譽爲東方福爾摩斯的狄仁傑的真跡。據導遊介紹,有專家考證,狄仁傑一生留下的真跡極爲罕見,該墓誌對於考證、研究狄仁傑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實證。

千唐志齋還是考據文字的重要場所。武則天稱帝之後,改唐年號爲大周。武則天在位期間,曾造字20多個,目前有記載且正在使用的僅有“曌”字,其它都在武則天退位以後廢掉,各種文獻已無可查詢。但在館藏的大周天授年間《高玄墓誌銘》中卻完整地保留了這些文字。比如“忠”字上方加一橫,爲“臣”字,取意爲臣民要忠於皇帝。“○”里加一波三折的“一”,讀作“日”, “○”里加一個“卐”,讀作“月”。“山、水、土”三字上下重疊爲“地”字,意爲有山有水有土方爲“地”,等等。

張鈁先生除蒐集墓誌之外,還將平生所獲名人字畫,命工刻石,存於齋內。現齋中有稀世珍品漢武帝夢境圖浮雕,有宋代米芾所書對聯,明朝董其昌行草長卷,明末清初王鐸大幅作品《柳花》《柳條》詩軸。還有清人劉墉、陳鴻壽、鄭板橋、邵瑛、韓東籬等書家的真跡,又有近代名家章太炎、戴傳賢、靳志等人的條幅、對聯。窯洞內還有由蔣介石撰文、國民黨衆多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署名、賀耀祖以漢隸書丹的爲張鈁母親慶賀七十大壽的長篇壽序石刻。更有被稱爲“近代三絕”的張鈁之父張子溫墓誌銘,是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極其難得的稀世佳構。

千唐志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經過不斷恢復修繕,古鎮名齋,燦然生輝。據衡館長介紹,博物館內除張鈁先生蒐集的墓誌銘之外,近幾年又新徵唐朝墓誌銘800餘方,現館藏志石已達二千多方,佔我國已出土墓誌的三分之一。爲了讓各方政要名流、專家學者、中外遊客能夠更多地考察、研究、瞭解千唐志齋,他們準備擴大規模,增建窯洞,將新徵到的墓誌全部鑲嵌壁間。他們還準備將周圍部分民宅動員拆遷,按照張鈁舊居原有規模進行重建、修繕。我們相信,恢復修繕後的千唐志齋,墓誌會更加豐富,環境會更加優美,不僅是馳名中外的文化聖地、旅遊勝地,還是兩岸同胞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實現祖國統一的教育基地。

幾個小時的參觀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參觀結束,我們應衡館長之邀,重新來到張鈁先生的“聽香讀畫之室”,爲博物館留下墨跡。幾經推讓之後,由我開筆。說實在的,在如此厚重的文化環境中,在歷代大家的精品鉅作面前,我等實在汗顏。但是,爲衡館長的盛情,也難以推脫,只得當場獻醜。我書寫一幅自撰對聯後,向春也揮毫創作了一幅橫式條幅。臨走時,衡館長還送我們一幅漢武帝夢境圖拓片,讓我們興奮不已。

在回程的路上,張鈁先生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的對聯在我的腦海中久留不去。是的,到過千唐志齋的人,誰不是匆匆過客?然而,鐵門鎮盛開的鮮花纔是真正的主人。這花,是永遠的千唐志齋,是永垂青史的張鈁先生!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5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這裏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爲“當關洛孔道”。這裏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我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裏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功勳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

名字由來

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爲壯觀。康有爲遊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爲我國現存墓誌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誌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爲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爲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洛陽千唐志齋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爲準。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6

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里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這裏西扼崤嶺,東控函谷,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爲"當關洛孔道"。這裏青龍、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這裏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鄉。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

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爲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7

千唐志齋位於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里,是我國收藏墓誌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唐代墓誌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誌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誌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二百二十八件;還有墓誌蓋以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該館爲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將軍(新安鐵門人)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齋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由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張鈁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爲“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郡王太守、相國太尉、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綵女等各階層人物,爲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補史、證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爲“石刻唐書”。1997年晉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晉升爲國家二級博物館,20__年晉升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8

千唐志齋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張鈁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爲"千唐志齋"。

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相國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綵女等各階層人物,爲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爲"石刻唐書"。1997年晉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晉升爲國家二級博物館,20xx年晉升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千唐志齋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張鈁先生酷愛金石字畫,並廣泛徵集,在故宅花園“蟄廬”內建齋收藏,由王廣慶命名、章炳麟題額爲“千唐志齋”。齋中鑲嵌墓誌、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誌1191件。內容涉及皇親國戚、相國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參曹,以至處士墨客、佛僧道士、宮娥綵女等各階層人物,爲研究唐代社會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有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被史學界稱爲“石刻唐書”。

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磚窯的建築,原藏石1578件,現有墓誌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誌228件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齋”。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9

對於每一個從事書法藝術,乃至從事史學、文學、文字學、金石學、墓誌銘等研究的人來說,不知道千唐志齋就過於孤陋寡聞,沒有到過千唐志齋也會是終生之大憾。

幾年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書協主席、中國書協理事王少默先生來鄭,我和書友宋震等曾陪同其參觀過千唐志齋,但總因當時時間安排得比較緊,沒能“看過癮”而留下過多遺憾。再次到千唐志齋參觀一直是我的一大心願。

去年年底,因工作原因結識了省財政廳的馬建軍先生。當他得知我喜歡書法時,告訴我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劍超是他的老朋友,抽空可以陪我到千唐志齋參觀。我自然是興奮不已,並當場約定春天踐約。

三月中旬的一個雙休日,天清氣爽,萬物復甦,春天的驕陽和絲絲花香給我們帶來了不盡的快意。我與書友曹向春、劉玉峯先生,畫家郭曉惠女士,以及書畫收藏家趙會來先生等,在老馬的陪同下從鄭州出發,驅車直奔洛陽市新安縣鐵門鎮。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大家的說笑聲中不知不覺地就來到了新安縣,熱心的衡館長親自駕車到高速路口迎接,並帶領我們很快來到了因千唐志齋而聞名世界的中州名鎮――鐵門鎮。

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約四十多公里處,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鈁(字伯英)先生的故里。千唐志齋是張鈁先生傾心蒐集歷代墓誌銘,在園內闢地而建成的墓誌博物館。因大部分爲唐朝墓誌,多達1100餘塊,故原河南大學校長王廣慶命名,國學大師章太炎親筆以古篆題寫匾額,並在尾部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誌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之由來一目瞭然。

一下車,我們就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千唐志齋博物館。一進大門,園內優美的環境、渾厚的建築、春日的暖意、熱情的主人,就深深地打動着我們。

據導遊介紹,我國古代墓誌之作,始於東漢末年,盛於北魏隋唐。洛陽在歷史上曾是九個朝代的都城,千唐志齋所藏志石也大多爲洛陽北邙所出。自周以來,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把北邙山視爲風水寶地,生前無論故於何處,大都會囑咐後代將其葬於此地,故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說法,以致“北邙墓冢高嵯峨”,幾至“無臥牛之地”。由於古人喜厚葬,導致盜墓猖獗。清末修隴海鐵路,又挖掉一些墓葬,加上陵谷遷變,水土易改,凡開掘墓室,殉葬品均被洗劫一空,而沉重的碑石則棄之田間,故當地老百姓常揀來做捶布石、井邊踏腳和建築石料等。張鈁先生雖爲軍人,但對金石書畫情有獨鍾。他委託朋友,廣搜散逸的墓誌石刻,前後共蒐集1500多塊,運回故里,闢地建齋,鑲嵌保存,永留後世。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由羅振玉的高足關葆謙題額的“聽香讀畫之室”的獨立石屋。這裏是張鈁先生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隱歸故里期間修建的,是專門款待朋友,談書論畫的地方。石屋上方兩側鑲嵌着張鈁先生親筆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遒勁雄強的大字楷書,映襯了張鈁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博大情懷。書房兩側是康有爲題寫的“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對聯,字體消散灑脫,用筆如錐畫沙。一幅對聯連用數典,足見康南海的博學。欣賞着張伯英和康南海窺破人生、極富哲理的聯句,以及他們精湛的書法藝術,猶如聆聽着他們在書房中親切地談論時局、切磋書藝。

穿過書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主房上方康有爲親筆題寫的“蟄廬”兩個大字。字徑二尺有餘,字體遒勁,正正堂堂,堪稱康氏精品。接着,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來到了鑲嵌墓誌的十幾個相連的窯洞。據我的回憶,幾年前來千唐志齋時,窯洞上方好象是露天的,博物館爲了能夠有效保護這些藝術珍品,在窯洞上方新加了玻璃頂棚,以防風雨的侵蝕和強紫外線的曝曬。窯洞內是歷代書法藝術珍品薈萃之所,珍藏着上起魏晉,下至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諸多大家的墨寶和墓誌。館內所藏唐朝墓誌,自武德、貞觀起,經盛中晚唐,歷代年號,無不盡備。從墓主人身份來講,既有相國太尉、皇親國戚,又有藩鎮大吏、刺史太守;既有處士名流、真觀洞主,又有郡君夫人、宮娥才女,還有外國高官。

這些墓主人的人生際遇,較完整地顯示了唐三百年文治武功及社會百態,實爲一部石刻唐書,或可視爲唐人檔案館,對於研究唐代歷史,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鐫刻墓誌意在傳世,故多請當時的名家動筆,其書法藝術價值十分可貴。從書體上看,真草篆隸無所不有。從風格上看,或端莊典雅、塊塊晶瑩,或遒勁雋秀、字字珠璣,無不顯露盛唐時期的書藝之美。留連在滿壁誌石的天井窯洞,猶如置身於光彩奪目的藝術殿堂,把讀着一部書法藝術演變的歷史,更如穿過千年時空,撫摸着唐人堅實的脊樑,感受着唐人博大精深的文化與藝術精髓。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一方唐朝重臣,被人們譽爲東方福爾摩斯的狄仁傑的真跡。據導遊介紹,有專家考證,狄仁傑一生留下的真跡極爲罕見,該墓誌對於考證、研究狄仁傑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實證。

千唐志齋還是考據文字的重要場所。武則天稱帝之後,改唐年號爲大周。武則天在位期間,曾造字20多個,目前有記載且正在使用的僅有“曌”字,其它都在武則天退位以後廢掉,各種文獻已無可查詢。但在館藏的大周天授年間《高玄墓誌銘》中卻完整地保留了這些文字。比如“忠”字上方加一橫,爲“臣”字,取意爲臣民要忠於皇帝。“○”里加一波三折的“一”,讀作“日”, “○”里加一個“卐”,讀作“月”。“山、水、土”三字上下重疊爲“地”字,意爲有山有水有土方爲“地”,等等。

張鈁先生除蒐集墓誌之外,還將平生所獲名人字畫,命工刻石,存於齋內。現齋中有稀世珍品漢武帝夢境圖浮雕,有宋代米芾所書對聯,明朝董其昌行草長卷,明末清初王鐸大幅作品《柳花》《柳條》詩軸。還有清人劉墉、陳鴻壽、鄭板橋、邵瑛、韓東籬等書家的真跡,又有近代名家章太炎、戴傳賢、靳志等人的條幅、對聯。窯洞內還有由蔣介石撰文、國民黨衆多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署名、賀耀祖以漢隸書丹的爲張鈁母親慶賀七十大壽的長篇壽序石刻。更有被稱爲“近代三絕”的張鈁之父張子溫墓誌銘,是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蓋的極其難得的稀世佳構。

千唐志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經過不斷恢復修繕,古鎮名齋,燦然生輝。據衡館長介紹,博物館內除張鈁先生蒐集的墓誌銘之外,近幾年又新徵唐朝墓誌銘800餘方,現館藏志石已達二千多方,佔我國已出土墓誌的三分之一。爲了讓各方政要名流、專家學者、中外遊客能夠更多地考察、研究、瞭解千唐志齋,他們準備擴大規模,增建窯洞,將新徵到的墓誌全部鑲嵌壁間。他們還準備將周圍部分民宅動員拆遷,按照張鈁舊居原有規模進行重建、修繕。我們相信,恢復修繕後的千唐志齋,墓誌會更加豐富,環境會更加優美,不僅是馳名中外的文化聖地、旅遊勝地,還是兩岸同胞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實現祖國統一的教育基地。

幾個小時的參觀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參觀結束,我們應衡館長之邀,重新來到張鈁先生的“聽香讀畫之室”,爲博物館留下墨跡。幾經推讓之後,由我開筆。說實在的,在如此厚重的文化環境中,在歷代大家的精品鉅作面前,我等實在汗顏。但是,爲衡館長的盛情,也難以推脫,只得當場獻醜。我書寫一幅自撰對聯後,向春也揮毫創作了一幅橫式條幅。臨走時,衡館長還送我們一幅漢武帝夢境圖拓片,讓我們興奮不已。

在回程的路上,張鈁先生題寫的“誰非過客,花是主人”的對聯在我的腦海中久留不去。是的,到過千唐志齋的人,誰不是匆匆過客?然而,鐵門鎮盛開的鮮花纔是真正的主人。這花,是永遠的千唐志齋,是永垂青史的張鈁先生!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10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歷經東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共有約10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米(盧舍那佛像)。

龍門石窟以伊河爲界,分爲西山和東山石窟兩部分,西山石窟開鑿於北朝和隋唐時期,東山石窟全部開鑿於唐代,西山石窟是龍門最精華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盧舍那佛像和古陽洞中的“龍門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爲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羣雕,寺內中間的盧舍那佛像,據說是按照女皇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這也是石窟中最受遊人喜歡、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着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堪稱書法奇珍。古陽洞中保留了“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龍門石窟東山的香山寺,是武則天時代爲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經常來此遊玩。白居易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將他葬於香山寺以北,這就是今日的白園(白居易墓園)。

遊覽龍門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線路多爲:景區大門-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在每年的4-10月期間,遊客還可以夜遊石窟,在如夢如幻的燈光襯托下,萬尊佛像更顯氣象萬千(夜遊只開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景區內有“景區導遊全景圖”的立牌。大門處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每批人數覈定爲10人,普通講解服務費:西山石窟每次80元;東山石窟每次40元;香山寺、白園分別每次20元。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11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東南部, 是河南省首家原始生態旅遊區,距洛陽120公里,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景區東西毗鄰石人山、白雲山兩大景區, 由九龍河谷、原始森林。、官帽峯、石林、石人老君峯五大景區組成。

木札嶺旅遊區地處伏牛山腹地、北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重要地理分界線上。特殊的地理區位,孕育了獨特原始和豐富多彩的生物資源。旅遊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國和動物的樂園。據查,景區內有包括國家級保護植物領春木、水曲柳、中華龍鱗榆、暖樹、石難藤在內的植物20xx多種,包括金錢豹、香獐、羚羊等在內的高等動物260多種。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生機盎然”是木札嶺原始森林的真實寫照:、沿着遊覽步道,伴着襲人綠涼, 眼觀千姿百態古藤樹,耳聽千變萬化蟲鳥鳴,人們才真切體會到大自然的神祕與偉大。

旅遊區海拔自950米至2153米, 區內山峯險峻,怪石林立。官帽峯300米突兀而起,巍峨挺拔,形似官帽,酷似人面,承載着中國第一相一伊尹的美麗神話;.峯周圍奇峯怪石密佈, 景象各異,高達15p米的石馬昂首奮蹄, 弓背蹺尾,栩栩如生; 長約6米的石雞, 飛落山巔,風吹而動, 彈指而搖, 三將軍峯挺拔聳立,儼然守護天神,威儀凜凜。九龍河谷1000米的落差,造就了衆多瀑布潭池,珠連女口貝,青龍潭、黃龍瀑、龍井、龍潭,或跌宕,或細流,形態各異,景象萬千。落差達113米的中原第一瀑-- 龍瀑布,跳越山崖,披掛而下,深澗霧罩, 空谷傳聲。溯谷而上,親水而遊,清澈甘泉,不沐而爽。原始林海、古木參天、奇峯凸現、景象環生,完整的原始生態系統中原罕見,造型奇特的石景北國少有,是原始古老神祕莫測的處女地, 更是人們生態旅遊, 迴歸自然的天堂。

旅遊景區內6米寬水泥公路直達海拔1950米的安寨停車場, 1.5米寬的人行步道、臺階通往各個景點。50多家大小賓館,設施高檔,服務至誠,可同時接待1500人食宿.低價消費,超值享受,是工薪階層和舉家旅遊的最佳選擇。

原始林海恭候各界賓朋迴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12

欒川縣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與嵩縣毗鄰,西與盧氏接壤,南與西峽抵足,北與洛寧摩肩,素有"洛陽後花園"和"洛陽南大門"的美譽。欒川縣東西78.4千米,南北寬57.2千米,總面積2478平方千米,現轄14個鄉鎮,全縣山多地少,有名的山頭達1.2萬個,人均耕地0.59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縣城面積10.2平方千米。欒川縣先後榮獲全國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科技先進縣等56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欒川還是全國低碳旅遊實驗區和首批中國旅遊強縣,是洛陽市下轄經濟強縣之一,也是洛陽市重點規劃建設的衛星城市。

欒川是國家首批十七個"中國旅遊強縣"之一,並開創了叫響全國旅遊界的"欒川模式"。擁有兩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六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在全國縣級行政區域內尚屬首例。

目境內擁有龍峪灣、重渡溝、養子溝、伏牛山滑雪場、抱犢寨等7個國家AAAA級以上旅遊景區和十餘級家A級以上旅遊景區,初步形成了老君山山水遊,龍峪灣森林遊,雞冠洞溶洞遊,重渡溝農家遊,養子溝休閒遊,九龍山溫泉遊,伏牛山滑雪遊、抱犢寨紅色遊組成的旅遊景區羣。境內旅遊設施齊全:目前縣城和旅遊景區周邊興建

有旅遊集散中心,旅遊商品交易中心,有2家五A級旅遊休閒酒店(還有2家正在興建),三家四A級酒店,和衆多星級旅遊服務酒店。交通設施四通八達:通往洛陽和周邊各縣快速通道暢通無阻,洛欒高速公路正在興建,計20__年底建成通車,經過欒川的其他兩條高速公路也將在今年開工建設。

欒川旅遊資源豐富。按國家制定的調查與評價體系,全國旅遊資源分爲8大類31個亞類155種基本類型,欒川有8大類26個亞類84種基本類型,分別佔全國的100%、83.9%和54.2%。

欒川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1℃,年日照2103小時,年均降水量862.8毫米,無霜期198天。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有青山、老林、險峯、峻嶺、幽谷、飛瀑、藍天、白雲、奇石、溶洞、溫泉、翠竹、小橋、流水、人家,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平均3萬個/立方厘米,最高達6萬個/立方厘米,被權威專家測定爲中原空氣最清潔的地方。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13

龍潭峽簡介:

龍潭峽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的北部,是一個集地質奇觀、自然山水爲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景區山水宜人,潭瀑迷人,峭壁怪石驚人,堪稱“黃河山水畫廊”。

龍潭峽好像一條巨龍橫臥於中原大地上,而且景區內處處以龍的傳說爲宗,所以得名爲龍潭峽,20xx年更名爲龍潭大峽谷。

龍潭峽全長12公里,是世界上罕見的U型峽谷,龍潭峽旅遊可以劃分爲三大段:龍潭水峪景段、高峽甕谷景段、山崩地裂景段。

龍潭峽主要旅遊景觀:

六大自然謎團:水往高處流、佛光羅漢崖、巨人指紋、石上天書、蝴蝶泉、仙人足跡。

七大幽潭瀑布:五龍潭、龍涎潭、青龍潭、黑龍潭、臥龍潭、陰陽潭、蘆葦潭。

八大自然奇觀:絕世天碑、石上春秋、陰陽潭甕谷、五代波紋石、天崩地裂、通靈巷谷、喜鵲迎賓、銀鏈掛天。

地質奇觀

龍潭峽是紫紅色石英砂岩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經過流水沖刷、風雨侵蝕而形成的。在龍潭峽隨處可以看到地質歷史的痕跡,地殼運動的雄偉過程都將在這裏重現。

難得一見的甕谷洞龕、變幻莫測的波紋石、神奇壯觀的天書石、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等等地質景觀,爲我們描繪出了遠古海洋的波瀾壯闊。龍潭峽也因此擁有“古海洋天然博物館”、“地學教科書”等美譽。

龍潭峽水景

龍潭峽的水景也是堪稱一絕的,碧水流通於整個峽谷之中,潭瀑連接。五龍潭好似五龍聚會,一線瀑又似一條銀練掛在半空中。幽潭碧瀑、紅巖綠樹形成一道奇麗的高峽山水圖畫。

龍潭峽植被

龍潭峽處在亞熱帶與北溫帶的過渡帶,森林覆蓋率90%以上,有奇花異草800餘種,景區內空氣清新,水質潔淨,生態環境優美。是我國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爲完好的峽谷之一。

龍潭峽以峽谷地貌、水體景觀爲主,以地質剖面和地質遺蹟爲輔,以生態和人文相互依託,是國內獨具特色的地質博物館。龍潭峽是地質特色旅遊的絕佳去處。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14

龍潭峽景區位於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風景區山腳下約4公里的地方,距魯山縣城66公里,國道311、207貫穿景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龍潭峽景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海拔落差1200多米,景區內已命名景點98處,尤以一林、二溪、三峯、四洞、五奇、六瀑、七潭、八石、九果、十樹*爲著名。

景區爲花崗岩體地形,地貌獨特,兩岸石壁陡峭,飛瀑幽潭疊落不窮,林木覆蓋率90%以上,各種鳥獸成羣棲息,四季景色迥然不同。春季,羣山吐翠,野花璀璨,杜鵑花紅滿山;盛夏,飛瀑歡歌,林蔭遮天,谷內涼爽如春;金秋,果香四溢,山紅枝綴,盡享豐收樂趣;隆冬,冰柱雪掛,銀裝素裹,滿山晶瑩剔透。

景區內已命名景點百餘處,尤以一林、二溪、三峯、四洞、五奇、六瀑、七潭、八石、九果、十樹*爲著名。景區內花崗岩體地形、地貌獨特,兩岸石壁陡隨峭,飛瀑幽潭疊落不窮,林木覆蓋率90%以上,各種鳥獸成羣棲息,四季景色迥然不同。春季,羣山吐翠,野花璀璨,杜鵑花紅滿山;盛夏,飛瀑歡歌,林蔭遮天,谷內涼爽如春;金秋,果香四溢,山紅枝綴,盡享豐收樂趣;隆冬,冰柱雪掛,銀裝素裹,滿山晶瑩剔透。

洛陽千唐志齋導遊詞 篇15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佈爲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公元493年),歷經400餘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00多個,雕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0多萬字。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峯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範、中原風格而異於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爲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爲“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衆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龍門石窟,是東方雕刻藝術的瑰寶,以其動人心魄的氣勢、鬼斧神工的造型、充滿智慧的想象、美奐美輪的雕刻藝術,征服了多少遊客的心,民族的自豪感與滿足的審美感受,油然而生。是的,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躺在古老的河邊和唐朝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歷久彌新,讓人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宗教信仰與膜拜情結,也自然流露,難以掩飾……

乘車路線可從火車站前乘一日遊專車到景區;乘81、53、60路公交車也可到,車程約40分鐘

熱門標籤